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月光曲》教学设计_第1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月光曲》教学设计_第2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月光曲教学设计文本分析:月光曲是一篇意境优美的课文,熔传说、美景、深情于一炉,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既表现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热爱,又表现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才华,同时也告诉人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学生通过对伯牙鼓琴的学习,初步体会到了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那么,学习本课之后,相信学生对音乐艺术会多一份了解,感受也会更深一层。对于月光曲的内容、意境及表达的情感,作者是以生动的文字,借皮鞋匠的联想表达出来的,所以在教学中应给予学

2、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文本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引领学生抒发自己的感想,在研读的过程中引领学生再现贝多芬与穷鞋匠兄妹鲜明的人物性格,进而充分领略文本中蕴含的文字美、情感美、意境美。教学目标:1会写9个生字,重点理解“谱写、幽静、霎时、陶醉”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反复朗读第9自然段,想象描绘的画面,感受乐曲的美妙,再背诵下来。3. 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4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体会两者结合的作用。教学重点: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创作过程中贝多芬的思想感情的变化。教学难点:理解贝多芬感情变化的

3、原因。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谱、莱、茵”等9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谱写、著名、断断续续”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教学重点:1读写并积累、运用生字新词。2自学课文,理清文章层次;初步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播放二胡名曲二泉映月,引导学生谈感受,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引领他们步入音乐艺术的天地。导语:同学们,享誉世界的音乐名曲历来是一种时代的折射,是作者真情的呼唤,像阿炳一样,19世纪德国音乐家贝多芬也曾有过不寻常的经历。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个善良、高贵而又倔强的灵魂,走近贝多芬,去读一个关于他创

4、作月光曲的动人传说。2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3课件出示贝多芬的图片,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贝多芬的资料,教师相机补充。过渡:对于音乐家贝多芬,大家对他有哪些了解?能说一说吗?贝多芬(17701827)德国作曲家、钢琴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对世界音乐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乐圣”。贝多芬的一生非常坎坷,他28岁时听力开始减弱,晚年失聪,只能通过书写跟人交流。他以坚强的意志克服了重重困难,一生创作了许多不朽的作品,如广为流传的交响乐英雄命运田园合唱等。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1. 自学本课生字新词。(1) 自学生字,针对容易读错的字音、容易写错的字形做标记。(2) 小组内同

5、学交流,提醒同学读字音、写字形时的注意事项。易读错的字:“纯、霎”都是翘舌音;“缕”是边音;“券”读作qudn,不要读成juano易写错的字:“盲”指眼睛失明,与“目”有关,不要把“目”误写成“日”;“键”和“霎”笔画较多,容易写错,要特别注意。2出示词语卡,检测学生自学情况。谱写幽静皮鞋盲人纯熟琴键霎时一缕涌过来照耀陶醉莱茵河水天相接微波粼粼3.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理解词义。(1) 通过查资料或查字典记住词语。莱茵河西欧最大的河流,发源于阿尔卑斯山北麓,流经奥、德、法、荷等国,全长1320千米,流域面积约25万平方千米。(2) 用比较法理解词语。如:“幽静”“恬静”“安静”这三个词语都有“

6、静”的意思,但是“幽静”比“安静”更静,多用于形容环境、夜色等;“恬静”可形容人的表情、心情,多表示一种给人美好感觉的闲适、安静。(3)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入场券指用来进入某些场地的票据。(4) 有的词可以采用拆合法理解。水天相接先理解“相接”,即“连接起来”。水天,就是水和天。把拆开的两个词合起来理解,就是水和天连接起来。微波粼粼粼粼,水明净的样子。微波,微小的波浪。合起来理解为微小的波浪闪闪发光。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讲读课文第1自然段。(1) 学生齐读第1自然段。(2) 引发质疑:文中为什么用“传说”这个词语呢?教师:传说是指在民间流传的故事,不一定确有其事,但从这个传说故事中我们

7、能感受到音乐家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美好情感。也正因为人们对贝多芬的喜爱、敬佩,才有了这样美好的传说故事。2引导学生划分文章段落。(1)第1自然段最后说“传说是这样谱成的”,这一句在文章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过渡。)(2)课文从哪儿到哪儿写了这个传说?(第210自然段。)(3)那么课文能分成几个部分?试着划分一下,概括段意。结构梳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介绍贝多芬,点明题意。第二部分(第210自然段):详细介绍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过程。3学生默读课文第二部分,了解主体部分的层次。过渡: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第210自然段详细介绍了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过程,那么我们能否按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8、给这部分分个层次呢?(学生分小组讨论后班内交流,最后教师归纳。)第一层(第2自然段):写贝多芬散步时听到一所茅屋里传出钢琴声。第二层(第39自然段):写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一曲后又即兴创作并弹奏了月光曲。第三层(第10自然段):写贝多芬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的工夫把曲子记录下来。4. 自读自悟,合作探究。(1)再读课文,想一想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境中创作出来的,乐曲表现的是怎样一番景象。画出不懂的地方。(2)用心感悟课文中人物、环境及音乐带给我们的体验,阅读过程中有问题随时提出来。预设:学生读课文,提出的个别问题当时解决;共性问题,在全班解决;有关进一步理解课文的问题,教师记录下来,充实到教案中留到

9、第二课时解决。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结:同学们,音乐的创作固然需要深厚的艺术底蕴,但是灵感也是不可缺少的一环。贝多芬是一位伟大而充满才华的音乐家,因为一次偶然的机缘,便创作出了一首动人的乐曲。这虽然是个传说,却让我们感受到了贝多芬卓越的音乐才华和高尚的情怀。下节课,我们再一起细细品读这个动人的传说,去感受音乐的魅力。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自学的方式掌握了生字新词,通过多种方法的运用,相信大家以后遇到难理解的词语也能更有技巧性地去理解它们;我们还划分了课文段落,理清了重点部分的层次,这样下节课我们的学习能更有条理性地展开。大家的课堂表现非常好,2引导学

10、生交流收获。(1) 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2) 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完成本课对应训练。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感受贝多芬卓越的才华和高尚的情怀。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第9自然段,想象描绘的画面,感受乐曲的美妙。3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体会两者结合的作用。教学重点:1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2. 理解贝多芬感情变化的原因。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1. 学生根据上节课的初步感知完成句子,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贝多芬是一个的人。 月光曲是一首的曲子。2.

11、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明确:本文主要讲述了一个有关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表现了他对穷苦人的同情和关爱。3教师过渡,导入新课。过渡: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创作出月光曲的?这首曲子到底有多美?让我们进入本课的学习。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1.指名读课文第2自然段。2教师动情描述,学生展开想象,进入情境。教师:这个传说一开始就给我们描绘了一幅非常美的画面:一个秋天的夜晚,月亮分外清朗。月光下,莱茵河水静静地流淌着,贝多芬在一条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同学们想一想,在这幅画上除了一轮明月、莱茵河、小路,以及在小路上散步的贝多芬外,根据故事的发展,画面上还应该有什么?(一间小茅屋,

12、茅屋的墙壁上最好画上窗户,而且从窗户里透出微弱的亮光,甚至有两个人影。)当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时,他听到从那所茅屋里传来的断断续续的琴声。你们想一想,当贝多芬听到这悠扬的琴声,而且在这僻静的小镇上,竟有人在弹他的曲子,他会怎么想?谁能猜得到?预设:通过教师的描述,学生眼前会呈现出一幅画面,学生听着教师的描述开始进入情境,紧接着启发想象,使画面更清晰,也就更能走进课文了。3. 自读、提问、解疑。(1) 自由阅读第38自然段,在课文的相关地方写上令自己困惑的问题,运用提问的方法来学习。(2) 学生展示自己刚才在自读时提出的问题,先在小组内合作探究。教师巡视,随机点拨,并归纳出共性问题在全班交流

13、解决。(3) 多媒体显示预设问题。预设问题一:究竟是什么打动了贝多芬的心,使他要弹琴给盲姑娘兄妹听?让学生反复模拟试读兄妹俩的对话,想象他们的神情、语气。读出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对哥哥的体贴;读出哥哥对妹妹的内疚和关怀。想象自己就是贝多芬,听到兄妹俩的对话,自己会怎么想?示例:在这样僻静的地方,在这样的茅屋里边,有人在弹我的曲子,说明穷苦的人也爱我的音乐;但是他们又这么穷,音乐会的入场券又那么贵,我应该亲自弹给他们听,用我的琴声让他们得到艺术的享受。预设问题二:盲姑娘的家境如何?点拨归纳:盲姑娘的家境贫寒,从“茅屋”“微弱的烛光”“旧钢琴”“入场券太贵”等词语可以看出来。预设问题三:盲姑娘因为

14、什么断定给他弹琴的人是贝多芬?引导归纳:贝多芬正在小镇上演出;弹得如此纯熟,对乐曲的感情体会得这么深刻,只有曲子的创作者一一贝多芬本人才能做到。预设问题四:贝多芬为什么弹完一曲后又弹一曲?点拨归纳:文章用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生动地刻画了盲姑娘陶醉于音乐艺术中。她说:“弹得多纯熟哇!感情多深哪!”这说明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很有音乐素养。贝多芬为在这儿遇到了知音而激动,因此用“我再给您弹一首”来回答盲姑娘。4引导学生体会贝多芬此时的情感,再分角色朗读第5、6自然段的对话。皮鞋匠:先生,您找谁?走错门了吧?(意外、吃惊。)贝多芬: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平静、肯定。)盲姑娘:弹得多纯熟

15、哇!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激动、兴奋。第一个“您”表示猜想,语调稍延长一些;第二个“您”是做出了判断,要读出肯定的语气。)贝多芬: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高兴、真诚。)5想象情景,升华感情。(1)课件出示探究问题: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了第二首曲子,即世界闻名的月光曲? 教师启发情感:“诗文不是无情物”,一首名曲的诞生何尝不是如此呢?古往今来,皎洁浪漫的月光最容易催生出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月光曲也是如此。 学生活动:共读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段落(第8自然段),感悟交流。点拨归纳:贝多芬弹奏月光曲,是出于对穷兄妹俩的同情;是因为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成为贝多芬先生的知音;也

16、是当时月光笼罩下的美妙环境使贝多芬触景生情。(出示课件)景一一莱茵河畔的农家小院、烛光熄灭、月光融融、清幽雅静。情一一兄妹情深、对音乐艺术的无限向往、贝多芬的创作灵感。(2)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谈谈月光曲的内容,体会情境,感知文中第9自然段描绘的画面。过渡:如此清幽的环境,如此酷爱音乐的盲姑娘,此情此景让贝多芬想了许多,于是他想把心中这份情感借助于这清幽的月光用音乐释放出来。面对清幽的月光,他按起了琴键一一听!(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学生静静欣赏。)在这样优美的音乐声中,我们的脑海中是否浮现出了一幅幅画面?兄妹俩身处这美妙的旋律中,他们仿佛看到了什么?我们来学习第9自然段。 学生读语段,想象画

17、面。 交流语段中的“变”,指导朗读。交流:月亮的变化(升起越升越高穿过微云。)大海的变化(微波粼粼一一卷起巨浪一一汹涌澎湃。)朗读指导:语气由轻到重,语速由慢到快,语调由轻柔徐缓到激昂。 用简易画创设情景,理解课文词句,体会感情。第一幅画面:月光照耀,微波粼粼。教师:(边画边说)月亮应该画在哪儿?为什么要画在海平线上?(引导学生注意“水天相接”。)。听到贝多芬的琴声,皮鞋匠仿佛觉得月亮从大海上慢慢升起,这是一个幽静的大海上的月夜。你们想这时贝多芬在怎样弹琴?(贝多芬可能是轻轻地按起琴键,节奏也比较慢,此时他的心情比较平静。)第二幅画面:月亮升高,风卷浪涌。教师:贝多芬继续弹着,皮鞋匠静静地听着

18、,他又仿佛看到了什么?(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微云是什么?这里说是“一缕一缕轻纱似的”,想一想,这里的“微”是什么意思?(薄。)“一缕一缕”的微云又是什么样子的?你们说老师画。(边讨论边画图。)这时贝多芬的琴声比开始时怎样?(节奏加快,曲调变得激昂。)第三幅画面:月光照耀,波涛汹涌教师:皮鞋匠听着听着,觉得海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这情景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波涛汹涌。)波涛汹涌的大海上有没有月亮?从哪儿知道的?(结合学生回答作画。)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岸边涌过来此时贝多芬在怎样弹琴?节奏又是怎样的?(贝多芬越弹越激动,节奏也越来越快。)小结:同学们,通过刚才的交流

19、,我们体会到画面及乐曲旋律的变化与贝多芬的情感变化是一致的,这就是曲为心声。它优美的旋律让我们产生丰富的联想,还让我们感受到音乐家深厚的情感,这也是月光曲之所以能成为经典的原因。 思考:皮鞋匠所想象到的,盲姑娘有没有想到和看到呢?从哪儿可以看出来?预设: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句来思考,盲姑娘的脸是“恬静”的,眼睛是“睁得大大的”,可见她也陶醉在了音乐所创设的画面中。“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仿佛”指哥哥看陶醉在琴声中的妹妹,从妹妹专注而平静的神情中产生的感觉。他感觉到妹妹也和自己一样,被琴声带到了月光下的大海。这是一个多么宽阔自由的天地,又是多么

20、光明、美好的景象,这正是兄妹俩所向往的情景。贝多芬的琴声带给了兄妹俩无穷无尽的想象。音乐,真的是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3)再次有感情地朗读第8自然段。预设:可采用分层读、赛读、齐读等多种形式朗读;还可让学生当配音演员,结合课件呈现的画面配上文字。三、读写结合,拓展延伸1. 启发想象,说一说。教师:当音乐停止,贝多芬悄悄离开后,盲姑娘和哥哥终于从音乐世界回到了现实世界,他们会说些什么呢?请将你想象到的用对话的形式说一说,同桌之间合作。2. 引导学生体会联想和想象在文中的作用。(1)引导对比:可试着把联想部分去掉,看文章会变得怎么样。(如果把联想部分去掉,文章会显得太平淡,没有那么深刻感人了。)(

21、2)指导读和写。教师:读这类文章时,要搞清楚哪些是叙事,哪些是联想,从而很好地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我们在写作时,也可以尝试着把现实和联想结合起来。不仅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有时还要把想到的写下来,在文中恰当地加入联想和想象,文章就会更加充实,表达的感情也就会更加丰富、深刻。(3)教师播放贝多芬的其他名曲,如致爱丽丝欢乐颂,学生静静倾听,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想到的情景写下来。(4)学生配乐读自己写下的文字,其他同学可进行点评。3总结思辨,拓展延伸。过渡:贝多芬是世界上著名的音乐家。他对贫苦的人民非常同情,他曾经写下过这样的句子:“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

22、”那么,大家觉得贝多芬做到这一点了吗?在你的心中,贝多芬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请大家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吧!(1)学生自由谈对贝多芬的评价认识。(示例:贝多芬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贝多芬的人格是咼尚的;贝多芬是属于世界的)(2)播放命运交响曲,体会贝多芬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过渡:音乐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还可以陶冶人的性情,激发人们向困难挑战。贝多芬四十多岁时完全失去了听力,但是,他对艺术的爱和对生活的爱战胜了他个人的苦痛和绝望一一苦难变成了他的创作力量的源泉。“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它决不能让我屈服!”伟大的命运交响曲便应运而生了。现在让我们用心倾听那激越豪迈的乐章,感受他那融入音乐之中的博大的

23、胸怀和不屈的力量。四、作业设计,巩固提升1摘抄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2选一曲自己喜欢的音乐,听一听,你产生了怎样的联想和想象?试着写一写。3完成本课对应训练。板书设计:略教学重点片段实录:让优美的旋律流淌在心间师:贝多芬望了望穷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我们可以从兄妹俩美妙的联想中感受乐曲的旋律和节奏。请同学们好好地把课文第9自然段读一读,小组讨论,然后告诉老师。(学生读课文,四人小组讨论老师的问题。)生:我觉得“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是曲子刚开始时皮鞋匠所联想到的,这时贝多芬可能是轻轻地按起琴键,乐曲的节奏也比较慢。师:那表明曲子很舒缓,对吗?(板书:舒缓。)请你读读这个句子,把我们也带到那月光下的静静的海边吧。生:我觉得月亮刚升起时,照得海面一片银光,这时的月光一定很柔和,那贝多芬弹的曲子也一定很柔和。师:好,看来这时的曲子是舒缓柔和的。(板书:柔和)那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生读。)生:“月亮越升越高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这时的曲子音调应该逐渐增强,声音也高些,节奏也应该快些。生:我觉得除了节奏加快,它的力度也应该加强了。生:我觉得这时一定有反复的小节,因为是“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说明曲调有反复。师:那就是节奏也快,弹得也有劲啦,是吗?(板书:快速有力。)谁来读呢?(生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