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会考)重点知识复习提纲._第1页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会考)重点知识复习提纲._第2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重点知识复习提纲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考试说明要求:1、了解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说明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2、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和原因主要知识点:1、天体的类型有恒星、星云、行星、流星、彗星、卫星、星际物质等。2、宇宙中最基本的天体是恒星和星2、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丸阳系模式图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3、天体系统的层次(见右图)4、距离地球最近的自然天体是月球,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阳。5、太阳系中八大行星的名称和位置示意图(见右图)(1)距离太阳由近及远: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2)小行星带位于火星与木星的轨道之间。(3)哈雷彗星公转周期76年,公转方向自东向西(顺时针方向),其彗尾背向太阳延伸,离太阳越远,彗尾越短。6、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是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7、八大行星按照结构特征可以分为类地行星(包扌舌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包括木星、土星)、远且行星(包括天王星、海王星)。8、地球是太阳系中特殊行星的原因是存在生命。9、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外部条件:(1)太阳光照稳定;(2)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八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内部条件:(1)适宜的温度(原因:日地距离适中);(2)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原因:地球有适中的体积和质量;大气经过漫长的演化

3、);(3)有液态水(原因:原始地球体积收缩和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热量,地球内部温度升高,不断产生的水汽逸出地表,形成降水,最终形成原始的海洋)。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考试说明要求:1、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2、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知识点:1、太阳是一个巨大炽热的气体球,主要成分是氢和氦。2、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这种现象被成为太阳辐射。3、太阳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4H-1He+能量。目前太阳正处于稳定旺盛的中年期。4、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直接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2)维持地表温度,促讲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3)作为工

4、业主要能源的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来源于太阳能。5、太阳大气层的结构(即太阳的外部结构),从里向外依次是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P10图1.10)6、太阳活动最主要的标志是黑子(出现在太阳大气的光球层,由于黑子的温度比光球表面其他地方低,才显得暗一些)、耀斑(出现在太阳大气的色球层)。7、太阳活动的平均周期是11年。8、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干扰大气中的电离戻,使地球上无线电短波诵讯受到影响,甚至短暂的中断;(2)使地球磁场出现“磁暴”现象;(3)两极地区出现极光;(4)影响自然灾害的发生,如地震、水旱灾害等。第三节地球的运动考试说明要求:1、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2、理解黄

5、赤交角的地理意义。3、理解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能够进行简单的区时计算。4、了解四季更替的现象,并理解其成因。主要知识点:1、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北逆南顺。见右图)2、地球自转周期:真正周期是恒星日,为23时56分4秒;昼夜交替的周期是太阳日,为24小时。3、地球自转速度(P14图1.16)(1)角速度约为1i°/小时,南北极角速度为零,地表其他各地角速度相等;(2)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南北极线速度为零。4、地球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逆时针方向。(P14图1.17)动到近日点的时间是1月初,运动到远日点的时间是7月初。7、地球公转速度:近日点速度较快,远日点速度较慢。8、

6、赤道平面指过地心并与地轴垂直的平面。黄道平面指地球公转轨道平面。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之间存在一个交角,叫做黄赤交角,目前为23°26'。(P15图1.18,注意图中地轴、赤道平面、黄道平面、黄赤交角的位置以及黄赤交角的度数)9、二分二至产生的原因地轴的空间指向一定时间不变一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一二分二至黄赤交角的大小'10、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周期:回归年,为365日5时48分46秒)北极南极12-22前后(宰至)第37页共38页请在下图中注出二分二至及日期、地球公转方向、地球自转方向:二分二至如何判断?(1)根据地轴倾斜方向判断左倾左冬:(2)根据地球公转

7、方向判断春一夏一秋一冬。11、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产生昼夜交替现象:(2)产生地方时:(3) 水平运动物体产牛、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没有偏转。12、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13、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1)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2) 地球的自转运动。14、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叫晨昏线,它把经过的纬线分割为昼弧和夜弧。(P16图1.19)15、昼夜交替的周期:太阳日,为24小时。16、地方时产生的原因: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同一纬度地区,相对来说,丄边地点比西边地点先看到日出。这样时间就有了早迟之分。东边地点比西边地点时间要早。同

8、一时刻,不同经度的地方具有不同的地方时。经度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丄°,地方时相差4分钟。17、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各时区都以本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区的区时。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L小时。180°经线为“国际日界线”。(P17图1.20)18、区时的计算(1) 同在东时区或西时区的两地,时区号数相减,东加西减。例如:东八区为8点,东九区为9点,东二区为2点。(2) 分别在东时区和西时区的两地,时区号数相加,东加西减。例如:东八区为20点,西五区为7点。19、我国统一采用“北京时间”,即东八区的区时,东经空0

9、°的地方时。21、春秋分日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P19图1.23c)春秋分日:(1)全球昼夜平分;(2)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22、夏至日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P19图1.23a)夏至日:(1)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圈内出现极昼,南半球相反;(2)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23、冬至日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P19图1.23b)冬至日:(1)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北极圈内出现极夜,南半球相反;(2)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24、天文上的四季夏季是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大的季节,也是

10、获得太阳辐射最多的季节;冬季是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小的季节,也是获得太阳辐射最少的季节;春秋季是过渡季节。25、气候统计上的四季春季:3、4、5月;夏季:6、7、8月;秋季:9、10、11月:冬季:12、1、2月。26、五带的划分(P20图1.24)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考试说明要求:知道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主要知识点:1、到目前为止,关于地球内部的知识,主要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地震波有纵波(P波,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液、气体传播)和横波(S波,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之分。2、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P21图1.25,P22图1.26)(注意横、

11、纵波速度变化特点,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地壳、地幔、地核(内核、外核、)软流层、岩石圈的位置)2、地壳位于莫霍界面以上,由岩石组成,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3、地幔介于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之间,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两层。在上地幔存在一个软流层,一般认为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4、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两层,其温度很高,压力和密度很大。5、岩石圈是指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6、地球外部圈层包扌舌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P22图1.27)7、水圈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9、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

12、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考试说明要求:1、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2、理解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3、结合实例,说明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主要知识点:1、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地面、大气辐射是长波辐射。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表现在吸收作用、反射作用、散射作用。3、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得较少,大部分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受热,产生地面辐射,地面辐射绝大部分被大气吸收,所以,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4、大气保温作用: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产生大气辐射,其中绝大部分以大气逆

13、辐射方式把热量还给地面,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21丸气大阳大宪旱殴收福射削弱地面辐射5、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辐射。6、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的温度差异。7、热力环流是指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8、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高<=低低高高C(冷却)A(受热)B(冷却)9、热力环流实例山谷风;海陆风;城市风。10、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其方向是高压指向低压,垂直于等压线。11、(1)一力作用(水平气压梯度力)一一“理想风”(P31图2.5)此时风向由高压指向低压,与等压线垂直(即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2

14、)二力作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一一高空风(P31图2.6)此时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北半球时相对于水平气压梯度力偏右,南半球时相对于水平气压梯度力偏左)。(3)三力作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一一地面风(P32图2.7)此时风向由高压指向低压,与等压线斜交,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12、甲地等压线比乙地等压线稠密,表明甲地风力比乙地风力大。(P32图2.8)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考试说明要求:1、结合实例,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及风向)4、由于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也做周期性的移动。就北半球来说,大致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15、(P35图2.11)5、海陆分布对气压场的影响: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冬季亚欧大陆形成亚洲(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北太平洋形成阿留申低压:夏季亚欧大陆形成亚洲(印度)低压,北太平洋形成夏威夷高压。(P37图2.13、图2.14)6、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比较(P38图2.15)成因风向性质东亚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冬季:西北冬季:寒冷干燥季风夏季:东南夏季:温暖湿润南亚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冬季:东北冬季:寒冷干燥季风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夏季:西南夏季:温暖湿润7、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气候类型气候成因气候特征热带雨林气候全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全年咼温多雨热带季风气候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季

16、节移动全年咼温,雨季集中热带沙漠气候副热带高压带或信风带控制全年咼温少雨亚热带季风气候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冬季低温少雨,夏季高温多雨地中海气候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带父替控制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受西风带控制全年温和多雨温带季风气候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冬季寒冷干燥,夏季咼温多雨8、气候类型的判断(P40图2.17)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根据平均气温最低值和最高值出现的月份,判断所在半球依据因素变化结论最热月均6、7、8月气温最高北半球12、1、2月气温最高南半球根据最冷月或最热月平均气温,判断所处热量带-以温定带依据因素变化结论最冷月均温最冷月均温15°C热带

17、气候最冷月均温0°C15C之间亚热带气候或温带海洋性气候最冷月均温在T5C0C之间温带气候最热月均温10C寒带、极地气候根据年降水量及降水的季节分配确定气候类型-以水定型雨型特征可能气候类型年雨型全年降水分配均匀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少雨型全年降水少热带沙漠气候、极地气候冬雨型降水集中在冬季地中海气候夏雨型降水集中在夏季热带季风气候、热带早原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例:读下列三种气候类型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判断气候类型。第三节常见的天气系统考试说明要求:1、结合实例,说明锋面系统的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2、结合实例,说明低压、高压系统的特点及其对天

18、气的影响。3、结合实例,简述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主要知识点:1、常见的天气系统有锋、气旋与反气旋。2、锋的形成(P41图2.18.注意冷气团、暖气团、锋面、锋线)3、锋可以分为冷锋、暖锋、准静止锋。4、冷锋是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的锋。我国冬半年最常见。(P41图2.19)冷锋过境前:暖气团控制,气温高,气压低,天气晴朗。冷锋过境时:出现雨雪天气,一般降水在锋后。冷锋过境后:冷气团控制,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好。5、暖锋是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的锋。(P42图2.20)暖锋过境前:冷气团控制,气温低,气压高,天气晴朗。暖锋过境时:出现连续性降水或雾天气。暖锋过境后:暖气团控制,气

19、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6、准静止锋指冷暖气团势力相当,使锋面来回摆动的锋,常形成持续性阴雨的天气。我国长江中下游的“梅雨”就是准静止锋造成的。7、低气压与高气压,是指气压分布状况而言的,气旋与反气旋是指气流状况而言的。8、(P44图2.22)低压是指中心气压低于四周,气旋是指中心气压低、四周气压高的大气水平涡旋。低压就是气旋。北半球气旋为逆时针辐合,南半球气旋为顺时针辐合。气旋中心气流上升,气旋控制下的地区一般出现阴雨天气。代表天气台风。9、(P44图2.23)高压是指中心气压高于四周,反气旋是指中心气压高,四周气压低的大气水平涡旋;高压就是反气旋。北半球反气旋为顺时针辐散,南半球反气旋

20、为逆时针辐散。反气旋中心气流下沉,反气旋控制下的地区一般出现晴朗天气。代表天气伏旱、秋高气爽。10、灾害天气台风(P44图2.24,P45图2.25)台风是热带气旋强烈发展的一种特殊形式。产生于印度洋、大西洋的叫飓风。全球台风发生频率最咼、强度最大的海域是西北太平洋。台风灾害主要由强风、暴雨、风暴潮造成。11、灾害天气一一寒潮(P45图2.27)寒潮是指冬半年大范围的强冷空气活动。天气特点是剧烈的降温和大风,同时伴有暴风雪和霜冻。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考试说明要求:了解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及其影响。主要知识点:1、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是气温波动升高。2、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之

21、一,是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气体浓度的增加。人类燃烧化石燃料(石油、煤等)、砍伐森林等活动均易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3、全球气候变暖可能的影响(1) 海平面上升(冰川融化及海水热膨胀引起)沿海低地将被淹没:(2) 影响农业牛产:(3) 影响水循环,改变区域降水量和降水分布格局。4、全球气候变暖的对策:(1) 多使用清洁能源:(2)植树种草: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考试说明要求:1、知道水循环的概念2、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主要知识点:1、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牛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2、水循环按照发牛的领域分为海

22、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P55图3.3,注意水循环的各个环节)3、海陆间循环(又叫大循环)通过海陆间循环运动,陆地上的水就不断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牛。4、水循环的意义(1) 使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2) 促进地球上能量交换和物质转移;(3) 不断塑造地表形态。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考试说明要求:1、了解洋流的概念及类型(寒流、暖流)2、了解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并结合实例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知识点:1、洋流是指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做大规模的流动。2、洋流按照性质可以分为暖流和寒流。3、暖流是指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

23、的海区(低纬一高纬)的洋流:寒流是指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高纬一低纬)的洋流。4、海水运动的主要动力是盛行风。5、世界洋流分布规律(P57图3.5,注意洋流名称)(1) 中低纬度海区:形成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顺时针方向运动,南半球逆时针方向运动;(2) 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形成以副极地海区为中心的逆时针方向大洋环流;(3) 南半球中高纬度形成西风漂流。(4) 北印度洋海区:形成季风洋流,冬季逆时针方向运动,夏季顺时针方向运动。6、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 对沿岸气候的影响 暖流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作用,例如北大西洋暖流; 寒流对沿岸气候有降温减湿作用,例如秘鲁寒流。

24、(2) 对海洋生物分布的影响 寒暖流交汇处形成大渔场:如日本北海道渔场处于且本暖流和壬岛寒流交汇处;欧洲北海渔场处于北大西洋暖流和东格陵兰寒流(北冰洋南下冷海水)交汇处;纽芬兰渔场处于墨西哥湾暖流和拉布拉多寒流交汇处。 上升流形成大渔场:如秘鲁渔场。(3) 对海洋航行的影响顺洋流航行速度较快,逆洋流航行速度较慢;寒暖流相遇,往往形成海雾,对海上航行不利。(4) 对污染物的影响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速度,但使污染范围扩大。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考试说明要求:结合实例,说明在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与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主要知识点:1、诵常说的水资源主要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

25、2、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3、水资源丰富的地区降水量大,水循环活跃:水资源贫乏地区则相反。4、一个国家或地区水资源的丰歉程度,通常用多年平均径流总量来衡量。5、世界各大洲水资源(南极洲除外),水资源最多的是亚洲,最少的是大洋洲。6、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从地区分布上看南多北少,东多西少:从时间分配看夏秋多冬春少。7、水资源的数量会影响经济活动规模的大小;水资源的质量会影响经济活动的效益。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影响程度是不相同的。8、目前水资源的利用状况(即水危机产生的原因)(1)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增加(即工农业生产、生活用水量大

26、);(2)水污染;(3)水浪费。9、合理利用水资源采取的措施(1)开源措施修筑水库;海水淡化、人工增雨。合理开发和提取地下水; 开渠引水;2)节流措施加强宣传教育,提高节水意识:改进农业灌溉技术; 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使用率。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考试说明要求:1、结合实例,说明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2、知道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了解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的过程。主要知识点:1、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其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杰的主要方式。2、按照地壳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可以将其分为水平运动

27、和垂直运动。水平运动常在地表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系;垂直运动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就全球规模的运动而言,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3、外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外部(太阳辐射能)主要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四种方式。4、侵蚀地貌举例: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海蚀柱、角峰等:堆积地貌举例:黄土高原、沙丘、河流冲积平原等。5、在地表形态的塑造中,内力和处力是同时起作用的,其中内力作用奠定地形的基本格局,起主导作用。6、岩石圈的三大岩石分另ij是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7、岩石圈物质循环(P72图4.8)第二节山岳的形成考试说明要求:1、了解褶皱、断层的特点及其地表

28、形态。2、结合实例,说明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主要知识点:1、山岳的类型有褶皱山、断块山、火山。2、褶皱是指在地壳运动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褶皱的基本单位是褶曲,其有两种基本形态,背斜和向斜。3、比较背斜和向斜(P73图4.9)褶曲基本形态形态岩层新老关系地貌背斜岩层向上拱起中心较老,两翼较新一般:发育成为山岭;地形倒置:常被侵蚀成为谷地。向斜岩层向下弯曲中心较新,两翼较老一般:发育成为谷地;地形倒置: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岭。4、褶皱山举例:科迪勒拉山系、阿尔卑斯一喜马拉雅山系等。5、地球岩石圈板块(P73图4.10)6、断层指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

29、位移。分地堑(相对下降的岩体,易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等)和地垒(相对上升的岩体,易形成山岭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等)(P74图4.12)7、山岳地区的交通运输线主要以公路为主,其次才是铁路。山岳地区通常人们会把线路地址选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为了达到线路的技术要求,在山地地区修建公路和铁路往往需要迂回前进。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考试说明要求:1、结合实例,说明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2、结合实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的影响。主要知识点:1、河流地貌分为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它们的形成与外力作用有关。2、河谷是典型的河流侵蚀地貌。河流发育初期或河流上游地区,河谷

30、横剖面呈“V”字形;河流发育成熟期或河流下游地区,河谷横剖面呈U形。3、冲积平原是典型的河流堆积地貌,它包括洪积平原(发育于山区)河漫滩平原(发育于中下游地区)、三角洲(形成于河口附近)。4、平原是聚落分布最密集的地区,一般会沿河或者沿海分布;高原的聚落大多呈带状分布在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上。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考试说明要求:结合实例,简述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主要知识点:地质灾害及其危害地质灾害原因危害地震与地质构造有关,是板块相互碰撞产生。危害和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火山喷发地下深处的高温岩浆及气体、碎屑从地壳中喷出。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滑坡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

31、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山区地表起伏增加了重力作用,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使地表结构遭破坏。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泥石流是山区爆发的特殊洪流。山区地表起伏增加了重力作用,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使地表结构遭破坏。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考试说明要求:1、知道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2、知道自然地理要素(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3、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4、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其对人类活动的意义。主要知识点:1、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组成。地理环境各要素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

32、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2、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1)改变地球大气的组成:(2)改变陆地水的化学成分,改善陆地的水分状况;(3)加快了岩石的风化,促成了土壤的形成。3、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产生了新功能,如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4、牛产功能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5、平衡功能是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6、自然地理环境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二的变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是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重要表现形式。7、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

33、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也是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重要表现形式。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考试说明要求:1、结合实例,分析自然地理环境从赤道到两极、从沿海向内陆及垂直地带的地域分异规律。2、理解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及其对人类活动的意义。主要知识点:1、地球表面相应的气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2、地域分异规律(P91图5.6,P93图5.11)分异规律形成基础影响因素分布规律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热量太阳辐射纬线延伸,纬度更替。低、高纬度明显(东西延伸,南北更替)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水分海陆位

34、置经线延伸,经度更替,中纬度明显。(南北延伸,东西更替)山地垂直地域分异(垂直地带性)水热状况海拔高度从山麓到山顶更替,高山、高原地区明显(水平延伸,垂直更替)3、山地垂直带是在水平地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山麓与水平带一致。垂直地域分异与山地所在纬度、高度密切相关,即山地所在纬度越低,海拔越高,垂直带数目越多,垂直带谱越完整。4、地域分异是农业生产必须因地制宜的一个根本原因。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考试说明要求:1、知道人口增长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2、结合实例,说明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主要特点。主要知识点: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世界人口数

35、量变化的总趋势是不断增长。2、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人口增长的主要特征比较(P2图1.2)历史时期人口增长特征人口变化的原因农业革命之前人口增长极为缓慢牛产力水平低下,死亡率高农业革命期间人口增长速度有所加快生产力水平有了提高医疗条件得到改善,死亡率有所下降工业革命以后人口增长迅速生产力水平提高,生活质量不断改善,医疗水平空前提高20世纪以来特别过去100多年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3、世界人口的增长在地区上是

36、不平衡的。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4、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不同的人口增长比较(P3图1.4)典型国家人口增长原因人口问题对策发达国家俄罗斯、德国、日本缓慢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生育观念转变等人口老龄化鼓励牛育、接纳移民发展中国家印度、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孟加拉国很快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过快,人口数量过多控制人口5、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自然增长率=出生率一死亡率。6、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P6图1.6)人口模式特点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

37、自然增长率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7、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首先是死亡率的转变。影响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因素有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等。8、目前,发达国家和地区(以欧洲和北美为代表)人口增长模式是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是传统型向现代型过渡阶段(即主要为传统型),世界是传统型向现代型过渡阶段,我国是现代型。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考试说明要求:结合实例,分析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主要知识点:1、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的自然增减和人口迁移。2、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38、3、不同时期的国际人口迁移时期特点原因迁移路线迁出地区迁入地区意义二战、八刖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欧洲的殖民主义扩张、新大陆的开发1. 欧洲人到美洲、非洲;2. 非洲黑人被贩卖到美洲;3. 东亚、南亚人被招工到美洲。旧大陆(欧洲、非洲、亚洲)美洲、大洋洲等新大陆在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二战后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加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1. 拉丁美洲人到北美打工;2. 南亚、南欧、非洲人到西亚打工;3. 南欧、非洲人到西欧。拉丁美洲、亚洲、非洲等西欧、北美、西亚、北非调整了劳动力空间分布不均的状况4、二战后,欧洲由人口迁出

39、地区变为人口迁入地区,主要是由于西欧经济发展较快,吸引了大量移民:拉丁美洲由人口迁入地区变为人口迁出地区:西亚和北非地区吸引了大批外籍工人。5、我国古代人口迁移是由于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的脆弱、频繁的战争(如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难等)、自然灾害等影响,人民不得不大批迁移。6、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迁移(P9图1.8)迁移原因迁移特点迁移方向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1.计划经济体制2.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有计划、有组织地讲行东部到西北、东北内地到沿海、山区到平原、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政策自发迁移贫困地区到发达地区(“民中期后工潮”7、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

40、2)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8、在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重要作用。此外,战争、宗教、社会变革、国家政策、牛态环境、个人动机和需求,也能影响人口的迁移。9、人口迁移的意义: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讲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10、人口迁移对迁出地的影响:好的影响有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不好的影响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11、人口迁移对迁入地的影响:好的影响有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的劳动力。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不好的影响有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考试说明要求:区别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主要知识点:

41、1、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就是环境人口数量。2、环境人口容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区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牛活水平条件下,该国货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它的制约因素包括:资源(成正比)科技发展水平(成正比)、牛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而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3、合理人口容量是指按照合理的牛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牛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4、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紧迫性表现:日益严峻的人口过快增长问题、人口

42、城市化问题、城市人口老龄化问题。5、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措施:国际社会倡导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规模内:建立公平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考试说明要求:结合实例,分析城市空间结构的特点,解释其形成原因。主要知识点:1、城市形态指城市占据一定的空间,有着特定的外部轮廓形状。2、城市形态类型(P18图2.1)类型团块状条带状组团状分布地区平原地区沿铁路或河流、谷地等被迫延伸地形崎岖不平的丘陵、山地举例成都、合肥、华盛顿兰州、洛阳、西宁、宜昌重庆3、城市用地可以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农业用地等。4

43、、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里的集中,就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其之间无明确的界线,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5、主要功能区的比较占用城市土地面积区位特点功能区特点住宅区城市中最为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占40%60%)地价较低,污染较少出现了中高级住宅和低级住宅的分化;两者呈背向发展商业区占用土地相对较少呈点状或条带状分布,位于交通便捷的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处经济活动频繁:建筑物高大稠密(CBD)工业区一个城市通常具有一个或多个工业区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趋向专业化程度高,集聚性强,城市内部工业区相互集聚形成工业区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6、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

44、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城市地域结构。7、不同城市其内部空间结构是不相同的,代表性的城市地域结构模式有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P22图2.7)8、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体现在各种活动的付租能力。影响付租能力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的便捷程度,距离市中心的距离。9、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P23图2.8)商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大;工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小。OA段商业活动付租能力最强:AB段住宅活动付租能力最强:BC段工业活动付租能力最强。10、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其他因素有:收入的高低,导致住宅区的分化;历史文

45、化或经济方面的声誉;种族或宗教团体(唐人街等);早期土地的利用方式影响等。1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随城市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的。早期:功能区分异不明显,市中心以市场、交通等优势吸引工业聚集:一定规模后:由于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工厂企业向外搬迁,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考试说明要求:1、知道城市服务功能的含义。2、知道城市规模与服务功能的关系,比较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主要知识点:1、城市等级是按照城市人口规模划分的,城市等级一般分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等。我国的划分:特大城市(100万以上)、大城市(50100万)、中等城市(2050万

46、)、小城市(20万以下)、以下为县城、建制镇、工矿区等。2、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的关系是城市等级越低,服务种类就越少,服务范围就越小;城市等级越咼,服务种类就越多,服务范围就越大。3、城市等级与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密切相关。4、分析上海为什么城市等级高,服务范围广?上海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以及长江的出海口;上海市有发达的铁路网,使得上海有充足的原材料、劳动力、农产品以及巨大的市场;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形平坦开阔。5、城市的服务种类、服务范围是与城市的等级是相对应的,在同一个区域中,城市的空间分布也与城市的等级密切相关,这些不同级别的城市空间组合,构成了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系统。等级较高的城市数

47、目较少,相距较远;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相距较近。就整个区域而言,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层层嵌套的。第三节城市化考试说明要求:结合实例,说明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知识点:1、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2、城市化主要表现为城市人口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标志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它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3、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动力:推力: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自然灾害,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拉力: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全,交通便利。4、世界城市化进程阶段及

48、特点(P32图2.19,P33图2.20)城市化阶段水平发展速度地域扩展趋势常见的问题初期阶段25%30%以下,低缓慢缓慢城市各功能用地混杂布置,功能区分异不明确中期阶段30%70%,较高迅速快交通拥挤、环境恶化、住房紧张等后期阶段70%以上,高缓慢,甚至停滞继续增大大城市的中心空洞化、逆城市化等5、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特点比较发展中国家:起步晚,发展快;水平低;发展不合理(出现畸形发展);处于初期和中期阶段。发达国家:起步早;发展慢:水平高: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处于后期阶段。6、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使生物的多样性减少;工业废渣对城市土地质量产生不良影响;城市道路系统和生产、

49、生活设施使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工业排放的各种气体使城市出现“热岛”现象,密集的建筑群影响了日照、风速和风向。7、城市环境污染问题的表现来源危害大气污染城市居民生活排出的烟尘;工矿企业排放的烟气;各类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污染物有煤烟、粉尘、一氧化硫、氮氧化物、铅等有害物质,污染空气,危害健康(伦敦烟雾事件、光化学污染、酸雨)水污染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使江河湖海和地下水质变坏,危害人体健康和动植物繁殖(骨痛病等)固体废弃物污染工业生产、城市建设、居民消费危害人体健康和环境(白色污染、废旧电池等)噪声污染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社会活动妨碍人们休息、工作、危害人体健康8、如何建设“生态

50、城市”:(1)在城市建设中,要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环境污染;(2)使城市景观尽可能与山、河、湖、海、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天人合一”)。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考试说明要求:结合实例,分析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主要知识点:1、农业区位的含义一是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2、农业主要区位因素有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形、旦壤、工源等)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劳动力、交通、政策、机械、科技等)。决定农业活动的类型和规模的重要因素是市场。3、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是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4、对农业活动主导区

51、位因素的判断(1)水稻主要分布在季风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气候因素);(2)江西千烟洲立体农业(地形因素);(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农业景观的变迁(市场和政策因素);(4)茶叶宜在南方酸性红壤种植(土壤因素);(5)大城市公路边的乳畜业、园艺业(交通因素)。5、农业区位因素是变化的,其中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因素发展变化较快。(1)改造自然因素例子:一培育良种(如袁隆平杂交水稻、橡胶树种植范围的扩大;改善局部自然条件发展农业(大棚农业牛产反季节蔬菜、梯田、喷灌和滴灌技术等)(2)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如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冷藏技术的进步,市场的扩大等6、农业地域的含义是指

52、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7、分析影响农业地域类型的因素主要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方面入手。8、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区位条件(P45图3.9)自然区位条件:气候温和,降水适中:土壤肥沃:地形平坦:水源较充足社会经济条件:市场广阔(世界主要小麦、畜产品产地);劳动力丰富;生产方式、技术先进。9、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主要特征分布地区:西南、东南部(墨累一达令盆地):生产结构: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的混合农业(小麦一牧羊);经营方式:家庭大农场;科技应用:划区轮牧、

53、种植优质牧草、轮作制;农业专业化、地域化水平较高;发展措施:东水西调(因灌溉是当地农牧业发展的限制条件)10、墨累达令盆地的混合农业的显著优点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有效、合理的农事安排;灵活的生产选择。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知识点:1、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亚、东南亚、南亚。作物以水稻为主(其习性是好暖喜湿)。世界上最大的稻米生产国是中国。2、分析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条件(P47图3.10)(1)气候以季风为主,高温多雨适合水稻生长;(2)地势平坦,适宜水田管理;(3)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4)人多地少,生活习惯导致粮食需求量大;(5)水稻生产的历史悠久(7000年历史

54、)。3、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1)小农经营(生产规模小);(2)单产高,商品率低;(3)机械化和科学水平低;(4)水利工程量大。4、商品谷物农业是一种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乌克兰等,农场一般是家庭经营。我国主要分布在东北、卫北等地,农场一般是国家经营。农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5、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特点是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6、分析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P49图3.13)(1)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2)交通运输便利;(3)市场广阔;(4)地广人稀;(5)机械化程度高;(6)农业科技先进。7、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分布地区及其区位条件(P50图3.14)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考试说明要求:1、结合实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2、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知识点:1、大牧场放牧业是一种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分布在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等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