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银大厦建筑艺术赏析论文_第1页
香港中银大厦建筑艺术赏析论文_第2页
香港中银大厦建筑艺术赏析论文_第3页
香港中银大厦建筑艺术赏析论文_第4页
香港中银大厦建筑艺术赏析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外建筑与园林艺术赏析论文之香港中银大厦建筑艺术赏析11 / 14容摘要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是石头的史书。前者讲的是建筑的艺术性,后者描述的是建筑的技术性与历史性。随着土木工程材料与工程力学与相关理论的发展,现代建筑与古典建筑在本质上有质的飞越,高层、环保节能、简约线条美等这些理念被运用到现代建筑中。著名美籍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的代表作品中银大厦融合后现代主义的多种流派,又加之以中国传统古典元素,使之成为现代建筑中的翘楚,此篇文章对此精品进行解读,希望能从中获益。关键词:中银大厦、现代建筑目 录容摘要I1 中银大厦概述22 中银大厦建筑特点与风格42.1 中银大厦建筑特色42.1.1中银大厦建

2、筑整体特色42.1.2中银大厦建筑部特色52.2.3中银大厦外部建筑特色62.2.4中银大厦建筑结构特色63我对中银大厦的感受与评价83.1集百家之大成,创建筑之先河83.2建筑材料的考究,光和影的灵动之美83.3建筑部匠心独具,流光溢彩93.4 建筑的中国古典元素10参考文献11引 言有这样两句话,一句是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这一点是讲建筑的艺术性;另一句是说建筑是石头的史书,这里是讲建筑的技术性与艺术性。这两点构成了建筑与建筑史的全部容。然而,现代建筑又是现代文明的集中体现,也是当代文明的缩影。此文以著名美籍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的代表作中银大厦为对象,对建筑进行了全方位赏析,剖析了现代建筑艺术

3、的集大成者贝聿铭的艺术风格,以与其为现代建筑的深远影响。第一章对中银大厦进行整体论述,了解大厦的基本情况,为后面的建筑赏析做铺垫。第二章对中银大厦从整体、部、外部、结构四方面来赏析建筑,建筑美的同时也包含结构之美。第三章通过之前对中银大厦的分析与探讨,发表自己对此建筑的看法与总结建筑大师贝聿铭的建筑风格传统与现代结合、光、影、空间三者的灵动结合。1 中银大厦概述1.1 建筑概况中银大厦座落于维多利亚港附近,中环花园道1号,是中国银行总部所在地,由贝聿铭建筑师事务所设计,1990年完工。总建筑面积12.9万平方米,地上70层,楼高315米,加顶上两杆的高度共有367.4米。原址为美利楼。大厦为第

4、3高的建筑物,仅次于国际金融中心与中环广场,全球排名则为居第12。 引用永久图片网1.2 建筑历史中银大厦由享誉盛名的美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设计,著名结构师Leslie E. Robertson担任结构设计。中银大厦自1982年底开始规划设计,1985年4月破土动工,到1990年5月大厦正式开幕。自1982年底开始规划设计,至1990年3月19日银行乔迁开始营业,历时六年有余,大厦基地面积约8400平方米,是一块四周被高架道路“缚绑”着的局促土地。要满足楼地板面积需求,要在高楼林立的中环区“出人头地”,唯有向高空发展,这就是如今315米的主要原因之一Robertson向贝聿铭建议采用合成的超强结

5、构体,即以钢组构成盒状,灌注混凝土,做为抗风力暨承重的主干。整座大楼采用由八片平面支撑和五根型钢混凝土柱所组成的混合结构“大型立体支撑体系”,此钢砼结构立体支撑体系,从而有效地改进了结构的性能。 引用昵图网2 中银大厦建筑特点与风格2.1 中银大厦建筑特色中银大厦将中国传统意念与现代的先进建筑科技结合起来。建筑整体外观就像竹子一样,下粗上细,到一定高度变细一节。节节高,步步高,暗示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步步高升。建筑物整体采用由八片平面支撑和五根型钢混凝土柱所组成的混合结构“大型立体支撑体系”,此钢砼结构立体支撑体系,从而有效地改进了结构的性能。为了强调这种结构同样具有美感,贝聿铭以白色来凸显对角

6、线与每隔13层的水平桁架。这样的建筑设计使整个建筑的重量份到四个角上,结构部不再使用任何支撑物,达到节省钢材的目的。这栋大楼比通常的大楼节省40%的钢材与1/4的焊接量。 引用百度百科2.1.1中银大厦建筑整体特色大楼地上70层,地下4层,总建筑面积12.9万平方米。楼高315米,加顶上两杆的高度共有367.4米,建成时为最高的建筑物,也是世界第五高建筑物。其设计灵感源自竹子的“节节高升”,以平面为例,大楼是一个正方平面,对角划成4组三角形,每组三角形的高度不同,如同节节上升的竹子,象徵著力量、生机、茁壮和锐意进取的精神,对于银行而言,其中的含意也不言而喻。其建筑特点是将中国的传统建筑意念和现

7、代的先进建筑科技结合起来,由四个不同高度结晶体般的三角柱身组成,呈多面棱形,好比璀璨生辉的水晶体,在照射下呈现出不同色彩。这座大厦在建造时也是备受挫折。迷信风水的人认为它是不吉之物,因为大厦尖削的外形像个三棱的刀,会切去阴阳之间微妙的平衡,殃与尖角对应的邻居,这引起了许多反对之声。为此,中国银行分行和贝聿铭花了很多时间与港英当局的有关部门交涉,终于使设计施工得以顺利进行。最后,在这场暗含着两国、两个世界级大师的同城较量中,贝聿铭以完美的建筑造型,节省了1/3的钢材、造价比汇丰便宜几亿美元的业绩,占据了上风。 引用维基百科2.1.2中银大厦建筑部特色中银大厦整栋大楼以三楼营业厅,17楼高级职员专

8、用餐厅兼宴客厅与顶端70层的“七重厅”等处最受瞩目。  两层楼高的营业空间恢宏,以石材为室主要建材更增加其气派,位在该层中央直达第17楼的庭,其在询问服务台上方的天花处形成一个金字塔,令人联想到巴黎罗浮宫整建案的设计,同样是金字塔造型,两者有着不同的空间意义,罗浮宫一案是由玻璃形成一个罩覆的实体空间,中银大厦是在一个实体空间中塑出虚负的空间。贝氏极为知名的华盛顿艺廊东厢,在东西两廊间的广场,有数个小金字塔错落地分布在喷泉,这些小金字塔是以其雕塑性来丰富景观代间,同时为两廊之间的地下通道采光,若追根究底贝氏采用的最早之金字塔造型,是拟建于剑桥的肯尼迪纪念图书馆,该案因为基地未

9、获解决而夭折,这四个案子的金字塔尺度大为殊异,唯一共同点是皆具有采光的功能。17楼是第一个有斜面屋顶的楼屋,斜面达7层楼高,在北侧的休闲厅,透过玻璃天窗可以仰视到大厦的上部楼层,自中庭可以俯看到营业大厅,空间的流畅性在此再现得淋漓尽致。 2.1.3中银大厦外部建筑特色建筑外部采用玻璃幕墙结构,玻璃幕墙有造价低廉、安装迅速、可回收等特点被广泛用于现代建筑中,也体现了建筑物本身的节能,再次凸显了设计者的环保意识。但玻璃帷幕墙需要定期清洗,中银大厦的造型独特,清洁维护需要特殊的设计配合,因为建筑物没有平台,清洁工作台得储藏在第十八、三十一、四十四与六十九楼的机械房,操作时,工作台得由特别设

10、计的窗门出入,斜面的部分,与喷泉地大厦的方法一样,在斜面周边设计轨道以架设工作台,受大斜撑构体的影响,垂直的窗棂不是连续的,工作台的挂勾特别加长以增加安全性,一幢建筑施工完成并不意味结束,日久天长的维护工作随着业主迁入而开始,建筑师有责任藉着良好的设计为业主考虑,中银大厦是一个典。  中银大厦有个三层楼高的石质墩座其上是玻璃帷幕墙楼层,这点是贝氏作品的特例,通常贝氏设计的高楼,由底至顶通体只有一个建材,墩座是因应基地的斜坡而设计,同时希望藉着厚重的石材,增强稳定的感觉,墩座部分的窗框呈“冂”形,在窗底加一横石,而非四边连续呈口字形,一样的窗框出现在好莱坞的艺人经纪中心;石柱

11、顶端的四方菱形白色石饰,则可在巴黎的罗浮宫整建与香山饭店见到;第十七楼与七十楼的遮阳设施,同样地曾用在华盛顿国家艺廊东厢与达拉斯梅耶生音乐厅;大厦南大门两侧的灯座,使人想到了台中东海大学校区的类似设计,这些“似曾相识”的建筑语汇与元素乃是经过历练的设计结晶,凡能经得起考验的,就是历久弥新的设计,这就是贝氏作品隽永的原因。2.1.4中银大厦建筑结构特色整座大楼采用由八片平面支撑和五根型钢混凝土柱所组成的混合结构“大型立体支撑体系”,此一混凝土-钢结构立体支撑体系,在改进结构性能方面具有如下独到之处:1.采用几何不变的轴力代替几何可变的弯曲杆系,来抵抗水平荷载,更加经济有效。2.利用多片平面支撑的

12、组合,形成一个立体支撑体系,使立体支撑在承担全部水平荷载的同时,还承担了高楼的几乎全部的重力,从而进一步增强了立体支撑抵抗倾覆力矩的能力。3.将抵抗倾覆力矩用的抗压和抗拉竖杆件,布置在建筑方形平面的四个角,从而在抵抗任何方向的水平力时,均具有最大的抗力矩的力偶臂。4.利用立体支撑与各支撑平面的钢柱和斜杆,将各楼层重力荷载传递至角柱,加大了楼层重力荷载作为抵抗倾覆力矩平衡重的力偶臂,从而提高了作为平衡重的有效性。曾经为设计中银大厦的著名美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获美国政府颁发“史密斯松尼安古柏惠特全国设计终身成就奖”,以表彰他在建筑设计领域的杰出成就。贝聿铭将于本月10日前往白宫接受该奖项。正因为贝

13、聿铭匠心独具的结构设计,使中银大厦在同类建筑物中节省了1/3的钢材,又不失美观,实在是建筑历史上的神来之笔。 引用百度百科3 我对中银大厦的感受与评价3.1集百家之大成,创建筑之先河著名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是极其理想化的建筑艺术家,善于把古代传统的建筑艺术和现代最新、最前沿的科学技术融为一体,善于将建筑造型与周围环境相融合,用其简洁的建筑语言与园林、绿化形成一种互动、共生的关系,东西方建筑文化精神与造景思维有机融合,从而创作出独特的艺术风格。中银大厦正是这种理念的集大成者。首先建筑的整体外观类似竹子,从底往高逐渐变细,有节节高升之感,蕴意积极先上,象征着中国的蓬勃发展,中华名族的伟大复兴与坚韧

14、挺拔的民族气节,彰显了炎黄子五千年的文化底蕴。3.2建筑材料的考究,光和影的灵动之美贝聿铭的建筑设计亮点在于对于光与影组合上。由于玻璃具有透明与反射的特点,穿透玻璃材料直射到建筑物的部,给建筑附上了灵动与温暖之感,所以中银大厦围护材料采用了玻璃材质,极解决了旧建筑物中由于障碍物的遮挡从而失去建筑物立体感的弊端。中银大厦外部采用玻璃幕墙为围护材料,玻璃幕墙不仅造型简约、豪华、现代感强, 能反映周围的景色, 具有很好的装饰效果, 而且将墙与窗合二为一,大减轻了建筑物的自重。具有自重轻、装饰性强、便于安装施工等优点,玻璃幕墙作为建筑外墙装潢的镜面玻璃,它可吸收红外线,减少进入室的太阳辐射,降低室温度

15、。它既能像镜子一样反射光线,又能像玻璃一样透过光线。在光线的反射下,室不受强光照射,视觉柔和。由于自重轻,减轻了建筑物对结构上的要求,但玻璃幕墙需要定期清洗,造成很多麻烦。贝聿铭考虑到这点,为业主减轻了不少麻烦。中银大厦的造型独特,清洁维护需要特殊的设计配合,因为建筑物没有平台,清洁工作台得储藏在第十八、三十一、四十四与六十九楼的机械房,操作时,工作台得由特别设计的窗门出入,斜面的部分,与喷泉地大厦的方法一样,在斜面周边设计轨道以架设工作台,受大斜撑构体的影响,垂直的窗棂不是连续的,工作台的挂勾特别加长以增加安全性。对于一名优秀的建筑师来说,一幢建筑施工完成并不意味结束,长久的维护工作随着业主

16、迁入而开始,建筑师有责任藉着良好的设计为业主考虑,中银大厦是一个典。3.3建筑部匠心独具,流光溢彩通常建物的顶屋是机械房,贝氏却将中银大厦机械房安排在第六十九层,在其上层创造一个充满的玻璃厅,引进,引进风光,将人们对空间的感觉引进至高的层次,令人衷心地佩服建筑师的气魄,这是贝聿铭一贯的设计手法结合与空间。17楼是第一个有斜面屋顶的楼屋,斜面达7层楼高,在北侧的休闲厅,透过玻璃天窗可以仰视到大厦的上部楼层,自中庭可以俯看到营业大厅,空间的流畅性在此再现得淋漓尽致。第七十楼的“七重厅”是举办盛大宴会的场所,大厅中有可坐24人的大桌,两侧有数组沙发,南侧是备餐间,储藏室与男、女厕所,整层就是一个大房间,加上高斜的玻璃屋顶,尺度宏伟,壮观华丽。 应用百度百科图片3.4 建筑的中国古典元素贝聿铭善于将传统元素融入现代建筑艺术中,古今通达,中西结合。大厦东西两侧各有一个庭园,园中有流水、瀑布、奇石与树木、流水顺着地势潺潺而下。水在此具有双重意义,实质方面,水声可以消灭周围高架道路的交通噪音,另一方面水流生生不息,隐喻财源广进,象征为银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