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教学规律_第1页
把握教学规律_第2页
把握教学规律_第3页
把握教学规律_第4页
把握教学规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把握教学规律,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从经济学角度意义理解的效率是指投入与产出之比。教学效率,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考察:课堂教学中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所用的课时越少,课堂教学效率就越高;在一定的课时内,教学的内容越多,学生的收获越大,课堂教学效率就越高。有学者认为,课堂教学实际教学时间是有效教学时间、无效教学时间和负效教学时间的总和。实际教学时间是教师和学生投入课堂教学中的时间总量,有效教学时间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取得直接学习收获所消耗的时间,而在课堂教学中与完成教学任务无关的时间消耗,甚至发生负作用的时间消耗,则称为无效教学时间和负效教学时间。值得强调的是,所谓有效、无效和负效教学时间都只是相对概念

2、,只有当教育者充分了解学生的身心规律,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握了知识规律,有效教学时间才能得到放大。电脑化社会中的知识是日新月异的信息,这些信息的数量达到了任何人终其一生也无法穷尽的地步。若要求学习者掌握所有的知识是不现实的,也是没有必要的,而且没有普遍适用的知识。知识是多样性的,课程必须是多元的,随着需求的变化不停的作出适当的调整,课程内容应是丰富多样的,最大可能地满足不同人的不同需求;对个人而言,对自己所要学习的知识可以作出选择,选择自己需要的那部分知识是非常必要的。个人作为社会的一员,其需求从长远来说,必定是与整个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对于基础教育而言,应向学生传授与其生活经验密

3、切相关的知识,这些知识具有基础性和全面性,能呼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并能为他们将来的深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一、理 清 知 识 点理清知识点是成功教学依托的主线,是实现教学互动的载体。教师理清知识点的过程就是引导教学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就是传承知识、改造知识、创新知识的过程。理清知识点要求教师不是简单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使教与学在不偏离知识轨道的基础上,引发学生把握知识的内在结构,了解知识的产生过程,掌握知识的重点和难点。能否理清知识点取决于教师本身对所授知识的理解和把握的程度,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的了解程度,取决于对教学目标的透视和把握。所谓知识,应该是“知”和“识”的黄金组合,“知”是知道、了解

4、,“识”是见识、思想,只有“知”,而没有“识”,那只能是个容器,所学的东西不能内化为自己的血液,只能是一种外加的累赘,有了“识”,才能化死为活,化古为今,为我所用。依照这种诠释,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种是人类规范的、作为学生后继学习中的工具知识,如汉字。这种知识是学生必备的知识,不具备这些知识,后继学习就会受阻。为此,我们必须毫不含糊地让学生掌握好这些知识,如必须认好、写好汉字。高中的汉字教学不同于小学、初中,也有别于大学,教学中应融入造字法、词语、成语、诗词、美学原理、历史、地理、民俗知识、古文化常识于一炉。激活汉字的生命力,让它从平面走向立体,从单元走向多位,从静止走向变化,生动形象,阐释

5、汉字的喜怒哀乐。汉字的表意性,使它具有非凡的魅力和灵动的美,每一个汉字都静静地散发着美丽的芬芳和文化的气息。讲一个“彘”字可以联想到汉武帝的小名刘彘,联系到鸿门宴中表现樊哙勇武之气的“彘肩”,从而讲到“豚”“豕”,从而理解豚栅鸡栖,理解狼奔豕突,甚而“三牲”(猪、牛、羊)甚而“六畜”(猪牛羊马鸡狗)。一个“黄花垂髫”的黄字,可以讲出中原黄河文化的厚重,让学生体会中西文化的碰撞就是“黄与蓝的交响”。讲清“五色”中黄的中心地位,进而讲清黄袍的唯我独尊的国色。链接“黄道吉日”、“黄花晚节”、“黄金时代”、“黄茅白苇”、“黄钟大吕”、“黄袍加身”和“黄粱一梦”,在这斑驳陆离的“黄”中窥见中国文化之一般

6、。汉字的大部分是形声字,它那魔幻般的组合,令人着迷,要在教学中显现这种美。第二种是人类发现的规律。但这类知识与必备工具的知识不同,首先它出现频率没有必备的工具知识强烈。其中有一部分知识仅是在理想状态下成立的,它必须与其他知识结合起来才能在实际情景下使用。这类知识不仅是一种结果,更是一种过程;不仅是事实性的,也带有程序性;不仅是一种确定的结论,还带着精神、态度、方法的意义。它有三方面的意义: 一是使用意义,二是启发意义,三是发展意义。必须注意,这些知识都是学生在掌握了第一种知识之后,通过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而获得的,而且必须通过他们的活动来获得。这是两个重要的基本判断。我们常常低估了学生的智力,认

7、为他们不可能通过自身的活动获得知识,同时不必借助于他们就可以由教师传授而得到这些知识,这是一种肤浅的认识。之所以要借助他们参与知识获得,是因为这样使之享有了他们应有的知情权,给他们以综合、结论、态度、精神与方法的完善的知识,以及立于不败之地的能力。也许更重要的是,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从而表现出学习自身的意义。箴言,是对人生经验的高度凝练,让学生理解和运用箴言,内化成自己的精神血液,为自己的精神家园奠基,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写出了富有底蕴的句子,有时令我为之惊叹。如:下面就是几个同学用箴言造的句子,也许还显得稚嫩和牵强,但这是他们自身的使用和发展,不妨欣赏一下:(原文照录)一个人立场

8、坚定,遇到再大的诱惑,定能把握自己,即“鉴明者,尘垢弗能霾,神清者,嗜欲弗能乱。”也许这就是革命烈士临危不惧的原因吧。习武的不练武,则唯有倒在擂台上;唱戏的不调嗓,则唯有败在戏台上;上学的不学习,则唯有输在考场里,所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人在社会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如果从一个角度不能看清别人,那么就换一个角度,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所谓“不知其子,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左右,”即是如此。因此,观念是人的第三只眼睛,学生有了正确的观念,就会对生活现象进行一种评判和解读。第三种知识是经验性的,教师是知识获得的先行者,他们的经验是有益的。平等对话,实际上是要求教师在消除“

9、填鸭式”教学思想之际,怀有要与学生互动的,尊重学生的心向。但作为“闻道在先”、“术业有专攻”的教师,终究是平等中的首席,组织管理、激励启发、积极引导是必须的,即要处理好“教师传授”与“学生建构”的关系。写作的“写”通“泻”,有宣泻之意,从“从血管里流出的是血,从水管里流出的是水”,绝美的文字是经过心灵和情感的孕育。让他们有着对文学的敏感,对艺术的敏感,对生活的敏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只有这样,平常的文字才会有神采,才会有生命,才会有灵性。要达到这种境界,就必须有一个丰厚的积淀,语感是天性,也是休养。如屈原的橘诵,是中国文人的第一篇托物言志的诗,为了让学生真正把握托物言志的写作要义,就

10、要求学生背诵屈原的橘诵,这个背不是死记硬背的背,而是给学生买来橘子,通过观橘、吃橘、悟橘的过程,让学生去真正理解屈原“苏世独立”的精神。二、更 新 知 识 观第一是知识的来源观:从单一的书本世界走向综合的生活世界。课程知识的选择要坚持双重来源,一是世界人民共同的文化精华,它由图书之类的文字、符号承载;二是鲜活的社会生活实践。课程应遵循知识的内在逻辑,使知识结构化,有利于学生理解不在他们经验范围之内的人类共同的文明。同时要关注社会生活实践,让学生去动手、去体验,从而使学生把社会知识内化为个人知识。第二是知识的增长观:从累加式的增长到变革式的增长。知识的增长不是累加式的增长而是批判式的增长,是一种

11、整个科学知识“范式”经由危机阶段而彻底转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旧的范式部分或全部为新的范式所取代,其经过不仅是个别要素的重新认识,而是一种整个视角、整个认识框架的转换,甚至是整个认识活动形而上学基础的转换。如故都的秋结尾写到:“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这是不是文人惯有的矫情,故作惊人之举?可不可以删去?各自说出理由。然后我就查找资料,方才明白原来郁达夫长年受失眠症的缠绕,但每逢北国的秋天,他的失眠症就自动痊愈。你能深切地体悟到失眠者的那种虚无感和弃世感吗?这就要有生命体验方才明了,这决绝的话语,原来是真情实感的流露,具有一种生命体

12、验。同时我也让学生了解历代文人对秋天的感受,如:“悲哉,秋之为气也。”“我言秋日胜春朝。”第三是知识的学习观:从静态摹写到动态生成。新课程努力改变静态摹写的学习方式,保证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通认为学习过程是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培植发散点是成功教学的目的,是生成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种子,创新就是用已有知识去产生新的知识,把学过的知识加深理解,加以发散。教师在教学中培植发散点应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知识延伸到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以发散、素质得以提升。让学生焕发活力与生机必须在各门学科教学中不断地培植智力生成的导火线,以使学生所获的知识促发智力能量的爆发

13、,以使学生善于在课堂以外、在生活之中感受发散点,把现在的知识和过去的知识,纵向知识与横向知识、此门知识与彼门知识予以结合,寻求不同知识的发散点,为学生思维的发散与创造力的延伸埋下种子,“为学生的未来作准备”。第四是知识的情意观:从单纯认知到情感陶冶。无论是从知识的产生来看,还是从知识的学习来看,知识不光是冷冰冰的价值中立的客观原理或结构,它也具有热情的、个人的和个性的成分,知识中渗透着对人情商的培养。如古诗词鉴赏,是高考中的一个知识点,如果仅仅是去做练习的话,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如果让他们去写诗填词,就更能够把握诗歌的意境和练字的艰辛。这比单纯传授鉴赏方法更具有冲击力和震撼力。课堂教学的有效

14、性应由过去单纯强调知识和技能转向同时关注学生学习过程方法,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提出目标要求,对培养新时期具有良好素质和竞争力的新一代具有重要意义。第五是知识的整体观:从分化割裂到整体联合。新课程在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方面做到了两点,首先是学科知识内容的有机渗透,包括人文学科与人文学科之间、科学学科与科学学科之间的渗透,以及人文学科和科学学科之间的渗透;其次是相关学科之间的有机整合。近年来,美国中小学传统的分科教学正逐渐让位于一种“核心知识课程”的教学方法。与传统的分科教学相比,“核心知识课程”教学有四大特色:1、由于相关内容前后一致,因此学生学起来兴趣盎然,情绪高涨;2、学习内容在多科中不

15、断得到强化,学生在此基础上掌握知识的“生长点”应运而生;3、随着学生逐步地以哲学的、数值的、创造性的方式来学习并且处理某一概念或事物,课程内容的整合能起到鼓励批判性思维形成的作用;4、跨学科教学带给学生们一种全新的概念;学习并非单纯的机械性的记忆活动,而是一种吸引人、无止境的发现过程。 三、知 识 回 归 生 活 课堂常常是那种以语言、文字、数字、图表、公式、定理、法则等符号体系为主搭建起来的知识场境,它同生活世界有许多差距和距离。正因为如此,课堂行为和事件时需要面向、联络、亲近、回归生活,因为生活是课堂行为和事件发生的“孵化器”,是使课堂场景得以保持实践意蕴和生命格调的动力源泉。生活世界是教

16、育和教学的“母机”,生活的故事常常激发教育和教学的反思。生活总是指示、启迪着学生成长的方向、样式和真谛。美国教育哲学家杜威指出:教育既然是一种社会过程,学校便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我国教育家陶行知认为,“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因此知识的课堂需要向生活世界回归,因为“学生”这一概念的根本内涵在于学习人生和学会生活,即学习和学会过有本领、有意义、有品位、丰富多彩的生活。课堂世界是人类生活实践及其经验的总结和提炼,它浓缩了生活世界的要素和精华,课堂事件是复杂的生活世界的剪影或影像。如奥运会结束以后,学生都在以奥运精神激励自己,我就出了两个作文题目,一个是“为他人的成功而喝彩”

17、,另一个是“为他人的失败而敬重”。但另一方面,课堂活动的本体价值在于回归实践并不断地进行反思。质言之,课堂知识需要回归生活经验,课堂理性需要达成实践智慧,课堂情感需要贯穿生活感悟。课堂并不是可以游离、超然于生活之上的机构,它只是一种特定的、特殊的生活场景或者生活样式。“教育即生活”,意味着教育即时即刻地保持着生活的素材、样态,弥漫着生活气息,彰显着生活的色彩。利用一些节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如在中秋里,布置学生写诗(略),在情人节的时候学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雨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于是就把

18、舒婷的致橡树与白居易的长恨歌一并串联起来,进行了一堂诚信、坚守、爱情教育课。我说不仅是西方有情人节,我国古代早就有鹊桥相会日,西方用简单的玫瑰示爱,而古代中国则用高品味的语言来打动人心。课堂里的日常事情固然是简洁和简约的,但这简洁和简约不等于简单和单调,更不等于机械和僵化。生活世界远比课堂世界更为复杂、更加无序、更具有多样性和挑战性,生活的主流价值在于不断地激发人去求知、探索、发现和创造,生活的过程意味着人生智慧的不断探险。追求良好的生活最为需要的是人的各种智慧,因为只有智慧才能从容地应对各种困境、矛盾、复杂的境遇、事物的多样性和挑战性。因此,生活对于智慧的诉求需要折射到课堂中来,成为课堂意义

19、的一个有机部分。事实上,教育和教学在本质上应该是一种培养人的主体性生活经验与能力、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命意义的活动。以促进人的发展为价值取向的知识,是充满生命活力的,只有这样的知识,师生才会全身心投入,他们不只是在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教学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只有这样的知识,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也只有这样的知识,教学才不只是与科学相关,而且是与哲学、艺术相关,才会体现出育人的本质的实现育人的功能。 四、 课堂有效性的主要指标 一、课堂有效性应整体体现三个方面:真实的学习过程;科学的学习方式;高超的教学艺术。1一堂好课,必须使所有学生都经历“

20、真实的学习过程”。这是经历了课程改革初期“阵痛”以后所作出的最理性的概括。由于各门学科课程标准对教学过程方方面面提出了许多全新的理念,这些理念很难一下子转化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行为;加上原有经验体系其中有些是教师通过较长的教学经历所积淀,有些是经过世代传承并不断强化所凝固对尚在建构之中、还非常稚嫩的新的经验体系的强大惯性冲击;加上急于求成的浮躁心态和功利主义的心理作祟;再加上社会上严重的弄虚作假形式主义对教师的影响,使我们本应该圣洁无比的教育领地上,出现了一些虚假作秀的课堂教学,尤其在公开教学和举行“评优课”的时候。这些虚假作秀的课,追求的是虚情假意的表演,危害的是“诚信”的道德风范和学生

21、真情实感的学习过程,毒害的是孩子们的纯洁心灵和他们的健康成长;最为严重的,是使人们产生了对课程改革的怀疑甚至反感,破坏了课程改革的可持续发展!于是,来自课改第一线的最强烈的呼喊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必须追求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真实”,体现在学生从不懂到懂、不会到会、模糊到清晰、错误到正确、失败到成功的过程之中;体现在教师的循循善诱、真诚帮助、严格要求和规范训练的方法之中;体现在学生不同方法不同过程的交流、不同思想不同观点的碰撞和怀疑、争论、发散、统一以及自圆其说之中;体现在教师真情实感的批评和表扬之中;体现在学生有充分的时间独立思考、有个性的语言表达和有胆魄的对一切权威的否定之中;体现在教师

22、机敏地捕捉动态生成的教育教学资源,对预设教案的必要调整和舍弃之中真实的,才是最美的、最精彩的!2一堂好课,教师必须精心设计在班级授课制条件下学生群体的“科学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中,学生群体学习方式的“科学性”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实事求是。该听讲接受就听讲接受,该观察模仿就观察模仿,该独立思考就独立思考,该探索发现就探索发现,该小组讨论就小组讨论,该大组交流就大组交流,该动手实践就动手实践,该抄写就抄写,该背诵就背诵该做的不做,是不科学的。二是讲究实效。本着对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主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负责的精神,从班容量、教学时间、学生基础的实际出发,深入思考各种学习方式的可行性和产生的效应基础知

23、识的有效获取、认知结构的有效构建、学习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提升、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有效培育等,而不是短期效应的一味讲授、模仿记忆、机械训练,或形式主义的探究、故弄玄虚的讨论、毫无价值的合作,等等。该否定的否定,该摒弃的摒弃不该做的做了,这也是不科学的。3任何时期,一堂好课永远离不开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能使学生学得扎实而又灵活、轻松而又愉快,使学生陶醉于一种艺术享受而对课堂教学留下难以磨灭的美好回忆。高超的教学艺术来源于教师基本素养、刻苦的磨练和不懈的追求。它具体体现在:一是组织艺术;二是引导艺术;三是合作艺术;四是激励艺术;五是语言艺术;六是板书艺术;七是练习设计艺

24、术;八是“顺应”和“同化”艺术。真实的学习过程、科学的学习方式、高超的教学艺术,是一堂好课最基本的三个要素。二、一堂好课应以学生的发展来衡量,要求做到知识与能力同步发展,认知与情感和谐发展。具体要做到以下五个方面:1教学目标多元化教师确定或与学生共商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目标,每个学生都能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认知目标明确、具体、有层次、可操作;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在达成认知目标的过程中生成。2教学过程生成性教师努力创设以问题为核心的学习情境,学生在此情境中能运用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展开有效的学习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对学习材料不断进行精加工、深加工,并借此改善学生的学习策略,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教

25、学过程充分体现为教师、学生、文本的对话过程,教学目标在对话中生成,师生在对话中实现共同发展。课堂教学结构成“块”状,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和空间。3教学内容开放性注意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处理好文本与课外材料的关系,做到“依靠文本又不依赖文本,超越文本又不脱离文本”。4教学评价激励性遵循及时、多样、适度激励的原则,师生共同参与,既不简单否定,也不无原则肯定,提倡组织学生的反思性评价。5媒体使用恰当性以是否有利于学生主动而成功地学习、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为原则。三、一堂好课的总体要求应体现在建构性、生成性和多元性的统一建构性是好课在科学规律上的体现;生成性是好课在教学展开过程中的基本要求;多元性是好课

26、判断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吴永军:论课程改革视野中的好课观)从教学过程的“结构要求”讲,一堂好课的具体体现是如下:1 教学目标要指向全体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目标要做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内在统一;要因材施教,按多元智能理论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目标要有弹性,给学生留有发挥主体性的空间和时间;以创新能力与个性发展作为教学目标的重点。2教学内容组织要得当。内容要体现基础性、现代性和综合性的统一;作为教的内容的教材、教程与作为学的内容的学材、学程要规划好。3 教学方式选择应用要贴切。 选择的标准要以自主、合作、探究为基本命题;应用上强调科学化、艺术化和个性化。4 教学评价

27、要完善。一切评价围绕“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宗旨;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情感、意志和人格等方面的发展及学生的需求、潜能等也需给予评价;评价的方法和手段要多元化;让学生以主体身份参与教育教学的评价。四、新课程中的一堂好课,应该明确地凸显在学习主体学生的身上,以考查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活动状态为主1 学生的参与状态学生在课堂上主体地位的确立,是以一定的参与度做保证的,学生没有参与,或参与得不够,就算不上“主体”。学生的参与状态,既要看参与的广度,又要看参与的深度。就广度而言,学生是否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了。是否参与了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就深度而言,学生是被动地、应付地学习,学积极主动地探究。从这一点

28、上讲,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没有引起学生多少认知冲突,学生思维没有恰当负荷的课不是好课。2 学生的交流状态。课堂上,教师创设了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感到自己在这个环境里是安全的、融洽的、自主能动的,他就能和同学、教师甚至教材进行平等的对话。他说错了,没有关系;他提出问题,有人关注;他不认同教师,不会受批评;他对教材有异议,也没有人指责。当他学习困难时,会得到善意的帮助;当他取得成功时,会得到诚挚的祝贺。在这样的环境里,学生迫切地想与大家交流自己的学习体验,课堂成学生放飞心灵的天空。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生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才有可能丰富教学内

29、容,求得新的发展,实现教学相长。这样的课就是好课。3 学习目标的达成状态一堂好课,需要有丰富知识的获得,更要有真挚的情感与探索体验,这是任何时候评价一堂课必须守住的底线。检验的标准就是学生的接受程度与效果。在课堂上,主要考查学生有无切实掌握这些知识,并将这些新知识纳入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中融会贯通。这本身也是一种能力。同时,还要了解获得知识的过程,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积极主动地跟进、共鸣和投入,每一个学生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尽可能大的进步与发展。在致力于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是否能使“优等生”“吃得饱”,让“暂困生”“吃得了”,真正学有所得,各有发展。一堂好课,应该是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过程

30、与学习结果综合考虑以后所作出的判断。新课程下的一堂好课,不是简单的对原有课堂教学评价的否定,而是发展与超越,它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状态。 五、案例分析<一>作文教学:有个学生是这样写红薯的:红薯,一层薄薄的皮严严实实包裹着一种香甜和洁白,就像一首歌包裹着一种精神,一种热爱,表现劳动所带来的幸福。这表述很别致。但作者接着的叙述很快让人相信,这不是刻意的编织,它是来自一种生活,是一份属于自己的认识。他这样叙述着:当我咿呀学语的时候,母亲便收起干瘪的乳房,向我提供另一种乳汁饱满的乳房:红薯。脆而硬的红薯被母亲加工得如乳房一样又软又富有弹性,又香又甜,比母亲因缺少营养而涩淡的生命乳汁

31、好吃得多,是红薯促进我身体日益增长的速度,使我生长着一副健康的体魄。父亲用他的心血种养和收获了红薯,母亲将深层次的期待和爱的语言倾注在红薯身上,再将红薯烧烤得如乳房一样让我从中读出它的内涵。廉价的红薯,为我的童年安下一个温暖而快乐的家,让我们一家人和睦幸福地生活。吃着红薯长大,也许在常人的笔下,说的会是生活的艰辛,而作者陈述的,或者说感受到的是甜蜜和快乐,让他对诸如热爱、感激、幸福,对劳动,对家乡等有了来自内心的体验,对生活有了别样的感受和认识。那红薯烘烤着他的心情,滋养着他的情操,培育着他的智慧,他再把这种体验和心情注到红薯身上,让它成为了一种载体,于是有了上面的表述这几乎是自然而然的。拥有

32、体验,才可能有个性化的表述。一则令人尴尬的故事作文到底应该写什么呢?有篇文章叫最感人的理想,写作者在外漂泊多年后回乡并探望年迈的启蒙老师,随手翻开老师案几上的作业本,看到一个二年级学生的作文我的理想。作文是这样写的:“阿爹还没走(当地称人死为“走”)的时候,他对我说,你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做个科学家;阿妈却要我长大后做个公安(人员),说这样啥都不怕。我不想当科学家,也不想当公安。我的理想是变成一只狗,天天夜里守在家门口。因为阿妈胆小,怕鬼,我也怕。但阿妈说,狗不怕鬼,所以我要做一只狗,这样阿妈和我就都不怕了”作者说自己远离贫困的家乡多年了,在外也经历了各种世相人情,自觉已是刀枪不入,很难

33、有什么事轻易让他感动。然而,那一天,他被这个学生的“理想”震撼了,觉得鼻子酸酸的,并说,这是世上“最感人的理想”。但他的老师没给这个学生任何评语,只画了一个大大的红“X”,批了“这也叫理想”?这也叫“作文”?我们也不知道这个学生看到大大的红“X”时的心情,但可以作个推想,这确实是“我的”理想啊!作文到底应该写什么呢?<二> 阅读教学:1、某老师教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组织学生结合注释初步理解词句字面意思之后师:下面请大家再读全词,选出你最喜欢的词句,说说你喜欢的原因是什么。生:我最喜欢全词的开头两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一个“把”字真实地再现了诗人月下独酌,欲将

34、自己的无限愁闷向月亮倾诉的形象。师:说得真好。诗人一开头就借幻想中的月宫境界,发出了“明月几时有?”的疑问。举杯独酌,“把酒问青天”,一个“把”字使诗人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出现在我们的面前。请为XX同学的精彩发言鼓掌。(学生鼓掌)好,下面请大家继续发言。生:我觉得下阕的“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写得很好,“转”、“低”、“照”的主体都是月亮,“无眠”的主体是诗人,这里既写了月光的移动、时间的推移,又写了诗人内心的不平静,同时很自然地过渡到对子由的怀念与劝勉。师:我真佩服XX同学,分析得既准确又全面。这几句词确实既写了月亮,又写了月亮下面的人,是谁呢?当然是诗人苏轼了。天上月圆,人间却骨肉分离,这是

35、多么遗憾的事啊!那么,诗人还想到了什么呢?请大家继续发言。评析阅读活动的主体是学生,阅读教学的核心指向是通过学生与文本材料之间的直接对话,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启发与感染,唤醒并激活学生原有的体验与认识,实现新的认知建构。其中,学生思维的连续性、流畅性是获得创造性思维成果的重要保证 。由于传统师本定位的惯性作用,有的教师仍习惯于居高临下地传经布道,总是不能放手让学生自主、能动性进行阅读和对话。常常是学生刚刚进入阅读和交流互动的心理情境,教师便一而再、再而三地打断学生的交流活动,每个学生发言之后都要插入自己相近的点评、阐释和讲解(有的是重复学生的发言,有的甚至还不如学生的发言)。而学生则一次又一

36、次地被迫中断自己的思维过程,去聆听教师所谓“高明”的大段阐释,待到听完之后,便很难再回到原先的思维起点;好不容易思考,刚一进步又被强行中止,听其唠叨。学生思考探究和交流碰撞的权利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其对文本材料感知感悟的深度得不到保障。这是导致不少课堂语文阅读教学流于表面、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建议营造宽松、和谐与安全的阅读对话情境,真正地把阅读对话、交流碰撞的时间和权利还给学生,引导学生敞开心扉,进行多种维度、各种层面的阅读对话与智慧互动。教师的点拨引导要精当简要,非到可提升之处不轻易适用,要到位但不越位,做导演不作演员。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宽容学生的不成熟、不完美,赞美学生的反思意识和批判性阅读,努力使课堂阅读与对话活动成为主要的语文实践。2、课堂闹剧曾听到一堂狼的公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