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布局规划编制要点_第1页
村庄布局规划编制要点_第2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村庄布局规划编制要点I'川省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编制要点(试行)1.1编制目的为实现中共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总目标,结合我省各县(市、区)的实际,规范我省各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编制工作,统一各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的内容深度,提高我省村庄布局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的质量,特制定四川省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编制要点(试行)。1.2村庄布局规划的归属和作用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是县(市、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县(市、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深化和延伸,用于指导县(市、区)域范围内的村庄

2、建设与整治规划。应单独编制。1.3编制主体和审批权限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由县(市、区)级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由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审批。1.4指导思想坚持“区域统筹、城乡统筹、环境统筹、社会服务统筹、基础设施统筹”的指导思想。1.4.1“因地制宜、宏观调控、统筹发展、规模适度”1.4.2遵从农民意愿,适度集中。1.5规划原则1.5.1依托城镇,城乡统筹;1.5.2集约用地,提高效率;1.5.3规划引导,重点倾斜;1.5.4产业支撑,带动发展;1.5.5因地制宜,分类指导;1.5.6有利生产,方便生活;1.5.7完善功能,改善环境;1.5.8尊重自然,保护历史。1.6编制依据

3、161县(市、区)域城镇体系规划;162城镇总体规划;16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64经济社会发展规划;165其它相关的专项规划或专业规划;166村镇规划标准及其它有关法规、技术规范、技术标准。1.7本编制要点的适用范围本规划编制要点适用于我省各县(市、区)域范围内建制镇以下的农村地区的村庄布局规划编制。1.8本编制要点的解释权本编制要点由四川省建设厅负责解释。2村庄布局规划要点2.1村庄布局规划的作用编制各县(市、区)域的村庄布局规划,主要用于指导村庄建设与整治规划,并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县(市、区)域城镇体系规划。2.2规划层面划分村庄布局规划一般分为总体层面和详规层面。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

4、划属于总体层面,与县(市、区)域体系规划保持一致;村庄建设规划或村庄整治规划则属于建设性详细规划层面。2.2.1总体层面: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1)、以县(市、区)域城镇体系体系规划为依据,落实县(市、区)域生产力布局规划和村庄布局规划;(2)、以行政区划调整和“拆村并点、生态移民”规划为依据,提出村庄撤并、迁移标准,明确迁移和保留的村庄的名称、地点、人口及用地规模;落实并调整近远期中心村聚居点、基层村聚居点、新型社区的空间布局;(3)、重点解决各乡驻地、中心村聚居点、基层村聚居点和新型社区的布点和发展规模;分区拟定村庄的各项建设标准;(4)、协调安排村庄的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区域基础设施

5、的配套建设;拟定配套设施的建设标准,制定共建、共享方案;(5)、提出区域空间管制规划要求和环境保护规划要求;(6)、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措施。2.2.2详规层面:村庄建设或整治规划(1) 、依据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编制要点,对村庄聚居点进行综合布局规划或整治规划,落实聚居点的各项用地规划,(2) 、重点解决村庄各项生产生活设施的具体布局;引导村庄进行建设,促进村庄发展;(3) 、统筹安排村庄之间的共享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4) 、对一般聚居点提出具体的建设、改造措施;对村庄环境整治和农房改造进行规划设计。2.3村庄具体载体乡驻地、中心村聚居点、基层村聚居点、新型社区。依据城镇体系规划确

6、定保留的乡驻地的位置和发展规模;依据“拆村并点、生态移民”规划和行政区划调整规划,确定中心村聚居点、基层村聚居点、新型社区的位置和规模。2.4村庄选址村庄选址条件应当符合建设用地选址的一般性规定。规划新建的村庄不得在有自然灾害隐患的区段内选址。2.5村庄布局村庄布局应因地制宜,尊重历史,合理利用地形地貌、山林植被、河湖水系等自然条件,妥善保护、延续传统文化和历史遗存。2.6配建要求2.6.1村庄聚居点应按照村镇规划标准配置村委会、支部活动室、科技服务点、文化活动室、医疗点、计生服务站、全民健身设施等社会公共服务设施,以及满足生产生活需要的市政公用设施;2.6.2有条件设置小学、托幼、图书室、敬

7、老院、农贸市场等设施的村庄聚居点,应根据人口规模和服务半径的要求进行区域统筹配置。3建设规模及用地指标3.1人口规模:3.11依据城镇体系规划分配并复核村庄聚居点的人口规模;聚居点的人口规模控制由各县(市、区)依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自行确定。3.1.2确定聚居点的人口规模时应当考虑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居住习惯、就业途径、配套条件、耕作方式和耕作半径等因素的影响。3.1.3应避免不切实际、盲目求大、过分集中而造成农民群众生产生活不便;还要避免过于迁就现状,导致布局分散。3.2人均用地指标:3.2.1依据各县(市、区)的村庄建设用地标准自行确定聚居点人均用地指标;3.2.2新型社区、城郊型村庄聚居点以

8、及从事二、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较大的村庄聚居点,其人均居住用地指标可以取下限;山区、高原的村庄聚居点和一般聚居点的人均居住用地指标可以取上限。3.3配套设施用地配套设施用地按村镇规划标准和配套设施的规划规模进行用地控制。4住宅建筑规划设计要求4.1人均住宅建筑面积4.11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依据各县(市、区)的农房建设标准和当地村民的居住习惯自行确定;4.1.2农房规划设计中应结合各县(市、区)的实际情况,合理配建农用机具停放场地、牲畜圈养设施及杂物堆放、凉晒场地。这些辅助面积不能计入人均住宅建筑面积。4.2建筑形式住宅建筑的形式应重视对传统建筑文化的继承与延续,塑造地方特色,并与周边环境和乡村风光

9、相协调。4.3建筑设计村庄聚居点建筑层数大于或等于3层以及单跨跨度大于或等于6米的建筑,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设计资质的设计单位的设计人员进行设计;确保村庄建筑的使用安全性。5道路规划建设标准5.1过境公路严格执行“三部一委”关于绿色通道建设的标准和要求,确保各级过境公路的建筑后退红线宽度,禁止夹道建设。5.2村庄对外联系道路宽度中心村聚居点的对外主要联系道路,路面宽度宜为6-10米;基层村聚居点的对外主要联系道路,路面宽度宜为4-7米;。5.3村庄内部道路技术标准中心村聚居点内部主要道路红线宽度宜为7-10米,次要道路红线宽度宜为4-6米,道路铺装率应达到60%以上;基层村聚居点的道路等级可适当降

10、低;道路线型设计应结合地形地貌,避免大挖大填,突出特色。5.4建设时序村庄聚居点道路建设应与管线的敷设同步实施。6管线工程设施规划6.1区域共享管线系统依据县(市、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确定区域共建、共享的基础设施管线系统。6.2村庄独立的管线系统参照聚居点的用地布局规划,配置各类管线工程设施。以远期规划规模进行规划配置。6.3指标及建设规模依据各类工程规划设计规范,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确定适合当地的工程设施指标和建设规模7环境卫生设施规划7.1区域共享的环境卫生设施依据县(市、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确定区域共享的环境卫生设施(如垃圾处理场)。7.2村庄独立的环境卫生设施参照聚居点的用地布局规划,

11、拟定聚居点环境卫生设施的配置要求及配置标准。8防灾减灾规划建设81区域防灾依据县(市、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细化区域防灾规划,确定防灾抗灾标准,落实区域防灾减灾规划。8.2防洪中心聚居点防洪设施按不低于20年一遇的标准进行规划,排涝设施按不低于35年的标准进行规划。位于山区的聚居点应设置截洪沟,位于洪淹区的聚居点应设置避灾场地。8.3消防聚居点应按消防规范要求留出消防通道,配置必要的消防设施;有条件的聚居点应结合给水管网设置消防栓,间距不大于120米;没有集中供水设施的聚居点应设置消防水池,并配置消防器材。8.4抗震聚居点内的新建建(构)筑物和工程设施,应按国家现行的抗震设防标准和要求进行规划建

12、设;对现有建(构)筑物和工程设施,应进行评估鉴定,提出抗震加固的措施和建议。8.5防地质灾害聚居点应远离滑坡、塌陷等危险隐患地,所有建设工程在设计建设前,必须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进行工程地质勘测和地质灾害影响评估。8.6避灾疏散应将聚居点内的绿地、广场等开敞空间规划作为灾难发生时的紧急避难场所,并确保疏散通道的畅通。紧急疏散避难所的人均用地不小于051.0平方米。9历史文化保护规划建设9.1保护对象对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保护价值的各类建、构筑物、传统街巷,规划建设中必须进行严格的保护,均应按原貌保存和修缮;对现已破损的按原貌进行修缮和恢复。9.2风貌协调新建建筑物应进行严格的风貌控制,其体量、形式、

13、材质、色彩均应与传统风貌协调一致,继承和发扬地方传统建筑文化特色。9.3文化传统保护对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非物质要素,如:民风民俗、传说、典故、音乐、技艺、饮食等传统文化应进行传承和延续。10规划主要成果要求10.1符合编制技术规定要求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的编制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和技术规范,符合四川省的村镇规划编制要求。规划期限和规划范围与县(市、区)域城镇体系规划一致。10.2基本内容要求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应包括“三图一书两表”具体内容要求如下:10.2.1规划图纸(1)XX县(市、区)域村庄分布现状图(2)XX县(市、区)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图(3)XX县(市、区)域村庄基础设施

14、和社会服务设施规划图10.2.1规划说明书XX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说明书10.2.1规划附表(1)XX县(市、区)域村庄规划建设标准一览表(2)XX县(市、区)域村庄配套设施规划一览表12附录:成果内容深度规定1. 规划图纸所有图纸都应以1:10000的测绘地形图作为工作底图,出图比例可以按照表达方便的要求进行调整。(1)XX县(市、区)域村庄分布现状图准确标明县(市、区)域内各个乡界、村界;准确标明各个乡驻地、中心村、基层村的位置、名称、行政区域人口与区划面积;列表统计各个乡驻地、中心村、基层村的聚居点人口、聚居点的用地面积;准确标明各级现状公路的名称、等级,据实标明各类市政工程设施的

15、位置、规模、容量,反映各类主要工程管线的规格、等级和走向;(2)XX县(市、区)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图依据行政区划调整和“拆村并点、村庄迁移”规划,准确标明县(市、区)域内规划的乡界、村界;依据县(市、区)域城镇体系规划,标明经济分区和产业用地;准确标明规划保留的乡驻地、中心村、基层村的位置、名称、规划的行政区域人口与区划面积;列表统计各个乡驻地、中心村、基层村、新型社区的规划聚居人口和规划的聚居点用地面积;(3)XX县(市、区)域村庄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规划图准确标明县(市、区)域内区域共享的中、小学位置、规模;标明区域共享的医疗、长途汽车站、集市等社会服务设施的位置和规模;准确标明县(市、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