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帝内经》四时理论谈脾胃养生_第1页
从《黄帝内经》四时理论谈脾胃养生_第2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从黄帝内经四时理论谈脾胃养生黄帝内经为首部中医理论经典,堪称中医药奠基之作,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其中“四时五脏阴阳”理论是贯穿养生学理论的根本,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言“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四时养生学在脾胃养生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中对脾胃的解剖形态、生理功能、病因病理、预防治疗等基本理论进行了详尽描述,而且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养生防病理论体系。1. “四时理论”养生学的理论基础“天人合一”思想是黄帝内经养生学的核心。“四时五脏阴阳”是贯穿黄帝内经养生学的主线,是中医养生学的理论基础。素问宝命全形论指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人赖天地之气而生

2、,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体的脏腑功能活动和气血运行这一生理过程与自然界的四时阴阳消长运动是一致的,一年之中有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四时气候更迭,从而使万物表现出生、长、收、藏的变化规律。四时气候的变化,对人体的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预防等,都有很大的影响,已在数千年的实践中得到印证。黄帝内经明确提出了“智者之养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的养生要求和“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四时养生原则,即人体生命活动的整体性与自然界的周期变化需同步协调统一,讲求在生活起居和思想活动方面,要随时适应四时生长收藏的规律,以保持内外的协调。做到养生、养长、养收、养藏这种预防思想,即所谓“天人相应”,则能“阴平阳秘,精

3、神乃治”。比如“冬病夏治”理论,就充分利用了“春夏养阳”,自然界伏天阳气最盛的机会,为身体储备阳气,防病治病。2. 黄帝内经中的脾胃学说灵枢肠胃中指出:胃纡曲屈,伸之,长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径五寸,大容三斗五升。可以看到黄帝内经对于脾胃的认知是以解剖学为基础的。素问灵兰秘典论):“脾胃者,仓糜之官,五味出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形食味”,“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素问五藏别论亦有“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经脉别论中说:“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

4、,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脾胃为气血化生之源,胃主受纳和降,腐熟水谷,脾主运化升清,人们从自然界摄取的食物通过胃的受纳、腐熟后生成水谷精微,再经脾的升清运化而输布全身,濡养五脏六腑,脾胃共同维系人体气血津液之充實,保持正常的水液输布和气血运行。脾胃乃后天之本,其功能正常是五脏六腑生理功能正常之基础,脾胃功能失调则引起一系列疾病。这些疾病与人们饮食起居、情志变化以及气候冷暖等密切相关,由于影响人体脾胃功能的因素诸多,因此脾胃养生是养生的重要部分。3. 四时养生学是脾胃养生的重要方法管子四时第四十篇中说:“不知四时,乃失国之基。是故阴阳者,天地之大理也;四时者,阴阳之大径也;刑德者,四时之

5、合也。刑德合于时则生福,诡则生祸”。说明四时阴阳是天地变化法则。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创立了养生的主要法则与方法。揭示出人体生命活动中应顺应自然季节阴阳变化之规律,效法于阴阳之道,把握天地自然变化之机,掌握阴阳消长之要,吐故纳新,保养精气,调养精神,精神内守,饮食有节,起居有常,能够使形体和精神协调,所以能与天地同寿,永无终结。3.1生活起居:现代生物学研究认为,人体存在着相应的生命节律,此节律不同时期表现不同,依照生命的节律来生活起居是养生保健、

6、预防疾病的重要方面,尤其在工作生活节奏快,压力大的当今社会,不规律、不合理的生活方式不宜于人们的身心健康,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专门提及顺应季节阴阳变化的养生之道: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这段四时养生的文字虽然未提到饮食脾胃,其实是暗示后天之本的维护,要在春养生气、夏

7、养长气、秋养收气、冬养藏气的基础上进行,也提示脾胃中土贯通四时,并不在一季。春气应于肝,春为肝木生发之季,容易发生肝气过旺,调畅肝之气机,肝气疏,则脾气运,饮食上应注意调理脾胃,需省酸增甘;夏时阳气隆盛,火热通心,天阳下降,地湿上升,湿热易困阻脾胃,调理脾胃多温适苦节冷;秋时气候变燥,宜养阴为主,调理脾胃宜增酸减辛慎凉;冬时调理脾胃避寒易温,敛阳护阴,以合“养藏之道”。脾胃功能的正常是五脏六腑活动的能量基础,顺于四时之气,才可以维护脾胃的升降功能。3.2饮食调配: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起居有常,食饮有节”因此,起居要有一定规律,饮食要有节制,使人之阴阳与四时、昼夜阴阳相一致。灵枢师传指出“食饮者

8、,热无灼灼,寒无沧沧。寒温中适”;素问五脏生成: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饮食与脾胃密切相关,五味养五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形食味”,“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饮食有节制,调配饮食,谨和性味,应于四时不可过饥过饱,过寒过热或过于偏嗜,损伤脾胃,需定时定量,合理搭配,避免暴饮暴食、辛辣刺激及寒凉之品,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主,还要根据四时气候变化情况,对食物的性味选择调配,“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食物性味包括寒、热、温、凉四性以及酸、苦、甘、辛、咸五味,四性五味对应不同脏腑,灵枢五味指出“酸走筋”

9、、辛走气”、诚走血”、苦走骨”、“甘走肉”,肝主酸,心主苦,肺主辛,脾主甘,肾主咸。素问脏气法时论提出了四时食疗的观点,不同季节选择的食物不同,如“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四时五脏,病随五味所宜也”;如春气温宜多食麦以凉之,夏气热宜多食菽以寒之,秋气燥宜多食麻以润之,冬气寒宜多食黍以热性治其寒;又如脾胃阳虚可多食甘温,脾胃湿热可多食清淡,脾胃实热可多食甘凉6。3.3顾护脾胃:“四时五脏阴阳”理论认为脾主四时,歧伯曰:“脾脉者土也,孤脏以溉四傍者也.其善者不可得见”即脾土不独主于时,而是脾土与四时无时无刻不在,伴随着整个时令,四时之中脾土均在,时

10、时刻刻滋灌着四脏。清代医家喻昌在医学法律中也指出:“胃气强,则五脏俱盛;胃气弱,则五脏俱虚”7。从而体现了调理脾胃、顾护脾胃的重要性。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从自然界摄入的水谷须经胃的受纳、腐熟,脾的运化升清才能化生精微、气血,输布营养全身,五脏六腑均赖于后天水谷精微的充养,若脏腑机体不能得到脾气运化之精微的充养则后天乏源,人体气血也就因之亏虚,肝心肺肾必欠缺滋溉充养,终而致生虚损病证,或脾病而不能四散灌溉,胃气不行,则脏腑经脉日以衰微,就可能导致脏腑活动功能减退以致四肢不用等病变,因此养生的重点要时时顾护脾胃。所谓之“五脏坚固六腑化谷,津液布扬,各如其常,故能长久”(灵枢天年3.4调养

11、精神:脾胃养生还应精神内守,形神合一,保持心情舒畅。只有心情平和,情绪稳定,才能气机调畅,气血调和,身体健康。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虛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人的精神活动与四时节律变化相关,调养精神情志在脾胃病防治中十分重要,情志调养亦要顺应四时变化。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则指出了四时情志调节的具体方法。如春主生发,应“以使志生”,情绪舒畅,夏主生长,应“使志无怒”,切忌烦躁易怒;秋主肃杀,应“使志安宁”,心情平和,以减缓肃杀景象产生忧郁悲凉;冬主收藏,应“使志若伏若匿”,情绪要含蓄,安静内敛。小结黄帝内经养生学的时间特性,以“四时五脏阴阳”为核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