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的反思与超越_第1页
有效教学的反思与超越_第2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有效教学的反思与超越为了引领有效教学的健康发展,当前“有效教学”研究和实践要处理好共性与个性、有效性与道德性两对关系,同时还要从教学目的观和教学质量观重建的高度反思和检讨有效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第一节 教学的共性与个性我国近代教育家俞子夷先生在其教学法的科学观和艺术观一文中指出:“我们教学生,若没有科学的根据,好比盲人骑瞎马,实在危险。但是只知道科学的根据,而没有艺术的手腕处理一切,却又不能对付千态万状、千变万化的学生。所有,教学法一方面要把科学做基础,一方面又不能不用艺术做方法。”科学是在变化中求一律,艺术是在一律中求变化。科学强调共性,艺术追求个性。在历史上,曾有教学的共性与个性之争。行

2、为主义者强调教学的共性,斯金纳主张用科学的方法来安排教学,他把强化作为促进教学的主要杠杆。在他看来,教学工作的实质就在于如何安排强化。因为他坚信复杂行为是由简单行为构成的,所以主张把课程目标和内容分解成很小的单元,然后按照逻辑程序排列,一步一步地通过强化手段使学生逐步掌握教学内容,最终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总之,斯金纳认为,教学是一个行为制约过程,完全可以利用行为科技将教学程序化,使其精确、客观和有效。所以,在行为主义者看来,教学没有什么奥妙可言,只要掌握了这些共性的规律和技术,就可以当好一名教师。人本主义则认为,教学是艺术的,是个性的活动,无固定的程序可循。人本主义者库姆斯在教师专业教育一书中

3、,批评了行为主义按照科学原则设计的教师行为和教学评价。他认为,好教师的教学决不是千篇一律的遵循着什么既定规则的,他们都有各自的个性,并在教学中体现出来;好教师在教学中会注重具体的特定的情境,不可能以既定的方法行动。所以,没有什么固定不变的好方法,这就是说,方法不是公共的,在这个教师算是好的、有效的方法,对那个教师而言未必也就是好的。所以,一个好教师应当是个艺术家。以上两种观点各执一端,双方都持之有据,言之有理,却又都失之片面性。我们认为,教学有其共性,任何教学都必须遵循教学的共同的、基本的规律和原则。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教学作为一种专门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的运动、发展、变化存在着不以人的主观意

4、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这些客观规律就是对教学的共性要求。只要掌握了这些规律,并在实践中认真遵循了这些规律,任何教师都可望在教学中提高质量。但是不能把教学的共性要求变成千篇一律的固定模式和整齐划一的不变规格,教学毕竟是教师个人的精神劳动,每个教师的教学都必定深深地打上个人的烙印,正是教师的个性特别是教师的创造性才使教学充满艺术的魅力。总之,必须把教学的共性和个性有机统一起来。以教法改革为例。教学有法是共性的要求,教无定法则是个性的表现。教学有法可循,不能无法,否则就会乱套。跟着感觉走必然会摔跟斗,将置教学于死地。然而正如世上没有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一样,教学确又无定法,事实上也难以定法,千篇一律、千

5、师一面、千课一法的定法在教学上是鲜有作为的,法一定要因人、因课、因境而异。教学有法是走向教无定法的前提,教无定法是对教学有法的积极超越。这也深刻揭示了教学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从有效教学的实践本性和理论定位来看,无庸置疑,它走的是一条科学主义的路线,“课堂教学是科学”,这是有效教学秉承的基本理念。规律性、科学性、规定性,这是有效教学的基本特性。课堂教学是一种有规律的活动,“社会规律不同于自然规律,它是在人类的行为中形成并由人的行为实现的规律。没有人,没有人的实践活动当然没有社会规律,但社会规律并非人的行为的规律,而是存在于人的实践中并决定人的实践成败的规律。人的行为要取得成功必须符合社会规律。可是

6、人有目的的行为可能符合规律,也可能违背规律、破坏规律。人的实践的正效应与负效应、成功与失败,都是由人的活动与客观规律相互关系的状况决定的。” 陈先达:一个值得商榷的哲学命题关于“合规律与合目的”问题质疑,新华文摘2009年第24期,第38页。认识规律,自觉按照规律进行教学,这就是教学的科学性。只要是科学的东西,就得有一定的规定性。不要规定性,那就是只讲任意性;而只讲任意性,是反科学的,是违背规律的。实际上,正是由于忽视了教学中的科学性和规定性,导致了教师在教学中感到无所依凭、难以捉摸,从而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教学质量的提升。有效教学就是抓住了教学规律性、科学性、规定性的本质内涵,将其转化为

7、教学规范、教学程序、教学模式。为此,有效教学的改革实践都强调刚性的教学流程,所以也给人一种模式化和机械化的感觉,这也是有效教学遭遇批评的最主要原因。客观地说,有效教学在实施过程中确实存在模式化和机械化的倾向和现象,突出表现在:1效率至上。课堂有效教学要求立竿见影,在乎眼前的教学效果,马上教,马上会,“即教即学即会”,“当堂达标”。可是我们忘了“教学是一门慢的艺术”,教学的很多效果是要慢慢显示出来的。2可测量性。有效教学所追求的目标是客观的、可观察的、可测量的,可是我们忘了“教学是一种生命历程”,教学的很多效果具有体验性、模糊性、潜在性。3程序化。有效教学强调纪律、秩序、形式、模式、规定和制度,

8、追求统一的、标准的、固定的教学过程,这种教学预测性太强,“没有意外惊奇”。可是,我们忘了“生命不能被保证”,真正的教学一定是不可重复的激情和智慧综合生成过程。这些现象和问题如果没有得到妥善的解决,必然会影响有效教学的健康发展,构建一种基于规律性、科学性、规定性又融入人文性、艺术性、开放性的有效教学模式,是我们下一步的努力方向和目标。第二节 教学的有效性与道德性课堂教学不仅应当是有效的,而且还应该是道德的或正义的。教学首先应该是道德的,正如麦克莱伦所认为的那样:有道德的“教”是“教”的“真品”,而没有道德的“教”是“教”的“赝品”。 美麦克莱伦:教育哲学,宋少云等译,生活·读书

9、3;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出版。在保证道德性的前提下,有效性问题才能够成为教学实践的首要问题。按照周兴国教授的见解,教学的道德性包括这四个方面的含义。第一,道德的教学应该是合乎法律要求的。合法性乃是道德教学的最低限度的要求,不合法便谈不上道德(性)。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尊重学生的各项受教育的权利。第二,道德的教学应该是符合伦理道德要求。每一个社会都对其成员的特定要求,它通常以某些道德原则的形式而表现出来。基本的道德原则,如向善原则、尊重生命原则、诚实原则、公正原则等,应当成为评判教学在道德上的基本准则。教学应当能够促进学生的道德性发展,使学生发展成为一个有德之人。第三,道德的教学应该是公

10、平的。所谓公平的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对基础不一、学业成绩不一的学生,能够平等对待、一视同仁。这里所谓的平等对待、一视同仁,并不意味着同等对待,而是说,教师不因学生的学业成绩的不良,而放弃对学生的教育;也不因学生的品行的不良,而对学生实行差别对待。对于每个儿童来说,如果他是一名学校的学生,那么,他就应该受到教师对他如同对待其他学生一样的教育。第四,道德的教学应当以学生为目的,而不是把学生看作是实现某种外在目的的手段。为此,正当的有效教学应当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真正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 周兴国:论有效教学的正当性,教育研究2008年第11期。道德性说到底是人性,它要求教师

11、具备伦理精神、人文精神,这是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根本前提。教师的伦理精神、人文精神集中体现在:一、人道主义情怀(慈悲情怀)同情心是人道主义情怀的直接体现,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同情心,对人由衷的关怀,这就是教育才能的血和肉,教师不能是个冷淡无情的人。”他举例说道:一个孩子因为外祖母他生活中最亲的人去世而在上课时思想不集中受到老师批评时,同桌的学生把这一原因告诉老师,老师却冷淡地说:“外祖母死了有什么关系.外祖母归外祖母,但是学习必须认真!”而极大地刺痛了孩子的心,他一声不响,暗自流泪。从此以后却恨透了这位教师,直到毕业的时候。教师的心里应该装有学生,牵挂着学生的喜怒哀乐,为学生的成功而高

12、兴,为学生的失败而难过。教师对家庭贫困的学生,身体有缺陷的学生,智能较低下的学生,成绩相对不良的学生,更应该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同情,并给予诚挚的关怀和力所能及的帮助。人道主义情怀的核心是博爱。博爱不仅意味着教师要爱每个学生,同时意味着要奉献自己的一切。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17461827)是教育史上博爱精神的象征,他用自己的全部家产和积蓄创办了孤儿院,为贫困的儿童能受教育、过幸福生活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付出了全部的心血。他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我生活在儿童中间,从早到晚,和他们在一起,照顾他们的生活,教育他们,鼓励他们,给他们以温暖和爱,教他们学习和劳动,增长他们的智慧和活力,教他们懂得人的尊严

13、,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诚实、善良、公正;同情别人的痛苦与不幸,帮助受难者。”“我的热情如同春天的太阳,给孩子们以幸福和欢乐。他们生病时,我在他们身边;他们健康时,我也在他们身边;他们睡觉时,我仍在他们身边。我最后一个睡觉,第一个起身。”“我生活在他们中间,我的手握着他们的手,我的脉搏和他们的脉搏一起跳动;我的眼睛注视着他们的眼睛,我的眼泪和他们一起同流;我和他们共欢笑。”“我时刻注视着每一个孩子心灵的细微的变化;我的心向每一个孩子敞开着。”“我没有一切,只有他们”。这就是被世人称颂的“裴斯泰洛齐精神”,教育的博爱精神。与人道相对立的是兽道(非人道),在教育上,它表现为体罚和变相体罚以及心灵的

14、有形虐待和无形虐待。体罚学生的表现形式五花八门,有的亲自动手拳脚相加,有的唆使其他学生“代劳”,还有的以家访为名,行告状之实,让家长体罚。变相体罚名目更加繁多,罚扫地,罚款,罚做作业,设“差生座”,将学生赶出教室等。体罚和变相体罚一般诉诸于行为。心灵的有形虐待是指教师直接用语言、手势、强烈的脸部表情等,来嘲笑、侮辱学生,使之受到伤害。比如有同学打个瞌睡,老师就会说:“早死三年,可以睡多少觉啊!”某一个问题没有搞懂,老师会说:“牛教三遍都会转弯,你乍还不懂呢.”有同学提问时答不出来,老师又会说:“你怎么三棍子打不出一个闷屁来呢.”心灵上的无形虐待被国外心理学家称之为“看不见的灾难”教师“巧妙”地

15、用拐弯抹角(如比喻、指桑骂槐等)、故意偏爱某人(某些人)而冷落另一个(另外一些人)或“暗示”、“启发”学生群体对个体的疏远、憎恨、厌恶等种种手段,导致打击、伤害乃至摧残学生心理的后果。此外考试后排名次、编快慢班组而构成对“差生”的歧视,故意施加超负荷的学习压力,漠视、遗弃或剥夺学生参与某种活动的机会、权利等这些教师旨在“报复”、“打击”学生的行为,均可列入无形虐待的范畴。相对于有形虐待而言,无形虐待则表现出三大特征:一是隐蔽性强,难以预防和捕捉;二是杀伤力大,对学生构成的伤害远非体罚可比拟;三是难以防范,带有“高智商”味道,手段、花招变幻莫测。教育中的体罚和虐待是对学生身心的全面摧残,其教育价

16、值和意义荡然无存。二、人本主义精神(人本意识)教育上的人本思想也就是一切为了学生的思想,具体来说,即:一切为学生,为一切学生,为学生的一切。人是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必须以人为中心,以促进儿童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为根本目的。教育教学工作若不以人为本,而是以“物”、“名”、“利”、“权”为本,其后果将不堪设想。某校有位教师,她的班上有位女生某次考试成绩不佳,该教师强迫学生家长带着该学生去市妇女儿童保健医院的智商测试室测智商,并让孩子在测智商时装傻,一定要拿一张弱智证明书回来。于是,当医生问这位学生狗有几条腿时,她说不知道;问她一斤有多少两,她说是一百两。测验结果,她的智商只有4

17、6。这样,该学生的考试成绩可以不纳入班级成绩,老师的工资和奖金就不会受影响。 刘林平:爱的误区,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7年版,第58页。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人本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意识上。第一,童年意识。儿童不是“小大人”,而是人生发展的起始阶段。儿童的本质特点在于童真、稚气、活泼、好奇、求知。从这种儿童观出发,儿童的教育不是按照大人的模式去塑造儿童,而是从儿童的天性出发,帮助其成长。童年幸福应该是我们教师追求的教育景观。我们教师应该努力做到,让每个儿童的人格、个性都得到应有的尊重;让每个儿童的天资、兴趣、爱好、专长都得到充分的发挥和施展;让每个儿童的校园生活都充满童真、童趣。童年不幸(不幸福)

18、是整个民族的悲哀。反观我们现行的教育,严重存在着忽视儿童,抑制儿童的天性,不顾儿童的需要,把儿童教育“成人化”的现象,在这种教育中,儿童的生活是紧张的、焦虑的,儿童的学习是枯燥的、强制的,儿童的童年是灰色的。第二,学生意识。学生区别于“非学生”的一个最重要的心理属性是向师性。学生就好像花草树木之趋向于阳光一样,趋向于教师。学生不论学习哪一门课程,都希望有个好教师;不论在哪一个班学习,都希望有个好班主任。学生的这种希望表明,教师,对他们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也许可以说,教师是学生生活中最重要的人物。学生每天的大部分时间,或者说,每天生活的主要部分,是同教师在一起或在教师的支配下度过的。在一定的意

19、义上说,学生的生活和命运,是掌握在教师的手里。他们是不是能生活得很有趣味,是不是能学得很好,是不是能健康成长,是不是幸福欢乐,都和教师有极大的关系。所以,他们都殷切希望能遇到好教师,他们对每个教师都抱着很大的希望,每天都希望从教师那里得到一些美好的东西。教师应当努力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好教师,并把它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目标。第三,生命意识。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生命,敬畏生命,教师要有生命意识。生命是无价的,人是人世间最可宝贵的,教师一定要善待每个儿童,每个生命。生命是不可逆的,人生的神圣就体现在它的一次性当中,重复是对生命的侮辱。教师要珍惜教学生涯中的每一天,珍惜每一节课甚至于跟学生的每一次短暂的接触和

20、谈话。生命是独特的,人海茫茫,教海无边,教师绝对找不出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教师不仅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更要注重塑造学生的个性。生命是不可预测的,“生命不能被保证”,儿童来日方长,教师应该对每个儿童的未来发展充满期待和信心。总之,教师应该有生命感,有大慈大悲的情怀,善待每个学生,就连批评学生也是充满了仁爱之心,绽放了艺术之花对自尊心强的扇动温风和雨,对惰性心盛的再加凉风阵雨,对自我心重的引入商讨之泉,对逆反心大的敲准晨钟暮鼓,对自信心弱的多给拍掌助威,对孤傲心高的导其融进群江众海。因为他们深知,“教育上的错误比别的错误更不可轻犯。教育上的错误正和配错了药一样,第一次弄错了,决不能借第二次、第三次去

21、补救,它们的影响是终身洗不掉的”(洛克)。第三节 教学目的观和质量观重建我们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什么是学生最重要的东西.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质量.我们还要从教学目的观和质量观的高度反思和检讨有效教学的理论和实践,以确保其与时俱进地沿着正确的方向深化发展。一、教学目的观我认为,健康、幸福、品行、学业、个性是学生生活成长和发展最重要的五个要素,因而是我们教学最重要的五个目的和追求,其排序和意义如下:健康第一(生命第一):让学生拥有健壮的身体和美好的心灵。健康对于人类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我们要能工作,要有幸福,必须先有健康”。“凡是身体精神都健康的人就不必再有什么别的奢望了。身体精神有一方

22、面不健康的人,即便得到了别的种种,也是徒然”(洛克)。为此,健康应该摆在学生全面发展的首位。关注健康是学校教育的第一要义。健康首先指身体健康,我们学校对儿童的健康肩负应有的责任和使命,学校所有教职员工都必须以“敬畏生命”的态度关注学生健康,关注学生生命,坚持健康第一。当然,学生身体的养护不只是学校的工作,它更多地应该成为孩子自己的一种自觉行动,为此,要特别注重培养孩子的健康意识,养成保健习惯,珍惜生命。健康第一,意味着在任何时候,都不能以任何借口、任何理由、任何手段,体罚学生、虐待学生;同样,健康第一也意味着在任何时候,都不能以牺牲健康为代价换取任何成绩和荣誉。健康概念包括安全概念,又高于安全

23、概念。健康不仅指身体健康,也包括心理健康。只有同时拥有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才算得上真正的健康。正是从这个意义上,人们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口号:“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美好心灵和健康之情是一切善性和品行之根基,同样,健康(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对知识、能力、人格也有根本性的作用,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为此,他倡导:“健康第一,学习第二。”健康第一、生命第一提示着我们,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生命,敬畏生命,教师要有生命意识,生命是无价的,人是人世间最可宝贵的,教师一定要善待每个儿童,每个生命。幸福第二:让孩子拥有一个幸福的童年金色童年。追求儿童幸福,让儿童拥有一个幸福的童

24、年,这是我们学校教育的第二要义。恩格斯指出:“每个人都追求幸福”是一种无须加以论证的、“颠扑不破的原则”。费尔巴哈曾经也说过:“生活和幸福原本就是一个东西。一切的追求,至少一切健全的追求都是对于幸福的追求。”童年不幸不仅是个人之不幸,也是整个民族的悲哀。实际上,童年本来就应当是和欢乐幸福联系在一起的。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童年是人生最重要的时期,这不是对未来生活的准备时期,而是真正的、灿烂的、独特的、不可重现的一种生活。欢乐和幸福是孩子们心灵中巨大的、无可比拟的精神财产和财富。童年幸福取决于学生的校园生活质量,这种生活质量又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来衡量:身心愉悦的程度、内心充实的程度和成就感。身心愉

25、悦意味着心灵的舒展以及身体上的放松和舒适,没有压抑感,没有疲惫感;内心充实意味着有丰富的精神生活以及有日渐明确的生活目标和学习目标,没有空虚感,没有无聊感;成就感意味着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成长的快慰,从而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象”(肖川)。反观我们现实的校园生活,是否存在着机械、单调、枯燥、乏味、紧张、焦虑的一面.在我们学校,儿童的人格、个性是得到应有的尊重和敬重,还是受到不应有的歧视和蔑视.在我们学校,儿童的天资、潜能、兴趣、爱好、专长是得到充分的发挥和施展,还是受到不屑的忽视和压抑.儿童对校园生活是憧憬,还是逃避.是其乐融融还是忧心忡忡.前些年,北京市教科院“小学课堂教学更新教育观念”

26、课题组专家调查了十几所小学,发现“不爱上学”、“害怕上学”、在学校感到“不快乐”的小学生竟然占半数之多。石家庄师专对石家庄市的538名中小学学生进行的调查也显示:现在,“大部分孩子感觉不到快乐”。两地的调查结果说明,“不快乐的感觉”在中小学学生中确实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教育应该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负担。”本来,学校应是一个学生们向往的地方,而现在,对孩子来说,似乎上学成了人生必经的磨砺。为了让儿童有个幸福的童年,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三项具体要求: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一门特别喜爱的学科;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一样入迷的课外制作活动(业余爱

27、好);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他自己最爱阅读的书籍(包括文艺作品和科技著作)。苏氏说,如果一个学生到了十二、三岁还没在这三个方面显示出明显的倾向,那么教育者就应当为他感到焦虑,坐立不安,必须设法在精神上对他施以强有力的影响,以防止他在集体中变成一个默默无闻、毫无个性的“灰溜溜”的人。我们在苏氏三项要求上还要加两项要求: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一位他最敬爱的老师老师对他像父母般疼爱和偏爱;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一个(群)他最投缘的同学他们彼此间可以无话不谈。我们必须从让儿童拥有一个幸福童年的高度重建我们的校园!目前十分迫切的是,切实保证儿童自由活动的时间,创设人性化的校园氛围,提供多样化的活动课程,从而让学生更多地

28、体验到自由探索与成功的快乐和自豪,更多地体验到被人关注、被人爱护的温暖和幸福,更多地感受到人性的光明与和煦,感受到仁慈、宽容、友爱、互助、真诚等美德。品行第三:让学生都成为有教养的人。品行排在第三似乎与常理不通,传统教育强调品行第一,做人第一。而我们却强调健康第一,幸福第二,品行第三。这是因为对儿童(教育)而言,高尚必须以幸福为基础,道德应该从健康、幸福的生活中生长出来,唯其如此,品行才能成为人格的内在组成部分,才能成为一种真正的向善的力量。相反,若是把品行凌驾于健康、幸福之上,甚至以牺牲健康、幸福为代价突出品行,这样势必导致道德(教育)绝对化、寡头化,道德将成为控制人、窒息人、扼杀人的一种外

29、在的“虚伪”的强制力量,而不是造就人、发展人、成全人的一种内在的真实的解放力量。道德、品行教育必须植根于儿童真实的生活中,即健康、幸福的生活中,它旨在唤醒、弘扬、生发和不断地提升儿童心中的“向善性”。“人性向善”不是一个需要去证明的事实,而是一种价值承诺,一种有待实践的理想:是教育信念确立的基础和前提,是道德教育的根本原则(肖川)。“人性向善”是说在人性中先验地存在着各种道德的萌芽,正如孟子所指出的,人的内心中都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四种善端,“人之有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当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也强调指出:“人的本性”基本上是“建设性的和值得信任的”,是“社会性的”而不是反社会的,人

30、在本性上是“积极的、社会化的、朝前发展的、合理和现实的”。为此,道德教育就是要通过启发、唤醒等方式来发掘、弘扬人的潜能中积极的、美好的、建设性的、善良的因素。“如果认为人的内心深处基本上天生是恶的,那么必然意味着压抑性统治、不信任、控制和警戒。”反观我们现实的学校道德教育,往往把“禁止”、“防堵”,甚至“管、卡、压”作为立足点和基本手段,学生受到来自多方面不应有的限制和束缚,个性差异、独立人格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过度防范、强制和惩罚,既与道德的真义不符,也与教育的旨趣相悖。对人充满信任,以真诚的态度和胸怀对待我们的学生,即使遭受一些挫折和痛楚,我们也不能因噎废食!坚持人性本善,并努力为儿童创造出

31、健康、幸福的生活环境,唯其如此,我们才能把儿童培养成为有教养的人。学业第四:让学生拥有一份成功的学业。把学业成绩排在第四,这在视分数为命根的学校似乎有点不可理喻。但是,学业成绩只有建立在健康、幸福、品行的基础上,才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人首先需要健康,然后需要幸福,而我们对人的要求也是,首先做一个有教养的人,然后做一个有出息的人。过分强调学业成绩,把学校教育考试化,把教育对象分数化,会给整个教育带来灾难。半个世纪前,陶行知就曾深刻地指出,分数主义会导致学习赶考化,赶考赶走了时间,赶走了脸上的血色,赶走了健康,赶走了有意义的绚烂多姿的生动活泼的青少年时代,赶走了对父母的关怀,赶走了对民族人类的责

32、任,剩下的只有干巴巴的分数,人被分数剥夺得多么贫困!我们认为,分数是重要的,对分数的追求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以牺牲儿童的健康、幸福、品行为代价来换起所谓高分。那样不仅得不偿失,也使分数异化,变成毫无价值的东西。当然在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一定要保证让受教育者掌握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对其一生发展具有工具作用与奠基作用的基础知识,要保证人类文明传承的核心要求能够落实在每一位学生的身心发展之中。分数仅仅是学业成绩的一个反映(指标),它不能等同于学业成绩,学业成绩应该反映学生的整体学力状况。学力就其内在组成部分而言,包括:基础性学力:知识、技能发展性学力:阅读、思考、想象、运算

33、、表达创造性学力:质疑、批判、发现、组织、应用学力就其广义而言,包括:操作性学力:知识、方法、能力动力性学力:兴趣、情感、意志、动机、目的调控性学力:元认知、学习策略、需要学力的最重要的因素是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态度,只有能够自主学习并乐于自主学习的人,才能永远拥有一份成功的学业。个性第五让学生成为个性丰富的人这里所谓的个性是就其狭义独特性而言的,主要指个人的兴趣、爱好、特长、专长等,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喜爱,有自己的特长,进而有自己的绝招、绝活,这样不仅会使学生个人感到自己在世界上有价值、有意义、有实力、有地位、不可替代,从而积极乐观地、自尊自强地生活着;而且也会使学校进而使社会变得丰富多

34、彩、生机勃勃。个性排在学业之后,那是因为学业意味着全面性和基础性,是国家面向全体学生设置的统一课程,任何一个学生都必须首先在这些基础性必修课程上有所用功,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发展个性专长。学生个性专长的培养有赖于学校的教育资源及其发掘和开发。学校必须从丰富学生个性的高度构建校本课程。以上排序只是观念上的价值导向,而不是实践上的实施步骤。另外,这五个方面本身也是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的关系,对它们的认识和实践不能纯粹化、绝对化。全面发展教育应当是把健康、幸福、品行、学业、个性融合起来,使之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整体是基础,是出发点,整体是目标,是落脚点。二、教学质量观质量是教学工作的生命线。确立什么样的教

35、学质量观以及以什么样的标准评价教学质量,这确实是一个对学校教育教学有着决定性影响的重大问题。只有树立科学的教学质量观,才能使有效教学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1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质量观教育是使人成为“人”的事业,以人为本是从事教育工作的根本导向,确立以人为本的质量观意味着要把学生的健康和幸福作为教学质量的核心内涵和首要指标。健康不仅指身体健康,也包括心理健康。我们必须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观和质量观。没有健康,一切都是虚无的。人的一切幸福和生活质量都基于人的健康。学生以学习为主,热爱学习,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欢乐,是少年儿童幸福的前提。但是,学习并不是学生的唯一的任务,而只是学生全部精神生活的

36、一部分。学生的精神生活是多方面的,如道德、劳动、体育运动、课外阅读、制作活动、审美活动、友谊。教育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全部精神生活,学校应当组织整个集体的和每个学生的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当前,过重的课业负担,频繁的考试,沉重的精神压力,缺乏自主性和自由支配时间,使儿童成为社会中最劳累的人。现在,在学生中流行这样一首经改编的流行歌曲:“书包最重的人是我,作业最多的人是我,每天起得最早、睡得最晚的人是我是我还是我”,学生在疲惫、劳累、压抑、烦闷、痛苦中学习和生活,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指出的“这真是一种无法胜任的、使人精疲力竭的劳动,它归根结底会摧残学生的体力和智力,使学生对知识产生冷漠和漠不关心的态度。

37、”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修订版全一册),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5页。2树立全面的质量观全面的质量观的第一要义是每个学生,每个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是现代教育质量观的核心内涵。这是一个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的时代,关注每一个人是时代的声音,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都在原有的潜能和基础上实现最大的发展和提高,是学校教育的根本追求。我们一定要确立这样的育人观:每一位学生不求一样的发展,但都要发展;每一位学生不必相同的规格,但都要合格。全面的质量观的第二要义是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从教育目的角度而言,全面发展指的是德、智、体、美、劳等协调发展;从一门学科的角度而言,全面发展指的是学科的特殊发展

38、与一般发展的统一,具体就是指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统一发展;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而言,全面发展指的是学力的全面提升,包括学习动力、学习能力、学习毅力的全面提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四个学会是体现时代要求的基础教育质量观,美国对基础教育(K12年级)提出的五种能力要求:识知能力(了解、认识、掌握),原创能力(质疑、否定、重建),意志能力(冒险、耐挫、持久),协作能力(共处、沟通、合作),领导能力(筹划、组织、协调),也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参照的。3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质量观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人的成长,人的终身发展的内

39、在需要。教育教学本身具有长效性特点,基础教育更是为未来打基础的教育,它的成效不可能立竿见影。这就要求我们从长远的、终身的立场去培养学生,考察教育教学质量更不能急功近利,一位学者说得好:“衡量我国基础教育与美国基础教育哪一方质量好,不是看现在我们的中小学生学业成绩或中学生奥赛成绩比人家高多少,而是看二十年、三十年后我们这一代人与他们那一代人比怎么样.”有一种说法,与美国相比,我国教育是“赢在起点,输在终点”。“赢在起点,输在终点”的说法对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人们来说,“很是值得陶醉”,但“赢在起点,输在终点”又是很耐人寻味的,赢在起点了为什么反会输在终点呢.显然,这个“起点”不是可持续发展的起点,

40、这个“起点”本身是有问题的、片面的、短视的,为起点而起点,它违背了人的可持续发展规律,阻碍了人的终身发展,最后也丧失了自身的价值。我们认为,不能从狭隘的学科角度来片面地强化“传统双基”,窄化基础;要从人的可持续发展高度来精选基础,提升素养。任何一门课程,不仅要着眼于传授和训练学科知识和技能,更要致力于培养和形成学科精神、态度和其他方面的综合素质;不仅要打造知识性学力,更要提升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置于核心位置。遗憾的是,这些高于“传统双基”的东西有时是很难加以量化和测评的,世界上再完美的考试评价方案也不能测出所有的教育效果,测出人的所有智慧和品性,这也正是我们从事基础

41、教育的工作者特别需要敬业精神和历史责任感的缘故吧!阅读材料1:每天只问孩子4个问题 陈亚莉.每天只问孩子4个问题,师道2011年第3期,第62页。有位父亲他对女儿的教育方式比较独特,他从来没有辅导过女儿做功课什么的,就是每天回来跟女儿聊十分钟,只聊四个问题,就完成了他的家庭教育。这四个问题是:1、学校有什么好事发生吗.2、今天你有什么好的表现.3、今天有什么好收获吗.4、有什么需要爸爸的帮助吗. 看似简单的问题背后其实蕴涵着丰富的含义:第一个问题其实是在调查女儿的价值观,了解她心里面觉得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第二个问题实际上是在激励女儿,增加她的自信心;第三个问题是让她确认一下具体学到了什

42、么;第四个问题则有两层意思,一是我很关心你,二是学习是你自己的事。就是这简简单单的四个问题,包含了很多关爱关怀在里面,事实上也证明很有效爱是一个生命喜欢另一个生命的感情,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是无条件的,是一种整体接纳的,是要让对方接收到的,要真正做一个好家长并不难,要教育好孩子一定要注意下面几句话:1、绝对禁止高压、打骂孩子的做法,建立平等的关系。2、真正地无条件爱孩子,给予孩子精神意义上的爱。3、一定要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4、用正面的方法教育孩子,时常对其鼓励表扬。5、调正亲子关系,这是最重要的一点。6、要注意孩子的人格精神。如果真正理解了以上的六句话,教育好孩子就是易如反掌的事情了阅读材料2

43、:应试教育最大的受害者是老百姓 冯桂英.应试教育最大的受害者是老百姓,师道2011年第3期,第13页。教育如何才能做强.笔者吃了20多年教育饭,深感责任重大。在这里,我要摆出一个论点:应试教育最大的受害者是老百姓,政府官员衡量教育的观念,要更快转到素质教育上来。我们的高等教育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这大抵是公认的。有人认为我们的基础教育比西方强, 其依据是我们的“奥林匹克”竞赛屡获桂冠云云。这没有说错,但确切点说,应该表述为:我们的应试基础教育比西方强,因为“奥林匹克”数学竞赛这类玩意还是“应试”答卷,而西方对这个是不大看重的,西方看重的是人的创造潜能、各类素质的开发。从深处想想,基础教育、高等教

44、育体制相同,基础教育好,高等教育怎么会落后呢.究其实,是我们混淆了两个标准,一个是应试标准,一个是素质标准。高等教育一般以论文、发明创造和毕业生适应社会等标准来衡量,而应试教育以考试答卷分数作为衡量标准,这必然会导致错误的结论。 试想,小学生就人人提一袋书回家参考研究,写“我怎样去做一个市长”“怎样保护生态环境”这类题目的论文,他们做得出来吗.应试教育是我们的老祖宗自古以来的观念,因为科举靠考试取仕从隋朝起一直沿袭至今,那是人才的进身之途,现在高考、中考,也是人才的进身之途。问题是,过去的人才是国家包分配的,现在是不包分配的。所以,若平民子弟没有足够的适应社会的专业素质,即便过了应试关,考进了

45、大学,仅靠大学发给的一张毕业文凭,根本不能适应社会、找到饭碗并发展自身。所以,毕业就是失业、“读书无用”、高不成低不就等毕业生问题就成为巨大的社会压力。君不见有的大学园区因就业问题,几乎年年有毕业生跳楼乎。可见,素质教育对平民百姓子弟是何等重要。当然,有三类毕业生大抵是感受不到应试教育的危害的:一是各学科各种类的应试“状元”,因为这类人数实在太少,且都是学生干部居多;二是有权有势家庭的子弟,他们有张文凭就可以找个好饭碗;三是有钱的,可以把孩子送到国外去。而大部分平民子弟,特别是那些全家人凑钱支持一个人读书的穷人家孩子,馨尽积蓄,毕业后找不到一个好饭碗就更惨。这类负面案例已层出不穷:有的毕业多年

46、仍闷在家里,闷出心理病来;有的不断转行,无法安身立命可怜天下父母心!所以,应试教育最大的受害者是老百姓,我们已经送走封建的“应试教育”近一百年了,且21世纪又过了十年,教育观念还停留在“应试”焉能不落后于世界.阅读材料3:我们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余文森 吴刚平著: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版,第7-8页。(一)一堂困惑的晨会师:小朋友们,今天的晨会课方老师想问问大家长大了想做什么"有哪个小朋友先来说说呀"(学生们争先恐后地举起了小手。)生:老师,我想当一名科学家,我想发明一个机器人。生:老师,我想做一个音乐家,我最喜欢上音乐课了。生:老师,我长大

47、了要当一名警察,抓好多好多坏蛋呢。(学生们说了许多职业,都很高尚,我听了很满意。这时,我看到在角落里,有一只不常见的小手拼命往空中伸着,哦,原来是班里的后进生,余小斌。我立刻叫了他。)师:余小斌,你来说说,你长大了想做什么"他大声地说道:老师,我长大了要当一名清洁工!(说完,他还笑嘻嘻的好像在等我表扬。可还没等我开口,就一阵哄堂大笑。此时他才意识到回答的不符合要求,但又因不知为什么,而站在那里不知所措。我也被他的回答愣了一下,随后脸上便全然消失了方才的笑容,止住了学生的笑声后,我按捺住心中的愠怒。)问道:你怎么会想到要做清洁工呢.余:老师说过,清洁工也很了不起的。师:(我一时无言以对

48、,闹了半天罪魁祸首是我自己啊!)我被他的回答激怒了,厉声说道:老师说清洁工人了不起是要让你们尊敬那些叔叔阿姨,保护好我们的环境。不是让你把清洁工当作理想,你应该有一个了不起的理想才对。以后再想想!好,现在下课!我回到了办公室,课是下了,可我自己却陷入了无尽的困惑。难道是我的工作有问题"我的教育有毛病"那清洁工是上星期班会课上,为了教育孩子们在校内外都不能乱丢果皮纸屑时提出来的。唉,我怎么会说清洁工了不起呢"说很辛苦不就行了,早知如此,真不该说那句话。可是,清洁工究竟是一种怎样的职业呢"该如何看待它呢"我说它了不起是为了培养学生平等待人的优良品格

49、,这难道错了"既然没错,我又为什么对余小斌的回答要生气呢"我应该肯定他才对啊。可是,我难道真要让我的学生将来去做一名清洁工吗"这怎么行呢"既然这样,我又为什么要在学生面前赞扬清洁工呢"我陷入了无尽的困惑,尤如进入了一个死胡同,任凭我冥思苦想,也不得其出路。(二)我为教育哭在“天之骄子”的诱惑面前,什么亲情、师道尊严全都变得黯然失色。孩子成绩好,什么都好说;成绩差一点儿,便是拳打脚踢;甚至有个别家长将自己的孩子活活地打死还美名曰“望子成龙”,可见他们根本就不去考虑子女的身心是否真的健康。我曾听一位父亲这样教育自己的儿子:“只要你考上大学。找不到工

50、作也没关系,我养你一辈子。”崇高的亲情变质为俗不可耐的急功近利,真不知道这样对子女对社会有什么好处。至于教书育人的老师在这方面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记得上高三时,我们的班主任在一次班会上就赤裸裸地宣称“等考上大学以后,你们就比普通人高上一等了,到那时,你们想干什么都行,谈恋爱,看小说,都没人管,但现在必须得玩儿命学习!”与孔子为师的“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原则比起来,这样的教师简直是在误人子弟。也许有人会说,他们这样做都是为了学生好,这就让我想起了满清时期一位母亲这样安慰她那因缠足而痛苦不堪的女儿:“孩子,忍着点儿,这都是为了将来你能嫁出去啊”。阅读材料4:我们的学生是世界一流吗. 阮青松:我

51、们的学生是世界一流吗.,中国教育报2003年6月20日第3版。和世界一流大学比较,目前我国的名校在学术、经费、师资等方面与哈佛、斯坦福等世界名校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这些方面,很少有人自认已经达到世界一流标准。不过,目前,在国内流行这样一种说法:至少我们招的学生是世界一流的。那么,我们的学生果真已经是世界一流的吗.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定义世界一流学生的标准。如果以应试能力作为一个主要标准的话,我们的学生是世界一流的,这只要看看考托福、GRE的中国学生轻易地考出比英语为母语的学生还要高得多的分数就知道了,更不用提在一系列的奥林匹克数学、物理、化学等竞赛中,中国的学生如果不披金挂银回来,倒

52、真是很希罕。但是,世界一流的学生标准并不是仅仅以应试能力为主的。举个例子,20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日本科学家小柴昌俊曾在大学物理考试中考过倒数第一。而偏偏这个考试倒数第一,在科学研究中登上了天体物理学的真正的第一。小柴昌俊在得奖后说:“我是以倒数第一的成绩毕业的,但东京大学却接受我当了讲师、教授,我非常感谢东大的知遇之恩。”东大的知遇之恩得到了最好的回报,而更值得思索的是东大的用人机制。要是凭考试成绩来录用老师,小柴昌俊显然是应该被排斥在高等学府大门之外的。理由很充足也很简单,成绩倒数第一的学生,是成不了什么大气候的。如此也就将埋没一个顶级的科学家。因此,是否是世界一流的学生,并不仅仅取

53、决于应试能力,而应该从以下几个基本方面来衡量:第一,是否对外部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这反映出发现问题的能力;第二,是否能够在好奇心基础上,实际动手探索其内在规律,解释原因,提出对策,这反映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是否能够掌握前人已建立的系统的基础知识体系,这是学习能力。相对来说,前两种能力对于做出科学上的突破性的进展极为重要。目前根据各方面反馈的情况,国内学生比较出色的常常是第三种能力。具有这种能力可以对现有的知识体系做出必要的完善,却不足以有创新性的发现。这种状况,应该和目前的教育体系和指导思想有紧密的联系。虽然对教育体系的改革已经喊了很多年,但是在高考的竞争压力下(原来是上大学的竞争,现在则

54、是上名牌大学的竞争),目前的改革只能是雷声大,雨点小,学生们还是在也必须为高考而读书。比较而言,国外的大学在录取学生时,通常是综合考虑学生各方面的素质,特别注重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在教育指导思想上,国内注重的是灌输书本知识,一切以书本所说为判断正误的标准,乐于引用学术权威的话为依据;国外则期待学生有自己独到的观察和见解,鼓励挑战权威。在这两种不同的教育制度和指导思想下,相应地产生具有不同能力倾向的学生也不足为怪了。所以,一般来说,国内的学生前两种能力普遍相对较弱。但是,从历史发展的经验来说,这两种能力对于科学和社会的发展极具重要性。我们必须记住,一个不能创新的民族将不能成为伟大的民族。

55、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的学生还不是世界一流的。科学贵在创新和发现,人才选用贵在不拘一格。在以考试分数为指麾的教育环境下,是无论如何出不了大师级的科学家的。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我们的学生在一些重要的方面尚不是世界一流。不可否认,我们的学生有成为世界一流的潜力,但要把这种潜力转变为现实,必须进一步改进现有的教育体系和指导思想。阅读材料5:基础教育到底要教会学生什么 周新桥:基础教育到底要教会学生什么, 笔者常读到一些对比中国和外国基础教育的文章,其中有两篇文章印象深刻。一篇文章说:大部分美国人在超市购物需要用计算器算总价,因为美国人不会运用类似中国的乘法口诀进行心算,而中国人不仅乘法口诀滚瓜烂熟,

56、而且在一般购物中运用自如。文章分析说,这是因为美国人认为乘法可用计算器算,用不着人去背口诀。对此,许多中国人并不以为然,不少人还以此为例,认为中国的基础教育好。近又读到一篇文章,说的是中国和外国在考试或作业内容方面的事。文章以中日两国关于“甲午战争”的教学内容为例说:中国学生做的题目是:甲午战争是哪一年爆发的.签订的叫什么条约.割让多少土地.赔偿多少银两.答案是:1894年爆发甲午战争;1895 年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赔偿二万万两银。日本学生面对的题目是:日本跟中国100年打一次仗, 19世纪打了日清战争(中国叫甲午战争),20世纪打了一场日中战争(我

57、们叫做抗日战争),21世纪如果日本跟中国开火,你认为大概是什么时候.可能的远因和近因在哪里.如果日本赢了,是赢在什么地方.输了是输在什么条件上.分析之。一个高中生的答案是:我们跟中国很可能在台湾回到中国以后,有一场激战。台湾如果回到中国,中国会把基隆与高雄封锁,台湾海峡就会变成中国的内海,我们的油轮就统统走右边,走基隆和高雄的右边。这样,会增加日本的运油成本。 我们的石油从波斯湾出来跨过印度洋,穿过马六甲海峡,上中国南海,跨台湾海峡进东海到日本海,这是石油生命线,中国政府如果把台湾海峡封锁起来,我们的货轮一定要从那里经过,我们的主力舰和驱逐舰就会出动,中国海军一看到日本出兵,马上就会上场,就开打! 按照判断,公元2015年至2020年之间,这场战争可能爆发。所以,我们现在就要做对华抗战的准备。 其他学生的判断,也不外乎是中国跟日本的磨擦,会从东海开始,从台湾海峡开始,时间判断是 2015年至2020年之间。稍加对比,不难发现“在教会学生什么”方面中国与日本差别十分明显。中国的考试或作业题的题目看起来以问题呈现,但这些知识性问题或记忆性问题都有着确定答案。从思考的本质上看,其实这些都算不上问题。而日本的题目没有标准答案可寻,回答好这些问题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