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品德心理_第1页
第十二章品德心理_第2页
第十二章品德心理_第3页
第十二章品德心理_第4页
第十二章品德心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十二章 品德心理第一节 品德的概述一、什么是品德品德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某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它是个性中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核心部分。二、品德的结构(一)我国传统的观点品德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组成,四者紧密相连。彼此依存。1.道德认识道德认识是指个体对道德知识和行为规范的了解、领会及掌握。2.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在道德认识基础上产生的,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内心体验。3.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是一个人自觉地确定道德目的和动机,并支配、调节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一定道德目的和动机的心理过程。4.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所采取的各种行

2、动。它是实现道德目的、动机的手段,也是品德的外部标志第二节 品德理论一、皮亚杰的品德发展阶段理论(一)划分阶段的标准与对偶故事法 对偶故事法是皮亚杰研究道德判断的主要方法。即向儿童提出各种成对的故事,在每对故事中都有因某种故意的或无意的行为造成的不良结果,然后问儿童引起这两种不良结果的哪一种行为是“更坏的”。(二)皮亚杰的四阶段说 皮亚杰根据对儿童游戏的观察和儿童对“对偶故事”的判断,将儿童品德的发展划分为自我中心。权威、可逆和公证四个阶段。二、柯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学说科尔伯格的主要观点是:1.儿童的品德发展水平与其思维发展水平直接相联系2.提出品德发展具有固定顺序的六个阶段,并认为在所有文

3、化条件下,儿童都是按同样的顺序通过相应的阶段而发展的3.品德发展不是通过直接的生物成熟,也不是通过直接的学习经验,而是通过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心理结构的重新组织这个发展过程而出现的。4.个体可能停留在这个固定顺序的某个阶段,但是能够促使他向上进步。(一)前世俗水平这个水平的主要特点是被试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及其与自身利害的关系。它包括第一和第二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服从与惩罚的定向第二个阶段:朴素的利己主义的定向(二)世俗水平这个水平的主要特点是指个体着眼于社会的希望和要求,认为道德的价值在于为他人和社会尽义务,以维护社会的传统秩序,包括第三和第四个阶段。第三阶段:社会习俗的定向第四阶段:

4、秩序和法规定向(三)后世俗水平这个水平的主要特点是个体不仅自觉地遵守某些行为准则,还认识到法律的人为性,并在考虑全人类的正义和个人的尊严的基础上形成某些超越法律的普遍原则。能够根据自己选择的道德标准判断是非。包括第五。六两个阶段第五阶段:社会契约的定向第六阶段:良心或普遍的道德原则的定向三、斯陶布的社会行为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斯陶布曾提出一个社会行为理论来解释亲社会行为是怎么产生的。该理论把价值取向和其他因素结合起来,试图形成道德行为的综合理论。 斯陶布在进行过许多教育性实验后,提出了有新意的社会行为理论,这个理论的要点如下: 1.人的亲社会价值取向越强,在特定情况中助人目的被激活的可能性就越大

5、,做出的助人行为就越多。 2.亲社会行为存在着三种影响目的选择的动机源:一是作为利他的无私行为的动机源,其目的在于帮助他人,是以他人为中心的;二是以规则为中心的道德取向的动机源,三是移情,移情在某种程度上是从自我到他人的延伸。 3.移情的敏感性通常能增强助人的行为 4.动机、目的转化为行为,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能力。第三节 品德的形成和品德不良的转化一、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一)道德认识的形成 道德认识的形成主要包括道德观念的形成、道德信念的确立和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三个方面。 1、道德观念的形成 道德观念是对社会道德现象的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的反映,是对具体的道德现象的抽象概括,

6、即对道德知识、道德规范和道德原则的认识。 2、道德信念的确立 道德信念是个人认为自己一定要遵循的,在人的意识中根深蒂固的道德观念。 3、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 道德评价是运用已掌握的道德标准对别人和自己的行为进行道德分析判断的过程。(二)道德情感的发展 道德情感是促进学生道德认识发展的催化剂,是促使学生道德观念转化为道德信念的必要条件,也是促使学生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意志与道德行为的动力因素。 (三)道德意志与道德行为的形成和训练 1、道德意志的形成 2、道德行为的形成 3、道德意志与道德行为的训练 (1)正确使用奖励与惩罚 (2)榜样示范 (3)给予实践的机会二、品德不良的转化 (一)品德不良的原

7、因 品德不良可能是道德认识方面的,也可能是道德意志或道德行为习惯方面的,或者二者兼有。造成品德不良主要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 1.学生品德不良的客观原因 (1)家庭方面 (2)社会方面 (3)学校方面 2.学生品德不良的主观原因 (1)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信念 (2)道德意志薄弱 (3)收不良习惯的支持 (4)性格上的某些缺陷 (5)某些需要没有得到满足 (二)品德不良的转化过程与方法 许多调查表明,品德不良的青少年的转化过程大体上要经历醒悟、转变和自新三个阶段。 1.醒悟阶段 2.转变阶段 3.自新阶段第十三章 学习动机第一节 动机的概述一、什么是动机(一)动机的含义 1.动机的定义

8、动机是引起个体行为,维持这种行为,并使这种行为朝向某一目标进行的一种心理状态。 2.对动机定义的分析 (1)动机对行为具有三种功能 1.动机引起行为。2.动机维持行为。3.使行为指向一定的目标 (2)动机是一种心理状态 (二)动机的性质 1.动机是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的结合 2.动机是内因与外因的结合 (1)动机的内因-需要和内驱力 内驱力是指由于需要引起的有机体内部产生的一种能量和冲动,它激励行为去获得需要的满足。(2)动机的外因-目标、诱因和强化物 目标指满足需要的物体、情境或事件。诱因是指能激起有机体定向行为的目标。二、学习动机 (一)什么是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动机的一种,以上关于动机的论

9、述同样适用于学习动机。 (二)学习动机与学习 1.学习动机与学习之间是一种辩证关系 2.学习动机对学习的影响 (1)学习动机对学习过程的影响 (2)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的影响第二节 学习动机的理论一、动机的认知理论 (一)成就动机理论成就动机是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人愿意去做自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达到完善地步的一种内在推动力量。 1.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 阿特金森认为,成就动机由追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组成。前者是人们追求成功和成功带来的积极情感的倾向性;后者是人们避免失败和失败带来的消极情感的倾向性。 2.奥苏泊尔有关成就动机的观点 (1)认知内驱力 认知内驱力是

10、把求知作为目标,指向学习任务本身的动机,也就是想理解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愿望。 (2)自我提高的内驱力 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个体因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 (3)附属内驱力 附属内驱力是指一个人为了得到某个人的称赞或认可,而把学习搞好,工作做好的一种动机。(二)归因理论归因理论是从结果来阐述行为动机的,它的理论价值与实际作用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有助于了解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二是有助于根据学习行为及其结果推断出个体的个性;三是有助于从特定的学习行为及其结果预测个体在某种情况下可能产生的学习行为。二、动机的人本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类行为的内部推动力量就是

11、需要。马斯洛将人类的基本需要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五个层次。 1.生理需要 2.安全需要 3.相爱与归属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 5.自我实现的需要 以马斯洛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动机理论,又称为需要层次理论。三、动机的强化理论 直接强化是学习者行为本身受到强化。 替代性强化是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中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概念。它是指通过观察榜样受强化、在观察者身上间接引起的强化作用。 自我强化是行为达到自己订立的标准时,自己对自己的强化。第三节 学习动机的形成于变化一、学习动机的形成 (一)学习动机可由外部条件激发 (二)学习动机可由内部需要转化二、学习动机的变化 (一)外部学习动机与内部学习动机相互交替、转化 (二)近景性学习动机与外景性学习动机相结合。 (三)主导性学习动机与辅导性学习动机协调作用 (四)学习动机可以迁移 所谓的学习动机迁移,是指把其他活动的动机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