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防治法介绍_第1页
传染病防治法介绍_第2页
传染病防治法介绍_第3页
传染病防治法介绍_第4页
传染病防治法介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传染病防治法介绍传染病防治法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年月日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务委会第六次会议通过 年月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务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修订。于年月1日实施传染病防治法 突发公共卫生 事件应急条例行行 政政 法法紧急状态法紧急状态法 新法共9章80条 总则 传染病预防 疫情报告、通报和公布 疫情控制 医疗救治 监督管理 保障措施 法律责任 附则 新传染病防治法确立了如下五项具体制度框架: 传染病预防制度 传染病疫情报告、通报和公布制度 传染病控制和救治制度 传染病监督制度 传染病财政支持制度第一部分总 则 1 立法宗旨 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

2、保障人体健康和公共卫生。 2 传染病防治工作的基本方针、原则 国家对传染病防治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防治结合、分类管理、依靠科学、依靠群众。 3 传染病病种分类 甲类: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甲型H1N1流感(新)26种 丙类: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

3、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纳入)11种 4 某些传染病病种的特殊管理 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本法所称的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5 人民政府的职责 各级人民政府领导传染病防治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制定传染病防治规划并组织实施,建立健全传染病防治的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和监督管理体系。 6 卫生行政部门的职责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主管全国传染病防治及其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传染病防治及其监督管理工作。 7 单位和公民的义务规定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一切

4、单位和个人,(1)必须接受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有关传染病的调查、检验、采集样本、隔离治疗等预防、控制措施,(2)如实提供有关情况。 8 公民权益保障 隐私权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不得泄露涉及个人隐私的有关信息、资料。 隐私与社会公共利益的冲突在无法同时满足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的情形下,需要根据一定的社会标准进行利益评估和平衡,对任何一方的过度倾斜都不是明智和符合理性的。 及时救治权和不受歧视权 国家和社会应当关心、帮助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使其得到及时救治。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歧视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16条) 医疗救助权 国家对患有特定传染病的困

5、难人群实行医疗救助,减免医疗费(62条) 被隔离人员的生活保障和报酬 在隔离期间,实施隔离措施的人民政府应当对被隔离人员提供生活保障; 被隔离人员有工作单位的,所在单位不得停止支付其隔离期间的工作报酬(41条) 法律救济权 卫生行政部门以及其他有关部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因违法实施行政管理或者预防、控制措施,侵犯单位和个人合法权益的,有关单位和个人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诉讼。 奖励与抚恤 第11条 对在传染病防治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和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对因参与传染病防治工作致病、致残、死亡的人员,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补助、抚恤。 特殊人员的防护、保健措施 第64条:

6、对从事传染病预防、医疗、科研、教学、现场处理疫情的人员,以及在生产、工作中接触传染病病原体的其他人员,有关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采取有效的卫生防护措施和医疗保健措施,并给予适当的津贴。 第二部分传染病的监督管理 (第6章) 1 监督管理主体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是传染病防治工作监督检查的执法主体。 2 卫生行政部门的监督检查职责 (第53条) (1)对下级卫生行政部门履行本法规定的传染病防治职责进行监督检查 (2)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的传染病防治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3)对采供血机构的采供血活动进行监督检查 (4)对用于传染病防治的消毒产品及其生产单位进行监督检查,并对饮用水供水

7、单位从事生产或者供应活动以及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的产品进行监督检查 (5)对传染病菌种、毒种和传染病检测样本的采集、保藏、携带、运输、使用进行监督检查 (6)对公共场所和有关单位的卫生条件和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进行监督检查 监督的对象 被监督的单位 下级卫生行政部门 疾病控制机构 医疗机构 采供血机构 消毒产品生产单位 饮用水供应单位 采集、保藏、携带、运输、使用毒种、菌种的单位 公共场所和有关单位 被监督的行为和产品 履行传染病防治工作情况 医疗救治情况 采供血活动 消毒产品 饮用水 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的产品 菌种、毒种和传染病检测样本 卫生条件和预防措施等 3 有权进入现场调查取证(第54条

8、) (1)有权进入被检查单位和传染病疫情现场调查取证; (2)有权查阅或复制有关资料(注意保密)和采集样本(按照规定进行)。 被检查单位应当予以配合,不得拒绝、阻挠 4 临时措施的采用(第55条) 县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在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时,发现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公共饮用水源、食品以及相关物品,如不及时采取控制措施可能导致传染病传播、流行的,可采取封闭公共饮用水源、封存食品以及相关物品或者暂停销售的临时控制措施,并予以检验或者进行消毒。 封闭、封存等临时措施采用,必须严格控制: 确认公共饮用水源、食品及相关物品已经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 可能导致传染病传播、流行; 遵守一定的程序,如通知有关人员到

9、场、列出封存物品的清单、有关人员签字等。 经检验,属于被污染的食品,应当予以销毁; 对未被污染的食品或者经消毒后可以使用的物品,应当解除控制措施。 5 健全内部监督制度 (第57条) 卫生行政部门应当依法建立健全内部监督制度,对其工作人员依据法定职权和程序履行职责的情况进行监督。 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发现下级卫生行政部门不及时处理职责范围内的事项或者不履行职责的,应当责令纠正或者直接予以处理。 6 接受社会监督 (第58条) 卫生行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履行职责,应当自觉接受社会和公民的监督。 单位和个人有权向上级人民政府及其卫生行政部门举报违反本法的行为。 接到举报的有关人民政府或者其卫生行政部门,

10、应当及时调查处理。 7 行政法治原则 行政法治原则对行政主体的要求可概括为依法行政,具体可分解为行政合法性原则、行政合理性原则和行政应急性原则。 合法性原则:是指行政权的存在、行使必须依据法律,符合法律,不得与法律相抵触。 它的具体内容是:行政职权必须基于法律的授予才能存在;行政职权必须依据法律行使;行政授权、行政委托必须有法律依据,符合法律要旨。 法律对行政管理的保障主要是通过确认和赋予行政机关管理权能来实现的。例如,行政优先权、行政受益权。 行政优先权,是指国家为保障行政主体有效地行使行政职权而赋予行政主体许多职务上的优先条件,即行政权与其它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的权利在同一领域或同一范畴内相

11、遇时,行政权具有优先行使和实现的权力。 行政优先权的内容包括 (1)先行处置权。在紧急情况下,可以不受法定程序规定的制约,先行处置,如采取先行扣留等措施。 (2)获得社会协助权。行政主体在从事紧急公务时,有关组织或个人有协助执行或提供方便的强制性义务,违反者要承担法律责任。 (3)行政行为的推定有效(公定力)行政行为一经做出,只要未被有权机关正式撤销,即使违法或不当,也被推定为有效。 行政受益权,是指行政主体享受国家所提供的各种物质优益条件。为了保证行政主体有效地行使行政职权,维护行政秩序,国家向行政主体提供各种物质条件,如财政经费、办公条件、交通工具等。 行政合理性原则:是指行政行为的内容要

12、客观、适度、合乎理性。 自由裁量权,是指在法律规定的条件下,行政机关根据其合理的判断,决定作为或不作为,以及如何作为的权力。 法的制定、实施都应该按照法的最佳价值去操作,这样才能达到最好的法治结果。 合理性原则的具体内容:(1)行政行为应符合立法目的;(2)行政行为应建立在正当考虑的基础上,不得考虑不相关因素;(3)平等适用法律规范,不得对相同事实给予不同对待;(4)符合自然规律;(5)符合社会道德。 应急性原则:是指在某些特殊的紧急情况下,出于国家安全、社会秩序或公共利益的需要,行政机关可以采取没有法律依据的或者与法律相抵触的措施。 应急性原则是合法性原则的例外,但是,应急性原则并非排斥任何

13、的法律控制,不受任何限制。 行政应急权力的行使应符合以下几个条件:(1)存在明确无误的紧急危险;(2)非法定机关行使了紧急权力,事后应由有权机关予以确认;(3)行政机关作出应急行为应受有权机关的监督;(4)应急权力的行使应该适当,应将负面损害控制在最小的程度和范围内。第三部分传染病预防制度 预防制度包括如下制度: 1 全民传染病知识教育制度 2 计划预防接种制度 儿童预防接种; 特殊人群; 一般人群 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是实施接种的机构。 为了加强对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的管理,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流行,保障人体健康和公共卫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2

14、005年5月23日国务院发布了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自2005年6月1日实施。 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第8条: 经县级卫生主管部门依照本条例规定指定的医疗卫生机构(以下称接种单位),承担预防接种工作。县级卫生主管部门指定接种单位时,应当明确其责任区域。 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 第48条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照药品管理法及其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对疫苗在储存、运输、供应、销售、分发和使用等环节中的质量进行监督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及时向同级卫生主管部门通报。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根据监督检查需要对疫苗进行抽查检验的,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予以配合,不得拒绝。 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 第49条:疾病

15、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疫苗生产企业、疫苗批发企业发现假劣或者质量可疑的疫苗,应当立即停止接种、分发、供应、销售,并立即向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不得自行处理。接到报告的卫生主管部门应当立即组织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接种单位采取必要的应急处置措施,同时向上级卫生主管部门报告;接到报告的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对假劣或者质量可疑的疫苗依法采取查封、扣押等措施。 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 第50条 县级以上卫生主管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履行下列监督检查职责:(1)对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国家免疫规划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2)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与预防接种相关的宣传、培训、技术指

16、导等工作进行监督检查;(3)对医疗卫生机构分发和购买疫苗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 卫生主管部门应当主要通过对医疗卫生机构依照本条例规定所作的疫苗分发、储存、运输和接种等记录进行检查,履行监督管理职责;必要时,可以进行现场监督检查。卫生主管部门对监督检查情况应当予以记录,发现违法行为的,应当责令有关单位立即改正。 3 传染病监测制度 3.1 卫生行政部门制定并组织实施监测规划和方案。 3.2 各级疾控机构负责传染病监测,对传染病的发生、流行以及影响其发生、流行的因素,进行监测; 对国外发生、国内尚未发生的传染病或者国内新发生的传染病进行监测。 第18条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

17、构在传染病预防控制中履行下列职责: (1)实施传染病预防控制规划、计划和方案; (2)收集、分析和报告传染病监测信息,预测传染病的发生、流行趋势; (3)开展对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现场处理及其效果评价; (4)开展传染病实验室检测、诊断、病原学鉴定; (5)实施免疫规划,负责预防性生物制品的使用管理; (6)开展健康教育、咨询,普及传染病防治知识;(7)指导、培训下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开展传染病监测工作; (8)开展传染病防治应用性研究和卫生评价,提供技术咨询。 4 传染病预警制度 4.1 有责任发出传染病预警的是卫生部和省级人民政府 4.2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18、制定预防控制预案 4.3 地方政府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卫生部或省政府发出的传染病预警后,应按照传染病预防、控制预案,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 5 其他规定 5.1 医疗机构在预防中的职责 21条:医疗机构必须严格执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管理制度、操作规范,防止传染病的医源性感染和医院感染。 医疗机构对本单位内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场所、物品以及医疗废物,必须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实施消毒和无害化处置(39条) 医疗机构应按规定对使用的医疗器械进行消毒;对按照规定一次使用的医疗器具,应当在使用后予以销毁(51条)医院感染管理办法 2006年9月1日实施消毒管理办法2002年医疗废物管理条例20

19、03年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2003年 医院感染管理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48号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已于2006年6月15日经卫生部部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以发布,自2006年9月1日起施行。 部长 高强 二六年七月六日 医院感染管理办法 第28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本办法的规定,对所辖区域的医疗机构进行监督检查。 第29条:对医疗机构监督检查的主要内容是 (1)医院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及落实情况;(2)针对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的各项工作和控制措(3)消毒灭菌与隔离、医疗废物管理及医务人员职业卫生防护工作状况;(4)医院感染病例和医院感染暴发的监测工作情况

20、;(5)现场检查。医院感染管理办法 第30条:卫生行政部门在检查中发现医疗机构存在医院感染隐患时,应当责令限期整改或者暂时关闭相关科室或者暂停相关诊疗科目。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 第 27 号 消毒管理办法的修订已于2001年12月29日部务会通过,现予以发布,自2002年7月1日起施行。1992年8月31日发布的消毒管理办法同时废止。 部长: 张文康 二二年三月二十八日消毒管理办法 消毒管理办法第45条医疗卫生机构违反本办法第四、五、六、七、八、九条规定的,由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5000元以下罚款;造成感染性疾病暴发的,可以处5000元以上20000元以下罚款。 消

21、毒管理办法 第四条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建立消毒管理组织,制定消毒管理制度,执行国家有关规范、标准和规定,定期开展消毒与灭菌效果检测工作。 第五条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人员应当接受消毒技术培训、掌握消毒知识,并按规定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消毒管理办法 第六条医疗卫生机构使用的进入人体组织或无菌器官的医疗用品必须达到灭菌要求。各种注射、穿刺、采血器具应当一人一用一灭菌。凡接触皮肤、粘膜的器械和用品必须达到消毒要求。 医疗卫生机构使用的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用后应当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 第七条医疗卫生机构购进消毒产品必须建立并执行进货检查验收制度。 消毒管理办法 第八条医疗卫生机构的环境、物品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

22、范、标准和规定。排放废弃的污水、污物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运送传染病病人及其污染物品的车辆、工具必须随时进行消毒处理。 第九条医疗卫生机构发生感染性疾病暴发、流行时,应当及时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并采取有效消毒措施。 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已经2003年6月4日国务院第十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总理 温家宝 2003年6月16日 医疗废物管理条例 第45条: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逾期不改正的,处2000元以上5000元以

23、下的罚款: 医疗废物管理条例(1)未建立、健全医疗废物管理制度,或者未设置监控部门或者专(兼)职人员的;(2)未对有关人员进行相关法律和专业技术、安全防护以及紧急处理等知识的培训的; (3)未对从事医疗废物收集、运送、贮存、处置等工作的人员和管理人员采取职业卫生防护措施的;(4)未对医疗废物进行登记或者未保存登记资料的; (5)对使用后的医疗废物运送工具或者运送车辆未在指定地点及时进行消毒和清洁的;(6)未及时收集、运送医疗废物的;(7)未定期对医疗废物处置设施的环境污染防治和卫生学效果进行检测、评价,或者未将检测、评价效果存档、报告的。 医疗废物管理条例 第46条: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集中

24、处置单位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并处5千元以下的罚款;逾期不改正的,处5千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1)贮存设施或者设备不符合环境保护、卫生要求的(2)未将医疗废物按照类别分置于专用包装物或者容器的(3)未使用符合标准的专用车辆运送医疗废物或者使用运送医疗废物的车辆运送其他物品的 (4)未安装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控装置或者监控装置未经常处于正常运行状态的医疗废物管理条例 第47条: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环境保护行政

25、主管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并处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逾期不改正的,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传染病传播或者环境污染事故的,由原发证部门暂扣或者吊销执业许可证件或者经营许可证件;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医疗废物管理条例(1)在运送过程中丢弃医疗废物,在非贮存地点倾倒、堆放医疗废物或者将医疗废物混入其他废物和生活垃圾的; (2)未执行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制度的; (3)将医疗废物交给未取得经营许可证的单位或者个人收集、运送、贮存、处置的;(4)对医疗废物的处置不符合国家规定的环境保护、卫生标准、规范的; (5)未按照本条例的规定对污水、传染病病人或者疑

26、似传染病病人的排泄物,进行严格消毒,或者未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排入污水处理系统的; (6)对收治的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生活垃圾,未按照医疗废物进行管理和处置的。 5.2 实验室管理 第22条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的实验室和从事病原微生物实验的单位,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条件和技术标准,建立严格的监督管理制度,对传染病病原体样本按照规定的措施实行严格监督管理,严防传染病病原体的实验室感染和病原微生物的扩散。 5.3 血液管理 第23条 采供血机构、生物制品生产单位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保证血液、血液制品的质量。禁止非法采集血液或者组织他人出卖血液。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

27、机构使用血液和血液制品,必须遵守国家有关规定,防止因输入血液、使用血液制品引起经血液传播疾病的发生。 5.4 菌种、毒种管理 第26条 国家建立传染病菌种、毒种库。 对传染病菌种、毒种和传染病检测样本的采集、保藏、携带、运输和使用实行分类管理,建立健全严格的管理制度。 对可能导致甲类传染病传播的以及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菌种、毒种和传染病检测样本,确需采集、保藏、携带、运输和使用的,须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制定。 5.5 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污水、污物、场所和物品管理 第27条 对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污水、污物、场所和物品,有关单位和个人必须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

28、指导下或者按照其提出的卫生要求,进行严格消毒处理;拒绝消毒处理的,由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或者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强制消毒处理。 5.6 建设项目的管理 第28条 在国家确认的自然疫源地计划兴建水利、交通、旅游、能源等大型建设项目的,应当事先由省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施工环境进行卫生调查。建设单位应当根据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意见,采取必要的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施工期间,建设单位应当设专人负责工地上的卫生防疫工作。工程竣工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对可能发生的传染病进行监测。 5.7 消毒产品、饮用水管理 第29条 用于传染病防治的消毒产品、饮用水供水单位供应的饮用水和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的产品,应当符

29、合国家卫生标准和卫生规范。 饮用水供水单位从事生产或者供应活动,应当依法取得卫生许可证。 生产用于传染病防治的消毒产品的单位和生产用于传染病防治的消毒产品,应当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审批。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制定。第三部分传染病疫情报告、通告和公布制度 1 疫情报告制度 第30条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和采供血机构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发现本法规定的传染病疫情或者发现其他传染病暴发、流行以及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时,应当遵循疫情报告属地管理原则,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或者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内容、程序、方式和时限报告。 第31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当及时向附近

30、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医疗机构报告。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2003年11月7日生效。 卫生部关于修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的通知卫疾控发2006332号。2006年8月22颁发 修订后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采供血机构均为责任报告单位;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和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均为责任疫情报告人,必须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进行疫情报告,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 ( 修订后) “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人或疑似病人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

31、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2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电话、传真)向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于2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 ( 修订后) 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收到无网络直报条件责任报告单位报送的传染病报告卡后,应于2小时内通过网络进行直报。” ( 修订后) “获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应当在小时内以电话或传真

32、等方式向属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专业机构报告,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要同时进行网络直报,直报的信息由指定的专业机构审核后进入国家数据库。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应采用最快的通讯方式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报送属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专业机构,接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的专业机构,应对信息进行审核,确定真实性,2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同时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报告同级卫生行政部门。 ( 修订后) 接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的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尽快组织有关专家进行现场调查,如确认为实际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根据不同的级别,及时组织采取相应的措施,并在小时内向本级人民政

33、府报告,同时向上一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如尚未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的,由专业防治机构密切跟踪事态发展,随时报告事态变化情况。” ( 修订后)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发现传染病疫情或接到传染病疫情报告时,应当及时采取下列措施:(1)对传染病疫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根据调查情况提出划定疫点、疫区的建议,对被污染的场所进行卫生处理,对密切接触者,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和采取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并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疫情控制方案;(2)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对疫点、疫区进行卫生处理,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疫情控制方案,并按照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采取措施;(3)指导下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施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

34、,组织、指导有关单位对传染病疫情的处理。” 2 疫情通报制度 通报指的是同级机构之间、上级向下级、监督机关向被监督机关正式公开告知有关信息。(34、35、36条) 负有传染病疫情报告职责的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采供血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不得隐瞒、谎报、缓报传染病疫情。 3 疫情公布制度 第38条 国家建立传染病疫情信息公布制度。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定期公布全国传染病疫情信息。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定期公布本行政区域的传染病疫情信息。 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向社会公布传染病疫情信息,并可以授权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向社会公

35、布本行政区域的传染病疫情信息。 公布传染病疫情信息应当及时、准确。第四部分传染病控制 1 医疗机构的控制 (1)对甲类传染病人的控制 第39条 医疗机构发现甲类传染病时,应当及时采取下列措施: 对病人、病原携带者,予以隔离治疗,隔离期限根据医学检查结果确定; 对疑似病人,确诊前在指定场所单独隔离治疗; 对医疗机构内的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和采取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 拒绝隔离治疗或者隔离期未满擅自脱离隔离治疗的,可以由公安机关协助医疗机构采取强制隔离治疗措施。 (2)对乙类和丙类传染病人的控制 医疗机构发现乙类或者丙类传染病病人,应当根据病情采取必要的治疗

36、和控制传播措施。 (3)对本单位内被污染的产所、物品的无害化处理 医疗机构对本单位内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场所、物品以及医疗废物,必须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实施消毒和无害化处置。 (4)处理传染病死者尸体 患甲类传染病、炭疽死亡的,应当将尸体立即进行卫生处理,就近火化。患其他传染病死亡的,必要时,应当将尸体进行卫生处理后火化或者按照规定深埋。 为了查找传染病病因,医疗机构在必要时可以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对传染病病人尸体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尸体进行解剖查验,并应当告知死者家属。 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尸体解剖查验规定已于2004年12月16日经卫生部部务会议讨论通过,2005年4月30日发布,自2005年9月1日起施行。 尸体解剖查验规定 第3条 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尸体解剖查验工作应当在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具有传染病病人尸体解剖查验资质的机构(以下简称查验机构)内进行。 尸体解剖查验规定 第5条 医疗机构为了查找传染病病因,对在医疗机构死亡的传染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