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_油气藏的形成与破坏ppt课件_第1页
第七章_油气藏的形成与破坏ppt课件_第2页
第七章_油气藏的形成与破坏ppt课件_第3页
第七章_油气藏的形成与破坏ppt课件_第4页
第七章_油气藏的形成与破坏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节第一节 油气藏构成的条件油气藏构成的条件第二节第二节 油气聚集油气聚集第三节第三节 油气藏构成的时间与期次油气藏构成的时间与期次第四节第四节 油气藏的破坏与油气再分布油气藏的破坏与油气再分布第七章第七章 油气藏构成与破坏油气藏构成与破坏第七章第七章 油气藏构成与破坏油气藏构成与破坏油气成藏根本要素:生、储、盖、运、圈、油气成藏根本要素:生、储、盖、运、圈、保保理想的油气藏构成条件:理想的油气藏构成条件:充足的油气来源充足的油气来源良好的储层和有利的生储盖组合良好的储层和有利的生储盖组合大容积的有效圈闭大容积的有效圈闭良好的保管条件良好的保管条件一、充足的油气源一、充足的油气源 成烃坳陷概

2、念及其与油气聚集区关系成烃坳陷概念及其与油气聚集区关系 成烃坳陷是指盆地中分成烃坳陷是指盆地中分布成熟烃源岩或成烃灶布成熟烃源岩或成烃灶Hydrocarbon Hydrocarbon KitchensKitchens的深坳陷区。的深坳陷区。 一、充足的油气源一、充足的油气源 一个盆地油气源的丰富程度,取决于:一个盆地油气源的丰富程度,取决于:1、生油岩体积、生油岩体积生油凹陷面积、生油岩累计厚度;生油凹陷面积、生油岩累计厚度;2、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3、排烃效率。、排烃效率。生油岩体积大,有机质丰度高类型好,转化程度高,生油岩体积大,有机质丰度高类型好,转化程

3、度高,排烃效率高,即可提供充足的油气源。排烃效率高,即可提供充足的油气源。第七章第七章 油气藏构成与破坏油气藏构成与破坏一、充足的油气源一、充足的油气源 1 1烃源岩的体积大烃源岩的体积大面积大、层数多、厚度大面积大、层数多、厚度大世界大型含油气盆地烃源岩发育情况世界大型含油气盆地烃源岩发育情况盆地面积盆地面积(万km(万km2 2)时代时代厚度(m)厚度(m)波斯湾波斯湾240240J3、K2、E3、N1J3、K2、E3、N11000400010004000油541油54128个28个西西伯利亚西西伯利亚230230J3、K1J3、K150010005001000油60油608个8个墨西哥湾

4、墨西哥湾110110 J3-N1 J3-N11000200010002000油53油531个1个马拉开波马拉开波8.58.5K-NK-N20002000油73油732个2个伏尔加乌拉尔伏尔加乌拉尔6565D-P1D-P1200-500200-500油43油432个2个锡尔特锡尔特3535K-EK-E1000200010002000油40油404个4个北海北海6262C3、J、E、NC3、J、E、N油34油344个4个尼日尔河三角洲尼日尔河三角洲6 6E E1000-20001000-2000油27油276个6个西内部西内部6060、C、P、C、P2004002004001个1个松辽松辽2626

5、K K500-1000500-10001个1个渤海湾渤海湾2525E E1000-15001000-15001个1个盆地名称盆地名称烃源岩烃源岩油气油气储量储量特大油特大油气田气田q烃源岩的面积烃源岩的面积生烃凹陷面积的大小生烃凹陷面积的大小q烃源岩的厚度烃源岩的厚度生烃凹陷的继续时间生烃凹陷的继续时间q烃源岩的层数烃源岩的层数地壳运动的周期性地壳运动的周期性q 和堆积的旋回性和堆积的旋回性地质上:具有面积大和继续时间长的地质上:具有面积大和继续时间长的生烃凹陷的盆地往往具有好的油气源条件。生烃凹陷的盆地往往具有好的油气源条件。1 1烃源岩的体积大烃源岩的体积大面积大、层数多、厚度大面积大、层

6、数多、厚度大 2烃源岩的质量烃源岩的质量 丰度高、类型好、成熟度适中丰度高、类型好、成熟度适中 等级等级TOC(%)“A”(%)总烃总烃(ppm)Pg(kg/t)非烃源岩非烃源岩0.50.011002.00.15006.0泥质烃源岩评价规范泥质烃源岩评价规范 2烃源岩的质量烃源岩的质量 丰度高、类型好、成熟度适中丰度高、类型好、成熟度适中 波斯湾盆地侏罗系碳酸盐岩的有机碳含量达波斯湾盆地侏罗系碳酸盐岩的有机碳含量达3%-5%; 构成了加瓦尔大油田;构成了加瓦尔大油田;松辽盆地白垩系青山口组有机碳含量高达松辽盆地白垩系青山口组有机碳含量高达2%2%以上,成了大以上,成了大庆油田。庆油田。渤海湾盆

7、地下第三系沙河街组烃源岩的有机碳含量也高达渤海湾盆地下第三系沙河街组烃源岩的有机碳含量也高达2%2%左右左右 3 3烃源岩的排烃条件好烃源岩的排烃条件好 烃烃源岩的有效排源岩的有效排烃烃厚度厚度 有效排烃厚度:只需与储集层相接触的一定有效排烃厚度:只需与储集层相接触的一定间隔间隔 内生油层中的烃类才干排出来,这段厚度内生油层中的烃类才干排出来,这段厚度就是生油层排烃的有效厚度。就是生油层排烃的有效厚度。 上、下距储层各上、下距储层各14m(14m(共共28m)28m)。烃烃源岩源岩层层系的岩性系的岩性组组合影合影响响排排烃烃效率效率q单纯块状厚层砂岩,或单纯块状厚层泥岩单纯块状厚层砂岩,或单纯

8、块状厚层泥岩发育区对石油聚集是不利的。发育区对石油聚集是不利的。q只需在砂岩百分比在只需在砂岩百分比在2020-60%-60%,即砂岩单,即砂岩单层厚层厚10-15m10-15m,泥岩单层厚,泥岩单层厚30-40m30-40m,二者呈,二者呈略等厚互层的地域,砂泥岩接触面积大,略等厚互层的地域,砂泥岩接触面积大,最有利石油聚集。最有利石油聚集。 3 3烃源岩的排烃条件好烃源岩的排烃条件好 4 4计算盆地成烃潜量,排、聚系数,确定盆地总资源量计算盆地成烃潜量,排、聚系数,确定盆地总资源量 1生烃量和成烃潜量生烃量和成烃潜量所谓成烃潜量是指该类烃源岩的最大生烃量。该参数主要经所谓成烃潜量是指该类烃

9、源岩的最大生烃量。该参数主要经过热解获得,取决于烃源岩中有机质类型和丰度。而生烃量过热解获得,取决于烃源岩中有机质类型和丰度。而生烃量是指该盆地某一层或多层烃源岩在盆地演化过程中到目前为是指该盆地某一层或多层烃源岩在盆地演化过程中到目前为止已生成的烃量止已生成的烃量 ,它主要取决于烃源岩的体积、单位体积烃,它主要取决于烃源岩的体积、单位体积烃源岩中有机质丰度和类型,以及烃源岩的成熟度。源岩中有机质丰度和类型,以及烃源岩的成熟度。 2产烃率和产烃丰度产烃率和产烃丰度所谓产烃率是指演化到某一阶段的单位质量吨有机质所所谓产烃率是指演化到某一阶段的单位质量吨有机质所生成烃类的质量或体积。对液态油普通用

10、生成烃类的质量或体积。对液态油普通用kg/t,对天然气普通,对天然气普通用用m3/t。 所谓产烃丰度是指单位面积所谓产烃丰度是指单位面积km2内烃源岩的产烃量。这内烃源岩的产烃量。这个参数主要取决于该面积之下烃源岩的厚度、有机质丰度、个参数主要取决于该面积之下烃源岩的厚度、有机质丰度、类型及成熟度。类型及成熟度。3聚集系数聚集系数 二、有利的生、储、盖组合配置关系二、有利的生、储、盖组合配置关系 油气生成后,只需及时的排出,聚集起来构成油气藏,油气生成后,只需及时的排出,聚集起来构成油气藏,才干成为可以利用的资源;否那么,只能成为油浸泥岩。而储才干成为可以利用的资源;否那么,只能成为油浸泥岩。

11、而储集层是包容油气的介质,只需孔渗性良好,厚度较大的储集层,集层是包容油气的介质,只需孔渗性良好,厚度较大的储集层,才干包容大量的油气,构成宏大的油气藏,这是显然的。而有才干包容大量的油气,构成宏大的油气藏,这是显然的。而有利的生、储、盖组合,也是构成大型油气藏不可短少的根本条利的生、储、盖组合,也是构成大型油气藏不可短少的根本条件。件。 生储盖组合:是指烃源层、储集层、盖层三者的组合型式。生储盖组合:是指烃源层、储集层、盖层三者的组合型式。 有利的生储盖组合:是指不仅三者本身具有良好的性能,有利的生储盖组合:是指不仅三者本身具有良好的性能,而且在时、空上配置恰当,有利于高效输导,富集并保管大

12、油而且在时、空上配置恰当,有利于高效输导,富集并保管大油气藏,有利于勘探和开发。气藏,有利于勘探和开发。二、有利的生、储、盖组合配置关系二、有利的生、储、盖组合配置关系陈荣书,陈荣书,1986将生、储、盖层组将生、储、盖层组合分为两大类:合分为两大类:延续的或相邻的延续的或相邻的生、储、盖组合;生、储、盖组合;不延续的或延续不延续的或延续性的生、储、盖组性的生、储、盖组合。合。 正常式正常式顶生式顶生式自生自储自盖式自生自储自盖式侧变式侧变式烃类最正确运烃类最正确运聚区域聚区域q 互层式的生储盖组合对油气聚集是最有利的。互层式的生储盖组合对油气聚集是最有利的。q 侧变式的组合有效性不如互层式。

13、侧变式的组合有效性不如互层式。q 透镜状的自生自储自盖式组合,缺乏砂岩体,总体排烃条件差。透镜状的自生自储自盖式组合,缺乏砂岩体,总体排烃条件差。新生古储:新生古储:较新烃源岩生成的油储集在较老的储集层中。较新烃源岩生成的油储集在较老的储集层中。古生新储:古生新储:较老烃源岩生成的油储集在较新的地层中。较老烃源岩生成的油储集在较新的地层中。自生自储:自生自储:烃源层与储集层为同一时代地层。烃源层与储集层为同一时代地层。q时间上的组合时间上的组合 三、有效的圈闭条件三、有效的圈闭条件 有效的圈闭:曾经聚集并保管具有工业价值油气藏的圈闭。有效的圈闭:曾经聚集并保管具有工业价值油气藏的圈闭。大容积大

14、容积圈闭距油源区的间隔圈闭距油源区的间隔 近近圈闭构成时间早圈闭构成时间早闭合度高闭合度高保管条件保管条件 圈闭的有效性与以下条件有关:圈闭的有效性与以下条件有关: 1.1.大容积大容积单个圈闭容积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该圈闭的闭合面单个圈闭容积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该圈闭的闭合面积、闭合高、储集层的有效厚度和有效孔隙率等参积、闭合高、储集层的有效厚度和有效孔隙率等参数。一个大容积圈闭,通常具有较大的闭合面积,数。一个大容积圈闭,通常具有较大的闭合面积,较厚的储集层,较高的孔隙率,但闭合度的变化范较厚的储集层,较高的孔隙率,但闭合度的变化范围能够较大。围能够较大。 2 2圈闭距油源区的间隔圈闭距油源区

15、的间隔 近近q所谓距烃源区近,是指圈闭不仅在空间位置上距源所谓距烃源区近,是指圈闭不仅在空间位置上距源区近,更重要的是与烃源层之间有良好的通道即区近,更重要的是与烃源层之间有良好的通道即输导层,圈闭位于油气运移的道路上。输导层,圈闭位于油气运移的道路上。“源控论源控论在陆相盆地中,在陆相盆地中,油气主要围绕生油气主要围绕生油凹陷周围分布油凹陷周围分布3.3.圈闭构成时间早圈闭构成时间早q只需在最后一次油气区域性运移之前或同时只需在最后一次油气区域性运移之前或同时构成的圈闭才是有效的圈闭构成的圈闭才是有效的圈闭圈闭构成时间圈闭构成时间q岩性圈闭、地层岩性圈闭、地层圈闭构成时间早圈闭构成时间早q构

16、造圈闭时间与构造圈闭时间与构造运动有关构造运动有关q构造发育史研讨构造发育史研讨4 4闭合度高闭合度高iowwotan油水界面的倾角:油水界面的倾角:igwwgtan气气-水界面的倾角水界面的倾角:q 当油水界面倾斜时,假设两端的高程差大于静水形状时的闭合度当油水界面倾斜时,假设两端的高程差大于静水形状时的闭合度hc,或油水界面倾角大于储集层顶面的倾角,这个在静水形状存,或油水界面倾角大于储集层顶面的倾角,这个在静水形状存在的圈闭,在流动水作用下已不再存在。因此,也就不能够有效在的圈闭,在流动水作用下已不再存在。因此,也就不能够有效地聚集油气。地聚集油气。iowwotanigwwgtan=55

17、、保管条件好、保管条件好1 1良好的区域性盖层良好的区域性盖层q具有致密的岩性:膏盐盖层、泥质岩盖层具有致密的岩性:膏盐盖层、泥质岩盖层q具有足够的厚度和区域上的稳定性具有足够的厚度和区域上的稳定性q具有致密的岩性:膏盐盖层、泥质岩盖层具有致密的岩性:膏盐盖层、泥质岩盖层-10000-3000-2000-4000-5000海拔 (m) -10000-3000-2000-4000-5000海拔 (m) 罗 罗 罗家罗家2 2 162 J2 J1 T3x T2l T1j T1f P2 P1 T1f P2 P1 T1f P2 P1 13001400160017001800罗家寨构造罗家2井(94WQ

18、J010测线)综合解释剖面图 CS CS 储层储层烃源岩烃源岩膏盐盖层膏盐盖层q具有足够的厚度和区域上的稳定性具有足够的厚度和区域上的稳定性东西伯利亚盆地:寒武系巨厚的盐岩层系封盖了东西伯利亚盆地:寒武系巨厚的盐岩层系封盖了90%90%的油气资源,的油气资源,使得古老的里菲系生成的油气得以保管至今使得古老的里菲系生成的油气得以保管至今q具有致密的岩性:膏盐盖层、泥质岩盖层具有致密的岩性:膏盐盖层、泥质岩盖层q具有足够的厚度和区域上的稳定性具有足够的厚度和区域上的稳定性q具有足够的厚度和区域上的稳定性具有足够的厚度和区域上的稳定性2 2稳定的构造环境稳定的构造环境q构成圈闭:背斜圈闭、断层圈闭等

19、;构成圈闭:背斜圈闭、断层圈闭等;q构成油气运移通道:断层通道,不整合、构成油气运移通道:断层通道,不整合、构造脊;构造脊;q呵斥地层的倾斜,加强油气运移的动力呵斥地层的倾斜,加强油气运移的动力浮力、构造运动力。浮力、构造运动力。适宜的构造运动:适宜的构造运动:2 2稳定的构造环境稳定的构造环境剧烈的构造运动:剧烈的构造运动:q储集层抬升到地表或被剥蚀,油气发生生物降储集层抬升到地表或被剥蚀,油气发生生物降解或逸散,油气藏被破坏。解或逸散,油气藏被破坏。q断层破坏了圈闭的完好性,油气沿断层散失油断层破坏了圈闭的完好性,油气沿断层散失油气藏遭破坏。气藏遭破坏。q圈闭的溢出点抬高,油气发生运移油气

20、藏被破圈闭的溢出点抬高,油气发生运移油气藏被破坏。坏。q伴随的岩浆侵入油气在高温烘烤作用下发生蜕伴随的岩浆侵入油气在高温烘烤作用下发生蜕变,构成炭质沥青,油气藏蒙受破坏。变,构成炭质沥青,油气藏蒙受破坏。 4. 岩浆活动不剧烈岩浆活动不剧烈 大规模的岩浆活动对油气藏的保管大规模的岩浆活动对油气藏的保管不利。高温岩浆侵入油气藏,油气蒙受不利。高温岩浆侵入油气藏,油气蒙受烘烤,油气藏遭破坏。烘烤,油气藏遭破坏。 在油气藏构成以前,岩浆活动可以在油气藏构成以前,岩浆活动可以提供热源,有利于有机质成熟演化;岩提供热源,有利于有机质成熟演化;岩浆冷凝后,可成为良好的储集体或遮挡浆冷凝后,可成为良好的储集

21、体或遮挡条件。条件。油气藏构成的根本条件油气藏构成的根本条件q充足的油气来源充足的油气来源q 有效的烃源岩:规模、质量、排有效的烃源岩:规模、质量、排烃条件烃条件q有利的生储盖组合有利的生储盖组合q生储盖组合类型生储盖组合类型q生储盖组合的有效性生储盖组合的有效性重点重点q有效的圈闭有效的圈闭q大容积大容积q圈闭距油源区的间隔圈闭距油源区的间隔 近近q圈闭构成时间早圈闭构成时间早q闭合度高闭合度高q保管条件保管条件 油气藏构成的根本条件油气藏构成的根本条件第二节第二节 油气聚集油气聚集油气聚集:油气在圈闭中聚集构成油气藏的过程。油气聚集:油气在圈闭中聚集构成油气藏的过程。油气水由于比重不同,在

22、圈闭中会发生重油气水由于比重不同,在圈闭中会发生重力分异:力分异:1盆地中心周围靠外的部盆地中心周围靠外的部分是大量气藏,盆地近中心分是大量气藏,盆地近中心部位是油藏部位是油藏2相反情况,低处的构造圈相反情况,低处的构造圈闭中充溢天然气,高处的构造圈闭中充溢天然气,高处的构造圈闭中充溢石油闭中充溢石油差别聚集差别聚集阿巴拉契阿巴拉契亚盆地亚盆地第一节第一节 油气聚集油气聚集一、单一圈闭中的聚集过程一、单一圈闭中的聚集过程第一节第一节 油气聚集油气聚集q 第第阶段:油气进入圈闭,气在阶段:油气进入圈闭,气在上,油在中间,水在下;上,油在中间,水在下;q 第第阶段:当油水界面下降到溢阶段:当油水界

23、面下降到溢出点时,部分油从圈闭中流出;出点时,部分油从圈闭中流出;圈闭中只含油和气;圈闭中只含油和气;q 第第阶段:当油气界面降到溢阶段:当油气界面降到溢出点时,石油全部被从圈闭排出,出点时,石油全部被从圈闭排出,此时,圈闭只含气。此时,圈闭只含气。一、单一圈闭中的聚集过程一、单一圈闭中的聚集过程静水压力条件下,二、油气差别聚集原理二、油气差别聚集原理1 1、什么是油气差别聚集?、什么是油气差别聚集?一油气差别聚集原理前提前提: 在静水压力条件下,同一浸透层相连圈闭的溢出点在静水压力条件下,同一浸透层相连圈闭的溢出点海拔依次递增,而且没有部分支流运移和溶解气的影响。海拔依次递增,而且没有部分支

24、流运移和溶解气的影响。q在一系列溢出点依次抬高的连通圈闭中,在一系列溢出点依次抬高的连通圈闭中,q在一系列溢出点依次抬高的连通圈闭中,在一系列溢出点依次抬高的连通圈闭中,溢出点较低的圈闭中聚集天然气;溢出点较低的圈闭中聚集天然气;溢出点较高的圈闭中聚集石油;溢出点较高的圈闭中聚集石油;溢出点更高的圈闭中能够只含有水。溢出点更高的圈闭中能够只含有水。这种景象称为油气的差别聚集。这种景象称为油气的差别聚集。二、油气差别聚集原理二、油气差别聚集原理一油气差别聚集原理1 1、什么是油气差别聚集?、什么是油气差别聚集?二、油气差别聚集原理二、油气差别聚集原理一油气差别聚集原理2 2油气差别聚集过程油气差

25、别聚集过程二、油气差别聚集原理二、油气差别聚集原理一油气差别聚集原理二、油气差别聚集原理二、油气差别聚集原理一油气差别聚集原理油气差别聚集的4个结果:1离供油区最近、溢出点最低的圈闭中,在气源充足的前提下,离供油区最近、溢出点最低的圈闭中,在气源充足的前提下,构成纯气藏;间隔构成纯气藏;间隔 较远、溢出点较高的圈闭,能够构成纯油藏或者较远、溢出点较高的圈闭,能够构成纯油藏或者油气藏;溢出点更高、距油源更远的圈闭中能够只含有水。油气藏;溢出点更高、距油源更远的圈闭中能够只含有水。2充溢石油的圈闭,仍可以作为有效聚集天然气的圈闭;但是充溢充溢石油的圈闭,仍可以作为有效聚集天然气的圈闭;但是充溢天然

26、气的圈闭,不再是聚集石油的有效圈闭。天然气的圈闭,不再是聚集石油的有效圈闭。3假设油气按重力分异比较完善,那么离供油区较近、溢出点较低假设油气按重力分异比较完善,那么离供油区较近、溢出点较低的圈闭中的油气密度小于离供油区较远、溢出点较高圈闭中的油气密度。的圈闭中的油气密度小于离供油区较远、溢出点较高圈闭中的油气密度。4构成纯气藏、油气藏、纯油藏的数目,取决于油气供应充分程度构成纯气藏、油气藏、纯油藏的数目,取决于油气供应充分程度及圈闭的大小和数目。及圈闭的大小和数目。三、油气聚集方式三、油气聚集方式一油气聚集机理1渗滤作用水可以经过盖层而继续运移,烃类那么产生毛细管压力封锁,结果在水动力和浮力

27、的作用下把油气过滤下来在圈闭中聚集。目前关于圈闭中油气聚集机理有3种观念:三、油气聚集方式三、油气聚集方式一油气聚集机理2排替作用排替作用由于密度差,油的压力都比水的压力大,产生一个向下的流体势梯由于密度差,油的压力都比水的压力大,产生一个向下的流体势梯度,使油在圈闭中向上运移同时把水向下排替直到束缚水饱和度为止。度,使油在圈闭中向上运移同时把水向下排替直到束缚水饱和度为止。三、油气聚集方式三、油气聚集方式一油气聚集机理3渗滤作用和排替作用共同作用渗滤作用和排替作用共同作用 油气聚集初期,水经过上覆亲水盖油气聚集初期,水经过上覆亲水盖层发生渗流;当油气聚集到一定程度之层发生渗流;当油气聚集到一

28、定程度之后,水很难经过上覆盖层而主要是被油后,水很难经过上覆盖层而主要是被油气排替到圈闭的下方。如盖层是异常高气排替到圈闭的下方。如盖层是异常高压封锁,只能发生向下的排替作用。压封锁,只能发生向下的排替作用。三、油气聚集方式三、油气聚集方式三油气在圈闭中 聚集的过程1 1充注过程充注过程一个油藏以一一个油藏以一种顺序方式充注,种顺序方式充注,石油首先进入具有石油首先进入具有最低孔隙排替压力最低孔隙排替压力的最正确浸透层,的最正确浸透层,接着以一组向前推接着以一组向前推进的石油波阵面方进的石油波阵面方式充注油藏。式充注油藏。三、油气聚集方式三、油气聚集方式三油气在圈闭中聚集的过程2混合过程混合过

29、程1密度差别的混协作用密度差别的混协作用2浓度差别的混协作用浓度差别的混协作用缘由是圈闭中高部位与低部位石油密度差引起的。缘由是圈闭中高部位与低部位石油密度差引起的。因此,发生较重的石油下沉,较轻的石油上浮。因此,发生较重的石油下沉,较轻的石油上浮。缘由是圈闭中石油组分的浓度差别引起的,本缘由是圈闭中石油组分的浓度差别引起的,本质是分散混协作用。质是分散混协作用。 假设在一个地域能确定油气藏构成的时代,显然可假设在一个地域能确定油气藏构成的时代,显然可知在此时代以前构成的圈闭对油气聚集有利。再根据圈知在此时代以前构成的圈闭对油气聚集有利。再根据圈闭构成、油气生成、运移的时代,可大致推出那些圈闭

30、闭构成、油气生成、运移的时代,可大致推出那些圈闭有油气,那些圈闭是空的。有油气,那些圈闭是空的。 国内、外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国内、外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第七章第七章 油气藏构成与破坏油气藏构成与破坏第三节第三节 油气藏构成时间与期次油气藏构成时间与期次第三节第三节 油气藏构成时间与期次油气藏构成时间与期次一、根据圈闭构成的时期确定油气藏构成的 最早时间二、根据烃源岩的主生烃期确定油气藏构成 的最早时间三、根据流体包裹体的构成期次和均一温度确定 油气藏的构成时间四、储层自生伊利石同位素年代学分析一、根据圈闭构成时期确定油气藏构成最早时间一、根据圈闭构成时期确定油气藏构成最早时间 油气藏的构成是

31、油气在圈闭中聚集的结果,油气藏的构成是油气在圈闭中聚集的结果,只需构成了圈闭,油气才干在圈闭中聚集。因此,只需构成了圈闭,油气才干在圈闭中聚集。因此,油气藏构成时间不会早于圈闭的构成时间,即圈油气藏构成时间不会早于圈闭的构成时间,即圈闭构成的时间限定了油气藏构成的最早时间。闭构成的时间限定了油气藏构成的最早时间。经过地层层序关系、古构造演化等方面,做出经过地层层序关系、古构造演化等方面,做出圈闭构成和演化的平面和剖面分析图,可有效地圈闭构成和演化的平面和剖面分析图,可有效地分析圈闭的构成史。分析圈闭的构成史。圈闭构成的相对时间圈闭构成的相对时间17:圈闭的编号;:圈闭的编号;ae:地层时代序号

32、据:地层时代序号据A.I.Levorsen400Ma如阿尔及利亚。如阿尔及利亚。实例分析实例分析北非阿尔及利亚的北非阿尔及利亚的哈西哈西.迈萨乌德油迈萨乌德油田地域志留系生油田地域志留系生油岩埋藏历史和烃类岩埋藏历史和烃类生成随地质时代的生成随地质时代的变化据变化据B.P.Tissot石炭纪石炭纪二叠纪开二叠纪开场上升场上升三叠纪开三叠纪开场沉降场沉降白垩纪末才埋白垩纪末才埋深达深达3700m阐明该烃源岩的主阐明该烃源岩的主生油期从晚白垩世生油期从晚白垩世才开场,第三纪到才开场,第三纪到达顶峰。因此,该达顶峰。因此,该油气藏构成的时间油气藏构成的时间最早不能够早于晚最早不能够早于晚白垩世。自早

33、志留白垩世。自早志留世到晚白垩世,共世到晚白垩世,共阅历了三亿多年。阅历了三亿多年。 上述引见的圈闭构成史与烃源岩主生烃期来大致推测或确上述引见的圈闭构成史与烃源岩主生烃期来大致推测或确定成藏期次和过程,缺乏对油气成藏过程直接地质记录的研讨。定成藏期次和过程,缺乏对油气成藏过程直接地质记录的研讨。 油气成藏是地质历史上的动态过程,岩石与油、气、水流油气成藏是地质历史上的动态过程,岩石与油、气、水流体的相互作用应该留下一定的成藏化石记录。储集层成岩矿物体的相互作用应该留下一定的成藏化石记录。储集层成岩矿物及其中的流体包裹体直接记录了堆积盆地油气成藏的物理、化及其中的流体包裹体直接记录了堆积盆地油

34、气成藏的物理、化学条件和过程,它们可作为油气成藏化石记录用以重塑油气藏学条件和过程,它们可作为油气成藏化石记录用以重塑油气藏构成及演化史。构成及演化史。 目前,比较常用的方法:储层流体包裹体法和自生伊利石目前,比较常用的方法:储层流体包裹体法和自生伊利石侧年法。侧年法。流体包裹体是矿物生长流体包裹体是矿物生长过程中,被包裹在矿物过程中,被包裹在矿物晶格的缺陷和窝穴中的晶格的缺陷和窝穴中的成矿流体。成矿流体。按成分:有机包裹体油、按成分:有机包裹体油、气、盐水包裹体。气、盐水包裹体。按相态:液体包裹体,气体按相态:液体包裹体,气体包裹体,气包裹体,气- -液两相包裹体。液两相包裹体。a 定义定义

35、 是由盐水容易组成,常温是由盐水容易组成,常温下见气液两相或纯液相下见气液两相或纯液相b b利用包裹体构成期次判别油气的充注期次利用包裹体构成期次判别油气的充注期次储层样品进展包裹体分析储层样品进展包裹体分析 实践测定过程中,除实践测定过程中,除直接测定液态烃或气态烃直接测定液态烃或气态烃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外,而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外,而大量的流体包裹体是盐水大量的流体包裹体是盐水包裹体,可以经过测定与包裹体,可以经过测定与含烃包裹体同期构成的盐含烃包裹体同期构成的盐水包裹体的均一温度,来水包裹体的均一温度,来推断烃类注入的时间。推断烃类注入的时间。c c根据包裹的均一温度确定成藏时间根据包裹的均一

36、温度确定成藏时间均一温度:对均一温度:对气液两相包裹气液两相包裹体加热,包裹体加热,包裹体由两相均化体由两相均化为单一相态的为单一相态的温度称为均一温度称为均一温度。温度。a均一温度的测定均一温度的测定:与油与油气包裹体共生的盐水包裹气包裹体共生的盐水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体的均一温度。0%10%20%30%40%50%频率91-100 101-110111-120121-130131-140141-150 151-160均 一 温 度本 布 图 (N=167)b作出温度分布直方图,作出温度分布直方图,找出包裹体构成的主要温度找出包裹体构成的主要温度区间。区间。利用均一温度确定成藏时间的步骤利用均

37、一温度确定成藏时间的步骤c作出储层的埋藏作出储层的埋藏史和温度史曲线史和温度史曲线d将均一温度叠合将均一温度叠合到储集层温度史曲线到储集层温度史曲线上,求出成藏时间上,求出成藏时间 YC1.MOD10(C)20(C)30(C)40(C)50(C)60(C)70(C)80(C)90(C)100(C)110(C)120(C)130(C)140(C)150(C)60(C)70(C)80(C)90(C)100(C)110(C)120(C)130(C)Age (my)050100150200Depth (m)01000200030004000H PPMOEPKJTPPMDSOCRAQN2pN1tEshJ

38、2xJ1sJ1bFmt = 0地质时间地质时间Ma)深度深度m)四、储层自生伊利石测年法四、储层自生伊利石测年法 自生伊利石是高岭石和钾长石在储集层酸性水介质中溶解自生伊利石是高岭石和钾长石在储集层酸性水介质中溶解沉淀出的一种成岩矿物富钾的孔隙水环境中构成。该方沉淀出的一种成岩矿物富钾的孔隙水环境中构成。该方法的根据就是当油气进入储集层后,由于孔隙流体介质的变法的根据就是当油气进入储集层后,由于孔隙流体介质的变化自生伊利石就会终止其生长。因此,利用化自生伊利石就会终止其生长。因此,利用K-Ar测年法系统测年法系统测定自生伊利石的年龄,经过相互比较找出年龄由大忽然变测定自生伊利石的年龄,经过相互

39、比较找出年龄由大忽然变小的部位,就可以判别出自生伊利石停顿生长的时间,也就小的部位,就可以判别出自生伊利石停顿生长的时间,也就是油气进入储集层和油气藏构成的时间。是油气进入储集层和油气藏构成的时间。 要求在油气藏剖面中对油要求在油气藏剖面中对油-水界面上下的油层和水层做等水界面上下的油层和水层做等间距的系统采样,再做自生伊利石的间距的系统采样,再做自生伊利石的K-Ar年龄测定,实际上年龄测定,实际上在油水界面上下的自生伊利石必有年龄上的突变,水层中的在油水界面上下的自生伊利石必有年龄上的突变,水层中的自生伊利石年龄必远小于油层中的年龄,而油层中自生伊利自生伊利石年龄必远小于油层中的年龄,而油层

40、中自生伊利石的年龄即代表其停顿生长的时间,也就是油气进入储集层石的年龄即代表其停顿生长的时间,也就是油气进入储集层的成藏时期。经过自生伊利石年龄与深度的关系剖面,可以的成藏时期。经过自生伊利石年龄与深度的关系剖面,可以确定年龄发生突变的深度,从而判别油气藏的时间。确定年龄发生突变的深度,从而判别油气藏的时间。第七章第七章 油气藏构成与破坏油气藏构成与破坏第四节第四节 油气藏的破坏与再分布油气藏的破坏与再分布 油气藏的破坏和油气再分布:是指曾经处在物理、油气藏的破坏和油气再分布:是指曾经处在物理、化学上的稳定性和平衡形状的油气藏在各种地质、物理、化学上的稳定性和平衡形状的油气藏在各种地质、物理、

41、化学要素的作用下,油气圈闭或油气本身的物理化学稳化学要素的作用下,油气圈闭或油气本身的物理化学稳定性遭到部分或全部破坏,致使油气在新的条件下发生定性遭到部分或全部破坏,致使油气在新的条件下发生再运移和再聚集的过程。再运移和再聚集的过程。 油气藏破坏的结果使油气部分或全部散失,因各油气藏破坏的结果使油气部分或全部散失,因各种微生物降解或氧化作用产生蜕变,失去工业价值;油种微生物降解或氧化作用产生蜕变,失去工业价值;油气再分布的结果使原来较大的油气藏分散成假设干小油气再分布的结果使原来较大的油气藏分散成假设干小油气藏,或者假设干小油气藏富集成一个较大的油气藏。气藏,或者假设干小油气藏富集成一个较大

42、的油气藏。一、油气藏破坏的主要地质作用一、油气藏破坏的主要地质作用 1. 剥蚀和断裂作用剥蚀和断裂作用地壳抬升,油气藏储层蒙受完全剥蚀;地壳抬升,油气藏储层蒙受完全剥蚀;油气藏的盖层蒙受断裂的破坏,油气全部沿断裂发生运移。油气藏的盖层蒙受断裂的破坏,油气全部沿断裂发生运移。(1)(1)完全破坏完全破坏(2)(2)部分破坏部分破坏油气藏的盖层蒙受断裂的破坏,油气部分沿断裂发生油气藏的盖层蒙受断裂的破坏,油气部分沿断裂发生运移。运移。第四节第四节 油气藏的破坏与油气再分布油气藏的破坏与油气再分布 2. 热蚀变作用热蚀变作用热事件的影响热事件的影响: :岩浆侵入、深埋。岩浆侵入、深埋。油气在高温作用

43、下发生热蜕变,构成沥青。油气在高温作用下发生热蜕变,构成沥青。3. 生物降解作用生物降解作用 由于地壳抬升、断裂,石油进入到近地表环境,被微由于地壳抬升、断裂,石油进入到近地表环境,被微生物利用,使石油组分发生变化。生物利用,使石油组分发生变化。生物利用烃类的顺序:生物利用烃类的顺序: 正烷烃正烷烃异戊间二烯型烷烃异戊间二烯型烷烃低环的环烷烃和芳香烃。低环的环烷烃和芳香烃。 在油气藏埋藏较浅的地域,地下水中的氧和微生物相在油气藏埋藏较浅的地域,地下水中的氧和微生物相对较多,微生物有选择的耗费某些烃类组分而使石油的对较多,微生物有选择的耗费某些烃类组分而使石油的成分发生改动,这就是生物降解作用。成分发生改动,这就是生物降解作用。生物降解的特点:石油变重变稠,部分烃类消逝生物降解的特点:石油变重变稠,部分烃类消逝色谱曲线基线隆起、正构烷烃消逝色谱曲线基线隆起、正构烷烃消逝4. 氧化作用氧化作用烷烃氧化为酮、酸、醇等。烷烃氧化为酮、酸、醇等。芳香烃氧化为酚、芳香酸。芳香烃氧化为酚、芳香酸。使原油中的胶质、沥青质含量添加,使原油中的胶质、沥青质含量添加,原油变重、变稠密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