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文献综述论文题目: 企业产学研合作案例分析指导老师: 王 江 专 业: 工商管理 班 级: 0902 姓 名: 叶 飞 学 号: 200950184 1.1国外产学研动态 美国于1984年颁布了国家合作研究法案(National Cooperative Rsearch Act,NCRA),以刺激战略研究合作伙伴关系(Strategic research partnerships,SRP)的形成。SRP包括企业、大学与政府研究机构之间的任何一种公私合作关系,以促进知识和技术从大学和政府研究机构到企业的快速扩散。这些合作关系有:研究合作项目(Research Joint Ventures,RJVs
2、)、战略联盟和网络、行业协会、合作研究与发展协议、技术授权和许可、大学的创业企业以及学术界与产业界的科学家论坛1。Borys和Jemison(1989)认为产学研合作是一种独特的、混合性的跨组织关系,由于产学研跨组织关系往往在目标设置上具有多元化的性质,因而可以避免传统组织结构的缺点、提高技术创新的有效性2。Eliezer(1995)指出产学研合作关系(跨组织)由于合作各方在社会组织体系中所处定位不同而形成的不同价值观,在其本质上类似于跨文化的合作关系,是个人行为和组织行为的综合反映,因而它往往会受到组织文化、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等方面差异的影响;此外,产学研合作关系还普遍受到政府与经济环境等外
3、部因素的引导和制约3。Tornatzky和Bauman(1997)的一项研究表明,在产学研合作中具有支持合作型文化的大学研究人员对产学研合作绩效有着更大的贡献。与此同时,也有不少研究者持不同看法4。Yong S. Lee(1996)依据对美国115所大学986名教师的调查数据,指出大学崇尚学术自由的文化氛围并不影响其对与企业合作的追求。在他的调查中,有71%的教师赞同大学的科研应充分考虑企业的应用。因此认为,大学的研究性组织文化并不排斥以应用为目的的行为,阻碍产学研合作的真正障碍在于没能在两种文化之间架起有效的沟通桥梁5。R.E. Lopez-Martinez等人(1994)的研究也支持这种观
4、点。在他的研究中同时对大学和企业的有关人员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如果存在良好的沟通方式,产学研之间组织文化的对接和协同,是推动产学研合作绩效提升的关键所在。而且,大学和企业在创新目的、方法和参与方式上的差异,恰好反映了它们各自在创新过程中的比较优势;而这种比较优势,也正是合作创新活动开展的基础6。早在1933年,日本就成立了全国性的按重要课题划分的“产学合作研究委员会”。1956年,日本产业合理化审议会向通产省提交了关于产学合作的教育制度的咨询报告,1960年底,日本内阁会议通过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强调“要特别重视产学合作,加强教育、研究、生产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60年代后,日本鼓励大学、政府
5、研究机构和产业界之间的合作研究网络,这促使了全国范围内行业研究协会的成立。日本几乎所有国家级项目都采取了产学研三位一体的开发体制。日本政府为了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建立了相关制度,对合作的内容、经费的负担、设施设备的利用等都做了相应的规定7。国外研究产学研合作的方法主要集中在创新系统理论和知识管理理论上。产学研合作关系是通过在委托、信任和交流模式的影响中逐步形成、完善、发展的。一般说来,通过长期合作,合作双方的关系会趋于正式化和制度化。Geisler(1995)指出产学研合作的初始条件对于合作关系的持续性有着重要的影响,也就是说,双方在建立合作关系最初相互信任关系越强,在价值观和心理认同上存在着
6、先期基础越多,它们之间的合作关系就越能够持久地维持8。(而在我国,第一次的合作相当于你的信誉、能力、完成情况、用户的满意度的一次检验,如果满意度高,你将会连续不断的接到合作项目,有时甚至是你不擅长的科研开发项目,这样就会合作长久。)Davenport等人(1999)对新西兰产学研合作商业增长技术项目(Technology for Business Growth Program)研究,指出了信任对于产学研合作的重要性9。Santoro(2000)的研究表明,产学研参与各方的关系越紧密,合作的绩效水平则越高;并且如果能够在合作初期建立起较为紧密的关系,则其对合作绩效的贡献要远大于后期逐步建立起来的
7、紧密关系10。Lopez-Martinez等人(1994)还考察了合作经验对合作行为所发生的作用。他们的研究中,比较了有合作经验的大学和企业与无合作经验的大学和企业在合作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因素。企业和大学之间的相互影响因素帮助双方保持合作关系,并对合作关系的层次与紧密度有很大的影响。在通常状况下,企业与大学间进行合作研发(collaborativ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R&D)的时间越长,合作期间建立起来的信任感越强,在组织间活动与交流中相互之间就越具有默契;企业与大学 之间在R&D上合作的时间越长,双方的关系越呈现出制度化的形式;企业与大学之间在
8、R&D上合作的时间越长,其关系的紧密性越强,这种正式化的关系虽然稳定了双方在技术等方面的合作,但也同时限制了企业在转换合作伙伴上的灵活性,从而在一定程度限制了企业技术能力在广度上的可拓展性(Van,walker,1984)11。但当超过某一最佳限度时,产学研合作关系的紧密性越强,合作研发存在的可能性越低,易于呈现一体化的趋势。因而产学研合作行为在产学研合作关系的紧密度与产学研合作进行R&D活动的可能性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的关系(Heide et al.1992;Geisler,1995)12。1.2国内产学研现状1.2.1国内产学研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关于产学研的最常用的几种说法包括
9、:产学研合作、产学研结合、产学研联合、官产学研联合,官产学研金联合。而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几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001年,王笑君提出了风险承担不够合理是目前制约我国产学研联合技术发展的主要问题。同时,胡恩华分析了当前我国产学研合作的五大问题:技术供给、技术需求、利益分配、风险投资、外部环境问题,并指出了我国目前产学研合作的发展主要问题在于技术问题13。李朝阳认为产权制度安排是影响产学研合作效率的关键,产学研合作的产权制度结构是不同产权制度安排的有效耦合【14】。2003年,佟晶石分析了产学研合作与自主知识产权的关系,认为产学研合作的核心内容在于技术系统,目前发展的瓶颈在于以自主知识产权为主的核
10、心技术系统。【15】1.2.2我国产学研合作政策发展 我国产学研战略联盟发展现状分析产学研战略联盟是我国在多年来的产学研工作中探索出来的一种产学研合作新模式,是产学研发展的一种高级形态,早期虽然没有明确提出产学研战略联盟的概念,但在我国很多重大科技创新活动中或产学研实践工作中,已逐步出现了产学研战略联盟的雏形,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如我国的“两弹一星”的研制,顺丁橡胶的产业化等均是我国产学研联盟的成功案例。近几年来,产学研战略联盟的理论研究及实践探索已如火如荼,逐步被提升到了国家战略行为。2006年,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国资委等6部门为联合推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首次提出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11、这一个新的概念;2007年,我国“推进产学研结合工作协调指导小组”在钢铁、煤炭、化工和农业装备4个领域,组建4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汇聚了相关行业的26家龙头企业和18所国内优势大学、9家骨干科研机构,构建了科研、设计、生产和市场紧密衔接的技术创新链;2008 年,6部门再次联合发布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基本条件、支持措施等,并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概念进行了明确界定,指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指由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或其他组织机构,以企业的发展需求和各方的共同利益为基础,以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具有法
12、律约束力的契约为保障,形成的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技术创新合作组织,由此可见,国家目前所提出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虽然在名称上与产学研战略联盟的叫法不一样,但两者的本质是一样的; 2009 年,6 部门发布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总体实施方案将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和发展列为组织实施技术创新工程的主要任务,并颁布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构建与发展的实施办法( 试行) 对联盟的建设任务、建设目标、建设原则、建设条件以及联盟的试点建设工作和支持工作等方面进行了明确规定;2010年,科技部发文科技部关于选择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开展试点工作的通知,公布了钢铁可循环流程技术创新
13、战略联盟、新一代煤( 能源) 化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煤炭开发利用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汽车轻量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36家首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试点单位。以上文件为国家及地方产学研战略联盟的建设指明了方向,为产学研战略联盟的建设、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制度保障,很好地推动了我国产学研战略联盟的构建和发展。目前,全国各地也十分重视产学研战略联盟建设工作。广东省于2005年9月与教育部联合签署了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合作协议,将广东省产学研结合工作拉开了新的序幕; 颁布的广东省人民政府科学技术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广东自主创新规划纲要的通知指出进一步深化省部产学研合作,加快建设省部产学
14、研创新联盟,选择若干行业与全国高校、科研机构联合组建产学研创新联盟,围绕产业技术创新链,突破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提升行业技术水平和竞争力,推动产学研合作由“点对点”合作、松散合作、单项合作向系统合作、紧密合作、长期合作转变,进一步探索更高效的省部产学研创新联盟的组织模式和运行方式,到2012年,全省组建100个左右的产学研创新联盟。目前,广东省围绕广东支柱产业和重点产业发展需要,引导部属高校与广东行业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合作,共同组建了数字家庭产学研创新联盟、数字化制造装备产学研创新联盟、大型风电机组整机及关键部件研制技术与风电场运营保障技术产学研创新联盟、精密制造( 禅城) 产学研创新联盟、半
15、导体照明工程产学研创新联盟、汽车零部件产学研创新联盟、集成电路技术产学研创新联盟、电动汽车省部产学研创新联盟、再生金属综合利用产学研创新联盟等30 多个省部产学研战略联盟,广东的产学研战略联盟的特点是通过省部产学研合作将全国的优势高校吸引到广东参与当地的产学研战略联盟组建,广东省目前所组建的产学研联盟成员单位几乎涉及到全国大部分优势高校。上海市于2004年就提出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产学研联盟,整合上海的高校技术创新群、企业群和产业群,共建产学研战略联盟,如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和上海电气、上海汽车工业( 集团) 总公司等7个集团组成了基于产业集群模式的产学研战略联盟,设立了科技基金会,建立
16、起10多个个工程研究中心【16】;2006年,发布“登山行动计划”项目产学研联盟专项支持产学研战略联盟工作。目前,上海市已根据当地产业发展的需要,由政府牵头组织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联合组建了一批产学研战略联盟,如上海汽车工业集团与复旦、上海交大、同济等高校结盟组建了多个研究中心和实验,12 家企业、院校、研究所组建上海电子标签与物联网产学研联盟等,上海市科委副主任寿子琪在“产学研联盟专题研讨会”上的讲话曾对上海的产学研联盟模式进行了总结,认为上海市目前的产学研战略模式主要包括科技园区模式、共建研究中心、工程中心等模式、企业研究院模式、项目牵引模式等。安徽省以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合肥自
17、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等为载体,积极探索构建产学研战略联盟新模式,加快推进区域性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仍存在政策和风险投资机制不完善、利益共享机制不成熟、知识产权保护不力、中介服务机构及其职能不健全,政府主导作用不明显、政策落实不到位、总体投入偏少等现象【17】。1.2.3我国产学研合作现状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全球经济日趋一体化的今天,科技与经济的关系从来没有如此密切,产学研合作已经成为各国推动技术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有效形式,也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有效实现途径。1992年4月,我国国家经贸委、教育部、中科院共同实施了“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
18、这将近20年来,在政府的引导下,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所积极运作、组织和实施,通过专家咨询、技术转让、共同研发、共办高科技实体等多种方式的产学研合作,逐步形成了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产学研合作模式,而这也取得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科技与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发展,对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8】。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产学研结合作为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迅速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手段受到社会普遍重视。在各级政府部门以及产学研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产学研结合蓬勃发展,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
19、 (1)市场机制在产学研结合中的主导作用逐步增强。产学研结合是建立在共同利益基础上的市场行为,市场机制逐渐发挥主导性作用,行政手段的作用已大大减弱。大量的产学研结合从自身发展要求出发,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自主选择合作伙伴,协商签订合作协议,开展合作并分配合作成果。2007年成立的钢铁循环流程、新一代煤化工、农业装备、煤炭开发利用等4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就是适应产业发展要求产学研主动结合的结果。(2)产学研结合日益成为各创新主体的内在需求。企业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国内外竞争压力,需要与大学和科研院所合作解决发展中面临的技术难题。大学和科研机构对于产学研结合也有强烈的内在需求。大学和科研机构的选择研
20、究方向和选题以及大学和科研机构形成的大量具有市场前景的科研成果都需要加强与企业的结合。(3)产学研结合的形式呈现多样化。产学研结合不再采取单纯的项目合作方式,而是出现了从项目合作到战略合作等多种形式。一是建立信息交流平台如共同举办论坛、研讨会等;二是开展项目合作,包括企业委托研发、科研机构技术转移以及产学研联合攻关等项目;三是共建科研基地,包括共建联合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四是组建研发实体。通过共同出资或技术入股的形式组建研发实体,进行技术开发和产业化;五是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4)产学研结合开始着眼于完整产业链的技术创新。产学研结合不再满足于解决单元技术问题,而是开始围绕产业链的形
21、成而进行技术创新。一是在产业领域内构造完整的产业技术创新链的产学研合作开始出现,如由钢铁研究总院、宝钢等10家单位组成的钢铁可循环流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二是跨行业、跨领域集成创新的产学研合作开始出现,如由一汽奇瑞等12家单位组成的汽车轻量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三是围绕产业新兴技术及标准的研发与应用开展产学研结合,如由华为、联想等30多家单位组成的TD-SCDMA联盟。(5)产学研结合的政策环境逐步改善。一是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大学和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法规,如1999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若干规定;二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则纲要配套政策提出了支持产学研结合的一些政策,如
22、支持产学研联合开展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三是“十一五”期间国家科技资源配置开始向支持产学研结合的方向倾斜;四是各地方积极制定促进产学研结合的有关政策措施,如江苏省设立了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来推动产学研结合。但是,我国产学研合作因为自身的一些问题,仍然需要发展,而这些问题正好阻碍了产学研合作的发展和深化。从组织上看,我国产学研合作主要存在的问题有:(1)组织间信息交流问题产学研合作各方在管理体制上仍然是条块分割、自成体制、各自为政。主管部门不同,运行机制也不同,导致在产学研合作的交接点上,合作各方都缺乏系统有效的管理。如高校和科研院所对科研的前期工作,即项目选题、申报等有一整套管理制度和办法,有相应的管
23、理机构;企业则对成熟的科技产品的工艺、生产、销售及售后服务等有一整套管理制度和经验。但是对于科技成果鉴定以后的中试,以及开发、推广、应用、落实合作伙伴、沟通信息或牵线搭桥等介于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的协调管理则缺乏有效的制度和机制。无论是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还是政府,均无一定的管理机构、管理程序或共同管理的制度和政策,使这一环节成为真空地带。而这一环节恰恰是产学研合作的交叉点或临界点,是推进科技进入经济必不可少的一环。缺了这一环,导致大批的科技成果束之高阁,使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建立缺乏管理体制方面的保证。不论是产业政策还是风险分担机制的建立相对滞后,还不能有效地对产学研合作起到应有的引导和扶持
24、作用。产学研合作的信息平台还未充分建立,导致产学研合作之间的主动信息交流偏少,合作信息的获取渠道也较为缺乏。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由于合作各方的交流不够、准备不足,也会经常给产学研合作带来阻碍和困扰。在合作前期,企业对产学研合作的准备工作往往做的不够深入、交流不充分,没有经过对技术和企业自身能力的充分分析就匆匆上马,对技术的成熟度缺乏了解,对市场的发展前景没有经过严谨的调研,合作双方知识资产的互补性和兼容性,加之对企业自身未来发展方向不明确,导致产学研合作最终不仅未给本企业带来应有的效益,反而使企业遭受了财务损失。在合作进行过程中,对产学研合作的合作模式和机制选择不当,对合作风险估计不足、利益分
25、配机制设计不当,合作双方的交流层面匮乏、缺少必要的相互了解和信任,导致后期合作纠纷不断,也会给产学研合作的有效性和效率带来负面的影响。(2)组织分工问题企业、大学以及科研院所对于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各自的角色定位还缺乏清晰的认识。由于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还没有彻底的转变,思维惯性还左右着工作的方式,科研机构还是习惯于根据政府和上级部门的指示和要求开展研究工作,对于市场压力、社会需求还没有足够的敏感性,导致技术成果的转化率偏低。另一方面,企业在产学研合作决策上尚处于领导决策阶段,缺乏有效的前期市场调研和规范的合作决策流程,导致产学研合作决策上存在着一定的随意性问题。对于企业而言,自身的
26、信誉特别是合作精神是影响企业合作研发效率的关键因素。企业的合作精神属于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公司内部还没有形成一种良好的企业文化。企业内部本身缺乏合作精神,更不要说与外部的合作精神。公司如果只单纯的考虑有形利润,将导致许多公司合作的目的不是为了实现双赢,而是为了更加经济地学得他人的关键技术,这种合作环境会严重阻碍国内产学研合作的发展。由于上述情况的存在,国内企业偏爱外资企业作为合作伙伴,除了看重其一流的研发能力,更认可其公司信誉和合作精神。而对于高校和科研而言,研发能力是其核心的内容,但是目前产学研合作中高校的研发能力并未得到很大的发挥,很多时候企业所需求的仍然是国外的先进工艺水平,而应企业需求,
27、高校只是成了这个先进工艺的转变者。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产学研的向前发展,也使得高校自身的研发能力受到了很大的抑制和社会的质疑【19】。由于产学研合作双方认识上的差别,导致了在产学研合作上大量存在技术供给与技术需求的错位问题。长期以来科技成果评价中忽略了科技成果的市场价值,结果导致科研不是面向市场需求,仅是单纯追求学术价值和地位而进行与实际脱节的研究。因此大学与科研机构为更给企业带来有效的技术共给,加之企业方面也常常因为认识上存在的问题而最终导致产学研合作有效性和绩效的下降。(3)组织利益分配问题合作资金分配问题产学研合作在国外均设有专门的合作基金。如美、英、日等国设立的“科学基金”、“教育与工
28、业或商业联合奖励基金”、“教育与企业合作奖励基金”等等。这些基金从经济支撑条件方面保证了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对资金的需求。我国虽有“973”,“863”计划,但是目前尚无用于支持产学研合作的专项拨款,缺乏稳定的产学研合作资金来源,已有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火炬计划”等项目基金,由于是以企业为中心,高校和科研机构作为技术支撑,在研发费用的划分、利益的分配方面,企业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目标值相差甚远,很难达到三者平衡,所以高校和科研机构对这类项目资金的申报积极性不高。因此,开辟稳定的资金渠道,加强经济支撑条件是产学研合作过程中急待解决的问题。知识产权定位问题我国在知识产权制度上起步较晚,而产学
29、研合作的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拥有比较完善的知识产权制度,避免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三方之间出现知识产权的纠纷问题。而在国外,由于很早就意识到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因而其在知识产权制度方面的法律法规比较完善,使得产学研合作中各个单位和部门都有法可依,没有后顾之忧。(4)组织功能不完善合作创新面临的不确定性比个体创新更高,因为其不确定性不仅来自于外部环境,而且源于合作组织内部的不确定性因素。由于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一些企业将其视为一种权宜之计,从而导致合作动机出现偏差;同时由于机会主义、知识外溢、协调成本等因素的存在,致使产学研合作的有效性和效率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因此如何能够最大限度地解决和逐步消除这些
30、不确定性,是我们在产学研合作中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产学合作组织功能不完备。我国目前多数产学合作组织仅是一个松散的整合体,董事会的职能仅仅是对学校的办学方向,专业设置,培养方案等问题起监督、指导、咨询、审议作用,而没有实质上的决策权。产学研的结合只是组织的一项义务,并无法律效能。因此,这种组织只相当一个协会。在这种组织性质下董事会作用的发挥完全取决于产学双方的积极性。如果产学双方都能正确认识,积极认真的开展合作,那么这种体制一定能产生良好的效果。事实上双方认识不同,或一方积极或双方均不积极,那么这样组织形同虚设。由于合作组织不具有权威性,没有决定权,无论是高校方面还是企业方面,都没有很好的合作
31、设想,建设或方案都没有得到较好的实施,许多问题都是空谈而已【20】。(5)组织外环境问题 缺乏必要的物质和经费保障产学相长,双向互惠,给企业生产经营注入了活力,但具体工作的开展,确实给一些人员增加一定的工作量,对由此产生的考核和分配问题,应引起校企双方的共同关注。学校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实际工作,需要支付差旅费,生活补贴费,教学津贴,有时甚至还要支付企业一定的费用;企业接收学生参加实际工作,要提供住宿条件,劳保福利,劳动报酬,课时费等。而这些必要的条件和经费,往往难于及时提供。同时,大学的科研经费不足,企业不愿进行先期投入或投入的经费较少;而国家对大学的评价指标中,没能将大学有多少科技成果转化为现
32、实的生产力作为一个重要的指标。 产学研基础建设相对落后作为产学研运作主体的企业,其科技人员多少,科技设备强弱,经费投入大小,消化创新能力高低等,直接影响其速度,规模和效益。发达国家科技人员60%以上分布在企业;企业内有较完备的科研设置;有充足的科研经费一般占营销收入的5%20%不等;有相对独立的科研机构,消化创新能力极强。甚至可以直接引进国内外较成熟的先进技术加以消化吸收,并创造出更有竞争力的新优势;还有自己的培训中心。有针对性地培训出自己所需的专业人才。故这类企业,已成为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基础。比较而言。我国科技人员多游离于企业之外,企业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比重偏低,一般占2%5%,欠发达地区3%以下;科研费用少,较好的占营销收入8%10%,一般为5%以下,有独立科研机构的很少;引进后消化不足,创新力更低。近年我国实行科技体制改革,国家大力提倡“科技面向经济”,“教研为经济服务”等,鼓励高校,科研与企业挂钩,出了一些成果。但亦有资料表明,中国近年来每年有3万多项科技成果,而实际上才约有20%转化为批量生产,而形成产业规模的仅有5%。是其典型表现【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苏州科技大学天平学院《建筑设计一》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中等教育的教育信息化与智能教育考核试卷
- 非小细胞肺癌中医治疗
- 托儿所服务的身体锻炼考核试卷
- 计量员工作年终总结
- 英语时间管理
- Scopoletin-Standard-生命科学试剂-MCE
- 客服情绪管理
- 2024年医用X射线增强电视系统项目申请报告范稿
- 白酒发酵罐课程设计
-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概括和分析 课件
- 年产10万套新能源车电池托盘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写作模板-申批备案
- 《大学美育》 课件 4.模块五 第二十四章 时空综合的影视艺术之美
- 2022-2023学年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六年级(上)期末数学试卷(含答案)
- 202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智慧物流赛项)考试题库(含答案)
- 2024年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 北师大版(三起)(2024)三年级上册英语Unit 1 Family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 2024水利云播五大员考试题库及答案
- 妊娠合并泌尿系结石诊断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解读课件
- 2024中考语文《儒林外史》历年真题专练(学生版+解析版)
- 小学必背古诗练习题(四年级上册)(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