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师用)导学案_第1页
《故都的秋》(教师用)导学案_第2页
《故都的秋》(教师用)导学案_第3页
《故都的秋》(教师用)导学案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故都的秋导学案(教师用)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专家、百色市名师工作坊主持人 靖西市靖西中学:黄雄杰一、导入新课:同学们:秋,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文人骚客。从古至今,关于“秋”的诗文,数不胜数,如我们学习过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还记得吗?试着背一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二三;王维的山居秋瞑还记得吗?试着背一背:山居秋瞑一二三。诸如此类还有很多。这些名篇,有悲秋的,也有赞美秋天的。那么,著名现代作家郁达夫笔下的“秋”会是怎样一种景象呢?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独领20世纪30年代咏秋散文风骚的精品故都的秋!二、我们首先来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及重难点,提高学习的针对性。(投影)(一)知识能力培养

2、目标:1. 培养学生查找辨析散文文眼的能力。2. 培养学生对文章重要句子、重要段落的理解能力。3. 培养学生从景物描写中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4. 培养学生运用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达方式和对比等表现手法的能力。(二)学科德育渗透目标: 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故都的秋感受作者对故都秋天向往、眷恋、热爱之情,激发学生对祖国秋天的热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让学生更亲近大自然。(三)学习重点:培养学生从景物描写中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四)学习难点:培养学生运用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达方式和对比等表现手法的能力。三、教法与学法指导:(1)教法:运用“先学后教,当堂巩固”的教学法、启发法、点拨法等(

3、2)学法指导:学生根据导学案自主学习,师生互动,小组合作探究等。 四、教具:多媒体等 五、教学时间:两个课时(其中一课时给学生课前对本文进行自主学习)六、教学过程:(一)课前我们已经布置大家对这篇课文进行预习,我们一起来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投影问题,集体回答) 1.郁达夫是怎样再现他心目中故都的秋呢?点拨:作者是通过用文字具体一幅幅画面来再现故都的的秋色的,共描绘了多少幅画面?(他通过四幅图来表现故都的秋色)能一一列举分别是哪四幅画面吗?(秋院静观图、落蕊蝉嘶图、秋雨话凉图、秋果奇景图)2从郁达夫所描绘的四幅秋景图看,故都的秋有什么特点呢?点拨:从课文第1段找有一句话告诉了你答案,这句话就是这

4、篇散文的文眼,这要抓住了这句话,就抓住住了牛鼻子。因此,我们学习散文,要学会善于抓文眼。请同学们集体朗读第一段,一边读一边把这一句找出来。 “秋天一二三”。 这一段中哪一句话告诉了你故都的秋的特点呢?(投影)“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是本文的文眼)品味: 我们还可以用几个字来高度概括故都的秋的特点,说说可用那几个字来概括呢?(清、静、悲凉)(二)接着我们进一步对这篇课文深入探究(投影问题和答案)1作者对北国之秋怀有什么样的情感?(向往、眷恋、热爱)(集体回答) 但这篇文章从头到尾都没有这几个词,你是从文中的哪些文字感受到的?提示:可从课文第14段文字感受到。好

5、,那下面我们集体来朗读第14段,边读边认真品味作者所抒发的情感。点拨:这段话中哪些句子最能体现作者这些感情?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品味:从这段话可以看出作者对故都的秋向往、眷恋、热爱的程度到了发疯发狂的地步,甚至不惜用自己的生命去换。点拨:作者怎么说?“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也就是作者原意拿自己的生命去换。 像这种不直接把自己的情感写出来,而是寄寓在所描绘的景物之中,叫什么写法?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2作者写的是北国的秋,为什么还要写南国之秋呢?(投影) 学生 回答点拨: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

6、法来写?对比有什么效果?写南国之秋是为了南北对比,以南衬北,突出故都的秋清净悲凉及感人至深、令人向往、眷恋的特点。3秋天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那么故都的秋在郁达夫的眼里,它为什么是清、净、悲凉的呢? 学生回答这跟他当时的心境和时代背景有关。(投影)(投影)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浙江省富阳县人。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离杭州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

7、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点拨:作者当时正处在什么背景?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作者有怎样的心情?苦闷、寂寞是这些特定的背景和这种糟糕的心情让作者感受到故都的秋的那种清、净、悲凉的特点,尤其突出哪种独特感受?悲凉(三)接下来我们进行思维拓展,拓宽视野,突破这节课学习的重难点。 1品味古往今来文学作品中的“秋” 。(集体回答)先品味悲秋的名篇。好,大家一起来读一读,边读边品味其中的感情(投影)悲秋: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接着,

8、我们再来先品味赞秋的名篇。好,大家一起来读一读,边读边品味其中的感情(投影)赞秋: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毛泽东天净沙秋思)点拨:秋天本来是客观存在的,它并不以人的主观意愿为转移,但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人生境界不同、心境不同。因此,面对同样的秋天,但他们感受到的秋天也各不相同。2仿天净沙秋思,填写一天首描写古都秋的词。学生 回答(投影)点拨:先观察天净沙秋思的语言形式、意象、意境特点;再从故都的秋中选出相似的意象,营造相似的意境来仿写。可选用文中出现的以下意象来仿写:破屋、浓茶、小院、漏光、鸽声、碧天、秋草、蓝朵、残垣、槐蕊(四)下面我们来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当堂训练,巩固所学知识,实现知识迁移目标。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达方式和比喻、排夸张等表现手法描绘“靖西中学的秋天”,要突出秋色、秋味、秋声。点拨:1.先仔细观察:秋天当你走进靖西中学校园时,映入你眼睑主要是什么颜色;嗅到什么味道;听到什么声音;有什么感受。 2.再抓住这些独特的特点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达方式和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把它表现出来,就写得生动形象了。(五)下面我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