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内寒外热和外寒内热_第1页
中医的内寒外热和外寒内热_第2页
中医的内寒外热和外寒内热_第3页
中医的内寒外热和外寒内热_第4页
中医的内寒外热和外寒内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医的内寒外热和外寒内热表寒里热证中医病证名。表寒、里热症状同时存在。由(1)外邪传里化热而表寒未解,或(2)本 有内热又感寒邪所致。1、九味羌活汤,本方证由外感风寒湿邪,兼内有蕴热所致。治疗以发汗祛湿兼清里热为主。 本方为辛温燥烈之剂,故风热表证及阴虚内热者不宜使用。2、素体热盛或肺热内蕴,复感风寒,内热为外寒所遏,形成外寒内热,又称寒包火表寒重里热轻太阳中风,脉浮紧,身疼痛,发热恶寒,不汗出而烦躁。伤寒脉浮数,身不痛,但重, 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治法:发汗解表,清热除烦。方药:大青龙汤加减。常用药: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石膏、生姜、大枣。表寒轻里热重汗出而喘,身热或肌表无热,不恶寒,口

2、渴,舌红苔黄,脉数。治法:辛凉宣泄,清肺平喘。方药:麻杏甘石汤加减。常用药:麻黄、杏仁、炙甘草、生石膏。表寒里热同重发热恶寒并作,呈阵发性,发热重,恶寒轻,兼见口微渴,心微烦,舌微红。治法:解表清里,宣肺疏风。方药:桂枝二越婢一汤加减。常用药:桂枝、芍药、麻黄、甘草、大枣、生姜、石膏。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寒证与热证反映机体阴阳的偏盛与 偏衰。阴盛或阳虚表现为寒证;阳盛或阴虚表现为热证。寒热辨证在 治疗上有重要意义。索问至真要大论说:“寒者热之”,“热 者寒之",两者治法正好相反。所以寒热辨证,必须确切无误。一、寒证寒证,是疾病的本质属于寒性的证候。可以由感受寒邪而致,也可以

3、 由机体自身阳虚阴盛而致。由于寒证的病因与病位不同,又可分别出 几种不同的证型。如感受寒邪,有侵犯肌表,有直中内脏,故有表寒、 里寒之别。内寒的成因有寒邪入侵者,有自身阳虚者,故又有实寒、 虚寒之分。这里先就寒证的共性进行分析。【临床表现】各类寒证的临床表现不尽一致,但常见的有:恶寒喜暖, 面色晃白,肢冷蜷卧,淡不渴,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 溏,舌淡苔白润滑,脉迟或紧等。【证候分析】阳气不足或为外寒所伤,不能发挥其温煦形体的作用, 故见形寒肢冷,蜷卧,面色晃光。阴寒内盛,津液不伤,所以口淡不 渴。阳虚不能温化水液,以致痰、涎、涕、尿等排出物皆为澄澈清冷。 寒邪伤脾,或脾阳久虚,则运化失

4、司而见大便稀溏。阳虚不化,寒湿 内生,则舌淡苔白而润滑。阳气虚弱,鼓动血脉运行之力不足,故脉 迟;寒主收引,受寒则脉道收缩而拘急故见紧脉。二、热证热证,是疾病的本质属于热性的证候。可以由感受热邪而致,也可以 由机体自身阴虚阳亢而致。根据热证的病因与病位的不同,亦可分别 出几种不同的证型。如外感热邪或热邪入里,便有表热、里热之别。 里热中,有实热之邪入侵或自身虚弱造成,则有实热和虚热之分。这 里仅就热证的共性进行分析。【临床表现】各类热证的证候表现也不尽一致,但常见的有:恶热喜 冷,口渴喜冷饮,面红目赤,烦躁不宁,痰、涕黄稠,吐血衄血,小 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而干燥,脉数等。【征候分析】阳

5、热偏盛,则恶热喜冷。火热伤阴,津液被耗,故小便 短赤,津伤则需引水自救,所以口渴喜冷饮。火性上炎,则见面红目 赤。热扰心神,则烦躁不宁。津液被阳热煎熬,则痰涕等分泌物黄稠。 火热之邪灼伤血络,迫血妄行,则吐血衄血。肠热津亏,传导失司, 势必大便秘结。舌红苔黄为热证,舌干少津为伤阴,阳热亢盛,血行 加速故见数脉。三、寒证和热证的鉴别辨别寒证与热证,不能孤立地根据某一症状作判断,就对疾病的全部 表现进行综合观察、分析,尤其是寒热的喜恶,口渴与不渴;面色的 赤白,四肢的凉温,以及二便,舌象、脉象等方面更应细致观察。 四、寒证和热证的关系寒证和热证虽有本质的不同,但又相互联系,它们既可以在同一病人 身

6、上同时出现,表现为寒热错杂的征候,又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互相 转化出现寒证化热、热征化寒。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危重阶段, 有时还会出现假寒或假热的现象。(一)寒热错杂在同一病人身上同时出现寒证和热证,呈现寒热交错的现象,称为寒 热错杂。寒热借来有上下寒热情杂和表里寒热借杂的不同。1。上下寒热错杂:患者身体上部与下部的寒热性质不同,称为上下 寒热错杂。包括上寒下热和上热下寒两种情况。上下是一个相对的概 念。如以膈为界,则胸为上,腹为下。而腹部本身上腹胃脘又为上, 下腹膀胱、大小肠等又属下。(1)上寒下热:患者在同一时间内,上部表现为寒,下部表现为热 的证候。例如,胃脘冷痛,呕吐清涎,同时又兼见

7、尿频、尿痛、小便 短赤,此为寒在胃而热在膀胱之证候。此即中焦有寒,下焦有热,就 其相对位置而言,中焦在下焦之上。所以属上寒下热的证型。(2)上热下寒:患者在同一时间内,上部表现为热,下部表现为寒 的证候。例如患者胸中有热,肠中有寒,既见胸中烦热咽痛口干的上 热证,又见腹痛喜暖,大便稀溏的下寒证,就属上热下寒证。2。表里寒热错杂:患者表里同病而寒热性质不同,称为表里寒热错 杂。包括表寒里热和表热里寒两种情况。(1)表寒里热;患者表里同病,寒在表热在里的一种证候。常见于 本有内热,又外感风寒,或外邪传里化热而表寒未解的病证。例如恶 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气喘、烦躁、口渴,脉浮紧即是寒在表而热 在里

8、的证候。(2)里寒表热:患者表里同病,表有热里有寒的一种证候。常见于 素有里寒而复感风热;或表热证未解,误下以致脾胃阳气损伤的病证。 如平素脾胃虚寒,又感风热,临床上既能见到发热,头痛、咳嗽、咽 喉肿瘤的表热证,又可见到大便溏泄,小便清长,四肢不温的里寒证。 寒热错杂的辨证,除了要辨别上下表里的部位之外,关键在于分清寒 热的多少。寒多热少者,应以治寒为主,兼顾热证;热多寒少者,应 以治热为主,兼顾寒证。(二)寒热转化1。寒证转化为热证:患者先有寒证,后来出现热证,热证出现后, 寒证便渐渐消失,这就是寒证转化为热证。多因机体阳气偏盛,寒邪 从阳化热所致,也可见于治疗不当,过服温燥药物的病人。例如

9、感受 寒邪,开始为表寒证,见恶寒发热,身病无汗,苔白,脉浮紧。病情 进一步发展,寒邪入里热化,恶寒症状消退,而壮热,心烦口渴,苔 黄,脉数等症状相继出现,这就表示其证候由表寒而转化为里热。2。热证转化为寒证:患者先有热证。后来出现寒证,寒证出现后, 热证便渐渐消失,就是热证转化为寒证。多因邪盛或正虚,正不胜邪, 机能衰败所致;也见于误治、失治,损伤阳气的患者。这种转化可缓 可急。如热痢日久,阳气日耗,转化为虚寒痢,这是缓慢转化的过程。 如高热病人,由于大汗不止,阳从汗泄,或吐泻过度,阳随津脱,出 现体温骤降,四肢厥冷,面色苍白,脉微欲绝的虚寒证(亡阳)这是 急骤转化的过程。寒热证的转化,反映邪

10、正盛衰的情况。由寒证转化 为热证,是人体正气尚盛,寒邪郁而化热;热证转化为寒证,多属邪 盛正虚,正不胜邪。(三)寒热真假当寒证或热证发展到极点时,有时会出现与疾病本质相反的一些假象 如“寒极似热”、“热极似寒”,即所谓真寒假热,真热假寒。这些 假象常见于病情危笃的严重关头,如不细察,往往容易贻误生命。1。真寒假热:是内有真寒,外见假热的证候。其产生机理是由于阴 寒内盛格阳于外,阴阳寒热格拒而成,故又称“阴盛格阳”,阴盛于 内,格阳于外,形成虚阳浮越阴极似阳的现象,其表现如;身热,面 色浮红,口渴,脉大等似属热证,但病人身虽热却反欲盖衣被,渴欲 热饮而饮不多,面红时隐时显,浮嫩如妆,不象实热之满

11、面通红,脉 大却按之无力。同时还可见到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小便清长,舌淡 苔白等症状。所以,热象是假,阳虚寒盛才是疾病的本质。2。真热假寒:是内有真热而外见假寒的证候。其产生机理,是由于 阳热内盛,阳气闭郁于内,不能布达于四末而形成,或者阳盛于内,拒阴于 外,故也称为“阳盛格阴”、根据其阳热闭郁而致手足厥冷的特点习惯上又把它 叫“阳厥”或“热厥”。其内热愈盛则肢冷愈严重,即所谓“热深厥亦深”。其 表现如:手足冷,脉沉等,似属寒证,但四肢冷而身热不恶寒反恶热,脉沉数而有 力,更见烦渴喜冷饮,咽干、口臭、谑语、小便短赤,大便燥结或热痢下重,舌 质红,苔黄而干等症。这种情况的手足厥冷,脉沉就是假寒的

12、现象,而内热才是 疾病的本质。辨别寒热真假的要领,除了了解疾病的全过程外,还应从以下两个方 面注意体察:(l)假象的出现,多在四肢、皮肤和面色方面,而脏腑气血、津液 等方面的内在表现则常常如实反映着疾病的本质,故辨证时应以里证、舌象、 脉象等方面为主要依据。(2)假象毕竟和真象不同,如假热之面赤,是面色晃白而仅在颧颊上见浅红娇嫩之色,时隐时现,而真热的面红却是满面通红。假寒常表现为 四肢厥冷,而胸腹部却是大热,按之灼手,或周身寒冷而反不欲近衣被,而真寒 则是身蜷卧,欲得衣被。五、寒热与表里的关系寒证、热证与表里相互联系。可形成多种证候,除上述表寒里热、表 热里寒外,尚有表寒证,表热证,里寒证。

13、里热证。兹分述如下:(一)表寒证是寒邪侵袭肌表所致的一种病证。【临床表现】恶寒重,发热轻,头身疼痛,无汗,苔薄白润,脉浮紧。【征候分析】寒邪袭表,卫阳受伤,不能温煦肌表而恶寒,正与邪争,阳气被遏则发热,寒为阴邪,故恶寒重而发热轻。寒邪凝滞经脉,经气不利则头身疼痛。寒邪收敛,媵理闭塞故无汗,脉浮紧是寒邪束表之象,表寒证是表证之一种,特点恶寒重,发热轻,无汗,脉浮而紧。(二)表热证是热邪侵袭肌表所致的一种病证。【临床表现】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口干,微渴,或有汗,舌边尖红赤,脉浮数。【征候分析】热邪犯表,卫气被郁,故发热恶寒。热为阳邪,故发热重而恶寒轻且伴口干微渴。热性升散,媵理疏松则汗出,热邪上

14、扰则头痛。舌边尖红赤,脉浮数均为温热在表之征。表热证也是表证之一种,特点是发热重恶寒轻,常常有汗,脉浮而数。(三)里寒证是寒邪内侵脏腑或阳气虚衰的病症。【临床表现】形寒肢冷,面色晃白,口淡不渴,或渴喜热饮,静而少 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质淡,苔白润,脉沉迟。【证候分析】寒邪内侵脏腑损伤阳气,或脏腑机能减退,阳气虚衰, 均不能温煦形体,故形寒肢冷,面色晃白。阴寒内盛,津液不伤,故口淡不 渴喜热饮。寒属阴主静,故静而少言。尿清便溏,舌淡苔白润,脉沉迟,均为里 寒之征。(四)里热证是热邪内侵脏腑或阴液亏损致虚热内生的病证。【临水表现】面红身热,口渴,喜饮冷水,烦躁多言,小便短赤,大 便干结,舌质

15、红,黄苔,脉数。【征候分析】里热亢盛,蒸腾于外,故见面红身热,热伤津液,故口 渴冷饮。热属阳,阳主动,故躁动不安而多言。热伤津液,故小便黄赤。肠热 液亏,传导失司,故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数,均为里热之征。外热内寒病证名。见伤寒论。外假热而内真寒。参见真寒假热条。 “真寒假热”:如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常见身热,两颧潮红,躁扰不宁,苔黑,脉浮大等,表面上看似有热象,但病人却喜热覆被,精神萎颓淡漠,蜷缩而卧,舌质淡白,苔黑而润,脉虽浮大但无力。为阴盛于内,格阳于外,其本质仍是寒证,故称“真寒假热”治疗上要用温里回阳,引火归元。真寒假热:内有真寒而外见假热的证候。产生机理是阴盛格阳,临床表现:真寒可见精

16、神萎靡,形体倦怠,形寒肢冷,小便清长,大便稀溏.假热一一仔细分辨,面虽红,但如妆,或游移不定;口虽渴,但喜热饮,饮量不多;身虽热,但喜近衣取暖;脉虽大,但无力表热与里寒同时并见。详表热里寒条。表里寒热错杂的一种表现。患者平素脾胃虚寒,又感风热,或因外邪未解而过服寒凉而致脾胃阳气不足。表现为既有发热、头痛、恶风等表热症。又同时出现大便溏泄、小便清长、肢冷、不渴等里寒证。外寒内热病证名。见伤寒论。外假寒而内真热。参见真热假寒条。.“真热假寒”:即内有真热而外见假寒的证候,如热性病中毒较重 时可见表情淡漠、困倦懒言、手足发凉、脉沉细等,粗看好似寒证,但又有口 鼻气热,胸腹灼热,口渴喜冷饮,大便秘结,

17、小便短赤。舌红绛,苔黄干,脉虽 沉细但数而有力。为阳热内郁不能外达,本质是热证,故称“真热假寒”,治疗 上应清泻里热,疏达阳气。真热假寒:内有真热而外见假寒的证候。产生机理是阳盛格阴,临床 表现:真热一一可见身热恶热,烦渴喜冷饮,咽干,小便短赤,大便燥结, 舌红苔黄而干;假寒一一四肢厥冷,但却不欲近衣被。表寒未解,里热已盛。参见表寒里热条。表寒里热证证名。表寒、里热症状同时存在。见医学心悟伤寒主 治四字论。由外邪传里化热而表寒未解,或本有内热又感寒邪所致。治表热里寒、里热表寒诀痘紫干红,热盛皮燥,二便清溏,饮食短少,表热里寒,此理显耀,能明此理,药无不效。里热表寒,痘色灰白,粪结尿黄,切牙寒战

18、,辨明施 治,功超太皇。表里俱热,狂言烦躁,痘子干红,干燥又渴,二便不通,早下奇 方。表里俱寒,痘色灰白,陷顶不红,二便清溏,头温足冷,清浆作痒,寒战切 牙,温补回祥。(又日:无汗表实,有汗表虚,诸痛为实,诸痒为虚,红则为热, 白则为寒,热应足温,白赤寒热。内寒、内火、内燥、内湿生成的机理一、内寒生成的机理内寒,系内生五邪之一,是脏腑功能、阴阳气虚失调常见的病理反应,因其自内而生,与外感寒邪不同,故名内寒。内寒的产生,以阳气虚衰为根本。阳主热,以火为征兆。人体阳气主 温养煦育,蒸化布达,制约阴类。若阳气不足,或阳气虚衰,其温热之性减 退,鼓舞之机衰弱,难于制约阴类,即不能抵抗阴的寒凝之性,从而

19、产生一系列 寒盛之象, 如面色苍白,自汗,畏寒肢冷,便溏,神疲倦卧,脉微等。所谓内寒,其实质就是“阳虚则寒”,是由于阳气虚衰,失于制约阴的能力,从而使阴的 寒凝之性得以外现。内寒随五脏阳虚而证有不同。五脏藏精气,精气不外阴阳气血。阴血属阴,阳气属阳。故阳虚所生之寒,又随其所在之脏而表现各异。1、心阳亏虚心居上焦,为阳中之太阳,主血脉而藏神。心阳不足,上焦失温,寒 从上起。症见面色苍白,心悸,自汗,舌质淡或紫暗,脉细弱或沉迟。2、肺阳不足肺阳不足,肺气虚寒。肺主气,外合皮毛,主呼吸,司通调水道。肺 阳亏虚,寒起胸中,而水液温化失职,津液失布,痰饮内停,水道不通,。症 见咳喘气促,甚则仰息不能平卧

20、,小便不利,形寒肢冷,面白少气,舌淡苔白,脉 迟等虚寒之象。3、脾阳亏虚脾阳亏虚,中焦虚寒。脾胃居中,主纳化水谷,输转精微,以阳气为 运用。中焦阳虚,寒从中生,常见脾胃虚寒的病理改变。中阳虚而不运,脘 腹疼痛,喜温喜按,四肢清冷,呕吐泄泻,完谷不化,苔白,脉沉迟无力。若阳 虚寒盛,温运无力,水液停滞,泛溢为水肿,停积于腹内为臌胀。4、肾阳亏虚肾阳亏虚,为内寒之根。人身之阳,根于肾命。故肾阳为一身阳气之 根。肾中阳气又称命门火,肾阳亏虚,命门火衰,阳虚生寒,外不能温养形 体肢节,内不能煦育诸脏之阳,则通身阳气皆因之而虚衰不振,阴寒由此内生。症见手足不温,或畏寒肢冷,下利清谷或五更泄泻,面色苍白,

21、多尿或不禁,遗 精阳萎,腰背酸痛,妇女常见宫寒不孕,舌质淡胖,有齿印,苔白,脉沉迟。总之,内寒起于阳虚,而根于肾命之火,火旺则内寒不生,火衰则内 寒遂起。二、内火产生的机理内生火热名曰内火,为内生五邪之一。内火的产生,主要是由脏腑阴 阳气血失调所致。内火为病属于实邪,但由于导致内火产生的原因不同,因 此,内火有实火虚火的不同。1 .脏腑实火皆从郁化脏腑实火的原因产生多端,机理颇为复杂,但细析之,大约不出饮食 失节,七情过激,情志失调,以及感受外邪,引发脏腑实火。饮食不慎,恣 食辛辣香燥,或嗜食肥甘厚味,或嗜酒无度,一则损伤脾胃,升降失司,气机郁滞 而化火;一则积热内生,蕴结化火,薰蒸脏腑。情志

22、失调,郁怒伤肝,肝气郁结, 气郁化火,或思虑过度,思则气结,气结日久,亦能生热化火;或暴怒所触,五 志过极,皆从火化。质疑录说:“人身捍卫冲和不息之谓气,扰乱变动妄行 之谓火。火与气,二而一一而二者也”。情志失调所生之内火,其机要在气机紊乱, 情志过极,五志皆可化火,但以心火、肝火最为常见。2 .内生虚火,当分阴阳阴虚火旺。阴阳互根互制,若热病后期,阴分耗伤;或劳欲无度,阴 精耗伤; 或久病不复,阴液亏虚;或先天禀赋虚弱,肾阴素亏;或肝郁化火, 久耗阴液。阴液既亏,阴不制阳,内热既生,而水亏火旺,这是阴虚之火产生的 机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虚则热”。阴火内起。阴火之名,始于东垣。从东垣对

23、“阴火”的表述看,其意 大致有三:一是阴虚内热。实是说思虑过度,心阴耗伤,心阳独亢,而心火 内盛的病理。二是气虚发热。发热本当用苦寒清泻,但气虚时的发热,则由于元气 不足,以致心火独盛,出现一系列的热象,这时的心火,就称为阴火,用寒凉而 发热反甚,以甘温之法则热除病退,因而把这种不同于阳热火邪的火热之征,称为“阴火”。三是气虚感受外邪,邪正相搏而发热。从内生五邪的角度看,气虚时 的发热,便是阴火。阴虚火浮。阳主外而根于内,若肾阳虚衰,真阳无根而浮越于上,所 形成的假热之象,是为元阳虚衰,为虚火上浮,即临床常说的“假热”证。三、内燥产生的机理内燥为内生五邪之一,以津液损伤为病理基础。凡能消耗津液

24、的各种 原因,皆可导致内燥,但内燥的产生,主要有因热、因寒两方面的原因;此 外,根据其损伤的程度,又有伤津、伤血、伤阴精的不同,但总以津液精血枯竭 而成燥。1 .内燥的成因热灼津液,津伤成燥。内热之起,或因饮食不当,过食辛辣香燥,肥 甘厚味,以致积热内蕴,热灼津液而致燥;或因七情所伤,肝气郁结,气郁化 热,或五志过极,皆从火化,郁热郁火消灼津液,内燥由生;或因气机不利,气 滞血瘀,瘀血内阻,气血不行,气血郁滞而化热,以致津液内伤,失于布散,肌 肤脏腑失养而致燥。由于五脏皆能生热生火,故内燥因于肺热者,多伤肺津,甚 至肺阴不足,则燥起于上;胃热胃火必耗胃阴,燥由中起;心火炽盛,劫烁心阴, 耗伤心

25、血;肝经郁热郁火,内耗肝阴,而上灼心血,下耗肾液;肾家火旺,先耗 肾液,上蒸则诸脏阴液皆受其灼。由此,可致五脏内燥峰起,而病之根本却在五 脏精血津液亏耗。所以说,内燥以津液阴血耗伤为终结。寒凝气机,津凝不布致燥。寒为阴邪,性主收敛,寒自内生,必是阳 气不振,气化失常,气不布津,津液因而凝滞,失于滋润濡养之职,内燥因此 而生。金匮要略所记载的肺中虚冷,气不化津,使肺失濡养,肺叶干燥枯萎, 就以肺气虚冷开始,以肺燥失润为结局。2 .内燥致病的机理肺燥津伤。久病肺疾不愈,热烁津耗,肺失润降,宣降失调,脏腑肌 肤失养,咳嗽或喘促,气短,干咳无痰,口燥咽干,鼻燥不利,或渴而多饮, 舌红,苔黄燥,脉数。肺

26、虚凉燥。肺气不足,肺阳受伤,肺气虚冷,气化不利,津液不布, 不但肺叶失于润养而干燥枯萎,肌肤筋脉亦失濡养,呈现一派干燥枯涩之象。 阴虚为燥。大病久病,阴虚未复,或久病失血,阴血亏虚,不能滋荣, 以致肌肤干燥,皴裂作痒或疼痛,肌肉消瘦,五心热甚,咽干口燥,大便 燥结,脉细而涩。津枯肠燥。大肠主传导化物,又主津液。津液耗伤,肠道失润,传导失常,以致大便燥结不行为特征。常见病机有两方面,一是饮食失节,燥热 内盛,或素体阳盛,热郁伤津,津伤肠燥;二是热病之后,津液受伤,而余热留 恋不去,以致肠道失于滋润,传导因之不畅。四、内湿生成与脾肾的关系湿生于内,名曰内湿。湿属阴类,内湿是由于水液运化、输布失常而

27、 产生的病理产物。内湿产生的关键是水液输化失司,而人体主持水液代谢的脏腑,以脾肾为主,因此,内湿的生成与脾肾关系最为密切。1 .脾失健运,湿邪内生湿自内生多责之脾。湿本于水液,而人体运水化湿的关键在脾。素问,太阴阳明论说:“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脾主 运化水湿,饮食所伤,劳役失度,思虑所伤,久病不愈,皆可损伤脾气,导致健运 失司,不能行其津液,水谷精微不能输布,是以聚而成湿。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病生湿,病机有虚实之分。其实者,邪实阻滞,妨碍脾运,气阻生湿;其虚者,脾胃气虚,运化无力,或脾胃阳虚,湿自内生,从寒而化,为寒湿之证。2 .肾失蒸化,水湿内停内

28、湿的产生与肾阳蒸化失常也有密切关系。肾中阳气为一身阳气之根。而肾在水液代谢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故称“肾为水之下源”。这 一重要功能主要依赖肾阳的蒸腾气化来完成。肾阳的蒸化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 是肾中阳气的蒸腾,使经三焦水道而行于下焦的水液能够复上腾,继续参加津液 代谢,其浊者归于膀胱为尿;二是肾阳的气化,司膀胱开合,开合得宜,则小便 藏泄有度;三是肾阳支持脾阳。如果先天不足,或年老体衰,劳欲过度,久病伤 肾,肾阳不足,则蒸化失职,水液不能正常蒸化、布散和排泄,就会导致水停成 湿,甚至水湿泛滥涩:不滑,固涩:就是固定使之不滑。苦为什么燥湿?按取类比象的话,苦对应寒对应冬。冬季因为温度低所以

29、空气中水汽少、天气干燥。注意水不是湿啊,水 汽是湿。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医疗用毒性药品(以下简称毒性药品),系指毒性剧烈、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相近,使用不 当会致人中毒或死亡的药品。毒性药品年度生产、收购、供应和配制计划,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医药管理部门根据医疗 需要制定,经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审核后,由医药管理部门下达给指定的毒性 药品生产、收购、供应单位,并抄报卫生部、国家医药管理局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生产单 位不得擅自改变生产计划,自行销售。毒性药品应专柜加锁并由专人保管,做到双人、双锁,专帐记录。毒性药品的包装容器上必须印有毒药标志。加工炮制毒性中药,必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

30、典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 门制定的炮制规范的规定进行。药材符合药用要求的,方可供应、配方和用于中成药生 产。生产毒性药品及其制剂,必须严格执行生产工艺操作规程,在本单位药品检验人员的监督下 准确投料,并建立完整的生产记录,保存五年备查。医疗单位供应和调配毒性药品,凭医生签名的正式处方。国营药店供应和调配毒性药品,凭 盖有医生所在的医疗单位公章的正式处方。每次处方剂量不得超过二日极量。药品零售企业供应毒性药品,须凭盖有医生所在医疗机构公章的处方。医疗机构供应和调配 毒性药品,须凭医生签名的处方。每次处方剂量不得超过二日极量。调配处方时,必须认真负责,计量准确,按医嘱注明要求,并由配方人

31、员及具有药师以 上技术职称的复核人员签名盖章后方可发出。对处方未注明“生用”的毒性中药,应当付炮制 品。如发现处方有疑问时,须经原处方医生重新审定后再行调配。处方:次有效,取药后处 方保存二年备查每次购用量不得超过2日极量。毒性药品管理品种一、毒性中药品种砒石(红砒、白砒)砒霜水银生马前子生川乌生草乌生白附子生附子生 半夏生南星生巴豆斑螫青娘虫红娘虫生甘遂生狼毒生藤黄生千金子 生天仙子闹阳花雪上一枝蒿红升丹白降丹蟾酥洋金花红粉轻粉雄黄 二、西药毒药品种去乙欧毛花甙丙阿托品洋地黄毒甙氢澳酸后马托品三氧化二砷毛果芸香碱 升汞水杨酸毒扁豆碱亚砷酸钾氢澳酸东莨菪碱士的年人参伪品:华山参,桔梗,商路,羊

32、乳,沙参,莨菪根,野豇豆,栌兰,山莴苣,金钱豹, 山葱等11种。人参的常见伪品,提高鉴定人参的鉴别能力人参,五加科植物,有“园参”“林下山参”之分,性平,味甘,微苦,大补元气,复脉固 脱,补裨益肾,生津安神。华山参:温肺平喘,止咳祛痰。有华山参片。1. 一、马齿笕科植物土人参根的加工品根端有残茎,无芦头及芦腕,味淡而微有粘滑感,无树脂道。二、豆科植物野豌豆的根表面有明显的纵纹,无芦头、芦腕,有明显的豆腥气。三、商陆科植物商路根的加工品断面可见数层同心环纹,味稍甜后微苦,久嚼麻舌,有毒。四、茄科植物华山参的根无芦头、芦腕,味微苦,稍麻舌,无树脂,有毒。人参 性温、味甘而微苦,有大补元气、生津止渴

33、、益气安神等功能,是名贵的中药材、 亦为有益于全身的强壮滋补佳药,可用于治疗劳伤虚损、食欲不振、久病虚弱、睥虚溏泄、 虚咳脉微、心悸失眠、肢体怠倦等多种气血不足之症。市场上冒充人参的伪品一般有野红豆 根、商陆根、紫茉莉根、桔梗根、山莴苣根、栌兰根、莨菪根、金钱豹根、华山参、四叶参 等。人参分野生与人工栽培两种。野竹的称野山参“,人工栽培的称为“园参野山参质量好, 产量少,因而极为名贵。野山参的性状特征:(1)主根短粗,下部多有两个主要支根,呈人字形状的圆柱形,长2-10厘米直径1 2厘米,(2)根茎部分较细而长,略呈圆柱形,俗称雁脖节"。根茎上有较密集的碗状疤痕,俗 称"芦

34、碗"。也有的生出纺锤形的不定根,形似枣核,俗称"枣核芋二(3)顶端宽而丰满,俗称“宽肩膀”。(4)有深而细的横向环纹,连结成螺旋状,俗称"铁线纹",表面为灰黄色断面为黄色。(5)参的段根细而长,约为参体的2-3倍。上边常有许多突起的小疣状物,俗称珍珠 点”。有人把人参的特征概括为:雁脖芦,枣核芋,宽肩膀,铁线纹,色灰黄,珍珠尾,有 浓厚的香气,味甜而微苦。园参因加工方法的不同,又分为红参、糖参、生晒参等品种,与 野山参的性状相似,但二者市场价格差距很大。区别圆参与野山参的方法如下:(1)园参的芦头短粗,多不弯曲,一面或两面有茎痕,下部无圆芦;野山参的芦头

35、细长, 多有弯曲,上端四周密生有茎痕,下部有圆芦。(2)园参的主根常为圆柱形,质地较疏松;野山参的主根则多呈圆柱状人字形,质地坚 实。(3)园参的主根表皮上横纹粗而浅,呈白色;野山参的主根表皮上有细密的螺旋纹,横 纹细而深,呈黄褐色。(4)园参的侧很多,较短,分枝角度小;野山参的侧根少而细长,分枝角度大。(5)园参的须根较多而短,呈扫帚状,上边珍珠疙瘩不明显,质地较脆软;野山参的根 须则少而长,有韧性,不易折断,根上有明显的珍珠疙瘩。常见人参伪品的性状特征:(1)野红豆根:气微臭,味淡,有豆腥味,表面为黄棕色。蒸后变为红棕色略透明。外 形近似人参,但根茎顶部则是草质茎的平直断痕,没有真人参的深

36、陷环状横纹。有似皱纹和 横向皮孔样的疤痕,以及极细微的纤维伸出,似棉花状质地坚实,不易折断,断面为角质性, 有含淀粉样的筋脉点。(2)商陆根:无臭气,味淡,略有麻舌感。形似人参,主根呈圆锥形,下部分枝多,顶 端有地上茎的残基。断面呈数层同心性木化环纹,角质性,半透明状质地坚实,不易折断。(3)华山参:气微臭,味甘而微苦。主根呈圆柱形或圆锥形,头部粗,有横向细密环纹, 下渐细,有分枝,顶端有短的根茎。表面为棕褐色,有横向皮孔状的疤痕,隐约可见内部纵 向的纤维菅束。断面角质性,半透明,质地坚实。(4)山莴苣根:气微臭,味微甜而后苦。根呈圆锥形,多自顶端分枝,顶端有圆盘状的 芽或芽痕。表面为灰黄色或

37、灰褐色,有细纵皱纹和横向点状须根痕。加工蒸煮后的黄棕色, 半透明状。质地坚实,但易折断,断面较平坦,略显出不规则的环 形成层,有的有放射状 裂隙。(5)栌兰根:无臭气,味淡,略有粘滑感。表皮为灰黑色或灰黄色,有纵皱纹和点状突 起的须根痕。隐约略显出内部纵向的纤维管束。主根为圆锥形或长纺锤形,有的分枝,有的 不分枝。顶端有残留的木质茎基。质坚硬,断面较平坦,角质性,半透明状,中心常有空腔。(6)紫茉莉根:味淡,有刺喉感。主根呈圆柱形,分枝少,顶端有残留的茎痕,表面为 黄白或淡黄棕色,有纵皱纹笔须根痕,断面角质状,并散在有细小的白色晶点。质地坚实。(7 )莨菪根:气微臭,味淡而微苦。表面为灰黄色或

38、淡黄色,有明显的横向突起皮孔状 疤痕。根为圆柱形,顶端有残留的芽痕。质地坚实,易折断,断面呈淡黄色,不平坦。(8)桔梗根:呈圆柱形或长纺锤形,顶端有根茎,皱缩扭曲。上部有横纹,通体有明显 的纵沟,并有类白色或淡棕色皮孔样根痕。质坚而脆,易折断,断面为黄白色或紫棕色,有 明显的形成层环,气微臭,味微苦而后甜。(9)金钱豹根:气微臭,味淡而微甜,表皮为灰黄色,质坚而脆,易折断,断面为黄色, 木化性较强。根略似四方柱形,多不分枝,扭曲不直。顶部有密集的点状茎痕,四棱上多有 明显的突起点,全体有纵皱纹。怎样识别真假西洋参西洋参,性寒,有补气养阴、清火牛津的功效,用于治疗阴虚火旺、咳喘痰血、口干舌 燥、

39、肠热便血等症。又名花旗参、洋参。西洋参原产于北美洲,五加科植物西洋参的干燥 根。有野生和栽培两种,野生者称野参",栽培者称“种参"。野生者为上品,价格昂贵。西洋参的性状特征:(1)主根呈圆锥形、纺锤形或圆柱形,长约3 12厘米,直径0.51.5厘米。(2)芦头除去或残留,外表呈浅黄褐色或黄白色,丰满者有细密的浅纵皱纹稍瘦瘪者纵 皱纹较深,可见横向环纹及线状疤痕。(3)主根中、下部有一至数条侧根,呈叉状分枝,若折断,断面较平坦,略呈角质状, 呈粉白色或浅黄棕色,散生有红棕色树脂管斑点,有暗棕色环纹。(4)气微香,味苦中带甜。"野参"与"种参&qu

40、ot;的差别:(1)“野参"体形较小,主根呈短圆柱状或短圆锥状,环纹较密而清晰,侧根数条,质地 坚硬。"种参"主根呈长圆锥状,环纹少而稀疏,小疣状须根痕较多,侧根少,质地疏松。(2)"野参"地下茎近根部分很细,有时看不到茎痕(芦碗),上部茎痕明显。"种参"根 茎粗短,茎痕几乎看不到,但顶端芽较大。常见的西洋参伪品有:(1)用类似西洋参外形的某种植物的根,冒充西洋参,其性状也呈纺锤形或圆柱形,长 约35厘米,直径1厘米左右。有横向隆起的皮孔和侧根。断面为类白色颗粒状。无香气, 味淡而微苦。(2)有用朝鲜人参的分枝加工成西洋参状

41、。但其颜色常为灰黄色,有纵槽纹无细密的横 向环纹。质地坚硬,味酸而涩。怎样识别真假高丽参?产于朝鲜的人参称高丽参、原植物与国产人参相同,仅因产地和加工方法不同而有所区 别。分红高丽参和白高丽参两种,以红高丽参著名,其功效基本与人参相同。红高丽参的性状特征:(1)为带茎根人参蒸煮后的干燥品。表面棕褐色或红棕色,不透明。(2)参体较饱满,长约6 10厘米,直径12厘米,顶端平宽,有的是连着两个叉状 的双马蹄芦,有的单芦头,称"独碗芦"。芦头粗大,每一芦碗中间都呈凹陷状,边缘整齐。 参体因包装加工压成方形,与芦头连接处不凹陷,下端呈扁圆形。(3)质坚,体重,断面角质光亮,有菊花纹

42、。气浓香,味甘微苦。白高丽参的特征:表面呈黄白色,芦头与国产园参芦头相似,但质地较红高丽参松泡,断面有圆心,稍有香气, 味甘微酸。人参、高丽参与伪品的鉴别方法.(1)断面呈角质状而菊花纹者为高丽参;断面呈角质状而中心部分色较深者为红参;断 面白有放射状裂隙者为生晒参。真品的断面无同心环。(2)真品气浓香,味甘微苦;而伪品则味淡而有麻舌感,苦甜不一。买补药教您辩真伪假人参 常见人参伪品有:商陆根去皮加工,行似人参。主根圆柱形,多分支,长1 020厘米,有细纵纹,无环纹,断面凹凸不平,无香气,气味淡,久嚼舌麻。有毒。华 山参,因其形状及外表呈深棕色,常冒充红参。无纹理、须根、顶端有根茎而无“芦头”

43、。断 面黄白色。味苦。板蓝根去皮加工,形似人参。主根圆锥形,黄白色,常冒充白参。鲜品 断面有白色乳汁流出。干品外形扭曲皱缩,断面有放射壮裂缝。味微苦,刺激性。山莴 苣,外形略似人参,项端有脱落茎痕,但不呈芦头壮。吉梗,表面粉白色或浅黄色,常冒 充晒参。桔梗呈圆柱、长圆锥或略呈梭形,较干瘪,味先甜后略苦。假高丽参常用国产红参冒充进口高丽参。高丽参有3个教显著特征,既“马蹄芦”(双 芦头者壮如马蹄,综观两面与肩齐平)、“将军肩”(芦头至正身部分较国产红参宽)、“着黄 袍”(主根的上部有细密均匀的黄色细点)。高丽参伪品不具有上述特征,芦条多系人工衔 接,断面没有完整的颜色环。常见伪品还有商陆或美洲商

44、陆的根,土人参及紫茉莉的根。假西洋参 常用人参(生晒参、白参)冒充西洋参。进口西洋参主根教短,多呈纺锥形, 常有分枝,分叉角度大。主根上部环纹细而清晰,中下部有侧根痕。表皮细腻,有皮孔壮疤 痕。体重质坚,不易断。断面有较明显的暗色层环。味微苦而回甜,有的具粘液性人参的主 根一般较长,少有分枝,分叉角度少。主根上部环纹不明显,有不规则皱纹。质地略轻,易 折,断面粉性强,多有放射性裂缝,味微苦,无西洋参的特别气味。假东虫夏草常见东虫夏草伪品有:地蚕,为蜃形科植物地蚕的干燥块茎。呈棱形或 长棱形,略弯曲,似幼虫体,一端有残存的细长匍匐枝。表皮浅黄至灰黑色,有根痕,环节 211个,无足和子实体,味甜、

45、有粘性。草石蚕,为唇形科植物草石蚕的根茎,俗称土 虫草。呈纺锤形,两端略尖。表面黄白色至棕黄色,有螺纹丝或串珠状,环节210个,无足和子实体,味甘微辛。地笋,为唇科植物地瓜苗的干燥根状茎。主要特征:呈纺锥形而 略扁弯,一端呈褐色,无足和子实体,气香、味甘。分枝虫草,形似僵蚕,皱缩;多染成 黄绿色,菌膜除去显黄褐色黑褐色角皮,中心黄白色,气清香味微苦。柴胡,又名春柴胡、南柴胡、北柴胡、芽柴胡,为伞植物柴胡、狭叶柴胡的干燥根或全草。 柴胡根习称“北柴胡”或“硬柴胡”,全草习称“南柴胡”或“软柴胡”。全草主要来源于狭叶柴胡, 春季采挖的幼苗称“春柴胡”,已成长的全株称“竹叶柴胡”。柴胡主要产于华北、

46、东北等地。一、正品柴胡的性状鉴别1 .北柴胡:本品为长圆锥形或圆柱形,常有分支,长515厘米,直径34毫米。顶 头部膨大,顶端多带有残留的茎基或短纤维状的叶基或片状叶鞘。灰褐色或灰棕色,有纵皱 纹、支根痕和横向突起的皮孔。质硬而韧,不易折断,断面呈片状纤维性,皮部浅棕色,木 部黄白色。味微苦辛。2 .南柴胡:根呈圆锥形,少分枝,长514厘米,直径418毫米。表面棕红色或棕 褐色,近根头部有多数紧密的环纹,根头顶部密披纤维状叶基残余。质稍软而脆,易折断, 断面平坦,淡棕色,可见油点。气微香,味微苦。3 .春柴胡:本品为带根幼嫩的全草。全长1580厘米,根同南柴胡,少见同北柴胡者。 茎单一或数叶,

47、上部多分枝,光滑无毛。质脆,易折断,断面中央有白色的髓。叶互生,根 生叶及茎下部叶有长柄,叶片线形或线状披针形,长715厘米,宽26毫米,端部渐尖, 叶脉57条,近乎平行。复伞形花序,花小,黄色,双悬果。气微香,味淡。二、常见的柴胡伪品1 .大叶柴胡:为伞形科植物大叶柴胡的干燥根茎及根,多分布于东北三省。本品为圆柱 略弯曲,常有分枝,下部分枝较多,长310厘米,直径36毫米。表面黄褐色至棕色向 上颜色渐浅,较粗糙,密生环节,节与节间明显,可见少数须根,质坚硬,断面平整呈黄白 色,皮部与木部紧连,中心多空洞,显纤维性,味微涩,有麻舌感,有芹菜样气味。2 .瞿麦根:为石竹科植物瞿麦的根。本品为圆柱形,多弯曲,下部有分枝,长612 厘米,直径36毫米。根头部膨大,残留有数个长短不等的茎基和卷曲的粗毛,茎基上可 见围抱于节的叶基。表面灰棕色或棕褐色,具不规则纵沟及点状皮孔,质坚硬,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