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研究与区域规划》本科全册配套完整教学课件_第1页
《区域研究与区域规划》本科全册配套完整教学课件_第2页
《区域研究与区域规划》本科全册配套完整教学课件_第3页
《区域研究与区域规划》本科全册配套完整教学课件_第4页
《区域研究与区域规划》本科全册配套完整教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区域研究与区域规划》本科全册配套完整教学课件2024/7/22区域研究与区域规划关键词1.新常态2024/7/22中山大学新华学院32024/7/22中山大学新华学院4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2024/7/22中山大学新华学院5中国经济三次加速20世纪80年代初(1981-1984年)20世纪90年代初(1990-1992年)21世纪初原因:改革开放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邓小平南方讲话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地位的确认加入WTO2024/7/22中山大学新华学院6新常态经济

“新”,意味着不同以往,

“常”,意味着相对稳定,

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速度适宜、结构优化、社会和谐;

经济增长将与过去30多年10%左右的高速度基本告别…

2024/7/22中山大学新华学院7“新”常态经济主要特点:1.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2015年,全球经济增速为3.0%,我国为6.9%2016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增速为6.6%,全球经济总量的29%;2.结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制造业,三产结构的调整(2015年)3.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关键词2.全域规划2024/7/22中山大学新华学院82024/7/22中山大学新华学院9全域规划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单一规划到“三规合一”、“多规合一”转变.“三规”是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24/7/22中山大学新华学院10全域规划“珠三角全域规划”公众号通过集中座谈、分组座谈、实地踏勘和资料收集等形式,调研组与各市政府及市发展改革、经信、科技、财政、国土、环境保护、规划、建设、交通、港务、空港委、水利、林业、工商、旅游等行政主管部门进行了深入了解,进一步摸清珠三角9市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诉求,了解各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的工作举措、政策安排以及珠三角区域、城市规划的实施情况等问题。关键词3.可持续发展2024/7/22中山大学新华学院112024/7/22中山大学新华学院12课程的三点要求紧跟时代背景人本主义价值观区域可持续发展2024/7/22中山大学新华学院132024/7/22中山大学新华学院14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承前:作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一门应用型较强的理论课程,是在学习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和城市规划原理的专业基础课程的基础而开设的。启后: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为学生今后学习有关专项规划(总规、控规、居住区规划等)课程打下基础,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获取有关区域分析、区域研究、区域规划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为将来从事人口、资源、环境、市政、城镇等方面的规划和研究做准备,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与规划理念。2024/7/22中山大学新华学院15教学目标掌握比较系统的区域分析和区域规划的基本内容、理论和编制方法,了解区域规划是促进区域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实现区域合理有序发展和实施政府有效调控区域发展的主要手段。培养学生的区域综合思维和编制区域规划的基本技能;能够独立或与团队合作,运用区域规划的基本原理,对区域的分析和发展做出正确评判,并做出科学的区域规划。培养学生的规划理念和素养,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协调人地关系,树立人本主义规划观并增强社会责任感。2024/7/22中山大学新华学院16本课程的教学要求与考核教学要求:广泛涉猎,开阔视野。(案例分析)勤于思考,联系实际教学考核:3个学分,54课时40%平时成绩:考勤、课堂讨论、平时作业(第三周布置)60%试卷成绩: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综合分析能力的考核。第18周考试

闭卷2024/7/22中山大学新华学院17使用教材与主要参考书使用教材:崔功豪、魏清泉、刘科伟编著,《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这部教材为教育部直属组织编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每章后附有参考书目。(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和西北大学)主要参考书:吴殿廷主编.区域经济学.科学出版社,2003。孙久文,叶裕民编著.区域经济学教程(第一版),2003。吴殿廷.区域分析与规划.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魏清泉.区域规划原理与方法.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4.方创琳.区域发展规划概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吴志强等.城市规划原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规划文本和报告:近几年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市、县、中心镇等不同层次区域的规划说明书、规划报告。2024/7/22中山大学新华学院18主要期刊:《地理学报》、《地理研究》、《地理科学》、《地理科学进展》、《经济地理》、《人文地理》、《规划师》、《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汇刊》、《城市发展研究》、《世界地理研究》、《中国地理与资源文摘》等推荐网站:中国城乡规划行业网:。区域与旅游规划空间站中国人文经济地理网2024/7/22中山大学新华学院19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情绪变得很多,感觉变得很少;心思变得很复杂,行为变得很单一;脑的容量变得越来越大,使用区域变得越来越小。更严重的是,我们这个世界所有的城市面貌变得越来越相似,所有人的生活方式也变得越来越雷同了。——朱德庸《在一个时代里缓慢行走》巨大的建筑,总是由一木一石叠起来的,我们何妨(不妨)做做这一木一石呢?我时常做些零碎事,就是如此。——鲁迅2024/7/22中山大学新华学院20第一章绪论区域及相关概念1区域研究与区域规划任务2区域规划与其他层次规划的关系3区域规划的发展回顾与展望42024/7/22中山大学新华学院21第一节区域的概念与区域划分2024/7/22中山大学新华学院22(一)区域的定义区域ADBCE区域经济学:胡佛认为“区域就是对描写、分析、管理、规划或制定政策来说,被认为有用的一个地区统一体”。地理学:“区域”作为地球表面的一个地理单元。经济学:“区域”理解为一个在经济上相对完整的经济单元。社会学:“区域”作为具有人类某种相同社会特征(语言、宗教、民族、文化)的聚居社区。政治学:一般把“区域”看作国家实施行政管理的行政单元。一、区域和区域划分2024/7/22中山大学新华学院23一个区域是指一个连续的地段,其中心具有一定程度的共性,却又缺乏明确的界线。区域是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2024/7/22中山大学新华学院24区域、地区、地域区域是一个泛指地区是一个特指,东北地区、华南地区地域强调地方性、景观性。不同的地域会形成不同的镜子,反射出不同的地域文化,形成别具一格的地域景观。南、北方地域文化。2024/7/22中山大学新华学院25(二)区域的基本属性有一定的地理位置:任何一个区域都有明确的地点,可以用经纬度来明示其范围,也可以用自然、经济、行政和其他人文现象来表示具体的地点。有稳定的地区空间,不可位移,不能置换区域内部有同一性有一定的系统性和层次性

——魏清泉.《区域规划原理和方法》2024/7/22中山大学新华学院26一种是区域内部间特性的一致性和相似性,并以这种一致性或相似性区别于其它区域,这称之为均质区域。如山区与平原区,干旱区与湿润区,发达区与贫困区…我们最熟悉的教学区和生活区(三)区域的划分区域概念中具有根本意义的,是一个区域内部各组成部分间在特性上存在的高度相关性。另一种是结节区,或称功能区、枢纽区。它是由区域内的核心以及与其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共同利益的外围地区所组成。例如,城市经济区,即是以城市为中心,其集聚和辐射能力达到的地区(广州)3.1依据区域的概念划分2024/7/22中山大学新华学院272024/7/22283.2按区域属性分类自然区经济区行政区社会区一般是通过自然区划,按照地表自然特征区内的相似性与区际差异性而划分出来的。如我国的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原区等。经过经济区划划分出来的地域单元,也可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管理的需要而划分出来的连片地方,如聚类经济区、经济协作区、经济特区、部门经济区、综合经济区行政区是为了对国家政权职能实行分级管理而划分出来的地域单元。省域规划、市域规划、县域规划、镇域规划民族、风俗、文化、习惯等社会因素的差别,按人文指标划分的地域单元。不同的社会区往往存在较大差异,各有特点。如广府地区、潮汕地区、客家地区等2024/7/22292024/7/2230湘江流域空间格局优化

1.构建以“一核四极四轴”为主体的城镇空间格局;2.构建以“一圈一区一带”为主体的农业空间格局;3.构建以“三屏五库十一廊”为主体的生态空间格局;湘江流域科学发展总体空间格局图(2011-2020)2024/7/223110个一级农业区和38个二级农业区:2024/7/2232功能区Ⅰ——珠三角都市综合农业功能区功能区Ⅱ——粤西农产品主产功能区功能区Ⅲ——粤东精耕细作和民俗旅游农业功能区功能区Ⅳ——粤北山区生态农业功能区2024/7/2233三大地带划分:东部地带: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等11个省市;中部地带: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9省;西部地带: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西等11个省、自治区。

峨眉山**禅院宗教旅游文化区规划2024/7/22中山大学新华学院342024/7/22中山大学新华学院35整体性,这是由其内部一致性和强烈的联系性决定的。区域的整体性使区域内部某一局部的变化会导致整个区域的变化。例如,大庆油田的发现和生产、深圳的崛起。结构性,区域的构成单元,按一定的联系产生结构。如城乡结构、城镇结构、环境结构。区域的结构性具有层次性(例如城镇体系结构,具有自上而下的递阶控制的特征)、自组织性和稳定性(我国的五级行政体系)。动态性,区域实体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随着时间不断变化的。主要表现之一在区域界线的模糊性,之二在同一区域,由于研究者的研究目的不同,划分的角度、指标不同,得到的区划方案也存在差异。层次性:按照尺度、行政层级,可以划分不同的层次关系。(三)区域的特性2024/7/22中山大学新华学院36“新”广州2014年2月12日,广东省政府将《国务院关于同意广东省调整广州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转发到广州市人民政府。撤销黄埔区、萝岗区,设立新的黄埔区撤销县级从化市,设立从化区,撤销县级增城市,设立增城区“新”广州将下辖11个区,市辖面积由3843.43平方公里扩大到7434.4平方公里,市辖总面积超过上海,跃居第二。随着两县级市改区后,“新”广州从此实现无县化。2024/7/22中山大学新华学院37“新”广州:是机遇还是挑战?这是继2000年和2005年行政区划变化后,广州城市化道路上重要的节点。2000年,广州市组织开展了全国首个城市总体发展规划,明确了“北优、南拓、东进、西联”的空间发展战略,其后延伸增加了“中调”的内涵。为配合这一战略的顺利实施,广州市先后启动两轮行政区划调整:第一轮,2000年,番禺、花都撤市改区,广州变身为滨海城市,市区面积由原来的1443.6平方公里扩大到3718.5平方公里,为“南拓”奠定基础;第二轮,2005年4月,撤销东山区、芳村区,设立南沙区、萝岗区,深度实施“南拓、东进”。而扩容之后的越秀、荔湾两区,则承担起“中调”使命,发展服务业,复兴老城区。2024/7/22中山大学新华学院38从化区增城区花都区南沙区番禺区白云区黄埔区荔湾区海珠区天河区越秀区十区两市十一区2024/7/22中山大学新华学院39“新”广州:是机遇还是挑战?黄埔和萝岗的合并似乎印证了“分久必合”这句话。萝岗区与黄埔区相邻,两区面积一大一小、人口一少一多、产值一高一低,发展极不均衡。让地广人稀的萝岗和地少人多的黄埔“优势组合”,通过行政区内的产业布局调整、人口结构调整、城区功能调整,促进区域更好地发展。这里将成为广州新的都会区,有利于广州“东进”的步伐提速,进而有利于辐射珠江东岸的东莞惠州。可是,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怎么实现1+1>2?如何统筹区划调整交接的有关工作和利益分配?还是一个考验!地区面积(平方公里人口(万)地区生产产值(亿)2011年黄埔区90.9530.03614.22萝岗区393.2221.2516032024/7/22中山大学新华学院40“新”广州:是机遇还是挑战?广州的增城原本就是广州的重要制造业基地,现在就拥有一个国家级区(国家级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广州经济的发展仍需要制造业来支撑,增城将成为广州今后制造业发展布局的一个重要平台,大大拓展了广州的发展空间。行政区划要与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匹配,增城、从化撤市设区有利于广州市“一盘棋”考虑城市的高水平规划建设,助推市场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增城和从化撤县改区,土地规划权、资源规划权、行政审批权可能会大大被削弱,两地农民将加速城市化,逐步变成市民,如何推进人口城市化,推进从村民到市民的平稳过渡?户籍价值?房地产?还有待探讨!2024/7/22中山大学新华学院41二、区域研究与区域分析2024/7/22中山大学新华学院42(一)区域研究一、意义区域研究历来是地理学传统的、基本的研究领域。随着社会发展、科学进步、人口增加,在人类的能动作用下,地球表面已成为日益繁荣、复杂、多样的经济社会实体,人们对区域的研究也有了很大进展。从最初的记载、描述、解释到预测;从定性分析到定量、建模;从单要素分析到系统分析;从单项、单部门研究到综合研究,区域研究日益走向成熟并成为建立区域科学的重要基石。2024/7/22中山大学新华学院43区域研究更新区域资源的观念1扩大区域研究范围2重视区域创新环境的研究3确立可持续发展思想4二、动态1、更新区域资源的观念表1.1不同时代区域资源与区域经济特点比较项目传统社会信息时代区域资源有形的物质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信息资源区域经济特点以第一产业的农矿业、第二产业的资源加工和再加工业为主以电子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2024/7/2244中山大学新华学院2024/7/22中山大学新华学院45中心城市是当今区域发展的重要资源;知识是信息的基础和源泉。掌握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的人才是知识的创造者和传播者。拥有人才,也就拥有了信息资源、掌握了发展的主动权。作为智力中心、创新中心和信息中心的城市,也就成为区域发展的核心。因此,区域发展最重要的条件是建立强有力的中心城市,争取人才,掌握信息。2024/7/22中山大学新华学院462、扩大区域研究范围传统的区域研究范围:以本区域(更多的是行政区域)的条件(资源、劳动力、资金等)为依据,以为本区域服务为目标。全球经济时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发展的研究突破“就区域论区域”,从参与全球市场竞争角度,运用新国际劳动分工理论,强化区域的基础设施和创造良好投资环境,吸引区外、国外的资源、资金、技术、人才,建立起内外结合(甚至以外为主)的经济运转系统,强调区域间关系研究,促进区域发展。2024/7/22中山大学新华学院473、重视区域创新环境的研究如今经济的增长很少依靠劳动力、原材料、能源等自然资源的投入,而更多的是依靠知识创新即科技创新。但是这种创新不仅体现在科学技术的发明,更多的是对新技术的新应用、新整合以及知识的重新组合。“新产业区”、“产业集群”、“产业创新环境”、“知识区位”等新兴的研究课题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衍生的。2024/7/22中山大学新华学院484、确立可持续发展思想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交联合国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1992年巴西世界环境发展会议通过的《21世纪议程》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此后,可持续发展成为区域研究的主题。区域开发的原则或目的: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PRED)。2024/7/22中山大学新华学院49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二)区域分析区域分析作为一种科学方法论而迅速发展,涉及到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生物学等许多学科,为有关学科研究区域问题和进行区域规划提供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2024/7/22中山大学新华学院501、区域分析与经济学如何经济地利用稀缺资源(广义的资源),以最小成本取得最大收益,是经济学研究核心。经济原则是区域分析的核心原则,经济学原理也就成为区域分析的基石。经济学中与区域分析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区域经济学。它从古典区位论发展演化而来,主要研究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地理分布规律,地区优势的发挥,产业结构的优化,劳动地域分工的组织等。区域经济学处于区位论和经济学的结合点上,是区位论向应用研究方向的发展3.2区域分析的学科关系2024/7/22中山大学新华学院512、区域分析与地理学:区域自然及社会经济地理背景条件是区域分析的基础内容。区域分析的一些分析方法可用来揭示区域内部的各种自然以及人文要素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增强地理学尤其是人文地理学对现实人文地理过程的仿真和预测研究能力,促进地理学特别是人文地理学研究向综合方向发展。2024/7/22中山大学新华学院52区域发展状况评价及存在问题诊断区域发展方向及策略策略区域发展条件分析3.3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2024/7/22中山大学新华学院533.3.1区域发展条件分析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背景条件的分析主要包括:区域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人口与劳动力、科学技术条件、基础设施条件及政策、管理、法制等社会因素。分析目的:明确区域发展的基础,摸清家底,评估潜力,为选择区域发展的方向、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提供依据。2024/7/22中山大学新华学院54表1.2自然与社会经济背景条件的分析内容与重点分析内容区域分析的重点自然资源条件明确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组合特征,优势、潜力和限制因素,可能的开发利用方向及技术经济前提,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的关系等;人口与劳动力重点分析人口数量、素质、分布,与资源条件和生产布局的适应性或协调性,适度人口规模等;科学技术条件主要评价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引进并消化吸收新技术的能力,技术引进的有利条件和阻力,适用技术的选择等;基础设施重点评价基础设施的种类、规模、水平、配套等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社会因素以区域发展政策、制度、办事效率、法制等的分析为重点,评价其对区域发展的作用。2024/7/22中山大学新华学院553.3.2区域发展状况评价及存在问题诊断经济、社会、资源环境3个角度分析经济发展状况是区域分析的核心内容。对于任何区域,经济问题都占据核心位置,因为它是解决其它问题的基础。所以,在区域分析中要将经济问题作为重点来进行分析研究。分析内容:主要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所处的发展阶段,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特征。分析目的:在自然条件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作全面的考察、评估,为全面分析区域发展奠定基础。2024/7/22中山大学新华学院56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的分析:在建立经济发展水平量度标准的基础上,通过比较,明确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确定其所处的发展阶段,为区域发展的战略决策提供依据。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分析:通过各种计量方法分析比较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合理性,为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提供依据。2024/7/22中山大学新华学院573.3.3区域发展方向及策略研究在自然条件和经济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发展目标预测、结构优化和方案比较,确定区域发展方向、制定发展政策并预测其实施效应。分析内容:经济、社会、环境三方面,以三者综合效益作为区域发展分析中判断是与非的标准。分析重点:区域经济发展的分析。重点分析和确定区域发展的优势,主导产业及其发展方向,经济增长的方式,以及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优化等问题。2024/7/22中山大学新华学院58(三)区域科学1、学科性质区域科学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形成并蓬勃发展的学科。艾萨德在《区域科学导论》作了简洁和明确的解释: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一门应用学科。 2024/7/22中山大学新华学院592、研究内容区域要素:对影响区域发展的各种要素(社会经济、自然环境、文化心理……)进行分析,从而研究各种社会经济现象的时空规律。区域特征:地域差异:研究区位、聚落、人类居住方式、经济活动、资源有效利用,在自然环境背景下所有活动的地域差异。区域问题:解决方式:对区域内的各种行为元间利益及价值观念的矛盾和冲突,以及区域的社会、政治、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间的相互影响进行分析,并系统地探讨解决区域发展中出现的各类问题的方法,提出区域发展的优化模式。三、区域规划与区域空间规划2024/7/22中山大学新华学院602024/7/22611.1规划的概念“早虑则不困,早豫则不穷”(元·马致远·岳阳楼曲)之说,意在告诫后人,早作规划和考虑,则不会陷入困境。“谋定而后我能少覆众”(唐书•李光弼传),意思是做一件事之前,先要做好计划、安排,则减少失败和损失。规划是指对客观事物和现象未来的发展进行超前性的调配和安排。规划的重要特征是未来导向性,规划是依据过去和现在研究未来,属于未来学的研究范畴。所以,规划中存有许多不确定性因素。规划应理解为给出行动的过程,向人们指出为实现未来的目标所要采取的行动过程与途径。规划不是时点行为,而是时期过程。静态动态刚性弹性2024/7/2262定义:区域规划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国民经济建设和土地利用综合、全面的总体部署。(毛汉英等,1997)规划通常有两层含义:描绘未来、行为决策。因而,区域规划是从区域层面的空间发展计划与行动,根据目前和未来的需要与资源状况,引导和协调区域的变化与发展。1.2区域规划的内涵2024/7/2263任务:根据规划区域的发展条件,从其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出发,明确规划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总体建设,包括土地利用、城镇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环境保护等方面做出总体部署,对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的建设项目进行统筹安排;并提出实施政策。目的:发挥区域的整体优势,达到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促使区域社会经济快速、稳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作用:区域规划是编制中长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据,也是市场经济下政府进行调控的手段。2024/7/22641.3区域规划的特点规划工作的共同特点:目的性:明确方向,制定目标。前瞻性:构想和安排未来动态性:弹性的社会发展规划学校发展规划社区发展规划农田基本建设规划水利规划园林规划城市规划2024/7/22651、综合性——整体性、全局性1)内容广泛:涉及区域内各部门、各方面;2)规划思维方法:着重综合评价、综合分析论证,强调各部门之间、各地区之间的相互协调,弥补单一部门、专项论证的不足;3)规划方案的决策:是多方向、多目标、多方案比选的结果;4)区域规划工作队伍:一般都由多专业、多部门的成员综合而成。1.3区域规划的特点2024/7/22661.3区域规划的特点2、战略性1)规划时间跨度长:一般在20年以上,并可展望到3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2)规划关注大问题:宏观的、全局性的、地区与地区之间需要协调的关键性的重大问题;3)规划指标具有较大弹性:因各种不确定因素,规划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方向、结构、布局与土地利用安排只能勾画大体的轮廓,所提出的发展目标/指标具有较大弹性。4)规划实施:将对区域各方面发生深远影响。2024/7/22671.3区域规划的特点3、地域性1)地方特色:由于区域发展条件和发展前景的差异性,决定了各区域的经济建设蓝图不可能相同,因此,区域规划从工作方案的拟定至最后的规划成果,各地区也不可能完全相同,应反映出本地区的特色。2)保持完整的规划范围:不允许个别地区“开天窗”。2024/7/22681.3区域规划的特点4、基础性1)规划工作本身,需要做大量的基础性的工作,对影响区域发展的自然、社会、经济等基本情况进行详细的调查、分析,特别是对国土资源状况认真研究,弄清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及组合状况,并进行科学的评价。2)规划成果对经济建设的作用。——魏清泉编.区域规划原理与方法。2024/7/22691.3区域规划的特点5、法制性1)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看,区域规划的制定和实施离不开法律的建设和支持。2)从我国国情看,地区间自然、经济差距较大,地方协调发展难度较大,我国亟需尽快开展我国区域规划和政策法规的制定。——殷为华.新区域主义理论,中国区域规划新视角区域规划的任务1.阐明规划区域的经济发展方向,提出经济发展的目标。2.对区域人口、产业、城镇及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在空间上予以合理的布局。3.提出近期内重点开发建设区域和建设工程项目。4.环境治理、保护的目标和对策。2024/7/22中山大学新华学院702024/7/22中山大学新华学院71四、区域研究与区域规划的关系区域研究与区域规划的关系区域研究区域规划着眼点区域和空间侧重点偏理论,主要对区域空间差异和区域空间变化进行描述和解释探索。实践性较强,主要是对区域社会经济的总体部署和空间合理布局。特征普适性和抽象性地方性和应用性2024/7/22中山大学新华学院72区域研究与区域规划的关系

1.2024/7/22中山大学新华学院73区域研究区域规划论证依据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实践平台检验机会区域研究与区域规划的关系2.区域研究在内容和深度上的纵深发展,影响了区域规划的形式和成果表达,推动了区域区域规划时间的不断发展。都市圈、国家新区规划、海岛规划、“一带一路”等2024/7/22中山大学新华学院74区域研究与区域规划的关系3.区域规划的实践性极大程度上扩充了区域研究的领域和内容。实地调研、田野调查、素材积累2024/7/22中山大学新华学院752024/7/22中山大学新华学院76第三节区域规划与其他层次规划的关系1.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是一种综合发展规划,主要确定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以及各行各业发展的分类目标,目标性强、空间性弱。2024/7/22中山大学新华学院772024/7/22中山大学新华学院781)与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的关系国民经济发展规划是从财力、物力出发,主要以国民经济的“流量”为对象制定的规划,它主要依据时间进度,立足于部门(条条)的协调。区域规划则是从资源和国土条件出发,以社会经济资源空间配置为对象,着重于空间布局,强调地域(块块)的协调。2.与城乡规划的关系城乡规划是一种综合发展导向型空间规划,内容覆盖相对较多,目标要求和过程要求并立,目前编制多从地方利益出发,从需求角度编制规划,自上而下的控制较弱,兼具空间性、时间性和政策性。城规(城乡规划)作为次级单元的地区规划主要是区域规划宗旨和任务的最具体落实和最终体现.2024/7/22中山大学新华学院792024/7/22中山大学新华学院80关系密切:都是在明确长远发展方向和目标的基础上,对特定地域的各项建设进行综合部署。只是在地域范围的大小和规划内容的重点与深度方面有所不同。(1)城市与区域是“中心与腹地”的关系不能只局限于城市本身条件就城市论城市,必须将其放在与它有关的整个区域的开发过程中来进行考察(以区域论城市)。城市规划部门迫切要求开展区域规划,区域规划可为城市规划提供有关城市发展方向和生产力布局的重要依据。2024/7/22中山大学新华学院81(2)区域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依据

城市与区域是“点”与“面”的关系。城市规划必须以区域规划为依据,从区域性的经济建设发展总体规划着眼,否则,就城市论城市,就会成为无源之水,难以把握城市基本的发展方向、性质和规模以及布局结构形态。2024/7/22中山大学新华学院82城市区域或城市地区2024/7/22中山大学新华学院832024/7/22中山大学新华学院843.与国土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关系相同点:内容大致相同:国土规划是区域规划的引申与发展,两者都是对一定地域以国民经济为中心的总体规划。狭义上的国土规划一般从属于区域规划。功能相似:两者都具有战略性、地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另外它们都具有多样化的规划目的与阶段性的规划重点。2024/7/22中山大学新华学院85主要区别:规划的组织和实施的机构不同:国土规划由国土资源部管理,区域规划由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发改委)管理。出发点不同:一个注重效率,一个强调协调。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虽与城乡规划同具空间性、时间性和政策性,但更为强调对土地资源的保护,从供给角度编制规划,实施自上而下的控制,土地利用规划指标层层分解,反映到空间上与城乡规划的用地布局目前还存在一定差异。土规(土地利用规划)是区域规划的重要基础,也是前期重要基础数据。2024/7/22中山大学新华学院86区域规划的理论基础2024/7/22872024/7/22区域规划理论城市规划理论空间尺度多城市或者城市区域城市范围内构建方法数学模型生活尺度侧重内容区域的整体发展,特别是经济活动的布局城乡居民点、基础设施应用对象比较广泛,通用多个行政区单个行政区区域规划理论1.规划本体理论区位论区域发展理论区域空间结构理论2.规划程序理论区域管制区域决策2024/7/22区域规划的理论基础区位论区域发展理论区域空间结构理论2024/7/22(1)古典的区位论:成本最优(2)近代的区位论:市场最优(3)现代的区位论:优势最显2024/7/2291区位论(1)古典的区位论德国经济学家杜能:农业区位论,6个同心农业圈2024/7/2292区位论区位论(1)古典的区位论德国经济学家杜能:农业区位论,6个同心农业圈2024/7/2293区位论(1)古典的区位论德国经济学家杜能:农业区位论,6个同心农业圈2024/7/2294区位论(1)古典的区位论韦伯:工业区位论,基本决定因素:运费+劳动力2024/7/2295区位论(2)近代的区位论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六边形的中心地网络体系2024/7/2296区位论(2)近代的区位论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六边形的中心地网络体系2024/7/2297区位论(3)现代区位论的发展区位决策客体,从工业、农业、市场,增加到第三产业(运输,商业,服务业,银行,保险,旅游,度假等)区位决策不仅考虑节约生产成本、实现利益最大化目标,同时也考虑人们的居住、采购、出行、游乐等行为效用最大化目标。俄林:资源禀赋学说2024/7/2298区域发展理论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区域均衡发展理论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区域发展特征理论2024/7/22区域发展理论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传统的增长极理论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梯度推移学说竞争力和产业集群2024/7/222024/7/22区域发展理论2.区域均衡发展理论区域分工区域一体化区域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理论2024/7/222024/7/22区域发展理论3.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传统的可持续发展理论:经济、社会和环境低碳城市:生产、消费和生活模式区域文化可持续:传承与创新2024/7/222024/7/22建筑交通电力水区域发展理论4.区域发展特征理论经济发展阶段理论:罗斯托、胡佛倒U形理论地区现代化2024/7/222024/7/22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城规系107区域空间结构理论(P85)第一节增长极理论第二节核心——边缘理论第三节点——轴渐进扩散理论第四节圈层结构理论2024/7/22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城规系108区域空间结构理论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经济要素的相对区域关系和分布形式,是在长期经济发展过程中人类经济活动和区位选择的累积结果。相对稳定性,与经济发展速度来看具有滞后性。区域空间结构要求地区要素相互协调、促进,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2024/7/22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城规系109要素及其组合空间系统空间组合类型点-点节点系统村镇系统、集镇系统、城市体系点-线经济枢纽系统交通枢纽、工业枢纽点-面城市-区域系统城镇聚集区、城市经济区线-线网络设施系统交通通信网络、电力网络、给排水网络线-面产业区域系统作物带、工矿带、工业走廊面-面宏观经济地域系统基本经济区、经济地带点-线-面空间经济一体化系统等级规模体系区域空间三要素:点、线、面。2024/7/22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城规系110第一节增长极理论(一)早期空间极化发展思想法国经济学家佩鲁认为“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它以不同测强度首先出现于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佩鲁提出的增长极理论是个纯经济概念,强调产业的部门联系,强调推动型企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但没有引伸到地理空间的“极”。对经济增长的空间结构重视不够。2024/7/22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城规系111第一节增长极理论(二)增长极概念的明确:布德维尔将增长极同极化空间、同城镇联系起来,使得增长极赋予了空间的味道。增长极的两个明确内涵:推动型产业和集聚城镇(增长中心)。所以,从20世纪60年代起,人们对增长极的研究主要沿着部门增长极(推动型产业)和空间增长中心(集聚空间)两条线展开。2024/7/22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城规系112第一节增长极理论(二)增长极概念的明确:增长极理论一方面强调经济结构的优化,着重发展推动型工业;另一方面强调经济地域空间的优化,以发展中心带动整个区域。2024/7/22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城规系113第一节增长极理论(三)推动型产业(主导产业)的特征和作用机制(1)需求收入弹性系数高(2)创新能力强,竞争能力强(3)产业关联度高,波动效应大(4)生产分布集中,市场范围就愈广(5)产业规模大,影响力愈深2024/7/22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城规系114第一节增长极理论(四)增长极对周围区域的影响1、极化作用规模经济效应集聚经济效应2、扩散作用(涓滴效应)极化中心带动和促进作用“外溢”作用:技术输出、外出旅游政府调节增长极的极化作用和扩散作用是同时并存的复合过程极化作用和扩散作用大小不等2024/7/22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城规系115第一节增长极理论(五)极化方式与扩散方式(1)极化方式影响范围核心城市的数量和分布空间形态2024/7/22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城规系1162024/7/22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城规系117第一节增长极理论(2)扩散方式(范围、数量和分布、空间形态)2024/7/22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城规系118第一节增长极理论(六)增长极理论的评价增长极理论是区域开发中不均衡开发理论的一个典型。对增长极理论的质疑:对绝大数发展中国家或者欠发达地区而言,增长极的极化作用远远大于扩散作用。增长极理论对于区域开发和区域规划的指导意义2024/7/22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城规系119第一节增长极理论(六)对增长极理论的评价应用增长极理论需注意:

1、增长极与城镇的关系:二者不能等同,着重培育具备发动型或启动型产业的城镇。

2、增长极类型与规模的选择:培育适应本地的主导产业。

3、选择适宜地点培植增长极:依托原有城镇

4、充分发挥增长极功能:培育启动型产业的同时,发展具多种职能的服务设施;

5、增长极的体系:从城镇体系的要求出发;

6、对增长极要集中投资:有利于形成乘数效应2024/7/22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城规系120第二节核心—边缘理论核心边缘理论是解释经济空间结构演变模式的一种理论。该理论试图解释一个区域如何由互不关联、孤立发展,变成彼此联系、发展不平衡,又由极不平衡发展变为相互关联的平衡发展的区域系统。2024/7/22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城规系121第二节核心—边缘理论一、经济增长的空间动态过程及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形态经济增长的空间动态过程可分为四阶段,并具有相应的经济活动空间结构形态特征。1)前工业化阶段-离散型:各小规模核心离散分布,以等级联系为主,核心区与边缘区的差异较小。2024/7/22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城规系122第二节核心—边缘理论一、经济增长的空间动态过程及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形态2)工业化初期阶段-聚集型:核心区——城镇在具有优势区位的地方形成,向城镇的集聚作用逐渐增强,扩大了与边缘区的差异。各城镇间的横向联系逐渐加强,城市化进程加快。劳动力资金资源技术2024/7/22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城规系123第二节核心—边缘理论一、经济增长的空间动态过程及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形态3)快速工业化阶段—扩散形,工业产值在经济中占的比重在25%—50%。核心区发展很快,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之间存在不平衡关系。由简单的中心—外围结构逐渐转变为多中心结构。核心次一级核心次一级核心边缘边缘边缘边缘2024/7/22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城规系124第二节核心—边缘理论一、经济增长的空间动态过程及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形态4)后工业化阶段——均衡性,出现资金、技术、信息等从核心区域向边缘区域流动加强。整个区域成为一个功能上相互依赖的城镇体系,形成大规模城市化区域,城市等级结构形成,开始了有关连的平衡发展。2024/7/22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城规系125第二节核心—边缘理论(三)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的划分1、核心区域城市或城市集聚区2、边缘区域上过渡区域下过渡区域资源前沿区域2024/7/22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城规系126第二节核心—边缘理论核心区域和边缘区域会随着其自身、以及更高层次区域经济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而发生变化。新的核心区域不断形成,与边缘区域的发展差距逐渐缩小,区域之间的不平衡发展现象逐渐改观。2024/7/22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城规系127第二节核心—边缘理论(四)核心-边缘理论在规划中的应用核心-边缘理论对于经济发展与空间结构的变化都具有较高的解释价值,对区域规划师具有较大的吸引力.(一)城市与乡村的关系(二)国内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关系(三)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2024/7/22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城规系128第二节核心—边缘理论(一)城市与乡村的关系确定城镇在区域经济活动的中心地位。尤其是落后地区重视卫星城镇和小城镇的发展控制城镇的发展规模,防止过大或过小导致的规模不经济。有步骤的向外围扩散一些工业和服务业,促进核心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周边的发展。2024/7/22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城规系129第二节核心—边缘理论类型区特点发展规划方案向上过渡区兴盛区域调整产业结构,改善基础设施向下过渡区经济停滞区改造和提高传统产业部门,调整结构资源前沿区出现新增长势头的区域发展资源深加工产业优势,壮大输出性强的基础部门。(二)国内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关系核心区域继续发挥领先地位的优势,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适当控制城市人口,优化产业结构。适当进行相关产业的迁移来缓解中心城市的交通与环境压力。2024/7/22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城规系130第二节核心—边缘理论(三)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依赖有三种形式:殖民依附: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出口、工业品生产规模、商品价格等都受发达国家的一定控制;金融依附:资金不足,依靠发达国家的融资;技术依附:技术落后,受发达国家技术的控制。自主发展的战略2024/7/22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城规系131第三节点-轴渐进扩散理论(一)据点开发理论和轴线理论1)据点开发理论是地域极化理论的一种。该理论认为,由于资金的有限,要开发和建设一个地区,不能面上铺开,而要集中建设一个或几个据点,通过这些据点的开发和建设来影响与带动周围地区经济的发展。日本第一次全国综合开发计划实施策略,就是据点开发策略。2024/7/22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城规系1322024/7/22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城规系133第三节点-轴渐进扩散理论(一)据点开发理论和轴线理论2)轴线开发或者称带状开发是据点开发理论模式的进一步发展;该理论认为,区域的发展与基础设施的建设密切相关。将联系城市与区域的交通、通讯、供电、供水、各种管道等主要工程性基础设施的建设适当集中成束,形成发展轴,沿着这些轴线布置若干个重点建设的工业点、工业区和城市。既可以避免孤立发展几个城市,又可以较好地引导和影响区域的发展。2024/7/22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城规系1342024/7/22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城规系135点—轴开发的模式在中国沿海地带,重点开发“一环”(环渤海湾)、“一岛”(海南省)、“一湾”(北部湾沿岸)、“三个三角”(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三角洲)2024/7/22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城规系136第三节点-轴渐进扩散理论(二)点-轴渐进扩散理论的核心核心:社会经济客体大都在点上集聚,通过线状基础设施而联成一个有机的空间结构体系。2024/7/22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城规系137第三节点-轴渐进扩散理论(四)点-轴开发模式工作步骤通常是:首先,在区域范围内确定若干具有有利发展条件和开发潜力的线状基础设施经过的地带,作为发展轴,予以重点开发。其次,在各条发展轴线上,确定若干个点,作为重点发展的城镇,并且要明确各个重点发展城镇的地位、性质、发展方向和主要功能,以及它们的服务、吸引区域。再次,确定点和轴线的等级体系,形成不同等级的点轴系统。2024/7/22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城规系138第三节点-轴渐进扩散理论(四)重点开发轴和重点发展点的选择1、重点开发轴的选择1)最好由经济核心区域和和发达的城市工业带组成。2)有水陆交通运输干线为依托。3)自然条件优越,建设用地条件好,农业生产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带。4)矿产资源和水资源丰富的地带,特别是水资源丰富,或者是水源可供给性良好的地带。2024/7/22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城规系1392024/7/22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城规系140第三节点-轴渐进扩散理论(四)重点开发轴和重点发展点的选择2、重点发展点(城镇)的选择1)城镇发展的条件及其在区域中的地位。2)城镇的发展现模。(大中小)3)城镇空间分布的现状。(集聚和分散)2024/7/22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城规系1412024/7/22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城规系142第三节点-轴渐进扩散理论(五)点—轴开发模式对区域发展的意义1、有利于发挥集聚经济的效果2、能够充分发挥各级中心城镇的作用3、有利于把经济活动结合为有机整体4、有利于区域开放式发展2024/7/22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城规系143第四节圈层结构理论一、理论的形成杜能提出“农业中心地”模式,即杜能环,自由农作区-农业区-谷草农作区-三圃农作区-畜牧业区-林业区的圈层环。伯吉斯城市用地同心圆模式,五大圈层:中心商业区-过渡性地区-工人住宅区-中产阶层住宅区-高级人事或通勤人士住宅区。狄更生和木内信藏的城市地域分异三地带:中心地域-周边地域-市郊外缘。2024/7/22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城规系144第四节圈层结构理论2024/7/22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城规系145第四节圈层结构理论二、圈层结构理论的内涵城市是一个不断变动着的区域实体。从外表形态来说,它是指有相当非农业人口规模的社会经济活动的实际范围。城市空间大体上可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建成区;另一部分是正在城市化的、与市区有频繁联系的郊区。“距离衰减论”城市与外围区呈圈层状的空间结构和沿点-轴线在空间不平衡发展具有一定的统一性,并非完全对立。边缘区向建成区转化实际就是乡村向城市的转向。2024/7/22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城规系146第四节圈层结构理论三、圈层结构的基本特征圈——向心性,层——层次分异(一)圈层结构主体一般性质:1、各个城镇有各自的圈层状态。2、每个城镇都有较明显的直接腹地,对周围圈层的影响范围都是有限的。3、圈层的大小与城市规模、对外交通的便利程度(易达性)、对外辐射强度成正比。4、在城市密集区,圈层会产生交错叠置现象。5、等级层次系统。2024/7/222024/7/222024/7/22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城规系149第四节圈层结构理论三、圈层结构的基本特征内圈层城市核心建成区、扩散发源地,该圈层是完全城市化了的地区,基本上没有大田式的种植业和其他农业活动,以第三产业为主,人口和建筑密度都较高,地价较贵,商业、金融、服务业高度密集。2024/7/222024/7/222024/7/22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城规系152第四节圈层结构理论三、圈层结构的基本特征②中间圈层,可称为城市边缘区,它是中心城区向乡村的过渡地带,是城市用地轮廓线向外扩展的前缘。城市边缘区是城与乡的结合部。位置上:建成区外围功能上:二重性社会文化上:多元性空间景观上:乡村景观向城市景观转变、低效用地内边缘区与外边缘区2024/7/22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城规系153第四节圈层结构理论2024/7/22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城规系154第四节圈层结构理论外圈层城市影响区,土地利用以农业为主,农业活动在经济中占绝对优势,与城市景观有明显差别,居民点密度低,建筑密度小。外圈层中也许会产生城市工业区、新居住区的“飞地”,并且一般在远郊区都有城市卫星镇或农村集镇或中小城市。2024/7/22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城规系155第四节圈层结构理论五、圈层结构理论的实践意义(1)卫星城镇的规划、建设是圈层结构理论的应用之一。(2)圈层结构理论在日本已成为国土综合规划的重要指导思想,并且发展成为大城中经济圈构造理论,远远超出了城市圈层结构概念,转化为大区域经济圈模式。(3)圈层式空间结构理论也广泛用于城市经济区和综合经济区的研究。城市圈、都市区的提出2024/7/222024/7/22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城规系157区域空间结构理论的小结增长极的演变(从佩鲁到布德维尔、增长极对区域的影响【极化方式到扩散方式】)核心—边缘理论的4个阶段及空间形态、以及在规划中启示【城市和乡村】点—轴开发模式中重点轴和重点城镇的选择圈层理论的内涵及内、中、外圈层的特征区域产业结构与主导产业分析159学习目的:区域产业结构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子与表现,在区域分析中占据一定的地位。对区域产业结构的认识为区域分析提供了经济基础,特别是主导产业的认知和确定过程,为今后区域产业规划奠定了理论基础。学习区域产业结构及其主导产业能树立学生的整体观念和全局思想,也是城乡规划专业应具有的品质。160目录区域产业结构分析1区域主导产业的确定与产业结构优化21.1产业的划分1.2产业结构的内容1.3产业结构分析的方法2.1主导产业的概念2.2主导产业的判定标准2.3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2.4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161第一节区域产业结构分析一、产业的划分从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各部门的相互依存关系的划分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时发展的顺序对产业的划分按各生产活动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划分按经济活动的各部门中要素密集程度划分按社会部门的性质划分1621)两大部类的划分

生产资料生产部类社会总产品国民经济消费资料生产部类2)农轻重的划分农业国民经济重工业:生产资料生产部门工业轻工业:消费资料生产部门一、从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各部门的相互依存关系的划分1631)费希尔的三次产业划分第一产业:直接取自于自然界的部门,一般指广义农业,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第二产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门,一般指广义工业,包括制造业、建筑业和采矿业。第三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一般指广义的服务业,包括商业、金融、保险业、运输业、服务业、公务及其它事业。二、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时发展的顺序对产业的划分1642)我国的三次产业划分(1985年10月)第一产业:农业A(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第二产业:建筑业和工业(B-D)(包括采掘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汽、热水、煤气等);第三产业:除上述产业以外的其它各业(F-T)。二、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时发展的顺序对产业的划分165(五)按社会部门的性质166也有将第三产业分为:1.体力服务:裁缝、鞋匠、洗染、搬运、上门送货、各种维修业等;2.智力服务:作家、设计师、工程师、教师、广播新闻、医生、护士、顾问、智慧团、计算机软件、数据库、出版、计算中心等;3.智力加体力的复合服务:电气通讯、交通运输、不动产经营、金融、旅馆、百货、饮食等4.情绪服务:生命保险、娱乐、文化、体育、戏剧艺术等;5.宗教业167五次产业划分法:一类是传统经济学框架下:农业、工业、服务业、信息产业和知识产业;一类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下:农业、工业、服务业、资源再利用业和生态维护业。168三、按各生产活动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划分区域经济活动主导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部门,在全国或较大区域劳动地域分工中占有相当重要地位,又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和核心,可以主导区域产业结构的发展方向,并带动区域其它产业的发展。辅助产业及配套产业又称配套产业,或关联产业,是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并服务、配套于主导产业的部门。如对主导产业的产品进行再加工、对其副产品和废料进行综合利用,为主导产业提供原料、半成品零配件和其它服务。基础性产业是为发展生产和保证生产供应、方便居民生活而建设的区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各部门,包括交通、邮电、供水、公共动力、商业、金融保险、科研设计、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部门。169(四)按经济活动的各部门中要素密集程度资源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要区分不同产业类型及其特点170(五)按社会部门的性质171第一节区域产业结构分析二、产业结构分析的内容

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因素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条件产业结构演化的趋势172(一)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因素①社会消费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生产结构决定消费结构,消费不仅是生产的终点,是使产品得以最终实现,同时又是生产的先导,为生产提供方向和动力。消费结构既检验产业结构的实际效益,又引导着产业结构向符合消费需求的方向变动,从而推动产业结构演变。173(一)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因素②资源状况自然资源组合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自然资源的种类、数量、质量不同,其经济价值不同,对区域产业结构的影响程度也不同(资源导向型产业结构)人文资源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劳动力资源和旅游资源的影响上,旅游本身就是一种产业。174(一)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因素③科技水平在科学技术水平较低或对新技术消化、吸收和推广运用水平较差的区域,生产领域拓展和新产业形成的速度慢,产业结构中原始或传统产业成份比例较大,并且多以自然资源密集型或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反之,多以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175(一)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因素④产业基础与生产传统区域现状的产业结构是从过去产业结构基础上发展演化过来的,或多或少都会留下原有产业结构的烙印,改良、更新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并不意味着完全摒弃、清除(传统手工艺)。在特殊的一些区域,传统生产会成为独特的、优秀的遗产,对区域的产业结构会产生深远的影响。176(一)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因素⑤区际联系与区域分工商业流通、资金融通、人才和劳动力的流动,以及技术的转移、信息的传递等,都是区域产业结构变动的重要影响因素。区域分工则体现着协作、竞争、利益,使得前4种因素的影响程度加深或者减弱。177(二)产业结构合理性的评价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应具备的条件:①是否充分利用区域资源;②技术结构是否先进适用;③产业部门之间是否协调;④是否有较强的转换能力和应变能力;⑤产业结构的经济效益如何。178(三)区域产业结构演化的趋势1、配第—克拉克定理2、库兹涅茨模型—人均收入影响论3、钱纳里的标准产业结构和工业化阶段理论4、罗斯托的主导产业演替和经济成长阶段论179(四)导致产业结构变化的原因①国家产业政策的影响;②区域主导专业化部门市场容量和市场寿命;③主导专业化部门的技术生命周期;④区域资源供应状况的变化。180第二节区域主导产业的确定与产业结构优化(一)主导产业的概念罗斯托:整个经济的增长在一定意义上是某些关键部门的迅速增长所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效果。他把这些部门称为驱动部门或主导部门。主要特点是:高创新率,能迅速地引入技术创新或制度创新。高速增长能力,其增长率较整个经济的增长率高。带动性,很强的带动其他部门发展的能力。即“扩散性”。181前向效应——主导产业部门的发展诱发出新的经济活动或产生出新的经济部门。后向效应——主导产业的发展对向其提供投入品的产业部门的带动作用。旁侧效应——主导产业部门的发展对地区的影响,包括地区经济结构、基础设施、城镇建设以及人员素质等方面的影响。182主导产业的显著特征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获得与新技术相关联的新的生产函数,能够实现产业“突破”。具有持续的部门增长率,并高于区域整体经济增长率。具有很强的关联效应:能广泛地采取多种手段带动或启动其它产业的发展;即能以新技术、新产品武装其它产业,促进其发展,进而带动国家和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具有显著的产业规模和良好的发展潜力,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和主导。在时间上具有阶段性,随经济发展进入不同阶段而不断转换。183如战后日本工业发展先后出现四组主导产业:第一组是电力工业,带动了大耗电工业的发展;第二组是石油/石化、钢铁/造船等两大工业系列,这些产业提供了大量的原材料,为若干年后到来的加工、组装工业的大发展创造了条件;第三组是新兴的机械工业,如汽车、家用电器等;第四组是环保设备制造业,如水处理、垃圾焚烧,以及新能源等。184主导产业几个相近概念优势产业:处于产业寿命周期中后期到成熟期,对经济整体的拉动作用处于、或即将处于鼎盛期的产业。强调资源的天然禀赋、资源的合理配置、与经济行为的运行状态都得到较好结合。支柱产业:在经济总量中占有较大份额和较显著带动作用的产业。主导产业着眼于未来的长期发展,强调创新、未来的发展优势和带动优势;支柱产业、优势产业立足于现实经济的效率和规模,注重可靠性和效益。185确定主导产业的意义主导产业未必是当前经济较大影响的产业,投入产出率可能也比较低;但由于主导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的带动作用,有意识地确定主导产业,重点培育主导产业;既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实现较快增长,也利于各地优势的发挥。186二、主导产业的判定标准两大标准(一)对区域发展目标的贡献(二)竞争能力187三、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定性分析的6大基准:区域比较优势基准需求收入弹性基准生产率上升率基准技术密集度基准就业基准可持续发展基准筱原两基准188小结:1)区域发展中不可能出现一成不变的主导产业。2)区域经济发展条件的差异决定区域间主导产业选择的差异。3)区域主导产业,既可以是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迅速增长的产业,也可以是上述范围内处于衰退期的产业部门。不顾区域实际条件盲目发展现代化产业部门的作法是极不明智的,在实践中也是有害的。189四、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1.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1.充分发挥区域优势2.产业结构的整体性与系统性3.产业结构的先进性(应该保留三个时代的部门)站在时代发展最前列的兴旺部门站在第二线的后备部门因老化而退下来、正在接受改造得以重获新生的部门1902.产业结构优化的原则1.产业结构合理配置与调整优化必须从区域实际情况出发,与区域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相适应。2.有利于技术进步和经济效益的提高。3.有利于加速出口产业的技术进步,开拓国际市场,为进口结构高级化创造条件。4.有助于区域优势的发挥,在优势产业基础上向地区专门化方向发展。5.有利于充分发挥劳动力优势,减轻就业压力。6.有利于环境保护和区域环境质量的提高。1.说说你的家乡主导产业是什么?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2.请结合区域产业结构的影响因素及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条件分析你所在省份和城市的产业结构。课后思考第五章区域发展水平综合评价2024/7/22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城规系193目录区域发展的整体评价1区域竞争力评价2区域发展阶段的划分32024/7/22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城规系194第一节区域发展水平综合评价Why:明确区域发展水平与发展阶段,有利于从区域发展的实际出发,正确选择区域发展的战略方向、战略目标和战术模式,避免因盲目地高估或低估所造成的决策失误。How:选取合理的指标和指标体系: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评价指标;指标体系涉及到经济和社会等多方面。根据时代的变化,适时地转变发展观念。唯一性多元化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区域经济增长不等同于区域经济发展。避免“没有发展的经济增长”。区域经济增长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前提。2024/7/22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城规系195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生产要素投入区位条件(SWOT)区域投资环境区域外部条件2024/7/22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城规系1962024/7/22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城规系197

知识链接:SWOT分析法是城市战略规划研究的一种分析技术,始创于20世纪50年代,起初用于企业内部分析。由于它简捷实用,因此在许多管理学科的相关研究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S代表strength(优势),W代表weakness(弱势),O代表opportunity(机会),T代表threat(威胁),其中,S、W是内部因素,O、T是外部因素。SWOT分析法为企业的管理和市场营销战略的制定提供客观全面的依据。20世纪90年代以后,SWOT分析逐渐得到了其他学科和领域的应用,比如国土资源规划、城市战略发展规划、旅游规划等。近几年来,以目标为导向的城市战略规划方兴未艾。与此同时,全国各省市的旅游发展规划不断制定和出台,SWOT分析方法在城市规划中应用的范例越来越多.2024/7/22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城规系198知识链接:SWOT分析法在城市规划研究中:S和W则通常包括自然、历史、人力、资本、产业、制度、空间形象等等方面。O和T通常是指区位资源,包括全球、区域和城市三个层面的政治经济格局变动的大背景,2024/7/22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城规系199知识链接:SWOT分析法由于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雇主特殊,时效性高等特点,要求战略制定在可操作性的基础上必须重点突出,均表现出对W和T分析的不同程度的侧重,这是专门针对“以问题/目标为导向”(Problem/AimBased)的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SWOT分析能帮助迅速切入问题中心,找到“症结”所在。因此SWOT分析的四个条目下的因素收集和分析并不总是平均用力的,它根据应用对象的不同而不同。2024/7/22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城规系200知识链接:SWOT分析法SWOT分析法步骤是:第一步,分析环境因素.运用各种调查方法,收集公司所处的外部环境因素和内部能力因素,进行罗列.2024/7/22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城规系201知识链接:SWOT分析法SWOT分析法步骤是:第二步,构造SWOT矩阵.将调查得出的各种因素根据轻重缓急或影响程度等排序方式,进行一次或多次筛选(一般每个条目下的因素控制在10个以内),然后列表,构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