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响我们心中的歌——李存《唱响国歌》教学案例描述与评析_第1页
唱响我们心中的歌——李存《唱响国歌》教学案例描述与评析_第2页
唱响我们心中的歌——李存《唱响国歌》教学案例描述与评析_第3页
唱响我们心中的歌——李存《唱响国歌》教学案例描述与评析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唱响我们心中的歌李存唱响国歌教学案例描述与评析拓展资料唱响我们心中的歌李存唱响国歌教学案例描述与评析周迅(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国歌是一个国家的主要标志之一。会唱自己祖国的国歌,是每个受过教育的公民理应具备的最基本的音乐素养。让每一个学生能够在升国旗的时候唱准国歌,已成为音乐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新学期开始的第一堂音乐课,国歌往往成为我国许多一线音乐教师首选的教学内容。然而,以这样具有特殊意义的歌曲作为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很容易步入 “教一句,唱一句;唱一句,纠正一句”的模式或者以思想教育为主的德育课模式。对音乐教师来说,如何让这样的一堂课更富有音乐情趣;如何让学生在审美体验中,真

2、正理解国歌的意义,并且因为了解她而觉得她庄严,因为爱她而觉得她美丽都十分富于挑战性。对此,北京八中特级教 师李存先生的音乐公开课唱响国歌,或许能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兹介绍如下。一、走近国歌上课伊始,教师从音响听辨导入本课,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听觉上,集中到音乐色彩的感觉上。教师在钢琴上先后弹奏分解大、小三和弦并提出问题:“同学们,现在老师弹两组音。你们听听,当中哪个音不一样了”学生反复听辨后回答:“第二个音发生变化了。” 老师:“后组第二个音与前组第二个音相比,是高了还是低了呢”学生再次反复对比听辨后回答:“低了。”老师此时鼓励道:“回答准确。应该为你们自己鼓鼓掌!非常好!”老师:“好,我再

3、提一个问题:同学们觉得刚才这两组音,哪组是刚劲明亮的,哪组是柔和暗淡的”老师再次弹奏,学生初步感觉出大、小三和弦的不同色彩。有的回答:“第一组暗淡,第二组明亮”;有的不同意:“第一组明亮,第二组暗淡”。对此,老师并不急于给出答案:“那我们再听听。”接着播放一个以大三和弦为骨干音的音乐片断。当四度上行出现时,教师适时引导:“听听这段音乐,它和哪首歌曲有关”学生感觉播放的音乐片断与国歌有相似之处;老师随即引导学生在乐谱上找到相似的旋律片断。然后再次聆听、验证和判断,最后学生回答:“音乐刚开始处的旋律与国歌中的起来,起来,起来!处很相似。”“好,现在我们再回到原来的问题,那两组音哪组是光辉有力的”再

4、次对比之后,学生发现第一组(大三和弦)给人以光辉有力的感觉,而第二组(小三和弦)则给人以柔和暗淡的感觉。教师:“今天,我们的学习内容与国歌有关。许多教材都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作为第一首歌来编写,同学们可能已经会唱了,我们先来唱一唱。”学生随伴奏演唱国歌,教师指挥。“很好,现在我们单独地留意几个地方。”教师分别弹奏旋律,学生对应唱出歌词。练习其间,学生对歌曲旋律与歌词的对应掌握得非常好。教师进行评价:“很好,把握得较为准确。可是如果问我:初一 4班的同学唱得好不好 我的回答是:还可以更好!”二、理解国歌1 . 回忆历史,了解国歌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学习、生活经历,回忆寻找奏国歌的场景(周一升旗、奥运

5、颁奖),同时辅之以课件展示,总结通常于什么场合升国旗、奏国歌。教师:“下面老师给出一份国歌诞生的年谱,同学们能把它补充完善吗”学生进行讨论,将国歌诞生的过程一点一点地补充完整: 1949年毛主席在天安门宣布义勇军进行曲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代国歌”文革期间,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词被篡改 1978年将歌词恢复原貌 1982年,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确认为“国歌” 2003年明确写入宪法。在讨论过程中,学生理解了国歌的社会价值和历史意义,真正体会到国歌的神圣与庄严。教师:“了解国歌如何确立之后,能说说你对国歌了解了多少吗”学生说出了国歌原名、词曲作者、最早在哪部电影出现等相关知识。教师:“国歌出现在电影风

6、云儿女的结尾,想不想看看”接着播放出现义勇军进行曲的电影片断。“我们能听出,在那个时期,这首歌曲的节奏、节拍都被处理得很急促,有一种迫不及待的感觉。如果把速度放慢,又将是怎样的一种效果呢我们一起来听听。”教师弹奏义勇军进行曲原谱,学生回答:“比较庄严、沉稳。”教师:“是的,作为国歌以后,歌曲的速度上发生了变化,比原来的速度慢了一些,显得更为稳重了。”2 . 分析音乐,唱准国歌教师:“国歌的曲调采用大调式谱写,因为大调式的色彩往往给人以明朗、积极的感觉。”而后,教师结合导入环节中对大三和弦“光辉有力”的认识,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国歌采用 G大调的原因,引领学生体会不同调高带给人们不同心理感受的差异。

7、教师:“现在同学们回想刚才我们单独拿出来分析的两个旋律片断(即起来、起来、起来和我们万众一心处)。” 1 3 5这一因素被称为号角因素教师联系学校乐团经验、解放军冲锋号等例子加以说明。“同学们观察一下,从起来、起来、起来处开始一直到最后,除了骨干音 1 3 5之外,还出现了几次别的音”学生观察后发觉,除 6这个非骨干音曾出现一次外,整个旋律片断均由骨干音 1 3 5谱写而成;而号角因素在结尾处的运用,则为歌曲带来了十分强烈的动力性和奋进感。要求学生找出旋律中出现的三连音、符点音符及休止符,并提问:“在歌曲旋律的哪个位置,仅用两小节就把三连音、符点音符、休止符全部包含进去呢”学生答:“在冒着敌人

8、的炮火这两小节处。”接着对比聆听这两小节中三连音、符点音符及休止符在节奏和音乐表现上的区别;同时教师还在黑板上用数字表示各种音符及休止符的时值,使学生更为直观地理解三连音、符点音符及休止符的节奏特点和表现功用,便于把握音乐语言的正确运用。教师弹伴奏,请一位同学当指挥。在充分了解国歌的音乐特点之后,学生再次演唱国歌,并进行局部性的细微处理。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注意到这首歌曲的力度了吗”学生回答说,通过演唱,发现国歌的力度很强。教师:“当年谱写义勇军进行曲的时候,为什么要用这么强的力度这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学生通过观看抗日战争时期的战争图片,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日本侵略者就是这样杀掠

9、孩子们的父亲、母亲,甚至连孩子们也不放过。他们是杀人不眨眼的屠夫,他们是嗜血如命的禽兽!仅仅一个南京大屠杀,日本侵略者就残杀了我们多少同胞”有的同学已经沉痛地低下了头,有的同学沉重地说出:“ 30万!”每一位学生的脸上,都表露出了少有的肃穆与哀伤。教师再次提出问题:“我们为什么要把义勇军进行曲定为国歌就是为了记住!记住那些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以及用他们血肉筑起的新的长城!记住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我们每时每刻都要记着这些!”此时,一位女生激动地站起来说:“记住这些,我们才会更珍惜眼前所拥有的一切!才能更好地珍惜我们今天的生活!”“牢记历史,居安思危!”学生全体起立,跟随录音,一起指挥。3

10、. 讨论现象,唱响国歌教师:“牢记历史,居安思危。同学们,你们了解我们的国歌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吗”通过课件,学生了解到: 1939年二战爆发,全世界掀起了反法西斯战争,中国战场也受到了世界的瞩目。这时,反映抗战精神的义勇军进行曲广为传唱,随着反法西斯战线的建立,它被带到了世界各国,被翻译为很多版本;在美国被灌制唱片公开发行,在马来西亚被作为抗日游击队队歌,在印度被作为每日广播的开始曲;二战胜利前夕,联合国选取各国优秀反法西斯歌曲在世界范围内播放,义勇军进行曲代表中国被选入。教师:“我们的国歌在国际上获得了充分肯定,深受国际社会的重视。然而,在我们身边,它又被怎样对待的呢”师生共同就当前社会上出现

11、的一些与国歌有关的不良现象进行讨论。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这些现象又反映了什么并列举了一些典型的不良现象,如,用国歌作为手机来电的铃声(网络上);升国旗,奏国歌依然继续走动(校园中);默写国歌歌词全对者为数不多(北京西城区调研);升旗仪式时,除去录音,几乎听不到唱国歌的声音(校园中)等等。巧妙地回避了直面的德育说教,让学生在讨论思考的过程中,自主寻找问题出现的根源;从自我做起,对国歌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尊重国歌,唱响国歌。三、高唱国歌通过纪录片,学生了解了人民解放军军乐团与国歌的故事;观赏了开国大典乐队指挥罗浪的演出录像;体会了开国大典时连夜彩排的情景;明了建国 50周年大庆时,万

12、人军乐团与一名旗手的默契如何成就;感受到了港澳回归时国歌的演奏“早一秒是失职,晚一秒是耻辱”的复杂心境。接着教师又进一步创设情境,结合历史事件与学生的亲身经历,烘托情感,使学生再次体会了国歌的庄严肃穆。在这节课即将结束之时,教师点题道:“让我们从身边做起:每当国旗升起之时,让我们唱响国歌!在我们的心里,永远唱响国歌!为完成先烈们的遗志,为了祖国的美好未来,让我们永远地唱响国歌!好!全体起立!邀请台下的老师与我们一起,唱响国歌!”在那一刻,在坐满几百人的礼堂里,我们从心里唱响了这支“万众一心的歌”!一节课下来,在场的每个人,心情都久久不能平静。是啊!已经很久了,已经很久没有被国歌这样打动了!在当

13、今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里,各式各样的音乐通过各种媒体充塞了我们的耳朵,太多的时候我们只是在被动地接受,转瞬即忘。我们似乎没有时间去思考音乐背后的更多内涵,我们似乎不再关心耳边的音乐到底在说些什么,对音乐的所谓“理解”大都只能流于表面、浮光掠影。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浅尝辄止的习惯就慢慢形成了一种可怕的定势,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我们都不加判断,照单全收,满足于外界“千姿百态”的音响刺激。这如同去了解一个人,只去打量他的衣着样貌,不去关注他的秉性修养,不去关心他的内在气质。何等粗浅!如果让音乐在这样的一种听觉习惯中自然选择和淘汰,试问我们的音乐将走向何方?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是心灵深处发出的声音。任何一部音乐作品都有其特殊的含义,都有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审美渊源。要理解它为什么能给人以愉悦的审美享受并从中获得这种情感体验,单靠分析和品味其音乐基本要素是力所不及的。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