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古诗两首(教案)_第1页
4古诗两首(教案)_第2页
4古诗两首(教案)_第3页
4古诗两首(教案)_第4页
4古诗两首(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142015-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 京口区六年级语文4.古诗两首教学案4 古诗两首主备学校:镇江市中山路小学 课型:阅读课 审核: 使用学校:镇江市中山路小学 执教班级:六(168)班【教材分析】古诗两首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两首诗,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的两首诗歌。本单元以“爱国”为主线塑造了一个个个性鲜明的爱国者的形象,让学生体会作者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使学生与作者的内心情感产生共鸣,受到熏陶和感染。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前人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正月,叛军首领史朝义兵败自杀,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相继投降,河南河北先后被官军收复,延续了七年多

2、的“安史之乱”才彻底平息。当时诗人杜甫正携着妻子流落在四川梓州,听到这一胜利喜讯不禁大喜若狂,在极度兴奋中,一改过去沉郁顿挫、含蓄蕴藉的诗风,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脸炙人口的七律名作。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诗中作者以遗嘱的口吻,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的无比愤慨;对收复失地、洗雪国耻、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 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爱国之情,这一点是相同的。但两首诗还应让学生明白不同的表达方

3、式:示儿是通过“悲”(“但悲不见九州同”)盼望祖国统一表达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通过“喜”,听到祖国重归统一“喜欲狂”表达的。【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祭、巫、涕、洛。3了解两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理解这两首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每首诗的意思。4掌握古诗“抓重点词句体会诗人思想感情”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学习重难点】重点:弄懂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和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通过重点词语的品析及反复吟诵来体会。难点:指导学生在叙述诗句意思时理顺句子时要增补诗句中省略的内容,把倒装句按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调换词

4、语顺序。【课时安排】2课时【资料链接】1.杜甫(721-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他比李白小十一岁,两人友谊深厚,创作成就各有千秋,难分伯仲,中国文坛上称“李杜”,一为“诗仙”,一为“诗圣”。杜甫一生写了很多诗,流传至今的有一千五百余首。他的诗宛如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现实生活,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洋溢着爱祖国、爱人民的崇高精神,被推崇为“诗史”。2.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一生创作诗歌很多,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他的诗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3.安史之乱:公元755

5、年,安禄山趁唐朝政治腐败,在范阳发动叛乱,叛军南下攻占洛阳、长安,唐朝大将郭子仪等率军平叛。后来,安禄山的部将史思明又起兵反唐。直到763年,唐朝才平定叛乱。【学习过程】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词“涕、洛”,理解诗句、了解内容。 2.了解诗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喜欲狂”的心情及原因,体悟及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3.背诵默写这首诗。一、自主导学1阅读资料链接中作家资料,完成下面填空,并记忆。 杜甫, 代著名诗人,文坛上把他与李白称为“ ”。 他的诗不仅内容 ,而且洋溢着 的崇高精神,被推崇为“诗史”。2查字典,理解下列词语。(1)涕泪: (2)喜欲狂: (3)妻子(写出读音 ):

6、 (4)青春: 3爱国诗句积累。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陆游病起书怀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 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曲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4.熟读古诗,尽量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二、课堂研讨1.解诗题、知诗人,了解时代背景。 (1)同学们,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到了唐代,中国古典诗歌更是达到了创作的顶峰。唐代诗坛可谓群星闪烁,有一位诗人与李白齐名,被尊为“诗圣”,他的诗被人们称为“诗史”,他是谁?你对杜甫了解多少?同学们,在我国诗坛上有一位诗人与李白齐名,被尊为“诗圣”,他的诗

7、被人们称为“诗史”,他就是(杜甫),能背一首他的诗吗?(2)时代背景;请学生结合资料链接中的内容简要介绍“安史之乱”。(3)理解诗题,题目: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释题:(教师板书题目)学生齐读,然后解题: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注意区分“闻”“河南河北”的古今词义变化。“闻:听说”,不同于现在的“用鼻子嗅”,这是古今词义上的变化,诗中还有。同学们在学习中还要善于发现,那“河南河北”指的是哪里?是河南省与河北省吗?不是的,指的是黄河的南北两岸,那里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2抓字眼,明诗意。 (1)练读这首诗,请大家自由地读,读准字音,尤其要读准诗中的几处地名。指名读,注意“卷”读音和“妻子”“青春”的古

8、今词义变化。(“漫卷”读jun,体会为什么这样读,“卷”,动词,卷起来之意,我们一起读;“妻子”的“子”为什么不读轻声,“子”指孩子,有实在意义,这是古今词义的变化,我们一起读,还有“青春”,不同于“青春年华”,而是指春天的景物,我们一起读。)(2)再读古诗,弄不懂的地方作下记号。 这里针对学生的质疑重点明确两个问题: 诗中表示地点的有六个词语:剑外、蓟北、八峡、巫峡、襄阳、洛阳。表示地区的有两个词语:河南、河北。学生对这些地名没有空间概念。利用地图直观地向学生介绍它们的地理位置,(介绍时指地图说) (3)根据老师出示的带点字意思,学生尝试理解诗意。扫清文字、词语的障碍之后,引导学生串词成句,

9、说句意,串句成篇,说诗意。指导学生在理顺句子时要增补诗句中省略的内容,把倒装句按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调换词语顺序。3想意境,悟诗情 (1)找诗眼,品情感。诗中最能体现杜甫的心境的是哪个词?(喜)你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这种心情?从中可以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在安史之乱的七年当中,杜甫一家人过的是怎样凄凉,怎样悲惨的生活呢?人民百姓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读读他在安史之乱中写下的诗句。痴女饥咬我 ,啼畏虎狼闻。怀中掩其口,反侧声欲嗔。小儿强解事,故所苦李餐。一旬半雷雨,泥泞相牵攀 选自杜甫彭衙行翻译:逃难途中,小女儿饿的禁不住咬我,哭闹声又害怕被虎狼听见。在怀中紧搂着

10、捂住她嘴巴,她反而挣扎着哭叫声更尖。身边稍大些的小儿,非要摘苦李子当餐饭。一路上十几天多半有雷雨,泥泞中全家人只好相互扶搀着。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翻译:布被又旧又破冷似铁,屋破又遭连夜雨。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想到战乱频仍、残破不堪的国家,我无法入睡。雨什么时候才能停?天什么时候才会亮呀!三男夜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 选自杜甫石壕吏翻译:三个儿子应徵防守邺城.一个儿子捎信回来,两个儿子最近作战死亡.活著的人暂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永远完结了!家

11、里再没有别的男丁,只有还在吃奶的孙子。4. 杜甫在乱军横行,生灵涂炭的战乱中过了七年呀!七年, 2600多个日日夜夜呀,杜甫日日夜夜都在盼望着早日结束漂泊的生活,重返故乡。盼呀盼呀,他盼得头发都白了。那一天,他突然听到了官军收复了河南河北的胜利喜讯。指导朗读前两句,从中明白了什么?(诗人的喜极而泣、悲喜交加)(我们赞叹这真是一首好诗,仅仅56个字,为我们展现一个感情热烈,喜极而泣,满怀希望,无限喜悦的杜甫。这是我们通过真切的体味、感知诗句的意境,这是在把诗讲胖,变丰满。下面,我们再来试着将诗说“瘦”,寻找诗“眼”。那诗中最能体现杜甫的心境的是哪个词? “喜”就是这首诗的诗眼,就是在杜甫心中压抑

12、许久,是他苦苦期待的,只有当战乱平息,祖国统一才会从心底里迸发出来的最真挚最强烈最渴望的情感。你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这种心情?从中可以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涕泪满衣裳”(喜极而泣、悲喜交集。指导朗读。)“漫卷”即胡乱的收拾,这对于一位酷爱读书的人来说是一种极为反常的举动,这种反常描写,体现杜甫巧妙的创作手法,此时的杜甫再也无心伏案读书,你们说那将是何等的兴奋啊!谁来读?“愁何在”说明什么?他们为什么而愁,为衣食而愁,为居无定所而愁,为贫困流离,生命时常受威胁而愁。如今所有的烦恼都被胜利的喜悦冲得无影无踪,留给他们的就只有高兴,只有激动,只有兴奋,只有谁来读?)(2) 圈读地名,品味感情。

13、你们知道全文共出现几处地名,圈一圈,你觉得作者连用这么多地名累赘吗?圈一圈诗中出现的地名,请学生连读、齐读。(全诗连用六个地名,因为他始终贯穿着诗人喜悦心情,并不感到丝毫累赘,相反使人读来感到格外真切真实,诗人爱国思乡之情也自然流露出来,也是诗人高明之处。安史之乱时,叛军占领了这里:河南、河北。而诗人也由老家洛阳流落到四川的剑外。当唐王朝军队平定叛乱,相继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传到四川的剑外时,诗人是欣喜若狂,心中早已计划好回乡的路线,那就是从巴峡到巫峡,周围高山险峻,路途艰难。而出巫峡到襄阳,从襄阳的洛阳跨越四川、湖北、河南三省又是何等的长途跋涉。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作者此时在剑外从

14、剑外到洛阳,途径四川、湖北、河南三省,实际相隔千里之途,却因喜悦至极,感觉如同近在咫尺,这两句中地点的转换,准确地表现了诗人归心似箭和为收复失地而喜悦的心情。地名之多是这首诗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让我们感受到杜甫高超的创作才能。)来,让我们再一次将心比心,经情传情,齐读这首诗。4诵诗句,品诗味 “好诗不厌百回读”,为了使学生读出味来,读出感受来,分三点进行教学:尝试读,让学生自己标上停顿、重音记号,有感情地朗读;示范读,准确地标出停顿、重音带读,要求学生读出喜悦心情来;反复练读,采取个别读,小组读,男女读,配乐读等多种形式进行,最后熟读成诵,达到诗中情,作者情,学生情三情和谐的共鸣,受到感情的熏

15、陶。 5扩展延伸。 向学生推荐读杜甫的名诗春望 赏析: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的长安城,杂草丛生,满目荒凉。诗人忧时伤乱,触景生情。全诗由“望”着笔,情景相融。层层推进,由忧国到思家,情感愈来愈强、逐渐具体、逐渐深入。读罢全诗,满腹焦虑、搔首而叹的诗人恍若眼前。与春望相比,这两首诗表达的有什么不同?这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语言生动活泼,爽朗奔放,被称作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若是想配乐朗诵,该选择怎样的乐曲呢?(轻快激昂),谁想来试一试?播放音乐诗朗诵(表扬,学生自己背下来)谁能来配乐背诵,一齐配乐背诵。杜甫的诗流传下来很多,反映他各个时期的理想和境遇,也真实地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社会现实生活,不但内容丰富

16、,而且洋溢着爱祖国爱人民的崇高精神,代表作如“三吏”“三别”等,感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广泛阅读,深入学习,如果你对杜甫这个人感兴趣,不妨也去做一番调研,教师也愿意帮你想一个探究的小话题。同学们若是有疑难,教师也很愿意与你们再交流。三、当堂训练填空。悠悠历史,有很多仁人志士将毕生的精力献给了自己的国家,有面对国家的腐败,跳江以身壮山河的 ; 精忠报国,南宋抗金名将 ; 虎门销烟的 ;七次下西洋 ;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 ;此外,我还知道 。第二课时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背诵并默写示儿。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表达的强烈的爱国热情,受到熏陶。二、课堂研讨(一)温故知新背诵闻

17、官军收河南河北。1导入(大屏幕出示):爱国,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巍巍中华,悠悠历史,有多少仁人志士将毕生的精力献给了自己的国家,留下了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故事!悠悠历史,有很多仁人志士将毕生的精力献给了自己的国家,有面对国家的腐败,跳江以身壮山河的 屈原, 精忠报国,南宋抗金名将 岳飞 , 虎门销烟的 林则徐 ,七次下西洋 郑和,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 范仲淹 隔着千年的长河,今天,我们仿佛依然能够听见他们铿锵有力的话语,看见他们坚贞不屈的身影!2.让我们穿越近千年的时空,来到伟大爱国诗人陆游的家中,听听这位85岁的老人在弥留之际的最后遗言吧!(板书:示儿)通过题目我们知道,这是陆游留

18、给谁的遗言?对,示儿就是告诉儿子!范读。3.了解陆游,检查预习4.(大屏幕出示)过渡:85岁高龄的诗人就要走完坎坷多难的人生旅途,临终之际,他独独为一件事而死不瞑目,忧愤至极的他伤心地留下这首绝笔,溘然长逝。到底是哪件事让陆游牵肠挂肚呢?请大家读两遍诗后,告诉我。(二)初读感知自由朗读,按自己的节奏和速度来读。1.交流,检查指名读。再指名读读一读示儿。其他同学听,特别注意听词句的中间,他是怎么停顿的,读得是不是字正腔圆。2.指导朗读:大家注意到,他在读“死去元知万事空”的时候在哪停顿了?齐读:教师指导学生读古代的诗词,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自己再试着读一读

19、,争取读出自己的味道和感觉。3.指名读,反馈,齐读(三)体会诗意,理解情感1.几遍读下来,知道老诗人为什么事情而死不瞑目了吗?同学们,读到这儿为止,你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谁来说一说?2.带着这种感觉,再读这首诗,读进诗的字里行间3.示儿,就是告诉儿子!作者在生命垂危之际,到底有什么要告诉儿子的?请大家默读这首诗,读的时候注意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插图,然后试着去理解这首诗。4.理解“通假字”元、无理解古今字义不同但根据老师出示的带点字意思,学生尝试理解诗意。扫清文字、词语的障碍之后,引导学生串词成句,说句意,串句成篇,说诗意。指导学生在理顺句子时要增补诗句中省略的内容,把倒装句按现代汉语的

20、语言习惯调换词语顺序。“元知”与“但悲”的相对,造成极大的反衬作用,表现出诗人内心深深的遗恨。5.请你大声地再读一读这份遗嘱,你能体会到诗人此时此刻是怀着怎样一份感情写下这首绝笔诗的吗?(板书:悲)6.诗人在“悲”什么?让我们随着陆游一起,走进他的生活7.出示材料:20岁时,他激情高诵:“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希望自己有一天能亲临战场、杀敌报国,何等的壮怀激烈!(观大散关图有感)68岁时,他悲痛于北方人民在敌人的铁蹄下苦苦挣扎,一句“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道尽多少辛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英雄空有一腔热血却报国无门,眼看青丝变白发,只能将满腹凄凉化为一句:“胡未灭,鬓先秋,

21、泪空流”!(诉衷情)对朝廷夜夜笙歌,不想收复失地的悲愤,让他痛呼:“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关山月)老病僵卧之时他仍在梦中亲临前线,杀敌报国,收复北方失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是他壮志未酬,未能再披戎装的悲伤写照!(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8.读了这些诗句你明白了陆游的“悲”从何而来了吗?小组讨论,指名反馈(1)对大好河山落于金兵铁蹄之下,不能收复的悲痛。(2)壮志未酬,未能再披戎装,亲自杀敌的悲伤。(3)对南宋政权偏安一隅,不思收复中原故土的悲愤。(4)对于中原遗民沦为亡国奴的悲悯。这浓浓的“悲”其实源于一个深情的字眼爱。(板书:爱)9.他爱什么?(对祖国强烈的爱)在陆游看来,人死后万事皆空,什么都搁得下。这是他豁达的生死观。但在陆游心里,仍然有一种无法排遣的悲愤,那就是没有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所以他临终不说别的家常话,只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体现了他深厚真挚的爱国热情。10.小结:陆游一直渴望王师北定以统一祖国,九州大同是诗人终生为之奋斗的理想。这一年又一年的等待与盼望,让他熬干了心血!60年过去了,85岁的老人在最后一刻也未能见到“九州同”,心情是何等悲痛,何等悲愤?为国耻未雪而死不瞑目,千年之后,读来仍令人潸然泪下!11.让我们牢记示儿,怀念永远的陆游!一起读!(四)读写结合,体验情感1.同学们,如果你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