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总结一、简答题1、自然辩证法含义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关于自然和科学技术的一般发展规律,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基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概括和总结。自然辩证法是就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2、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是一个完整的科学学说体系,它的研究内容有: (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界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它旨在对自然界的存在方式、演化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作出科学的说明。(2马克思主义科学
2、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反映了自然观和社会历史观的统一。(3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从辩证唯物主义立场出发,总结出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从抽象到具体、历史和逻辑的统一等辩证思维形式,并且汲取具体科学技术研究中的创新思维方法和数学与系统思维方法等根本方法,对其进行概括和升华,形成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方法论。(4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论。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论是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出发,探讨社会中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以及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等的普遍规律。自然辩证法的四部分内容,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有机整
3、体,共同揭示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的本质。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主要观点、特征(1基本思想:唯物论与辨证法的统一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人与自然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2主要观点:自然界是先在的和历史的自然界自然界是相互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自然界用辩证的思维认识世界(3特征:实践性、历史性、辩证性、批判性4、系统自然观的特征系统性、复杂性、演化性、广义性5、人工自然观的特征主体性、能动性、价值性6、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对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概括和总结,重点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
4、技术的本体论和认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是一般生产力,技术是现实生产力;科学主要是认识世界,技术主要是改造世界。7、科学的定义和特征(1定义:科学是人类求真的一种认识活动方法和知识体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和社会建设,是精神领域的社会劳动;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或者说科学是以范畴、定理、定律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多种现象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2特征:客观性和实证性探索性和创造性通用性和共享性8、技术的定义和特征(1定义:技术是人类为了满足社会和自身的需要,利用自然规律,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由物质手段、工艺方法、劳动技能以及相关知识要素构成的体系;是
5、人类借以改造自然与控制自然以满足其生存与发展需要的物质、装置等。技术是人类活动的行为方式、做事或制作的方法技术是指劳动手段的总和技术是自然规律有意识的运动,是科学的物化技术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以及其他生产活动的需要,运用自然和社会规律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手段及其方法的总和(2特征:技术是人类需要与自然物质运动规律相结合的产物技术是主体要素和客体要素的统一技术本身有一个从潜在形态到现实形态的发展过程技术是生产力的构成要素,是生产力水平和性质的标志。9、创新型国家的内涵和特征(1创新型国家的内涵:创新型国家是指将科学技术创新作为国家发展的基本方略,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主要依靠科学
6、技术创新来驱动经济发展,以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通过制度、组织和文化创新,积极发挥国家创新体系作用,形成强大国际竞争优势的国家。(2特征:科学技术进步贡献率较高R&D投入占GDP的比例较高对外技术依存度较低自主创新能力较强10、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目标和总体战略方针(1根本目标: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国家竞争力;(2战略方针: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二、论述题1、论述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发展中的一种形态,它与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一起构成马克思主义自然发展观中的三种形态,共同成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围绕人与自然
7、关系这个主体展开研究,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们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都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是关于人与生态系统辩证关系总的观点,是在全球生态危机的背景下依据生态科学和系统科学的成果,对自然界及其和人类的关系进行的概括和总结。生态自然观认为生态系统是由人类及其他生命体和非生命体及其所在环境构成的整体,具有整体性、动态性、自适应性、自组织性和协调性的特征;人类通过遵守可持续性、共同性和公平性的原则,通过实施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构建和谐社会
8、和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类社会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人与生态系统的协调性发展仍应以人类为主体,仍应包括改造自然的内容,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和防灾减灾;生态自然界是天然自然界和人工自然界的统一,是人类文明的发展目标。生态自然界是系统的、和谐的和演化的自然界;生态自然观具有全球性、批判性、和谐性的特征。每一种观点和思想都有自己的科学基础,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科学基础是生态学。生态自然观作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强化了人与自然界协调发展意识并促进其发展;而且生态自然观还有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并且有利于生态文明的建设,为科学发展观的制定和落实,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理
9、论前提和基础。生态自然观将随着系统科学尤其是生态学的发展而改变自己的形式并促进其完善和发展。它作为人类自然观发展史上最先进的一种自然观形态,将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自己的作用。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生态自然观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研究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系统自然观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人工自然观突出并反思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生态自然观站在人类文明的立场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和发展;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相互关联,系统自然观通过系统的思维方式为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人工自然观通过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实践性为系统自然观和生
10、态自然观提供了认识论前提,生态自然观通过强调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协调性关系为系统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目标。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在我们国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及建设生态文明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2、科学与技术的区别和联系(1区别:两者形态不一样:科学一般表现为理论形态,是社会发展的一般精神产品,技术则一般表现为物质形态。科学主要表现为一元性的知识,它将纷杂的现象统一于某一种本质,从众多的假说中删选出一个定论,使其简洁明了。技术由单一到多样,它将某一种科学技术转化为多种技术设施、工艺手段,从相同的原理中作出多种类型的设计方法。两者任务不同:科学解决“是什么
11、”,“为什么”的问题,揭示客观过程的因果性、规律性;技术回答的是“做什么”,“怎么做”,追求满足主体需要的功利性。两者的目的不同:科学的目的是现象中求本质,以认识课题为己任;技术是来自于某种认识或者经验的升华,用于改造客体的活动。在人类作用于自然的创造活动中,科学是认识自然、探索客观真理、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人类改造自然的行动指南。而技术所承担的主要是生产力,是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的手段和存储知识、获取信息的手段。两者管理的方法不一样:科学是由科学共同体通过制定行为规范来实施的,其管理是柔性的、松散的;科学是无国界的,它的知识是公有的、共享的,属于全人类。技术的管理是严格的,在一定时期内
12、是保密的;技术是有国界的。科学无专利而技术有专利,科学没有商业性质而技术则有。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不是一回事:科学革命至今已经经历了两次,目前正在酝酿第三次;第一次是哥白尼等科学家研究了宏观低速运动规律,第二次是量子论和狭义相对论的产生,发现了微观高速运动的规律,生命科学将是第三次革命的主要内容。技术革命至今已经历经了三次,一次是蒸汽机革命,一次是电机革命,最近一次是控制论、原子能和电子计算机革命,现在正面临第四次产业革命。两者的评价方向或者可以说是评价标准不同:对科学的评价是一个“深”,对技术的评价是一个“新”字。对科学进行真理性评价;对技术则进行价值性评价。科学的评价标准主要是判断真假的问题
13、;技术的评价标准则受资源、环境、地域、社会、经济、法律、人们的价值取向和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制约。科学是不保密的,技术则不同:科学无国界,无专利,保密是不道德的;技术则有专利、有国界、有技术产权,泄露技术秘密、侵犯他人的专利和技术产权是不道德的,甚至是违法的。科学没有商业色彩,技术则不同:科学没有强烈的沽誉主义色彩和商业性质,不能出卖和转让,技术则可以。两者成果形式不同:科学成果是观念形态的东西,主要是科学发展观、科学预见、科学原理等,属于由物质向精神转化的范畴,其成果形式有专著、论文、研究报告等。技术成果是知识形态的东西与物质形态的东西的有机结合,更多的表现为由精神向物质的转化,其成果形式有技术
14、样品、模型、技术规程,设计图纸等。除此之外科学与技术在人才素质方面的需求和选题方向方面也大不相同。(2联系:科学和技术两者之间虽然存在着差别,但也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并相互转化;科学是技术发展的理论基础,技术是科学发展的主要手段;科学常常启发我们提出新的事物特征,进而导致新技术的产生,技术则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工具;技术发明需要科学理论支撑,科学发现是技术发明的理论基础。两者相互依存、发展使科学、技术和生产形成了一个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关系,造就了现代科学技术,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良好环境。可概括为:技术的发展为科学研究提出课题,并提供必要的物质手段;科学研究及其成果,可以
15、指导技术发展并成为先导;科学、技术、生产三者之间相互联系,三者形成了一个相互作用和促进的良性循环系统,造就了现代科学技术。3、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1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思维方法:分析和综合归纳和演绎从抽象到具体历史和逻辑的统一(2科学技术研究的创新思维方法:思维的发散性和收敛性直觉和领悟思维思维的逻辑性和非逻辑性(3科学技术研究的数学和系统思维:数学方法及其应用系统方法及其应用复杂性思维及其方法(4科学技术活动的方法:科学实验的方法技术活动的方法4、论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对知识经济时代的科学预见21世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时代扑面而来,新的更高的
16、劳动生产率将不在于简单的资本增加和劳动力量的投入,而是越来越依赖于以高科技为基础的知识信息在生产中的应用;同过去以劳动力和资源为基础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比,知识经济时代是以生产、分配与利用知识信息为基础,而知识经济时代中的生产、分配和利用主要和核心作用;可以说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对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科学预见。(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概括了当代社会经济的基本特征当代社会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以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竞争越来越激烈;同时新科技革命的影响不断加深,经济信息化迅速发展,世界各国的经济朝着市场化方向发展;同时世界各国也面临着人口、粮食、生
17、态等全球性的经济问题;这些使科学技术在世界各国调整经济结构并不断发展经济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实际上是对当今世界社会经济特征作出了全面的概括。(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反映了现代科学的特点现代科学具有客观真理性,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同时还具有可检验性,因为科学的结论不是笼统的、有歧义的一般性论述,而是确定的、具体的命题,它们在可控条件下可以重复接受实验的检验;现代科学还具有系统系和主体实际作用。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从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反映了现代科学家的特点。 (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深刻的揭示了科学与经济的相互联系 科学的发展,促进了技术的改革和进步,
18、进而使社会生产力提高,科学的发 展成为技术发展的促进力量和先导,技术的发展为科学研究提出课题,生产力的 发展又反作用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生产形成了一个相互作用的循环系统从 而带动了经济的进步和发展, 使我们的经济建设走向繁荣。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 产力深刻的揭示了科学与经济的凉席并租金了它们的发展。 (5)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揭示了人的智力在现代生产发展中的首先决定作用 人制造并使用工具, 从而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和进步,人作为社会生产发展 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首先决定作用。智力作为精神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物 质生产提供价值导向、智力支持、思想引导和精神动力,对社会的整体发展起到 了推动作用
19、, 使人得到全面的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人的智 力的发挥为现代生产提供了精神动力。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揭示了人的智力 在现代生产发展的首先决定作用。 科学技术是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和力量, 是现代生产力发展和经 济增长的第一要素, 同时现代化科学的超前性对生产力发展具有先导作用,因此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5、什么是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如何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 (1)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 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是一个逐渐明确和完善的过程。 中国特色国家 装新体系是以政府为主导、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各类科技创新 主体紧
20、密联系和有效互动的社会系统。我国的国家创新体系由五部分构成: 以企业为主体, 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是由技术 创新全过程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构成的网络系统。建设新的技术创新体系,既要突 出企业的主体地位, 又必须坚持产学研的结合,在大幅度提高企业自身技术创新 能力的同时必须建立科研院校与高等院校积极围绕企业创新需要服务、 产学研多 种形式结合的新机制。只有以企业为主体,推动企业自主创新,建立一大批创新 型企业,才能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创新体系。 知识创新体系是由于知识的 生产、 扩散和转移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构成的网络系统。知识创新体系的核心是国 立科
21、研机构和研究型大学,它还包括其他高等教育机构、企业科研机构、政府部 门和起支撑作用的设施等。 从创新的过程来看,知识创新活动是经济价值链中的 核心的一环,有利于我国经济的进步与发展。 军民结合、 寓军于民的国防科学技术创新体系。国防科学技术创新体系 是满足国防和军队科学技术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员、科研生产单位、科学技术知 识、设施及其环境的综合体,其核心内容就是国防科学技术知识的生产者、传播 者、 使用者以及政府管理机构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国防科学技术 知识在国家创新体系内循环和应用的机制。加快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学 技术创新系统建设,是应对国际竞争、增加综合国力的客观需要,是
22、国家安全、 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有效保障,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也是符合科 学技术发展规律的正确选择。 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 区域创新体系的实质是通过系统内各 要素的互动作用, 推动该地区以市场为基础的知识和人才资源流动、技术扩散和 产业群活动, 从而有效的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创新体系是完善国家创新体 6 系的基础, 是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保证,是提高区域创新能力的根本保证和重 要内容,是形成区域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 社会化、 网络化的科学技术中介服务体系:科学技术中介服务体系是指 在整个创新活动过程中, 在各环节上提供的与科学技术密切相关的一切服务的科 学技术中介机构之
23、间、 科学技术中介机构与国家创新体系其他系统之间形成相互 联系、相互作用的社会化、网络化系统。科学技术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能大量 节约企业的创新成本, 大大增加创新成功的可能性。因此必须加强推进国家创新 体系中的科学技术中介服务体系的建设。 (2)如何增强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科学、 合理的制度和政策体系。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作为我国中长期 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战略,已经贯穿到了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各个领域, 建设创新型国家,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有科学、合理的政策和制度体系作为保 障。 深化科学技术体制改革。 深化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以服务国 家目标和调动广大科学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
24、造性为出发点, 以促进全社会科学 技术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为重点,以建设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 创新体系为突破口, 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大幅度提高国家自主 创新能力。 培养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加快发展教育事业和科技事业,不 断壮大人才队伍, 是提高我国科技实力和国家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加快培养造就 一大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品的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和各类专门人才,并充分发挥 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支持企业培养和吸引科技人才,加大吸引留学和 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力度,构建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文化环境。 发展创新文化, 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创新文化是指与创新有关的社
25、 会意识形态、文化氛围,它主导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是先进文化的重 要组成部分; 创新精神属于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范畴,是进行创新活动必须具备 的一些心理特征及相关的思维活动。 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增强国家实力、 依靠科学 技术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的新历史阶段, 进入了建设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的阶段。 只有很好的贯彻执行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方针, 找到恰当的战略对策才能 真正建设好创新型国家,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 6、建设生态文明,造就美丽中国 党的十八大指出要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政治、文化、 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
26、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改革开放 30 年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付出了环境破坏的惨痛代价;当 今社会人类文明正处于由工业文明迈向新文明的转型期, 同时中国的发展遭遇了 资源和环境的双重压力, 因此我们必须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并且需要理念上的一 场革命。 生态文明建设是是人类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 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社会而取得的所有成果的总和, 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 段的必然产物。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保障,它主张绿色发展、循化发展、低碳发展,强 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
27、根本要求; 是破解我国经济 7 社会发展面临资源环境瓶颈问题制约的必然选择; 并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内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更加完善。 因此我们要在价值观上树立尊重自然、 顺应自然、 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在地位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地位, 融入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 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 在宏观目标上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 发展; 在基本国策上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在根本方针上坚持节 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的方针;在基本途径上着力推进绿色发展、低碳发 展;在建设目标上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 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不利局面。 我们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实现可持续发 展为生态理念,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阿基米德原理
- 掘进工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
- 岗位职责班组管理规章制度
- 客户答谢会讲义
-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蝴蝶的家》精美课件
- 【寒假阅读提升】四年级下册语文试题-现代文阅读(一)-人教部编版(含答案解析)
- 2024年成都客运资格证技巧
- 2024年银川客运从业资格证考题
- 2024年新疆客运考试模拟题及答案详解解析
- 2024年武汉道路旅客运输资格证从业考试
- 上海市虹口区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初三物理试卷-教师版
- 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英语期中模拟试卷(译林版+含答案解析)
- (档案管理)消防安全档案
- 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渭南市三贤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生物试题(无答案)
- 期中模拟检测(1-3单元)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苏教版一年级数学
- 四川省食品生产企业食品安全员理论考试题库(含答案)
- 期中考试(1-4单元)(试题)-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数学西师大版
- 2024年广西安全员C证考试题库及答案
- 财政学-第16章-政府预算与预算管理体制
- 2024至2030年中国手机配件产业需求预测及发展趋势前瞻报告
- 时间介词in,on,at的区别 教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