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河中石兽教案河中石兽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棹”“傎”“圮”等文言词语,疏通课文大意。 2、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1 、训练文言文阅读的能力。 2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3 、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会认识事物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训练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课时课型:两课时课内讲读课 教学方法:串讲法诵读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示标导入 1、讲一小故事: 有关纪晓岚
2、的儿时的趣事说明这一“满清第一大学士”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显示其才华了。也组织学生讲一讲,引出阅微草堂笔记 2、作家作品简介 纪昀,字晓岚。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遣戍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二、查学诊断: 1、给下字注音 圮(p)募(mù)棹(zhào)柿(fèi) 湮(yn)啮(niè)溯(sù)欤(y&
3、#249;)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山门圮于河()(2)阅十余岁() (3)曳铁钯()(4)湮于沙上() (5)尔辈不能究物理() (6)如是再啮()(7)不更颠乎() (8)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答案:(1)倒塌(2)年(3)牵引,拖着(4)埋没(5)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6)冲激(7)颠倒(8)按照 三、导学施教: 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 (1)注意停顿和语气节奏; (2)标出疑难字词。 2。疏通文意 (1)学生自由朗读,齐读,男女生轮读。 (2)结合课文注释,利用工具书,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和释义,并标出重点词句,提出疑难字词
4、句。 (3)小组内解决疑难,同桌互相提问文中的重点词语解释及句子翻译,疏通文意。 3。应掌握的重点句子 (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译文:经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 (2)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文:你们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3)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译文:一定在石头下面迎面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 (4)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 译文: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疯了;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疯吗” (5)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
5、据理臆断欤 译文: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人和事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主观判断吗 4、朗读课文。 (1)这个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 答案:讲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2)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案: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主观作出判断。 四、练测促学: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一寺临河干() (2)竟不可得() (3)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4)遂反溯流逆上矣() 答案:(1)岸边(2)最终(3)凶猛的河水(4)于是,就 2翻译
6、句子。 (1)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译文: (2)求之地中,不更傎乎 译文: 答案:(1)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水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了。(2)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疯吗 五、反馈延伸: 1。课外阅读纪昀阅微草堂笔记,进一步了解纪昀其人其文。 2。思考文章为何把讲学家当作嘲讽的对象。 小结 本文通过寻找倒塌在河里的石兽的故事,说明了任何事都不能根据主观推理,实践才能出真知。 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归纳本课古今异义和一词多义现象。 2、思考文中寻找石兽的几种方法。 板书设计 河中石兽 纪昀 四种寻找石兽的方法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示标导入 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一
7、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二、查学诊断: 1。通假字 曳铁钯“_”通“_”,_ 答案:钯:通“耙”,平整土地用的农具 2。一词多义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为众服为确论() 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 答案:被/认为/成为 3。古今异义 (1)二石兽并沉焉 古义:_今义:并列 (2)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_今义:一种学科 (3)是非木柿 古义:_今义:判断词是 (4)阅十余岁 古义:_今义:阅读
8、 (5)盖石性坚重 古义:_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6)但知其一 古义:_今义:表转折但是,却 答案:(1)一起(2)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3)代词,这(4)经历(5)原来(是),发语词,放在句首。(6)只,仅仅 三、导学施教: 1朗读课文。 2质疑:故事说了一件什么事 讨论并归纳:说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3质疑:故事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样的分析一些他们这样认识的原因。 讨论并归纳: (1)寺僧以为石兽被水冲到下游支了,划小船,拖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着。 (2)讲学家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石头埋
9、没有在沙里一定会渐渐地沉下去,越来越深,只能就地挖下去找。 (3)老河兵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水不能溃走石头,水的反冲力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沙成为洞穴,渐渐地越冲越深,深到石头一磁的时候,石头就会倒在这个洞穴中。像这样再冲,石头再转,一直转不停止,石头就反而逆流而上。所以应该到上游去找。 (4)寺僧按照水冲物的常物,认为要到下游找,结果找不到:讲学家按照石重沙松的道理,到地下去找,肯定也找不到;老河兵能够根据他几十年的实际经验,到上游找,结果找到了。这说明主观推理是靠不住的,实践出真知。 4质疑: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课文可以分几个层次概括各层次大意。 讨论并归纳:可分四层:
10、第一层:交代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和寺僧到下游找没有找着; 第二层:讲学家认为石头埋在沙里只能越埋越深; 第三层:老河兵讲解应当支上游找的理由,按照他的话果然找到石兽。 第四层:由事到理,遇事不能主观推论的道理。 5质疑: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方法:借助多媒体手段,形象直观的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三种情景,借助动态模拟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讨论并归纳: 第一种只考虑了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 第二种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第三种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备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6质疑:这个故事说有了一个什么道理 讨论并归纳,许多自然
11、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知其一,不知基一,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要根据实践情况作出判断 四、练测促学: 1讲学家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足显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轻视他人) 答案:讲学家是一个虽一知半解但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轻视他人的人。 2。老河兵的判断为什么是正确的 答: 【解析】从老河兵的身份出发,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方面考虑作答。 答案:常年在河边劳动,了解水、沙、石等自然事物特性,把理论知识和多年经验结合起来分析。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5。课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
12、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 答: 答案(示例):为我们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 五、反馈延伸: 本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 学生畅所欲言。 明确:为我们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 示例:遇到问题要具体考虑,不能想当然。主观推理是靠不住的,实践出真知。 小结:
13、本文通过寻找倒塌的河里的石兽的故事,说明了任保事都不能根据主观推理,实践出真知。希望同学们遇事要动脑筋多想想,分析各方面的因素,尽可能少闹那个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讲学家一样的笑话。 布置作业: 1熟读背诵本课。 2完成课后理解与探究一、二题。 板书设计 河中石兽 纪昀 课后反思: 河中石兽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词汇,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借助多媒体,帮助学生理解文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有何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明白课文阐述的道理,知道分析问题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主
14、观臆断。 【教学重点】 形象直观的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三种情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作家吴德锋在他写的博物记趣中有这样的记载:西双版纳有一条河中有两块大石,它们有一半露在水面。十多年前,有一块石头被人炸碎,另一块也随之失踪,大家都不知道这块未炸碎的石头到哪里去了。 提出问题:十多年后,人们会在哪里找到那块失踪了的石头呢? 学生各抒己见。 揭示谜底:十多年后,有人在离原地十多里的上游,发现了那块失踪了的石头,经核对,它确实是本来位于十多里外的下游那一块。它是怎么“游”上来的呢?你
15、们想知道答案吗?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走近河中石兽,相信它会给你一个满意的答案。 2、解题 河中石兽:河中:表示地点;石兽:像石狮子之类的物体。 3、作者简介 二、积累字词、疏通文意 1、学生自读文章,勾画出自己不会读或没把握读准的字, 老师引导学生正音 读准下列生字的读音。 圮(p) 募(mù) 棹(zhào) 柿(fèi) 湮(yn) 啮(niè) 溯(sù) 欤(yù) 2、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重点字的读音,同时注意句子停顿及老师的语调语气。 3、学生再读,赛读 4、对照注释,疏通文意 小组合作完成,圈出有疑问的地方。教师巡
16、视指导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所得和困惑之处 5、师生解疑 三、阅读故事、明白道理 1、 本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得出了怎样的道理(原文)。 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在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故事。 道理: 2在这个故事中出现了哪些人?这些人分别在什么地方找石兽。他们各自的依据是什么?小组合作探究,完成下面的表格寻找石兽的方法 教师演示。形象直观的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三种情景,借助模拟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3、问题探究:为什么 “老河兵”的结论是正确的? 学生讨论 师生共同归纳探究结果:僧人只考虑了河流,忽略了石兽和沙的性质,讲师考虑了石兽的性质和沙的性
17、质,却忽略了河流的作用,老河兵考虑了石兽的性质,沙的性质,河流的性质。所以最终老河兵的方案是正确的,找到了石兽。 师:好,现在回到我们上课前的那个问题,西双版纳那条河中的大石会在上游发现,你知道其中的原因了吗? 原来炸另一块石头时,这块石头的基础也被震坏,它丧失了屹立不动的根基,正如文中所说的水冲走石边沙的道理,在十多年的时间中,它逐渐地向上游翻滚了十多里路。它向上“游”时经过之处,留下了一道明显的沟,令人信服的说明,文中所记,确非虚言。这是现代版的“河中石兽”,这一有趣的自然现象,1980年4月当地的报纸作过详细的报道。这故事不仅教育我们如何思考问题,对从事水中打捞也有实际指导意义的。 4、
18、讨论:如果水中的石兽是这样(展示图片),那么,它向上游走的几率是增大了还是减小了?如果是一块小石子呢? 学生讨论,口头回答上述问题 师:既然如此,那么作者反问我们,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我们该怎么回答? 生:不可据理臆断。 5、谈启示: (1)思考文章为何把讲学家当作嘲讽的对象。 (2)学了河中石兽,回望自己的学习、生活,我收获(懂得)了( ) 河中石兽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过程与方法 学会运用注释来疏通文意,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养成注重实际调查结论的习惯,防
19、止主观臆断现象的出现。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 (1)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 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2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一、导入: 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二、作者简介: 纪昀,字晓岚。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
20、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三、初读课文。 1、 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圮 募 棹 曳 钯 杮 携 湮 啮 坎 溯 臆 欤 2、学生朗读课文,要求有感情地朗读。 3、学生借助注释,同桌合作翻译课文。 【译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山门 圮(p)于河, 沧州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边,庙门 倒塌到河里, 二石兽并沉焉。 (门旁)两只石兽也一起沉到河里了。焉,助词,无义。 阅十余岁, 僧募金重修, 经历了十多年,和尚募集到了一笔钱,(决定)重修(庙门), 求二石兽于水中, 竟不可得, 便到河中寻找那两只石兽,居然没找到, 以为顺流下矣。 认为石兽顺着河的方向冲到下游去了。下,往
21、下游去。 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便划着几条小船, 拖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一点踪迹也没有?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有个学究在庙里开馆执教,听到这件事便嘲笑说: “尔辈不能究 物理。 是非木杮(fèi), “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 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怎么能被洪水带了走呢?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石头的特性是坚硬而沉重,泥沙的特性松散而轻浮, 湮(y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石兽埋没在泥沙上,就会越沉越深。耳,助词,表示肯定。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顺着河流往下游去寻找它,不是荒唐吗?” 沿,顺流而下
22、。 众服为确论。 众人信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论断。 一老河兵闻之, 又笑曰: 一个老水手听了学究的话后,又嘲笑说: “凡河中失石, 当求之于上流。 “凡是河中失落的石头,都应该到河的上游去寻找。”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正因为石头的特性坚硬而沉重,泥沙的特性松散而轻浮,盖,表原因的发语词。 水不能冲石, 其反激之力, (所以)水流不能冲走石头,它的反冲的力量,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一定会在石头迎水的地方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 渐激渐深, 至石之半, 石必倒掷坎穴中。 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半身空着时,石头一定会倒在陷坑中。倒掷,摔倒。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像这样再冲击,石头又向前再
23、转动。 转转不已, 遂反溯(sù)流逆上矣。 这样一再翻转不停,于是石头会反方向逆流而上了。 求之下流, 固颠; 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到下游去寻找它,固然荒唐;在石兽掉下去的当地寻找,不是更荒唐吗?” 如其言, 果得于数里外。 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游地方寻到了石兽。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还多着哩, 难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四、整体感知,探究课文。 1、学生朗读课文。 (1)、 故事说了一件什么事?用一句话来概括 (2)、划出文中的主要人物,说说他们都用什么方法或
24、理由寻找石兽,结果怎样? (3)、 为什么只有老兵找到石兽?作者是怎样看待这问题的,得出什么结论? 五、拓展延伸 1、同学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却主观臆断以致犯下错误或闹出笑话的事经常发生。古人编辑的一些寓言故事、历史故事给我们深深的思考。比如“拔苗助长”,那人只知道拔苗助小苗快长,却不知道违背生长规律。结果闹出了笑话。你能例举出哪些事例?可以仿照只知-,不知-的句式来表达。 2、在我们的生活中,处理事情、看待问题怎么做算是比较恰当、比较合理呢?学生归纳。 六、布置作业。 1、背诵河中石兽。 板书: 河中石兽 纪昀 庙僧 下游 无迹 讲学家 地中 失败 实践经验 老河兵 上游 成功 河中石兽教
25、案4 河中石兽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它是清代才子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中的一篇志怪小说。本文语言简炼,层次清晰,故事性、趣味性比较强,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学生通过前面几篇文言文的学习,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初步掌握了阅读浅显文言文的方法。这对我们理解课文有很大的帮助。当然,本文对初一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要在方法技巧上点拨指导,帮助学生积累文言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新课标要求7-9年级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的文言文。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是要掌握边默读、边摘录的阅读方法,还要注意把握内在的条理,理清作者思路。依据以上两点及本文的特点,我将河中石兽一文确定
26、如下三个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积累文言词语,理解内容。 3.反复诵读,懂得“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基于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及知识结构,我把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和准确翻译课文、理解内容作为本课的重点。本文有较多的疑难字词、倒装句和文言长句,因此我把准确翻译课文作为本文需要突破的第一个难点;另外,本文作者善于在叙事中制造波澜,风格简淡、立意高远,七年级学生较难体会,因此品味本文的写作特色是第二个难点。 为了更好的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用朗读法与小组讨论法相结合的教法。 本文我打算用两个教学课时完成,教学过程如下: 第一环节:疑读 正其音。 我设计了多个层次的读,力争每次朗
27、读侧重于某一方面的训练与提高:一是自由朗读,提出疑问,划出读音不准的字词;二是指名朗读,读准字音和句读,侧重于教给学生划分句子节奏的一般方法。三是齐读,注意揣摩人物的语气语调,为后面的人物分析做好铺垫。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完成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教学目标。 第二环节:译读 明其意。 我设置了四个步骤。 第一步译一译: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轮流翻译,并将个人以及小组不能翻译的句子在班内质疑,师生共同完成解疑。 第二步重点突破中最有难度的几个句子:在这一步骤中我设置了一个表格,学生完成表格既能较全面的把握故事情节,同时帮助学生理解:石兽是如何“游”到上游去的?先让学生用原文回答,之后采
28、用“画一画”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动手,用简笔画演示最有难度的句子的动态模拟图景,帮助学生理解。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找到了石兽?让学生质疑、讨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并拓展延伸联系生活中纸上谈兵、闭门造车的事例,得出“实践出真知”的科学道理。从而整体把握的内容与中心。 消除了语言障碍是读懂文言文的基础,但是如果将富有丰富内涵的文言词语仅仅停留在释义的层面显然是不够的。如何在教学中玩味文言文的语言呢?除了诵读外,“比较法”“想象法”是一种有效而且实在的方法。比较是理解和思维的基础,在教学中如果教师善于精辟的概括,精心的选择比较点,并且运用比较法引导学生琢磨字词,就必能使得学生登上语言之堂,入运
29、用之室。于是我在第三步设计了找一找的活动,进一步引导学生品味本文的作者的语言特色。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所有体现作者对讲学家嘲讽的句子,抓住文中的细节描写,如讲学家和老河兵的“笑”,让学生“比一比”并“想一想”,在补白的练习中学生体会到作者凭借这简洁的文字记叙的故事情节,刻画了人物形象,揭示了深刻的道理。引发我们的联想,引发我们的思考,真所谓是一个字写活一个人,一个字激活了一群人。在短短的字里行间,我们读出的是人物的心情,是人物的语言,是人物的形象。所以说纪昀的文字虽然简短但是意无穷。让我们带着情感,分角色朗读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读出语气语调,实现了读的又一层次的提高。 第三环节:创读 悟其理 在
30、前面朗读、理解、赏析、比较的基础上,学生了解了作者纪晓岚的三个特点:1.语言平易,风格简淡,耐人寻味;2.善于在叙事中制造波澜,平而不板;3、寓意于事,立意高远。于是我又采用了转换角色的方法让学生采用第一人称的方式来一次穿越,再现的故事情节以及人物形象,想象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力争演出人物的神韵,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并且又能走出文本,深刻感悟揭示的道理。并且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实现背诵的目的。 第四环节:背读 得其法 我采用减字法帮助学生背诵,降低了难度,交给了方法。 最后是课堂小结:让学生感悟,说出自己所得。 作业布置: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积累有关实践出真知的名言或诗
31、句。 以上就是我的全部说课内容,让学生学会阅读、学会表达、学会感悟、学会积累,是我这堂课的追求,也是我平时的教学理想。尽管在备课的过程中得到了我校所有语文组姐妹的帮助,但是我们深深的感到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水平实在有限,而教师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直接决定和影响着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我们能否准确的找到文本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那个按钮.还肯请各位老师多批评指正。谢谢! 河中石兽教案5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扫清文中的字词障碍,熟悉课文内容。 2、积累文言实词,培养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重点知识扫除字词障碍,理解课文大意。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说明 一、作者引入新课 1、讲一
32、小故事: 1、倾听有关纪晓岚的故事由作者纪晓岚这位大有关纪晓岚的儿时的趣事 2、讲一讲自己所知道的有关才子的小故事引入,说明这一“满清第一大学士” “风流才子”-纪晓岚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显示其才 (自由发言,分散回答)、 趣,从而也掌握一华了。 3、参照注释,知道有关些必要的文学常识。 4、组织学生讲一讲 阅微草堂笔记的文学常识 5、引出阅微草堂笔记 共24卷,记述狐鬼神怪和见闻琐事。 二、朗读,感知课文 1、 范读、领读课文 、跟读,反复朗读课文 朗读是文言文教学点拨:字词的读音 掌握字的读音:圮 棹 曳 湮 中最重要的手段, 2、组织学生用自己的语言 2、发言:复述
33、课文中的故事 后学生在自行朗读,复述课文中所讲故事。 课文讲述了寻找两座掉入水中的 由情入理,能够在石兽的故事。 读清读顺的基础上为下面的学习做准备。 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说明 三、合作学习,交流讨论 1、引领、点拨学生扫清课文的 先自己参照书下注释,边读边对照注 以这种小组合作的字词理解障碍。 释翻译,遇到问题及时做标记。 形式,来解决疑难 2、组织学生分组合作 后分小组讨论: 问题,降低难度,试翻译课文,弄懂大意。 把自己的疑难问题拿到小组内来 进而培养学生这种讨论解决。 阅读浅近的文言文 关键词: 的能力。 古今异义词:干 阅 已 圮:坍塌 曳:牵引 湮:埋没 3、课堂交流,资源
34、共享。 再在课堂上,向全班同学交流自己的 想法。 四、积累文言字词 以考试的形式,积累文言 有问有答的: 在课堂有剩余时间字词的解释 掌握: 的情况下,增置此选派一学生为主考官 啮:咬,这里指沙子被水的反作用力 环节,使学生对课提出问题,同学回答 冲刷。 上所学的知识进行 溯:逆流而上。 巩固,强化训练. 课后作业: A、B级学生继续认真阅读课文,写一篇小短文,说明能够在上游找到石兽的道理。 C级学生抄写并翻译课文。 河中石兽教案6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中心内容,把握课文所阐述的事理。 2、分清层次,理解层与层之间的联系。 河中石兽 一、导入新课 二、作者简介 三、理解课文 四、评价赏析
35、五、谋篇立意 六、写作特色 导入:这篇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个庙靠近河,庙门倒塌之后,门旁的两只石狮也掉到了河里。后来要修庙,决定要把石狮打捞上来。有人说,到下游去找,因为石狮被水冲走了,结果在下游没找到。一个读书人说,石狮肯定沉到沙泥里去了,因为石头重,沙泥轻,结果在庙前的沙泥里也没找到。一个老水手最后说,这两个石狮在上游,结果果然在上游打捞到了。怎么会到上游去呢?阅读完课文后我们便知道了。 作者简介:纪昀(清代)有名的才子,学识渊博,自幼聪慧过人,再加之后来对人情事故之通达,24岁便中进士,31岁成为翰林院大学士。他为人为官刚直不阿,机智善辩,其渊博学识和管理才能深受乾隆帝赏识,成为卷帙浩繁的
36、四库全书的总纂官,其作品涉猎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地理等各个领域。 他的作品记录很多亲身经历,详述一切他认为值得注意的事件,又对所叙内容常常加以讥讽和评论。本文选自他的文言笔记小说阅微草堂笔记。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千,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
37、,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河中石兽教案7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3、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学习要点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课时安排:2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要点: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一、学生展示 (一)课前三分钟演讲。 (二)
38、白板展示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并抄写词语。 圮(p)募(mù) 棹(zhào) 柿(fèi) 湮(yn)没 啮(niè)齿 溯(sù)流 欤(yù) 曳(yè) 铁钯(pá) 臆(yì)断 2、词语解释 曳铁钯(“钯”通“耙”,平整土地用的农具) 二石兽并沉焉( 并:一起) 阅十余岁 ( 阅:经历 ) 盖石性坚重 ( 盖:句首发语词 ) 但知其一 ( 但:只) 是非木杮 ( 是:代词,这) 求之下流,固傎( 固:副词,本来 ) 尔辈不能究物理(物理:事物的道理 )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介词,被) 必
39、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为:动词, 成为) 众服为确论(为:动词,是) 一老河兵闻之 (之:代词,指”“求之地中” 这种观点) 其反激之力 (之:结构助词,的) 3、译句。 (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2)尔辈不能究物理。 (3)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4、文学常识及背景 作者纪昀,字晓岚。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部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遗戍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上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料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
40、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5、通过预习,你知道故事说了一件什么事吗? 说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二、课堂提升 1、导入语 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2、朗读课文。个别学生读或者集体读。 3、看课文注释,试译课文。疏通重点句子的含义。 就课文不理解的句子质疑,小组内讨论解决。师生共同讨论。 文言现象总结
41、: 通假字 曳铁钯 (“钯”通“耙”,平整土地用的农具) 不亦颠乎 (“颠”同“癫”,疯狂) 古今异义 二石兽并沉焉 ( 并,古义:一起 ;今义:并列 ) 阅十余岁 ( 阅,古义:经历; 今义:阅读 ) 盖石性坚重 ( 盖,古义:句首发语词 ; 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但知其一 ( 但,古义:只 ; 今义:表转折 但是,却 ) 是非木杮 ( 是,古义:代词,这 ;今义:判断动词,是 ) 求之下流,固傎( 固,古义:副词,本来;今义:坚固 ) 尔辈不能究物理( 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今义:物理学 ) 一词多义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介词,被) 为 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 (动词,成为) 众服
42、为确论 (动词,是) 之 一老河兵闻之 (代词,指”“求之地中” 这种观点) 其反激之力 (结构助词,的) 词类活用 棹数小舟 (名词用为动词 ,划船) 暴涨 (动词用作名词,洪水) 句式 被动句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为,表被动,可译为“被”) 倒装句 当求之于上流 (状语后置,状语“于上流”放在动词“求”的后面) 省略句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得”的后面省略了宾语“之”) 4、质疑: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课文可以分几个层次?概括各层次大意。 讨论并归纳:可分四层: 第一层:交代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和寺僧到下游找没有找着; 第二层:讲学家认为石头埋在沙里只能越埋越深; 第三层:老河兵讲解应当支
43、上游找的理由,按照他的话果然找到石兽。 第四层:由事到理,遇事不能主观推论的道理。 三、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学习要点:1、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2、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学生展示 1、朗读课文,复习上节课内容。 2、学生讲析课时练基础习题。(P87-88) 二、课堂提升 1、故事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样的?分析一些他们这样认识的原因。 讨论并归纳: (1) 寺僧以为石兽被水冲到下游支了,划小船,拖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着。 (2) 讲学家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石头埋没有在沙里一定会渐渐地沉下去,越来越深,只
44、能就地挖下去找。 (3) 老河兵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水不能溃走石头,水的反冲力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沙成为洞穴,渐渐地越冲越深,深到石头一磁的时候,石头就会倒在这个洞穴中。像这样再冲,石头再转,一直转不停止,石头就反而逆流而上。所以应该到上游去找。 (4) 寺僧按照水冲物的常物,认为要到下游找,结果找不到:讲学家按照石重沙松的道理,到地下去找,肯定也找不到;老河兵能够根据他几十年的实际经验,到上游找,结果找到了。 这说明主观推理是靠不住的,实践出真知。 2、 质疑: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方法:借助多媒体手段,形象直观的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三种情景,借助动态模拟场景帮助学生理
45、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讨论并归纳: 第一种只考虑了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 第二种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第三种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备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3、质疑:这个故事说有了一个什么道理? 讨论并归纳,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知其一,不知基一,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要根据实践情况作出判断。 三、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却主观臆断,以致犯下错误或闹出笑话的事例?与同学交流这类小故事。 刻舟求剑守株待兔 掩耳盗铃 四、布置作业。 编写人:张聪 教学反思: 河中石兽教学设计12
46、河中石兽教案 一、教学目的':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3 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 : 1 重点 : (1)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 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2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三、教学时间: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刻舟求剑”的故事吗?(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刀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达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同学们,这个楚国人按照这种方法能找到自己的剑吗?(不能!)他要怎样才能找到自己的剑呢?(马上从剑掉下去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那如果是一尊很大的石兽掉到水里,过了十多年后,我们应该去哪里寻找这尊石兽呢?(石兽掉下去的地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材料报告范文
- 2025年铁岭货运从业资格证考试
- 课题工作报告范文
- 2025年朝阳道路运输从业资格考试系统
- 2025年宁波考货运资格证模拟试题
- 学校应急教育
- 幼儿居家安全知识
- 《酒店方案》课件
- 【培训课件】进阶企业核心的基本功 认识企业的财务报表
- 大学班委述职报告演讲结合
- 现行最新2014版江苏省建筑与装饰工程计价定额说明及计算规则
- 【精选ppt模板】工会系统工会组织职工代表职代会民主管理课件
- 精神病专科医院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 仁爱英语九年级上册词汇全册练习题(共17页)
- 轮扣式模板支撑架专项施工方案
- 六年级上册综合实践(食品安全)
- 某标准件厂冷镦车间低压配电系统及车间变电所设计(超详细)
- 电能质量技术监督实施细则
- 乐高积木电子教案
- UML校园卡管理系统(共18页)
- 建筑工程冬期施工规程JGJT1042011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