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两则》教案_第1页
《新闻两则》教案_第2页
《新闻两则》教案_第3页
《新闻两则》教案_第4页
《新闻两则》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新闻两则教案学习目标 1、 了解新闻相关知识。 2、 了解两则新闻的历史背景。 3、 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4、 培养学生阅读新闻、速读课文、迅速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 5、 体会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精神及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历史规律。 学习重难点 1、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2、 理解新闻主体部分各层次之间的关系。 学习过程一、 预习.导读   1、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给加点字注音 荻港(     )   

2、   溃退(     )    锐不可当(     )  歼灭 (      )       绥靖(     )      阻遏 ( 

3、60;   )    阌乡(     ) 解释词语 锐不可当: 业已: 2、根据课后一题的提示了解新闻的结构特点。 3、朗读2-3遍课文,试着找出每则新闻的六要素(也就是记叙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二、研读.赏析 (一)导入 (二)检查预习 (三)整体感知: 1、重点检查预习2、3 2、回顾历史,引导学生把握两则新闻战争的主题 (四)、问题探析 1、依据预习5,理清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结构,并探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1)划分本则新闻的

4、结构 (2)标题中的“十万”是实数还是虚数? (3)导语从哪几方面总领了全文? 2、研讨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的结构 3、 引导学生品析两则新闻的特点 (1)要求学生评析文中富有感情的词句,用“从我听出了”的句式说话。 如:从“1000余华里”,我听出了战线的广大。 (2)完成课后二题,把握新闻语言准确、精炼的特点。 教学反思:新闻两则教学抓三点 情感点:自豪感,充满着激情。可以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加以体会,如导语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朗读时,情绪饱满,声音洪亮,其中的红色字,朗读时重音突出。 结构点:新闻有五大

5、结构,即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让学生在课文里对照着划出来,并分析其结构作用,导语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相当于新闻的内容概要。主体是新闻的躯干,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列表对新闻的主体部分加深把握: 时间 兵力 渡过兵力 中路军 西路军 东路军 背景与结语“这一路现已占领不起丝毫作用。”“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对这场战役的胜利的原因、结果更详尽的把握了。 语言点:新闻的三大特点即真实性、及时性、准确性。其中真实性、及时性,学生能理解。无须多作解释。所以将“准确性”做为重点来讲。 比较法:(1)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

6、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共渡过三十万人。 (2)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提示:注意从加点词语含义的差异上体会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通过比较明白: “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敌军,冲破敌阵。“渡至”有横渡到达的意思,交代了方式和结果,文字又简洁。“二十四小时即已”时间明确,且有渡江迅速,进程顺利的意思。 换位法:“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将句子中“占领”、“ 控制”、 “封锁”三个词语互换使用,可以吗? 不能。因为扬中、镇江、

7、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已解放,所以用 “占领”,而江阴要塞还没攻打下来,不过敌军不能任意活动,所以用“控制”;江阴已被我军控制,敌军想从长江逃走已无办法,所以用“封锁”。通过比较明白词序是不能调换的。 删除法:“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将(不含)去掉可以吗?为什么?不能。因为不含九江,删去了就与实际不符了,表述不准确了。第2课  芦花荡教学目标  1.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传奇色彩;学会复述课文情节;  2.细心揣摩景物描写的妙处,提高自己的描写能力;  3.懂得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

8、160;教学重点   重点:体味这个老头子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学会概括性复述课文情节;   难点:注意揣摩景物描写。   课前准备  1、预习生字词;查阅有关抗日战争的资料。  2、上网查找有关作家孙犁的人物介绍和代表作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 导入新课     你知道多少抗日英雄的名字,以及他们可歌可泣的故事。(学生发言,相互补充)  确实,在辽阔的冀中平原,在美丽的白洋淀畔,抗日战争的洪流锻造出许许多多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大家想认识他们吗?

9、让我们一起走进芦花荡,去见识一位普通的老英雄吧。  二、作者介绍  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安平县人。1913年4月6日出生。1936年暑假后,孙犁到河北安新县的小学教书,对白洋淀一带人民群众的生活有了初步了解。抗战爆发后,他主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中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1944年进入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工作和学习,发表了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了文艺界的注意,形成“荷花淀派”。白洋淀纪事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芦花荡是一短篇小说。 三、整体感知  1、教师检查预习情况    &#

10、160;  提(tfang)防 疟子(yào) 寒噤(jìn)蹿(cun) 仄(è)歪       飒飒(sàsà) 吆喝(yohe)  张皇失措 央告  2、听课文配乐朗读,初步感受芦花荡  用“这是一片_的芦花荡”陈述。 3、再读课文,划出景物描写的句子。  四、品读研讨   1、美丽的芦花荡里有着哪些人?   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

11、老头   一对可爱而勇敢的姐妹   一群愚蠢的日本鬼子兵   2、课文记叙了哪些事情?    一次惊心动魄的护送(夜送两个小女孩进芦花荡);    一场酣畅淋漓的复仇(老头子痛砸十几个鬼子的脑袋)。   3、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一份深沉的爱国热情。   五、复述课文  1、 小组合作,学会概括性复述 用“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_

12、” 和  “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_”复述故事情节。      预设:        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交通工具的简陋上;        表现在敌我势力的悬殊上;        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老头设下的圈套上;        表现在敌人的愚蠢上钩上;   

13、0;    表现在老头痛打敌人的脑袋上。         2、学生评价         3、拓展延伸        请依照上面的格式,用“深沉的爱国情表现在_”的句式说话。   六、课堂小结       燕赵多慷慨之士。这个极具传奇色彩的芦花荡故事,让我们在冀

14、中人民身上,看到了属于北方民族的那些最有光彩的品质。小说写的是残酷战争里的人和事,但决没有“凄凄惨惨戚戚”的描绘,其高昂浓重传达出来的,是一种战胜敌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情绪。  七、布置作业       1、 通读课文,感受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课外阅读短篇小说荷花淀。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二、朗读课文   三、品读研讨     

15、60; 1、小说的主角是谁? 老头子。       2、请用“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表现在_”说话,探究人物性格。      (学生小组讨论、补充完善)        预设:         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        外貌:“撑船的是

16、一个除非在白洋淀上。”        语言:“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心情:“悠闲”“编算”         表现在他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上;        对女孩:喜

17、爱;        对鬼子:满怀仇恨。         表现在他智勇双全的行为上。        勇:不带一枝枪;        智:设下计谋。    表现在他的过于自信和自尊上(核心性格)        3、

18、课堂练习        如果你是二菱,目睹了老头子的英雄行为,会想些什么呢?请你以二菱的身份,设身处地,把心理活动补写出来。  四、品味语言      1、文中有不少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请找出来,细心加以体会。(详见课文)      2、请你任选一句,谈谈你的审美感受。      预设: “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19、60;  拟人手法,把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烘托了出来,充满了意志和力量。      “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比喻手法,体现出老头子的英勇、干练。      “鲜敕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散。”      语言清新隽永,柔婉秀美,富有诗情画意。    

20、0; 五、课堂小结      年近六十,照例该养养老了,我们的老英雄翅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苇塘中部队的供给,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特别是他手无寸铁,独自一人,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从他的身上,我们再一次分明感知到: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六、布置作业      1、 完成练习;    2、 课外阅读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苏联肖洛霍夫)、米隆老爹(

21、法莫泊桑)。   教学反思芦花荡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的故事。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一个老头子撑着一只小船,在白洋淀无数次地穿过敌人的封锁线,为游击队运输粮食、护送干部、他不带一支强,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鱼鹰似的游水本领,在万亩水塘里穿梭,从未发生意外,靠了他,游击队才维系了淀里淀外的交通联络。但又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在夜间穿越封锁线时,撞上了敌人的小火轮,一个女孩负了伤。这个打击差一点使他失去了继续前进的力量,但他发誓要为女孩报仇。这篇小说很有传奇色彩,人物形象鲜明,环境描写也别具一格。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我遵循了语文的学习规律,突出了对学生人文精神和语文素养的培养。在人文精神方面,注重

22、把人物的思想感情转化成学生的自身体验,以人物心理的揣摩为主要方式,让学生的感情得以升华。在这一方面我设计了“想象体验”环节,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老鱼鹰”因没有圆满完成任务而产生的复杂心理时,学生讨论得很积极,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以提高。在语文素养方面,我抓住了本文是叙事性作品的特点,重在叙述故事情节和分析人物形象,将“老鱼鹰”的英雄事迹和鲜明的个性表露无遗。 在阅读方面,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提高默读的速度和默读的质量,更重视培养默读的技能。阅读的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从整体到局部,在从局部到整体,从感性到理性,从阅读教材到自我体验,启发学生积极参与。阅读实现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过

23、程,在进行局部的精读,先从一般性的简单内容开始,再到深层次的思想内涵类的深度阅读,最终能够抛开教材进行课外阅读,自我体验,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我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体验性、创造性的阅读,深入贯彻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学法指导上,注重引导学生使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力求使学生能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在教本课的景物描写时,让学生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品味评析,尊重学生的独特的体验,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拓展延伸环节设置的问题“课外阅读芦花荡的姊妹篇荷花淀比较两篇文章有何异同?”这样设置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体现语文广泛的外延,体现大语文的观

24、念。第3课  蜡烛学习目标 1.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2.体会本文真挚感人的语言。 教学重点 透过行为领悟人性的本质。 教学难点 让学生体会追求和平的人民的深厚的感情 学习过程 一、积累运用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拂(    )晓      瓦砾(    )              &#

25、160;       地窖(    ) 鞠(    )躬      颤(    )巍巍                    更( 

26、0;  )夫 2.解释词语 拂晓:  精疲力竭:  名副其实:  颤巍巍:  肃穆:  二、自主探究 1、这是一篇战地通讯,它主要是记叙的成分,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吗?    2、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三、讨论交流,合作释疑。 (一)找出精彩描写,品析人物形象美。 1.文中的老妇人始终未说一句话,作者通过行动描写来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展开想像,推想文中老妇人的心理活动。  2. 谈谈对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 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二)品味语句,体味文章意

27、蕴美 1.路并不远,一共不到十步,可是她太衰老了,不得不坐下来休息了三次。最后,她总算把死者拖到了弹坑里。她已经精疲力竭了,又坐在那里休息了好久,也许有一小时。 (把这句话改成“她非常吃力地把死者拖到了弹坑里”好不好?为什么?) 2.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时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 3.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 (这里又提到围巾的颜色,有什么特殊的意味?) 4.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

28、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这段文字如果写成“在方场上,老妇人的蜡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契柯拉耶夫的坟头”好不好,为什么?)    (三)探究思考艺术美      这篇战地通讯非常感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这样的艺术效果是如何产生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四、拓展延伸 “红军士兵们目送着她走远了。他们小声地谈论着,似乎怕惊扰那肃穆的空气,他们穿过方场,走过桥,赶上他们的连队,投入战斗。” (蜡烛)     红军战士们“

29、小声地谈论着”。请展开想像,写一段他们的对话,不少于150字。                                             

30、0;                                                五、课堂小结  &#

31、160;  “蜡烛”是光明的象征,是奉献的象征,一支小小的蜡烛将穿透战争的阴霾,燃亮在世界和平的前夜。蜡烛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这首颂歌将永远回荡在热爱和平的世界人民的心头。让我们为红军烈士致哀,让我们用行动表达对南斯拉夫母亲的崇敬之情吧!我们热爱和平,我们期盼着世界远离战争,人类远离罪恶的那一天! 教学反思蜡烛是一篇极富感染力的战地通讯。作者通过对惨烈的背景、细腻的动作、崇高的情感的极力渲染,热情的赞美了南斯拉夫的一位老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的深沉的爱,尽情的讴歌了两国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建立的崇高的情谊。本文故事情节虽然简单,可是要求学生准确地解读其主题思想却并非易事。 在设计教学

32、时,我将本文的阅读重点定为“寻找感动”上,我要求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去寻找文章的感动点,以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展现自己的个性阅读能力。 在分析蜡烛的主题时,学生们大多不知从何说起,整个课堂气氛十分冷淡。为了顺利解读蜡烛的主题,不至于让学生无从思考,我要求学生用“我被所感动,原因是”的句式说话。以引导他们从内容上去感知文章的美。通过小组讨论,五分钟之后,学生们纷纷举手。 生:我被苏联红军的献身精神所感动,原因是那位牺牲的红军战士是那么的年轻,但是为了南斯拉夫人民的民族解放事业,他却无私的奉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作者对红军烈士牺牲时姿态的描写,让人潸然泪下。 生:我被老妇人玛利·育乞西

33、的无畏的精神所感动,原因是在那么一个炮火连天的环境下,人们想躲避还来不及,可是老夫人却毫不畏惧的走向了炮弹横飞的战场,她走的那样坚定,完全不怕被炮火击中。 生:我被老妇人玛利·育乞西的执着的精神所感动,原因是老夫人是那么的衰老,连行走都很吃力,可是她却做成了看似不能完成的事情安葬红军烈士契柯拉耶夫,这需要付出多么大的毅力啊。 生:我被老妇人玛利·育乞西的无私的爱所感动,原因是为了表达对红军烈士契柯拉耶夫的爱戴和敬意,老夫人把自己珍藏了年的心爱的结婚蜡烛点在烈士的坟前,并且在烈士的坟前守侯了一夜。 生:我被老妇人玛利·育乞西的无言的行动所感动,原因是老夫人默默安葬好

34、了契柯拉耶夫烈士以后,又默默地在他的坟前守侯了一个晚上,第二天当苏联红军发现她时,她仍然没有说一句话,只是默默地向这些红军们鞠了个躬,并点燃了最后一只蜡烛,然后就默默地离开了。此时此刻,语言似乎已是多余的了,老夫人和红军的心是相通的。 师小结:同学们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刚才找到的这些感动点都能让我们进入到文章中,既感受到了文章主要的写作内容:安葬红军烈士、点燃结婚蜡烛;又感受到了南斯拉夫老妇人玛利·育乞西对苏联红军烈士契柯拉耶夫崇高而深厚爱。第4课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一、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5、2、 比较阅读,品味文中富有特色的语言。   二、教学重、难点       品味文中富有特色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对象及课时   初中二年级、两课时  四、教学手段   实物投影、多媒体投影、教师讲解、学生讨论   五、教学方法   激趣法   六、教学步骤   1、课文导入(两则驴的故事)   目的:通过两则驴的故事的讲述,使学生对什么是讽刺性的语

36、言有初步的认识,并激起学生学习本篇课文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接着用多媒体投影打出本课的题目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雨果       并向学生提出本文的学习重点:体会本文语言运用的特点,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作者雨果的简介(此处用PPT的形式)   目的:使学生对作者雨果这位伟大的作家有总体的认识。    3、字词的检测(请学生上来标注字词读音,并用实物投影出来) 

37、 zhuì        chóu         fà  láng     pi              x     

38、;     qiè          cái   缀  满      绸  缎      珐  琅      瞥  见  

39、0;   晨  曦      箱  箧      制  裁   3、 请学生集体朗读课文  4、 教师提问学生课文的主要内容   目的:通过以上的内容,检测学生预习课文的效果,为下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5、 过渡并转入本课重、难点的教学(问题的探究与解决)  (1) 请学生带着以下两个问题(用PPT展出)阅

40、读课文,并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稍后每一小组派一名代表回答。   问题一:雨果是怎样描述圆明园的?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问题二:雨果是怎样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的?在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问题一答案:总评:“世界奇迹”               与巴特农神庙比较        分说: 具体讲述园中之物 

41、  概述耗费劳动之巨      总述:亚洲文明杰作   说明:教师在归纳学生答案同时用PPT展出巴特农神庙以及圆明园景物(包括有名园概况、名园风光、名园奇珍等),务求使学生能在感性及理性两方面理解课文。   问题二答案:运用了一系列的反语来形容强盗心理,如“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全部赞誉”等词语,具有极其辛辣和尖锐的嘲讽意味。      反语:故意使用与本来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本意,这种修辞方法就叫反语,

42、也称“倒反”、“反话”。多用在揭露,批判,讽刺等方面。   说明:教师在归纳完学生答案后,用多媒体展出遭受空前劫难后的圆明园的图片,使学生能更加深刻的理解课文并了解在我国历史上曾经有过这么一段屈辱的历史,及激起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7、通过以上两个问题的解决,使得学生体会到本文在运用语言上的特点,进而通过以下的问题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PPT展出)   (一)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来看,雨果的立场和态度是怎样的?   (二)中国被掠夺,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是很自然的,但雨果是一个法国人

43、也这样说,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和品格?   说明:此处是由学生自由讨论和发言,教师在前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明白:雨果作为一个法国人,对待这件事他是立场坚定,态度鲜明,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和毁灭世界奇迹的罪行,同情中国所遭受的空前劫难,这里充分表现了他的正直、公正、人道、是非分明,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结,以及胸怀博大。   8、教师总结全文并布置作业     作业:给雨果写封信,谈谈你读了本文后的感想。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的成功之处有:  运用快速阅读训练的方式来处理课文知识性较强的

44、部分达到了省时、高效的目的,使学生在极短时间内高度集中注意力进行消化吸收,既增强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强化了阅读训练。 重视朗读,以个别赛读、教师范读、全体齐读等方式反复诵读。重视学生个人对文本的个性化阅读,设计教学环节给学生预留了足够的时间深入课 文。 抓住重点环节以点带面,在整体感知的前提下突出后半部分的探究思考,使教学思路清晰可感。 注重学生阅读、写作、思维想象能力的多重培养,设计“给雨果回信”的教学环节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锻炼了积极创造与合理想象的意识与能力,同时及时反馈了教学效果。 、本课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有: 课文的深度挖掘、细致品味仍未足够,虽然学生朗读课文及回答问题不乏闪

45、光之处,但教师本人的“精讲”功力仍须深化提高。 速阅读环节的设置增强了知识性气息,却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文学性气息,应在其他环节上注意倾向弥补,以更凸显语言学科的人文气息。 教师教学语言还不够精练,点评学生答题还可更加简练而富于变化。第5课 亲爱的爸爸妈妈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积累“肃穆、荒谬、健忘”等词语,理解其词义并用词造句。 了解作家及作品所反映的时代特征。 把握文章内容,理解作品战争的主题。 、过程和方法目标 整体感知文意,把握文章四个部分的内在联系,理清文章叙事脉络。 把握引文与正文的联系,力求从主要方面把握课文内容,学习如何 快速准确全面地理 

46、解文意的方法。      揣摩文中意味深长的语句,领会语言的深层含义,增强语感,提高 理解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    文章控诉法西斯罪行,并向全人类提出警示:要和平,不要战争。学习本文,让学生铭 记历史,正视现实,呼唤和平,培养热爱和平的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把握引文与正文的四个部分之间联系,全面深刻地理解文意。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精读课文,揣摩含义丰富的语句,领会语句的深层含义。 教学方法 朗读讨论探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请同学们思考一

47、下,“亲爱的爸爸妈妈”这句话这种称呼一般会出现哪里?出现在什么情况下?从中导入课文。 二、 整体感知: 由学生们快速阅读全文,学生给课文各部分取上小标题。 (一)来到纪念地 (二)看纪念演出          (三)参加座谈会 (四)参观纪念馆 三、 问题探究 1.由学生齐读引文,围绕萨特在引言中说他的记忆是“沉重”的,但有时“美丽”的,这句话展开问题。同时明确关键词为“沉重”“美丽”     问题1:为什么说是“沉重”的,但有时“美丽”的?从文中找出令你感到“沉重”和“美丽

48、”的词语或句子来。  “沉重”:在那场悲剧中,克拉库耶伐次这座小城成了一座巨大的坟墓,埋葬了7000个被残杀的人,其中还有300个孩子。这是一次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是沉重的历史回忆。   景物描写:使人感到沉重。“气氛。苦雨。天昏。地暗。”是写天气,也是写心情。景物描写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人们在纪念地的悲痛心情。    语言描写:“七千多人呀!”“一天之内,全杀光了!尸首染红了三百五十多英亩土地。”突出了屠杀的残酷和悲惨。   神态描写:两位老人“头发斑白,脸色肃穆,定定望着笼罩山谷的V石碑。”“眼神木然,仿佛眼前的景

49、物已不存在”。幸存者和地下长眠的死者在这一刻是相通的。   “美丽”:面对这场大屠杀,塞尔维亚人表现出“整个民族的英勇”,又是美丽的。   场面描写人们的抗争是美丽的:如有一位老师,纳粹要他合作,他说:开枪吧!我给孩子们上最后一课!”表现出塞尔维亚人的英勇。 纪念的人群是美丽的:“人已满山满谷。站在47年前300个孩只发出最后一声呼唤的地方:亲爱的爸爸妈妈!”,孩子们对生的渴望是美丽的。   在雨中的朗诵和合唱是美丽的:人们用诗和音乐来表达塞尔维亚人对暴力的反抗和自由的执著。通过歌唱孩子的可爱和希望,反衬敌人的残暴凶狠。  

50、 西德作家的发言表达了整个民族的反省是美丽的。   遇难者的遗言中可以看到他们对亲人的爱,对生命的渴望和留恋,这份爱是美丽的。     问题2:对照历史上发生的事情,现在的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呢?     分析: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作者强调不能忘记历史,只有记住历史,吸取历史教训,才能保证世间永远不再有战争和屠杀。) 问题3:面对当年法西斯犯下的滔天罪行,西德作家和日本人的态度、表现有何不同?     分析:西德作家:真诚的忏悔,充满犯罪感;(“许多人

51、走过去和他握手”)      日本人:自私的狡辩,企图开脱罪责。(安格尔的反驳;称其“日本人”,而非“作家” 鄙弃 )     意在告诉人们,至今还有人不愿正视历史,还在为侵略辩护,这潜伏着新的危险。 四、总结     这确实是一个沉重而美丽的记忆。我们崇敬塞尔维亚人的英勇,认同他们的历史观,让我们用良知、用正义和着作家的心声一同呼吁:永远不要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五、拓展与作业     1、在正文中中,有一个很好的机会,聂华苓为什么不反驳那个日本

52、人?如果是你在场,你会对日本作家说什么?又会对明赫白说什么? 板书设计 亲爱的爸爸妈妈 引文正文 沉重法西斯的残酷 美丽 塞民族的英勇  教学反思 师生共同欣赏泰戈尔的金色花,体验妈妈看不到孩子时的焦急和孩子出现后的惊喜,请学生谈一下:如果她的孩子永远消失了,妈妈会有什么样的感受。然后告诉学生:在1941年,在南斯拉夫,300个孩子一起消失了,有多少位母亲会心碎!在儿童的纯洁,天真、幼稚、信任中,纳粹德军人性的泯灭,残酷,无情展现得一览无遗,达到了动人心魄的艺术效果。学生也在对小诗的欣赏中跨越时空隧道走进了那血雨腥风的悲壮历史,带着一种对历史的回顾,对人性的审视,聆听作者发

53、自心底的声音。学生读得很认真,连一向好动的学生,也在同学们的感染下静心地读起了课文。最让我感动的是在课堂的拓展延伸部分,我说大家能不能想想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有哪些让你们感动的语言。有很多学生抢着回答,说到了在汶川地震中一位母亲舍身保护自己的孩子,并留下一条感人的短信:宝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得我是多么地爱你!最后,自然引申出本文的主题:要和平,不要战争!愿世界不再有杀戮!      本堂不足是:学生的感情得到了酝酿,探讨课文的积极性却没有完全被激发,一个非常简单的任务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四小节的内容都没有很好地完成,只有两个同学举手把自己的概括展示出来

54、,而其中一位同学还是从参考书上知道的结果。  是什么原因遏制了学生展示自我的欲望?仔细分析,我觉得原因有以下方面:1、课文较长,可我为了完成预设的任务,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而且过高的估计了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2、部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高,因为我班上的男生占全班人数的三分之二,而男生的兴趣在理科,所以我认为当务之急是激发他们对语文学科的兴趣。 学生的热情没有激发,就不可能有与文本,与教师,与作者发自内心的真诚对话,也就很难有触及学生灵魂的高层次的感悟!第6课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   侧重于整体感知,本着长文短教的目的,找准课文的突破口,提高课堂效率,打造高效课堂

55、。避免肢解课文。总体上分成四个授课环节:导入整体感知细部探究课堂总结。“细部探究部分”抓住“阿长买书”、“模拟语气”、“加语气词”、“剖析新的敬意”等进行,重在于创设具体的情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展示山海经这本书,让部分学生阅读里面的图画,知道书的特点,体会当年的鲁迅渴望得到的心情,自然点题,教师板书课题。 二、1、学生浏览全文,要求掌握字词,并从文中描述中认识阿长,教师给出三个提示:(1)阿长的真实姓名;(2)阿长的外貌;(3)阿长的家庭情况。 2、学生读书,圈点记录思考。 3、教师精心挑选了8个易错的字词制作成卡片,(震悚等)让学生自发起来认读,读对了则作为奖品送给学生,还幽默的说上面

56、有周杰伦的亲笔签名,学生踊跃抢答。 4、提出问题引导思考,阿长为什么没有名字?这说明了什么?与鲁迅的哪篇文章的人物相似? 5、轻松解决阿长的外貌及家境认识。以学生的回答和交流为主。 三、假设你聘请保姆,会不会请阿长?抛出问题,学生讨论。 1、会或不会的原因。学生发言积极,热烈。 2、教师因势利导,让愿意的学生谈理由,学生很自然的说到“买书”一事,教师就事说事,让学生齐读相关段落。 阿长是怎样买到书的?师生几人再现当年买书的情形:“三哼经有没有?”“没有”辗转几次后,“人面兽头、九头怪的图画有没有?”“是不是山海经?有啊”  教师读22段,故意拉掉几个词,(连、太、终于)让学生说这几个

57、词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积极有兴趣的去认识阿长。既能调动学生听读的积极性,又自然过渡到下一个教学环节。 四、学生齐读书买回段落,体会并交流人物“高兴、兴奋” 等心情。 1、这是怎样的一本书?为何称为宝书? 学生齐读24、25段,交流。 再读25段,体会鲁迅的心情:惊讶、震悚等。 再读求品:在原文的基础上,读书时学生加上一些语气词体会意境,比如“啊、呀”等。 2、由学生的解答过渡到“新敬意”,引出“旧敬意”,指导学生阅读13-20段。找出当时我对阿长的态度。 3、阿长有神力部分的质疑和解读。 4、由敬意延伸到诘问,引出下文,学生朗读3-12段,发现归纳阿长的缺点。 再读711段,体会元旦礼

58、节这一个细节,我这么些磨难里面蕴含着什么?推动学生去思考。并提出“一把按住我”这个情节为什么这么巧?引领学生的思路深入下去。 5、作者的目的是怀念阿长,为何写那么多的缺点?师生共同探究“欲扬先抑”的写法。 6、给阿长写挽联,告慰灵魂。教师板书上联:无名无姓无家庭; 学生对下联,反应积极,并板书出自己的作品。 教师激情总结。变换最后一段内容,告慰阿长、鲁迅的在天之灵。 学生齐读最后一段,深沉舒缓。 教学反思 1、  解题不够深入,题目为何定为阿长与山海经不能有确切的解读;课文12、15、19段在文中的作用和作者的意图认识不深入。 2、  课堂设计的紧与松存

59、在困惑,学生提不出相应的问题,学生的课堂问题生成性有待于提高。 3、  课件的使用应成为有效的辅助手段而不能代替全部。课堂的真正体现还是在师生互动上。 部分课堂记录和听课心得 第7课 背影学习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思想感情; 2、领会理解父子之间深厚的感情。 3. 体会细节描写对于表现人物的作用 相关资料 1、作家作品     背影是一篇叙事抒情的散文,选自朱自清散文全集。朱自清,字佩弦,江苏省扬州人,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宁肯饿死也不吃美国人救济的大米,表现了我们“民族的骨气”。

60、代表作品有散文春、背影、荷塘月色、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等。 2、背影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篇末说到父亲的来信:“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1947年,朱自清自述:“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章只是写实。” 3、“那年冬天”     查朱自清传(陈孝全著),“那年冬天”是1917年冬天。朱自清是1916年暑假考上北京大学预科的,1917年暑假,提前一年,考入哲学系。这一年冬天,71岁的祖母在扬州

61、病逝。 导学练习 (一) 自主练习 1、正音练习:给下列的词注音 交卸(       )    奔丧(       )     橘子(         )  晶莹(       ) 

62、0;  迂腐(       )     琐屑(         ) 栅栏(       )    差使(       )     照看行李(

63、        ) 狼藉(       )    妥帖(       )     踌躇(        ) 颓唐(       ) 

64、;   蹒跚(       )     簌簌(        ) 拭干(       )    举箸(   )     游逛(    

65、60;   ) 2、看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 乱七八糟的样子                     .纷纷落下的样子                  凄惨暗淡,不景气  

66、                 .失业在家                    短时间停留            &

67、#160;           .言行守旧,不合时宜                衰颓败落                    

68、0;  看到某种情况,心里感到悲伤                     感情积在心里不得发泄             细小而繁多(的事)         &

69、#160;   (二) 文学常识     朱自清,字        ,江苏省扬州人,现代著名的      、        、 诗人、民主战士,宁肯饿死也不吃美国人救济的大米,表现了我们“民族的骨气”。代表作品有散文       、  &#

70、160;      、           等等。 (三) 导学提纲 1、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谈谈你读过此文后的感受? 2、 父爱是文章的主题,用“父爱”或“父爱如山”做文章的题目岂不更好? 3、(1)文中共出现几次“背影”?请用“          的背影”的句式分别加以概括。 (2)你认为那一次背影的描写最为具体,最感人?(

71、抓住关键性的字词加以品读分析) 4、 既然“望父买橘”是文章的重点部分,作者为什么花如此多的笔墨写之前回家奔丧的种种呢? 5、望着父亲的背影,“我”不仅潸然泪下,这泪水中涌动者怎样的深情,是感激、感动,还是怜惜、愧疚?试着谈谈自己的理解和体会教学反思我是带着感情配乐朗诵的,我发现大家都很安静,同学们都会顺着我的朗诵看课文,很认真,连平时不大看书的莫小豪都认认真真地看着课本。我便多装个心眼地在朗诵的时候看看大家的状态,窃喜大家似乎都进入了状态,读完之后,我顺着读之前给大家提的问题,文章中提到了多少次背影?需要提高的地方: 1.以纲为纲,以本为本。要研读教案,思考教案。我觉得还需要不断地听老师讲课

72、,听的时候要不断思考,思考老师的讲课思路,教学设计思路。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地方就是要研读教材,做到熟悉教材熟悉教案。 2.注意语言组织能力的提高。这一点对于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 世界有举足轻重的作用。3.注意细节问题,前后衔接很重要,我有时候给大家讲的时候,会忘了换幻灯片,这样会造成一个教学过程中的脱节。第8课 台阶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识记理解本课的生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感情。 3、理解“父亲”这个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学习父亲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4、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取材料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通过复述课文来熟悉课文内容,了解

73、故事情节,为进一步学习做铺垫。 2、用问题引导学生把握内容,分析人物。 3、采用讨论、质疑等方法使学生动脑动手,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育学生去关心父母,仔细聆听父母内心的声音,从而化为他们感恩的实际行动。 教学重、难点及其突破: 教学重点: 把握故事内容,分析父亲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理解父亲形象的意蕴。 2、组织材料的详略安排。 教学突破: 通过复述课文和内容框架问题的解决,帮助熟悉课文内容,并在此基础上紧扣文本进行问题探究和人物形象分析的学习。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好教学设计和多媒体课件,并布置学生预习。 2、学生课前预习课文,了解生字词和文

74、章大意。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新课学习前播放刘和刚演唱的歌曲父亲营造新课氛围。然后由一组台阶图片,引入新课学习。 二、明确学习目标。 利用投影出示本课学习目标。 三、检查预习,完成生字词教学。 四、复述课文,熟悉小说故事情节。 引导学生通过对三个框架性的问题学习,进行课文复述,了解小说故事情节。 五、问题探究,研读课文。 通过对六个问题的探究式学习,把握文章意蕴。 六、把握理解父亲形象,体会作者情感。 1、安排结合课文内容进行仿句练习,粗略感知父亲形象。 2、结合具体文本分析父亲形象。 要求学生通过对文中重要事件的分析,来概括父亲的特点。 3、在此基

75、础上归结父亲形象。 4、体会作者在文中所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七、欣赏歌颂父亲的歌曲,加深学生情感体验。 播放崔京浩的歌曲父亲,配合投影图片展示。 八、作业布置,拓展延伸。 写写你的父亲,或者写写你知道的父亲,并试着感受父亲的品格或胸怀。 九、板书设计。(略见投影)     教学反思   我始终认为语文教学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见单篇课文,不见一类文章。语文教学应该是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语文教师要在课堂中把阅读权交给学生,教会学生读书的方法。基于以上这几点的思考,本节课,从小说的文体出发,我安排了三个板块的教学。 第一板块“抓关键词句,理读故事”。严谨的文学作品,作者非常注意内容的前后联系,段与段的过度,思路异常清晰,但我们的学生却往往忽略前后有关联的词句,从而把握不住作者的思路。教学中,刚好两位同学的意见有了分歧,其实,他们的分歧,也正是班上同学的困惑之处,因而,我引领学生抓关键词句,理清了作者的思路,思路理清了,学生对文本也就有了整体的感知和把握。阅读中,还要让学生尽可能地习得写作方法,我想抓关键词句,理作者思路,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也许能启发学生今后在写作中,也要注意前后句子的联系,段和段的衔接。 由理读故事第一板块中父亲和台阶的关系,很自然地带出了第二板块“抓细节描写,析人物形象”的教学。这一板块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