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三章 消费者行为经济学是关于选择如何使用资源的学术体系。消费者的行为也是消费者如何做出选择的行为。需求是消费者的行为,决定需求的是消费者所做出的选择。本章将把消费者的行为作为一种理性选择来进行分析。第一节 效用和需求一、效用与消费者行为1)效用效用(utility)是一个人从商品的消费或活动的举办中获得的满足程度。效用有一个重要的心理成分,因为人们是通过获得能使他们快乐的东西,回避能使他们痛苦的东西来得到效用的。总效用是一个人从消费某些商品与劳务中所得到的总好处或总满足程度,即,从消费所有数量的商品或劳务中得到的满足程度的总合。总效用的大小取决于个人的消费水平,消费的数量越多,总效用越大。边
2、际(marginal),在经济学上的涵义就是指“增量”。如,当你拥有第一种光盘时,就产生了一个增量,拥有数从0增为1;当你拥有第二张光盘时,又产生一个增量,拥有数从1增为2;当你拥有第n张光盘时,肯定还会产生一个增量,拥有数从n-1增为n。边际效用(marginal utility),是指某种商品的消费量增加1单位所引起的总效用的变化量,即增加1单位消费量所引起的总效用的增量。消费某一物品会给人带来满足感,通常消费的越多,得到的满足感的总和就越大,即总效用就越大。但每1单位消费所带来的满足感(效用)会越来越小,并最终降低为无满足感(效用为0),甚至可称为负满足感(效用小于0)。例,当一个饥饿的
3、人吃东西,如饺子,吃最前几个时,所带来的满足感是最大的,因为很饿,能增加一点食物(从无到有)都会使他想吃的欲望得到很大的满足。随着消费饺子数量的增加,即,离吃饱的程度越来越近,其每多吃一个饺子所带来的满足程度就会越来越小。当他吃到最后一个时(如第50个),新增的满足感就会降为0,即吃到最后一个时他就吃饱了,由于最初饥饿而想吃的欲望完全消失。这时,因为此前每吃一个都会带来一定的满足感,所以总满足感(总效用)已达到最大(想吃的欲望得到完全的满足),即总效用已实现最大化。因为已经吃饱,如果再吃,每多吃一个就会感到越来越不快乐(吃撑了带来的痛苦),这说明新增的满足感已小于0。消费其他物品也有同样的趋势
4、,如,很渴望得到某一名牌化妆品的女生,能得到第一份所带来的效用肯定很大,而随着她能消费更多数量的这一品牌化妆品,每增1数量,效用都会有所降低,甚至对是否再消费同一品牌也会感到无所谓。这种随物品的消费量增加,其所带来的边际效用递减的趋势,称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经济理论认为,随着数量的增加,边际效用递减最终会出现(不一定一开始就出现)。数学表达:因为总效用与消费量之间肯定存在着某种逻辑关系,故总效用TU是消费量x的函数,即,TU=U(x)。边际效用MU是消费量x的增量所带来的总效用TU的增量,即由X所引起的TU的变化量TU。所以,MU=U(x)= >0,即边际效用使总效用增加,边际效用为正值
5、。总效用TU最大化的满足条件是,MU=U(x)= =0,因当MU降低为0时,TU就无法在获得正的增量了。只要边际效用还未降低到0,总效用就会不断增加。图表表达参加课本160页,图7-3。总效用等于所有边际效用之和,即,TU=MUi2)个人需求与市场需求某种商品的总需求量与其价格的关系称为市场需求(market demand)。而实际的需求无疑是由个人作出的。市场需求是个人需求(individual demand)的总合,即:Dm=di3)消费者的选择消费者的消费选择由两个因素决定,即,限制条件和偏好。一个消费者的选择受到其收入水平和物品价格的限制。如一个人的收入是既定的M,他只够买两种商品X和
6、Y,它所能够买得商品的组合受到受M和价格PX、PY的限制。导读课本156-157的例子。由能够消费的X、Y两种商品的数量组合绘成的曲线,称消费可能性曲线,或预算线。预算线外的任何一点的组合超出收入水平,是无法支付的。预算线划分了能消费和不能消费数量组合之间的界限。预算线表达了支出成本等于M的一系列商品的组合集,即,M=PXX+PYY, 其中M=收入=支出消费者到底选择哪种组合,由他的偏好决定。二、消费者均衡此部分内容解决的就是消费者如何选择商品组合,这里假设消费者是理性的。当消费者所选择的各种物品与劳务的组合达到总效用最大时,这种选择就是效用最大化选择,这是也就是实现了消费者均衡。消费者均衡就
7、是消费者以使效用最大化的方式配置其收入(资源)的状态。效用最大化就是达到最大可能的效用,或说在消费时使总效用达到最大。一个理性的消费者在消费时总是以实现效用最大化为目标(使一定的支出带来最大的享受或满足感)。原因在于他的消费组合受到其收入水平和商品价格的约束,只有以效用最大化为目标,才能充分地利用他的收入,并得到最大的满足。实现效用最大化的条件是,每花费1元所买进的每种商品的边际效用都相等。每1美元支出的边际效用是从某种物品最后1单位消费中得到的边际效用除以该物品的价格。即:=单位货币的边际效用或,=这一条件的实现,就实现了消费者均衡,消费者均衡是消费者以使用效用最大化的方式来配置其收入的状态
8、。这一条件下最大化得以实现的原因在于,如果,如>,即消费者每单位货币在X商品上的支出所获得效用大于在Y上获得的效用,这时消费者继续将货币花费在X上就会获得更多的满足,于是他将放弃一部分Y的消费而继续选择消费X(因为一个理智的消费者当然愿意将钱更多地花在能使自己得到更大满足的商品上)。由于消费任何一种商品最终将导致边际效用递减。所以当他增加X的消费时,每一单位货币所带来的边际效用就会不断下降,直至下降到X的边际效用等于Y的边际效用,这时再将货币(放弃消费Y的货币)用于X的消费就不会产生比消费Y得到更大的满足(即,=)。当达到这一状态时,无疑意味着消费者在X上得到的总效用已经达到他所愿意再放
9、弃Y时的最大值。由于此时消费商品Y所得到的边际效用(已经因不断放弃Y去消费X而递增,数量增加时边际效用递减,减少时当然就会产生递增,可用图表演示)已等于消费商品X所得到的边际效用,再放弃Y的话,将导致消费Y所带来的边际效用超过X,那么消费者对X所享有的最大满足(最大总效用)就会降低,这当然是它所不愿意做的。而这一均衡点也意味着在这一点消费Y时,如果再将货币从消费X转向Y的消费就不会产生比消费X得到更大的满足(因为只有更大时,他才会更多的消费Y),此时对Y的消费也达到了所愿意放弃X时的总效用的最大值。因为,当达到均衡点时,X的总效用已最大,Y的总效用也已最大,所以X+Y的总效用实效最大化。效用最
10、大化是的数量组合(x, y)即为实现消费者均衡时,消费者所选择的组合。或,当选择这一组合时,就实现了效用最大化,达到消费者均衡。见书p. 64,面包和唱片的例子。图表证明,见165页图7-4。因为,TU=MU,所以只有当,=时,TUX+TUY围住的面积最大。*数学证明:效用函数和预算线之如下:TU=U(X, Y) (1)PXX+PYY=M (2)(2)式可改写为:M-PXX-PYY=0以不等于0的变量(拉格朗日乘数)乘上式得(M-PXX-PYY)=0 (3)将(1)、(3)式相加得到拉格朗日函数:Z= U(X, Y)+(M-PXX-PYY) (4)由于(4)式中的(M-PXX-PYY)=0,所
11、以Z与U(X, Y)的极大值同一。Z是X、Y、的函数。Z的极大值的必要条件是对所有自变量求其偏导数,Z=0:ZX=MUX-PX=0 (5) 其中MUX= UX(X, Y),以下同ZY=MUY-PY=0 (6)Z=M-PXX-PYY=0 (7)由(5)得,MUX=PX (8)由(6)得,MUY=PY (9)由(8)、(9)式可得,= 或 =,因此,效用函数U(X, Y)最大化的条件就是= 或 =就是货币的边际效用MUm三、边际效用与需求由于,单位货币的边际效用=,而消费者收入水平是既定的,故当价格P变动时,单位货币的边际效用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动。当消费者依照效用最大化原则选择多种商品的消费组合时,
12、就要按照=的条件,建立新的消费组合。当价格既定,而消费者收入水平变动时,所能购买的商品量也会发生变动,单位货币的边际效用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动。当消费者依照效用最大化原则选择多种商品的消费组合时,就要按照=的条件,建立新的消费组合。从边际效用理论推导出需求理论:随着消费数量的增加,边际效用将递减。因此,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对于越少的边际满足感,消费者只愿意支付更少的价格。所以,对于更大的消费需求量,相对应的只能是更低的价格。从边际效用曲线直接可推导出需求曲线。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剩余就是消费者愿意为某一商品支付的数量与消费者在购买时实际支付的数量之间的差异。消费者消费一定量的商品要获得一定的总效用,
13、其获得的总效用通常会超过他支出货币的而牺牲的总效用,两者之间的差就是消费者剩余,即他在交易中得到的好处。从另一个角度说,就是他愿意付出的价格与他实际付出的价格之间的差异。(消费者拥有的边际效用曲线和需求曲线是同一的)奢侈品的总效用少,消费者剩余也少 生活必需品总效用多,消费者剩余多P,U消费者剩余P1 Q1 Q参考书175页图7-7价值悖论:有些物品价值低,但效用却很大,如水,不消费它甚至就不能活。但另一些物品价值很高,却并非必不可少,如珠宝。消费者剩余理论正可以对此做出解释。一些价格低的生活必需品,如水、食盐、面粉等,给消费者带来的总效用很大而边际效用却不大,消费者为此支出的费用也不大,因而
14、消费者剩余很多。钻石等奢侈品边际效用很大,但总效用相对并不大,因而消费者剩余小。同样,这种情况也符合消费者剩余理论:当消费者在奢侈品和必需品之间选择消费组合时,对奢侈品支付昂贵的高价格和对必需品支付低价格,最终的每单位货币的边际效用是相等的,这种消费者选择符合等边际原理。即;=单位货币的边际效用*边际效用理论、供给和需求理论更合理地解释了商品价格的形成:商品的价格是在供给与需求的市场交易中形成的,给人们带来的边际效用越高的商品人们越愿意支付高价格,反之则只愿意支付低价格。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在解释大量价格的形成时都无法成立,如沉船中打捞起的200年前的葡萄酒可买到极高的价格,但为它付出的劳动
15、却并不比200年前多;一只美丽的海螺也可以买到高价格,当显然拾到它的人并未付出多少劳动;凡高的画也是高昂的,但凡高的劳动真的能值制造几百辆轿车的劳动吗?更何况凡高的画曾经是一钱不值的。19世纪边际效用理论的兴起替代了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已不再被用来解释商品价值的形成。第二节 可能性、偏好与选择一、消费可能性1)预算线和预算方程预算线即消费可能性边界。消费者对消费的选择受到预算方程的约束。预算方程: M=PXQX+PYQY, 其中M=收入=支出由上式可得,QX=-QY or QY=-QX其中或分别表示收入M所能够买得最大数量的X或Y,也可称为按X或Y计算的实际收入。如,收入M=100元,面包价
16、格PX=2元,那么按面包价格PX计算的实际收入就是50,即实际收入相当于50个面包。由于收入与价格是既定的,所以预算方程就是关于QX和QY两个变量的二元一次方程,或称,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线性的。在预算线上存在无数QX和QY的组合点。预算线由收入和商品的价格水平决定,当收入或价格发生变动时,预算线也相应变动。2)价格变动的影响其他条件不变,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动,而另一种不变时如X商品的价格变动(上升或下降),Y不变 ,按变动商品计算的实际收入数量就会发生变化,而按不变商品计算的实际收入数量则不变,预算线将依照X商品价格变动的状况发生相应变动。由此将形成新的预算约束下的X与Y商品的消费组合集。如
17、,收入不变,X商品价格下降,按X商品计算的实际收入的数量(即)就增加,同时Y商品价格不变,这将导致预算线与x轴的交点向外移,与y轴的交点不变,形成新的预算线。参见书181页图8-2例子。3)收入变动的影响价格不变条件下,消费者收入发生改变,势必使按X和Y商品价格计算的实际收入数都发生改变,预算线将按X商品价格计算的实际收入与按Y商品价格计算的实际收入的变动情况同时发生变动。由此将形成新的预算约束下的X与Y商品的消费组合集。如,X和Y的价格均不变,消费者收入增加,势必使按X和Y商品计算的实际收入数量都增加,这将导致预算线与x轴及y轴的交点同时向外移,从而使预算线整体外移,形成新的预算线。见书18
18、3页图8-4例子。意义:由于收入水平或商品价格变动引起预算线变动的意义在于:消费者的实际收入发生变动时,其消费可能性边界也将发生变动,从而按照新的实际支付水平形成新的商品消费组合形式。二、消费者偏好偏好就是消费者对商品的喜爱或不喜爱的程度。偏好是消费者的一种心理状态,往往取决于一些非经济因素。如北方人对小麦的偏好与南方人对稻米的偏好并不受价格和收入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对于偏好问题,消费者行为理论假定:1、偏好是完全的,即任何两个消费集是可比较的,对A的偏好大于B,或相反,或相等;2、偏好是可传递的,即如果消费者在A和B之间更偏好A,在B和C之间更偏好B,那么,他在A和C之间就更偏好A;3、所有商
19、品都是值得拥有的,且对任何一种商品总是偏好其多,而不是其少,如对苹果的偏好,5只肯定大于3只。我们可以用无差异曲线来描述偏好这一概念。无差异曲线是一条表示能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各种数量的组合,即在无差异曲线上,消费(x1, y1),(x2, y2)(xn, yn)各商品组合所产生的满足感均相等。在这条曲线上消费者对于各点的偏好程度也相等。无差异曲线可以有各种形状,直线、正双曲线、折线等,只要能表达消费组合的无差异即可。但通常是凸向原点的。见书185页图8-5。由于在无差异曲线上的任何一点代表的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的组合所提供的总效用(总满足感)均相等,所以无差异曲线又称等效用线。
20、无差异曲线或等效用曲线有如下特征:在无差异曲线图上的多条无差异曲线中,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所代表的总效用越大,即U1<U2<U3<Un。无差异曲线图上的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相交则说明两条无差异曲线有相同的总效用,与不同的等效用曲线代表不同的总效用相矛盾。作图可证。边际替代率,是消费者在保持满足程度不变时为了得到更多的X物品与放弃Y的物品的比率。数学表示:MRSxy=因X与Y反方向变动,符号相反,故边际替代率小于零。无差异曲线的第三个特征是:一条无差异曲线上的任何一点X与Y的组合即,(xi, yi)的边际替代率是负数,即,MRSxy=<0因MRSxy=,故等效用
21、曲线(无差异曲线)上任何一点的边际替代率可用过该点的切线的斜率来表示。参见187页图8-7。在等效用曲线上,消费者越多的消费新的1单位X物品,所愿放弃的Y物品的数量就越少。因为增加更多单位X所带来的边际效用会递减,为了满足越低的效用当然只愿付更少的代价(放弃Y的数量)。由此可得出结论:当消费者沿着一条无差异曲线进行消费选择时,增加X物品消费,减少Y物品消费所产生的边际替代率有递减的趋势,称边际替代率递减。边际替代率递减也正说明了等效用曲线凸向原点的原因。替代性问题:边际替代率的大小反映了两种物品之间的替代性的大小。普通物品一定程度上是可相互替代的,但不能完全替代。如消费苹果与梨。普通物品的等效
22、用曲线是凸向原点的。完全替代品,增加X所愿放弃的Y的数量不变,边际替代率为定值,MRSxy=,不变。如柯达与富士胶卷,对普通消费者来说无差别(对两者的偏好是完全相同的),可完全替代。完全互补品,是完全不可替代的,即增加X不能以放弃Y为代价。如眼镜框和镜片是完全互补品,根本不可能以放弃眼镜品来增加镜框的消费。图表表达见书189页图8-8。*徐:在两种商品之间进行消费组合选择时,可产生无数等效用组合,即:UX1+UY1=UX2+UY2=UXn+UYn因此在一条等效用曲线上任何一点的效用均相等,即效用无差异。但任意点上的等效用组合未必能都达到消费者均衡。因消费者均衡受消费者预算约束(M=PXX+PY
23、Y),所以等效用线上能达到消费者均衡的点只有一个。其他点所产生的总效用尽管与消费者均衡点是相同的,但不符合预算约束,要么超出预算,要么为充分利用预算。三、选择与消费者行为我们了解了消费要受到预算水平和消费者偏好的影响,现在讨论在这两种因素的影响下,消费者如何做出消费选择。1)消费者选择预算线表明了收入与物品价格既定之下消费者选择受到的限制,无差异曲线或等效用曲线表明了消费者偏好的特征(消费者总偏好更高的效用)。消费者实际选择的消费商品组合点只有同时位于预算线和等效用曲线上(即,某条等效用曲线与预算线的切线),才能符合上述两个条件的要求,才能实现理性的消费。图表表达见书190页图8-9。在这一点
24、上,等效用曲线的斜率恰好等于预算线的斜率,或者说,在这一点上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等于两种商品的相对价格(预算线的的斜率)。相对价格是增加购买1单位X商品,所必须放弃的Y商品的数量(在预算线上任一点,越多地选择X就必须越少地选择Y,所放弃的Y的数量就是所增加X的价值,也就是)。它恰等于,等效用线上得到更多的X物品与放弃Y的物品的比率(MRSxy=)。消费者必须按照既定的相对价格作选择。满足这两种条件进行选择的实际意义在于,消费者在进行消费选择时既要得到尽可能大的满足,又要有能力支付得起。2)替代效应由前述理论可知,当价格或收入发生变动时,消费方式将发生变化,这种变动的影响有两
25、种形式:替代效应、收入效应。在原有的效用状况(效用数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由于两种商品之间的交换比率(即相对价格,也就是预算线的斜率)发生变化所引起的需求的变化,称为替代效应。或,由于商品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化,消费者增加跌价商品的购买量以代替相对上涨的商品的现象,称为替代效应。由于相对价格或交换比率就是预算线的斜率,所以发生替代效应的情况就是预算线的斜率发生改变,形成新的预算线。即,约束方程M=PXQX+PYQY中的的原有值(定量)发生改变。此时要保持原效用水平不变,新的预算线与原有的等效用曲线发生新的切点。为了符合保持原效用不变的前提,发生替代效应的过程中必视收入M相应的有所变化(减少或增加)
26、。196页图8-12(b)当价格变化时,消费者将用相对低价格的商品替代相对高价格的商品。3)收入效应收入变动对消费的影响成为收入效应。商品可分为正常品和低档品(劣质品)。正常品是收入效应为正的物品,即随收入增加消费量也增加,反之则相反。收入变动后,由于商品价格未变(相对价格或交换比率未发生改变),所以新预算线的斜率也不变。新的预算线与更高或更低的等效用线相切,确定新的消费选择。见194页图8-11(a)。低档商品是收入效应为负的商品,即收入增加消费量反而减少,反之则相反。收入变动后,新的预算线与更高或更低的等效用线相切,确定新的消费选择。新的消费选择将是消费者更多地选择低档商品的替代品(正常品
27、),而放弃一定数量的低档品消费。见194页图8-11(b)。4)价格效应价格变动对一种商品消费量的影响称为价格效应。以一种商品跌价,另一种不变为例。价格变动的影响可以分为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因为价格变动肯定会产生以相对便宜商品替代相对昂贵商品的现象,即发生替代效应。同时,价格变动也将引起按商品数量表示的实际收入的变动,即发生收入效应。价格变动的第一步表现为替代效应:收入不变时,一种商品价格下跌,另一种商品价格不变,将引起两种商品的相对价格发生反方向改变(一种下降,另一种上升也有同样的效果),即预算线的斜率发生改变(按照新的相对价格确定新预算线的斜率)。在原有效用不变的情况下,具有新的相对价格,
28、与原等效用曲线建立新切点,即保持原效用的消费选择点。此时为了保持这种替代效应,实际上就必须减少其货币收入(名义收入)。因为,一种商品跌价,另一种不变,肯定意味着按商品数量计算的实际收入增加了,增加的实际收入肯定要与更高的效用水平相适应,但此时又要求保持原有效用不变,那末就必以减少货币收入相适应,即保持与原来相等的实际收入。第二步表现为收入效应:由于一种商品的价格下降,而收入水平未变,实际意味着消费者实际可支配的收入增加了(用X商品表示的是收入为,X价格下降,将导致上升),实际收入增加就可以使消费者的预算线能够达到更高的效用曲线(将第一步中减少的货币收入补上)。于是在第二步中预算线从第一步中的新
29、预算线按照它的新相对价格平行向外推,在高价格商品数量轴上推动的距离等于因在第一步中保持原效用不变时,减少的相对高价格商品的数量(在本例中,外推的最大距离就到既定的货币收入对价格不变商品的实际购买力的那一点,即原预算现在Y轴上的截距点)。价格效应经过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这两步变化完成,从而确定了新的消费者选择组合。图表表达见192页图8-10(a)。上述过程可简化为预算线直接延商品数量轴外推,外推距离等于由于降价而带来的对它的最大购买量的增量,同时因商品价格不变其最大购买量也不变,即与数量轴交点不变。外推的预算线与更高的等效用线相切,确定新的消费组合。由于在预算方程中一种商品的价格可以用另一种商品
30、的数量来表示,因而可得出这样的结论:当一种商品价格变动时,其消费数量也会出现变动,二者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当X价格下降时,消费者将选择更多的相对便宜的X来替代Y,以达到更大的效用。更多的选择X时所愿放弃的Y就越少,而X的价格可以用Y来表示。Y商品轴就可以变成价格P轴。由此推导出需求曲线和需求定理。换而言之,从由预算线和等效用曲线共同决定的消费者选择组合理论,可直接推出当价格效应发生时的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或需求理论)。图表表达见192页图8-10(b)。这也说明了需求曲线的形状是由消费者的最优选择决定的,需求规律的背后是消费者行为。当X价格下降时,消费者将更多的选择相对便宜的X来替代Y,以达到
31、更大的效用。而X的价格可以用Y表示,更多地选择X时,所对应的数量组合中的Y就越少,即价格越低,由此推导出需求定理。第四章 生产者行为第一节 基本概念企业又称厂商,是一种使用生产要素并把这些要素组织起来生产并销售产品和劳务的机构。企业从出售的商品和劳务中得到的收入称为收益。企业为了得到生产要素服务而进行的总支出称为成本。收益与成本之差为利润,负利润即为亏损。企业所有者的经营目标是获得最大可能的利润。经济活动都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第二节 产量与成本一、企业的目标和产量企业的生产行为受市场和生产技术的限制。需求数量和价格限制了生产行为。生产的组织方法就是一种技术,包括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短期
32、是至少一种投入品的数量固定而其他投入品的数量可变的时期。短期内数量可变的投入品称可变投入。在短期内不能改变的的投入品称不变投入。劳动通常是最容易改变的投入,而固定资本通常在短期内不容易改变。短期内厂商可通过改变劳动投入量来改变产出水平,但很难通过改变固定资本来改变产出水平。厂房、耕地等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增加。生产函数,产量与各种投入之间存在着函数依存关系,可表达为:Q=f(K, L)企业在某一时期内生产的全部产品就是总产量。总产量曲线表达了资本不变情况下,劳动量可变所达到的最大产量。图表见234页图10-1。边际产量是投入量增加1单位所增加的总产量。劳动的边际产量是在资本不变时劳动量增加1单位所
33、引起的总产量的增量。总产量会因可变投入所产生的边际产量而增加,但不会无限增加。由于随着可变投入的增加,其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最终将出现递减趋势,故称边际报酬(收益)递减规律。当资本不变时,生产函数为:Q=f(L)边际产量即为,每增加1单位劳动投入所带来的总产量的增量,所以,劳动的边际产量等于生产函数Q=f(L)的一阶导数,即,MQ=f(L)= 总产量或生产函数的图表表达见235页图10-2(a),边际产量见(b)。边际产量递减可通过总产量曲线斜率的变化表示出来。由MQ=f(L)= 可知,任意点的边际产量MQ等于生产函数曲线(总产量线)上过该点切线的斜率。劳动投入量除以总产量,得到平均产量,用AQ=
34、表示。任意点的平均产量可用总产量线上该点与原点连线的斜率来表示,因该线的斜率就等于。见237页图10-3(a)。平均产量会随可变投入的增加而变化,即随边际产量而变化。二者之间的关系如下:当平均产量处于递增(上升)阶段时,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即MQ>AQ,这是因为只有可变投入所产生的增量大于已有的平均产量时,才能使新的平均产量增加。当平均产量处于递减(下降)阶段时,边际产量小于平均产量,即MQ<AQ,这是因为只有可变投入所产生的增量小于已有的平均产量时,才能使新的平均产量减少。当平均产量处于从递增到递减的转折点时,即平均产量不增不减时,边际产量等于平均产量,即MQ=AQ,这时因为只
35、有在可变投入所产生的增量等于已有的平均产量时,才能使新的平均产量不变。而这一点正好是从递增到递减的转折点。图表见237页图10-3(b)。由于边际产量最终会出现递减,所以平均产量最终也要递减。二、短期成本总成本(TC)是生产中使用的所有投入成本的总合,包括租用的土地、建筑、设备等的成本,以及向工人支付的工资。固定成本是不取决于产量的成本,可变成本是随产量变动的成本。相应的总量分别称为总固定成本、总可变成本。边际成本(MC)是增加1单位产量所引起的总成本的增量,即,MC=平均成本(AC)是每单位产量的成本。相应的概念还有平均固定成本(AFC)、平均可变成本(AVC)、平均总成本(ATC)总成本=
36、总固定成本+总可变成本,即,TC=TFC+TVC,图表表达见241页图10-4(a)它们的特征:因总固定成本不变,所以平均固定成本随产量增加而减少。随产量增加,每单位产出所分摊的总固定成本就越来越少。平均固定成本曲线是向下倾斜的。边际成本最初可能会递减,但最终会出现递增的趋势,所以,边际成本曲线是一条U形线。边际成本曲线的这种变化正好与边际产量曲线的变化相对称,边际产量可能先增加,但最终会递减。实际上边际产量的减少,就意味着相对的边际成本的增加。平均可变成本最初会因为边际成本的下降而下降,但边际成本的最终递增势必带动平均可变成本的递增,因此,平均可变成本也是一条U形线。MC是增加1单位产量所引
37、起的总成本的增量,即,MC=。而总成本中固定成本不变,只有可变成本变化,所以,边际成本(MC)只与平均可变成本(AVC)有关,与平均固定成本(AFC)无关。平均可变成本与边际成本曲线的关系:MC曲线位于AVC曲线之下时,平均可变成本处于递减阶段。因边际成本这时总是小于平均可变成本,就会进一步带动平均可变成本递减。当MC曲线位于AVC曲线之上时,平均可变成本处于递增阶段。因边际成本总大于平均可变成本且不断增加,就会带动平均可变成本递增。平均可变成本从递减转入递增的转折点就是AVC曲线的最低点。在这一点上,边际成本恰等于平均可变成本。在此之前边际成本一直小于平均可变成本,因此只能带来平均可变成本不
38、断减少。当二者相等时,不会产生变化。在此之后边际成本继续上升并持续大于平均可变成本,引起平均可变成本随之上升。因,平均成本=平均固定成本+平均可变成本,所以平均成本总是大于平均可变成本。二者之间的差就是平均固定成本,即AC-AVC=AFC。图表表达为平均成本曲线在平均可变成本曲线之上,二者的垂直距离是平均固定成本,由于平均固定成本是递减的,故二者之间的垂直距离是逐渐缩小的。几者之间的关系的图表见241图10-4(b)三、长期成本1)长期的生产函数在长期中,企业可以选择不同的规模(可以改变各种要素的投入),从而也就可以创造出它作为生产依据的不同短期成本曲线。企业长期的生产函数为:Q=f (K,
39、L)由于长期内企业对任何生产要素的投入皆可做出调整,所以资本和劳动都可变,总产量由资本K和劳动L两个变量决定。又由于长期内所有成本皆可变,故不存在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的区分,即,机器、厂房、土地等要素都可增加或减少。长期成本分析中也包括与每一产量相对的总成本、平均成本、边际成本。2)规模收益(报酬)规模收益是企业按相同的比例增加所有投入量时产量的增加。企业规模的扩大(即各种投入量按相同比例增加),导致收益变动有以下三种情况:规模收益不变:产量增加的比例与投入增加的比例相等,即当生产规模扩大时,按固定比例增加的生产要素所产生的收益不变。见课本的例子说明,246页规模收益递增(规模经济):产量增加的
40、比例大于投入增加的比例,即当生产规模扩大时,按固定比例增加的生产要素所产生的收益越来越多。这种情况的出现是以更细的分工,更新的技术为前提。规模收益递减(规模不经济):产量增加的比例小于投入增加的比例,即当生产规模扩大时,按固定比例增加的生产要素所产生的收益越来越少。规模不经济出现的原因主要是企业生产规模越大,管理就越复杂,有效的信息沟通就越难,个人的创造性就越难发挥。一种生产技术在不同的生产水平上会显示出不同的规模报酬。产量较低时,可能出现规模报酬递增,产量较高时,则可能出现规模报酬不变。规模报酬在不同的企业和行业间有很大的不同。在其它条件不变下,规模报酬越显著,该行业中企业的规模一般来说则越
41、大。制造业与服务业相比规模报酬递增的可能性较大,因为生产制造需要较大的资本投资。服务业偏向于劳动密集型,大规模和小规模的效率都差不多。3)长期平均成本曲线长期平均成本曲线表明了当资本和劳动都可变动时可以达到的最低平均成本与产量之间的关系。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可由不同生产规模的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直接得出。见课本248-249页图10-6和10-7。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是各个既定规模的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相交之点间的线段的连线。当生产规模的变化时可无限细分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就是无数条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一条包络线。见幻灯片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是一条U形线。长期平均成本与规模收益有如下关系:当长期平均成本下降时,将出
42、现规模收益递增(规模经济);当长期平均成本保持不变时,将出现规模收益不变;当长期平均成本递增时,将出现规模收益递减(规模不经济)。每一条短期平均成本曲线与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在一个点(一个特定产量)上相切。长期边际成本曲线与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关系与短期的相似。*当长期规模收益不变时,长期平均成本曲线LAC与各短期平均成本曲线SAC的最低点都相切,LAC是一条X轴(数量轴)平行线(斜率为0)。*当存在规模经济或不经济时,整个LAC曲线上只有一点才是某一特定的SAC曲线上的最低点,这一点也是LAC的最低点。除此之外,较大或较小规模的工厂的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都不会位于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上,这时因为长期中
43、存在着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当选择某一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非LAC最低点)来生产某一产出P时,虽然该规模的平均成本已达到最低,但如选择更大的规模来生产同一产出P,平均成本将处于下降的状态,也就是说较大的规模存在着规模报酬递增的优势。因此长期中厂商总会选择更有效的规模来生产P。*长期边际成本LMC曲线并不是一簇短期成本曲线SMC的包络线。长期成本曲线上的任一点总是与某一特定短期边际成本曲线相交,交点所代表的产量就是LAC与SAC相切点的产量。实际上就是,由短期边际成本和短期平均成本与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关系,推导出长期边际成本曲线。任何产量Y的长期边际成本必须与生产Y产量的最优工厂规模相适应
44、的短期边际成本相等。长期边际成本曲线LMC也是U型的,这是由于递增的和递减的规模报酬的存在,而不是生产的某一要素的报酬递减的原因。第三节 生产要素组合一、 等产量线与生产要素替代1)等产量线与生产要素替代生产一定数量的某种产品,所使用的的两种生产要素资本K和劳动L都是可变动的,并且两种要素可以相互替代。即达到同一产量可以选择多使用资本少使用劳动,或多使用资本少使用劳动。生产函数为,Q=f (K, L)达到同一产量可以有多种资本和劳动的组合。我们用等产量线来表示达到某一产量的资本与劳动的各种组合形式。在等产量图上离原点越远的等产量线代表越高的产量。见258页图11-2。等产量线上资本与劳动之间的
45、相互替代比率,称为两种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MRTS,也就是,保持产量不变时,增加1单位这种要素而需要减少另一种要素的量的比率。由于相互替代是相反的变动,故,MRTS=<0因为任何一种生产要素的生产率都是有限的,所以沿着等产量线,边际技术替代率是递减的。当生产过程中越多地使用劳动来替代资本时,劳动的生产率就会下降。同样,当越多地使用资本替代劳动时,资本的生产率也会下降。生产需要投入平的平衡使用。正符合生产要素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等产量线表达了达到某一产量时的资本和劳动的各种组合,故等产量线上任一点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就等于过该点的切线的斜率。见258页图11-3。等产量线是凸向原点的曲线正表达
46、了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2)等成本线等成本线表达了总成本既定时所能购买的资本量和劳动量的组合。总成本与可能购买的各种要素的组合可用等成本方程表示:TC=PLL+PKK根据等成本方程的特征可知,等成本线是一条线性的。见260页图11-4。等成本图上可由无数条等成本线,离原点越远的等成本线代表着越高的总成本水平。等成本线的性质与预算线(消费可能性边界)相同,因厂商以既定总成本购买不同生产要素的组合就等同于消费者以既定收入购买不同商品的组合。等产量线表达的是生产任意给定产量所需两种要素之各种可能的组合。等成本线表达了任意给定总成本所可能买进的两种要素之各种可能的组合。二、成本最低的生产方法最低成本的生
47、产方式也就是利润最大化的生产方式。成本最低技术是在产量既定的情况下,使总成本最低的投入品的组合。当既能达到既定产量,总成本又能满足时,最低成本身生产就实现了。这一点就是等成本线与等产量线相切的切点。见263图11-7。此时,投入品之间的边际替代率恰等于其相对价格。因为,投入品的边际替代率是等产量线的斜率,投入品的相对价格是等成本线的斜率,二者相切点的两个斜率恰好相等。厂商选择如何生产时,与消费者如何选择消费的道理是一样的。厂商购买生产要素与消费者购买商品所受到的约束完全一致,厂商所要达到的产量和消费者所要达到的效用道理上也是一致的。当投入品价格发生改变时,厂商所进行的成本与产量的决策考虑与消费
48、者选择理论同理。厂商均衡:等产量线上任何一点的劳动对资本的边际替代率等于资本的边际产量除以劳动的边际产量。即,MRTS=可证:当总产量不变时,增加1单位劳动就要相应的放弃x单位的资本,而增加1单位劳动所带来的总产量的增量肯定要等于放弃x单位资本所带来的总产量的减量。(增加劳动会使劳动带来的产量增加,减少资本会使资本带来的产量减少。)因,增量=减量,增量就是增加的劳动所产生的边际产量,减量就是减少的资本所产生的边际产量(负增量)。可表达为:MPL×L=MPK×K, 方程移项可得:=当产量不变时,以一种要素替代另一重要素,就意味着一种要素的产量替代另一种要素的产量。由此可得,M
49、RTS=相对价格当上述条件实现时,即实现了厂商均衡,也就实现了以最低成本达到既定产量,也就是利润最大化。(因这一条件正好导致等产量线与等成本线相切。)第五章 市场理论与厂商行为本章学习的是不同市场环境下的企业行为。第一节 竞争的厂商均衡一、完全竞争完全竞争,又称纯粹竞争,是一种不存在任何垄断的市场结构。完全竞争的市场依下列条件为前提:数量众多的卖方(企业)和买方。在这种市场上任何一个市场主体都只是价格的接受者,而不是决定者。厂商不能影响价格。产品是同质的。任何一个厂商生产的同类产品在买方看来都是完全相同的,如不同农场主生产的小麦。资源具有完全流动性,即任何时候都可自由进入和退出该行业。买卖双方
50、对产品都具有完全信息。企业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同样以利润最大化为最终目标。完全竞争市场上,整个行业与单个企业面对的需求曲线不一样。整个行业的需求曲线是一条斜向下的曲线,见277页图12-1(a)。单个企业所面对的需求曲线是一条不变价格下数量轴的平行线,见图12-1(b),这是因为任何一个厂商在行业中的规模都很小,它不会影响价格而只能接受既定价格。因此对于它来说给定价格下的市场需求是无限的,即需求弹性无穷大。厂商的总收益是厂商出售一定产品所得到的全部收入,TR= P×Q平均收益是平均每一单位产品所得到的收益,AR=TR/Q=(P×Q)/Q=P边际收益,是增加1单位产品的销售量所引
51、起总收益的增量,MR=,因在完全竞争市场上任何企业的出售量(产量)无论如何增加都将不会影响价格,所以每一单位产品的边际收益始终等于价格P。由此可得:MR=P=AR由单个厂商所面对的需求曲线在给定价格下具有无穷大的弹性,可知,厂商所面对的这条需求曲线就是它的平均收益曲线,同时又是它的边际收益曲线。总收益曲线是一条发自原点的斜向上的直线,其斜率即为价格P。见277页图12-1(c)二、利润最大化的实现完全竞争的市场中任何企业都不能影响价格,企业只能依靠改变成本和产量来实现利润最大化。厂商的总收益超过总成本的最大点的产量就是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产量。利润最大化产量的实现:当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M
52、R=MC,利润最大化得以实现。因为当MR>MC时,显然增加产量将带来更多的超过总成本的总收益,此时增加生产会带了更多的利润;当MR<MC时,增加产量将导致边际成本递增,边际成本超过边际收益(边际产量的亏损),更多的生产反而使利润减少;因此可知,当MR=MC时,此时的产量所产生的总收益超过总成本最多。可证:利润=总收益总成本因为,TR=MRi,TC=MCi所以,利润=MRiMCi只要MR>MC,MRiMCi的差就会持续增加。故,当MR=MC时,二者的差达到最大。而当产量继续增加,MC持续上升超过MR(即MR<MC),MRiMCi的差就会缩小。图表见279页图12-2。MR
53、=MC是利润最大化的条件,不仅适合于完全竞争也适用于所用类型市场中的企业。利润最大化的产量就是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的产量。因企业家所得(正常利润)已包括在成本中,所以此处的利润指的是超额利润或经济利润。三、短期中的产量、价格与利润短期厂商可能面临三种生产状态:平均成本低于价格(平均收益),此时存在经济利润。见282页图12-4(a)。平均成本等于价格,经济利润为零。此时厂商只能获得正常利润。图12-4(b)平均成本大于价格,产生负经济利润(亏损)。图12-4(c)企业的停止营业点:当厂商的面对的价格(=平均收益=边际收益)下降到等于平均可变成本时,厂商就达到了停止营业点。此时产品的卖价恰好足
54、够收回全部可变成本,固定成本则得不到任何补偿。这样的卖价是厂商利用已有的厂房设备进行生产所能承受的最低价。如果价格再降低,厂商进行生产不仅固定成本得不到补偿,可变成本也将不能全部收回,厂商也就只好选择停业。当价格等于平均可变成本时,厂商的总收益等于总可变成本,厂商的损失等于总固定成本,此时如选择不生产的话也是损失总固定成本。见幻灯片。*亏损最小时的均衡产量:当价格降到平均收益小于总平均成本,但仍大于平均可变成本时,厂商可以选择亏损最小的产量进行生产。这时它只要仍选择MC=MR=P的均衡点即可。因为此时平均收益仍超过平均可变成本,这样不仅能补偿全部的可变成本还能补偿一部分固定成本。因此,按这一产
55、量生产亏损最小。厂商供给曲线:完全竞争厂商的供给曲线表明了其它条件不变时,企业利润最大化产量如何随市场价格的变动而变动。我们知道当价格(=平均收益=边际收益)等于平均可变成本时,厂商就可以生产,随着价格的提高,厂商将继续选择MR=MC的产量点进行生产,并且随着价格的提高厂商能够生产更多的数量。这就形成了一系列价格与产量相对应的连续的点,设实际上就是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由于所有点都是在MC上的与不同价格曲线的焦点,所以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就可以用边际成本曲线中位于平均可变成本曲线最低点之上的部分表示。图表见285页图12-5。行业供给曲线:市场价格由整个行业的供给和面对的需求状况决定。在完
56、全竞争市场上,当每个企业的生产都达到利润最大化的产量,且所有企业提供的总供给量等于某一价格的总需求量时,就实现了行业的短期均衡。因单个厂商的供给曲线是斜向上的,所以加总后的行业供给曲线也是斜向上的,只不过同一价格水平上总产量远大于单个厂商的产量。(加总的边际成本曲线的那一段)四、长期中的企业产量、价格和利润一个行业在长期中可通过两种方式进行调解:1、厂商数量发生变动,一些厂商进入或退出。2、原有的企业规模变动,从而使短期成本曲线移动。1)一个存在经济利润的行业能吸引新企业进入,一个存在亏损的行业可迫使原有企业退出。因此利润和亏损是引起厂商数量变动的关键因素。当一个行业存在经济利润时,就会吸引新
57、的厂商加入。更多的厂商进入这一行业,就会使原有的供给状态发生改变,供给增加,供给曲线向外移,在更多的产量和更低价格上与(不变的)需求曲线形成新的均衡。新厂商进入的影响是:由于新企业进入后价格下降,当行业面对比以前低的价格时,每家企业的利润减少。当一个行业存在经济亏损时,就会迫使原有的厂商退出。这一行业的厂商数量减少,就会使原有的供给状态发生改变,供给减少,供给曲线向内移,在更少的产量和更高价格上与(不变的)需求曲线形成新的均衡。原有厂商退出的影响是:一些厂商退出后价格上升,当行业面对比以前高的价格时,每家企业的利润增加。一个完全竞争性的行业可以由于利润的影响不断进行调整,当经济利润为0时,就不再能够吸引新厂商加入和迫使原有厂商退出,这是行业就实现了长期内的行业均衡。(注意:经济利润为0时,单个厂商得到正常利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实训》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郑州轻工业大学《数据分析与大数据技术的数学基础》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做账实操-快递公司加盟商保证金的账务处理分录
- 2025年江西省建筑安全员考试题库附答案
-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建筑材料(B)》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热力系统工程与仿真》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济宁职业技术学院《植物营养与肥料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河南水利与环境职业学院《栽培与耕作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飞行控制系统》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广东文理职业学院《辐射防护课程设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陪诊服务项目计划书
- Unit7ArtLesson2BeijingOpera课件高中英语北师版
- 2023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说苑》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 低血糖健康宣教
- 《炼油化工基本知识》课件
- 关于高中语文教学中“微课”的运用分析获奖科研报告论文
- 《射频同轴电缆》课件2
- 以工代赈政策培训课件
- 垃圾分类校本教材
- 中职学生开学心理知识讲座
- 虚拟现实技术中的智能感知与识别技术应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