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史知识点_第1页
中国医学史知识点_第2页
中国医学史知识点_第3页
中国医学史知识点_第4页
中国医学史知识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远古公元前21 世纪公元前 21 世纪公元前476 年(夏、商、周、春秋)1. 医和六气致病说:阴、阳、风、雨、晦、明。(最早的病因学说)2. 周朝宫廷医生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兽医,这是最早的医学分科。公元前 475公元 265 年 战国-三国3. 脉灸经: 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现存最早论述经脉的文献。4. 五十二病方反映了西汉以前的医学水平,现存最早方书。5. 帛画导引图我国现存最早的医疗体操图。1、 黄帝内经!作者并非一人一时之手笔成书战国至秦汉篇卷-素问、 灵枢 各 9卷, 每卷 9 篇,全书共18卷, 162 篇。传承-素问- 至唐代仅存8 卷, 唐代王冰补入7 篇大论。

2、 ( 第七卷 “天元纪大论”)宋代又补充2 篇素问遗篇,刺法 、 本病 ,显系后人伪托之作。灵枢宋哲宗元祐八年,高丽使献 黄帝针经, 南宋时由史崧献出家藏旧本。基本内容-素问运用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病因病机等理论论述了人的心理、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及疾病预防等。灵枢着重介绍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成就-注重整体观念、.重视脏腑经络、.运用阴阳五行学说黄帝内经全面地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标志着中医基础理论的初步确立,其后中医学发展均是以其为理论基础,这是中医发展史上影响最大的一本著作。1. 黄帝八十一难经简称难经或八十一难,最早见于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杂病论 

3、83;自序 。西汉末期至东汉成书。包含了脉学、经络、脏腑、疾病、输穴、针法等内容,也是一本有影响的中医书籍。首创“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最早提出“奇经八脉”名称、循行路线、功能特点、病变证侯、与十二经关系等;提出“左肾右命门”说;提出“无形三焦”说。2. 神农本草经 简称本草经或本经,首载于梁代阮孝绪的七录,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载药:365 种,其中植物药252 种,动物药67 种,矿物药46 种。创药物三品分类法;提出了药物七情和合的理论;论述方剂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阐述药物采集、加工、炮制和制剂等;.论述了药物的功效和主治;记载了临床用药原则和服药方法。集汉以前药物学大成,奠定了中药

4、学理论基础。2、 伤寒杂病论!张机,字仲景,南阳郡涅阳人(河南省邓县穰东镇),官至长沙,张长沙。医圣:明代方有执伤寒论条辨 “称仲景曰圣”。中国临证医学、辨证论治奠基人,现代个体化治疗方案运用的第一人。东汉末年,约150年 219 年流传: 伤寒论 晋 ·王叔和整理,得以保存;宋代,校正医书局校订伤寒论使成为定本;明代,赵开美刻书出版了翻刻宋版伤寒论流传至今。金匮要略 北宋王洙从翰林院蠹简中找到金匮玉函要略方, 将伤寒部分删除,整理出版为金匮要略方论。内容和成就:初步确立辨证论治原则- -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提出了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辨证论治原则,使得祖国医学的基础理论与临证实

5、践紧密结合起来;“方书之祖 ” 伤寒论载方 113 首, 金匮要略载方 262 首, 全书收方269 首, 用药达 214 种,基本上概括了临床各科的常用方剂。 整部伤寒杂病论概括了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以及汗吐下和温清消补治疗八法。此书理法方药齐备,正式确立了辨证论治法则,并具体指导临床实践,为我国临证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公元 265960 年 两晋-南北朝-隋 -唐 -五代医药学的全面发展6. 齐梁间,全元起,素问训解 最早整理、注释素问,亡佚。7. 隋(唐),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 太素 ) 现存最早注本,凡30 卷,现 26 卷8. 唐 ·王冰次

6、注黄帝内经素问( 次注黄帝素问)9. 晋代王叔和第一个收集、整理、补充和编次伤寒论, 10 卷 22 篇;a) 首开整理编次伤寒杂先河;10. 孙思邈千金翼方9、 10 卷收录伤寒论条文,“方证同条,比类相附”。11. 脉经 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作者:晋·太医令王叔和12. 诸病源候论 第一部病因证候学专著!作者:隋· 巢元方主撰。广泛记载临床各种疾病,内科为主。包含部分疾病证候鉴别;提出病因理论方面的新见解;证候描述细致、准确;记载了“妊娠欲去胎候”、 “金疮断肠候”、 “拔齿损候”、 “阴中生息肉候”等医学发展新成就。13. 本草经集注作者: 南朝· 梁,陶弘

7、景 医药学家、道家, “诸王侍读”, “山中宰相”。著述有 本草经集注药总决效验方养生经养生延命录补阙肘后百一方等书。对神农本草经整理,纠正错误,并增补365 种药物,共计730 种;对药物的性味、产地、采集、形态、鉴别等认识进一步提高。创 “诸病通用药”分类法 ,以病为纲,以 “主治 ”分类。14. 新修本草 我国第一部药典!(国家药典;苏敬等23 人集体创作;载药:844 种补充了许多新发现的药物和外来药物;药图25 卷, “图文并茂”,首次创造了通过绘图描记药物形态和颜色标准;图经7 卷加以说明。)a) 雷公炮炙论我国第一部炮制学专著!载药:300 种。作者:南朝·雷敩。后世制

8、药业皆尊雷敩为炮制学鼻祖。“如法炮制” 。15. 方剂学著作:肘后救卒方千金方外台秘要16. 肘后救卒方作者:晋代· 葛洪 中医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内容丰富,简廉便验;详记天花症状,为世界最早(阿拉伯医家累塞斯10 世纪方有记载); 详细描述恙虫病(沙虱),为世界最早认识,包括症状、发病地域、感染途径、预后等;。17. <<千金方唐 ·孙思邈 ( 581 682) 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 备急千金要方( 652) 、千金翼方( 682) 我国最早医学百科全书。<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 重视医德修养、详论医德规范; 创 “方证同条,比类相

9、附”伤寒研究法;集唐以前医方之大成,载方6500 余首;创设了分证列方的体例,便利检索;重视妇女、儿童疾病的论治; 强调综合治疗; 倡导积极养生,强身长寿。反对魏晋盛行的服石求长生的风气。对药物深入研究, “万物皆药”.18. 外台秘要唐代· 王焘大型综合性医著、包罗临证各科;整理保存了大量古代医学文献;收集整理并推广大量民间单、验方;总结了唐以前临床新成就:如:消渴发病时小便味甜,“金针拨障术” 治疗白内障,通过观察小便判断断黄疸之轻重、进退;19. 刘涓子鬼遗方 现存最早外科学专著。作者:晋刘涓子,把活血化瘀法用于创伤外科消、托、补法。20.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现存第一部的骨伤科

10、专著。 代表了唐朝骨伤科最高成就。作者:唐·蔺道人。成就:1.系统记述了骨折的治疗常规;骨折复位固定“动静结合”; 首次记载了治疗肩关节脱臼的椅背复位法;收载40 余方,有外洗、外敷、内服等多种用法。21. 经效产宝现存最早产科专著,作者:唐·昝殷。22. ( 脉经 、 诸病源候论、 千金方涉及小儿科)颅囟经 现存最早的儿科学专著 。 唐前的专书均佚。现存之颅囟经为最早儿科专书。最早提及小儿体质“纯阳 ”学说;载有鳖甲治小儿骨热疳痨;首次记载了用烙法断脐预防小儿脐风。23. 针灸甲乙经作者:晋·皇甫谧。现存最早的、并以原本形式传世的第一部针灸学专著。建立了较完整的

11、针灸理论体系,是我国第一部系统性较强,理论、经验咸备的针灸学专著。24. 唐朝太医署是世界最早的医科学校。公元960 1368 年 (宋金元)25. 河间三书金 ·刘完素,著素问玄机原病式、 宣明论方、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病机十九条涉及的疾病种类予以推衍,对研究内经病机理论和治则有一定价值。26. 元 ·滑寿,著读素问钞,综合了历代医学家对内经注释,将素问分为12类,系统选录,辨论比较精确,考证亦较详审。另,著有难经本义。27. 金 ·成无己 注解伤寒论! 现存全面注释伤寒论的最早专著,“以经论释”; 伤寒明理论28. 元代王好古阴证略例专门阐述阴证伤寒29.

12、 解剖学欧希范五脏图存真图30.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三因方)作者:南宋· 陈言(无择)载方:1500 余首;进一步阐述了三因致病说,分为外因、内因、不内外因,使病因学说更加系统化、理论化。31. 察病指南南宋 ·施发撰于1241 年。绘制了33 种脉象图,以图示脉,是脉搏描述上的创举。32. 元代 ·杜本补充24 图编成敖氏伤寒金镜录,内容包括舌质、舌苔、舌色、舌面变化等,主要病理舌象均已提高到。为我国现存第一部图文并茂的验舌专书。金元四大家:金· 刘完素 ;金 · 张从正;金· 李杲; 元 · 朱震亨33. 刘完素: 著

13、作: 素问玄机原病式、 黄帝素问宣明论方、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学术思想:火热论, “六气皆能化火”、 “五志化火”说。 因善用寒凉药物,后世称其“寒凉派”。针对火热病的治疗以清热通利为主。34. 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金代睢州考城(河南兰考)人,久居宛丘(河南淮阳) 自称宛丘。代表著作:儒门事亲学术思想:主张祛邪,持“病由邪生,攻邪已病”说,善用汗、吐、下三法,善精神疗法。因其临证中善于攻下,后世称其“攻下派。35. 李杲:字明之,晚年自号东垣老人,金代真定(河北正定)人。代表著作: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 兰室秘藏。 学术思想:创立脾胃学说,持 “内伤脾胃, 百病由生”说;治疗善以调补脾

14、胃,升举清阳。后世称其“补土派 ”。 (师从张元素,字洁古,金代易水人,易水学派的开山。学术思想:重脏腑辨证,对脏腑的辨证用药都按照温凉补泻加以归纳,形成规律;重视脾胃,以补气补血治疗;在药性、药理方面具有突出贡献。 代表著作:医学启源、 珍珠囊、 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金 ·张元素 珍珠囊 :只论 113 种药物,但内容丰富,辨药性之气味、阴阳、厚薄、升降、浮沉、补泻、六气、十二经及随证用药之法,药物归经说和脏腑标本用药式为后世遵循。)36. 朱震亨:字彦修,元代浙江义乌人,世居丹溪。代表著作:格致余论、 局方发挥。学术思想: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相火论;创用滋阴降火法,后世称其“滋

15、阴派 ”。杂病用丹溪!37. 本草图经!(公元 1058-1061 年)我国药学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组织编绘而成的刻版药物图谱!苏颂整理加工编撰而成,重点讨论了药物的来源和鉴别,把辨药和用药结合,还收载了大量单方验方。实用性强。38. 个人撰著本草证类本草(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作者:北宋·唐慎微。内容详实、文献丰富、体例严谨,代表了宋代药物学最高成就。后政府修订为国家药典颁行,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刊行,流传500 余年,一直为本草学范本。39. 本草衍义作者:北宋·寇宗奭。药物优劣真伪鉴别;考证各说,纠正谬误。40. 饮膳正要作者:元·忽思慧 饮膳太医。我国古代

16、重要的食物营养、饮食卫生与食疗的专书。41. 官修方书太平圣惠方宋太宗时期编著的大型方书之一,集理法方药一体的完整体系的医书。42.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第一部国家颁行的成药专书和配方手册!43. 圣济总录宋元时期载方最多的方书,近20, 000 首,前代方书几乎全被囊括。44. 十药神书作者: 元 ·葛乾孙 (字可久)内容: 创 10首良方,分为止血剂、止嗽剂、祛痰剂、补养剂等。为治疗肺痨病提供了可以遵循的法则。45. 南宋 ·陈自明外科精要将辨证施治的原则运用于外科临证。树立“治外必本诸内”的原则。元 ·齐德之外科精义总结了宋元时期外科学领域中的新成就。46.

17、宋元时期,伤科无专著。元代·李仲南永类钤方中设风损伤折骨伤科专篇;创制了缝合针“ 曲针 ”,引线由内向外逐层缝合,堪称伤科史上重要发明。47. 元 ·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正骨兼金镞科” ;创制了“草乌散 ” ,应行麻醉;记载了悬吊复位法,牵引复位法是伤科史上的创举!“动静结合”的治疗原则。48. 宋 ·杨康候(字子建)十产论 产科专著,论述十种难产及处理方法,记载了转胎手法是医学史上异常胎位转位术最早记载。49. 南宋 ·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24 卷,载方1383 方。分调经、众疾、求嗣、胎教、候胎、妊娠、坐月、产难、产后。重视气血,详论妇科病因病机;确立

18、妇科疾病的证治纲领; 揭示妇科用药规律;具有初步晚婚晚育、少生优生的思想。50. 小儿药证直诀北宋·钱乙,字仲阳, “儿科之圣”, “儿科鼻祖”。重小儿脏腑辨证;创制了一些儿科专用方剂:六味地黄丸、异功散、导赤散、升麻葛根汤。51. 南宋 ·刘昉幼幼新书整理汇集了宋以前儿科之大成;保留了一些散佚的文献;记载小儿指纹最早的书籍 “虎口三关指纹检查法”。52. 北宋 ·王惟一, 主持铸造“针灸铜人”2具。 著作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载腧穴657( 354)个; 先述经络循行排列,再详论腧穴主治。53. 南宋·王执中与针灸资生经突出贡献在对证配穴,因证取穴,针

19、灸方药兼施。记载灸法丰富,集宋以前灸法之大成。临证定穴提倡“同身寸 ”法,标准一直沿用至今。54. 元代·滑寿,字伯仁,晚号樱宁生。十四经发挥通考腧穴657 个,释名释义,绘图示意,提高了针灸学术的系统性。55. 南宋 ·宋慈的洗冤集录5卷 有重大价值,是影响于国内外的法医学专著!56. 惠民局、和剂局,南宋发展为太平惠民局,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国家药局!公元 1368 1840 年(明-清 ·鸦片战争前)57. 内经全文注释:明· 马莳素问注证发微灵枢注证发微(现存最早全注本) ;明·吴崑素问吴注 ;清·张志聪素问集注 灵枢集注。58

20、. 分类节要内经:明 · 张景岳 类经 “以类相从”, 分为 12 大类, 为现存分类注释素问 灵枢最完整者。另有类经图翼类经附翼。明 · 李中梓内经知要,节选内经原文分为8 类,内容全面简要,实为上乘之作。59. 伤寒论错简重订说:明 · 方有执 伤寒论条辨太阳病为“风伤卫 ”, “寒伤营 ”, “营卫俱伤 ”;清初喻昌(字嘉言),著尚论篇,提出 “三纲鼎立”说;其他医家:张璐、吴谦、吴仪洛、周扬俊。维护旧论:代表医家:张遂辰、张志聪、张锡驹60. 辨证论治:清· 柯琴(柯韵伯)伤寒来苏集“以六经为百病立法” ;清 · 尤怡(尤在泾) 伤寒贯

21、珠集金匮要略心典61. 清 ·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 现存规模最大、体例较为完善的古代类书。医学全部分类辑录自内经至清初120 余种医学文献,包括医学理论、各科病证、方剂药物、医史传记等,迄今类书中收录医书最多者。62. 医宗金鉴清·吴谦等。90 卷,分为伤寒、金匮、临床各科等15 种,其中伤寒和临床各科 “心法要诀”为全书精华所在。全书较系统地反映了中医学术体系,又注重临床,便于初学,是具有教材性质的普及性医学丛书。条理清楚、图文并茂。63. 明 ·王肯堂证治准绳包罗临证各科,以证治为主;每一病证先综述历代医家治验,然后阐明作者见解;论述精辟、治法详备,切于实用。6

22、4. 名医类案:明 ·江瓘,开创了选编古人医案于一书的先河。65. 清代医案著作以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最为知名。66. 脉诊:李时珍濒湖脉学;望诊:清代·汪宏望诊遵经;问诊:明代·李梴医学入门 、 景岳全书设“十问篇 ”,编成 “十问歌 ” ;四诊合参:清代·林之瀚四诊抉微;67. 一体堂宅仁医会,明代隆庆年间,徐春甫在北京建立我国民间最早的学术团体;68. 明 ·吴有性 (字又可,江苏吴县人)著作:温疫论。创 “戾气学说”。在传染病发展史上写下重要篇章,标志着温病学说的形成。69. 清代温病学派医家与著述:叶桂 温热论; 薛雪 湿热条辨; 吴瑭

23、 温病条辨;王士雄 温热经纬。70. 叶桂,字天士,号香岩,江苏吴县人。著作:温热论、 临证指南医案;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施治方法;发展了温病诊断方法 舌诊、验齿、辨斑疹等。薛雪,字生白, 号一瓢, 江苏吴县人。 著作: 湿热条辨, 对湿热病专篇进行论说第一人。吴瑭,字鞠通,江苏淮阴人。著作:温病条辨。 完善了温病学说, 创立三焦辨证。王士雄,字孟英,浙江海宁人。著作:温热经纬 温病学论述汇编,温病诊治参考书;霍乱论。71. 医林改错清·王清任,字勋臣,河北玉田人,我国医学史上有创新精神的 医学实践家。 善用活血化瘀 创立活血化瘀方剂;重视解剖学“业医诊病,当先名脏腑。72. 食物本草

24、:朱橚救荒本草药食两用。 地方本草:兰茂滇南本草,首载土茯苓、川贝等药,开地方药物志先河。73. 李时珍,字东璧,晚年号濒湖山人,湖北蕲春人。 本草纲目集明以前药物学之大成,载药1892 种,增药物374 种;先进的药物分类:“物以类聚、目随纲举” ;科学地论述药物知识:设发明、正误等项;丰富的自然科学资料:脑为元神之府;保存了大量的古代医药文献。74. 本草纲目拾遗由清 · 赵学敏查阅600 多种文献,耗时近 40 载广泛收集。载药 921种,补充了本草纲目716 种未能收载或叙述不详者。从增加新药种类数量而言,可居历代本草之冠。较早提出了生物进化观点;记录了人工培育新植物品种。7

25、5. 明 ·缪希雍炮炙大法 明代炮制学名著,叙述400 余种药物炮制法;各种剂型。76. 普济方是我国古代最大的方书。成书于明代,朱橚等编撰,载方 6 万余首,集15 世纪以前方书之大成。明代吴崑医方考收方 700 余首,以讨论方解为主要内容,明代影响很大的方论专著,为医家掌握方剂组成变化原理的重要参考。77. 温补派代表医家:薛己、张介宾、赵献可。强调温补肾阳在养生与治病上的重要性,反对以寒凉药物攻伐肾阳。反温补派:徐大椿医贯砭,陈修园景岳新方砭。78. 温补派薛己,字新甫,号立斋,江苏吴县人。学术思想:脾肾并举,注重温补。代表著作: 薛氏医案; 内科摘要 医学史上第一本以”内科”

26、命名的医籍。79. 张介宾,字景岳,又字会卿。学术思想:阳非有余,真阴不足,人体虚多实少;治疗主张温补肾阴肾阳;“左 / 右归丸” 、 “左 /右归饮” 。代表作:景岳全书、 类经 。80. 赵献可,字养葵。学术思想:发挥命门之说, “命门之火”。代表作:医贯 。81. 明 · 陈实功,字毓仁,号若虚。著作:外科正宗学术特点:强调内外治结合;内治用消、托、补;外治常用腐蚀药品及手术器具;设计创造了简单有效的器械;。82. 清 · 王维德,字洪绪。著作: 外科证治全生集学术特点:把外科分为阴阳两类;反对使用刀针和腐蚀药治疗;创制 “阳和汤 ”、 “犀黄丸 ”、 “小金丹 ”。83. 清 · 高秉钧,字锦庭。著作:疡科心得集学术特点:强调疡科同样须求本论治“病因 ”、 “辨证 ” ;将温病学说用于外科;“疔毒走黄 ” 紫雪丹、犀角地黄汤。84. 明 ·陈司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