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各知识点_第1页
教师招考各知识点_第2页
教师招考各知识点_第3页
教师招考各知识点_第4页
教师招考各知识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教育方法: 第一章 教育方法的历史发展  1.孔子学思结合,启发诱导。(“博学、多问、敏而好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2.学记我国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教学论著,善喻。  3.颜之推“勤、博、眼、实”,颜氏家训。  4.韩愈勤学深思(业精于勤荒于嬉)、博学求精(读书必提其要)、学习与独创相结合(师其意不师其辞)。进学说,师说。  5.朱熹朱熹读书法(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循序渐进、学思结合、温故知新。  6.王夫之知行并进、学思相资、因材施教、积渐不息。  7.陶行知教学做合一(因材施教、手脑并用、解放儿童创造

2、力、开展创造性活动。)不强调教师相对学生的主体地位。  8.育才中学“八字教学法”,读读讲讲议议练练。  9.李吉林“情境教学”,形真、情切、意远、理蕴  10.卢仲衡“自学辅导教学”学生自学、自练、自批,教师指导、辅导、监督。  11.邱学华尝试教学(*旧知识基础、准备题引导、课本示范、学生互补)  12.顾泠沅“尝试指导-效果回授”(迫切要求下学习。组织好课堂教学层次。讲授法辅之“尝试指导”。及时提供教学效果的信息。)历来片:情意原理、序进原理、活动原理、反馈原理。  13.夸美纽斯大教育学论,感知、记忆、理解、判断。 

3、 14.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和教育学讲授纲要,教学四程序(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弟子莱因改进(预备、提示、联合、总结、应用)形成五段式。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性教学”。  15.杜威从学中做,以儿童兴趣为中心来设计教学、提倡在活动中学习、采用启发式教学。  16.凯洛夫“三中心”(以教师、课堂教学、教科书为中心。)  17.克拉夫基“范例教学”(教学内容,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无超越性。)  18.赞科夫“一般发展”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概念,教学走在发展前。(不强调教师中心,不强调学中做。)认为:以高难度、高速度教学、理论起主导作用、使学生理解学习过

4、程、全班都得到发展。  19.巴班斯基“最优化教学”。(根据教学规律来教学;考虑外部条件;控制和调整教学活动的进程;在一定时间内获得最大可能。)  20.奥苏伯尔“有意义接受学习”。(先行组织者)(接受学习不是机械学习。)  21.布鲁纳“发现式教学”。(教育目标:认知、情感、动作领域。无感觉领域。)  22.加涅学习条件。  23.布卢姆掌握教学。(评价:诊断性、形成性、终结性)  24.罗杰斯非指导性教学。学生为中心;心理自由、心理安全环境;建立良好师生关系;有意义学习。充分发挥作用的人具有:洞察力、创造性、建设性、选择性。

5、60; 25.斯腾伯格三元智力理论(分析力、创造力、即时反馈)。传统智力测验可以测出的是分析性智力。  26.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九种智力。)  第二章 教师  1.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教师地位与政府间特别会议”会议,指出应当把教师工作看作是一门专业。  2.1986年,霍尔姆斯小组和卡内基教学专业研究工作小组,最早明确提出教师专业化概念。  3.澳大利亚专业委员会届定“专业”,为将社会福利、健康和安全放在第一位。  4.科尔文对专业的定义:为公共服务,终身投入事业;具专门的知识、技能;投入大量精力研究实践;足够长的专

6、业受训时间;对工作、顾客负责注重质量。  5.教师专业区别其他专业:较多自主权,需要终身发展。  6.教师专业素养内涵:职业道德(戴维斯认为,专业人士应当具备。);学科知识;文化素养;教学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参与精神;科研意识。  7.教师知识包含: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来自教学实践,有关课堂背景和相关知识,有经验性成分,对教师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8.职初教师(知识结构以原理性知识为主。)有经验教师(积累了案例知识。基本课程+案例教学+实践反思,向专家型过渡。)专家型教师(有明确知识、案例知识和策略知识。)  案例的作用:解决

7、教学问题的源泉;教师成长的阶梯;教学理论的源泉。  9.微格教学,(6个步骤,反馈评价即重放录象,第4步。)能把一个普通教师变成好一点的教师。  微格教学作用: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有效培养教学技能、简化正规教学程序、体统训练教学基本技能。  微格教学事前学习与研究主要学习:教学技能的功能、教学技能的教育理论基础、微格训练方法。  10.课堂观察,即听课,类型:参与型参观和非参与型参观。以录音、录象、抄本记录。  11.反思教育实践:对实践反思;实践中反思;为实践反思。反思方法:课后备课;写反思日记;观摩分析;职业发展;开展行动研究。 

8、12.教学案例:作用,拟真性,启发性,针对性。特征:代表性、典型性、非偶然性。  13.行动研究能训练教师教训技能、改善教学方法。实践者是研究者。(不是教师即研究者。)模式:问题筛选(随堂听课)-理论优选-运用和反思。   第三章 学生发展 1.学生发展的概念:6个方面。身体素质、道德素养(道德常识、道德态度、道德行为)、认知能力、感情、个性、科学文化素质。  感知是认识的感性阶段。记忆,识记-保持-再现。思维,包括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即抽象思维。  情感对认知有驱动、诱导和调节作用。驱动,热情好奇心。诱导激发想象力。  道德素养包括:

9、道德常识、道德态度、道德行为  信息素养,包括文化素养、信息意识、信息技能;  2.布莱克斯利:第一次“左脑革命”、20世纪50年代“计算机革命”、第三次“右脑革命”,第四次“全脑革命”。人脑潜能的关键是在儿童时期。  3.人本主义心理学,以马斯洛和罗杰斯为代表。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美的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罗杰斯认为,四个特征:有洞察力、有创造性、有建设性、有选择性。  4.学生自身发展需求体现在,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无主观性。  5.学生分为:优秀学生、

10、有争议学生和退学生(另类学生)。  6.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学会关心宣言。  7.教学过程的反哺现象打破了教师对知识的垄断权。   第四章 学习  1.行为主义认为学习是“经验的积累”。认知主义以“能力和倾向的变化”来定义学习。  2.刺激反应公式S-O-R,学习活动要素:学习者、刺激情境、反应。  3.加涅(记忆信息加工模型),分为加工系统、执行控制系统、预期系统。  4.学习的特点:学习者身上发生某种变化;学习能相对保持长久;变化是由学习者与环境相互作用产生。  5.学习按理解程度分:

11、机械学习、有意义学习(有意义接受学习奥苏伯尔学校的主要任务、有意义活动学习项目学习)。  6.*对于教师来说,项目学习是积极而有效的教学模式,能提高教师专业性和合作性,增强自立能力,改善学生的学习态度。  7.活动学习有别于接受学习的特征:强调实践、操作以及探索行为;注重对策略性知识的默会理解;注重人际交往。(错:学习在教师以外进行。)  8.奥苏伯尔接受和发现,机械和有意义是划分学习的两个维度。互不依赖彼此独立。  9.知识按来源分,直接知识、间接知识。  10.*知识的习得也称为知识的掌握,是个体学习人类知识的过程与结果。(三阶段:理解、巩

12、固与记忆、运用。)  11.贮存于体内为个体的知识,贮存于个体外为社会知识。  12.陈述性知识的基本单位命题、表象、线形序列,可分为一般领域的和特殊领域的程序性知识。  13.图式:一种有组织的知识结构,它涉及人对同一类事物中各成员的一些典型特征及关系的认识。  14.表象:能表征不断变化信息,能承受各种施加于它们的心理操作,在无特殊需求的情况下,可能会更加模糊、概括,欠完整、欠精确。  15.知识的冰山模型。明确知识露出水面,默会知识隐于水下;两者是知识连续体;可以相互转换;默会知识是明确知识的主人和向导。  16.儿童生理成熟早

13、于心理成熟。福斯特,儿童阅读记忆在智龄5岁开始。  17.情感未成熟标志是执拗,并和认知能力成反比。  18.费尔德“学习风格检测表”:积极主动型/深思熟虑型;感觉型/直觉型;视觉型/语言表达形;循序渐进形/总体统揽型。  19.认知风格:*在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稳定的风格。  场依存性和场独立性(威特金)、反省性和冲动性认知、辐合性认知与发散性认知(吉尔福特)、分析性思维(以演绎推理过程为特征的思维方式)和直觉性思维。  20.学生间交往存在合作、竞争、个体三种形式。  21.课堂教学的合作基础:一个共同的目

14、标、有较接近的思想认识、有一定的条件、有较好的配合行动。  22.小组学习优越性:激励学生发挥最高水平;促进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增进感情改善人际关系;强调参与性,易于解决问题。(只限于校园。)  23.合作时教师应注意:激发学生合作动机;指导学生合作技巧,培养社交能力;保证每人都参加。(错:平等对待每人。)  24.合作与竞争是人际相互作用的两种表现形式。  25.学徒制缺陷:偏重实际操作,忽视理论知识;培训限小范围,效率低;受师傅水平限制,不适应新技术变化。  认知学徒制实质是一种社会文化认知观;为克服学徒制弊端而提出,是其现代发展。 

15、; 第五章 课堂教学1. 教学是教师依据一定的教育目的或目标,以传授和掌握知识为基础,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发展的教与学相统一的教育活动。  2.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不同:对象不同,范畴不同,方法不同。联系:教训科学是教学艺术的基础,教学艺术是教学科学实验的生命力。)  3.教学系统包括教师、学生、教学媒体、教学环境。动态要素是教师、学生及心理环境,人的要素。静止要素包括教学媒体和物理环境。  4.教师活动包括:计划、组织、辅导、评价。  5.学生智力水平与学业成绩呈中等程度相关,同等智力下,造成学习成绩显著差异的是情意品质。  6.*广义教学环

16、境是指影响学校教学活动的全部条件,狭义指班级内的全部条件。最重要的教学空间变量:班级规模、座位编排方式(秧田、马蹄、模型)。  每班50-54人,不小于1-1.1平方米/人,空气容积为3-4立方米。课桌黑板至少2米。  7.教师主导体(控制作用、影响作用)、学生发展体(学生是教学对象,学习和自我教育的主体。)  8.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对学生关心和爱护,学生接受教师“权威”地位,教师尊重学生“学习者”角色,师生平等。(无敬畏)  9.维果斯基认为儿童发展两种水平:一是现有发展水平;另一是在有指导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可达解决问题水平。两者间差距是“最近发展区

17、”。  10.学记中提出“教学相长”意识是教与学是相互作用的。  11.布卢姆提出教育目标分类学思想,第一层是培养记忆为主,相当于“知识”;第二层以培养理解能力为主;第三层培养判断为主,相当于“评价”。  12.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水平三者相互联系:教学内容实现都在一定教学水平上操作,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相互依赖,匹配。  13.教学目标可以演化为教与学的水平(三级水平)X学习行为(三种行为)X学习内容的目标体系。  14.解释性理解水平教学,教学目标有:说明性理解和封闭性转换。  探究性理解水平教学是指有目的地引起新问题情境的认知

18、冲突,促使学生积极介入。教学目标有:探究性理解和开放性理解。  15.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中介。  16.完整的教学模式的结构:教学理论基础、教学目标、教学程序、实现条件、师生角色、教学策略、教训评价。  17.教学模式功能:构造功能、解释功能、启发功能、推断功能。  18.经典教学模式述略:  1)着眼信息处理的教学模式:概念形成模式(塔巴);概念获得模式(布鲁纳,);先行组织者模式(奥苏贝尔);探究训练模式(萨奇曼)。  2)着眼于人际关系的教学模式:角色模式(F.谢夫特和G.谢夫特);社会探究模式(马夏拉斯和考克斯,包

19、括定向、假设、定义、探索、证明、概括。)。  3)着眼于人格发展的教学模式:非指导性模式(最典型的,罗杰斯根据心理治疗经验建立。)  4)着眼于行为控制的教学模式:程序教训最典型,(直线式程序,斯金纳解释、问题、解答、确认;衍枝式程序,克劳福德;凯程序,凯。)。  第六章 课堂交往  1.课堂交往存在两种信息交流和互动。教学目标通过师生交往实现  2.传统的课堂交往研究模式:  弗兰德斯互动分析模型(师生对话)  布卢斐-古德互动分析模型(基于教师批评学生频率分析的模型。)  罗的提问策略分析模型基于教师等待学生回

20、答问题。  3.人种志交往研究模型:实地笔记、录音、访谈、录象、调查问卷、社会人际关系图解。  4.实地笔记作用:记录某一时间特定主题和教学行为、反思课堂整体印象、提供个案进展、记录教师成长轨迹。  5.成功的访谈应具有:访谈者有同情心、专注、欣赏被访者;对主体有中立态度;访谈者保持轻松;访谈前拟订提纲。  第七章 课程  1.课程和教学关系:二元论模式(实体间存在鸿沟。)联锁模式(位置无特别意义,分离损害严重。)同中心模式(相互依赖。)循环模式(联系循环。)    2.斯宾塞建立起以科学知识为的近代课程体系。主张课程是知识

21、。  3.课程的功能:本体功能是通过文化培养人;基本功能是传递和选择文化。  4.课程设计原理:以科目为中心的课程设计(科目设计、学科设计、大范围设计对课程组织作用不大。);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设计(典型例证“活动-经验”。);  5.分科课程(历史最悠久)和活动课程;  6.显形课程与隐性课程(教师的行为举止、期望态度);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以教材开发主体看);  7.活动课程: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界限;以学生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以儿童为中心,经验课程,杜威为代表。  8.外围课程:核心课程以外的课程,以学生

22、存在的差异为出发点,随环境变化而变化,与核心课程相辅相成。  研究型课程:建立在基础课程和拓展课程之上;重在专题性与综合性研究或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创造性学力;实现知识迁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研究型课程的特点:课程目标开放性;内容综合、开放、弹性大;组织的合作性与独立性结合;评价方式过程性。  9.课程改编的假设:允许教师根据自己风格在课程中发挥作用,允许教师把学生看做独立的人。  10.影响课程变革的特征(需要与适切性、目标与意义的清晰性、复杂性、计划的质量和实用性);  影响课程实施的学校的特性(校长角色、教师之间的角色、教师的特征与

23、价值取向);  11.内部评价(评价者只注重课程计划本身的优劣。)  12.课程评价两方面:对教育过程计划与组织的判断、对学生成绩的判断。  13.背景、输入、过程、成果评价模式(CIPP模式)外观评价模式(斯塔克)收集材料:前提条件、相互作用、结果。  14.杜威主张经验课程。  第八章 评价  1.史密斯-泰勒报告被后人称为划时代的教育评价宣言。泰勒是最早提出教育评价的人。  2.教育评价的功能:导向、教育、改进、激励、鉴定、管理等功能。  1)教育功能:指教育评价本身所具有的影响评价对象的思想、品质、思维的功

24、效和能力。  2)导向功能:指教育评价本身所具有的引导评价对象朝着理想目标前进的功效与能力。  3)管理功能:指教育评价使评价对象顺利完成预定任务、达到预期目的的约束功效和能力。  4)激励功能:指教育评价激发评论对象情感、鼓励斗志、振作上进的功效或能力。      3.在我国古代教育占主导地位的教育价值观是社会本位论。  4.当今世界教育价值取向的共同趋势是注重教育的内在价值。  5.传统评价的弊端:指标体系不够科学;价值标准单一化、片面化;目的、功能极端狭隘化。  6.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都采用数学方

25、法)、他人评价(客观性、真实性、要求严格)。  7.评价类型:诊断性评价(对评价对象的现实状况及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的价值判断。);形成性评价(对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作出价值判断。反馈调控、改进完善。);总结性评价(指对评价对象一定时期内全面状况所进行的价值判断。为甄别优劣、鉴定成分提供参考依据。)。  2)预先设定基准的评价:常模参照评价(以学生团体测验的平均成绩作为参照,如标准化考试、心理测试、竞赛考试。)、目标参照评价(绝对评价)。   8.另类评价又称真实性评价,接近“真实生活”评价。  9.另类评价类型:实作评价(依靠教师的专业判

26、断,对学生学业成就进行整体判断的教学评价方式。);卷宗评价(以展示学生的学习和进步状况的评定方法。档案袋有理想型、展示型、文件型、评价型以及课堂型。理想型档案袋构成:作品产生过程的说明、系列作品、学生的反思。)。  10.早期教育评价表现为:偏重鉴定、选拔功能,偏重相对评价和总结评价。现代教育评价表现为:偏重改进、激励、导向功能,偏重绝对评价和形成评价。    第九章 信息素养  1.比特作为信息最小单位,没有颜色、尺寸、重量,能以光速传播,是一种存在状态,是数字化计算中的基本粒子,可无限复制,超越时刻障碍。  2.现代信息技术的主要基础:多媒

27、体计算机、网络技术。  3.多媒体是计算机技术与视频、音频和通信等技术的集成产物,包括:文本、图形、图象、声音。  4.超文本,以结点为单位组织信息,结点之间以链连接(索引链和结构链)。  5.因特网在教育中应用:信息浏览与查询、进行远程教学、进行学术交流和讨论。  6.网络文化特征:虚拟性、互动性、多元性、快捷性、开放性与非中心的全球性、自主性、创造性、交互式思维。  7.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教学媒体主要指: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网络、校园网、因特网。  8.信息素养包括:信息需求能力、信息检索能力、信息评价能力、信息有效使用能力。&#

28、160; 9.信息素养的内涵包括:信息文化素养、信息饮食、信息技能、  10.信息系统通常是硬件、软件和人(最重要的要素)组成。  11.硬件包括:信息存储设备、信息输入设备、信息输出设备、信息处理设备、信息传输设备。  12.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13.网络教育资源,包括:网络环境资源、网络信息资源、网络人力资源。  14.因特网教育资源最大特点是信息容量的无限性和信息组织的无序性。教育学概论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1.教育,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

29、念的活动。狭义上指,学校教育。而教育学上谈的主要是狭义教育。  2.学校教育概念:教育发展受社会制约;教育具有不同层级、结构;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  3.大学提出道德教育的三纲领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4.“成均”、“庠”是古代萌芽时期的学校称谓。  5.中国古代学校分为官学、私学和书院三种。  6.中国的私学发展始于战国时期,分为经管(儒家经典学习)和小私塾学(识字)两类。  7.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特点包括:重视学术争辩和切磋、重视学生自学、课程设置简约、师生关系融洽。书院官学化倾向开始于宋朝。清朝时改为

30、中小学堂。  8.“文翁兴学”的旧址现在在成都。  9.我国选士制度经历了察举制(西汉)、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曹魏政权)和科举制(隋)。  10.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学堂是1862年设立的京师同文馆。  11.近代学制:癸卯学制-545;壬子.癸丑学制-434;壬戌学制-633,小学中学分别为-42、33。  12.1905年,清政府设立学部新式学堂统辖全国教育。1901 书院改学堂  13.我们大规模引进西方教育理论开始于20世纪初。  14.教育民主化基本内涵:取消等级制度,实现教育机会均等;反对在教育内容中宣扬法西斯主

31、义;反对压抑儿童个性。  15.教育平等:教育权利平等、机会均等、差别性对待原则。资源平等。  16.西欧早期教会垄断学校教育。  17.杜威反对赫尔巴特理论,提出三中心论,以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   第二章  教育与发展1. 教育对劳动力发展的影响:改变劳动力性质和形态;使潜在生产力转换为现实生产力;促进劳动力自身再生产;使简单劳动力变为复杂劳动力。  2.教育与政治:政治决定教育(决定教育领导权和受教育者权利;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决定教育内容。)教育对政治反作用(培养政治制度所需要人才;延续和发展政治制度;民主

32、化与平等化。)  3.文化对教育制约(文化传统使教育呈现不同特点;提供教育内容。)教育对文化反作用(使文化得以延续传播;使文化得以整理、发展、创新;创造独特学校文化。)  4.科学推动教育,科学技术再生产最重要的途径是学校教育。  5.科学的体制化开始于十七八世纪。  6.可持续发展思想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21世纪议程标志可持续发展理论真正形成。  7.可持续发展包括:自然环境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人口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发展。  8.我国80

33、0多所高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60%。  9.交流与合作是可持续发展教育技能目标的具体内容。  10.可持续发展教育原则(启发性、参与性、渗透性、批判性),教学方式(参与式、探究式、合作式、提供交流机会学生有机会讨论环境问题的见解、直接体验进行实践、为学生提供进一步学习材料。)  11.在教育中尊重人的个性是智慧的开端。康德人通过教育成为人,是教育的产物  12.影响个体社会化因素最重要的是学校教育。  13.儿童大脑在5、6岁间发展最迅速,幼儿期是人的启蒙期,人体开始主动认识周围世界。 第三章 教育目的  1.现代教育把提升个

34、人做人的价值与尊严看做教育目的。现代教育培养社会文明与进步的促进者。  2.个人本位论:柏拉图、自然主义(卢梭)、自由主义(罗素)、存在主义(萨特)。  3.个人本位论的共同价值取向:以个人自身发展完善作为教育目的,尊重受教育者天性和自由,强调受教育者个性存在价值以及发展。  4.存在主义:教育使之认识自己的存在价值,形成自己的独特生活方式。教育向学生展示各种可能性。督促学生自己负责,独立承担责任。教育是个人的事情,不需要向公众、社会承担任何责任。  5.个人本位论兴起原因: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十八世纪启蒙运动、近代工业革命及资本主义发展、近代西方人本主

35、义哲学思想。  6.社会本位论:社会学派(涂尔干)、国家主义(凯兴斯泰纳、秦梯利)。  7.社会本位论兴起原因:社会主义哲学、国家主义思潮、极权主义运动。  8.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29条强调:教育应培养儿童对人权和基本自由的尊重。  9.教育与人权:学习了解重要人权文件;尊重他人、尊重自己;了解保障自己合法权益的方式、方法。(和社会公共精神无关。)  10.现代教育的社会目的:不是复制在生产现有社会存在模式。  11.自治教育体现“自由与责任”、“自由与纪律”。但是并不代表能培养学生独立意识和自我教育意识。  12.学生掌握

36、知识是要提高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而后者又是前者的条件。  13.我国古代教育,以道德为轴心,强调明人伦、明礼,主要反映在儒家的教育思想中。  14.梁启超专门论述设立教育目的的重要性,严复最早借鉴斯宾塞的思想。  15.建国以来影响最大的教育目的思想表述是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中所论述。 第四章 教师与学生  1.教师素质:道德素质(热爱教育工作核心,热爱学生,自身道德修养)、知识素养(学科专业知识、文化基础知识、教育科学知识)、心理素质、能力素质。  2.教师权利:教育教学权(最基本)、科研学术活动权(有权发表自己观点、决

37、定是否参加学术团体、确定科研课题研究方向)、管理学生权、报酬待遇权、民主管理权、进修培训权。  3.教师义务是指法律对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一定行为的约束。  4.教师在任职期间应接受继续教育。  5.皮亚杰(构建发生认识论)将个体认识发展划分:感知运动阶段(感觉、动作分化)、前运算阶段(自我中心和不可逆性)、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6.学生的义务:遵守法律法规、学习完成规定学习任务、参加社会公益劳动、遵守学校管理制度。  7.学生权利:参加教学计划安排的活动,使用教学设备、资料。按照国家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在学业成绩、品行上获

38、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学业获得相应证书、学位。有申诉权。法律规定的其他权利。  8.教师专业成熟不是个体成熟而是置身于班集体中。  9.格塞尔认为支配儿童心理的因素是环境与学习。  10.新教师入职辅导通过安排一个有序的计划、请有经验教师进行辅导、对教训经验反思来进行。  第五章  课程理论1. 选修课是对必修课起辅助作用的补充性课程。  2.学科课程是以知识为本位的课程,活动课程是以学习经验为本位的课程。  3.杜威倡导活动课程是为了解决儿童现有经验与学科知识之间明显脱节的问题。他系统全面论证了活动课程的价值。 

39、4.学科课程主要属性:逻辑性、系统性、简约性。(无实践性)  5.活动课程主要属性:不同于课外活动。(以儿童为中心;打破学科界限,按活动主题组织学习经验;课程组织心理化,按儿童心理发展顺序和特点来设置。)  6.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关系:不是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获取的关系。(书本公共知识与个人实践知识;经验的逻辑方面和经验的心理方面;思维与行动。)    7.学科课程缺点:导致儿童机械被动学习;容易割裂肢解儿童完整的生活;容易造成学校与现实生活的隔离。  8.活动课程优点:贴近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促进儿童积极学习;有效沟通教育与生活、现有经验与科学逻

40、辑经验;有助于实践知识和能力;儿童全人格参与,是理智与情感、思维和行动融合的过程。  9.活动课程局限:不提供系统科学文化知识;对教师提出更高要求,一般教师无法适应;容易导致凌乱的学习;片面强调“做”中学,缺乏智力训练。  10.综合课程:两门或以上相邻学科相互渗透;强调学科关联性和统一性;基于各学科内联系而编制;针对学科课程而言,不可能表现为学科课程。  11.最早明确提出隐性课程的是杰克逊。(附带学习,有意无意中学到。)  12.R.泰勒提出课程编制目标模式。  13.杜威认为教学过程的实质在于从儿童现有的经验出发,引导儿童的现有经验向着教

41、材包含的逻辑经验不断前进和发展。   第六章  教学理论1. 教学是教师在学校中投入时间最多、投入精力最大的活动,是教师劳动价值最主要的体现。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主体部分。  2.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方式,包括了主要的(呈示、对话、辅导)和辅助(激发动机、教师期望、课堂交流、课堂管理)的行为方式。  3.教学任务:引导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技能;发展体力、智力、创造力和实践精神;培养道德品质和审美情趣;促进个性发展。  4.教学过程实质: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过程(*学生结合教材采取自学和家庭作业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教师不

42、在现场而学生学校进行的自习是教学活动。);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学生认识过程特点:间接性:获得间接经验、引导性、简捷性:短时间学到人类长期探索形成的知识。);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5.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应该受到认识过程的一般规律制约。  6.教学活动包括学生配合老师上课而进行的独立作业、复习、预习等活动。  7.教学过程基本规律: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统一(揭示,经验的获得和智力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过程。);知情意统一(教学过程是学生智力发展和情感等非智力因素互相影响的过程);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动性相结合(学生积极主动学习

43、是衡量教师作用发挥的重要因素。中心环节)  8.教学原则:科学性思想性统一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挖掘教材实施教学);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原则;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结合原则;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统一原则;循序渐进原则。  9.讲述是教师主要教学手段,三阶段为:导入、详述、汇总。(策略:艺术性、启发性、逻辑性、科学性。)  10.讨论时,每组人数一般5-8人。  11.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小组教学、个别教学。  第七章  学校德育  1.德育目标是教育目的在人的思想品德方面的总体规格要求,是预期德育结果。 

44、2.德育目标确定受社会发展因素(政治思想道德、生产力。首要因素)、德育对象发展因素制约。  3.学校德育内容: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对祖国深厚的感情和深切的爱,表现为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集体主义教育(日常行为规范教育)、自觉纪律教育(教师吸收学生参与制定纪律条文)。其他略。  4.进行集体主义教育教师要建立培养健全的班集体,通过集体实践活动来进行。  5.德育的基本原则:知行统一原则;因材施教原则(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其他略。  6.学校德育的基本规律:培养学生知、情、意、性的过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  7.德育

45、教育的特殊途径是班主任教育。  8.社会道德规范包括:国民公德和社会公德。  9.班主任从事德育工作有明显优势,在于:经常性、多样性、针对性、潜在性。  10.教育者在对学生德育教育时要遵循基本要求和基本准则的德育原则。  11.受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是主体也是客体。  12.学生品德形成的复杂性和曲折性,是学生各种思想品德的不稳定性和社会影响的复杂性决定的。  13.德育教育的主要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水平的矛盾。   第八章  学校管理与评价  1.班级组织管理工作:

46、班级管理角色、班级小干部的岗位转化、形成班级管理角色的动态分配制度。(不包括:自治组织。)  2.学校管理的机关包括决策机构、咨询结构、执行机构、反馈机构。  3.在学习管理方面,首先要抓好课堂管理,其次要抓好课外活动。  4.我国中等及以下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  5.教研组不是正式的组织。  6.建国以来,第一部教育法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7.教育评价主要是一种用来评判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质量高低的工具和手段。  8.教学评价的标准应根据不同学科、课型的特点而有所差异。  9.教育评价的功能:导向、诊断

47、、鉴定、教学。(对教育、教学活动实施有效控制和管理。)  10.教育评价基本类型:定性与定量评价,诊断、形成(摸底测验)、总结,相对、绝对、个体内差评价(不包括:不同个体同一学科的成绩表现进行比较。)  11.深入实际了解学生,是教师写好学生操行评定的基本前提。  12.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评价,主要是通过纸笔测验进行。(不给被试猜测答案的机会。)  13.操作测验是一种非文字测验、通过被试操作来进行评价、检测被试将知识、理解转化为实际行动能力。(不只适应于动作技能评价。)心理学  第一章 导论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

48、学。可分为理论心理学(深度上研究基本理论问题)和应用心理学(广度上研究各个社会领域)。 2.理论心理学包括: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生理心理学、比较心理学、实验心理学。    应用心理学包括:教育心理学、咨询心理学、管理心理学、消费心理学、环境心理学、法律心理学。  3.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和个性心理(个性倾向: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个性心理特征是在心理过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反过来影响于心理过程。  4.心理学的学科性质:边缘学科。自然科学性质、社会科学性质、超

49、科学的人文性质、综合交叉性质。(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历史渊源、研究方法决定了自然科学属性。)  5.科学研究目的的层次:描述、解释、预测、控制。  6.科研的三大特征:客观性、可验证性又称可重复性、系统逻辑性。  7.在我国指导心理学的哲学方法论是辨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  8.心理研究的原则: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伦理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教育性原则。9.具体研究方法:(1)观察法: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现场观察与情景观察;长期观察与短期观察;全面观察与重点观察。应注意:有明确观察目的、随时记录、可利用现代手段、每次时间不宜过长。(

50、2)实验法:会引起变化的因素称为自变量,引起的变化称为因变量。实验室实验法与自然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要控制:实验情境、被试、实验刺激、被试反应。自然实验法应用于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3)个案研究法,研究个人与社会群体。(4)调查法:一般调查法和专题调查法,事实特征调查法和征询意见调查,结构式调查法和非结构式调查,访谈法、邮寄问卷法和电话调查法。研究对象不是来源与志愿者。  10.研究技术和手段:实验和研究设计法,对数据统计处理法、逻辑思维推理法。  11.亚里士多德灵魂论最古老的心理学专著。心理学作为独立的学科从哲学中脱离出来,笛卡尔具重要作用。 

51、 12.科学心理学的诞生以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为标志。他的生理心理学原理是心理学的独立宣言。主要功绩:心理学确立、实验心理学创立、建立心理学专业队伍。  13.心理学界的第二大势力,精神动力学派,弗洛伊德。(把意识分为,意识、前意识、潜意识。早期理论为,潜意识理论、梦的解释、泛性论。后期理论有,本能学说、人格理论。)  14.心理学界的第一大势力,行为主义,华生创立。代表人:托尔曼、斯金纳。心理学第一次革命。  15.心理学界的第三大势力,人本主义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  16.认知学派,心理学上第二次革命。 

52、第二章  心理过程  1.感觉,信息的输入和登陆。  2.感受器有收集信号和能量转换的功能。每种感受器都有专门负责收集的信号对象,称为适宜刺激。(如,眼,光波。)  3.引起感觉需要的最小刺激量称为阈限,绝对阈限是刚能引起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强度,差别阈限是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间最小差异强度。  4.感觉的作用:认识过程的起点,维持正常心理功能。  5.守恒是知觉组织的重要形式,大小、形状、亮度、颜色的恒长性。  6.“群魔殿”参与信息加工的有“映象小鬼”、“特征小鬼”、“认知小鬼”、“决策小鬼”。(无判断小鬼) 

53、7.注意不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选择和集中。  8.注意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引起无意注意:刺激物新奇、刺激物亮度增加、刺激物静止、刺激物发生相对运动、刺激物符合需要。)  9.注意的品质特点:注意广度也叫注意范围,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影响注意的因素:先天素质即神经系统特点,决定因素是后天训练,兴趣。)  10.注意的加工方式:自动加工(不需要大量注意资源,经过大量练习,加工模式难以改变。)和控制加工(受资源量控制、不能同时多项作业、应用灵活加工方式、需要集中注意力完成。)  11.记忆分类:按记忆内容

54、(形象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以表象方式编码。语词逻辑记忆。)按记忆保持时间(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语义、表象编码。)按识记时自觉(有意记忆、无意记忆。)按回忆是否要意志努力(外显记忆用直接测量方法来研究、内隐记忆。)  12.遗忘原因:记忆痕迹消退、信息干扰、意识的抑制。  13.思维分类:按载体(动作思维、形象思维、语词逻辑思维。)按获得形式(知觉思维和分析思维。)按运行方向(发散性思维和聚敛性思维。)按结果新颖(受制思维和创造思维。)  14.分类是最基本的思维活动。与分类相关的思维活动是概念的形成。  15.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尝试错误、

55、顿悟、类比、启发式、反推式。  16.定势是一种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凭借以前的经验看问题,有时有助于较快解决问题,缺乏灵活性。  第三章  个性心理  1.个性心理结构分为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2.个性心理特征有兴趣,需要、动机、理想、信念、价值观、世界观。  动机是激励人去活动的心理方面。  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索事物的认识倾向。  信念是是被意识到的个性倾向。洞察事物的出发点,判断是非曲直的准则,具自觉性和独立性,是认识、情感和意志的融合体。  3.个性心理特征主要有能力、气质、性格等。 

56、; 能力(完成活动所具备的)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智力是综合能力,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  气质(不依活动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典型的、稳定的)包括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  性格(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心理学中人格和个性是一个概念。  4.精神分析理论代表:弗洛伊德(自我、本我、超我)、荣格、艾里克森(人格发展8个阶段)。  5.行为主义理论代表:华生、斯金纳、班杜拉(观察学习理论)。  6.人本主义理论代表:马斯洛自我实现理论,需要和动机理论是其精髓。  7.类型理论代表:荣格(人格分为内向型、外向

57、型)、威特金(场依存性和场独立性)。  8.个性测试:卡特16种人格因素问卷、艾森克人格问卷、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适用于16岁以上)、Y-G性格测验(12种人格特质。)  9.投射测验:联想法(荣格文字联想测验、罗夏墨迹测验)、构造法(主题统觉测验,儿童统觉测验不适合四岁以下)、完成法(语句完成测验)、表达法。  10.信度包括:再测信度、副本信度即等值信度、分半信度。效度包括:内容效度、效标关联效度。  11.胆汁质(感情用事、精力旺盛、刚强、表里如一)、多血质(有朝气、活泼、敏感)、黏液质(稳重不灵活、踏实死板、冷静)、抑郁质(孤独感、缓慢、深沉

58、)。  12.巴甫洛夫神经活动类:强而不平衡“不可遏止型”;强、平衡、灵活“活泼型”;强、平衡、不灵活“安静型”;弱型。  13.智力结构理论:二因素论,斯皮尔曼。群因素论,瑟斯顿。  14.智力测验:比纳-西蒙智力测验,一道题代表2个月智龄。韦克斯勒智力量表起用智商概念。  第四章  心理发展  1.发展的主要内涵:发展是有顺序的、不可逆;能够保持相当长时间的变化;使个体产生更有适应性、更高效的行为。  2.儿童心理发展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3.心理发展的研究主题主要方面:认

59、知、语言、情绪、社会性、个性。  4.横向比较研究是对不同年龄的儿童分别取样加以比较,缺点:有一致性效应、很难控制影响发展的因素。  5.纵向跟踪研究是在相当的一段时期内对相同的被试组进行反复跟踪调查的研究方法。缺点:投入较大、会有被试流失、时代变迁效应。  6.皮亚杰“发生认知论”(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哥白式的革命、前运算阶段-符号功能,自我中心,半逻辑水平、具体运算阶段-最为重要,可逆性,守恒、形式运算阶段-假设演绎。)  7.儿童智力发展受成熟、经验、社会环境因素影响。  8.平衡指的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其目标指向是达到最佳的平衡状态。

60、60; 9.智力三元理论,斯腾伯格,在超越IQ中提出。 10.多元智力理论,加德纳,在心理结构中提出。  11.梅耶、戈尔曼提出“情绪智力”理论,戴斯提出智力的PASS模型。  12.语言构造包括:语音、语法、语义。13.语言发展包括:牙牙学语阶段、单词语阶段、双语或三词语阶段、完整句阶段。  14.语言获得理论:强化说,先天决定论(乔姆斯),相互作用论。 15.语言影响:人际交往、认知、自我调节、社会化。  16.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监督、自我控制。17.心理学将对自身认知活动有所意识能力称为元认知。  第五章 

61、教学心理  1.教学过程基本要素有: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媒体。  2.布卢姆将认知目标分为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教学应尽可能达到高层次认知目标。(情感教学是一个连续内化的过程。)  3.学习的三个基本领域:认知、情感、动作技能。  4.学生的起始状态包括学习者的学习态度、起始能力、知识背景。  5.心理学家加涅提出认知学习分类理论,认知学习是教学的主要任务。认知学习分为: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  6.教学媒体一般是指投影、录象、计算机等现代教学工具以及黑板、图片等传统教学工具。(应注意:多媒

62、体组合使用,选择适合学生思维水平的传媒符号,发掘媒体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功能。)  7.应用讲授法要注意引导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结。其中,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是依据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提出的。  8.发现教学法是教师不直接将学习内容提供给学生,而是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探究和发现新知识和问题的方法。布鲁纳发现发现教育法的优势是:激发智慧潜能、培养内部动机、有利于学会发现的技能、有利于知识保持。  9.奥斯本提出了头脑风暴法,是一种集体激励的策略。  10.认知教学本质是以学生认知发展为中心,皮亚杰提出认知发展教学理论。*为教学观向认知教学观的

63、过渡是学习与教学心理学的一次革命。  11.行为主义教学观把学习看成:经验的联结或操作的变化,通过练习和刺激反应式的强化来实现的,学习效果表现为外部变化,教学的目的是传授知识技能体系。  12.华莱士将问题解决描述为:准备、孕育、明朗、验证四个步骤。  13.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要素,表现为思维的独创性、发散性、灵活性、突发性的特征,表现形式有联想思维、直觉思维、灵感思维。  14.教师职业心理特征:热爱学生、善于启发、勤学敬业、以身作则。  15.教学效能感是最重要的教育信念之一,优秀教师的自我效能感表现为:个人成就感、认为从事教学活动很有价值、对学生有正向的期望、对学生的学习负有责任。  16.布登的教训年限划分:第一年存活期,第二到四年为调试期,第五年后为成熟阶段。  17.品德态度的形成包括:顺从阶段、认同阶段、内化阶段。  18.*道德两难论”是柯尔伯格研究道德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