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柏林优秀教案_第1页
在柏林优秀教案_第2页
在柏林优秀教案_第3页
在柏林优秀教案_第4页
在柏林优秀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4*在柏林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对战争的控诉。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3.品味关键语句,理解作者蕴含的情感。4.领悟这篇小说铺垫的重要性以及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重点:品味文本中的词句,理解作者蕴含其中的感情。难点:领悟这篇小说蓄势和铺垫的重要性以及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教学1.字词教学本课未设置会认、会写的生字,但要关注课文中注音的生字“后备役( y i) ” “咔(ka)嚓(cha)咔嚓”。教学时,直接在课文中随文识字,“后备役”多数学生不理解,教师可以根据课文背景介绍后备役是为战时储备训练有素的后备兵。“咔嚓咔嚓”是拟声词,教学时可以根据需要拓展积累

2、ABA砧的拟声词。“嗤笑”的“嗤”是整体认读音节,同时也是翘舌音。2.阅读理解在柏林这篇小说篇幅极短,却包含着丰富的内涵,有着极强的可读性。阅读中,学生根据阅读提示进行自主阅读。在指导学生感受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时,要抓住老兵的语言分析。 领悟小说铺垫的重要性以及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要从故事发展中的留白“车厢里一片寂静, 静得可怕”深入挖掘。3.表达运用微型小说“以小见大”的特点及其“留白”艺术的运用是最突出的表达方式。学生学习小说后,能通过小说中火车上发生的小场景发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以及人们对战争的厌恶; 能通过小说中两个小姑娘的态度,寻找小说“留白”给人们的思考;能运用学过的表

3、达方法发现微型小说所蕴含的深刻含义。学刖准备1 .预习提纲(1)收集第二次世界大战资料及图片,了解战争的危害。2 2) 了解作者奥莱尔及她的相关作品。2.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 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话题1 .(展示战争图片)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中国还是外国,战争是人民生活中最残酷的事。我们看 过许多有关战争的新闻、影视作品,这些新闻、影视作品都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 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战争的微型小说一一在柏林。课件出示:2 .老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板书:14在柏林)3 .介绍作者。(1)学生先说说自己了解的作者情况。(2)出示作者介绍,指名学生读

4、一读。课件出示:奥莱尔(18731939),美国女作家,记者。微型小说在柏林 堪称奥莱尔名篇中的精品,很值得大家欣赏与体会。它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以一列从柏林驶出的火车上的小插曲为故事材料,以极小的篇幅来深刻地反映战争这个人类永恒而又沉重的话题。它那平静不动声色的叙述后面包含了一股强大的悲愤,但始终没有爆发出来,反而更有感染力。【设计意图】阅读教学首先要创造情境一一引出主题,因此,这个环节的设计,用谈话的方式带领学生入境,这样,既激发了学生阅读的欲望,又让学生根据课题设下疑问,为接下来的理解重难点做好铺垫。、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准、读通课文。2. 检查学生掌握

5、情况。( 1 )出示词语:指名读、男女生读、齐读。课件出示:举动 神志不清 指手画脚 不假思索 咔嚓咔嚓提示:“咔嚓咔嚓”是拟声词,说说你积累的ABAM的拟声词。( 2 )课件出示句子:课件出示:在一节车厢里, 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 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两个小姑娘看到这奇特的举动,指手画脚 ,不假思索地嗤笑起来。指名学生读第一句,注意纠正读音及短句。引导学生理解“后备役”:为战时储备训练有素的后备兵。指名学生读第二句,注意带点字的读音。结合上下文说说带点字的意思。生 1:指手画脚:文中指小姑娘说话时不顾他人感受,得意忘形地做各种动作。生 2:不假思索:文中指小

6、姑娘不经过思考,毫无顾忌地嘲笑他人。齐读这两句话。3. 快速默读课文,试着用一两句话概括故事情节。生: 一个在战争中失去三个儿子的老兵, 在重返战场之前, 将他神志不清的妻子送往疯人院。 在车厢里,老妇人奇怪的举动引起了两个小姑娘的嘲笑。老兵道出原因后,车厢里一片寂静。【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分三步: 第一步自由朗读课文,面向全体,还学生读书的时间, 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读书过程中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第二步学习词语、句子,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第三步默读课文,概括大意,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培养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通过这几个环节,从整体上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形成了一个清晰的脉络

7、,培养了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三、深入文本,层层剖析(一)学习第1 自然段。1. 指名读第 1 自然段。思考故事发生的地点及场景。2. 指名学生回答,并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句子: 课件出示: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 1 )学生一起读这句话。( 2 )说说车厢里“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这说明了什么?引导: 男子都到哪里去了?这里为什么要强调“健壮”男子。生:男子都上前线去了。生:为故事设置悬念,为后面头发灰白老人的出现做铺垫。3. 快速默读第 1 自然段,用“ ”画出描写老妇人的句子,思考这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妇人。( 1 )学生快速默读,画出句子。

8、( 2 )学生交流,读句子。课件出示 :在一节车厢里, 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 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 ,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停顿了一会儿,她又重复起来。( 3 )交流。这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妇人,你从哪里看出她的反常?生 1:这是一位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生 2:从人物神态、动作、语言可看出。独自沉思、她在数着“一、二、三” ,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停顿了一会儿,她又重复起来。(板书:虚弱多病)4. 车厢里的人们是怎样的反应?生:两个小姑娘看到这奇特的举动,指手画脚,不假思索地嗤笑起来。一个老头狠狠扫

9、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板书 : 嗤笑)5. 两个小姑娘可能在想什么?老头可能在想什么?指名发言。预设: 两个小姑娘可能在想这个老妇人是不是有经神病,怎么没有人跟着一起。老头可能想:我的夫人已经失去了三个孩子,现在没人照顾,你们不同情,竟然还嘲笑我们。(二)学习课文第2、 3 自然段。1. 指名读第 2、 3 自然段。思考:课件出示:当神志不清的老妇人又一次重复数数时,两个小姑娘又再次傻笑起来,说明了什么?生:小姑娘缺乏关怀之心和同情之心,幼稚粗浅。傻笑)2. 让我们回到课文中,找出老兵说的话,把它画出来。课件出示:“小姐, ” 他说, “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的夫人就是我的妻子时,

10、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争中死去的。现在轮到我上前线了。 走之前, 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 ”3. 请同学们自己用心读读这几句话,说说从这些句子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生 1:老妇人的身份,是战时后备役老兵的妻子。生 2:老妇人的三个儿子都在战争中死去。生 3:老妇人神志不清,生活不能自理。生 4:老兵要上前线,无人照顾生病的老妇人。4. 老兵所说的“走之前, 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 “他们的母亲”改成“她”, 好不好?提示: 不好, “他们的母亲”揭示了老妇人和阵亡的三个儿子之间的关系,用“他们的母亲”的称法更直指人心,更让人感受到失去三个孩

11、子的母亲所承受的痛苦,更给人以强烈的冲击。5. 融入自己的感受,再读第3 自然段,感受战争带来的苦难。(三)学习第4 自然段。1. 指名读第 4 自然段。想一想:车厢里为什么一片寂静?2. 指名回答。 (板书:真相)提示: 知道真相的人们震惊了, 老兵的话让人们不禁陷入对战争的反思, 人们似乎已经对老夫妻的痛苦遭遇感同身受了,除了沉默,他们不知道该怎样做。课件出示: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3. 比较第 1 自然段最后一句“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和全文最后一句“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这两个“静”在内涵上有什么区别?( 1 )

12、找两名学生读这两句,思考:这两处“静”有什么区别?( 2 ) 提示: 第一处“静”只是基于老人眼光的威慑力,是外在的。全文结尾处的“静”是慑入人心的震惊和痛,是内心在流血。 (板书:静)4. 小结: 从老妇人的遭遇中我们看到很多人因战争失去亲人、 失去家园, 这种痛苦引起了列车上所有人的共鸣,也提醒着人们不要忘记战争带来的苦难。【设计意图】教师通过对文章两处“静”的对比,让学生体会到同样的词在不同语境下所表达的不同内涵。四、再读课题,深化主题1. 文章叙述的是一列驶出柏林的列车上的事,而课文的题目取为在柏林 ,有何深意呢?2. 学生根据自己收集到的相关资料,说说自己的理解。提示: 柏林是这场战

13、争的策源地。 作者将文章的背景置于这列由柏林开出的列车上, 可以想见, 遭受到残酷战争的不仅仅是列车上后备役老兵这一家。 老妇人由痛心到绝望到疯狂的心路历程, 后备役老 兵抛家弃妻的无奈和难以言说的巨大痛苦这是战争中一个家庭的毁灭,更是千万个笼罩于战争阴影下的家庭的缩影。3. 总结: 本文短小精悍,在人物对话上,文中唯一的对话是谜底,它一语中的地道破了事实的真相。这句话就像一块从陡峭的山崖上突然降落的巨石, 在惊叹之余将人们拉到对战争的深刻反思之中, 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憎恶,对普通民众的深切同情。【设计意图】通过总结全文,使学生对本文要表达的主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那就是制止战争,渴望和平。五、

14、导读回顾,感悟技法1. 指名读导读,提出导读问题:这篇小说是怎样表现战争灾难这一主题的?2. 同学们围绕这一主题自主批注,同桌交流批注。3. 学生反馈,教师引导:从情节的设置上一开始设置悬念: 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 因为他们都上前线了, 从而表现战争带来的灾难。从人物的刻画上表现战争给人们带来难以弥合的创伤:老妇人因为战争失去了三个儿子而神志不清。从老兵的控诉中, 不仅解开了看不到健壮男子以及老妇人神志不清的谜团, 还道出战争毁灭了一个家庭,甚至毁灭了千万个家庭。从最后对车厢的描写中,警醒了人们不要忘记战争带来的痛苦与苦难。【设计意图】小说情节大多是虚构的, 却有生活的影子。这是一篇小说

15、,虽是虚构的,但来源于现实存在过的战争。 引导学生认识战争带来的苦难, 要从小说的情节设置、 人物刻画等方面去发现战争带来灾难的主题。六、布置作业课件出示:以战争为主题,根据你读过的诗词或看过的电影、小说等,写一篇小小的读(观)后感。【设计意图】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引导学生进行读写训练,实现从课内向课外延伸。4 板书设计 ?(老妇人(身体虚弱、多病、神志不清) 两个小姑娘指手画脚嗤笑 J静 老兵一说出真相/教学反思在柏林是一篇不足400字的微型小说,写出了战争给人民造成了深重的苦难,给人民带来了难以弥合的创伤。其故事情节发展紧凑,矛盾冲突激烈,人物形象鲜明。教学中如何用小说的手法来表现战争灾难这一主题?可以从以下三点考虑:1 .品读语言,感悟主旨。 以小说第一句话为例,“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先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看不到一个男子?这是不合常理的。作者这样写构思巧妙:设置悬念。 课文最后老兵的痛诉不仅解释了为什么没有男子,更是点明了战争的残酷, 以及战争带来的灾难。这句话中还有一个不合常理的地方:“缓慢”,教学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 可以留白让学生结合战争这条线进行想象、品味。2 .巧用语言,把握情感。 小说中每一处语言的出现都有它独特的意义,那么文中老妇人反复在数“一、二、三”,这个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