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2009-10-07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二、能力训练目标 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三、德育渗透目标 引导学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激发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 教学设想 一、本文字里行间充满了这种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以本文的学习为契机,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和国际时事,培养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 二、课文结构很简单,是一篇典范的新闻报道,各个构件都很清楚,要求学生阅读这篇新闻报道,弄清其结构特征,以之为范本,进行
2、新闻写作练习。 三、联系别了,“不列颠尼亚”,互相参照体会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 重点: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难点: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我国古代的万户,身绑土制火箭,要勇敢地飞向天空,虽然没有成功,但他的探索精神令人敬佩。万户可以算是人类历史上尝试乘坐火箭升上天空的第一人,今天我们的航天人终于实现了飞天梦。(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写作背景介绍 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也
3、只有到了今天,随着中国国力的富强,科技水平的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知道为了这一刻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这篇新闻就回顾了这段历史。 2通读全文,弄清文章的基本结构 【明确】本文的导语部分是1、2、3段,点明这则新闻想要传达的最主要、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即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并且指明“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这一方面指明了这一事件的意义,同时点明这则新闻的新闻价值
4、所在。 后面的部分是新闻的主体,作者并没有继续叙述“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经过,而是叉开一笔,用一个过渡段过渡到对中国航天研究史的回顾中。这一部分所占篇幅最长,引用的都是一些背景材料,这就使得本文和同题材的其他新闻报道有了很大的不同。大多数新闻都是很详细地描述火箭发射的经过,党中央以及国人对于此事的关注,飞船上天后杨利伟的所见所感等,即使有一些背景材料,也只是寥寥几笔。本文作者立意的角度更高,他们认识到“神舟”五号发射的成功是中国航天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事件,我们的目光不应该只是关注这样一些琐碎的场景,读者急需了解这一事件背后的故事。所以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历史的深处,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中国的飞天梦
5、以及我们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也正是因为把事件放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去考察,也使得事件本身更加凝重。 在这一段回顾中,有几个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需要把握:一是1958年毛泽东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指示。二是1960年中国第一枚火箭的成功发射。三是1970年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太空。四是1992年中共中央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五是“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久经考验。文章的结尾部分,作者又用了一个过渡段把笔拉回到了现实事件中,这样从头至尾形成一种首尾圆合型的结构。 三、分析与探究 1、请根据导语、主体、结尾的结构将文章划分成三个部分。 13导语 429主体 30结尾
6、 2、这则新闻的导语部分主要讲了什么? 点明这则新闻想要传达的最重要、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即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并且指明“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如太空的国家,这一方面指明了这一事件的意义,同时点明这则新闻的新闻价值所在。 3、按照时间顺序,概括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过程。 1958.5.17,毛泽东提出要搞人造卫星,拉开我国航天事业的序幕;1960.2.19,中国自己设计的第一枚液体火箭发射成功;1970.4.24,中国成功地将第一颗人造卫星送上了天空; 1986年出台的“863”计划,对中国开始载
7、人航天探索起到了催化剂作用;1992.9.21,江泽民明确指出,要下决心搞载人航天;1999.11.20,“神舟”一号实验飞船发射成功; 2000.1.9,“神舟”二号发射成功;2002.3.25,“神舟”三号飞船发射成功;2002.12.30, “神舟”四号飞船发射成功;2003.10.15, “神舟”五号飞船顺利进入太空。 4【提问】本文标题有什么含义? 【明确】本文标题有两层含义:其一,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船飞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标题可认为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其二,中国的航天梦经过了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 5、【提问】
8、分析本文结尾的特点和作用 和开头一样,结尾也是新闻的有机组成成分,它写新闻事件的必然结局,是意尽言止时的自然收笔。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结尾是主题思想的主要显示,是读者领悟文章内涵的一把钥匙。因而古人有“行文看结尾”“一篇全在结局”之说。本文的结尾干脆利索,不拖泥带水,能突出中心,深化主题,增强感染力,使文章锦上添花。 6、【提问】新闻报道强调及时性,强调关注当下的事件。这篇文章用了很大篇幅叙述中国航天史,是不是有点不像新闻了? 新闻报道的确有及时性的特点,关注当下的事件,也是它的特质,但允许引入一些背景材料。这样的材料虽然可能不是最新的信息,但对于补充说明新闻事实有很大的作用,是新闻
9、报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虽然用很大的篇幅叙述中国的航天史,但也是建立在叙述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基础上,而那些航天史的材料也主要是作为新闻背景材料来用的。面对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同时也迫切想知道中国的航天工程走到这一步,到底经过了什么样艰辛的历程。在这个时候,本文提供了翔实的资料,更有一些首次披露的资料,而且把这些资料以历史的形式系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对于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无疑是及时的。另外,这种狂欢之中的冷静回顾,也使得事件本身的意义更加突出。 7、【提问】新闻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联系平时看到的新闻,结合本文,总结一下。本文导语部分是1、2、3段,点明这篇新闻
10、想要传达的最主要、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即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这是一个国人瞩目的事件。后面的部分是新闻的主体,按照时间顺序,叙述国人的飞天梦,以及为了实现这个梦想,科学家们所做的不懈努力。 另外,这篇新闻还是一种首尾圆合型结构。本文首尾两部分记录的是“神舟”五号的发射场景,中间则穿插了中国航天史的简要回顾,二者很自然地衔接在一起。这是不同于一般新闻的地方。总结:新闻一般由导语和主体两部分构成。导语放在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依托新闻事实的议论组成;而主体则具体展开对新闻事实的叙述。 四、作业布置 : 故都的秋 2009-10-07 17:32 教学目的: 1整体感知
11、课文,体会散文“形”、“神”合一的艺术特色。 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语言的品味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一 导入课文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可见秋天这个特殊的季节,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秋天给你一个什么样的感受呢?(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有人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秋日里,毛泽东读到的是壮丽。 有人登高,笔下出现了“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的景象,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悲凉。 有人在秋中徘徊,目之所及是“寒蝉凄切,对
12、长亭晚,骤雨初歇”和“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秋雨里,柳永读到的是凄苦。 由此可见,文学作品,常常是客观现实和作者的主观感受的统一体,我们阅读文学作品贵在“读懂作者笔下的客观现实,体会蕴含在文章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板书:读懂客观现实,体会思想感情),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客观现实和主观情感融为一体的。(板书:课题、作者) 二 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全身心投入地读这篇课文。) 三 探讨课文内容 1讨论:本文的题目是“故都的秋”,在作者笔下,“故都的秋”这个客观现实呈现出什么特点?(指明读第一、二两自然段) 明确:总领句-“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
13、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板书:清、静、悲凉) 2课文是通过哪些景象的刻划来表现“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学生 快速浏览311自然段) 明确:主要是刻划了五种景况: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闲话秋雨、佳日胜果。(板书:秋院、秋槐、秋蝉、秋雨、秋果) 3品味词句:哪些地方突出了“清、静、悲凉” 明确: 写秋院-“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这是境的宁静);“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这是心的宁静)。“一椽破屋”、“破壁腰”(境的悲凉。) 写秋槐-“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细极柔软的触觉。”(这是境的宁静,也是心的宁静。
14、)“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这里有境的宁静,也有心的悲凉。) 写秋蝉-“衰弱”、“残声”。(这本身就是一种悲凉。) 写秋雨-“息列索落”、“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这里有境地的宁静,也有情和境的悲凉。) 写秋果-“淡绿微黄”,即使是写“红”也是“红完”。(也是一种清、静的淡色。) 郁达夫写“故都的秋”,紧扣住“清”、“静”、“悲凉”的特点,不用浓墨重彩,而是用平凡的词语表达了平凡的秋姿、秋色、秋声、秋味和平凡的人。 (纵观311段)我们不妨来找一下,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在
15、哪里? 作者笔下的故都的秋,在小院中每座低矮的破屋内外;在秋槐的每一朵落蕊里;在秋蝉的每一声残鸣中;在秋雨的每一个雨点中;在秋枣的每一丝微黄里;也在那故都闲人充满了京腔的互答声中。取景既不以时间为序,也不以空间为序,似信手拈来,这体现了散文“形散”的特点。 4统观整篇课文,作者除了运用细腻的描写来展现“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之外,开篇和结尾还用了怎样的写法? 明确:对比。其目的是抑彼而扬此,突出作者的主观感受-北国之秋胜于南国,从而表达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热爱。 5关于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有两种完全不同一理解:有人认为本文是颂秋的,但也有人认为是悲秋的。你认为呢?说说你的理由。 教者
16、认为: 本文是用深沉的忧思和落寞的悲凉来颂秋的,表达的是对故都秋的眷恋和向往之情。开头就可以读到这样的句子:“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饱尝一尝”;在文章的结尾可以读到这样的句子:“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生命的三分之一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板书:眷恋向往之情) 6既是颂秋,作者为什么不用明快的笔调来颂秋呢? 郁达夫,三岁丧父。17岁便随长兄一起赴日本留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岐视的十年。在个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在文艺观和审美观方面,他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是“静止如水似的文学。
17、” 此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满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悟。这种感受在当时其它人的作品中也有痕迹。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不也有哀愁吗? 由此可见,散文的鉴赏,既要读懂作者笔下的客观现实,又要注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对思想感情的体会,还要结合作者当时的生活经历。 7、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聚”,本文的“形”是什么?“神”又是什么?它们的结合点是什么? 明确:本文的“形”是故都的自然风物,具体说,就是五副秋色图,文章的“神”是赞美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向往眷念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
18、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结合点是“清、静、悲凉” 四熟读成诵 把自己最喜欢的一段文字背下来。 【教学目标要求】 、知识能力目标: 抓住“清、静、悲凉”这个牛鼻子,理解情景关系; 学会反复诵读,品味语言,增强语言的感受力; 学会知人论世,分析文章。 、过程和方法目标: 诵读品味重点语段,通过意象比较明了作者感情特点; 联想想象,身临其境,以体会意境。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在自然中感受生活的热情; 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秋蝉、秋花、秋雨、秋枣等意象中蕴涵的情感;掌握文章运用对比、比喻等多种手法摹写故都秋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眼中故都
19、的秋“清、静、悲凉”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自古文人多悲秋:屈原在湘夫人中惆怅地歌唱:“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宋玉在九辩中悲伤地吟诵:“悲哉秋之为气,萧瑟兮草木摇落兮而变衰。”而杜甫在老病孤愁、漂泊无依时哀叹:“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那么,秋在近代文人郁达夫心中,又该有怎样的一番滋味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近故都的秋,走进他丰富的内心世界。 二、分析文题,感受眷恋 文题中“故都”指的就是当时的北平,那为何不以“北平的秋”为题呢? 生讨论,师相机点拨,达成共识:“故都”之“故”有落寞沧桑之意,无比眷恋之情;“故都”更有一种文化的厚重感、历史的沧桑感。三
20、、层面阅读,整体感知 、师与二生合作朗读全文,余者思考:作者围绕“秋”写了哪些景物,你能用几个整齐的短语加以概括吗?这些景物总的特点是什么?你能用课本上的一句话回答吗? 、诵读评价; 、生讨论交流,师相机点拨,形成板书(见后)。 三、得意阅读,领略意境 、是啊!故都的秋是清的,清在碧绿的高天里;故都的秋是静的,静在驯鸽的飞声里;故都的秋是悲凉的,悲凉在钓鱼台孤寂的柳影里你能接着说下去吗? 生在低回哀怨的乐曲声中自由诵读自己喜欢的段落,然后进行仿句练习。师根据情景关系进行点拨并及时总结。 、故都的秋声、秋色、秋味,确实令人回味,但文章还有一段,无论是内容还是表达方式都与这几段迥然不同,你能找出来
21、,并说说作者为何要旁逸斜出、节外生枝? 生找到后个别朗读第段,余者思考:这段的关键句是什么? 生讨论交流,找出关键句: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 师小结:这一段议论有关秋的诗文,创造了一种文化的氛围,在自然气息之外,再填一层文化的气息,彰显故都丰厚的文化底蕴,更显示作者对故都的眷恋;同时使文章疏朗不羁,挥洒自如。 、正如作者所说,秋能引起人们“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那本文作者是悲秋吗?你能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来印证你的观点吗? 生分别在开头和结尾找到相关语句,师生讨论达成共识:作者用南国
22、的秋和故都的秋作对比,并用博喻写出自己对故都的爱。作者在用深沉的忧思和落寞悲凉来颂秋,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深沉的爱给故都的秋。 、那作者为何此时心中有如此浓重的哀愁,哪怕在故都的秋光中,这哀愁仍然挥之不去呢?你能联系年的中国和作者谈谈吗? 年月,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他从上海迁居到杭州,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写下许多记游散文,年月,中国大地连年烽火不断,民不聊生,郁达夫本人也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作者“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于是写下了本文。因此文中这个“清、静、悲凉
23、”的北国之秋,是作者当时苦闷心灵的折光。 四、学法指导,披文明理 了解背景,知人论世,是散文阅读的重要方法,除此,散文阅读还应做到如下几点:反复诵读,体会感情;展开想象就,领略意境;圈点批注,品味语言。 五、创造阅读成就,读出自我 文艺作品的解读是多元的,如果撇开写作背景不谈,你是如何理解作者悲秋的情怀的?请你打开古诗文的记忆仓库,拾取几片金黄的秋叶,再思考上述问题。 学生交流,老师小结:秋本是个平常的季节,但秋风萧瑟、秋叶飘零的凄清景象容易引发游子、思妇、久戍不归的征人等敏感人群的感喟,引发他们思归、怀乡、叹逝、伤生等等的情愫,于是,秋叶、秋花、秋声等自然景观就作为一种悲的意象被固定在古诗文
24、中,悲秋作为一种文化的因子积淀在中华文化的河流之中。有着深厚古典文学基础的作者也未能“免俗”,秋在作者的心中便悲凉起来。六、小结全文,布置作业 悲秋不等于悲叹,哀愁不等于沉沦,和前人一样,郁达夫在秋光中寄寓了深沉的感慨,同时暗示我们:只要人类还在,文化不死,伤春的泪就流不尽,悲秋的歌就唱不完!不管是写作,还是阅读,只有用心感悟,才能心中有文,心中有情。正如郁达夫所说“要把情感渗入到景物描绘中去,使读者几乎不能辨出这美丽的自然是不是多情善感的主人公的身体的一部分”,达到了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境界! 七、作业 秋是美的: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霜叶黄花,衰草秋水,秋有色;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
25、有形;橙黄橘绿,硕果飘香,秋有味。只要你有一颗锦心,一双慧眼,一支妙笔,你一定能描绘一幅折射你心灵之光的秋景图。请已“我眼中的秋”为话题写一篇随笔,相信你能做到缘情写景,景随情迁。 或以“家乡的春(夏、秋、冬、雨、雪、)”为题,写一篇抒情散文 【板书设计】 江南的秋(对比) 秋之蓝朵 秋槐落蕊 故都的秋秋蝉残声清静悲凉(知人论世、文化解读) 秋雨之韵 秋果奇景 南国的秋(对比、博喻) 故都的秋 2009-10-07 17:25 教学目的:1,学习作者以情驭景的写法,了解作者是怎样以景显情的。2,联系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3,培养学生的初步鉴赏能力,体会散文“情”与“景”、“形
26、”与“神”相辅相成的辨证关系。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味情景 教学难点:“景”和“情”如何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教学方法:读议结合。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 导入:同学们,中国有句老话“少女易伤春,壮士易悲秋”,这壮士悲秋说的是中国的文人大多有一种悲秋情结。翻开文学史册,有多少人行走在秋风秋雨之中。有人独立寒秋,他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他感到的是无限的壮美!此人是谁?(毛泽东)有人在风中登高,他看到的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他感到的是时光飞逝、壮志难酬的悲凉!此人是谁?(杜甫)有人在夕阳下悲叹,他看到的是“枯藤老
27、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他感到的是漂泊的孤独与苍凉!此人是谁?(马致远) 我们不难发现:不同的人,他们眼里的秋景不同,因为他们的情感有别。是啊,“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下面,我们就一同走进散文大家郁达夫的故都的秋,走进郁达夫的心灵世界吧! 过渡:首先,让我们整体感知。 一、整体感知 1、今天早上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老师想请教一个问题: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清、静、悲凉)z 2、在哪个地方?(第一段) 请勾画出来 3、你们找得很好,有一个副词大家要注意“特别” 4、既然是特别,那就有比较,作者是把北国秋和什么进行比较的
28、?(南国秋) 5、这种比较突出表现在哪些段落?(2、13) 6、下面我们请一位同学起来读一读这两段,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南国之秋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不妨勾画关键词。 慢 润 淡(快、干爽、浓) 半开半醉(盛开、大醉) 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饱、透、十足) 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浓、隽永) 二、局部品读 过渡:这北国之秋的特别“清、静、悲凉”这一的特点,我们从作者的直接抒情中捕捉到了,也在与南国秋的比较中发现了。但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我们更希望能从它细腻的写景中欣赏品味到。1、同学们,文中具体描写北国之秋的段落是哪些?(311) 2、抽生读,想象画面。 过渡:我们写景叙事常常追求“
29、绘声绘色,声色并茂”,古人也说:“景物,声色而已。”下面听读,同学们做两件事: 主要从声音和色彩两个角度去想象景物、欣赏画面。 是通过哪些景象的刻划来表现“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 3、学生概括故都秋景图。 故都秋景图: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闲话秋雨、佳日胜果。(秋院、秋槐、秋蝉、秋雨、秋果) 过渡:从声音描写看,你认为哪幅图最有味? 4、秋雨话凉图(6-10): 作者是怎样评价北国秋雨的整体特点的?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象样。” 北国秋雨“奇”在何处? A、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B、声音“息列索落”(静;快,利索,不拖泥带水,清爽)
30、a、比较春雨“淅淅漓漓”“象牛毛、象花针、象细丝”(太柔) b、比较夏雨“淅沥哗啦”“噼里啪啦”(太猛) 相对于北京,咱们射洪也算是南方了,在描绘秋雨时,我们一般用个什么样的形容词? (绵绵)的秋雨小、密、雨季长 这幅画完了没有?还有“话凉”呢!既是话凉,重在声音,那声音的特点有哪些?声调缓慢悠闲 (a、老师拟北声,读出秋天的落寞感 b、学生齐读8段:先不拖长后才拖长,要夸张) 想象这个人的形象补充没写出的部分 手(抱在胸前、放裤兜里)、肩(耸着)小结画面:天空灰蒙蒙的,空气湿漉漉的,雨声息列索落,秋雨来去匆匆,在都市的斜桥影里,一二都市闲人,着青布单衣,咬长长烟管,抱着手耸着肩,有一搭没一搭
31、地叹天气 这样的画面传达出作者怎样的情绪?(悠闲、无聊、悲凉、寂寞) 过渡:如果说刚才这幅画侧重从声音写景的话,那么另外哪一幅侧重从颜色写景? 5、小院赏秋图(3): 勾划赏秋动作的词,它们传达出作者怎么的情绪?(看 听 细数 静对 可以看出悠闲、惬意的情绪) 作者认为牵牛花的颜色“以蓝色或白色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为什么?(因为蓝色或白色是冷色调,红色是暖色调 冷色调给人什么样的感觉? 譬如:A、客舍青青柳色新 B、教室墙壁的颜色、灯光的颜色,窗帘的颜色(蓝)宁静 蓝朵衬上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可以看出作者还有一种什么情绪?(忧郁、苍凉) 三、延伸联想过渡:同学们,我们抓住
32、景物的声、色特点重点欣赏了两幅画面。我们描绘一个景物至少包括两个部分:对象对象的特点如:蓝蓝的天空,碧绿的草原,洁白的羊群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个练习:同学们可选取五幅画中的景物,也可联想故都的秋天里其他的景物,抓住其特征,按照下面句子的格式续句。看谁说得快!看谁说得准!看谁找得新!故都的秋天在哪里啊,在哪里? 它在破陋的小屋里 它在浓浓的香茶里! 它在 它在 同学们,把你们刚才的语言串缀起来已经是一首优美的散文诗了。 四、深入探讨 1、同学们,你们发现没有?作者详写的这些景物都是随处可见的平常之景而非风景名胜,在这些平常之景里,我们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浓浓的秋意,这说明北国的秋不但程度深,而且范围广,触目皆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椅子塑形美背课程设计
- 小学数学教师年度考核工作总结范文5篇
- 2024年股权转让意向书模板
- 城中村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4年版双子女离婚合同模板版B版
- 2024年股东权益受让协议书:股权受让合同
- 2024台州城市绿化工程施工合同3篇
- 油分离器课程设计
- 画敦煌壁画课程设计
- 小学科学电池课程设计
- 幼儿园中班个人工作计划幼儿园中班个人工作计划范例2021.doc
- 常见繁体字的简化表 香港人简体字教学
- 《教育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 塑料模具肥皂盒设计说明书
- 穿越河流工程定向钻专项施工方案
- 地球物理学进展投稿须知
-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筑废料利用探究
- 解析电力施工项目的信息化管理
- 火炬介绍 音速火炬等
- 制剂申请书(共16页)
- 《质量守恒定律》评课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