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章 基础课程改革的背景和目标第一节 什么是课程一 、课程的定义 p2课程就是为不同学生设计的不同轨道,并着眼于学生个体认识的独特性和 经验的自我建构上的学习内容。二 、教师与课程 p51、教师要创造性地实施课程。2、教师要参与制定校本课程。三、学生与课程 p61、学生要体验和生成自己的课程。2、课程的目的指向学生的发展。第二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国际背景 p61、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 联系日渐加强。2、教育面临的挑战 p7-8现代人才内涵发生变化。正规教育的资格受到挑战。学校的功能正在发生变化。教育的功能正在发生变化。二、基础教育改革的国内背景 (p111、中国教
2、育与国际教育接轨的必然要求。2、深化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3、我国政府深化教育改革的坚定决心。第三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p12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1、邓小平的”三个面”向是课程改革的根本方针。(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2 、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推行素质教育。(素质教育要求立足于人的生命本体,促进个体的完善;素质教育强调人 的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不仅重视知识和技能的培养, 更重视对人的创新精神和实 践能力的培养。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 p13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是 :体现时代的要 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
3、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 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 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 遵守国家的法律和社会公 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 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质以及环保意识;具有适应 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的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 新人。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p14(1 改变课程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的倾向,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
4、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 设置九年一贯制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 并设置综合课程, 适应不同地区学生发 展的要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 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 精选 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使学 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
5、的功能。(6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现状, 实行国家、 地方、 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增强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第二章基础教育课程目标与课程结构第一节 课程目标的一般理论一、课程目标的基本内涵 p19课程目标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 是课程论研究的 基本问题之一。二、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 p191、学生需要。2、社会生活需要。3、学科的发展。三、课程目标的基本取向 p20-211、行为目标。2、展开性目标。3、表现性目标。第二节 三维目标的基本理念一、三维目标的含义 p22-23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鲜明地提出 :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
6、学习态度 , 使获得知 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价值观的过程。1、识与技能。2、程与方法。3、态度与价值观。二、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 p231、三个维度之间相互渗透 , 融为一体 , 共同构成课程目标。2、三个维度之间相互支持 , 有机结合 , 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第三节 课程结构的一般理论一、课程结构的理解二、课程结构的相关概念第四节 九年一贯制课程结构基本内容一、九年一贯制课程结构基本内容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制的义务教育课程的要求 p27(1学生要获得全面发展。(2人的发展本身具有连续性。(3知识本身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规律。2、强调课程的综合化九年义务教育中设计了大量的综合课程,
7、小学低年级有品德与社会、 艺术等, 小学高年级有品德与社会、综合实践活动、艺术等,初中有科学、历史与社会、 艺术等。3、特别指出将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综合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 对知识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因此,它作为必修课。二、课程结构的特点 p28-291、程结构的均衡性新课程强调,要依据学生发展的规律均衡安排各门学科所占的课时数,如将 语文所占的课时数由原来的 24%降到 20% 22%,将数学由原来的 16%降为 13% 15%,并适当增加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量,使综合实践活动课有了 6% 8%的课时。2、程结构的选择性课程结构要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
8、。学生之间都是有个性差异的,因此,课程 结构的选择有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并发展每名学生的独特个性。3、程结构的综合化课程结构的综合化绝不是将几门课程综合起来那磨简单,而是客观地,整体 地将知识、生活与经验融合起来。第五节 综合实践活动一、 、综合实践活动四大领域内容及其关系 p311、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包括 :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教育 ,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 劳动与技术教育。2、四大领域内容的关系 p31(1共同属性:都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开放性。(2联系:任何一项综合实践活动都可能涉及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 会实践、 劳动与技术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 要注意它们之间
9、的相互渗透和 延伸。二、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1、四大领域的融合 p33综合主题活动;两两结合活动;核心主题活动。2、课时安排国家统一规定的年学时数为 100学时,周学时数为 3学时,学校可根据这一 基本要求,结合地方和学校办学的特色,决定主题活动的内容和所需要的时间。 3、主题选择(1主题的选择必须来自学生周围真实的世界。(2主题的选择必须有利于师生共同参与。第六节 课程实施中出现的问题与反思对策一、正确认识三维目标 p341、问题在实际教学中, 有些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 仍然只关注知识目标, 注重结果, 忽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还有些学校为了适应新课程的理念, 过分 地强调过程和方
10、法,认为结果已经不重要了,从而在教学中一味地让学生体验, 却忽视了学生对系统知识的掌握,抛弃了结果。2、反思与对策这些学校没有正确理解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 从而走向或者只看结果或者只 看过程的两种极端。然而,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是 相辅相成的,在培养“全人”的过程中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既要看到知识与能力的重要性, 也不能忽视过程与方 法的重要性; 既要关注学习的过程, 也要看重学习的结果; 既要注重学生基础知 识的积累与基本技能的养成, 也要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只有这样, 我们的教育教学才能承担起塑造“全人”的使命。二、正确处理综合
11、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及传统活动课程的关系 p371、问题目前,有些学校和老师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在学习方式、教学方法 和资源包使用等方面, 都带有明显的学科化教学痕迹, 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当作 一门学科课程来加以实施。2、反思与对策以上问题的出现说明,这些学校和老师的思想仍未冲破传统学科课程的束 缚。 由于受教学习惯和认识理念的影响, 他们混淆了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学科课程、 传统活动课程,忽视了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独立课程存在的价值。(1要正确处理学科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关系联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都是学校整体课程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一 部分, 在课程结构中都承担着无法被替代的教育任
12、务。 而且, 两者在一定情况下 可以打通,相互整合,共同为完善人的整体素质贡献力量。因此,综合实践活动 课与学科课程是相互补充的,而不是学科课程的辅助课程。(2要正确处理综合实践活动与传统活动课程的关系联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从 1992年以来实施的活动课发展而来的。传统 的活动课程强调在 “做” 中获得直接经验, 以学生为主体对活动进行设计和实施, 促进学生在认知、情感、行为方面的统一协调发展。它打破了学科本位的倾向, 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广阔的发展空间。三、正确认识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 p401、问题有些学校为了保证学校教学的“顺利”开展,或者不重视一些综合课程,或 者干脆将所有选修课程都
13、设为必修课程, 没有正确认识和认真对待必修课程与选 修课程。2、反思与对策要正确认识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 必修课与选修课不是主要课程与次 要课程的关系, 在整个课程结构中, 它们各自都具有无法被替代的作用。 必修课 是学生必须获得的基础知识, 也是国家评价制度中严格强调的课程; 选修课则是 为学生兴趣爱好、 个性特长的发展提供重要的资源, 它的优势是适应全体学生获 得基础知识的必修课所不具备的。 必修课与选修课面对人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史相互补充的,为人的全面发展发挥各自的不可或缺的作用。四 、课程综合化带动教师素质的调整 p411、问题长期以来,课程过于分化,学科体系趋于僵化,与现实生活严
14、重脱节。在 科技、 自然、 人类相互作用的复杂网络时代, 课堂上传授的彼此孤立的学科知识 无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传统的分科课程显得极其落伍。 在课程综合化的趋 势下,面对新生事物,一些教师往往感到束手无策。2反思与对策在新课程的理念下,课程综合化势在必行,在课程的设置及实施上,教师 的素质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1教师要着眼课程综合化的趋势,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2 注重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合作。 学生的成长是教师集体劳动智慧的结晶, 孤立封闭的学科教学不可能培养出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3教学组织形式综合化。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合作互助,相互学习。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 进行综合运用。五、综
15、合实践活动课时的弹性安排 p411、问题综合实践活动课每周 3课时的安排虽然能够满足综合实践活动课时总量的 要求, 但对集实践性、 综合性、 开放性特征于一身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就 显得极不适应。 每一项综合实践活动在时空上一般都有很大程度的延伸, 不仅活 动时间较长,而且要求学生走出校园,进入具体的生活实际。2、反思与对策针对上述问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时安排应采用“弹性课时制” ,即将 每周 3课时的综合实践活动时间根据需要灵活安排, 既要满足国家规定的综合实 践活动课程的总课时量,更要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的高质高效。(1对于小规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时分散使用,即将一两个课时或一
16、周 的课时串联起来使用。(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也可以同校外活动甚至学科课程打通来上,以确保综合实践活动在活动空间上的广阔性和时间上的延续性。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体的确定 p431、问题在教学实践中 , 有些学校和老师不能很好地选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题 , 不知道什么样的主题更适合学生、2、反思与对策(1关注学生的兴趣 , 密切结合学生生活实际 , 确立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2从学校及社区资源中开发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3拓展学科内容 , 挖掘学科中的课程资源、综合实践活动的综合性特点决定 了更多的课程资源要来自于其它学科的整合。培训时间:2007年秋季培 训 人:蒋厚平培训对象:夹石中学全体
17、教师培训地点:夹石中学会议室培训课时:8课时培训主题:新课程推进中的问题与反思基础教育课程内容与课程结构第一节 课程内容 的一般理论 (2007年 9月 24日 2课时一、课程内容的内涵 p46是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 二、课程内容的三种取向 p47-491、课程内容即教材。2、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3、课程内容即学习活动。第二节 新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2007年 9月 28日 2课时一、课程内容选择的依据 (p50-531、课程目标。2、学生的需要 , 兴趣与身心发展水平。3、社会发展需要。4、课程内容本身的性质。二、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 (p54(1
18、必须以课程目标为主要依据。(2必须适应学生的特点。(3注重内容的基础性。(4应贴近社会生活与学生生活。第三节 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及其特点分析 (2007年 10月 8日 4课时 一、课程标准的定义1、课程标准的定义 (p55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某一学段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 高要求。2、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关系二、课程标准的框架分析 (p56-57(1前言 :结合本门课程的特点,阐述课程改革的背景、课程性质、基本 理念与本标准的设计思路。(2课程目标:按国家的教育方针以及素质教育的要求,从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阐述本门课程的总体目标与学段目标; 学 段的
19、划分大致规定在 1 2、 3 4、 5 6、 7 9年级,有些课程只限在 一个学段,有些课程兼两个或两个以上学段。(3内容标准:根据课程标准,结合具体的课程内容,用尽可能清晰的行 为动词阐述的目标。(4实施建议:为了确保国家课程标准能够在全国绝大多数学校的绝大多 数学生身上实现,减少中间环节的“落差” ,需要在国家课程标准中附带推广或 实现这一标准的建议。 它主要包括教与学的建议、 评价建议、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 利用建议,以及教材编写建议等。三、课程标准下对教材的使用 p57(1领会教材的精神,做到心中有数。(2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创造力,让他们分析教材,挖掘教材,超越 教材,发展教材。培训
20、时间:2008年春培 训 人:刘培刚培训对象:新民中学全体教师培训地点:新民中学会议室培训课时:8课时培训主题:新课程推进中的问题与反思教材的开发与管理第一节 教材的一般理论 (2008年 3月 21日 4课时一、教材的概念界定1 、教材的含义 p67(1为使学生形成特定的知识体系所勾画的事实、概念、法则和理论。(2同知识紧密相关的有助于各种能力熟练形成的,系统习得的心理作业 与实践作业的各种步骤、方式与技术。(3与知识和能力体系紧密相关的奠定世界观基础的,表现为信念、政治 观、世界观和道德观的认识、观念和规范。2、教材与教学内容 , 课程 , 教科书,教具的区别与联系 (p69二、教学与教材
21、关系1 、教材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p70教学内容是承载教材的母体,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反映和集中表现形式, 因此, 没有教材作保证的教学只能是空中楼阁。2、教学过程中科学的教材观是“用教材” ,而非“教教材” 。三、教材的一般分类1、根据教材的计划与制作过程,可分为自编教材与国定统一教材。2、根据教材使用的物质材料可分为纸质教材、胶片教材和磁带教材。3、根据学习者的感知可分为视觉教材、听觉教材、触觉教材和视听教材。4、按学科性质可划分为德育教材、智育教材、体育教材、美育教材、劳动 技术教材; 并可进一步按具体科目划分某一学科教材, 如语文教材、 数学教材等 等。5、以教材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区
22、分:基本教材(教科书教学的主要 依据和课程计划的基本部分;辅助教材(教学参考书、自学指导书、补充讲义、 图册、视听教材对基本教材的必要补充和发展。6、按采用教材时的学习种类分为:练习教材、应用教材、发现学习教材等。7、根据教学组织方式进行分类,教材可分为:个别教材、小组学习教材、 同步学习教材等。8、按教材设计的类型可将教材分为:(1知识中心式教材,包括学术理论 浓缩性、知识结构和多科知识综合型等形式; (2范例式教材,强调以基础的、 本质的和有代表性的内容为范例编制的教材; (3 生活中心式教材 (经验中心式 教材 ,强调以人类日常生活为中心内容编制的教材;社会中心式教材,这种教 材以社会需
23、求和社会问题为核心内容;(5人本中心式教材,它以学生的自然能力为原则。四、如何理解教材多样化 p731、多样化作为一种课程教材发展政策,是国家根据国情所制定的一定时期 内课程教材发展的大政方针, 是指导课程教材实践的基本原则和行动指南。 作为 文件,它具有法规性质。2、教材多样化作为课程教材发展的一种状态,在现实情况下,体现出教材 的多样性和共时性的特征, 具体表现为不同层次、 不同类型的教材。 当教材集中 起来进行展览或展示时,教材的状态会得到集中表现。3、教材多样化作为一种运动过程,体现出教材的特殊内部矛盾,主要体现 教材发展的动态性、 历史性和特色性。 因此, 教材多样化本质上就是教材的
24、特色 化。第二节 课程标准与教材编写 (2008年 3月 24日 4课时一 、课程标准与教材编写的关系 (p741、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直接依据。2、新课程标准为教材的编写提供新的理念。3教科书的编写应贯彻国家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 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二、课程标准对教材编写提出的要求 p741 、全面反思旧教材建设中存在的弊端。2、正确处理知识 , 儿童和社会的关系 ,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3、根据课程标准确立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4、必须正确处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5、必须正确处理基础性与层次性的关系。6、正确处理加强领导与分级管理的关系,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三
25、、新教材的特征1、新教材的内容特征(1面向全体学生。(2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 适当降低教学内容的难度。(3加强探究式学习和动手实践。(4把知识学习 , 能力培养与情感体验有机结合起来。(5新教材为教学开创了自由的空间。(6新教材加强了学科之间的联系,加强了学科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渗透与融 合,进一步促进了课程综合化的发展。2、新教材的形式特征 p80(1语言明了 , 容易为学生理解。(2运用多种形式陈述教材内容。(3印装精美 , 图文并茂。四、从新教材透视国家最新中小学课程标准 (p831、数学不再是少数尖子的专利。2、外语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3、物理增强与社会的联系。4化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
26、兴趣。5、生物符合国际潮流。6、体育健康第一。7、美术设计美的生活。8、音乐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培训时间:2008年秋培 训 人:刘培刚培训对象:新民中学全体教师培训地点:新民中学会议室培训课时:7课时培训主题:新课程推进中的问题与反思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变革第一节 新课程理念下的观念变革 (2008年 9月 15日 2课时 一、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观教师与学生都构成教学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两 者互相作用,相辅相成。二、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生观学生观是指教师对学生所持的总的看法和态度、1、学生是主体性的存在。 p872、学生是多样化的存在。 p873、学生是完整性的存在。 p88三、
27、知识观 (p891、科学主义知识观; 2工具主义知识观; 3、文化取向知识观; 4、生存 取向知识观。第二节 课程改革理念下的学习方式一、学习方式的含义 (p93学习方式是人们学习时所具备的或所偏爱的方式, 是学习者一贯表现出 来的具有个性特色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二、学习方式变革的原因及其含义1、学习方式变革的原因 (p94从教育内部说,是由于传统的学习方式不能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不能 成为课程改革的积极推动力量;从教育的外部来说,是不能更好地适应学生 掌握知识,适应社会对人的要求。因此,学习方式要发生变革。2、以自主 , 合作 , 探究为特征的学习方式解读 p95-98三、新课程改革
28、中学生学习方式的状况及分析1、课程实施中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状况(1学生学习方式的可喜变化。 (p101(2学习方式转变中存在的问题。 (p1022、课程实施中学习方式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及对策 p102-104(1教师对新课改的理解不深入。(2通识教育培训方面的原因。(3教师缺乏课堂调控的技能和技巧。(4教师对自己在学习方式中的角色定位困惑。(5课堂教学缺乏有效的评价标准。针对上述的问题,采取的对策是:1、提高教师的素质。提高教师对学习方式的理解与运用。2、教师要参加相关部门的培训,特别是要参加校本培训。完成教师角 色的转变。3、制定有效的学习方式的评价标准。第三节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2
29、008年 9月 19日 3课时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一般理论 (p1041、概念: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将学科 课程的形态、内容、结构、实施及评估方式与信息技术资源、信息方法有机 地结合,以实现课堂教学质量及方式方法的最优化和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2、目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应体现更完整意义的目标价值。 一方面,立足于信息时代,以信息技术帮助学科课程的教学与学习,以更好 地达成学科课程本身的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 另一方面, 在学科课程实施中强化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做到课课有信息、 科科用信息,从而在宏观上实现教学现代化,在
30、微观上有效改善学习,提高 学习者的能力。3、模式:以信息技术为学习目标;以信息技术为教学手段;以信息技术为学习工具。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问题与对策 (p1081、问题及原因(1迷信信息技术,对信息技术依赖心理过强,误认为将信息技术引 入课堂就能提高教学效率。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出现 “电脑打开、 学生闹开、 教师跑开”的不良现象。(2硬件设备建设快,教师的信息素养提高慢,软件建设速度迟缓, 力度不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网络工作室是宽敞的,但里面空无一 人;信息设备是新的,但无人能用;机器是好的,却没有与之配套的常用常 新的软件。(3在技术使用和管理上,观念没有与时俱进,错误地认
31、为信息技术 的使用和管理只是电教老师的职责,学科教师的任务则在于完成学科教学, 其深层次动因在于,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人为地割裂开来。2、对策(1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认识上,教师既要重视发挥信息技术的 优势,也要高度注重信息技术的适度使用和对信息技术使用方式的多向探 索。(2积极推进网络教学,加大适合教学的软件资源积累,努力建设现 代教育教学技术环境。(3强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提倡任课教师积极参与整合, 参与基于信息、基于资源的新教学结构的重建。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与课程资源开发 (2008年 9月 22日 3课时 第一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课程管理一、课程管理的界定 p111课程
32、管理是整体上对课程编制、实施、评价以及开发等方面的调整与管 理。二、新课程提倡的课程管理 p112国家制定课程发展的总体规划,确定国家课程门类和课时,制定国家课 程标准, 宏观指导课程实施;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国家对课程的整体设计,规划符合不同地区需要的课程实施方案,包括地方课程的开发与选用;学校 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 第二节 地方课程管理一、地方课程管理概念剖析 (p116首先,地方课程的管理的主体是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其次,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地方课程进行管理不仅是对课程实施进行管 理,同时也对制定课程方案、进行课程评价、根据本地区的客观实际进行课
33、 程创生等方面进行调控。最后,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地方课程进行管理时, 不仅仅使用行政手段, 更多的是使用技术手段,对制定课程方案、课程实施等方面进行指导。 二、地方课程管理的策略首先,完善机制;其次,协调统一;再次,资源公享;最后,课程创生。 第三节 校本管理一、校本管理的界定1、校本管理概念分析校本管理就是以学校为本的管理,是坚持学校塑造人、培养人的办学宗 旨。其内涵和基本思想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给学校更多更大的办学自 主权; (2遵循学校教育规律和学校教育自身的特点; (3从学校的特色出 发,确定办学理念,设计发展的蓝图和策略; (4校本管理要求校长做整个 的校长,不做分式校长。2、校
34、本管理的优势 (p120第四节 校本课程开发一、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教师1、教师成为课程开发主体的必然性 (p1212、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二、课程资源校本课程开发的保障1、课程资源释义 (凡是能够为课程服务的资源2、课程资源与校本课程开发 (p1253、对教材进行有效管理是有效利用课程资源的关键 (p127三、校本课程开发学校特色的凸显四、对课程开发的反思(教师讨论互动 (p1291、校本课程开发是否需要建立相应的组织与制度2、校本课程开发是否就是教师自己编教材 , 校本课程是否就是原来的 选修课 , 活动课3、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如何确保城乡资源优化使用培训时间:2009年春培 训 人:刘培刚培
35、训对象:新民中学全体教师培训地点:新民中学会议室培训课时:5课时培训主题:新课程推进中的问题与反思基础教育课程评价第一节 课程评价的一般理论 (2009年 3月 20日 3课时一、课程评价的含义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系统地收集有关信息,采用相应的定性或定量的 方法,对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等问题作出价值判断并寻求改进途径的一 种活动过程。二、课程评价的目的及功能(1作为一种方法,可以利用课程评价来收集对课程进行价值判断的 相关信息,为建立、开发一种新的课程提供依据。 (2作为一种工具,课程评价在课程实施与课程开 发中,为制定达到教育目标的决策提供了多种可供选择的有效依据。 (3作 为一种手段,
36、课程评价对怎样判断课程价值及课程开发的成效有着决定性的 作用。 (4 作为一种反馈 -矫正系统, 课程评价是对课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作 出的判断,并提供了大量的矫正控制信息。课程评价具有五个功能:(1诊 断课程。 (2修正课程。 (3比较课程价值。 (4预计教育需求。 (5确定 预定目标是否达成。三、课程评价的类型 (p134-1351、诊断性评价:是对事件(物进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系列问题的 诊断,及在事件(物进行之前或事件进展的某一阶段开始之前作出评判, 以求发现问题并确定下一个任务。2、形成性评价:是指在事件(物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或实施到一 定阶段后,对事件(物作出阶段性的评价。3、终结性评价:是在课程计划进行或实施之后对其效果作出的价值判 断。第二节 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的建立 p135(2009年 3月 23日 2课时 一、发展性评价体系的基本内涵(1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2与课程功能的转变相适应。(3体现最新的教育理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4评价内容综合化。(5评价方式多样化。(6评价主体多元化。(7关注发展过程。二、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的建立1、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p1372、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 (p1433、促进学校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p1464、发展性教学评价体系。 (p148第八章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发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招生合同范本
- 北京城市学院《英语视听说》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版保温板安装与维护服务合同
- 北京城市学院《经济法理论与实务》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年度新材料产业研发合作与股权转让协议
- 2024年度电子元件代工及采购合同
- 二零二四年度产品代理合同:家电产品销售代理
- 二零二四年度棉花机械采摘技术转让协议
- 二零二四年度网络营销策划服务合同
- 二零二四年度特许经营合同:快餐品牌区域加盟
- 跆拳道黑带考核标准内容
- 国盛集团打造不良资产处置平台
- 门窗施工组织设计与方案
- 机柜空调的选型手册和变频器的发热量计算
- 二年级上册音乐课件-秋|接力版 (共8张PPT)
- 新控规 用地分类表新国标湘源色标
- 微型桩施工记录及范例
- 40T钢水包结构应力和热应力的有限元分析
-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变迁海陆的变迁共38张PPT(三亚实验中学王玉芳)
- 锚索试验总结(共11页)
- 附件4:配网安健环设施标准配置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