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教案)_第1页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_第2页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_第3页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左传及本文相关的社会背景的有关知识。2.落实文言字词句的积累,疏通文意。3.分析烛之武的说理艺术,感受烛之武的人格魅力。4.学习和领会本文的叙事技巧。5.深入挖掘文本深层意蕴,理解文本,弘扬和培育爱国精神。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归纳、积累文言字词句等文言基础知识。难点:分析烛之武的说退秦师的说理艺术。教学准备课前布置预习,要求学生借助教材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并结合培养与测试本课的“自主学习篇”,完成文言基础知识积累。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落实实词、虚词、语法等文言基础知识。2、通读文本,疏通文意。过程设计:一、导入:“烛之武”是

2、人名,“秦师”指秦国的军队,一个人怎么能击退一支军队?他凭什么?特异功能吗?不,他靠的是口舌。古话说“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又说“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救国难”一个人的口才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力量呢?今天我们通过学习烛之武退秦师来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二、预习检测:1、说说你所知道的左传,教师明确:左传的作者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但由于文献不足,迄今尚无定论。主要的依据是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中的一段话:“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又名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因与公羊传、谷梁传都是

3、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知识链接】 编年体:按年月日顺序编写的史书体裁。如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等。 国别体:分不同的国家编写的史书体裁。如国语战国策等。 记传体: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如史记三国志等。2、抽取两名同学上黑板完成自学检测题注音、释义部分(见课件)。a.给下列画线字注音。秦军氾南( ) 夫晋,何厌之有 ( ) 无能为也矣( ) 失其所与,不知( ) 共其乏困( ) 秦伯说( )若不阙( )秦 微夫( )人之力不及此 夜缒而出 (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 )( )( ) b释义: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则以双音词为主。解释课文中下列单音词,体会这一

4、特点。(课后练习二) 朝早晨 亡灭亡 厌满足 国国家 戍戍守 夕晚上 危危险 师军队 及达到 辞推辞3、检测本课的通假字、重要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特殊句式(自主选择)。(参考培养与测试第18、19页)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1、教师范读课文。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注意把握朗读节奏。节奏:晋/军/函陵,秦/军/氾南4、整体把握:请在 “退”前加上一个词或短语,概括全文内容。明确:烛之武(说、智、巧言)退秦师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概括各段大意。明确:秦晋围郑临危受命说退秦师迫晋撤围 大兵压境,小国告急。郑文公诚心悔前过,烛之武大义赴敌营。勇士闯虎穴,巧言退秦师。秦穆公度势盟郑,

5、晋文侯审时班师。四、学生朗读文本,结束本课时教学。五、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一。2、完成培养与测试“成长发展篇”之“积累整合”“阅读鉴赏(一)”部分。第二课时教学要点:研读课文,理解课文,体会本文艺术特色。(说明:艺术特点的赏析必要及其赏析程度由各位老师自主选择;若不进行详细赏析,可在完成课后练习一后转入课后练习三的拓展迁移。)过程设计:一、学生齐诵课文。二、合作探究,研读课文,完成课后练习一。1.秦、晋两国为什么围攻郑国?明确: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解说:“无礼于晋”,指的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 “且贰于楚也”,指的是在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

6、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与晋结好。 以上两个原因,不外乎是秦晋二国出师围攻郑国的冠冕堂皇的借口。这两个原因与秦国根本没有关系。其真正的原因是为了扩张势力,称霸诸侯。所以说“春秋无义战”。2.郑伯是怎样说服烛之武的?明确: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解说:表现了一个敢于承认错误的国君形象。面对烛之武的牢骚,郑伯没有表现出丝毫的不满,也没有给予什么安慰和许诺,而是先用“是寡人之过也”来自责,从谏如流,情真意切。但是,郑伯并没有止于自责,而是设想假如郑国灭亡的话,对你烛之武也没有任何好处。郑伯可谓善于做人的思想工作,他的诚意和透

7、彻的分析,终于感动了烛之武。【资料】烛之武,考城人,是三朝老臣,但始终得不到升官,在郑国一直担任“圉正”(y、养马的长官),大概相当于西游记里所说的“弼马温”吧。被举荐使秦时,已年过七十,须发皆白,身子伛偻,步履蹒跚。 冯梦龙东周列国演义3.烛之武用哪些事实和事理说服秦伯退兵?其中哪一点最关键?参考答案:烛之武劝说秦穆公的一段话是本题的答案。其中“阙秦以利晋”最为关键。解说:对烛之武的这段话要作点分析。“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几句是从事理上说的,秦、郑相隔遥远,晋、郑却是近邻,因此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对秦国不但无利,反而因“邻之厚”而显得“君之薄”。“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几

8、句也是从事理上说的,说明保存郑国,对秦只有好处,这是以利益引诱秦伯。“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唯君图之”几句是从事实上说的,先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曾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又进一步分析晋国的贪得无厌,灭郑之后必然要进犯秦国。 体会本文艺术特点之一:说理透彻,善于辞令烛之武为什么能说服秦伯?体会烛之武说理的巧妙之处。明确:其一,处处为秦着想,为秦分析现实和预测未来。首先,烛之武开门见山说:“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承认郑国已处危亡境地,解除对方的戒心,拉近了与秦的距离。但作为郑国大夫的烛之武却没有半句为郑国乞求的话,相反,却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来表明为秦着想的立场。先

9、分析了越国以鄙远的难处,接着说了亡郑实际上是增加了晋国的土地,扩展了邻国的势力,而邻国势力的增强就意味着秦国势力的削弱。接下来分析了存郑对秦有益无害。一利一害,推心置腹,不由秦伯不动心。其二,充分利用秦晋的矛盾。正当秦伯在考虑灭、存郑对自己的利害关系时,烛之武充分利用这一契机,进一步为秦伯分析,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来离间双方。从秦、晋两国的关系来分析,历史上晋就曾对秦背信弃义,将来晋势必与秦为敌灭郑有利于晋,不利于秦。由于晋国当时已成为中原霸主,秦伯对此不能不存戒心。烛之武的这篇说辞戳到了他的痛处,终于促使他下定决心,改变主意,退兵助郑。【资料】古人对烛之武说辞的评论: “如此辞令,真无一字不妙

10、,无一着不老靠圆密。”(魏禧左传经世钞)“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刘勰文心雕龙)4.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明确: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解说:这些都说明晋侯并没有感情冲动,而是表现出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是其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三、赏析人物,把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1、通观全文,你认为烛之武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明确:(1)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国难当头,能不计前嫌,挺身而出。(2)知难而上,义无返顾的勇士:面对强敌,能勇于出使,直入敌营。(3)口若悬河,巧言善辩的辩士:为国效力,能巧舌

11、如簧,不辱使命。一个智慧的爱国者形象2、左传人物描写的特点“左传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对话构成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而绝少对人物进行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通过人物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言行,人物性格得以展现,形象得以完成。”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四、理解本文叙事技巧。 体会本文艺术特点之一:组织严密,前后照应;起伏跌宕,生动活泼中国古代文学很多都是以情节的匠心独运而吸引人的,本文在故事情节上有什么特点呢?明确: 伏笔与照应得当。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为下文烛之武“夜缒而出”,出使并说退秦军埋下了伏

12、笔。“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秦、晋围郑”,“国危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就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 情节波澜起伏。大军压境佚之狐荐烛之武烛之武推辞郑文公平息烛之武的怨气烛之武出使退敌成功子犯建议攻秦兵晋文公再晓之以理。叙事详略得当。此文重点是表现烛之武怎样说退秦师的,所以重点放在烛之武的说辞上。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而对郑国君臣和百姓如何焦急等待,及秦国君臣又是以怎样的态度接待烛之武这些内容,作者是只字未提。真正做到了繁而不杂,有始有终,层次井然。(学生可

13、参考培养与测试本课“合作探究篇”之“技巧品鉴”)五、课堂小结: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那些鲜活的身影却依然存留在人们的心头。象烛之武这样的识大体顾大局,临危受命的勇士,可以说就是国家的脊梁!让我们以古人为镜来勉励自己吧!六、课堂检测:1、请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点字。(1)而:今急而求子(连词,表示顺承) 夜缒而出(连词,表示修饰)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连词,表示顺承) 朝济而夕设版焉(连词,表示转折)因人之力而敝之(连词,表示转折)(2)之: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是寡人之过也(助词,的)邻之厚,君之薄也(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行李之往来(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夫晋,何厌之有?(助词,宾语提前)唯君图之(代词,指阙秦以利晋)子犯请击之(代词,代秦军)微服人之力不及此(助词,的)2、翻译下列句子。(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3)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 ,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七、布置作业:预习荆轲刺秦王。附:课后练习三译文 天下间的事因为利益而聚合到一起的,亦必定会因为利益而分开。秦、晋连兵攻伐郑国,郑快要灭亡了,烛之武去说服秦穆公,一席话就把郑国从灭亡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