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之温室效应与人类生存环境_第1页
研究性学习之温室效应与人类生存环境_第2页
研究性学习之温室效应与人类生存环境_第3页
研究性学习之温室效应与人类生存环境_第4页
研究性学习之温室效应与人类生存环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青云中学研究性课题申报表课题名称温室效应与人类生存环境指导教师李庆刚课题成员及任务分工班级姓名分工二(5)吴艳琪组长二(5)张銮箐 戴振毅 宋婧妍收集资料二(5)曹燕峰资料整理二(5)吴艳琪完成报告研究时间2009年102010年8月研究目的通过研究了解温室效应的现状,对人类的影响,树立环保意识。拟采用的研究方法观察研究,调查研究,文献研究拟利用的研究资源文献,网络资料预期成果通过研究树立环保意识指导教师意见通过对文献资料的研究,以及实际的生活感受,能够初步认识温室效应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从而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学校意见温室效应与人类生存环境温室效应与人类生存环境开题报告开题报告课题名称:温

2、室效应与人类生存环境课题名称:温室效应与人类生存环境课题编号:课题编号:导师:李庆刚导师:李庆刚成员:吴艳琪成员:吴艳琪 张銮箐张銮箐 戴振毅戴振毅 宋婧妍宋婧妍 曹燕峰曹燕峰组长:吴艳琪组长:吴艳琪班级:初二(班级:初二(5)班)班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近年来,随着经济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温室的飞速发展,温室效应的问题越来越效应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已引起全球严重。已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等一系列气候变暖等一系列严重问题,引起了严重问题,引起了全世界各国的关注全世界各国的关注。通过该研究,希望通过该研究,希望人们能更正确的去人们能更正确的去了解温室效应对人了解温室效应对人和动植物的危害。和

3、动植物的危害。希人们能够更好的希人们能够更好的去控制温室气体的去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排放。二、预期成果二、预期成果 通过研究,了解温室效应目前的情况,通过研究,了解温室效应目前的情况,帮助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初步建帮助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初步建立环境保护的意识。立环境保护的意识。三、研究方法三、研究方法 观察研究,调查研究,文献研究观察研究,调查研究,文献研究四、活动计划四、活动计划 1.准备开题准备开题 2. 收集资料收集资料 整理资料整理资料 3.完成报告完成报告 五、课题论证五、课题论证 在温室效应日益严重的今天,我们在温室效应日益严重的今天,我们希望通过对温室效应的研究,让

4、学生了希望通过对温室效应的研究,让学生了解温室效应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危害,帮解温室效应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危害,帮助学生从小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在以助学生从小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在以后的学生生活中,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影后的学生生活中,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影响其他人,从而从少到多,使人们都能响其他人,从而从少到多,使人们都能注意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使我们能够注意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使我们能够拥有一个健康的地球拥有一个健康的地球。温室效应与人类生存环境温室效应与人类生存环境青云中学青云中学 初二(初二(5)班)班1.什么是温室效应。什么是温室效应。3.温室效应对人类的生活有那些影响。温室效应对人类的生活有那些

5、影响。4.人类的应对措施。人类的应对措施。2.温室效应形成的原因。温室效应形成的原因。5.提倡低碳生活,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提倡低碳生活,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1.什么是温室效应什么是温室效应温室效应温室效应(英文:英文:Greenhouse effect),又称,又称“花房花房效应效应”,是大气保温,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大气能效应的俗称。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向外放地面,但地表向外放出的长波热辐射线却出的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因其作用类度增高,因其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

6、故名温室效应。室,故名温室效应。2.温室效应形成的原因温室效应形成的原因一、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一、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 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过多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业社会过多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大量排放尾气,这些燃料燃烧气,大量排放尾气,这些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二氧化碳气体具有吸气造成的。二氧化碳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它在大气中增多热和隔热的功能。它在大气中增多的结果是形成一种无形的玻璃罩,的结果是形成一种无形的玻璃罩,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

7、对红外线进行反射,外层空间发散,对红外线进行反射,其结果是地球表面变热起来。因此,其结果是地球表面变热起来。因此,二氧化碳也被称为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也被称为温室气体。 人类活动和大自然还排放其他人类活动和大自然还排放其他温室气体,它们是:氟氯烃温室气体,它们是:氟氯烃(CFC、甲烷、低空臭氧、和氮、甲烷、低空臭氧、和氮氧化物气体、地球上可以吸收大量氧化物气体、地球上可以吸收大量二氧化碳的是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和二氧化碳的是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和陆地上的森林,尤其是热带雨林。陆地上的森林,尤其是热带雨林。 二、臭氧层的消耗与破坏二、臭氧层的消耗与破坏 臭氧浓度较高的大气层臭氧浓度较高的大气层约在距地表约

8、在距地表10-50公里范围公里范围内,在内,在25公里处浓度最大,公里处浓度最大,形成了平均厚度为形成了平均厚度为3毫米的毫米的臭氧层,它能吸收太阳紫外臭氧层,它能吸收太阳紫外辐射,给地球提供了防护紫辐射,给地球提供了防护紫外线的屏蔽,并将能量贮存外线的屏蔽,并将能量贮存在上层大气,起了调节气候在上层大气,起了调节气候的作用。臭氧层的破坏会使的作用。臭氧层的破坏会使过量的紫外辐射到达地面,过量的紫外辐射到达地面,造成健康危害;使平流层温造成健康危害;使平流层温度发生变化,导致地球气候度发生变化,导致地球气候异常,影响植物生长、生态异常,影响植物生长、生态的平衡等后果。的平衡等后果。 3.温室效

9、应对人类的生存有那些影响。温室效应对人类的生存有那些影响。2) 地球上的病虫害增加地球上的病虫害增加 1) 气候转变气候转变“全球变暖全球变暖” 3) 海平面上升海平面上升 4) 气候反常,海洋风暴增多气候反常,海洋风暴增多 5) 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增大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增大 1) 气候转变:气候转变:全球变暖全球变暖 温室气体犹如一层棉被覆温室气体犹如一层棉被覆盖在地面上。温室气体浓盖在地面上。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会减少红外线辐度的增加会减少红外线辐射放射到太空外,地球的射放射到太空外,地球的气候因此需要转变来使吸气候因此需要转变来使吸取和释放辐射的份量达至取和释放辐射的份量达至新的平衡。

10、新的平衡。 这转变可包括这转变可包括全球性全球性的地球表面及的地球表面及大气低层变暖,因为这样大气低层变暖,因为这样可以将过剩的辐射排放出可以将过剩的辐射排放出外。虽然如此,地球表面外。虽然如此,地球表面温度的少许温度的少许 上升可能会引上升可能会引发其他的变动。发其他的变动。利用复杂的气候模式,利用复杂的气候模式,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在第三份评估在第三份评估报告估计全球的地面平均气温会在报告估计全球的地面平均气温会在2100年上升年上升1.4至至5.8。这预计已。这预计已考虑到大气考虑到大气 层中悬浮粒子倾于对地球气候降温的效应与及海洋吸收热层中悬浮粒子倾于对地球

11、气候降温的效应与及海洋吸收热能的作用能的作用 (海洋有较大的热容量海洋有较大的热容量)。但是,还有很多未确定的因素会影。但是,还有很多未确定的因素会影响响 这个推算结果,例如:未来温室气体排放量的预计、对气候转变的这个推算结果,例如:未来温室气体排放量的预计、对气候转变的各种反馈过程和海洋吸热的幅度等等各种反馈过程和海洋吸热的幅度等等 .2) 地球上的病虫害增加地球上的病虫害增加 美国科学家近日发出警告,美国科学家近日发出警告,由于全球气温上升令北极冰层由于全球气温上升令北极冰层溶化,被冰封十几万年的史前溶化,被冰封十几万年的史前致命病毒可能会重见天日,导致命病毒可能会重见天日,导致全球陷入疫

12、症恐慌,人类生致全球陷入疫症恐慌,人类生命受到严重威胁。温室效应对命受到严重威胁。温室效应对的危害的危害.纽约锡拉丘兹大学的科学家在纽约锡拉丘兹大学的科学家在最新一期最新一期科学家杂志科学家杂志中指中指出,早前他们发现一种植物病出,早前他们发现一种植物病毒毒TOMV,由于该病毒在大气,由于该病毒在大气中广泛扩散,推断在北极冰层也有其踪迹。于是研究员从格陵兰抽取中广泛扩散,推断在北极冰层也有其踪迹。于是研究员从格陵兰抽取 4块年块年龄由龄由 500至至14万年的冰块,结果在冰层中发现万年的冰块,结果在冰层中发现TOMV病毒。研究员指该病毒病毒。研究员指该病毒表层被坚固的蛋白质包围,因此可在逆境生

13、存。表层被坚固的蛋白质包围,因此可在逆境生存。 这项新发现令研究员相信,一系列的流行性感冒、小儿麻痹症和天花等这项新发现令研究员相信,一系列的流行性感冒、小儿麻痹症和天花等疫症病毒可能藏在冰块深处,目前人类对这些原始病毒没有抵抗能力,当全疫症病毒可能藏在冰块深处,目前人类对这些原始病毒没有抵抗能力,当全球气温上升令冰层溶化时,这些埋藏在冰层千年或更长的病毒便可能会复活,球气温上升令冰层溶化时,这些埋藏在冰层千年或更长的病毒便可能会复活,形成疫症。科学家表示,虽然他们不知道这些病毒的生存希望,或者其再次形成疫症。科学家表示,虽然他们不知道这些病毒的生存希望,或者其再次适应地面环境的机会,但肯定不

14、能抹煞病毒卷土重来的可能性适应地面环境的机会,但肯定不能抹煞病毒卷土重来的可能性.3) 海平面上升海平面上升 假若假若全球变暖全球变暖正在发生,有两种正在发生,有两种过程会导致海平面升高。第一种是海过程会导致海平面升高。第一种是海水受热膨胀令水平面上升。第二种是水受热膨胀令水平面上升。第二种是冰川和格陵兰及南冰川和格陵兰及南 极洲上的冰块溶解极洲上的冰块溶解使海洋水份增加。预期由使海洋水份增加。预期由1900年至年至2100年地球的平均海平面上升幅度介年地球的平均海平面上升幅度介乎乎0.09米至米至0.88米之间。米之间。 全球暖化南太小岛即将没顶全球暖化南太小岛即将没顶 全球暖化使南北极的冰

15、层迅速融全球暖化使南北极的冰层迅速融化,海平面不断上升,世界银行的一化,海平面不断上升,世界银行的一份报告显示,即使海平面只小幅上升份报告显示,即使海平面只小幅上升1米,也足以导致米,也足以导致5600万发展中国家人万发展中国家人民沦为难民。而全球第一个被海水淹民沦为难民。而全球第一个被海水淹没的有人居住岛屿即将产生没的有人居住岛屿即将产生位于位于南太平洋国家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岛屿南太平洋国家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岛屿卡特瑞岛,目下岛上主要道路水深及卡特瑞岛,目下岛上主要道路水深及腰,农地也全变成烂泥巴地。腰,农地也全变成烂泥巴地。 4.人类的应对措施人类的应对措施一、全面禁用氟氯碳化物实际上全球正在

16、朝此方向推动努力,是以此案最具实现可能性。倘若此案能够实现,对于2050年为止的地球温暖化,根据估计可以发挥3%左右的抑制效果。 二、保护森林的对策方案今日以热带雨林为生的全球森林,正在遭到人为持续不断的急剧破坏。有效的因应对策,便是赶快停止这种毫无节制的森林破坏,另一方面实施大规模的造林工作,努力促进森林再生。目前由于森林破坏而被释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根据估计每年约在12gt.碳量左右。倘若各国认真推动节制砍伐与森林再生计划,到了2050年,可能会使整个生物圈每年吸收相当于0.7gt.碳量的二氧化碳。具结果得以降低7%左右的温室效应。 三、汽车使用燃料状况的改善日本汽车在此方面已获技术提升

17、,大幅改善昔日那种耗油状况。但在美国等地,或许是因油藏丰富,对于省油设计方面,至今未见有何明显改善迹象,仍旧维持过度耗油的状况。因此,该地区生产的汽车在改善燃油设计方面,具有充分发挥的余地。由于此项努力所导致的化石燃料消费削减,估计到了2050年,可使温室效应降低5%左右。 四、改善其他各种场合的能源使用效率是要改善其他各种场合的能源使用效率。今日人类生活,到处都在大量使用能源,其中尤以住宅和办公室的冷暖气设备为最。因此,对于提升能源使用效率方面,仍然具有大幅改善余地,这对2050年为止的地球温暖化,预计可以达到8%左右的抑制效果。 五、提倡使用新能源 譬如推动所谓“阳光计划”之类。这方面的努

18、力能使化石燃料用量相对减少,因此对于降低温室效应具备直接效果。不过,就算积极推动此项方案,对于2050年为止的温暖化,只具4%左右的抑制效果。其效果似乎未如人们的期待。利用生物能源(Biomass Energy)作为新的干净能源。亦即利用植物经由光合作用制造出来的有机物充当燃料,藉以取代石油等既有的高污染性能源。 5.提倡低碳生活,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提倡低碳生活,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 所谓“低碳生活低碳生活(low-carbon life)”。就是把生活作息时间所耗用的能量要尽量减少,从而减低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低碳生活的低碳生活的14条建议条建议 1、少用纸巾,重拾手帕,保护森林,低碳生活; 2、随手关灯、开关、拔插头,这是第一步,也是个人修 养的表现;不坐电梯爬楼梯,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