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第一章练习题_第1页](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2/16/27cb6e6f-8e9b-4738-aa2b-b3f05310fc9f/27cb6e6f-8e9b-4738-aa2b-b3f05310fc9f1.gif)
![马哲第一章练习题_第2页](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2/16/27cb6e6f-8e9b-4738-aa2b-b3f05310fc9f/27cb6e6f-8e9b-4738-aa2b-b3f05310fc9f2.gif)
![马哲第一章练习题_第3页](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2/16/27cb6e6f-8e9b-4738-aa2b-b3f05310fc9f/27cb6e6f-8e9b-4738-aa2b-b3f05310fc9f3.gif)
![马哲第一章练习题_第4页](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2/16/27cb6e6f-8e9b-4738-aa2b-b3f05310fc9f/27cb6e6f-8e9b-4738-aa2b-b3f05310fc9f4.gif)
![马哲第一章练习题_第5页](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2/16/27cb6e6f-8e9b-4738-aa2b-b3f05310fc9f/27cb6e6f-8e9b-4738-aa2b-b3f05310fc9f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一.单选题1.承认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A.是西方哲学的一贯风格B.是唯心主义的观点C.马克思主义的观点D.是一切哲学的共同主张2.爱因斯坦指出:“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这说明:( )A.哲学是一切科学之科学B.哲学是各门学科的知识基础C.哲学对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具有指导作用 D.哲学与具体科学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3.哲学基本问题是:( )A.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B.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问题C.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真理与谬误的关系问题4.否认思维与存在同一性问题是:( )A.唯物论B.唯心论C.二元论 D.不可知论5.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存在性
2、B.结构性C.运动D.客观实在性6.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范畴的正确理解是:( )A.物质是各种实物的总和B.物质范畴是从各种物的总和中抽象出来的C.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它可以被感知 D.物质是自然界中具体的物质形态7.哲学上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上的物质形态的关系是:( )A.本源和派生的关系B.一般和特殊的关系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D.形式和内容的关系8.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D.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界定的9.列宁指出:当然,就是物质与意识的对立,也只是在有限的范围内才具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
3、围,物质和意识的对立无疑是相对的。这里讲的“有限的范围”是指:( )A.物质能否被意识所正确反映B.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C.意识是否根源于物质 D.意识是否对物质具有反作用10.“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应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这一论断是:( )A.认为一切物质都具有意识的“物活论”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解释意识起源的正确观点 C.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感觉论观点 D.把意识与物质等同的庸俗唯物论的观点11.意识产生的决定性环节是:( )A.人脑的进化B.动物心理的形成C.语言的产生D.劳动12.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质是:( )A.思维和存在的统一 B.各种实物的总和
4、 C.主体和客体的统一 D.多样性的物质统一13.实践高于理性的认识,是因为实践具有:( )A.普遍性B.绝对性C.直接现实性D.客观实在性14.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时幡动,仁者心动。”这段记载中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运动与物质不可分割C.精神运动时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15.“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一观点表明:( )A.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 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C.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D.意识是主观世界的客观映象16.主张“世界
5、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是:( )A.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B.否认人的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观点C.否认世界物质存在具有条件性D.否认世界存在的无限丰富性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17.荀子说:“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这表明:( )A.人的意识具有客观性B.人的意识具有能动性C.人的意识具有对象性D.人大意识具有主观性18.传习录记载:“先生(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这一观点的
6、错误是:( )A.承认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B.承认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C.认为人的意识是万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 D.认为人对花的感觉是主观与客观的同一19.物质的根本属性是:( )A.客观实在性B.运动C.结构性D.层次性20.承认物质存在,却否认物质的运动,这是:(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B.唯心主义的观点C.不可知论的观点D.诡辩论的观点21.承认运动的存在,却否认运动具有物质承担者,这是:( )A.机械唯物论的观点B.诡辩论的观点C.不可知论的观点D.唯心主义的观点22.“时间空间是一切事物的贮藏所”,这是:( )A.机械唯物主义的时空观B.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C.唯心主义的时空
7、观 D.朴素唯物主义的时空观23.“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一观点是说:( )A.认识世界没有必要B.认识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C.实践无需认识指导D.实践是认识的本质24.世界上惟一不变的是变,这说明:( )A.运动时世界的本原B.世界上只有运动,没有静止C.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D.运动与静止时绝对对立的 ( )25.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A.动者恒动,静者恒静 B.动即是静,静即是动C.静止是物质的运动的特殊状态 D.只有绝对的运动,没有相对的静止26.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 )A.物质的 B.运动的 C.实践的 D.精神的27.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是
8、:( )A.自然界B.人类社会C.精神D.实践28.否认运动,把静止绝对化,就会走向:( )A.形而上学不变论B.相对主义诡辩论C.唯心论D.庸俗进化论29.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就会导致:( )A.形而上学不变论B.相对主义诡辩论C.唯心论D.庸俗唯物主义30.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共性和个性的观点B.对立统一的观点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D.有限和无限的观点31.“钉子缺,蹄铁卸;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这首歌谣揭示的哲理是:(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B.事物是偶然性的堆积C.事物是由量变引起质变D.事物的本质通过现象表现出来 ( )3
9、2.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是指:( )A.对立面之间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B.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关系C.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D.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和影响的各种因素的总和33.“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一论断说明:( )A.世界除了过程,什么都不存在B.一切都在变化和发展,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C.世界作为过程的集合体本身是没有方向的运动状态D.承认运动就必然否认相对稳定34.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 )A.是否承认事物的普遍联系B.是否承认事物的永恒发展C.是否承认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在
10、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D.是否承认事物发展是有客观规律35.人们由于利益的驱动,疯狂挖掘草原上的植物“发菜”,严重地破坏了草原植被,造成局部土地沙漠化,这个案例说明:( )A.过分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客观规律B.过分强调事物的绝对运动,否认事物的相对静止C.只追求人的活动与经济利益直接联系,没有看到眼前活动与生态平衡的长远的间接联系D.只看到物与物质间的联系,没有看到人与人的联系 ( )36.“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这个论断是:( )A.唯物论的观点B.辩证法的观点C.决定论观点D.形而上学的观点37.“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是:( )A.形而上学观点B.唯物辩证法观
11、点C.诡辩论观点D.不可知论观点38.“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这一观点是:( )A.机械决定论观点B.形而上学观点C.唯物主义辩证法观点D.唯心主义辩证法观点39.“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是:( )A.辩证法观点B.诡辩论观点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D.唯心主义观点40.科学家洛仑兹提出“蝴蝶效应”理论,他说:“可预言:一只蝴蝶在巴西振动翅膀会在得克萨斯州引起龙卷风”,这个说法:( )A.说明一种事物和现象可以通过一系列中介环节和另一事物、现象发生联系B.片面夸大了联系的普遍性 C.把联系理解为主观随意的,否认联系的客观性 D.否认了联系的多样性4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
12、根据是:( )A.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B.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C.形式与内容的关系D.本质与现象的关系42.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在于它揭示了:( )A.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B.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C.事物发展的结构和层次D.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4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 )A.事物内在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B.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C.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D.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所谓形式44.矛盾的基本属性是:( )A.普遍性和特殊性B.绝对性和相对性C.整体与局部D.同一性和斗争性45.“白马非马”命题的错误在于:( )A.割裂了事物的一般与个
13、别的关系B.割裂了事物质与量的关系C.割裂了事物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D.割裂了事物本质和现象的关系46.事物的性质是由:( )A.矛盾的普遍性决定的B.矛盾的同一性决定的C.矛盾斗争性决定的D.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47.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提出“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指:(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关系48.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提出“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是指:(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B.内因和外因的关系C.一般和个别的关系D.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49.哲学发展的历史表明,各种唯心主义派别之间
14、的差异和矛盾,常常有利于唯物主义的发展,这一事实说明:( )A.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促使事物发展B.矛盾一方的发展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提供条件C.矛盾双方中每一方的自身矛盾,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所利用D.矛盾双方融合促使事物发展50.区分和认识事物的前提和基础是:( )A.矛盾的普遍性B.矛盾的特殊性C.矛盾的斗争性D.矛盾的同一性51.区分事物发展过程的量变和质变的标志是:( )A.事物发展变化是否迅速 B.事物质变的临界点C.事物发展是否超过“度”的范围D.事物发展是否显著52.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度”是指:( )A.事物保持一定质的量的限度B.事物质变的关节点C.事物质变的临界点 D.事物保持一
15、定量的质的限度53.在工作中防止“过”或“不及”的关键在于:( )A.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B.抓住事物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C.把握事物的度D.确定事物的量54.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一评述所蕴含的哲理是:( )A.要善于把握事物的度B.要善于把握事物的质C.要善于把握事物的量D.要善于把握事物的二重性55.质与量的最根本的区别是:( )A.质是内在的,量是外在的B.质是由矛盾的特殊性决定的,量是由矛盾普遍性决定的C.质与事物直接同一,量与事物不直接同一D.质是单一的,量是多方面的56.按照辩证法的观点,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社会的
16、转变,体现了:()A.根本性的质变B.单纯的量变C.质变过程的量的扩张 D.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57.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 )A.事物的前进性 B.质变 C.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D.新事物产生,旧事物灭亡58.任何事物内部都具有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否定方面是指:( )A.事物发展的积极方面B.促使事物灭亡的方面C.保持事物存在的方面D.符合事物发展和人的需要的方面59.“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是鲁迅对三国演义的点评。这一评述所蕴含的哲理是:( )A.对事物既要认识其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认识其矛盾的次要方面B
17、.对事物既要看到其现象又要抓住事物的本质C.对事物既要把握其同一性又要把握其斗争性D.对事物既要肯定又要否定60.区分一个事物是新事物还是旧事物,最根本的是:( )A.是否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B.是否为大多数人所支持C.在形式上是否新奇D.在时间上是否是新近发生的61.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是:( )A.向着自己的对立面的转化B.向任何一个方向的转化C.由坏向好的方向转化D.由低级向高级转化62.“芳林新叶催旧叶,流水前波让后波”,“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B.事物的发展是有量变到质变的过程C.新
18、事物代替旧事物时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D.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6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依据是:( )A.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B.矛盾的特殊性原理C.矛盾的同一性原理 D.矛盾的斗争原理64.“因果联系是由于人们多次看到的两组现象前后相随而形成的心理习惯”,这一观点是:()A.相对主义诡变论观点B.唯心主义非决定论观点C.庸俗唯物论观点 D.唯物主义决定论观点65.把同质的事物区分开来的依据是:( )A.事物的度 B.事物的属性和量C.事物内在的规定性D.事物等特殊矛盾66.辩证法所说的“扬弃”是指:( )A.克服和抛弃B.纯粹的否定C.既克服又保留D.纯粹的肯定67.偶然性在事物发展中:(
19、 )A.不起任何作用 B.其决定作用C.可以促进或延缓事物的发展 D.时而起作用,时而不起作用68.事物中的真相和假象的区别是:( )A.真相表现事物的本质,假象表现事物的外在现象B.客观存在的是真相,主观想象的是假象C.隐藏在事物内部的是真相,显现于事物外部的是假象D.从正面表现事物本质的是真相,从反面表现事物本质的是假象69.“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衰邦”的说法是:( )A.否认必然性的非决定论 B.否认偶然性的宿命论C.承认必然性和偶然性统一的辩证决定论 D.只承认必然性的机械决定论70.“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一观点是:( )A.相对主义的观
20、点 B.宿命论的观点 C.唯物主义辩证法的观点D.唯心主义的观点二.多选题1.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会导致:( )A.绝对主义 B.相对主义 C.唯心主义 D.不可知论2.下列命题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有:( )A.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 B.存在就是被感知 C.心外无物D.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3.下列命题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有:( )A.世界是上帝意志的创造物 B.万物皆在我心中C.绝对理念是万事万物的本源 D.理在气先4.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 )A.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 B.事物发展到客观规律C.对一切可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科学抽象 D.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5.在意识起源问题上,下
21、列观点正确的是:( )A.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B.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C.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D.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6.“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一观点表明:( )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B.在意识中体现了主观和客观的统一C.观念的东西同物质的东西是具有同一性的 D.反映者与被反映者是完全同一的7.“我们今天生活着的世界,与其说是自然世界,还不如说是人造或人为世界。在我们的周围几乎每样东西都刻有人的技能的痕迹。”这段话应理解为:( )A.人造的或认为的世界是惟一存在的世界 B.人类世界是人的实践活动对象化的结果C.自在世界日益转化为人化自然
22、D.现实世界是人类精神的创造物 8.鲁迅说:“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神思,所谓天马行空地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却是三只眼、长颈子,也就是在正常的人体上增加了眼睛一只,拉长了长颈子二三尺而已。”这段话说明,人们头脑中的鬼神观念是:( )A.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歪曲的反映 B.可以在现实世界找到鬼神的原型C.人按照自己的形象进行艺术加工的结果 D.与现实无关,纯粹出自人脑的主观想象 9.“画饼不能充饥”的哲学道理是:( )A.精神对物质具有相对独立性 B.观念的东西不能代替物质的东西 C.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不等于事物本身 D.精神不能转化为物质 10.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表现为:( )A.
23、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C.意识是对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D.意识表达离不开语言 11.“时间和空间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只是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观念抽象”。这段话说明:( )A.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 B.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C.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D.时间和空间是人们头脑中存在的先天感性直观形式 12.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 )A.人们能动地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B.人的现实感性活动C.“绝对精神”的逻辑发展 D.人的存在方式 13.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表现在:( )A.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 B.发展的观点与静止的观点
24、C.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与承认规律的主观性D.主张矛盾时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与否认矛盾的观点14.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在于:( )A.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B.它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主线C.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D.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15.唯物辩证法就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因为它:( )A.认为凡是现存的都是合理的,凡是现存的都是必然要灭亡的B.对每一种既成的事物都是从其暂时性方面去理解C.在对现存事物肯定的理解中包含否定的理解D.认为凡是合理的就一定存在,凡是存在就一定合理16.下列哪些说法中体现矛盾特殊性原理的有:( )A.对症下药,
25、量体裁衣 B.因地制宜,因材施教C.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D.知己知彼,百战不殆17.公孙龙提出的“白马非马”命题,其错误在于割裂了事物的:( )A.共性和个性的关系B.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C.整体和部分的关系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18.唯物辩证法认为,认识事物的基础是:( )A.认识事物的质B.认识事物的量C.认识事物矛盾的特殊性D.认识事物的度19.下列格言和成语中体现质量互变规律的有:( )A.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B.九层之台,起于垒土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D.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20.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说明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挫折和反复,这一事实表明:()A.新生事物的成长不是一帆风顺的B.事物发展的道路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C.“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是错误的D.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21.“是就是,否就否,除此之外,都是鬼话。”这一观点的错误在于:( )A.对肯定的理解是片面的、孤立的B.对否定的理解是片面的、孤立的C.不承认肯定与否定是对立统一的D.否认事物的发展是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升华硫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音筒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地下小型测斜仪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石油液化气叉车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2025至2030年导向钻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2025年中国钛金属配光架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糜子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复合减水剂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5年铸铁柱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企业标志旗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术语翻译与本地化
- 机动车商业保险条款(2020版)
- 2024-2025学年福建省龙岩市五县第一次中考科目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化学试题含解析
- 高职院校高水平现代物流管理专业群建设方案(现代物流管理专业群)
- 《大小比较》(说课课件)二年级下册数学西师大版
- AQ/T 1089-2020 煤矿加固煤岩体用高分子材料(正式版)
- 张五常子女和婚姻合约中的产权执行问题
- 医院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规范
- 2024专升本英语答题卡浙江省
- 中英对照版-中文版-The-Dead-By-James-Joyces死者-詹姆斯-乔伊斯
- 2024年广东深圳高三二模英语读后续写试题讲评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