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虎的脚》教案设计理念_第1页
《爬山虎的脚》教案设计理念_第2页
《爬山虎的脚》教案设计理念_第3页
《爬山虎的脚》教案设计理念_第4页
《爬山虎的脚》教案设计理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让人文精神在语言文字中闪光爬山虎的脚教案设计理念爬山虎的脚是一篇精读精讲课文。作者叶圣陶老先生用细致的观察和形象的描绘让静态植物爬山虎充满了勃勃生趣。那么,怎么设计才能讲好这节课呢?我首先看了阅读提示中布置的自学任务,也仔细地看了本课书后面的思考练习。阅读提示中的自学任务要求学生能够找到文中写“爬山虎脚的段落”,后面的思考练习要求学生将“2-4自然段背诵下来”。我意识到课文的学习重点在“爬山虎脚的分析”和“第二自然段叶子特点的分析”两个方面。于是,我逐步确定了第一课时重点学习研究“爬山虎叶子的特点”,第二课时重点学习“爬山虎脚”的特点和如何爬的内容。教学重点确定后,我又阅读了几遍课文,思考如何

2、挖掘教材的人文因素,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审美能力。最后把落脚点放在了叶老先生写“爬山虎的脚”时用了两种不同的比喻手法上。当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教学点都确定后,我进行了以下的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的名作爬山虎的脚。板书课题:爬山虎的脚同学们看到这个题目,你的头脑里都冒出了什么样的问题呀?生:我想知道爬山虎的脚长在哪里。生:我想知道爬山虎是一种小老虎吗?生:我想知道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生:我想知道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师:同学们的问题不仅提得好,而且体现出你们会思考。那么下面你们就打开书,找找答案吧。如果找到了就在书上把有关的语句划下来,一会请你说说

3、你的收获。(学生开始自由读书,老师游走学生之间,看学生勾勒的语句并简单问问为什么勾勒下来的原因。)学生谈收获开始,老师提醒学生说话要有理有据,让文中的句子帮你说话:生A:老师我知道了爬山虎是有脚的。文中说到“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师:对。这句话肯定的告诉我们爬山虎有脚。生B:老师我知道了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文中说道“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师:对。这句话点明了爬山虎的脚生长的什么?生:位置。生C:老师我知道了爬山虎是一种植物,书中写到“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见爬山虎是植物不是动物。师:对,你的分析很正确。师:同学们,你们通过读书收获了这么多的知识,我真为你们高兴。下面我也

4、出一个思考题:请你们再读读书,看看文中的哪个段落会引起你新的发现和思考?(学生再次读书,寻找新的问题。)生:老师,为什么作者要写爬山虎的叶子呢?它跟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关系?师:这个问题提得好。下面我们就重点研究第二自然段,你们把这段读一读,看看写了叶子的什么特点?【以上这个环节是教师让学生提问的第二个层次:深入读书,挖掘深层问题。从第一个层次:看题目提问,继而过渡到第二个层次,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探究潜力,把学习的主动权切实交给学生的教学思想。从揭题开始,教师始终都在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主探究,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读书、学习、思考。实现了课标要求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

5、程理念。学文、质疑、解惑都从学生的需要入手,这也体现了教师的人文教育思想。】生:我觉得这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是嫩红的。文中这样说到“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老师板书:刚长出来嫩红师:这是叶子刚长出来的特点,不过作者更加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你们看颜色有变化吗?生:长大了的叶子很绿。文中写到“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老师板书:长大了绿得新鲜师:绿得新鲜是怎样的绿?你能用自己积累的词汇描绘一下吗?生:油绿油绿的。生:嫩绿嫩绿的。生:碧绿碧绿的。师:“新鲜”这个词还说明叶子的生命力怎样?生:非常旺盛。生:非常强。师:对,爬山虎的叶子充满了旺盛的生命力,绿得耀眼,所以,作者看着有什

6、么感受?生:非常舒服。师:那怎么读才能读出这种“舒服”的感觉呢?你们试着读读看。(学生练习朗读,教师指名读,指导学生重读“那么”“非常”两个词,并要求学生将“舒服”的感受通过阅读表达出来。)师:除了绿这个特点,叶子还有什么特点?生:爬山虎的叶子都是朝下生长的。文中写到“叶子一顺儿朝下”。师:“一顺儿”是什么意思?生:是“都”的意思。(老师让学生将这个解释带入句子中,“叶子都朝下”,让学生体会这个解释比较正确)生:是“全部”的意思。(学生自己把这个解释带入了句中,体会到这个解释也比较准确。这就是指点学生解词的方法和检验是否正确的方法,教给了学生学法。)师:叶子还有特点吗?生A:叶子没有重叠起来的

7、,书中写到“没有重叠起来的”。生B:叶子之间不留一点儿空隙,书中写到“也不留一点儿空隙”。生C:叶子在墙上铺得很均匀。书中写到“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老师板书:铺得均匀师:你怎么理解“铺得均匀”这个词,你可以看看文中的句子,也可以结合图来说。生A:“均匀”就是叶子之间没有重叠。生B:“均匀”就是叶子之间不留一点空隙。师:对。这是作者对叶子静态的描写,那么动态的叶子是怎样的?你们读读书想象一番。生: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师:作者寥寥数语却蕴涵着一幅美丽的景象,否则怎会说“好看得很”呢?你们能通过句子想象的更丰富些吗?生:一阵风拂过,一墙绿绿的叶子就象海上的波浪荡漾起一层层的

8、波纹,好看得很!师:说的真形象、生动。那么我们怎么读才能把这样的美景表现出来呢?大家试着读一读。(学生练习朗读,用自己的理解把这句话读出来。)【这个环节,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在教学时,注重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了起来。特别是让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想开去这个环节,训练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构建能力、再造能力和想象能力,不仅符合语文姓“语”的本质,而且将学生的感悟、审美融入文字之中,融入作者的情境之中,使课堂充满人文关怀。】师:同学们,你们说作者写爬山虎的脚为什么先写叶子呢?一墙令人看着舒服、好看得很的叶子与脚有什么关系呢?(在教师的语言启发下,学生展开了讨论。生

9、:老师,我觉得爬山虎的脚和叶子关系非常大。没有爬山虎的脚向上爬,就没有一墙的叶子。生:老师我认为爬山虎的脚与叶子有联系。一墙的叶子铺得那么均匀,吹动起来那么好看,就是因为脚不停的爬。要是脚不爬了,叶子就铺不了那么均匀,动起来就没那么好看了。生:我认为爬山虎的脚就是个默默无闻的英雄,是它使叶子那么美丽。师:哟!大家说的真好。看来,作者在这里先写了叶子,是为了给下文写脚做个铺垫。你们看,叶圣陶老先生不愧是个名家,写文章含蓄得自然,铺垫得巧妙,你们写文章要学习这种写作手法啊!【学习叶子这部分内容,教师从学生的质疑入手,引导学生对叶子这部分内容产生阅读兴趣。然后,再通过阅读进行理解。接着让学生带着理解

10、进行二次阅读,并且使用从文字中想开去的方法训练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和创造力。最后,指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将好的写作方法传授给学生。】第一课时结束。第二课时:同学们,课文的三、四、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这是文章的重点,也是我们学习理解的重点,你们现在认真的读几遍,看看每个段都写了关于脚的什么内容?如果有了认识就在书的空白处做出旁注。【上课时,教师将学习重点交代给学生,使学生有的放矢,知道重点,学起来方向感强。这也是教师有“学生是课堂的主体”的教学理念的表现。】生:在课文的第三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位置。文中写到“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教师板书:脚茎上生:我补充一下,我认为脚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教

11、师补充板书:茎上长叶柄的教师质疑:茎上长叶柄的地方长的是叶柄啊?你们的答案还能更准确吗?生:读书“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我认为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教师接着补充板书:茎上长叶柄的反面师:第三段还写了脚的什么内容?生:还写了爬山虎的脚的颜色,文中写到“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教师板书:嫩红生:还写了爬山虎的脚的形状,书中写到“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师:“像蜗牛的触角”是脚的形状吗?你们再仔细地读书,思考一下。(引导学生读书理解要准确)生:爬山虎的脚的形状是枝状的。文中写到“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师:对,你读得很仔细,理解非常准确。(板书:枝状)刚才那个同学说“

12、这些细丝像蜗牛的触角”你们能理解吗?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说法?生:这是打比方的说法。师:打比方的时候,两个被比方的事物要有一定的相似之处,那么你们思考一下作者为什么要把爬山虎的脚和蜗牛的触角相比喻,它们之间的相似点是什么?生:我觉得爬山虎的脚和蜗牛的触角样子很像,所以作者这样比喻。师:这是形状上的相似。还有其他方面的相似吗?比如作用、硬度等等。(教师引导学生将相似点说得更丰富。)生:我觉得它们的作用很相似。蜗牛的触角是用来寻找方向的。爬山虎的脚也是寻找方向的,寻找落脚点,以便向上爬。生:我觉得它们的硬度很相似。蜗牛的触角非常软,用手碰碰就缩回去了。而爬山虎的脚也非常的软,书中写到“六七根细丝”肯定

13、摸起来很软。师:大家说的非常有道理。看来叶老先生打比方也不是信手拈来,随便作比,而是找到了最恰当的对象来说,比喻的贴切、形象。那么,我们弄清了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和颜色,你们能把它画下来吗?生齐答:能!(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彩笔和白纸,一边读书一边想象一边绘画,老师随机指导。)师:我想请画好的同学拿着作品到前面来讲解一下爬山虎的脚。【这样做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绘画讲解能力,并引导学生能背诵本段的文字。学生会说了其实就容易记忆这段了。学生的讲解略。】师: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叶圣陶先生的描写就很形象地画出了爬山虎的脚,可见叶老先生写文章时观察认真,描写细致,使我们有“物在眼前”的感觉,你想对叶老先生

14、说些什么吗?生:我觉得叶老先生观察真认真,我要向他学习。生:我觉得叶老先生描写非常细致,尤其是写脚时用的比喻句,非常生动。生:我觉得我写文章时也要认真观察,写出像叶老先生这么好的文章来。【从学生的体验出发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又是一处挖掘教材的人文因素,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教学点。通过学文、感悟,学生不难体会到作者严谨务实的写作态度,体会到认真观察的重要性,让学生学习作者的这种精神就不显得说教、生硬了。】师:课文的第四段你们认为写了脚的什么内容?生: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向上爬的。书中写到“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

15、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教师将学生阅读的这三句话投影在大屏幕上)师:下面请你们将这三句话多读几遍,谈谈你都理解到了什么。(学生充分的阅读这几句话,并和同桌进行交流讨论。)生:老师,我觉得爬山虎的脚在爬的时候非常用力,句中的“巴、拉、紧贴”就体现出来了。生:我发现爬山虎的脚在爬的时候发生了变化,由直的变成了弯的,细丝的头上变成了小圆片。师:你们的理解非常重要,可见你们都是会读书爱动脑的学生。不过,爬山虎的脚会发生变化以及爬的这么用力得有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那就是学生共同解答:脚触着墙的时候教师板书:爬触着墙巴、拉、贴变、弯师:好了,作者的描写同样这么细致入微,你

16、们试着画一画吧。注意表现出爬山虎是如何一脚一脚向上爬的。(学生动笔绘画)师:谁愿意到前面给大家讲解一番?【讲解的目的一是为背诵做铺垫。二是让学生通过绘画理解脚向上爬的时候是巴住贴紧,再长出新的细丝再次巴住贴紧,打消学生的头脑误解爬山虎的脚跟人的脚一样替换着向上爬。这是学文理解的难点,不过学生绘画出了样子讲解就通俗易懂了。生的讲解略。】师:在这段叶老先生把爬山虎的脚说成了什么?生:蛟龙的爪子师:作者的比喻为什么发生了变化?你们怎么理解的?小组讨论一下。生:我觉得第一次作者把脚说成蜗牛的触角是因为那时的脚很软,没有爬呢。可是第二次把脚比作蛟龙的爪子是因为这时的脚起到了脚的作用,而且爬的很有力,跟蛟

17、龙的爪子相似。生:我觉得爬山虎的脚触着墙了发生了变化,头上变成了小圆片,爬得那么用力,跟蛟龙的脚样子像,作用也像。(你看,这里学生就理解了打比方要找到相似点的方法,从写作手法上认识并领悟了作者的用意。)师:那么有的人说爬山虎的脚既可以比作蛟龙的爪子,还可以比作壁虎的脚。你们怎么看?学生不置可否,有说可以的,有说不可以的。这时候,老师拿出了提前采摘的标本:由于讲课时间临近深秋,爬山虎的叶子已经凋零,爬山虎的脚也僵硬了,但是从墙上将这些脚取下来非常费力,每个脚上都黏附下了白色的墙皮,足见爬山虎的脚抓墙多么用力!给学生观看的时候,学生非常好奇,看完后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非常强烈的感受。老师适时启发学生

18、:你们通过看这些标本,想对爬山虎的脚说些什么呢?生:我想说“爬山虎的脚,你可真有力量啊!你就像蛟龙的爪子一样厉害!”生:我想说爬山虎的脚可真劲大!生:我觉得爬山虎的脚是脚中之王,抓的真紧,老师你说为什么它那么紧的抓住墙呢?师:是呀!同学们,你们联系夏天的生活想想,今年大雨大风的日子很多,有些树木一夜之间就被风雨连根拔起来了,可是你们回忆一下咱们校园西墙的爬山虎爬了三层楼那么高被风雨打下来了吗?生:没有。师:如果说好看的叶子给我们带来视觉的美感的话,那么给予叶子这一墙的美的爬山虎的脚就是叶子美丽背后的(师生共同说出)英雄!同学们,请你们带着你们对爬山虎的脚的理解读读这段吧。【这个教学环节可谓是课堂上的一个高潮。教师抓住文中对爬山虎的脚做了两次喻,分别是“像蜗牛的触角”和“蛟龙的爪子”,来使学生探究同样的“脚”为何做不同的比喻,这样写说明了什么。通过读书、思考、感悟、交流,然后再阅读、再感悟,从而使学生体会叶圣陶先生运用比喻的精到,写文章时的斟词酌句,体会到名家运用语言文字时的精度和深度,让学生吸取到其中的文化精髓。教师的人文教学理念在这里达到极致,学生受到的人文精神陶冶在这里获得升华。】师:同学们最后一段写了脚与墙的关系,触着墙的脚相当的“牢固”,没触着墙的脚就“萎了”。好了,爬山虎的脚学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