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教案_第1页
中国古代史教案_第2页
中国古代史教案_第3页
中国古代史教案_第4页
中国古代史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节 远古社会和传说时代教学目标一、基础知识目标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等远古居民;河姆渡文化及半坡文化;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二、思想教育目标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文明的地区之一,中国远古文明对人类社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2原始农业的出现和发展是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是人类以后发展的基石。在农业文明的发展史中,我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3人们在及大自然的交流、斗争中逐渐成长;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组织也不断进步。三、能力目标1引导学生学习、理解课内外有关远古社会的知识,了解史论结合的学习方法,培养阅读教材的能力。2通过半坡文化及河姆渡文化的对比讲解,培养学生对比分析的

2、方法及能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对北京人、河姆渡文化、半坡文化的分析和理解。难点: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教学方法采用归纳、比较的情境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教师通过对教学核心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正确归纳、总结历史知识及历史规律;在对比及分析的基础上理解教材知识,掌握教材体系,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讲授新课】教师指导学生快速阅读教材,找出教材讲授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结构。学生浏览教材,归纳出教材讲授的子目和主要内容。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纳指出:(归纳图解)本节我们主要学习我国原始社会的历史。在原始社会,因为生产力的水平极为低下,人们只有依靠集体

3、的力量才能得以生存。人们共同劳动,共同消费,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们的生活极为艰难。人们通过集体的力量,不断地进步,懂得了用火,学会了制造陶器,发展了原始的农业、畜牧业,发展了原始的手工业。最终因为生产力的进步,原始社会解体,阶级社会来临。我们把漫长的原始社会分为两个大的阶段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阶段。元谋人、北京人是原始人群的代表。从山顶洞人开始,人类社会进入氏族公社阶段。氏族公社又可以分为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两个阶段。山顶洞人是母系氏族公社的早期,河姆渡、半坡氏族是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时期,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则是父系氏族公社的代表。父系氏族公社出现后,生产力迅速发展,阶级社会来临了。我国传说

4、的炎帝、黄帝和尧、舜、禹时期相当于父系氏族社会的晚期,我国出现了阶级社会文明的曙光。下面我们学习原始人群时期的情况。设问:1什么是氏族公社?山顶洞人比北京人有了哪些进步?2山顶洞人有了骨针,有了装饰品,这些说明了什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山顶洞人时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渡时期。山顶洞人会在小件器物上磨光钻孔,使用人工火,过着氏族公社新的方式的生活。人们从观念上出现了人类组织、人类社会的认同,出现了人自身意识的觉醒,有了美的观念。(板书:二、河姆渡文化及半坡文化)设问:1什么是母系氏族公社?2原始农业是怎样出现的?它的出现有什么意义?3出示图片:半坡人及河姆渡人不同形式的房屋。请同学分析

5、形成这种不同的原因。4列表比较北京人、山顶洞人、河姆渡人、半坡人的生产、生活情况。在同学读书、思考、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总结:1 母系氏族公社是人类社会非常重要的发展阶段,原始农业、原始手工业都出现在这个阶段。在这个阶段,由于生产力低下,社会生产的主要形式是渔猎和采集,妇女在生产、生活中占有主导地位。2人们逐渐认识到一些植物的生长规律,并且进行了人工的培育,最终出现了原始的农业。3通过图片可以看出半坡人的房屋是半地穴式,而河姆渡人的房屋是干栏式的。出现这种差别的原因是人们必须适应当时、当地的气候条件和环境条件。半坡人的居住环境有直立性很强的黄土,用半地穴式的结构可以节约原料,可以使房屋在冬季

6、有比较好的保温效果,而夏季比较凉爽。而河姆渡人居住的地方潮湿、多雨,干栏式的建筑可以使人居住于比较干燥的地方。人类在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不断创新,使自己的文化不断发展。引导学生列表比较。比较项 北京人 山顶洞人 河姆渡人 半坡人 生活的时间 距今约7020万年 距今约 18000年 距今约 7000 6000年 距今约6000 5000年 运用的主要工具 打制石器 打制石器 磨制石器 磨制石器 主要的生产生活 技术 使用天然火 人工取火 磨制和钻孔技术 培育了水稻 培育了粟和蔬菜、麻 居住的情况 原始群居 母系氏族公社 母系氏族公社繁 荣时期 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 社会观念的变化 有了

7、美的观念 彩陶文化 有了彩陶文化,会织麻布 陶器的发明和使用是人类第一次创造出自然界不存在的东西,它的出现有利于人们存储粮食和水,是人类能够定居的前提及基础。随着生产的进步,人类社会逐渐过渡到父系氏族公社,大汶口文化的中晚期就是父系氏族的代表。这时人类已经步入阶级社会的门槛了。作业:1.什么是父系氏族?为什么人类会进入父系氏族?2.大汶口文化在社会经济方面有哪些进步?3你是如何认识中国古代的玉器文化的?4丝织品的出现有什么意义?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农业已经成为社会的主要生产部门,男子在生产、生活中的地位日益突出。社会逐渐过渡到父系氏族公社阶段。当时生产工具品种增多,技

8、术更加进步。玉器文化的出现意味着磨制技术、采矿技术、人的审美意识的巨大进步。而丝织品的出现,对当时出现的贫富分化起到了推进作用。在古人的传说中,已经有了父系氏族公社,人类进入阶级社会的内容。(板书:四、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历史上的传说往往是古人的追忆,有一定的真实性。考古学资料越来越多地印证了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是历史的一定再现,我们可以认为这是中华文明史的开端。随着考古学的进一步发展,也许我们就不再用传说一词了。炎帝、黄帝是中国的人文始祖,他们的后裔形成了华夏族的主尧、舜、禹的“禅让”,是原始部落民主推选部落首领的方法,对后世影响深远。第二节 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教学目

9、标一、基础知识目标夏、商、西周建立和灭亡的基本情况;三个暴君及他们的暴行;世袭制;盘庚迁殷;国人暴动;井田制和分封制。二、思想教育目标1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国家之一,是世界上重要的文明古国。2通过介绍夏商奴隶的生活,让学生了解奴隶的悲惨生活和奴隶制的残酷。三、能力目标1通过介绍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让学生增长具体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进一步明白历史发展中的兴衰之道。2通过介绍武王伐纣,让学生增长综合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王朝更替和分封制。难点:国家概念的讲解。教学方法始终以问题的解决贯穿课堂之中,不断引导学生去思考,逐渐让学生通过事物的表面去揭示历史的本质和规律。教

10、学思路1本节内容以简单的语言描述了夏、商、西周的更替及其制度,知识点多,学生学起来有困难。王朝更替的原因,学生可能不易得出。所以,本节课应引导学生多加分析,准确理解,获得对历史本质的一点认识。2本节课的教学,拟采取多设置问题的方式,不断引发学生作深层次思考,同时用问题形式把全节课内容串起来。3在落实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力争处理好大字内容、小字内容的关系,给学生一个充实的、有趣的历史全貌。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在经历了漫长的原始社会以后,人类开始向阶级社会迈进。到了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今天,我们分别向大家介绍奴隶制确立、发展和繁荣时期的夏、商、西周。(板书:第二节

11、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讲授新课】大禹治水时公而忘私,三过家门而不入,深得各部落的拥护,他以“禅让制”的形式接替舜,成了部落的首领。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对立的发展,特别是战争的频繁,禹的权力越来越大,以致发展成个人专断。据说有一次禹召集各部落首领开会,一个首领因迟到而被禹杀了。可见,禹似乎已不是群众的首领,而是至高无上的国王了。约公元前2070年,禹正式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设问:此时的夏朝是一个部落还是一个国家呢?为什么?教师归纳总结:夏朝是一个国家。原因:1氏族按血缘结合在一起,国家按地区来管理,禹治水成功后,就把天下分为九州,派“九牧”去管理,这表明夏已具有国家的职能,而不是靠氏

12、族的血缘关系来维系,这是国家和部落的根本区别。21958年河南二里头出土了宫殿建筑群,达一万平方米,并有一支军队,还有监狱文物,这些证明夏的国家机构已初具规模,成为阶级统治的工具,而这些恰恰是原始社会所不具备的。设问:还有一点值得大家注意,就是禹死之后,由他的儿子启以世袭制而不是“禅让制”的形式继承了王位。这是禹太自私了呢,还是社会的进步?原因何在?教师归纳:世袭制是私有制和阶级对立发展的产物,而不是个人自私及否的问题。相传夏朝建都阳城,今天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是它的活动中心。夏朝历经十三代、十六个王,历经四百余年的历史,它的最后一个王桀实行暴政,导致了夏朝的灭亡。商也是一个古老的部落,曾辅助禹

13、治水,在夏朝强盛时,商是夏的属国。在夏桀统治时期,商的部落首领汤积极从事灭夏的活动,他先后灭掉了夏的一些属国,最后在公元前1600年,发兵讨桀,桀大败,夏朝灭亡。汤消灭夏以后,以毫为都城,建立了商朝。在商朝前期,曾屡次迁都,政局不稳。到了商朝中期,商王盘庚把都城迁到殷,政局才稳定下来。因而人们又把商朝称为“殷朝”。设问:殷指的是今天的哪里?为什么称之为殷墟?它的主要出土文物是什么?教师归纳:殷指今天的河南安阳西北,殷墟有殷都废墟之意,它的主要出土文物是“甲骨文”。(指导学生试着写一写甲骨文“臣”字。也可以教师试着写几个甲骨文字,让学生判断是什么字)设问:请学生看商朝统治区域及周围属国图,试着说

14、说商朝疆域的四至。教师总结:东到大海,西至陕西西部,南到长江,北至辽东,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之一。商朝从汤开始,历经十七代,三十多个王,历时六百多年,他的最后一个王纣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板书)设问:商纣有哪些暴行?(指导学生看书,概括回答)教师归纳:奢侈腐化,以酷刑来残害人民。(简单介绍炮烙之刑)商统治者制定了各种酷刑,有割鼻、断足、砍头、活埋、剖腹等等。商朝人非常迷信,他们认为人死后的境界及生前一样,所以奴隶主贵族死后,还要用大批奴隶殉葬或祭祀,这就是教科书上介绍的“人祭”和“人殉”。(指导学生看教科书上的小字内容)1950年发掘的武官村大墓殉葬者有79人;1976年发掘的一个祭祀坑中,就

15、清理出被害奴隶尸骨1200多具。设问:根据这些具体的事例,你能想象商代奴隶们的生活状况吗?【本课小结】夏、商、西周分别是奴隶制社会的确立、发展和成熟的时期。夏作为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国家机构初具规模;商王朝处在奴隶制社会的发展时期,疆域广大,经济发展,是当时世界上一个重要的国家;西周处在奴隶制由盛转衰的时期,制度上更加完善,井田制和分封制就是重要的代表。这三个王朝中都有暴君,他们是奴隶主阶级的代表,他们逆历史潮流的暴政是导致各自王朝灭亡的重要原因。第三节 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教学目标一、基础知识目标“春秋”“战国”;管仲改革,齐桓公称霸,晋楚争霸,吴越争霸;三家分晋,田氏代齐,战国七雄;桂陵之

16、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融合。二、思想教育目标1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形成的时期。封建制取代奴隶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封建社会的国家。2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给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灾难,但客观上削弱了奴隶主贵族的实力,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势力的发展。3一些大诸侯国之所以能够称霸,是因为实行了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改革。4战争是民族融合的途径之一,春秋战国的一系列战争,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加快了统一的步伐。三、能力目标1. 理解掌握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局面的基本特点和发展线索。2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认识、评价、分析春秋战国时期一系列战争的性质

17、、特点、影响、作用。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春秋争霸战争;战国兼并战争。难点:春秋战国战争频繁及社会进步的关系,战争也是民族融合的途径之一。教学方法采用问题解决及谈话方式,教师通过设计思考题,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理解历史概念,认识历史现象的本质。采用电教手段辅助教学。教学思路本节教材讲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的政治局面和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融合。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大变革的时代,这一时期奴隶制瓦解,封建制逐步形成。诸侯争霸战争是春秋战国时期政治活动的主要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指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认识这一时期的历史现象:齐国管仲改革及齐国经济发展、齐桓

18、公霸业首成的关系,强化经济决定政治和重要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作用的认识;正确认识春秋战国战争频繁及社会进步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战争是社会不同阶级或国家或国家集团之间为了某种经济和政治目的而进行的有组织、有计划、有领导的武装斗争,战争是流血的政治。战争有进步及反动,正义及非正义之分。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辩证地认识这一时期的战争。教学过程春秋时期,奴隶制走向瓦解,一种旧制度的瓦解孕育着一种新制度(封建制)的诞生。请同学联系前面所学知识归纳小结我国奴隶社会发展的基本线索。(我国奴隶制形成于夏,发展于商,强盛于西周,瓦解于春秋)春秋是我国奴隶制的瓦解时期,这一特点表现在政治上就是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春秋

19、列国形势图,结合图和教材内容,让学生思考回答;分析诸侯争霸的背景;归纳诸侯争霸的基本史实;管仲改革及齐桓公霸业首成的关系;楚王问鼎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春秋争霸战争反映在政治领域中的实质问题是什么?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诸侯争霸的历史背景:第一,王室衰微,周天子逐渐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由过去“礼乐征伐由天子出”到“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周天子失去了对诸侯的控制。这是争霸产生的前提。第二,春秋时期,生产力发展(铁器、牛耕的使用),各诸侯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这是大国争霸产生的直接原因。第三,狄人南下,楚人北来,及中原诸侯国发生冲突,为大国争霸提供了空隙之机,大国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发动战

20、争。2牛耕的普遍农用动力的革命教师引导学生看教材第15页图,并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历史文物,了解历史文物所反映的当时的社会状况(使用铁农具和牛耕)。生产力水平提高在农业生产中的又一表现是牛耕的普遍。春秋战国时期,牛用于犁耕逐渐推广。耕犁的出现,使耕作效率大大提高。牛耕的运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3.水利灌溉业的发展推动农业的发展农业技术的提高,主要表现在水利技术的提高上。(1)灌溉技术:中原地区已普遍用桔槔来灌溉农田。(2)池塘: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教材地图。淮河流域著名的芍肢灌溉工程(今安丰塘),是周定王十年至十六年(前598前591)楚令尹孙叔敖兴建的,位于安徽省寿县南,可以灌溉

21、一万多顷。迄今两千五百多年一直发挥不同程度的灌溉效益。(3)成都平原的都江堰。引导学生看地图。战国时期秦国蜀守李冰主持兴建,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原灌县)境内,是岷江上的大型引水枢纽工程,也是现有世界上历史最长的无坝引水工程。(4)古代关中地区的大型引泾灌区郑国渠。这些工程大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二、手工业的发展请学生思考:经济发展中农业和手工业的关系。教师引导:农业、手工业的发展都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农业发展和手工业发展又是互为因果的关系。农业的发展,使手工业发展有了原料(如纺织业、酿酒业)和需求(如工具);手工业发展可以促进农业的发展(如农业工具的改进)。下面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手工业发展状

22、况(板书:二、手工业的发展)。学生自学手工业发展,教师指导学生制表如下:春秋战国时期手工业发展情况表由于手工业技术的发展,战国时期出现了有关手工业工艺的专著考工记。这部著作记述了齐国官营手工业各个工种的设计规范和制造工艺,不但在我国工程技术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在当时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教师引导学生注意以下问题:(1)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铸铁的国家。冶铁术的改进,关系到生产工具的改进及生产力的提高,因此冶铁业成为手工业中最重要的部门。冶铁技术的改进可参考教材第15页注释。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标志是生产工具改进。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2)青铜铸造业、纺织业、煮盐、酿酒涉

23、及社会生活。(3)纺织业、酿酒业的发展,及农业生产发展相关。学生思考:农业、手工业发展及商业发展的关系。教师引导:商业发展的原因是农业手工业发展;商业发展的表现包括商品流通、市场、城市、港口、货币等;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商业发展是自然经济的辅助形式。三、商业和城市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业发展表现为:(1)各地土特产品互相交流;(2)市场,形成中原市场,可以买到南方的象牙,北方的马,东方的鱼、盐和西方的皮革;(3)城市(商业中心),齐国临淄、赵国邯郸、楚国郢等;(4)随着商业的发展,城市人口增长。四、由公田到私田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农业是社会经济的核心部门。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工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

24、带动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从而促进了整个社会经济的进步,体现了本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教师引导学生回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构成及关系。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大发展,导致生产关系的变化。教师引导学生注意:(1)公田转化为私田的原因:根源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表现为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私田的大量出现(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出现许多井田制公田以外的私田,生产工具的进步导致私田的增加)。(2)对比井田制的概念看公田转化为私田的实质。井田制(公田) 春秋战国私田大量出现 分配方式 奴隶集体劳动,产品完全归奴隶主所有。诸侯向国王交纳一定贡赋。 私田主人控制私田产品,不缴纳给国君。 剥削方式 私田主人

25、改变了对耕田者的剥削方式,劳动者交出大部分产品作为地租,保留一部分产品。 阶级关系 奴隶主及奴隶的关系 耕种的人转变为封建农民,私田主人成为封建地主,农民向地主缴纳地租。 土地所有制 土地国有(公田):周王把土地分封给臣下世代享用,不得转让和买卖。 一些贵族把公田转化为私田。 教师引导学生注意:公田转化为私田的实质是生产关系的变化,其核心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由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开始变化为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制度,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井田制的瓦解,说明奴隶社会开始解体。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公田转化为私田,春秋战国时期重要的改革和变法表时期

26、 国别 领袖 主要内容 重要意义 春秋时期 齐国 管仲 相地而衰征。 逐步承认土地私有。 鲁国 初税亩。 战国时期 魏国 李悝 发展农业生产,加强地主阶级专政。 新的封建制度在各诸侯国确立。 楚国 吴起 限制贵族权力,改变分封制,整顿吏治。 秦国 商鞅 “令民为什伍”,重农抑商,奖励军功,焚诗 书,明法令;统一度量衡,废分封,行县制, 废除井田制。 【课堂练习】1.吕氏春秋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铁器和牛耕的使用 B.私田的开垦越来越多 C国君承认私田主人的土地所有权D. 封建生产关系比井田制进步答案:(D)2.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

27、宗室贵戚多怨望。”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A.允许工商者人仕为官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D规定按军功授爵赐回答案:(D)3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主要原因是A商鞅变法比较彻底 B封建经济发展迅速 C统一是历史发展的需要D.重视水利工程建设答案:(A)【本节小结】本节贯穿一个主题: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瓦解和封建社会开端时期。1经济基础的变化(1)奴隶制经济制度的瓦解实际是奴隶制的土地所有制(井田制)的瓦解。生产力的发展是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2)奴隶制土地所有制瓦解和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建立,表现为公田转化为私田、出现新的剥削方式和阶级关系。这一变革过程的实质是生产关

28、系的变革。2上层建筑的变化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了上层建筑的变革(各国变法)。各国的变法实质上是把经济变革的成果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从而标志着封建社会的建立。始于春秋后期的各国的改革和变法运动,最终在各个诸侯国确立了新的封建制度;秦国的商鞅变法也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奴隶制度瓦解和封建制度的确立,按因果关系排列是:生产力发展(铁器、牛耕)生产关系变化(公田转化为私田)政治制度变化(变法)。学派 代表人物 主 要 思 想 墨家 墨翟 “兼爱”“非攻”“尚贤” 儒家 孟子 “仁政”“民贵君轻”“重民”思想 荀子 唯物主义思想,“制天命而用之” 道家 庄子 世界是“我”的主观产物,主观唯心论;鄙视

29、富贵利禄。 法家 韩非子 历史向前发展,今必胜古,主张按现实需要变革;治国“以法为 本”“法不阿贵”;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第四节 秦朝的统治教学目标1传授知识(1)秦朝统一的条件和秦朝统一的经过;(2)秦朝的疆域和万里长城的修建;(3)秦朝统一的意义;(4)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从政治、经济、文化几方面掌握;(5)秦末农民战争的原因;(6)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7)秦朝灭亡。2培养能力(1)指导学生辩证地评价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措施。(2)联系现实,指出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中至今仍有显著作用的措施,培养学生将古今史实类比的能力。(3)通过了解秦朝的疆域,培养学生识读地

30、图的能力。(4)结合所学的史实,客观评价秦始皇,培养学生将具体历史人物放在具体条件下评价的能力。3教育目标(1)秦朝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的分裂局面,符合历史的发展要求和人民的愿望,具有划时代的意义。(2)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及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3)秦朝的暴政是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4)秦末农民战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陈胜、吴广的首创精神,为后来的农民战争树立了榜样。4发散思维(1)综合考虑战国七雄的实力,除去秦国,谁还有统一中国的能力?(2)通过讨论“万里长城的历史作用”,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

31、问题。(3)查阅有关资料,了解灵渠工程修建原理。(4)搜集有关匈奴的资料。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秦朝统一,秦朝专制主义集权制度的内容,秦朝速亡的原因。难点:专制主义集权制度的概念和作用。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温故而知新,教师首先检测已学过的知识。1我国是什么时候进入封建社会的?战国七雄是哪七雄?课件显示战国七雄图。2战国时期的秦国如何由弱变强?启发学生讨论,教师适当补充。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引言:本章引言分为三层。1指出秦汉王朝起止时间及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其历史地位突出体现在三个方面: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时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秦汉王朝开创的一系列制度,为历代封建

32、统治者所沿袭。2通过对比,指出秦汉王朝在当时世界上的地位:印度在孔雀王朝崩溃之后,迟至公元4世纪才形成局部统一。而中国在秦亡之后出现长达四百年的大一统繁盛局面:古罗马和安息大国雄踞地中海和西亚时,东亚屹立着强大的秦汉王朝。3指出汉朝丝绸之路产生的影响:一方面,使中国辉煌灿烂的文化开始影响世界;另一方面,世界优秀的文明成就也开始融入中国固有的文化。【导入新课】经过商鞅变法的秦国,日益强大,秦王嬴政即位时,统一的条件基本成熟。【讲授新课】一、秦朝的统一1秦朝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统一的必要社会基础已经存在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各民族之间、各地域之间联系加强。春秋战国以来连年的兼并战争以及民族迁移、

33、民族交流,大大加强了华夏族及周边少数民族的联系,各民族语言、风俗、经济、文化逐渐趋于融合。这为秦国的统一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当时各族人民强烈渴望统一公元前475年,我国历史进入了春秋战国时代,诸侯国互相兼并,长期的争霸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灾难,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结束割据战争,实现统一成为当时各族人民的强烈愿望。强大的秦国具备了统一的条件商鞅入秦,助秦孝公变法,使秦国后来居上,国力跃居七雄之首。长平之战后,赵国被消灭40万军队,秦国更加强大,各国无力及强秦抗衡。2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秦灭六国(课件显示秦始皇的肖像,教师或学生对其肖像简单评述)公元前3世纪末,中州大地一片金戈铁马、刀光

34、剑影。公元前246年,秦王嬴政即位,他广泛搜罗任用外来人才,部署统一全国的战略和策略:对内进一步巩固统治,对外破坏六国的联合,积极做好灭六国的准备。公元前230年,秦国采取各个击破的办法开始了大规模的统一战争。秦王嬴政“续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贾谊过秦论),不到十年的时间,先后灭掉了韩、魏、楚、赵、燕、齐六国,于公元前221年建立起中华民族第一匈奴族是我国古代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兴起于蒙古草原,从公元前3世纪到5世纪,先后在蒙古高原和中原地区活动了大约八百年,对开发祖国北疆,创造祖国历史文化作出过重要贡献,在中国及世界历史上都留下深远的影响。战国晚期,匈奴已是一个强大的政权,占领了河套

35、地区。到秦汉之际,匈奴及中原王朝形成了对峙局面。匈奴贵族率骑兵不断侵扰边疆,使北方的生产遭到破坏。为防御匈奴,当时的秦、赵、燕修筑了长城。秦统一以后,为解除匈奴对秦朝的威胁,秦始皇派将军蒙恬率领30万大军北伐匈奴,夺取河套以南地区,接着又夺取河套以北阴山一带地区。秦始皇在北伐匈奴取得大胜后,在原来秦、赵、燕三国修建的长城基础上,修葺、增补、新筑,建成了今天驰名世界的万里长城。秦代的长城西起临洮(今甘肃眠县),东至辽东,蜿蜒万余里。长城的修建,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结晶,对抵御游牧民族骑兵的进攻,保障中原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起到一定的作用。3秦朝的疆域(课件显示要点)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

36、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也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秦朝疆域广大,秦朝境内生活着各族人民两千多万。4秦朝统一的意义国家的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秦朝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封建诸侯割据的分裂局面,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及发展奠定了基础,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数百年的割据战争,破坏了生产力,给人民带来灾难。秦朝的统一,为社会经济的恢复及发展,为各族人民的安定生活和相互交往,提供了有利条件,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秦王嬴政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完成统一大业,功不可没。此后,我国的封建社会也出现过暂时的分裂割据局面,但统一始终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1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秦统一六国后,建立

37、了以咸阳为都城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以后历代的封建王朝基本沿袭这种政治体制。“专制”指君主专制,即皇帝一人独裁,维护绝对的皇权。“中央集权”体现在中央及地方的关系中,即中央政府为有效管理地方、维护国家的统一及安全而建立的中央对地方政区管辖的行政制度。政治方面:第一,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秦统一后,嬴政认为“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于是下令大臣“议帝号”。他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改“王”为“皇帝”,自称“始皇帝”,后世称二世、三世,以至千万世。从此皇帝就成了封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凡行政、军事、经济等一切大权,均由皇帝总揽,一切军国大

38、事都由皇帝一人裁决,“天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皇帝制度为此后历代王朝所沿用,自秦开始至清末,延续了二千一百多年。历代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都沿用了“皇帝”的称号。天子自称为“朕”、命为“制”,令为“诏”,印称“玺”。第二,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和行政机构。中央设“三公”诸卿,构成中央政府,他们都听命于皇帝。(教师通过课件让学生了解秦朝的官职及分工。)秦朝的官职及分工图地方实行郡县制。郡的长官叫郡守,县的长官叫县令,都由皇帝任免。他们直接管理人民,收取赋税,征发兵役和徭役,使西周实施的分封制被郡县制所代替,削弱了地方的独立性。三公、诸卿和郡县长官,直接由皇帝任免,皇帝能够有效地控制封建朝廷和地方权

39、力。第三,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商鞅入秦,助秦孝公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后来居上,跃居七国之首。秦朝制定秦律的基础是秦国自商鞅以来的律令。秦律集中体现了新兴的地主阶级的意志,影响了后世封建律令的制定。(教师让学生阅读小字部分对秦律的介绍及教材引文史记秦始皇本纪节录)。同时,值得注意的是,秦始皇父子片面地实践了法家学说中严刑重典的一面,忽视了“赏罚并用”“刑当无多”的重要内容。经济方面:第一,实行土地私有制。封建土地私有制是地主阶级统治的经济基础,封建政权保护土地私有制,有利于社会生产的组织,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从而巩固其统治。同时,土地私有制也加重了人民的地租、赋税负担。第二,统

40、一度量衡。战国时,各国度量衡标准混乱。秦统一后,制定了新的制度推行全国,新的度及量,都是十进位,计算方便。秦始皇还制作了统一的标准器颁发到全国各地,使度量衡标准统一,便利了经济的交往和联系。课本上的铜权的“权”字作秤砣讲。第三,统一货币。战国时期,各国都铸造货币,如流通于燕、赵、齐的“刀币”;魏、赵、韩流通的“布币”;楚国流通铜币,即“蚁鼻钱”;秦国流通“圆钱”,也叫“环钱”。秦统一后,废除六国的旧币,规定货币分两种,黄金称上币,外圆内方的铜钱为下币,以半两为单位,重如其文。统一货币,克服了以往流通、换算的困难,为全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第四,统一车道、驰道。战国时期,各国车辆形

41、状不一,道路也宽窄不一,加上堡垒林立,交通十分不便。秦规定车轮的间距为6尺,一车可通行全国。公元前220年,秦始皇下令修建以咸阳为中心的驰道。主要干线有两条:一条向东直通过去的齐、燕地区;一条向南直达过去的吴、楚地区。“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汉书贾邹枚路传)。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又下令修了一条由咸阳向北直通九原郡的“直道”。再加上修筑在西南边疆的“五尺道”,以及在今湖南、江西、广东、广西之间修筑的“新道”,就构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道路网,并设有供传递政府文书的人中途休息,更换马匹的驿站。这些措施,促进了当时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了中央及地方的往来,便

42、利政令的通达,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文化方面:第一,书同文。由于地域的不同,各国文字也不同。秦统一后,诏书发至桂林,当地人均不认识。这种状况无疑妨碍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影响了中央政令的畅通。李斯等人整理文字,创造出一种形体匀圆齐整、笔画简略的新文字“小篆”,后来又出现“隶书”。文字统一,对华夏民族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播,有着积极的意义,尽管秦朝地域辽阔,各地方言差别极大,彼此仍能进行交流。第二,焚书坑儒。秦始皇采取焚书坑儒的做法,目的是反对效法古代的治理方法和反对以古讽今,他的做法巩固了专制统治。但是,他采取的手段粗暴野蛮,钳制了人们的思想,战国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出现了“以吏为师

43、”的局面。第三,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秦朝只许官府办学,严禁私学,平民子弟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同时,秦朝又规定了统一学习的内容(以法为限)和专门担任教师的官吏,实行愚民政策,以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作用积极方面:为维护封建统一提供了条件;有利于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发展。消极方面:大大加强了统治人民的力量,使人民处境日趋恶劣。三、秦末农民战争(1秦朝的暴政是农民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秦朝的暴政是指秦始皇在位时的强硬统治和秦二世更加黑暗的统治,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徭役繁重。秦政府规定:成年男子每年服徭役一个月,一生要在本郡服兵役一年,到京城或边疆戍守一年

44、。此外,秦始皇大兴土木,增加徭役、赋税,超过了当时社会经济所能担负的程度,典型的工程是骊山陵墓和阿房宫。秦朝每年服役者不下三百万人,大量人口脱离生产,造成“丁男被甲,丁女转输,苦不聊生,自经于道树,死者相望”的悲惨景象(汉书严安传)。第二,刑法严酷。秦朝还用严刑酷法统治人民,如“族诛”“连坐”,死刑就有“腰斩、车裂、活埋”等。严酷的刑法使大量农民“亡逃山林,转为盗贼”。第三,赋税十分沉重。秦朝的赋税是前期的20倍,农民要将三分之二的收入交给政府。除此以外,还有苛捐杂税。第四,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农民失去土地。值得注意的是,土地兼并不是政府所为,它是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必然产物;而且土地兼并对政府也无

45、多少好处,因为减少了政府的税收来源大土地所有者往往是逃避税收的。大量农民失去土地,阶级矛盾激化,大规模的农民战争即将爆发。2秦末农民战争的主要经过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等900多名戍卒,因为大雨,道路不畅,延误了前去渔阳服役的期限。按照秦国律法,延误期限是死罪。陈胜、吴广商议说:前去服役是死。逃跑是死,举行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什么不起来起义呢?而且“天下苦秦久已”,一旦发动起义,必定会有热烈的响应。于是陈胜、吴广故意激怒看守的两位军官,并乘机杀死二人。陈胜号召大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900人揭竿为旗,斩木为兵。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在大泽乡爆发了

46、。陈胜、吴广起义军的势力迅速扩大,不久在陈建立了张楚政权。秦二世将修建骊山陵墓的几十万人组织起来,和起义军作战。起义军遭到挫折,后来,陈胜、吴广被部下所杀。陈胜、吴广虽然牺牲了,但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为历代农民树立了榜样。反秦斗争继续进行,刘邦、项羽两支起义军壮大起来并领导了秦末农民战争。刘邦、项羽推翻秦朝的统治(课件显示秦末农民战争形势图,将刘邦、项羽的军队进攻路线闪烁显示)刘邦军队进展较快,逼近咸阳,赵高杀秦二世,子婴被立为秦王。子婴在杀死赵高后,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3秦末农民战争的历史意义秦始皇希望统治千秋万世,但秦帝国仅仅统治了十五年,“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贾谊过秦

47、论)。秦末农民战争推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亲身参加了农民起义,又经过四年楚汉之争的刘邦,建立了新的统一的西汉王朝。秦朝的速亡,迫使后来汉初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陈胜、吴广的首创精神,为历代农民树立了榜样。他们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为汉初“布衣将相”局面的出现奠定了思想基础。作业:1作为“千古一帝”,我们该如何评价秦始皇?(参考观点:纵观秦始皇的一生,功过十分明显。他统一六国,征越族,击匈奴,结束了长期诸侯割据称雄的分裂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顺应了历史的潮流,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他采取的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措施,维护了封建国家的统

48、一,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他不愧为中国古代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但他统治残暴,以刑杀为威,修建豪华的宫殿、陵墓,耗费了巨大的财力和人力,加深了人民的苦难,又是历史上少有的暴君。)2秦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哪些至今仍发挥着作用?第二节 两汉的统治教学目标1.通过对楚汉战争的学习,使学生知道顺应历史潮流,得人心者得天下。2.汉初统治者审时度势,在维护封建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前提下,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减轻对人民的剥削,推动了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是有利于社会进步的。3.从汉初的无为而治到汉武帝的尊儒尚法,说明事物的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及时俱进。汉武帝采取大一统政策

49、,使西汉的强盛发展到了顶峰,说明国家的统一是国家强盛的重要保障。教学过程一、楚汉之争及西汉的建立1.楚汉之争秦亡之后,项羽自称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在秦朝的故地,大大小小并立着十八个王国。为争夺统治权,刘邦和项羽前后进行了四年的战争,史称“楚汉之争”。公元前202年刘邦困项羽主力垓下,十面埋伏,四面楚歌,攻心为上,楚军斗志涣散,人少食尽,项羽兵败,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而亡。刘邦能够最终战胜项羽,其原因是顺应秦以来的统一形趋势,以富饶的关中为根据地,约法三章,深得民心,知人善任,由弱变强。2.西汉的建立项羽死后,刘邦称帝,国号汉,定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史称西汉。

50、刘邦即汉高祖。二、汉初休养生息(一)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1.汉初实行休养生息的困窘局面。政治上,异姓王称雄一方,有的企图造反,这显然对中央集权不利。经济上,经多年战争,农民流亡,田地荒芜,生产遭到极大破坏,经济极度贫困,皇帝出行连四匹一样颜色的马都难找到,将相只能坐牛车。2. 吸取秦亡教训秦朝灭亡的原因是实行暴政。参加过农民起义的刘邦,深知人民力量的伟大。要给人民生存的条件,多给农民种地的时间,“一反秦弊,及民休息”。(二)休养生息政策的内容。1. 政治上铲除异姓王,稳定边疆局势。刘邦先后灭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等异姓诸王,加强了中央集权,客观上符合人民的利益。稳定边疆局势,主

51、要是对北方的匈奴。自公元前200年的白登之战失败后,西汉政府无力反击,只好用和亲策略,求暂时安宁以利于人民的休养生息。2经济上轻徭、薄赋、慎刑。西汉建立,不须安置过多的军队,一是难以供养,二是兵土希望返家种田。刘邦让大量兵士罢兵归乡,对他们论功行赏,按爵级高低授予田宅,少数爵高的军官成为地主,大部分兵士成为拥有一份土地的自耕农。免自卖奴婢者为庶人,增加了农业劳动力。恢复在战争中逃亡的秦朝地主小吏的爵位和田宅。这些举措,使西汉政府有较坚实的统治基础;“将欲取之,必先予之”,对种地者减轻田租为十五税一,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西汉初年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关于抑制商人的政策,教材第二段小字部分从三个

52、方面进行了讲述,提示同学们阅读即可。三、文景之治“文景之治”的出现有三个方面原因。(一)文帝和景帝重视农业生产。他们多次减免田租赋役,定田租为三十税一,开放山林川泽,鼓励农民进行副业生产,活跃商业市场。(二)改革法律,废除秦朝的株连,关心民众疾苦,用笞刑取代某些伤残肢体的肉刑。这里还有一个缇索救父的故事。缇索,汉太仓令淳于意的小女儿。淳于意没有儿子,只有五个女儿。文帝时,淳于意有罪要受刑,诏命解送长安,当时肉刑尚未解除,淳于意临行骂他的女儿说:“我没有儿子,遇到急事,你们一点用处也没有。”缇索便跟着父亲到了长安。上书给皇帝,表示愿意卖身为官婢来赎父罪,文帝怜悯她,下令废除肉刑,赦免了淳于意。景

53、帝继续减轻刑罚,各级官吏亦断狱从轻。(三)提倡节俭,反对侈糜,减省财政支出。文帝统治期间,宫室苑圃,车骑服饰,都无所增益。史载文帝为了节省黄金百斤罢建露台,他说:“百金,中人十家之产也,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景帝尚节俭,对地主商人中正兴起的侈靡之风,多少会起一些制约作用,及秦始皇的大兴土木,“阿房宫,八百里”,确实是不可同日而语。“文景之治”减轻了刑罚,缓和了矛盾,有助于社会的安定。减免田租或不收田租,“无为而治”,农业生产发展,粮价大幅降低,汉初粮一石值五千钱,文帝时降到一石仅值数十钱至十余钱。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汉武帝的大一统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实力。思考:课本是怎样评价汉武帝的?

54、汉武帝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封建皇帝。在他的大一统之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加强,西汉统治达到鼎盛。他的雄才大略体现在大一统上,他从哪些方面实现大一统呢?四、汉武帝的大一统汉武帝刘彻(前156年前87年),景帝刘启之子,7岁立为皇太子,16岁即位,在位54年(前141前87年)。即位之后,其前辈“无为之治”为其留下了较雄厚的经济实力,但也留下了许多问题,主要是土地兼并、商贾膨胀、边境不宁等问题,汉武帝深知无为之学已不适应奋发求治的时局,他决定借用儒家学说,实现自己大一统的抱负。其措施有四个方面。1政治方面。改革官制。在中央由皇帝的亲信尚书令、侍中、给事中、常侍等,在宫廷中参及决策,形成内朝;削弱

55、丞相的权力;原来的中枢机构成为外朝,是执行机构,皇权得到加强。大量选拔人才,重视官吏的任用及考核,实行刺史制度,加强朝廷对地方官僚的控制。汉武帝时,人才济济,有“匈奴不灭,何以家为”的霍去病,有猿臂善射、先后及匈奴七十余战、使其数年不敢犯界的“飞将军”李广,有积极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坚持将冶铁、煮盐和铸铁收归官营,充实国家经济实力的桑弘羊,有历经艰辛,吞毡饮雪,持节不屈,出使匈奴十九年的苏武。他选拔人才,不拘一格。如身行俭约,轻财重义。曾为狱吏的公孙弘,因尊儒的需要,拜为丞相;买妻耻樵的来买臣,由严助推荐,任中大夫,出任会稽太守;(其故事京剧夜梦冠带或马前泼水刻画得较为生动)等等,不一而足,众星

56、拱月,加强了中央集权便得心应手。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的权力。强化完善封建法制,打击豪强地主势力,维护封建社会秩序。2经济方面。改革币制,铸造五铢钱,作为通行全国的法定货币;盐铁官营,由国家垄断经营盐铁的生产和销售;平抑物价,征收工商业者的营业税和财产税等等。这些措施,加强中央财政大权,抑制了商人势力,为汉武帝的文治武功奠定了经济基础。3. 军事方面。出兵匈奴,改变了汉朝及匈奴关系中的被动地位。汉高祖白登之战后,为休养生息及匈奴和亲。文景时期此举依旧,并予馈赠。但是,匈奴仍然不断侵犯边境,每次入塞,都要抢走人畜,毁坏庄稼,西汉完全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汉景帝时,由于经济接近了极盛时期,军事抵抗力逐渐加强了,匈奴只能“小人盗边”。双方力量的对比,开始发生变化。汉武帝凭借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从公元前133年开始,对匈奴进行长期的战争。公元前119年对匈奴一战,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此役后,匈奴主力向西北迁徙,汉军夺取了朔方以西至今甘肃张掖、居延间的大量土地,保障了河西走廊的安全,并移民屯田进行开发。至此,北方边境地所受匈奴的威胁基本解除。军事行动的同时,派张骞再通西域,开辟了通往西域的商路。又进军南越,设置南海等九郡。多民族统一国家的疆城空前辽阔。4思想方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随着皇权的加强,经济实力的增强,疆域的扩展,思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