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课题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_第1页
单元课题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_第2页
单元课题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_第3页
单元课题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_第4页
单元课题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单元课题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了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教材分析 : 本单元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思想领域由“百家争鸣”到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学习本单元,可使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整体、清晰的认识,特别是将古代思想家的主张放到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分析评价,加深学生对当时社会政治

2、经济发展情况的理解,再将之与当今现实思想生活相联系,可使学生体会古代思想文化成果的现实意义学情分析: 学生对本单元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比较困难的是如何把思想家的主张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下分析评价。因此,要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归纳、分析、概括能力,并突破难点,突出重点。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见课标要求过程与方法 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资料等形式,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教学中,通过结合社会背景和思想渊源分析古代思想家的主张,使学生认识到一定思想文化是一定社会状况的产物,培养学生全面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概括古代思想家的主张及前后联系,对所学内容进行全面比较

3、、概括和阐释,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儒家思想的评价,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形成对传统思想文化批判继承的意识.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了解儒家思想,尤其是孔孟学说、董仲舒的新儒学、宋明理学、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等了解儒学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在学习中应注意将儒家思想与现实社会相联系,体会古代思想文化成果的现实意义.第2课 战国时的百家争鸣第一课时课时教学目标(三维):知识与能力:认识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知道战国时期儒家、墨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知道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的发展;了解各家学说对后世的影响。过程与方法:课前收集孟子、荀子、墨子的

4、生平事迹,辑录其名言。利用教材及图片、资料,概括分析历史知识。通过比较,明确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了解墨家思想主张。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从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感受人文关怀,学会尊重自然,树立公民道德和公民意识。通过学习,认识到我国古代辉煌的思想文化是在争鸣和碰撞中不断发展的。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孟子、荀子的儒家思想,墨子的墨家思想。难点: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情境导入法、材料解析法、比较法、探究法教学手段:多媒体使用教材的构想利用孟子、荀子的名言,材料,体会其思想主张,同时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对墨子及墨家的学习,在学生自学的基

5、础上,探究一些问题。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情境导入:观看视频诸子百家设计意图:利用视频声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春秋战国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反映在思想界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战国时各家学派的观点如何?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聆听先贤的教诲,感受智者的哲思。那么,什么是百家争鸣?设问意图:引导学生回顾旧知识,通过旧知识进行推论,从而得出新知。(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整理)“百家争鸣”的含义: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

6、家、小说家等十家。所谓“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它实质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一、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教师:请阅读教材导读和p10阅读与思考,思考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是什么?设问意图:学生掌握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解)1.春秋战国时期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繁荣提供物质条件。(牛耕,铁器,井田瓦解)2.社会大变革和各国纷争的局面促成了思想自由的社会环境。(王室衰微,诸侯并起,阶级关系变动)3.私学的兴盛造

7、就了一批有知识、身分自由的思想家。(活动主体)教师:这反映怎样的哲学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二、品读各派思想,感受文明的传承:儒家:孟子 、孟子其人:教师:大家知道孟子的故事吗?(请学生讲述)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热情。 教师:请一位同学介绍孟子的生平事迹. (学生讲述后,教师讲解)孟子,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的主张:请大家依据下列材料,结合课文内容归纳孟子的思想主张。设计意图:学生掌握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PPT材料:“兴王道

8、,行仁政。”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省刑罚,薄赋敛恻隐之心,人之本性。”“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教师讲解:王道和霸道:王道以德服人,“以德行仁者王”。霸道以力服人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PPT呈现 政治主张 :仁政、民贵君轻; 人性论 :人性本善孟子思想的源头; 义利观 养浩然之气、重义轻利 探究一: 1、孟子如何发展孔子仁的思想?设问意图: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意识和能力。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仁者爱人”。孟子把它扩展为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仁政的基本精神是对人民有深切的同情与爱心。2

9、、孟子的重义轻利思想产生的渊源。 学生思考回答:春秋战国时期,私商成为商、的主体,。传统的道德和眼前的利益发生冲突教师:孟子提倡“我善养吾浩然之气”,重义轻利。提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重义轻利的思想,对中华民族道德观念的形成和精神文明有着巨大的影响。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的过零洋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秋瑾教师:五千年来,历史的长河中涌现无数的仁人志士,他们一生正气,他们的浩然之气将彪炳史册,光照千秋。同时告诉我们,生命只有承担了道义才是最可贵的。PPT其它思想主张:思考上述材料

10、反映了孟子怎样的思想主张?学生可能回答:可持续发展;爱好和平;和谐社会等。、孟的地位及影响:教师提问:孟子的思想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学生依据书本内容回答。过渡:战国时期的另一位思想家是荀子,他的思想主张又是什么?儒家:荀子1、荀子其人:学生介绍2、荀子的思想:PPT材料“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人“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治之经,礼与刑”。“蓬生麻中, 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助学“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众庶百姓则必以法数制之。”荀子·富国教师:请依据材料,归纳荀子的思想主张。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解:哲学思想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

11、之;人性论:性恶论;政治思想:礼法并施(来源)思考:荀子哲学思想出现的时代背景?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使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提高。怎样看待荀子的性恶论?强调环境和后天不断努力的重要。PPT材料:欣赏荀子名言: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2)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3)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氺亦覆舟。3、特点及影响: 教师:荀子思想的影响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解)荀子思想杂取百家,与孔孟的思想并不完全一致。在很长的时间

12、里,荀子学说不为正统的儒家所重视,被视为儒家的异端,但其思想主体继承儒家学说,所以历史上一直把荀子看做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作为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学说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探究二:比较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异同(课件演示)探究三:孔子:性相近;孟子:性善论;荀子:性恶论。你认为哪个观点是合理的?谈谈你对“人性”的看法:(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孔子、孟子、荀子对“人性”的看法都有局限性,都未能真正揭示人性的本质和内涵;人性从客观上来说,是随着人的生存环境而变化的;从主观上说,是随着人生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人有自然属性,还有社会属性(PPT)过渡:战国时,儒家、墨家是显学,

13、人常说“非儒即墨”,让我们一起看墨家思想。(二)、墨子和墨家1、墨家学派组织严密:成员成为墨者,领导人成为巨(钜)子。是侠客的渊源。2、墨子的思想:自学导引:、墨子的主张有哪些?、墨家代表了哪些人的利益?墨家思想发生怎样的变迁?3、墨子思想的影响战国时,一度成为显学,战国后,不再受人们重视墨子的思想为什么能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呢?长期战乱,人民渴望和平;生产力的发展,大量小生产者产生,墨家学派思想能够在小生产者群体中产生共鸣,在当时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教师:那后来为什么不受重视?战国以后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手工业受限制。他们主张的不分等级的博爱,在阶级社会无法实现。探究四:结合材料分析儒家的“仁

14、”与墨家“仁”的异同:材料一: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范爱众而亲仁。”-论语 材料二:老 吾 老 以 及 人 之 老,幼 吾 幼 以 及 人 之 幼。- 孟子 材料三: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 材料四:“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孟子(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 同:都是非常广泛的爱,都超出了亲人的范围异:儒家的爱是等差的;对父母的爱跟对兄弟的爱是有差别的对待自己父母与别人的父母的爱也是不同的;墨家的爱更广泛、是一种无差别的爱。(阶级社会中无法实现的) 教师讲解:PPT 汉代以后的侠士是墨家“兼爱”精神的继承者。中国的民间社会

15、“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平等互助的侠义精神,在很大程度上是墨家精神的真传。中国歌颂侠义精神的诗歌和侠士小说,其精神源头莫不与墨家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墨家思想在中国民间的社会底层流传着,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之大,并不亚于儒学和道学。墨经是墨子一书中的主要组成部分。这是一部内容丰富、结构严谨的科学著作。书中不仅涉及到认识论、逻辑学、经济学等社会科学范畴的广阔内容,还包含有时间、空间、物质结构、力学、光学和几何学等自然科学方面的多种知识,其中有些问题阐述严密,说理透彻,立论准确,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价值。墨经在古典哲学和自然科学著作中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珍品,是我国科学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第二课时课时教学目标:

16、知识与能力:知道战国时期道家、法家、兵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了解各家学说对后世的影响。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影响。过程与方法:课前收集庄子、韩非子、孙膑的生平事迹,辑录其名言。利用教材及图片、资料,概括分析历史知识。通过讲故事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感受诸子百家为人类思想宝库所做出的卓越贡献,体会人类优秀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学习现代哲人处世和立国的智慧。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道家、法家学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难点:百家争鸣的意义及影响。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问题引领法、材料解析法、探究法教学手段:多媒体使用教材的构想利用讲故事的形式,明确庄子及其思想;能从教材、材

17、料中归纳法家思想;自学了解孙膑及兵家知识。理解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第二课时导入 :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战国时期的儒家和墨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主张,道家、法家和兵家也是这一时期的重要学派,他们的代表人物是谁?他们的思想主张又是什么?(三) 庄子与道家1、庄子其人:PPT庄子·秋水载:惠施在梁国作了宰相,庄子想去见见这位好朋友。有人急忙报告惠子,道:“庄子来,是想取代您的相位哩。”惠子很慌恐,想阻止庄子,派人在国中搜了三日三夜。哪料庄子从容而来拜见他道:“南方有只鸟,其名为凤凰,您可听说过?这凤凰展翅而起。从南海飞向北海,非梧桐不栖,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这时,有只猫头鹰正津津有味地吃着

18、一只腐烂的老鼠,恰好凤凰从头顶飞过。猫头鹰急忙护住腐鼠,这是多么的可笑。庄子仰头看着惠子道:现在您也想用您的梁国来吓我吗? 这段材料反映出庄子有什么样的性格?学生:鄙视富贵利禄学生讲述庄周梦蝶的故事后,提问:这段材料反映了庄子的什么思想呢?设计意图:通过故事,体会庄子的思想主张解读:PPT这个故事一般称作“庄周梦蝶”。在一般人看来,一个人在醒时的所见所感是真实的,梦境是幻觉,是不真实的。庄子却以为不然。虽然,醒是一种境界,梦是另一种境界,二者是不相同的;庄周是庄周,蝴蝶是蝴蝶,二者也是不相同的。但庄周看来,他们都只是一种现象,是道运动中的一种形态,一个阶段而已。 庄周也罢,蝴蝶也罢,本质上都只

19、是虚无的道,是没有什么区别的。提问:这反映了庄子的什么观点?齐物的观点学生讲述庄子的妻子去世了,庄子的朋友惠施前去吊唁的故事后,提问:上述材料反映了庄子的什么思想? “逍遥”的人生观怎样才能“逍遥游”呢?无所恃叫一学生归纳庄子的思想有哪些?PPT呈现宇宙观: “齐物”,万物本质相同。人生观:“逍遥”,即追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无所恃” ,即不受限制。 自然观: “天与人不相胜也”,顺从自然,“天人合一” 拓展:PPT庄子成语故事朝三暮四 薪火相传 成者英雄败者贼 东施效颦 鹏程万里 扶摇直上 无中生有 枯鱼之肆 越俎代庖 望洋兴叹 标新立异 呆若木鸡 明镜止水 寿长辱多 螳臂挡车 蜗角之争 每

20、况愈下 以貌取人 探究五:庄子的思想体系与评价( 学生发表看法后,教师讲解:)“齐物”的观点充分反映了没落贵族失去探究客观真理的信心;“逍遥”的人生态度,反映了没落的贵族悲观失望的精神状态。这些思想在古代社会总的来说起了不良影响(四)法家和韩非子1、韩非子:战国后期思想家,法家的集大成者。2、韩非子的思想主张教师:依据材料,结合课文内容,归纳韩非子的思想主张PPT材料:“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术者藏于胸中,以遇众端而潜御群臣者也。”“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学生: 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历史是不断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法制观:依法治国请思考

21、:什么是法、术、势?你能用骑马的例子来解释一下吗?“法”,是指官府制定的法律,它好比马的笼头,是起规范作用的;“术”,是指任免、考核臣下的方法,它好比是人驾驭马的方法,也就是权术;“势”,其实质是指国家政权来说的,君主要做到令行禁止,就必须以掌握权势为前提,它好比马鞭,是具有惩罚作用的权威。 师:请思考:韩非子守株待免的故事反映了法家什么样的政治观点?生:认为社会是发展变化的。治理国家的政策、措施必须与时俱进。3、对历史发展的影响师:韩非子的主张,对历史发展有何影响? 生:适应了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 在西汉以后的1000多年中,这种思想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

22、的理论基础。 思考:1、法家思想备受推崇的原因生:利于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体制适应当时社会改革和国家走向统一的趋势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 2、有人认为韩非子的“法治”思想含有现代社会的“法治”的积极因素,你的看法如何? 韩非子的“法治”思想与现代“法治”的概念截然不同:现代的“法治”是根据依照人民意志和国家意志制定的国家根本大法(宪法)及其他法律规定来治理国家,保证国家各项工作正常进行,不因领导人的更换而改变;而韩非的“法治”是为了让君主利用刑律强化集权,其性质是专制主义。现代“法治”的目的是要实现人民的意志,维护人民的利益;而韩非的“法治”显然不是为人民,完全是为了君主一人的利益。现代“法治”

23、是否定任何特权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韩非的“法治”则是对专制统治者有利,法律是用来镇压人民的。 总之,韩非提倡的“法治”是专制王权的统治手段,其中并不含有现代“法治”的积极因素。(五) 兵家自学导引:1、孙膑是我国战国时期兵家的著名代表人物,他的思想是在什么历史条件下诞生的?2、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强调懂得战争的规律。重视人的作用,利用和创造有利于自己的形势。灵活利用战略战术。三、百家争鸣的影响提问: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有哪些?(设计意图:从不同角度认识百家争鸣)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在经济、政治、法律、哲学、军事,文艺,自然科学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儒家思想: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

24、仁) 和道德准则(礼)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无为);法家思想:变革成为历代改图治的思想武器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各抒己见:我们会看到这样一些不良现象:洁白的墙壁留下了脚印、球印,崭新的课桌上刻了一些乱糟糟的东西。假如运用儒家、道家、法家的观点,应如何作出处理?儒家思想教育 道家自我觉醒 法家严格惩罚探究六:诸子百家思想对今天有何借鉴意义?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 “和谐社会”法家的法治思想“以法治国”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爱和平、反战争庄子的天与人“不相胜”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探究七:中国古

25、代的治国思想.治国思想的三种主要观点:儒家推崇“人治”, “德治”,即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实行仁政。法家提倡“法治”,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顺应时势和民心。拓展:中国文化的特质人文传统:敬鬼神而远之伦理传统:以求善为主的伦理性文化尊君重民:自然经济的孤立、分散使得中国形成了高度集权的专制统治。中庸协和:以平和稳定为旨趣的农民和农业经济的产物延绵的韧性:认同力、凝聚力、延续性小结:战国时期,几百年的风云变幻,诸多学者的百家争鸣,四方之士畅所欲言,互相辩论,相互影响、渗透,已经初步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流

26、传至今,孟子、庄子、韩非子都散发着无可比拟的光彩,思想家、学者游说诸侯,办学授徒,编辑整理古籍和著书之说,在中国古代的文化传播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四、课堂练习:解析与探究五、课后作业:课后自我测评基础达标:1、百家争鸣局面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A、社会大变革 B、生产力的发展 C、文化教育的发展 D、言论自由2.下列观点,与墨家思想相符的是:(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清心寡欲,顺其自然 C.善用权术,建立权威 D.爱人如己,崇尚和平3以下哪种观点不属于老子的主张:( ) A.“无为而治” B.“守静” C.“忠恕”之道 D.“天法道,道法自然”4、下列主张明显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

27、想的是()A 仁者爱人、民贵君轻 B 万物虚无,祸福相依C 兼爱非攻 、节用尚俭 D 以法为教,今必胜昔5、下列观点不属于墨子观点的是()A 天常有道 B 人应互爱互利C 反对掠夺战争 D 提倡节俭、反对浪费6、“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段论述出自春秋战国时期的()A 儒家 B 道家 C 法家 D 兵家7、在人与自然关系的主张上截然对立的思想家是( )A、孔子和老子 B、孟子和荀子 C、荀子和庄子 D、荀子和韩非子8、关于墨子及其思想评价不正确的是( )A、创立了严密组织,他是墨者团体第一个巨子 B、墨子的思想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C、其思想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曾被其他学派广泛吸收征引 D、战国以后其思想继续备受人们重视9、“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A、政治上倡导“无为而治” B、指出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C、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 D、认为矛盾双方不能互相转化思维拓展:关于如何对待中国古代传统文化,近代以来一直存在着两种对立的思想倾向:一是国粹派,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一切都好,甚至对二十四孝也不加批判地完全肯定;一是西化派,把中国落后的一切根源归之于文化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