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节 注射给药(parenteral administration):一、给药部位与吸收途径: 注射部位:静脉、肌肉、皮下、皮内、鞘内与关节腔等 1.静脉注射(IV): 不存在吸收,作用迅速,生物利用度高。 分为静脉推注和静脉输注(当药物半衰期很短或需要大容量给药时)。 易产生药物性休克、过敏性反应等副作用,注射应缓慢进行。 制剂一般为水溶液、水醇溶液、混悬剂、乳剂等。2.肌内注射(IM): 简便安全,应用最广,有吸收过程。 肌肉组织内血管丰富,毛细血管壁是具有多孔的类脂质膜 浓度梯度和压力梯度,药物以扩散方式转运。 分子量太大的药物通过淋巴途径吸收 药物吸收程度高,与静脉注射相当 注射容量
2、一般为25ml,溶媒为水、复合溶剂或油;药物状态有溶液、乳浊液、混悬液部位:臀大肌、臀中肌、上臂三角肌 .皮下与皮内注射:(1)皮下:注入皮下组织药物从皮下注射后通过结缔组织间隙扩散进入毛细血管而吸收。但皮下结缔组织血管少,血流较慢,药物发挥作用较肌肉组织慢。需要延长作用时间的药物可采用此给药途径 (2) 皮内:药物注射于表皮和真皮之间。皮内注射药物吸收差,吸收容量小,一般作皮肤诊断和过敏试验。如青霉素皮试。 .其他部位注射:l 腹腔内注射以门静脉吸收入肝脏再向全身组织分布。肝首过效应,生物利用度受到影响。具危险性。l 动脉注射药物直接靶向作用部位,但危险性大。l 鞘内注射将药物注入蛛网膜下腔
3、内,作为治疗脑脊髓膜炎或脊髓麻醉之用。可克服血脑屏障,如异烟肼。二、影响注射给药吸收的因素.生理因素: 血流和淋巴液丰富的部位吸收快(促进血流速方法:按摩、热敷、运动)2.药物理化性质: (1)药物分子量是主要影响因素:分子量小由血管转运,如氯化钠;分子量大的药物淋巴系统为主要吸收途径,如铁多糖复合物。(2)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和解离状态:不是主要影响因素,因为毛细血管的膜孔半径大,约3nm,一般药物均能通过。(3)其他因素:对于混悬型和非水溶液注射剂,药物的溶解度可能成为影响吸收的主要因素。体液中的蛋白质等大分子可能与药物结合,使扩散通过生物膜的游离药物浓度降低。 .剂型因素:药物释放速率:水
4、溶液 >水混悬液 >油溶液 >O/W型乳剂 >W/O型乳剂>油混悬液 (1)溶液型注射剂: 吸收快、易析出沉淀(液体稀释、pH改变)。渗透压不同吸收速率不同,渗透压大的注射液,扩散速率降低。 以油(如脂肪油)为溶媒的注射剂,药物扩散减慢,在肌肉内可行成储库影响吸收。 (2) 混悬型注射剂: 吸收前需经历溶出和扩散过程,吸收较慢。 影响因素:结晶状态、离子大小。 混悬注射液中的助悬剂(甘油、糖浆及山梨醇等 )增加了注射液的粘度,延缓药物吸收。 静脉、动脉、腹腔注射粒径0.12.0um固体微粒 的水混悬液后,微粒易为网状内皮细胞吞噬。(3)乳剂型注射剂: 乳滴粒径1&
5、#181;左右,静脉注射后易被巨噬细胞所吞噬,肌内注射多通过淋巴系统转运。第二节 口腔粘膜给药l 口腔粘膜给药的优点:可以避开肝首过效应;避开胃肠道降解作用;起药迅速等。l 特点: 可发挥局部或全身作用一.口腔粘膜生理及影响药物吸收因素 .口腔粘膜特点:不同部位粘膜的面积、厚度、角质化程度和血液供应等特点均不同。口腔黏膜下有大量毛细血管汇至颈内静脉,可绕过肝脏的首过效应,且血流量较大,不是药物吸收的限速因素.人的唾液中含有粘蛋白、淀粉酶、羧酸酯酶和肽酶等,但与胃肠道相比,口腔中代谢酶的活性较低. 角质化上皮是药物穿透口腔粘膜的主要屏障。.影响吸收的因素 (1) 生理因素和剂型因素: 颊粘膜和舌
6、下粘膜未角质化、面积大、厚度小( 药物口腔粘膜吸收主要指舌下和颊粘膜吸收。) 舌下粘膜渗透性好,药物吸收迅速,需迅速起效的药物采取此给药方式。 颊粘膜表面积大,渗透性较舌下粘膜差,但制成生物黏附片利于控制药物吸收,近年来逐渐受到重视。粘膜下具有大量毛细血管汇总至颈内静脉,不具有肝首过效应。 最大因素是唾液的冲洗作用,要求药物溶出速度快、剂量小、作用强。吸收促进剂:颊粘膜渗透性能较差,处方中常加入吸(收促进剂:如胆酸盐、表面活性剂等,如胰岛素。)(2)药物本身的性质: 药物吸收以被动扩散为主。取决于脂溶性、解离度、分子量大小等。第三节皮肤给药(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7、systerms)一、影响药物经皮渗透的因素:.皮肤的渗透性:皮肤的渗透性存在个体、年龄、性别、给药部位的差异。皮肤的水化能够改变皮肤的渗透性。使角质层受损而削弱其屏障功能的任何因素都能加速药物的渗透,如:溃疡、烧伤等。 2.皮肤代谢作用:皮肤表面的微生物对药物有降解作用。活性表皮存在少量代谢酶。 3.药物的理化性质分子量小的药物易透过皮肤。分子型药物较离子型药物易透过皮肤。熔点低的药物易透皮吸收。油水分配系数: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与透皮速率呈抛物线关系。 4. 给药系统的性质不同剂型,基质对药物的亲和力不同药物释放速度,不同渗透能力不同。基质对药物的亲和力不应太大。给药系统的pH值影响药物的解
8、离度,影响药物的吸收皮肤表面药物的浓度增加,吸收速率增加。药物透皮吸收的量与给药系统的表面积成正比。第四节鼻粘膜给药 (nasal mucosa ) 一、鼻粘膜给药的特点: 1、吸收速度与程度好: 鼻粘膜极薄,渗透性能高,表面仅有一 层纤毛柱状上皮,药 物吸收有效面积大。鼻粘膜上皮细胞下有丰富的大而多孔的毛细血管和淋巴管。药物由鼻腔毛细血管直接进入体循环,可避开肝脏首过效应。l 口服生物利用度低,只能注射给药的药物可考虑鼻粘膜给药。 2. 影响吸收的因素: (1) 生理因素:两种吸收途径:脂质通道和水性通道,其中水性通道比较丰富。以脂质途径为主 酶的降解: 鼻腔粘膜的肽酶和蛋白水解酶能水解多肽
9、蛋白质类药物,但活性低。鼻纤毛的运动: 可能影响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2)药物的理化性质和剂型因素: 药物的脂溶性和解离:度鼻粘膜吸收以被动扩散为主,脂溶性大吸收越好。如:普萘洛尔药物的分子量和粒子大小:亲水性药物可通过鼻粘膜间水性通道吸收,所以鼻腔吸收与其分子量密切相关,药物的分子量(<1000)易吸收。粒子粒径(250m)易吸收。吸收促进剂与多肽蛋白质类药物的吸收。第五节 肺部给药(pulmonary drug delivery) 对于口服给药在胃肠道易破坏或肝首过效应的药物,可考虑肺部给药,如多肽蛋白质类药物。有利药物吸收的因素: 肺泡表面积大肺泡细胞间隙毛细血管丰富肺泡腔至毛细血
10、管腔的转运距离小。二、影响吸收因素 1.药物粒子在气道中的沉积: 影响药物到达肺部,沉积过程有:惯性碰撞、沉降、扩散。 呼吸道直径不同和气道方向的改变,影响药物到达肺部。 2.生理因素: 气管壁纤毛运动使药物排出。 不同治疗目的要求药物到达部位不同,如到达上呼吸道、下呼吸道、肺泡等。 患者使用气雾剂方法、呼吸频率和呼吸量等。 呼吸道粘液层是药物吸收的屏障之一。 肺首过效应:酶代谢是肺部药物吸收的屏障因素之 一。 总之,药物在到达肺部前的损失,是肺部给药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3.药物的理化性质: 药物扩散以被动为主,药物的脂溶性大小影响吸收。 肺泡细胞间存在较大细孔,水溶性大分子药物以细胞旁路吸收,
11、也可能被肺泡中的巨噬细胞 吞噬进入淋巴系统,吸收较好。 肺部给药可能成为一些水溶性大分子药物较好的给药部位。第四章药物的分布一、药物分布(distribution)的概念: 指药物从给药部位吸收后,由循环系统转运至体内各脏器组织的过程。二、分布与药效:三、分布与蓄积: 蓄积:药物对某些组织有特殊亲和力,致使药物在该组织中浓度偏高的现象。 例(1)脂溶性大的药物在脂肪组织中的蓄积(2)与体内其它物质结合: 视网膜色素症、地高辛易与心脏组织蛋白结合、四环素牙。 蓄积中毒: 达到一定浓度时使病人产生一系列过量用药时才有的中毒症状,这类中毒称为药 物的蓄积中毒.特别是肝肾功能不全患者。如:洋地黄中毒四
12、.表观分布容积(a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 是指药物在体内分布达到动态平衡时,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的比值。(L或L/kg) V = X / C 不是药物在体内的真实容积,无生理学意义 (2)表观分布容积(v)的意义: 根据V计算期望药物浓度所需的给药量 根据V大小评估药物分布特征第二节影响分布的因素一、组织器官血流量的影响:二、血管通透性: 1)透过性强: 毛细血管是具有微孔的脂质膜,管壁薄,分子量 200800的小分子药物易透过。 2)不同脏器毛细血管透过性显著不同: 肝>肠道和肾部>脑和脊髓 3)药物透过毛细血管的方式: 脂溶性药物类脂途径(
13、pKa值和油/水分配系数) 水溶性药物微孔途径(分子量,表4-3)三、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能力: 血液中药物:游离型(分布)、结合型(与血浆蛋白)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能力:影响体内分布的重要因素 血浆蛋白:人血浆中有60多种蛋白质 与药物结合蛋白:白蛋白、1-酸性糖蛋白、脂蛋白,药物与白蛋白的结合最多 1.蛋白结合与体内分布: 只有游离药物才能转运,才能被代谢和排泄。 药物转运至组织主要决定于血液中游离型药物的浓度,如:磺胺噻唑与磺胺嘧啶, 磺胺嘧啶蛋白结合率较磺胺噻唑低,向脑组织分布多,多作为脑膜炎的首选。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特点: 可逆、饱和现象、动态平衡 血浆蛋白结合常数K:K为血浆蛋白
14、结合常数,K值越大,药物与蛋白质结合能力越强。 血浆蛋白结合率:指与蛋白质结合的药物浓度占血浆中全部药物的比例2. 血浆蛋白结合与药效: (1)药理效应与游离药物浓度直接相关 (2)血浆蛋白结合率的改变可能引起临床药效显著改变,临床疗效重要考虑因素之一。 血浆蛋白结合率99%的药物与70%的药物,结合率变化对药效的影响显著不同(3)药物储库:延缓分布与消除,血药维持时间增加,对延长药效作用时间有利。3、影响蛋白结合的因素:1.药物的性质: 理化性质、给药剂量、亲和力、药物相互作用等。2.动物种属:各种动物的血浆蛋白对药物的亲和性不同3.性别差异:激素药物4.生理和病理状态: 年龄:小儿结合率低
15、,对药物敏感;磺胺药蛋白结合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 肝、肾功能不全:血浆内蛋白质含量低。四、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 1.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是影响药物体内分布的重要因素。碘与甲状腺组织2.药物也能与与组织中蛋白、脂肪、DNA、多糖等结合,结合原理同与血浆蛋白结合。3.实例:四环素与钙络合沉积于骨骼与牙齿;吩噻嗪与黑色素结合引起视网膜病变五、药物相互作用对分布的影响:药物与蛋白结合多为非特异性,理化性质相近的药物可竞争相同结合位点药物相互作用主要指对药物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有影响, 如甲苯磺丁脲与磺胺类合用引起低血糖。药物与组织蛋白结合也可受其他药物的影响,如米帕林特异性结合于肝脏,合用扑疟喹啉,大量米
16、帕林游离,导致严重胃肠道及血液毒性反应。六、药物理化性质对分布的影响:药物体内分布是跨膜转运过程,大多数药物以被动扩散方式通过生物膜。药物的脂溶性(化学结构、构型、解离度)、分子量等理化性质影响被动扩散过程实例:硫喷妥钠的脑组织转运明显大于戊巴比妥,作用迅速而短暂,用于诱导麻醉。弱酸弱碱分布与血浆pH()有关,弱酸药物大部分为解离型,不易扩散进入组织,弱碱药物相反。七、 剂型因素:微粒给药系统:粒径对分布的影响(肺肝脑骨髓);表面特征对分布的影响(亲水疏水;电荷)乳剂:淋巴亲和性和靶向性;粒径、类型、表面性质;负电的油/水型(肝)、正电的油/水型(肺)给药途径对分布的影响:环丙沙星口服与静脉注
17、射(骨组织浓度)第三节淋巴系统转运淋巴系统转运的特点:(1) 淋巴液流速慢,毛细淋巴管管径粗,通透性非常大(2) 脂肪、蛋白、微球等大分子物质必须依赖淋巴系统转运(3) 适宜于淋巴系统为病灶的疾病(炎症、癌转移)(4) 避免肝脏首过效应一、淋巴循环及淋巴管结构特点:1.淋巴循环:毛细小大总淋巴管静脉2.淋巴管:管径粗、为一层上皮细胞覆盖的薄壁细管、 有小孔和缺口。 二、药物向淋巴管的转运: 1.从血液向淋巴液的转运:静脉注射时药物全部进入血液,其后向末梢组织中的淋巴液转运。转运的两个屏障:血管壁和淋巴管壁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是转运的限速因素。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大小:肝 >肺> 肠>
18、 脚踝 2.从组织液向淋巴液的转运:组织间隙给药(肌肉、皮下注射)时:药物从组织间隙进入毛细血管或毛细淋巴管。进入方式由药物分子量等性质决定(分子量>5000)。 使药物向淋巴系统转运的方法: 将药物修饰成具有原来活性的高分子化合物,如右旋糖酐铁。利用现代制剂技术,制备脂质体、微乳、微粒、纳米粒、复合乳剂等.从消化管向淋巴液转运:口服或直肠给药时98%以上直接进入血液循环,2%进入淋巴循环。影响肠淋巴转运的因素:药物理化性质:大分子药物以淋巴转运为主,如蛋白质;脂溶性(LogP>5,甘油三酯中溶解度大于50g/L)脂质的影响:脂肪摄入量的60%进入淋巴液;脂质链长(0.34%、2.
19、2%、5.5%、15.8%);不饱和度(正相关) 剂型:微乳、脂质体、胶束第四节脑内分布:一、血脑屏障(BBB)的概念:通过血液转运至脑组织的外来物质,脑组织对其有选择的摄取能力,称为血脑屏障。功能在于保护中枢神经系统更加稳定的化学环境。血脑屏障生理机制:脑和脊髓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间连接致密,间隙极少,外被一层神经胶质细胞(富含脂质,形成了较厚的脂质屏障)所包围。所以形成了连续无膜孔的毛细血管壁。二、药物从血液向中枢神经系统的转运:1. 影响转运的因素(主要为被动转运): (1)油/水分配系数:油/水分配系数大,转运快,表4-5。 (2)解离度:血浆,弱碱性药物易,弱酸性药物难(pKa值),表
20、4-6。 (3)分子量大小 (4)血浆蛋白结合率 (5) 病理:当脑内感染脑膜炎时,膜通透性变大,青霉素等 抗生素易进入脑内发生作用.第五节 药物的胎儿分布一、胎盘屏障(placental barrier):是指胎盘绒毛与子宫血窦间的屏障,它能将母体与胎儿的血液分开。二、药物在脂肪组织的分布:脂肪组织血管较少,药物向脂肪组织的转运较慢。药物的脂溶性越高,在脂肪组织的分布越多。药物在脂肪组织的分布与蓄积,减少了血中药物浓度,影响药效和持续时间。 如:硫喷妥与脂肪组织亲和力大第五章药物代谢第一节概述1.药物代谢(drug metabolism)概念:也叫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
21、),指药物被吸收以后,在体内各种酶和体液环境的作用下发生的化学反应,导致药物化学结构发生改变的过程。 代谢后药物极性变大,利于排出,是机体对药物这种异物的防御反应。但不是所有药物需代谢后才能排出体外,可发生全部、部分、零代谢。2.药物代谢的意义: 药物代谢对吸收、分布和排泄均有不同程度影响,与药效(强弱、时间)、安全性密切相关。掌握药物代谢规律,对于设计更合理的给药途径、方法、剂量和剂型有指导意义。第二节药物代谢反应类型:代谢反应类型:氧化、还原、水解反应药物代谢途径研究一、代谢反应类型:1.第一相反应氧化反应:(1)侧链烷基的氧化(2)杂原子上烷基的氧化:该类反应主要是杂原子N、O、S上的烷
22、基(主要是甲基和乙基)脱离,生成酚、胺和巯基化合物。 (3)杂原子本身被氧化 (4)芳香环羟化反应:主要发生在苯环的和位。 (5)脱氨和脱硫作用: (6)胺的氧化:体内几种天然的胺以及胺类药物主要通过单胺氧化酶(MAO)和二胺氧化酶(DAO)的作用被氧化脱氨。反应产物是芳香基或烷基醛,进一步氧化为相应的羧酸。 (7)嘌呤类的氧化:如6-巯基嘌呤、茶碱、咖啡因等的氧化。 (8)醇和醛的氧化:2.第一相反应还原反应:主要是CO、 COH、 NO2、 N=N还原。3.第一相反应水解反应:主要是酯、酰胺、酰肼的水解,一般酯的水解比酰胺容易。4.第二相反应结合反应:指原型药物或一相反应产物的功能基团(如
23、COOH、 COH、 NO2、) 和体内内源性物质发生结合反应的过程。 产物常没活性,极性较大,易于排出。又叫解毒反应。(1) 葡萄糖醛酸(GA)结合:广泛存在于人和动物界的一种代谢反应。主要在肝中进行。活性供体:尿核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UDPGA)GA结合部位有-OH、-NH2、-COOH、-SH等2) 与硫酸结合: 腺苷-5-磷酸硫酸酯(APS)、磷酸腺苷-5-磷酸硫酸酯(PAPS)参与反应。 反应机制类似于GA,在磺基转移酶催化下进行。 结合反应的部位有-OH、-NH2.3)甘氨酸结合:COOH:主要是甘氨酸的氨基和药物的羧基进行结合,是羧基代谢中最常见的的结合反应,易产生饱和现象。 4
24、)乙酰化:-NH2 :主要是氨基的乙酰化反应 活性供体:乙酰辅酶A 乙酰化后药物极性降低,不利于药物排出 5)甲基化: 甲基来源于蛋氨酸。结合部位发生在0、N、S等杂原子上。甲基化使药物的极性降低二、药物代谢途径的研究 新药非临床前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研究内容:代谢产物的预测、分析、分离纯化和结构确证等。基本程序:结构式预测代谢产物;给药后收集动物给药前后的尿样、血样、粪样,HPLC、LC-MS或分离制备后NMR/MS/IR结构鉴定。第三节药物代谢酶和代谢部位一、药物代谢酶系统: 代谢酶主要存在于肝脏,也存在于肝外组织。 主要分为以下两类:细胞色素P450、非细胞色素P4501.细胞色素P45
25、0(max=450nm):细胞色素P450 (CYP)分为三大类线粒体CYP,肾上腺皮质中表达,催化甾体激素的合成、转化、代谢微粒体CYP ,即肝药酶,在肝实质细胞中表达,催化药物及外源性异物的代谢。第三类CYP,在肝细胞中内质网和线粒体中表达,催化内源性活性物质如前列腺素、血栓素、胆固醇。微粒体CYP包括CYP1、CYP2、CYP3三个家族催化药物的同工酶主要有CYP3A4、CYP2E1、CYP2C19、CYP2C9、CYP2D6。CYP3A4是肝脏中含量最为丰富的CYP450,约占成人肝脏中CYP450酶总量的30,肠壁组织总量的70%,约有38个类别共150多种药物是它的底物,占可代谢药
26、物的50。 代谢酶催化特异性不强,同一种CYP可催化多种反应,同一代谢反应可由多种酶催化。因此,药物间可能发生代谢性相互作用。 2.非P450酶系:主要指一些水解酶、结合酶和还原酶等 :酯酶催化酯及内酯的水解 酰胺水解酶催化酰胺的水解 硫嘌呤甲基转移酶催化芳香或杂环S的甲基化二、药物代谢的部位:代谢部位:血流量、药酶分布最重要的代谢器官肝脏,大多数药物主要在肝脏内进行代谢。胃肠道也是常见代谢部位,小肠上皮细胞中酯酶及CYP3A5有较高表达。 肾、肺、脑、血浆、皮肤、脾脏肠道菌丛酶系统:以分解和还原反应为主。三、首过效应(first pass effect)与肝提取率(extraction ra
27、tio,ER)首过效应:药物经胃肠道吸收过程中,在消化道和肝脏中发生药物代谢,以致进入体循环的原型药物量减少的现象。包括肝脏和胃肠道首过效应。 肝提取率(ER):指药物在肝脏中一过性代谢比例:受到的影响因素: 药物与血细胞结合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 药物与肝脏组织的亲和力 肝脏血流量 药物代谢特征(代谢途径和催化机制) 肝清除率(CLh):指单位时间有多少体积血浆中的药物被肝脏完全清除掉(ml/min) 第四节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剂型因素、生理因素一、剂型因素:1.药物的理化性质:理化性质是药物代谢的决定因素: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游离药物浓度)肝组织亲和力(肝组织游离药物浓度)代谢途径(不同反应
28、难易不同)酶催化机制(酶活性及含量不同) 2.给药途径对药物代谢的影响:主要是指药物给药途径不同,首过效应不同。 不同给药途径代谢差异主要由于药物代谢酶在体内的分布及局部器官组织血流量不同引起。如:抗心律失常药普奈洛尔口服疗效好,静注疗效差 3.给药剂量和剂型:剂量对代谢的影响:代谢速度与药量呈正比,但代谢酶数量有限,具饱和现象。 如:硫酸结合、甘氨酸结合等。 剂型对代谢的影响:剂型不同,代谢量不同。 如不同剂型水杨酰胺硫酸结合物:颗粒剂混悬剂溶液剂4药物光学异构特性对代谢的影响:例:CYP2C19只催化S-美芬妥英-羟化代谢,对R-美芬妥英没有催化作用 5、合并用药对药物代谢的影响: 由于重
29、复给药和合并给药后,药物本身对代谢酶的抑制和促进作用,从而使药物代谢发生变化。二、生理因素对药物代谢的影响: 1.年龄: 胎儿、新生儿、儿童和老年人对药物的代谢能力低于成年人。 例:新生儿酶发育不完全,老年人肝血流量将减少、肝细胞数量减少 2.性别: 一般情况下,雄鼠体内代谢酶活性比雌鼠高。 新药药物动力学研究时,要求受试对象具有性别代表性。 3.种族差异和个体差异: 分为遗传学差异和非遗传学差异。 如:异烟肼在不同人种乙酰化代谢差异很大。 4.饮食: 不同饮食中糖、蛋白质、脂肪、微量元素、维生素、特殊成分的影响,会影响药物代谢。第五节 药物代谢和制剂设计一、前体药物类制剂的设计 前体药物:是
30、指将活性药物衍生化成药理惰性物质,但该物质在体内经化学反应或酶反应后,能够回复到原来的母体药物。如:左旋多巴,柳氮磺胺吡啶是前体药物。二、药物代谢的饱和现象和剂型设计:利用代谢饱和现象设计制剂,以避开首过效应(速释制剂 BCS 型)。如:左旋多巴泡腾片三、药酶抑制剂和制剂设计:利用一个药物对药酶产生的抑制,来减少或延缓另一个药物的代谢。 左旋多巴的两种脱羧酶抑制剂:卡比多巴,甲基多巴肼。四、药物代谢和剂型改革:为避免肝受过效应,可改变剂型。 如:黄体酮的舌下给药片剂、硝酸甘油的舌下片剂,经皮给药第六章药物的排泄 (excretion):是指药物及其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药物的排泄与药效、疗
31、效维持时间和副作用等密切相关。 药物自体内排泄的途径:第一节药物的肾排泄 肾的基本单位是肾单位,包括肾小球和肾小管,其排泄体内代谢物质,保持水分和电解质平衡。一、肾小球滤过: 肾小球毛细血管通透性较高,毛细血管总面积大。 除血细胞和蛋白质外, 大部分物质(分子量<20000) 绝大多数游离型药物均可经肾小球滤过。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后,不能被滤过。 肾小球滤过率(GFR):单位时间肾小球滤过的血浆体积数(ml/min),即单位时间形成的原尿量.正常生理情况下,肾 小球滤过率约为125ml/min. 反映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大小。某些疾病状态下或肾功能不全时,GFR常常降低。 二、肾小管主动分
32、泌:指药物由血管一侧通过上皮细胞侧底膜摄入细胞,再从细胞内通过刷状缘膜向官腔一侧流出。 近曲小管中存在有机阴离子和有机阳离子转运系统。 主动分泌主要为有机弱酸(如青霉素)、有机弱碱(组胺)等药物。 属主动转运,具有以下特点:1.需要载体、需要能量、低浓度到高浓度等。 2.具有饱和现象,存在竞争抑制作用(如丙磺舒抑制青霉素或吲哚美辛)。 3.血浆蛋白结合率一般不影响主动分泌速度。三、肾小管的重吸收: 重吸收存在的依据:如水分和葡萄糖等。 重吸收的类型:分为主动重吸收和被动重吸收,主动重吸收: 内源性物质的吸收,如水、葡萄糖、维生素等。 被动重吸收: 大多数外源性物质如药物的重吸收。 1.影响药物
33、被动吸收的因素: (1) 药物的脂溶性:脂溶性大易吸收,如硫喷妥几乎全部被重吸收,季铵类药物脂溶性小,几乎不被吸收。 多数药物代谢产物水溶性变大,重吸收减少,利于排出。 (2) 尿pH值:尿液的pH值会影响弱酸或弱碱性药物的解离度,从而影响其吸收。 临床对苯巴比妥与水杨酸类药物中毒时给予NaHCO3,使尿液碱化,加速其排泄;对弱碱性药 物如阿托品、度冷丁等中毒时则选用NH4CL,使尿液酸化,加速其排泄。 所以: 酸性药物在碱性尿液中排泄快,碱性药物在酸性尿液中排泄快。 (3)尿量:尿量增加,药物重吸收减少,排泄量增加。 临床上通过增加液体摄入量或利尿剂增加尿量,促进药物排泄。如果药物的重吸收对
34、pH敏感,强迫利尿的同时控制尿液pH,更能促进药物排泄。四、 肾清除率(renal clearance, Clr ):指肾在单位时间内完全清除所含药物的血浆体积数(ml/min) 。 定量描述肾对不同药物的清除能力。 肾清除率的计算: Clr C= V U Clr = V U /C 其中,V为每分钟的尿量,U为尿中药物浓度,C为血浆中药物浓度。 肾清除率与肾小球滤过率的关系:1.肾清除率肾小球滤过率: 既无肾小管分泌,也无重吸收 2.肾清除率肾小球滤过率:肾小管主动分泌一定大于重吸收. 3.肾清除率肾小球滤过率:肾小管分泌一定小于重吸收第二节药物的胆汁排泄 药物自胆汁排泄,是药物肾外排泄的主要
35、途径。 药物自胆汁排泄过程: 对于胆汁/血浆浓度高的药物,胆汁排泄是其重要排泄途径。药物胆汁排泄特点:以主动分泌为主,也有被动扩散过程。 药物胆汁排泄需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药物是极性物质、 分子量超过300,小于5000.胆汁排泄对临床的意义: 在肝脏疾病时,胆汁淤结引起能导致胆汁排泄的下降,从而引起毒性增加。因此对以胆汁排泄为主的药物,当肝功和胆汁排泄功能低下应注意调整剂量。 2肠肝循环(enterohepatic circulation ): 有肠肝循环的药物:这些药物多数以葡萄糖醛酸结合物排泄 肠肝循环的意义:使药物的半衰期延长,与药物的不良反应关系密切。 具有双峰现象。机体相互代偿作用
36、: 肝肾是重要的排泄器官,其中之一受损,另一个排泄作用代偿性增强,对肾或肝功能不全病人的用药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药物的其他排泄途径:从乳汁排泄:药物从乳汁排泄总量较低。与药物的浓度梯度、脂溶性、乳汁的pH、分子量有关。 从唾液排泄: 以被动方式转运,一些药物唾液中浓度与血浆中相等。从肺排泄: 分子量小,挥发性强的药物易通过肺排泄。 从汗腺排泄第七章药物动力学概述一、概念:药物动力学( pharmacokinetics ) 运用动力学原理(kinetics)与数学方法,定量地描述药物通过各种途径(如静脉注射,静脉滴注,口服给药等)进入机体内的吸收(Absorption) 、分布(Distribution)、代谢(Metabolism)和排泄(Elimination)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4.1.1内战的爆发说课稿
- 第九单元 第一节 常见的金属材料 说课稿-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下册
- 正面上手传球和下手发球技术 说课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体育与健康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 2025年度综合保税区建设项目管理咨询服务合同范本2篇
- Unit 1 Lets be friends!大单元说课稿 2024-2025学年仁爱科普版(2024)七年级英语上册
- Unit 2 Wildlife Protection Reading for Writing 说课稿-2024-2025学年高中英语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 21《我不能失信》说课稿-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
- 2025年度砂石公路项目安全生产责任合同范本3篇
- Unit 9 第2课时 Section A (3a-3c)2024-2025学年九年级英语上册同步说课稿(人教版)河北专版
- 全国上海科教版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第一学期第二单元活动一《认识计算机》说课稿
- 广东省广州市(2024年-2025年小学四年级语文)人教版期末考试(上学期)试卷及答案
- 23-燃气质量检测制度
- 新媒体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 《火灾调查 第2版》 课件全套 刘玲 第1-12章 绪论、询问 -火灾物证鉴定
- 汽车修理厂管理方案
- 借用他人名义买车协议完整版
- (正式版)JBT 5300-2024 工业用阀门材料 选用指南
- 校园超市经营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基于Web服务的办公系统设计与实现的开题报告
- 国企工程类工作总结
- 电脑教室设计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