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勘测设计》-章课后习习题及答案_第1页
《道路勘测设计》-章课后习习题及答案_第2页
《道路勘测设计》-章课后习习题及答案_第3页
《道路勘测设计》-章课后习习题及答案_第4页
《道路勘测设计》-章课后习习题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二章 平面设计2-5.设某二级公路设计速度为80km/h ,路拱横坡为2%。 试求不设超高的圆曲线半径及设置超高()的极限最小半径(值分别取和)。 当采用极限最小半径时,缓和曲线长度应为多少(路面宽B = 9 m ,超高渐变率取1/150)解:不设超高时:3359.58 m,教材P36表2-1中,规定取2500m。设超高时:219.1 m,教材P36表2-1中,规定取250m。 当采用极限最小半径时,以内侧边缘为旋转轴,由公式计算可得:缓和曲线长度:=135 m 2-6 某丘陵区公路,设计速度为40km/h,路线转角,到的距离D=267.71m 。由于地形限制,选定110m,=70m,试定的

2、圆曲线半径和缓和曲线长。解:由测量的公式可计算出各曲线要素: 解得:p=1.86 m , q = 35 m , 157.24 m ,则 = 110.49 m 考虑可能的曲线长以及相邻两个曲线指标平衡的因素,拟定=60 m,则有: ,, 解得115.227m 2-7、某山岭区公路,设计速度为40km/h ,路线转角 , ,至、到距离分别为458.96 m 、560.54 m 。选定,试分别确定、的圆曲线半径和缓和曲线长度。解:(1) 曲线要素计算 , ,则由于与是同向曲线,查规范可知,同向曲线之间的直线段长度至少为设计速度的6倍,即,此时所以这样设置不可行,所以只能减少直线段的长度。(2) 曲线

3、拟定由于与的转角接近,所以在根据规范拟定,则计算可得:,所以与之间的直线段长度为 接近速度的4倍,可以接受。(3) 曲线拟定由于是小偏角,根据规范可得,所需曲线最小长度为:,则切线长与为反向曲线,由规范可得,直线段最小为速度的2倍,即120m,则有,显然满足曲线的要求。按反算半径:,由于半径大于不设超高最小半径,可不设缓和曲线,则。第三章 纵断面设计3-9 某条道路变坡点桩号为K25+,高程为,i1,i25,竖曲线半径为5000m。(1)判断凸、凹性;(2)计算竖曲线要素;(3)计算竖曲线起点、K25+、K25+、K25+、终点的设计高程。 解:(1)判断凸、凹性,凹曲线 (2)竖曲线要素计算

4、;(3)设计高程计算起点里程桩号=交点里程桩号T 终点里程桩号=交点里程桩号+T =K25+ = K25+105 = K25+355 = K25+565第一种方法:(从交点开算)里程桩号 切线高程 竖距 设计高程起点 K25+355 ×%= +0= K25+400 ×%= +=K25+460 ×%= += K25+500 +40×5%= +=终点 K25+565 +105×5%= +0=第二种方法:(教材上的方法-从起点开算) 里程桩号 切线高程 竖距 设计高程起点 K25+355 ×%= +0= K25+400 +45×%

5、= +=K25+460 +105×%= += K25+500 +145×%= +=终点 K25+565 +210×%= +=3-10某城市I级干道,其纵坡分别为i1、i2+,变坡点桩号为K1+,标高为429.00m,由于受地下管线和地形限制,曲线中点处的标高要求不低于429.30m,且不高于429.40m,试确定竖曲线的半径,并计算K1+、K1+、K1+点的设计标高。解:判断凸、凹性,凹曲线 竖曲线要素半径计算因;且,代入后解得:分下面三种情况计算:(1)取半径;设计高程计算起点里程桩号=交点里程桩号T 终点里程桩号=交点里程桩号+T =K1+520-35 = K

6、1+520+35 = K1+485 = K1+555里程桩号 切线高程 竖距 设计高程起点 K1+485 429+35×%= +0= K1+500 429+20×%= + =K1+520 429+0×%= += K1+515 429+5×%= +=终点 K1+555 429+35×%= +0=(2)取半径;设计高程计算起点里程桩号=交点里程桩号T 终点里程桩号=交点里程桩号+T =K1+520-30 = K1+520+30 = K1+490 = K1+550里程桩号 切线高程 竖距 设计高程起点 K1+490 429+30×%= +0

7、= K1+500 429+20×%= + =K1+520 429+0×%= += K1+515 429+5×%= + =终点 K1+550 429+30×%= +0=(3)取半径;设计高程计算起点里程桩号=交点里程桩号T 终点里程桩号=交点里程桩号+T =K1+520-40 = K1+520+40 = K1+480 = K1+560里程桩号 切线高程 竖距 设计高程起点 K1+480 429+40×%= +0= K1+500 429+20×%= + =429. 6K1+520 429+0×%= += K1+515 429+5

8、×%= + =终点 K1+560 429+40×%= +0=3-11 某平原微丘区二级公路,设计速度80km/h,有一处平曲线半径为250m,该段纵坡初定为5%,超高横坡为8%,请检查合成坡度,若不满足要求时,该曲线上允许的最大纵坡度为多少解:根据教材P65表3-16,合成坡度值应取%,不满足要求;因此该曲线上允许的最大纵坡度为: 。第四章 横断面设计4-1 某新建三级公路,设计速度V30km/h,路面宽度B7m,路拱,路肩,路肩横坡。某平曲线转角,半径,缓和曲线,加宽值,超高,交点桩号为K7+。试求平曲线上5个主点及下列桩号的路基路面宽度、横断面上的高程与设计高程之差:

9、K7+030;K7+080;K7+140;K7+160。解:已知:JDK7+,平曲线要素计算: (2)主点里程桩号计算 JD K7+ -T ZH K7+ +Ls +40 HY K7+ZH K7+ +L/2 +2 QZ K7+ZH K7+ +L + HZ K7+ -Ls -40 YH K7+ 超高过渡及加宽计算:新建三级公路,设计速度V30km/h,无中间带,超高过渡采用采用内边线旋转,加宽线性过渡,路基边缘为设计高程,加宽值,超高,临界断面距过渡段起点。先计算加宽值:K7+030处,处于前一段缓和曲线上,则有:K7+030-(K7+)=(m)< ,由教材P106表4-13可得:;路基路面

10、宽度为:7+2×+=(m);K7+140处,处于后一段缓和曲线上,则有:K7+(K7+140)= (m)< ,由教材P106表4-13可得:;路基路面宽度为:7+2×+=(m);HY(K7+ 、K7+080、QZ(K7+、YH(K7+均位于圆曲线上,加宽过渡已完成,加宽值均为:;路基路面宽度为:7+2×+=(m)。计算超高值:K7+030处,;位置ZH(K7+ 同HZ(K7+,;HY(K7+ 、K7+080、QZ(K7+、YH(K7+均位于圆曲线上,四点,且位于圆曲线上,K7+140处,;K7+160处,位于直线段上,已无超高。经计算,各桩号超高加宽如表1所

11、示:表1 各桩号超高加宽表桩号加宽值路基路面宽度外缘超高中线超高内缘超高ZH K7+0K7+030HY K7+K7+080QZ K7+YH K7+K7+140HZ K7+0K7+16000004-2某双车道公路,设计速度V60km/h,路基宽度8.5m,路面宽度7.0m。某平曲线R125m,Ls50m,51°32´48"。曲线内侧中心附近的障碍物距路基边缘3m。试检查该平曲线能否保证停车视距和超车视距若不能保证,清除的最大宽度是多少解:平曲线要素计算: (2)视距检查对平原微丘区,采用三类加宽:b1.5 m,查教材P112表4-17知停车视距ST75 m,查教材P

12、114表4-20知超车视距SC 350 ma51º3248" rad轨迹半径:RsR-B/2+125-7/2+=123 m缓和曲线角:0Ls/2R50/250 rad偏移量:e125-1232 m轨迹线圆曲线长:LRs×(-2)123×(×2)=61.458 m轨迹线缓和曲线长:lLse·502×49.6 m轨迹线曲线长:LL+2l+2 × 160.658 m按停车视距控制时:L>ST>L',用教材P126式5-39计算,满足要求。按超车视距控制时:L<SC,用教材P126式5-40计算清除距离h=hmax h=56.754 m 已知平原区某一级公路有一弯道,偏角,半径,交点里程桩号JD=K7+,求:缓和曲线长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