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_第1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_第2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_第3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_第4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真诚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资料,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主备教师:杨焕云【知识回顾】 1、检查读音确凿( ) 菜畦( ) 桑椹( ) 轻捷( ) 油蛉( ) 斑蝥( ) 缠络( ) 攒 ( ) 珊瑚( ) 宿儒( ) 敛 ( ) 脑髓( ) 陌生( ) 觅食( ) 竹筛 ( ) 秕谷( ) 窦 ( ) 蝉蜕( ) 书塾( ) 渊博( ) 倜傥( ) 人声鼎沸( )豁( )人迹罕至( ) 2、字词解释:确凿:确实。轻捷:轻快。鉴赏:鉴定和欣赏。人迹罕至:少有人来。罕:稀少。迹:足迹。宿儒:书念的很多的老学者。消释:溶解。人声鼎沸:形容人声喧闹。 3、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

2、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问题引导】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具体生动地写景状物的写作方法,体会语言的感情色彩。 2、通过朗读和品味,体会作者对美好往事的怀念之情。 二、问题设置: 1、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 2、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各是哪里?哪一段是中间的过渡段。 3、第一部分写了哪些内容? 4、从哪些方面写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的? 5、作者最喜欢哪一个地方? 6、课文第一段似乎没啥精彩内容,能否不写? 7、“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

3、的乐园。”一句,“似乎”“确凿”语意是否矛盾?为什么? 8、三味书屋的生活枯燥无味吗?有哪些趣事呢? 9、作者对三味书屋的感受是什么? 10、“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作者强调的是哪部分内容,并用这句式仿写一段话。【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以上问题【合作探究】 1、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 内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空间顺序。 2、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各是哪里?哪一段是中间的过渡段。 百草园的生活(18),过渡承上启下(9),三味书屋的生活(10尾)。 3、第一部分写了哪些内容? 百草园的美景(2),美女蛇的故事(36),雪地捕鸟(78)我的乐园。 4

4、、从哪些方面写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的? (1)、写入学情形。介绍了书屋和先生。(1011) (2)、写不准提课外的问题。(1216) (3)、写不准去后花园玩。(1720) (4)、写师生读书的可笑情景和“我”趁先生读书入神时画画。() 5、作者最喜欢哪一个地方?百草园。 6、课文第一段似乎没啥精彩内容,能否不写?不能。此段紧扣题目,点明百草园的位置和来龙去脉,突出“我的乐园” 7、“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一句,“似乎”“确凿”语意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确凿”是确实的意思,是因为童年的生活快乐而难忘记,这句话是用成人的眼光断定的。“似乎”是因为时隔七八年了,对“

5、确凿”断定又有些模糊。 8、三味书屋的生活枯燥无味吗?有哪些趣事呢?(1)到三味书屋后园寻乐趣。(折花、寻蝉蜕、捉苍蝇、喂蚂蚁)(2)回忆师生读书的场景。(3)问“怪哉”(4)上课时偷玩(做戏、画画儿等)。 9、作者对三味书屋的感受是什么? 与百草园的自由快乐相比,三味书屋显然是太受约束,且令人深感枯燥。但也应看到,孩子们也能随先生有板有眼的学习,并不抵触,况且也有游戏的乐趣。 10、“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作者强调的是哪部分内容,并用这句式仿写一段话。“不必说”是为了突出“单是”的内容。既然“单是”这一点已经趣味无穷了,那么园中的乐趣比比皆是了。这样写,突出了百草园的无穷乐趣。课堂小:【分

6、层达标】 一、课堂目标检测: 第1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两句话有没有矛盾呢? 二、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不必说( )的菜畦,( )的石井栏,( )的皂荚树,( )的 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螯,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

7、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1在文中的横线上依次填入的词。 2对“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这个句式的作用有四种理解,正确的一句是( ) A表明前后内容并列,都有趣味。 B表明可写的内容很多,前面的略写,后面的详写,是为了突出后面“单是”的内容。 C表明前面的内容是次要的,后面的内容是主要的。 D表明前面的内容不需要说,只需要说“单是”后面的内容。 3这段百草园的景物描写层次清楚。从描写的对象上看,先写,后写,再写;从描写的范围看,是先写,再写

8、;从感官的角度看,既有视觉又有、。 4这段文字中的哪句话可以概括百草园的特点?答: 5少年时代的作者,把百草园看成“我的乐园”这是因为( ) A百草园中的草木虫鱼有的色彩鲜明,有的形态有趣,有的叫声动听,这些景象都吸引着他的好奇心。 B他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的生活。 C他不愿意学习文化知识,把枯燥的学习环境和百草园相比,更觉得百草园是乐园。 D在百草园里有各种动植物,有美女蛇的故事,能够捕鸟。 3、课后作业 1、课后练习二、三题。 2、同步练习。 三、安排预习任务: 预习爸爸的花儿落了。2、 爸爸的花儿落了 主备教师:杨焕云【知识回顾】一、学生预习情况1、 读准下面加点字的读音:肿胀( )

9、 叮嘱( ) 骊歌( )廊堆( ) 徘徊( ) 抽屉( )2、 解释下面的生词:(1)肿胀: (2)叮嘱: (3)恐惧: (4)徘徊: 3、林海音(1918-2001),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原籍台湾省苗栗县,父母曾东渡日本经商。生于日本大坂,3岁随父母返台,5岁来到北京,北京是她文学之路的起点。被称为台湾文学'祖母级的人物'。作品有:处女作散文小说合集冬青树、短篇小说集烛心婚姻的故事城南旧事。【问题引导】(一)教师阐述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作家作品;领悟标题的双关含义,掌握拟题技巧;把握行文线索,理清文章的结构;分析文中父亲的形象;把握文章的

10、主旨。 过程和方法目标:反复朗读课文,理清层次;结合自身实际,用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感知文章的内容,感受文章的写作特色,学习插叙手法在记叙中的运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会文中爸爸对自己的深情和盼望自己长大、懂事的情感,让学生理解父母对子女的爱;还要让学生在读中认识到要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使自己真正的成熟起来。(二)问题设置1、人物:文中两个主要人物是谁?2、为什么说爸爸的花落了?你怎样理解?3、内容与主题: 4、理清文章内容 :文中哪些写的是眼前事,哪些是回忆过去的事,回忆的事情是怎样引出的?5、“花”在全文中出现过几次?它结构中起怎样的作用?6、贯穿全文的线索除

11、“花”以外,还有什么呢?7、文章表达了爸爸对女儿怎样的感情?【自主学习】1、注意字音。肿胀( ) 叮嘱( ) 骊歌( )廊堆( ) 徘徊( ) 抽屉( )2、查阅资料,了解作家作品及本文的背景资料。林海音(19182001),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 父母曾东渡日本经商。生于日本大阪,3岁随父母返台,5岁来北京,北京是她文学之路的起点。有散文集两地;短篇小说集城南旧事烛心;长篇小说春风等。本文是城南旧事的最后一部分3、你从本文的标题中获取了哪些信息?文章的题目一语双关,一是指爸爸种的夹竹桃凋谢了,花落又象征着 爱花的爸爸 离开人世。4、内容与主题:本文主要记叙了 “我” 参加毕业典礼由

12、眼前的事物而引发的对父亲的回忆,表达对父亲深深的思念;同时说明在爸爸的悉心教导下我已经成长,突出了父爱的伟大。【合作探究】1、理清文章内容 :文中哪些写的是眼前事,哪些是回忆过去的事,回忆的事情是怎样引出的?“花”在全文中出现过几次?它结构中起怎样的作用?文章题目为“爸爸的花儿落了”,与题目相映,文章也多处写到花,如开头由衣襟上的夹竹桃引出爸爸生病住院,结尾用“垂落的夹竹桃”回应前文,点出爸爸已不在人间,中间还写了爸爸的爱花,可以看出“花”是作为 贯穿小说始末的。2、贯穿全文的线索除“花”以外,还有什么呢?毕业典礼。3、文章表达了爸爸对女儿怎样的感情?重点表达了爸爸对女儿的深情和盼望女儿长大、

13、懂事的情感。课堂小结:城南旧事描写了一个小姑娘长大的历程,小说的主人公英子在经历了一系列人生的遭遇和挫折后,告别了动荡的童年。而当我们每一个人走到这一天时,都会产生一种复杂情感,既想成为一个大人,又不愿长大,你们有这种心情吗?说说看。【分层达标】(一)课堂目标检测:(1)根据拼音写汉字。衣jn( ) 懒duò( ) dn( )子 lí( )歌 叮zh( ) 徘huái( )zhà( )栏 恐jù( ) 花p( )玉zn( )花 pú( )公英(2)填入下列空白处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英子,不要怕,_什么困难的事,_硬着头皮

14、去做,_闯过去了。”A不管 只有 才能 B不论 只要 才会,C. 无论 只有 就 D无论 只要 就(4)根据课文,在横线处填上合适的词语,体会作者描写的生动细腻,用词的准确精妙。爸爸气极了,一把把我从床上_起来,我的眼泪就流出来了。爸爸左看右看,结果从桌上_起鸡毛掸子_来拿,藤鞭子在空中一_,就发出咻咻的声音,我挨打了。爸爸把我从_打到_,从_打到_,外面的雨声_着我的哭声。(二)课后作业:1、课后作业设计:A:课后练习二、三题。同不练习。B:同步练习课外阅读。(注:A作业全班学生必需完成,B可以选做)1、预习安排(1)同学们下来结合练习复习本节课的内容,并且预习3课丑小鸭(2)掌握课后的生字

15、词。5、伤仲永 主备教师:杨焕云 【知识回顾】一、反馈上节课的作业。二、检查预习情况(一)识字词矣( ) 泯( ) 称( ) 隶( ) 扳( ) 谒( ) 邑( )卒( ) 焉( ) 耶( ) (二)明作者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唐:韩愈、柳宗元宋: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曾巩、王安石【问题引导】一、阐述教学目标:1、正确的诵读课文,注意节奏,培养学生朗读课文的能力。2、了解本文先仰后扬的写法,明白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3、用自己的

16、话讲这个故事,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阅读文言文的能力。4、通过学习方仲永的故事,使学生认识到后天的学习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学习,更多地获取知识。二、问题设置:1、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伤”是哀伤,痛惜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哀伤,惋惜之情。2、文中“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三句中的几个副词对表达文意有何作用?3、分析“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邑人,不使学”一句。4、最后一段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5、最后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6、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7、理解几个用法特殊的词。8、

17、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9、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看的?【自主学习】一、结合注释翻译全文。1、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伤”是哀伤,痛惜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哀伤,惋惜之情。2、文中“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三句中的几个副词对表达文意有何作用?形象具体地表现了仲永才思敏捷,天资非凡。二、分析“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邑人,不使学”一句。本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竭,天资尽丧的原因。【合作探究】一、合作学习(各学习小组合作完成

18、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小组成员组织者、记录员、发言人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学生展示自主学习成果,教师进行即时点拨)最后一段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最后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有什么作用?采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于人”指人的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强调了后天教育和培养对发展才能的重要性,使人们正确领悟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二)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三个阶段: 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如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 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