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园县桃园国民中学九十四学年度第一学期九年级自然与生活科技_第1页
桃园县桃园国民中学九十四学年度第一学期九年级自然与生活科技_第2页
桃园县桃园国民中学九十四学年度第一学期九年级自然与生活科技_第3页
桃园县桃园国民中学九十四学年度第一学期九年级自然与生活科技_第4页
桃园县桃园国民中学九十四学年度第一学期九年级自然与生活科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桃園縣桃園國民中學九十四學年度第一學期九年級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學計畫表一、九年級上學期課程目標一、動時的幾個基本要素,包括位置、位移、速度與加速度;同時也了解路徑長和位移、速度與速率的意義。二、物體發生運動及運動發生變化的原因。介紹牛頓的三大運動定律,並以此三大定律解釋生活中種種的運動現象。三、力和功與能的因果關係,並藉由功與能的觀念進一步認識簡單機械的原理。對物體施力並使其產生效應 或改變,稱為作功,物體被作功之後則會獲得或失去能量,而能量以動能或其他的形式來展現。四、解地球的層狀構造、岩石圈和軟流圈的特性。五、能說出大陸漂移學說、海底擴張學說與板塊構造學說的內容。六、能明瞭氣溫、雨量、氣

2、壓和風的定義,並能說出影響臺灣天氣的原因。七、從食衣住行各方面,介紹常見的有機化合物,使同學了解有機化合物和生活上的相關性及重要性。八、能了解熱機的工作原理,進而引導運輸的運輸載具、通路、場站、動力、通訊、經營管理人才及組織等六大要素。二、九年級上學期課程教學計劃起訖週次起訖日期單元主題單元名稱分段能力指標教學目標教學活動重點教學節數教學來源及參考資源評量方式六大議題與其它領域統整、協同一08/2809/031-1時間、位置與位移一、直線運動1-4-1-1能由不同的角度或方法做觀察。1-4-1-3能針對變量的性質,採取合適的度量策略。1-4-2-3能在執行實驗時,操控變因,並評估不變量假設成立

3、的範圍。1-4-4-2由實驗的結果,獲得研判的論點。1-4-4-3由資料的變化趨勢,看出其中蘊含的意義及形成概念。1-4-4-4能執行實驗,依結果去批判或了解概念、理論、模型的適用性。1-4-5-2由圖表、報告中解讀資料,了解資料具有的內涵性質。2-4-1-1由探究的活動,嫻熟科學探討的方法,並經由實作過程獲得科學知識和技能。2-4-1-2由情境中,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策略、規劃及設計解決問題的流程,經由觀察、實驗,或種植、搜尋等科學探討的過程獲得資料,做變量與應變量之間相應關係的研判,並對自己的研究成果,做科學性的描述。3-4-0-1體會科學是經由探究、驗證獲得的知識。3-4-0

4、-8認識作精確信實的紀錄、開放的心胸、與可重做實驗來證實等,是維持科學知識可信賴性的基礎。4-4-1-1了解科學、技術與數學的關係。5-4-1-1知道細心的觀察以及嚴謹的思辨,才能獲得可信的知識。6-4-2-2依現有理論,運用演繹推理,推斷應發生的事。6-4-4-1養成遇到問題,先行主動且自主的思考,謀求解決策略的習慣。7-4-0-1察覺每日生活活動中運用到許多相關的科學概念。7-4-0-2在處理個人生活問題(如健康、食、衣、住、行)時,依科學知識來做決定。1.了解時間測量工具的特性與演進,並知道時間單位的演進。2.了解影響單擺週期的變因。3.了解如何標示或說明位置。4.能分辨距離、路徑長與位

5、移的異同。5.發現位移與路徑長在生活中的應用。6.了解位置時間表與位置時間圖所能傳達的訊息。1.能藉由進行活動1-1,使學生了解影響單擺週期的因素,並在測量過程中,學會降低誤差的測量方法。2.請學生從活動結果中討論單擺週期的變因,教師適時在旁引導即可。3.讓學生試著以文字或圖來描述全班每一個人的位置,體會座標訂定的必須性。4.從小活動中體會分辨距離、路徑長與位移的必須性與其間的差異。5.從生活中用到的路標,讓學生討論其代表的是位移或路徑長。6.透過例題的演練,讓學生知道位移與路徑長的異同。7.透過問題挑戰,知道如何從地圖量測兩地間的路徑長與位移。41.掛圖2.砝碼3.馬錶4.雙面膠5.活動紀錄

6、簿1.教師評。2.紙筆記錄、口頭評量。3.是否能藉由進行活動1-1,理解影響單擺週期的因素。4.是否能清楚分辨距離、路徑長與位移的異同。5.能思考快慢如何以位移、路徑長來表示?生涯發展教育3-5-2培養解決生涯問題的自信與能力。數學領域綜合領域二09/0409/101-2速率與速度一、直線運動1-4-1-1能由不同的角度或方法做觀察。1-4-3-2依資料推測其屬性及因果關係。1-4-4-3由資料的變化趨勢,看出其中蘊含的意義及形成概念。1-4-5-2由圖表、報告中解讀資料,了解資料具有的內涵性質。1-4-5-4正確運用科學名詞、符號及常用的表達方式。1-4-5-5傾聽別人的報告,並能提出意見或

7、建議。3-4-0-2能判別什麼是觀察的現象,什麼是科學理論。5-4-1-2養成求真求實的處事態度,不偏頗採證,持平審視爭議。7-4-0-1察覺每日生活活動中運用到許多相關的科學概念。7-4-0-4接受一個理論或說法時,用科學知識和方法去分析判斷。1.了解平均速度與平均速度的定義,並能正確的計算。2.了解如何善用物體的平均速率,使生活更便利。3.了解瞬時速度與瞬時速率的意義。4.比較平均與瞬時的關聯與差異。5.了解等速度與等速率運運動的意義。6.了解速度時間關係圖的功能與用法。1.給一個位置時間圖,讓學生依此列出一個位置時間表。2.比較位置時間表與位置時間圖的差異。3.引導學生思考何謂快?何謂慢

8、?快慢如何以位移、路徑長來表示?4.透過表1-2,讓學生對快慢有較具體、確實的量化概念,也讓學生知道平常所用的速度一詞是指平均速率。5.利用成績單中的個人與班平均分數,讓學生了解平均與瞬時的關聯與差異。6.舉一些運度的例子,讓學生討論何者是等速率與等速度運動。7.給速度時間表讓學生描出速度時間圖,討論圖中曲線斜率與面積的意義。41.掛圖2.馬表3.活動紀錄簿4.班級成績單1.教師評。2.紙筆記錄、口頭評量。3.是否能由表1-2理解快與慢的具體概念,知道平常所說的速度是指平均速率。4.是否能由生活週遭中舉例等速度與等速率運動。生涯發展教育3-5-2培養解決生涯問題的自信與能力。數學領域綜合領域三

9、09/1109/171-3加速度一、直線運動1-4-1-1能由不同的角度或方法做觀察。1-4-5-4正確運用科學名詞、符號及常用的表達方式。6-4-2-1依現有的理論,運用類比、轉換等推廣方式,推測可能發生的事。6-4-4-1養成遇到問題,先行主動且自主的思考,謀求解決策略的習慣。7-4-0-1察覺每日生活活動中運用到許多相關的科學概念。1.了解加速度的定義,並學會加速度的計算。2.知道由加速度去判斷物體運動快慢的變化。3.了解等加速度的定義與常見的等加速度運動。4.了解自由落體的運動現象與特質。1.引導學生去發現生活周遭的運動幾乎都是加速度運動。2.舉例讓學生了解加速度的正、負與速度變化的關

10、係。3.引導學生去發現生活周遭的運動有哪些是等加速度運動。4.從生活實例中,讓學生了解等加速度的應用。41.掛圖1.教師評。2.口頭評量。3.能否由圖示明白加速度的作用。4.是否能從生活週遭舉例加速度運動。數學領域綜合領域四09/1809/242-1物體的慣性2-2物體運動的律則二、運動與力1-4-1-1能由不同的角度或方法做觀察。1-4-1-2能依某一屬性(或規則性)去做有計畫的觀察。1-4-4-2由實驗的結果,獲得研判的論點。1-4-4-3由資料的變化趨勢,看出其中蘊含的意義及形成概念。1-4-4-4能執行實驗,依結果去批判或了解概念、理論、模型的適用性。1-4-5-5傾聽別人的報告,並能

11、提出意見或建議。2-4-1-1由探究的活動,嫻熟科學探討的方法,並經由實作過程獲得科學知識和技能。2-4-1-2由情境中,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策略、規劃及設計解決問題的流程,經由觀察、實驗,或種植、搜尋等科學探討的過程獲得資料,做變量與應變量之間相應關係的研判,並對自己的研究成果,做科學性的描述。3-4-0-1體會科學是經由探究、驗證獲得的知識。3-4-0-5察覺依據科學理論做推測,常可獲得證實。5-4-1-1知道細心的觀察以及嚴謹的思辨,才能獲得可信的知識。6-4-2-1依現有的理論,運用類比、轉換等推廣方式,推測可能發生的事。7-4-0-1察覺每日生活活動中運用到許多相關的科學

12、概念。1.了解物體的慣性與生活中慣性造成的運動現象。2.能夠解釋慣性所造成的運動現象。3.了解牛頓第一運動定律。4.了解受力是物體運動狀態改變的原因。5.藉由實驗操作,了解力、質量與加速的關係。6.知道公斤重與牛頓的單位換算關係。7.了解牛頓第二運動定律如何解釋、預測物體的運動,如何解釋慣性與靜力平衡。1.示範慣性造成的運動現象,讓學生思考發生的原因。2.學生了解慣性後,讓大家發表生活中觀察到的慣性現象。3.解釋慣性所造成的運動現象,教師適時在旁輔導。4.介紹牛頓第一運動定律的定義。5.介紹伽利略的生平事蹟,讓學生融入其思考歷程,提升學習動機與樂趣。6.演示物體在運動之後會停下來的情形,讓大家

13、一起思考原因為何。7.介紹亞里斯多德的推理,與牛頓定律比較,讓學生判斷何者較為有理。8.讓學生從活動中摸索,歸納出力、質量與加速度的關係,適時給予輔助即可。9.讓學生實際演算牛頓第二運動定律相關的例題,並注意單位。10.從生活中靜力平衡的例子,了解牛頓第二運動定律中的F指的是物體所受的合力。11.利用牛頓第二運動定律的關係式,讓學生記住公斤重與牛頓的換算意義與計算。41.掛圖2.教學掛圖3.滑輪4.砝碼5.粉筆1.教師評。2.口頭評量。3.是否由教師的示範動作,理解慣性運動。4.理解慣性之後,是否能再由生活中舉出其他慣性所產生的現象。5.是否能理解牛頓第一運動的定義及精神。數學領域綜合領域五0

14、9/2510/012-3作用力與反作用力二、運動與力1-4-1-1能由不同的角度或方法做觀察。1-4-1-2能依某一屬性(或規則性)去做有計畫的觀察。3-4-0-1體會科學是經由探究、驗證獲得的知識。3-4-0-5察覺依據科學理論做推測,常可獲得證實。5-4-1-1知道細心的觀察以及嚴謹的思辨,才能獲得可信的知識。6-4-2-1依現有的理論,運用類比、轉換等推廣方式,推測可能發生的事。7-4-0-1察覺每日生活活動中運用到許多相關的科學概念。1.了解反作用力的存在及其與作用力的關係。2.了解生活中反作用力造成的現象。3.由作用力與反作用力認識萬有引力。1.讓甲學生去推乙學生,再讓乙學生推牆壁,

15、結果乙學生會向後退,請學生們思考牆壁對乙學生做了什麼。2.藉由小活動讓學生感受反作用力的存在與知道反作用力的大小。3.讓學生去思考萬有引力的意思為何,與磁鐵的吸引力的形式相同嗎?是彼此吸引嗎?4.用生活例子讓學生了解施力與受力的對象與反作用力的效應。41.教學掛圖2.繩子1.教師評。2.口頭評量。3.是否能透過小活動,察覺並理解作用力與反作用力。4.能理解生活例子中濕力與受力的對象與反作用力的效應。數學領域六10/0210/083-1功與動能三、功與能1-4-1-1能由不同的角度或方法做觀察。1-4-1-2能依某一屬性(或規則性)去做有計畫的觀察。1-4-5-4正確運用科學名詞、符號及常用的表

16、達方式。2-4-5-7觀察力的作用與傳動現象,察覺力能引發轉動、移動的效果。以及探討流體受力傳動的情形。2-4-6-1由力的觀點看到交互作用所引發物體運動的改變。改用能的觀點,則看到能的轉換。變動與平衡。3-4-0-1體會科學是經由探究、驗證獲得的知識。3-4-0-2能判別什麼是觀察的現象,什麼是科學理論。5-4-1-3了解科學探索,就是一種心智開發的活動。6-4-2-1依現有的理論,運用類比、轉換等推廣方式,推測可能發生的事。6-4-2-2依現有理論,運用演繹推理,推斷應發生的事。7-4-0-1察覺每日生活活動中運用到許多相關的科學概念。7-4-0-2在處理個人生活問題(如健康、食、衣、住、

17、行)時,依科學知識來做決定。1.了解功的定義與單位。2.知道計算功時,位移指的是施力期間的位移。3.知道計算功時,受力指的是位移方向的受力。4.了解作功為零的意義與發生原因。5.作功的大小只與施力與位移有關。6.對物體作功會使物體具有動能。7.動能與質量成正比,與速度成正相關。8.作功的大小等於動能的變化量。1.從生活中的語詞用法,讓學生了解功的意思,與生活經驗相連接,較易引入學習。2.從力的效應:形變與運動狀態改變,來說明施力作功會有的現象與結果。3.雖然在此引入動能與位能的名詞,但並不需急著解釋,先從語意上去體會即可。4.由生活中的例子去體會施力與位移方向不同時,作功效應與同方向時是不同的

18、。5.以沒有成效就沒有作功的意義,解釋力與位移垂直時不作功。6.以沒有成效就沒有作功的意義,解釋有施力但無位移時,作功為零。7.讓學生發表意見或辯論,說出作功過程中所有的變因各有什麼影響,與作功大小有無關係。8.教師可實際演示動能的大小確實與物體速度與物體質量相關且成正相關。9.讓學生實際推物體去撞另物體,感受一下施力使物體位移,物體確實會因移動而有了能量,有能改變它物的能力。41.教學掛圖1.教師評。2.口頭評量。3.是否能說出作功過程中所有的變因各有什麼影響。4.能從教師的演示了解動能的大小與物體速度及質量成正比。綜合領域七10/910/15第一次段考週1-4-1-3能針對變量的性質,採取

19、合適的度量策略。1-4-4-2由實驗的結果,獲得研判的論點。1-4-4-3由資料的變化趨勢,看出其中蘊含的意義及形成概念。1-4-4-4能執行實驗,依結果去批判或了解概念、理論、模型的適用性。1-4-5-2由圖表、報告中解讀資料,了解資料具有的內涵性質。2-4-1-1由探究的活動,嫻熟科學探討的方法,並經由實作過程獲得科學知識和技能。2-4-1-2由情境中,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策略、規劃及設計解決問題的流程,經由觀察、實驗,或種植、搜尋等科學探討的過程獲得資料,做變量與應變量之間相應關係的研判,並對自己的研究成果,做科學性的描述。2-4-5-7觀察力的作用與傳動現象,察覺力能引發轉

20、動、移動的效果。以及探討流體受力傳動的情形。2-4-6-1由力的觀點看到交互作用所引發物體運動的改變。改用能的觀點,則看到能的轉換。3-4-0-1體會科學是經由探究、驗證獲得的知識。3-4-0-8認識作精確信實的紀錄、開放的心胸、與可重做實驗來證實等,是維持科學知識可信賴性的基礎。4-4-1-1了解科學、技術與數學的關係。5-4-1-1知道細心的觀察以及嚴謹的思辨,才能獲得可信的知識。6-4-2-2依現有理論,運用演繹推理,推斷應發生的事。6-4-4-1養成遇到問題,先行主動且自主的思考,謀求解決策略的習慣。7-4-0-1察覺每日生活活動中運用到許多相關的科學概念。1.協助學生複習一至六週教學

21、內容。2.針對一至六週教學內容不足之處,進行進一步的說明與講解。1.準備一至六週的習作、學習單。2.由學生針對不了解的課程進行提問。3.教師講解學生容易犯錯或疑惑的內容。4.教師列印命題光碟裡的題目,作為綜合複習的參考。41.學習單2.習作3.命題光碟1.紙筆測驗2.作業檢核生涯發展教育3-5-2培養解決生涯問題的自信與能力數學領域八10/1610/223-2功與位能三、功與能1-4-1-1能由不同的角度或方法做觀察。2-4-6-1由力的觀點看到交互作用所引發物體運動的改變。改用能的觀點,則看到能的轉換。3-4-0-1體會科學是經由探究、驗證獲得的知識。3-4-0-2能判別什麼是觀察的現象,什

22、麼是科學理論。5-4-1-3了解科學探索,就是一種心智開發的活動。6-4-2-1依現有的理論,運用類比、轉換等推廣方式,推測可能發生的事。6-4-2-2依現有理論,運用演繹推理,推斷應發生的事。7-4-0-1察覺每日生活活動中運用到許多相關的科學概念。7-4-0-4接受一個理論或說法時,用科學知識和方法去分析判斷。1.物體發生形變之後會具有位能。2.施力所作的功藉由形變儲存在物體之間,成為物體間的位能。3.了解重力位能的意義與相關變因。4.了解位能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5.察覺動能與位能的互相轉移與大小變化的現象。6.了解作功如何使動能與位能互相轉換。1.讓學生觀察煞車後輪胎與地面發熱的現象,了

23、解能量不是消失只是轉移。2.藉由形變之後的物體具有改變外界的能力,引導學生體會位能的存在。3.準備一些有彈性的物體,讓學生親生感受一下施力與位能。4.利用可見變化的談力位能來解釋重力位能的形成。5.引導學生發現生活中重力位能的應用。6.引導學生發現在不同高度的速度變化與位能變化,並藉由小活動的觀察與實作,了解其量化的關係。7.引導學生討論力學能守恆的例子中,哪些是內力?那些是外力?有外力為什麼力學能守恆。8.引導學生發現動能與位能轉換間,有哪些作功的過程與型式?41.教學掛圖2.單擺1.教師評。2.實作評量、口頭評量。3.能順利進行小活動,並能從理解速度與位能變化的關係。4.能說出動能與位能轉

24、換間有哪些作功的過程與與形式。綜合領域九10/2310/293-3簡單機械三、功與能1-4-1-1能由不同的角度或方法做觀察。1-4-4-2由實驗的結果,獲得研判的論點。1-4-4-4能執行實驗,依結果去批判或了解概念、理論、模型的適用性。1-4-5-4正確運用科學名詞、符號及常用的表達方式。1-4-5-5傾聽別人的報告,並能提出意見或建議。2-4-6-1由力的觀點看到交互作用所引發物體運動的改變。改用能的觀點,則看到能的轉換。2-4-8-4知道簡單機械與熱機的工作原理,並能列舉它們在生活中的應用。3-4-0-8認識作精確信實的紀錄、開放的心胸、與可重做實驗來證實等,是維持科學知識可信賴性的基

25、礎。5-4-1-3了解科學探索,就是一種心智開發的活動。6-4-4-1養成遇到問題,先行主動且自主的思考,謀求解決策略的習慣。6-4-5-1能設計實驗來驗證假設。7-4-0-1察覺每日生活活動中運用到許多相關的科學概念。7-4-0-2在處理個人生活問題(如健康、食、衣、住、行)時,依科學知識來做決定。7-4-0-3運用科學方法去解決日常生活的問題。8-4-0-2利用口語、影像(如攝影、錄影)、文字與圖案、繪圖或實物表達創意與構想。8-4-0-3了解設計的可用資源與分析工作。8-4-0-6執行製作過程中及完成後的機能測試與調整。1.了解日常生活中常運用到的簡單機械。2.能說出槓桿原理及其運用的方

26、面。3.能說出滑輪原理及其運用的方面。4.能說出輪軸原理及其運用的方面。5.能說出斜面原理及其運用的方面。6.能說出螺旋原理及其運用的方面。7.能說出劈原理及其運用的方面。1.教師可由生活中運用到的簡單機械,引導學生學習槓桿、輪軸、斜面、螺旋和劈等六種簡單機械的原理。2.透過槓桿的原理,說明支點、抗力點和施力點三者排列位置不同時所代表的涵意。3.藉由滑輪的原理,引導學生知道滑輪也是槓桿的一種應用。4.藉由輪軸的原理,引導學生知道輪軸也是槓桿的一種應用。5.齒輪也是輪軸的一種應用,教師可以日常生活中容易見到的例子,如:腳踏車,引導學生進一步認識兩齒輪的轉數和齒數之間的反比關係。6.介紹螺旋是斜面

27、的一種應用。7.介紹劈是斜面的一種應用。41.教學掛圖2.剪刀3.掃帚4.拉鏈1.教師評。2.口頭評量。3.是否能由日常生活週遭,發現簡單機械的原理。4.能否能由生活中的簡單機械,學習六種不同的原理。5.能由活動3-2繪製出實用的裝置,檢驗是否了簡單機械的傳動方式。資訊教育2-4-4瞭解多媒體電腦相關設備,以及圖形、影像、文字、動畫、語音的整合應用。數學領域十10/3011/054-1地球的構造4-2岩石4-3化石四、地球的構造與組成1-4-1-1能由不同的角度或方法做觀察。1-4-3-2依資料之屬性及因果關係推測其涵義。1-4-5-2由圖表、報告中解讀資料,瞭解資料具有的內涵性質。1-4-5

28、-3將研究的內容作有條理的、科學性的陳述。2-4-1-1由探究的活動,嫻熟科學探討的方法,並經由實作過程獲得科學知識和技能。2-4-1-2由情境中,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策略、規劃及設計解決問題的流程,經由觀察、實驗,或種植、搜尋等科學探討的過程獲得資料,做變量與應變量之間相應關係的研判,並對自己的研究成果,做科學性的描述。3-4-0-1體會科學是經由探究、驗證獲得的知識。3-4-0-8認識作精確信實的紀錄、開放的心胸、與可重做實驗來證實等,是維持科學知識可信賴性的基礎。6-4-1-1在同類事件,但由不同來源的資料中,彙整出一通則性(例如認定若溫度很高,物質都會氣化)。6-4-2-2

29、依現有理論,運用演譯推理,推斷應發生的事。7-4-0-1察覺每日生活活動中運用到許多相關的科學概念。7-4-0-5對於科學相關的社會議題,作科學性的理解與研判。1.能知道地球的層狀構造。2.能說出地球由外至內的層狀構造中,各層的名稱、範圍和組成物質。3.能比較地球層狀構造中各層的性質。4.能說出地球表層岩石圈和軟流圈的範圍和特性。5.能認識地球的形成過程。6.能經由周遭岩石和標本的比較了解各種岩石的特徵及用途。7.能說出岩石三大類的名稱及形成原因。8.能藉由各地圖片認識常見的數種岩石。9.能說出地球上幾種代表性化石。10.能經由觀察地層中的化石,作時代的對比並解釋環境如何變遷。11.能知道化石

30、在研究地球歷史上所具有的時間和空間的意義。1.由地球的層狀構造圖引發學生的動機。2.認識地球具有海洋、陸地及大氣等,並知道地球所擁有的物質與對我們的意義。3.藉由岩石的輕重不同,引起學生的興趣。4.由地球內外組成物質成分和性質不同的概念,得到地球具有層狀構造。5.藉由固體地球的層狀構造圖,建立地球由外至內的層狀構造。6.利用圖片認識常見的岩石,並由特徵探討其成因及用途。7.藉由活動,認識周遭環境的岩石種類與成因。8.認識常見的三種沉積岩,並由特徵探討沉積岩的成因及其用途。9.由沉積岩常見的特徵(含有化石),及以前所學過的化石,探討數種代表性的化石,如三葉蟲、恐龍和哺乳類出現在地球上的時間。10

31、.利用地質年代圖表討論分地質年代的依據化石,並建構出生物演化的訊息。11.利用化石作地層對比工作。12.由地球環境面臨的問題,了解岩石圈、氣圈、水圈及生物圈的密切關。41.教學掛圖2.地殼構造示意模型3.投影片4.岩石組1.教師評。2.口頭評量。3.觀察判斷。4.是否能由教學掛圖的指示說出地球的構造。5.能藉由活動認識週遭環境的岩石種類與成因。6.能藉由活動認識週遭環境的岩石種類與成因。綜合領域十一11/0611/125-1板塊構造學說5-2板塊邊界與地質現象五、變動的大地1-4-1-1能由不同的角度或方法做觀察。1-4-4-1藉由資料、情境傳來的訊息,形成可試驗的假設。1-4-4-2由實驗的

32、結果,獲得研判的論點。1-4-4-3由資料的變化趨勢,看出其中蘊含的意義及形成概念。1-4-4-4能執行實驗,依結果去批判或了解概念、理論、模型的適用性。2-4-1-1由探究的活動,嫻熟科學探討的方法,並經由實作過程獲得科學知識和技能。2-4-3-2知道地球的地貌改變與板塊構造學說;岩石圈、水圈、大氣圈、生物圈的變動及彼此如何交互影響。3-4-0-1體會科學是經由探究、驗證獲得的知識。3-4-0-2能判別什麼是觀察的現象,什麼是科學理論。3-4-0-4察覺科學的產生過程雖然嚴謹,但是卻可能因為新的現象被發現或新的觀察角度改變而有不同的詮釋。5-4-1-1知道細心的觀察以及嚴謹的思辨,才能獲得可

33、信的知識。5-4-1-2養成求真求實的處事態度,不偏頗採證,持平審視爭議。5-4-1-3了解科學探索,就是一種心智開發的活動。6-4-4-1養成遇到問題,先行主動且自主的思考,謀求解決策略的習慣。1.能經由活動,知道地球的陸塊位置會移動,認識大陸漂移的提出者、內容、證據。2.能說出海底擴張學說的內容。3.能指出三種學說的歷史演變過程。4.能說出地球外層是由板塊構成,及板塊會運動的成因。5.能知道板塊邊界不同於海陸界線及國界。6.能經由觀察地震分布圖、火山帶分布圖和板塊分布圖,歸納出地震和火山爆發都是因為板塊運動所造成。7.能說成張裂性板塊邊界的定義、地形和舉列。8.能說成聚合性板塊邊界的定義、

34、地形和舉列。9.能明瞭何謂褶皺、斷層,及其出現在哪種板塊邊界上。1.觀察非洲和南美洲的化石種類及親自動手拼合陸塊,建立大陸漂移學說的概念。2.完成活動5-1後發表活動中的發現,再引導出大陸會漂移的結論,介紹大陸漂移說的提出者、內容和證據。3.提問:韋格納在提出大陸漂移說的當時,並不為地質界所接受,原因為何?讓學生思考後,發現該學說中大陸漂移的動力為何?再由學生思考其答案。4.教師介紹板塊構造學說的提出,說明地球外層的岩石圈是由板塊拼湊而成的概念。5.進行小活動,建立板塊及板塊邊界的概念。6.讓學生觀察板塊分布圖與全球地震帶。7.利用圖5-3找出臺灣的位置並讓學生思考聚合作用仍未停止,則臺灣現在

35、地勢如何變化?8.利用圖5-3找出喜馬拉雅山的位置、並讓學生思考聚合作用仍未停止,則喜馬拉雅山地勢如何變化?9.讓學生思考板塊在分開和擠壓時如何改變,再介紹各種改變的名稱。41.教學掛圖2.地層構造示意模型3.活動紀錄簿1.教師評2.實作評量3.口頭評量4.能夠操作板塊示意模型組,模擬板塊移動。5.能夠說出大陸會飄移的結論6.能說出摺皺、節理、斷層的定義。數學領域十二11/1311/195-3地震5-4地貌的雕塑家五、變動的大地1-4-1-1能由不同的角度或方法做觀察1-4-5-5傾聽別人的報告,並能提出意見或建議1-4-5-6善用網路資源與人分享資訊6-4-4-1養成遇到問題,先行主動且自主

36、的思考,謀求解決策略的習慣6-4-5-2處理問題時,能分工執掌,做流程規劃,有計畫的進行操作1.能明瞭地震的主要成因。2.能解釋震央、震源、震源深度的定義。3.能說出地震規模和地震強度的定義、表示法及分類。4.能知道地震產生的災害和提出應變的方法。6.能說出風化作用的定義及舉例產生結果。7.能說出侵蝕作用的定義及舉例產生結果。8.能說出搬運作用的定義及舉例產物。9.能說出沉積作用的定義及舉例沉積地形。1.教師說明地震的大小的方法後,討論地震規模和地震強度的不同(定義、表示方式、分類)。2.讓學生發表地震的經驗及地震後在媒體上看到的災情,體認地震的可怕後,再討論應該如何將災情減少。並請學生課後再

37、多思考以準備進行活動5-2。3.用各地關於發生地震的原因之傳說,思考哪些原因可以發生地震。4.分組討論地震發生時,應採取的應便措施。5.可上網查詢或到科博館或地震中心等地參觀地震測站及地震儀。6.先建立河流從上游到下游所進行整個地質作用的過程,再分別介紹每個部分。7.學生了解風化、侵蝕、搬運、沉積作用後,討論每種作用會對地形和岩石產生何種影響,最後舉例由各種作用所造成的地形景觀。41.教學掛圖2.教學圖卡3.相關網址4.活動紀錄簿1.教師評2.實作評量、口頭評量、資料歸納整理3.能透過動6-2,發表地震來時的應變措施,及減低傷害的辦法4.能利用圖書資源相關網址蒐集並整理地震發生的原因。5.能說

38、出風化、侵蝕、搬運、沉積作用的差異。環境教育2-2-3 能比較國內不同區域性環境議題的特徵。4-2-4 能運用簡單的科技以及蒐集、運用資訊來探討、瞭解環境及相關的議題。4-3-4 能運用科學方法研究解決環境問題的可行策略。4-3-5 能運用科學工具去鑑別、分析、瞭解周遭的環境狀況與變遷。綜合領域十三11/2011/265-5臺灣的山川5-6山崩、土石流與洪水五、變動的大地1-4-1-1能由不同的角度或方法做觀察6-4-2-1依現有的理論,運用類比、轉換等推廣方式,推測可能發生的事6-4-4-1養成遇到問題,先行主動且自主的思考,謀求解決策略的習慣7-4-0-5對於科學相關的社會議題,做科學性的

39、理解與研判1.能藉由圖片說出陽明山火山地形的成因。2.能藉由圖片說出中央山脈多褶皺及變質岩的成因。3.能藉由圖片說出臺灣西部和東部地形及河流出海口處的不同及解釋成因。4.能藉由圖片說出臺灣沿海地區海浪、沿岸流作用產生的數種地質景觀。5.能說出臺灣容易造成山崩等災害的原因(地震、地形、雨量)。6.能說出土石流的定義及其災害。7.能說出洪水的原因及其災害。1.可先讓學生提供自己曾經到過的風景區的照片,根據照片中地形景觀的特徵,討論產生原因。2.由近年來人民喜愛的休閒活動洗溫泉,認識臺灣的陽明山火山地形。3.利用一些山崩的實例,探討造成山崩的主要原因,並針對每種原因思考如何防範。4.利用一些土石流的

40、實例或照片,討論土石流的定義和特性,並由特性探討土石流造成災害的原因且思考如何防範。5.介紹洪水的定義,並由產生原因,探討臺灣容易發生洪水的時期;探討臺灣洪水的特性,及產生的災害。41.教學掛圖2.教學圖卡1.教師評2.口頭評量3.能根據自身的旅遊經驗,說出旅遊景點的形特徵。4能與同學討論造成山崩的主要原因環境教育2-2-3 能比較國內不同區域性環境議題的特徵。4-2-1 能歸納思考不同區域性環境問題的原因與研判可能的解決方式。4-2-3 能分析評估國內區域性環境問題發生原因,並思考解決之道。4-2-4 能運用簡單的科技以及蒐集、運用資訊來探討、瞭解環境及相關的議題。5-3-2 具有參與地區性

41、和國際性環境議題調查、研究與解決問題的經驗。數學領域十四11/2712/03第二次段考週1-4-1-1能由不同的角度或方法做觀察1-4-4-1藉由資料、情境傳來的訊息,形成可試驗的假設1-4-4-2由實驗的結果,獲得研判的論點1-4-4-4能執行實驗,依結果去批判或了解概念、理論、模型的適用性2-4-1-1由探究的活動,嫻熟科學探討的方法,並經由實作過程獲得科學知識和技能2-4-1-2由情境中,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策略、規劃及設計解決問題的流程,經由觀察、實驗,或種植、搜尋等科學探討的過程獲得資料,做變量與應變量之間相應關係的研判,並對自己的研究成果,做科學性的描述2-4-3-2知

42、道地球的地貌改變與板塊構造學說;岩石圈、水圈、大氣圈、生物圈的變動及彼此如何交互影響2-4-6-1由力的觀點看到交互作用所引發物體運動的改變。改用能的觀點,則看到能的轉換。2-4-8-4知道簡單機械與熱機的工作原理,並能列舉它們在生活中的應用。3-4-0-2能判別什麼是觀察的現象,什麼是科學理論5-4-1-2養成求真求實的處事態度,不偏頗採證,持平審視爭議6-4-4-1養成遇到問題,先行主動且自主的思考,謀求解決策略的習慣1.協助學生複習八至十三週教學內容。2.針對八至十三週教學內容不足之處,進行進一步的說明與講解。1.準備八至十三週的習作、學習單。2.由學生針對不了解的課程進行提問。3.教師

43、講解學生容易犯錯或疑惑的內容。4.教師列印命題光碟裡的題目,作為綜合複習的參考。31.學習單2.習作3.命題光碟1.紙筆測驗2.作業檢核一、了解自我與發展潛能。三、生涯規劃與終身學習。四、表達、溝通與分享。五、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九、主動探索與研究。十、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綜合領域十五12/0412/106-1認識天氣6-2氣團與鋒面六、多變的天氣1-4-1-1能由不同的角度或方法做觀察1-4-1-2能依某一屬性(或規則性)去做有計畫的觀察1-4-3-1統計分析資料,獲得有意義的資訊1-4-4-2由實驗的結果,獲得研判的論點。1-4-4-3由資料的變化趨勢,看出其中蘊含的意義及形成概念1-4

44、-5-2由圖表、報告中解讀資料,了解資料具有的內涵性質1-4-5-5傾聽別人的報告,並能提出意見或建議2-4-1-1由探究的活動,嫻熟科學探討的方法,並經由實作過程獲得科學知識和技能2-4-3-3探討台灣的天氣,知道梅雨、季風、寒流、颱風、氣壓、氣團、鋒面等氣象語彙,認識溫度、濕度及紫外線對人的影響2-4-8-1認識天氣圖及其表現的天氣現象5-4-1-1知道細心的觀察以及嚴謹的思辨,才能獲得可信的知識5-4-1-3了解科學探索,就是一種心智開發的活動6-4-1-1在同類事件,但由不同來源的資料中,彙整出一通則性(例如認定若溫度很高,物質都會氣化)6-4-2-1依現有的理論,運用類比、轉換等推廣

45、方式,推測可能發生的事6-4-2-2依現有理論,運用演繹推理,推斷應發生的事7-4-0-1察覺每日生活活動中運用到許多相關的科學概念7-4-0-2在處理個人生活問題(如健康、食、衣、住、行)時,依科學知識來做決定7-4-0-3運用科學方法去解決日常生活的問題1.能列舉影響天氣狀況的因子。2.了解氣溫的定義、測量與特性。3.了解雲的形成原因。4.了解雨量的定義、測量與常見的形式。5.了解氣壓的定義、單位與高低氣壓中心的性質和天氣。6.了解風的定義、測量與氣壓的關係。7.認識氣團的定義和特性。8.了解影響臺灣的兩大氣團:蒙古大陸冷氣團和太平洋暖氣團的性質、盛行季節、對臺灣的影響(盛行風向和天氣狀況

46、)。9.了解鋒面的定義和種類。10.了解冷鋒來臨的時間和造成的天氣現象。11.了解滯留鋒來臨的時間和造成的天氣現象。1.利用活動6-1學會正確測量氣溫的方法,並由不同地點所測得的數據分析溫度會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2.指導各種氣象觀測儀器的使用方式以學習氣象的觀測和紀錄。3.利用觀察圖6-1中氣象儀器放置地點引導氣溫的正確測量方式和原因。4.利用氣溫的年變化圖找出臺灣一年中最高溫和最低溫的月分。5.由每天氣象報告中所聽到的晴、多雲和陰引起動機了解雲量的意義。6.由各種雲狀圖認識雲的形狀,並藉以了解各種雲狀下常見的天氣狀況。7.由生活經驗了解降水的形式有:雨、雪、冰雹等,並由此建立降水的定義。8.

47、利用之前所學到的壓力知識,認識氣壓的定義和氣象上的運用。9.利用活動6-2繪製天氣圖,親自繪出天氣圖上的等壓線,並找出高低氣壓中心的位置。10.由自己畫出的等壓線判斷風向、風速及天氣狀況。41.教學掛圖2.教學圖卡3.風向風速計4.氣溫計5.活動紀錄簿1.教師評2.實作評量、口頭評量3.是否能操作氣象觀測儀器4.能由各種雲狀圖認識雲的形狀,並了解常見的天氣狀況。5.能繪製天氣圖6.能說出降水的形式。7.能由自己繪製的等壓線判斷風向、風速及天氣狀況環境教育3-3-1 瞭解人與環境互動互依關係,建立積極的環境態度與環境倫理。家政教育3-4-4運用資源分析、研判與整合家庭消費資訊,以解決生活問題數學

48、領域十六12/1112/176-3特殊的天氣現象六、多變的天氣1-4-1-1能由不同的角度或方法做觀察1-4-3-1統計分析資料,獲得有意義的資訊1-4-4-3由資料的變化趨勢,看出其中蘊含的意義及形成概念1-4-5-2由圖表、報告中解讀資料,了解資料具有的內涵性質1-4-5-5傾聽別人的報告,並能提出意見或建議2-4-3-3探討台灣的天氣,知道梅雨、季風、寒流、颱風、氣壓、氣團、鋒面等氣象語彙,認識溫度、濕度及紫外線對人的影響2-4-8-1認識天氣圖及其表現的天氣現象3-4-0-6相信宇宙的演變,有一共同的運作規律6-4-2-1依現有的理論,運用類比、轉換等推廣方式,推測可能發生的事6-4-

49、2-2依現有理論,運用演繹推理,推斷應發生的事7-4-0-1察覺每日生活活動中運用到許多相關的科學概念7-4-0-2在處理個人生活問題(如健康、食、衣、住、行)時,依科學知識來做決定7-4-0-3運用科學方法去解決日常生活的問題7-4-0-5對於科學相關的社會議題,做科學性的理解與研判1.了解寒流的成因和來臨時的天氣特徵,並知道其所造成的災害並提出減少災害的方法。2.了解梅雨的成因和來臨時的天氣特徵,並知道其所造成的災害並提出減少災害的方法。3.了解颱風的成因、發展條件和來臨時、來臨後的天氣特徵,並知道其所造成的災害並提出減少災害的方法。4.了解乾旱的成因和造成的影響,並明瞭珍惜水資源的重性。

50、5.認識聖嬰現象的發現史、特性與影響性。1.由低溫特報的新聞,認識寒潮爆發來臨的情況。2.由6-2節的冷鋒部分,討論寒潮爆發的成因。3.由氣象古諺或新聞剪報或生活經驗等知道寒流的天氣狀況(低溫)和所造成的災害。4.由6-2節的滯留鋒部分,討論梅雨的成因。5.由小活動【雨量的比較】由臺北和恆春兩地的平均月降雨量分布圖,明瞭臺灣夏季多雨的原因和冬季北部多雨、南部少雨的原因。6.由颱風的發展條件探討颱風減弱或消失的原因。7.由聖嬰現象發生時在各地造成災害的影片或照片,認識聖嬰現象海水溫度異常分布情形,引起大氣環流情形,所帶來的各地災害。41.教學掛圖2.教學圖卡1.教師評2.口頭評量、資料歸納3.能

51、說出梅雨季節的成因。4.能說出天氣變化與自然災害的關聯資訊教育3-4-5能實作簡易資料庫以管理資訊。3-4-7能利用網際網路、多媒體光碟、影碟等進行資料蒐集,並結合已學過的軟體進行資料整理與分析。環境教育4-3-3能藉各種媒體主動積極蒐集國內外環保議題與策略。4-3-4能運用科學方法研究解決環境問題的可行策略。4-3-5能運用科學工具去鑑別、分析、瞭解周遭的環境狀況與變遷。家政教育3-4-5瞭解有效的資源管理,並應用於生活中綜合領域十七12/1812/247-1有機化合物的特性7-2碳氫化合物的命名和結構七、有機化合物1-4-1-1能由不同的角度或方法做觀察。1-4-2-1若相同的研究得到不同

52、的結果,研判此不同是否具有關鍵性。1-4-2-3能在執行實驗時,操控變因,並評估不變量假設成立的範圍。1-4-3-2依資料推測其屬性及因果關係。1-4-4-2由實驗的結果,獲得研判的論點。1-4-5-4正確運用科學名詞、符號及常用的表達方式。2-4-1-1由探究的活動,嫻熟科學探討的方法,並經由實作過程獲得科學知識和技能。2-4-4-6瞭解原子量、分子量、碳氫化合物的概念。3-4-0-1體會科學是經由探究、驗證獲得的知識。3-4-0-4察覺科學的產生過程雖然嚴謹,但是卻可能因為新的現象被發現或新的觀察角度改變而有不同的詮釋。3-4-0-5察覺依據科學理論做推測,常可獲得證實。5-4-1-1知道

53、細心的觀察以及嚴謹的思辨,才能獲得可信的知識。6-4-1-1在同類事件,但由不同來源的資料中,彙整出一通則性(例如認定若溫度很高,物質都會氣化) 。6-4-2-1依現有的理論,運用類比、轉換等推廣方式,推測可能發生的事。7-4-0-1察覺每日生活活動中運用到許多相關的科學概念。7-4-0-5對於科學相關的社會議題,作科學性的理解與研判。1.能由舊經驗來分別有機化合物和無機化合物。2.能透過實驗了解竹筷中所含的各種有機化合物。3.能說出乾餾的定義與操作方法。4.能說出烷、烯、炔和芳香烴的命名。5.能比較烷、烯、炔和芳香烴的結構不同。1.利用簡單的方法,即燃燒法,來區別有機化合物和無機化合物。2.

54、教師可介紹烏拉的故事,讓同學了解有機化合物可以在實驗室以人工合成,並知道第一個以人工合成的有機化合物為尿素。3.說明乾餾的定義:將物質隔絕空氣加熱的方法,而將物質分解,是一種化學變化。4.透過實驗,使同學了解竹筷乾餾的過程,以及檢驗各項產物的方法。5.藉由實驗讓學生了解到有機化合物與無機化合物的區別。6.以簡單的口述說明烴的意義、分類和命名。7.教師可以用保麗龍及牙籤組合成的分子模型,說明烷類中甲烷、乙烷和丙烷分子的立體結構,使學生有立體概念。8.以結構式的平面表示法來介紹分子結構。9.藉由保麗龍和牙籤的操作,使學生了解炔類與笨的分子模型,進而了解兩者的結構式。41.教學掛圖2.分子模型組3.活動紀錄簿4.蒸發皿5.酒精燈6.硫酸銅晶體7.坩鍋鉗1.教師評2.實作評量3.能區別有機化合物無機化合物的分別4.是否能理解碳原子排列的各種形狀特性5.能由活動中碳所有機化合物的特性。6.是否能理解有機化合物的結構。 7.是否能比較飽和烴和不飽和烴的差別。生涯發展教育3-5-2培養解決生涯問題的自信與能力兩性教育3-4-7尋求突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