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单元综合检测(四)第四单元(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1.最新历史正剧英雄曹操于2013年正式热播,该剧首次为曹操翻案,塑造了一个英雄曹操。曹操统一北方的决定性战役是()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C.长平之战D.赤壁之战2.下边的示意图反映的战役发生在()A.200年B.208年C.220年D.222年3.下列哪些是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的共同点()都发生在三国时期都是我国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结果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都是统治阶级内部
2、争夺权力的斗争A.B.C.D.4.公元220-589年的中国历史,被史学家通称为“魏晋南北朝”,这其中的“魏”是指()A.曹魏B.北魏C.东魏D.西魏5.赤壁之战后,三国鼎立的局面基本形成。都城在建业的政权,国号是()A.魏B.蜀C.吴D.汉6.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评价,哪一项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A.战乱频繁,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B.三国鼎立,形成了国家分裂局面C.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D.局部统一,为再次统一创造了条件7.魏晋南北朝时期唯一统一全国的政权是()A.曹魏B.西晋C.东晋D.北魏8.下图描绘了我国古代一次著名战役的情景,在这场战役中出现了“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
3、声鹤唳”等成语,以下对这次战役描述正确的是()A.发生在公元4世纪前期B.是古代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C.前秦军队上下一心,作战勇猛D.淝水之战后,南方陷入混乱状态9.“鲜卑族本身,尽管因此而不再作为一个单一民族存在,但在另一个民族大家庭中得到了永生。”使鲜卑族“得到了永生”的历史事件是()A.管仲改革B.商鞅变法C.戊戌变法D.孝文帝改革10.在学校举行的一次“历史故事会”中,一位同学介绍了北魏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时期的一次重要改革的内容。他的下列介绍与史实不符合的是()A.规定官吏按季度领取俸禄B.颁布均田令C.改为汉族的姓D.农民不再承担徭役和兵役11.商鞅和北魏孝文帝都是我国历史上著名
4、的改革家。他们变法和改革的共同作用是()A.促进了民族大融合B.学习了汉族先进文化C.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D.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12.观察下图,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移民南迁后,主要集中在()A.岭南一带B.四川一带C.长江中下游一带D.东南沿海地区13.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出现,世界各国加强了联系,而早在东晋、南朝时,我国南北方经济就出现了互相交流的局面,这时南方人可以吃到的北方粮食品种是()A.小麦B.玉米C.水稻D.白菜14.在南朝时期,有一位北方人慕名到当时南朝的政治经济中心和最大的都会旅游观光。他去的城市是()A.洛阳B.杭州C.建康D.汴梁15.无论是在“吴蜀时期”还是在“东晋
5、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都得以开发,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A.江南气候温暖湿润B.江南土地肥沃C.南方统治者施行仁政D.北方人口南迁并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16.“天气新晴,是夜必霜。有闰之岁,节气近后,宜晚田。桃花落在尘土里,打麦打在泥浆里;桃花落在泥浆里,打麦打在尘土里。处暑种高山,白露种平川,秋分种门外,寒露种河湾。”这些谚语出自的著作可能是()A.缀术B.水经注C.齐民要术D.九章算术17.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司马迁为写史记游历了许多地方,收集了大量资料,在这一点上,下列人物中与司马迁最相似的是()A.祖冲之B.郦道元C.贾思勰D.华佗18.李平一家利用暑假去古都洛阳旅游。在洛阳
6、的八景之一龙门山色,他们看到断崖上有许多佛像。你知道他们浏览了什么名胜古迹吗()A.秦始皇陵兵马俑B.云冈石窟C.龙门石窟D.花山壁19.总结概括某一时期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很重要的方法。下面是一位初一同学在学了某一时期的历史后作的概括,你认为这一时期是()A.先秦时期B.春秋战国时期C.秦汉时期D.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0.(2012常德学业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是()A.社会动荡不安与民族仇杀混战B.政权分裂与社会的倒退C.民族大融合与逐步走向统一D.少数民族掌握中原政权与国家走向分裂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1题10分,第22题12分,第23题14分,第24题1
7、4分,共50分)21.判断下列表述是否正确,正确的在括号内打“”,错误的打“”。(10分)(1)与“三顾茅庐”的故事相关的历史人物是曹操。()(2)赤壁之战后,刘备先据荆州大部分地区,后进入益州。()(3)建立北魏政权并统一黄河流域的民族是匈奴。()(4)三国时发明的灌钢法是冶炼技术的一大进步。()(5)祖冲之最杰出的贡献是在数学方面,首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数。()22.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的社会大分裂时期,战争给人民带来了灾难和痛苦,但同时也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文明的交流与传播。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这段非凡的历史吧。【识图联想】(1)请正确填写图一中三国的地理位置。(
8、6分)A.;B.;C.。【应用创新】材料一“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南阳武侯祠联材料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南北朝民歌敕勒川(2)读材料一对联并结合图一,分析此对联颂扬的人物是谁。“水面偏能用火攻”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4分)(3)结合图二和材料二,说说在南北朝时期北方出现了怎样的趋势。(2分)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古代,由于天灾人祸不断,人口的流动始终没有停止过。有时还遇见大规模的流民浪潮。历史上中原人口纷纷向南迁移
9、有三次高潮:第一次是永嘉之乱(八王之乱)后的人口南迁在人力作为生产力主体的古代,人口的迁移客观上加速了迁入地生产的发展材料二江南之为国盛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宋书材料三面对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中国政府在2010-2015年的五年规划中提出不仅要鼓励国内地区间人口流动,还要改善进城务工人员的生活条件。(1)假如你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一位生活在北方黄河流域的汉族人,你将会和你的家人及同乡迁移到什么地方?(2分)请说出迁移的主要原因。(2分)(2)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时期的社会生产状况?(2分)(3)自东汉末年以来的人口南迁,对当时的社会发展起到了怎样的
10、作用?(4分)(4)针对近年出现的农民进城务工、劳务输出等迁徙现象,结合材料三谈谈人口流动与经济发展有什么关系。(4分)2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燕州刺史穆罴进曰:“移都事大,如臣愚见,谓为未可。”高祖曰:“卿便言不可之理。”高祖曰:“黄帝以天下未定,居于涿鹿,既定之后,亦迁于河南。”魏书卷十四材料二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自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元也;宜改姓元氏。谓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资治通鉴请回答:(1)上述材料中的“高祖”“魏主”指的是同一个人,他是谁?(2分)(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中高祖主张“移都”的目的是什
11、么?(2分)他将都城移到了哪里?(2分)(3)判断材料二指的是哪次改革?(2分)材料所反映的应是改革中的哪项具体内容?(2分)(4)你如何评价这次改革?(4分)答案解析1.【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公元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弱胜强,打败袁绍,战后基本上统一了北方黄河流域。故答案为B。2.【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史图结合分析能力。由图中“曹军、孙刘联军”以及标注的地名,可判定该战役是208年曹操与孙刘联军进行的赤壁之战。3.【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分辨能力。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均发生在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之前,是东汉末年割据军阀为了争夺地盘进行的战役,是我国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
12、,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依此可知,本题选D。4.【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魏晋南北朝”中的“魏”指的是三国时期的魏国,因为是曹丕建立,又称“曹魏”。北魏、东魏、西魏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朝。5.【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魏国的都城是洛阳,蜀国的都城是成都,吴国的都城在建业,西汉都城是长安,东汉都城是洛阳。故本题选C。6.【解析】选D。本题考查对知识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时注意题干中关键语句提示“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即可用排除法选择正确答案为D。7.【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280年,西晋灭掉吴国,完成了南北
13、的统一。曹魏和吴、蜀三国鼎立,东晋和北方一些割据政权对峙,北魏和南朝对峙。故本题选B。8.【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分辨能力。由题中图片所给信息和题中成语,可判定该战役是383年,东晋和前秦之间进行的淝水之战。在这次战役中,东晋军队上下团结一致,战术得当,以少胜多打败了军心涣散、骄傲轻敌的前秦。前秦败退后,北方再次出现割据混战局面。据此可知本题答案为B。9.【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北方各族社会的进步,加快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进程。通过改革,也使鲜卑族汇入了更加先进的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这个整体中,有利于社会的进步。10.【
14、解析】选D。本题属于逆向思维题,主要考查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重要内容。北魏孝文帝规定官吏按季度领取俸禄、颁布均田令,迁都以后孝文帝要求南迁的鲜卑人必须把洛阳看作是自己的家乡,一律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提倡与汉人通婚。故答案为D。11.【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都是我国历史上成功的改革,极大地促进了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故本题选D。而A和B分别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和结果,C是商鞅变法的作用,均与题意不符。12.【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识记能力。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迁人口主要集中在长江中游的益州、荆州和长江下游
15、的扬州地区。13.【解析】选A。东晋南朝时,在太湖、鄱阳湖和洞庭湖一带开辟出大量湖田。人们还把北方农作物的栽培、施肥、牛耕等先进技术与南方水田种植经验相结合,在江南地区普遍实行麦稻兼作,小麦最初在北方种植,这一时期推广到了南方。14.【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识记情况,根据教材内容可知:南朝时的政治经济中心和最大的都会是建康。15.【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所列举的四个选项都属于江南地区经济得以开发的原因,但本题需要回答的是最主要的因素,在江南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当时南迁的北方农民和带去的先进生产技术发挥了最主要的作用。16.【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阅
16、读题干中谚语,由“打麦”“处暑种高山,白露种平川,秋分种门外,寒露种河湾”等有效信息,判定该谚语是关于农业的。故本题选C。A、D是数学著作;B是地理学著作。17.【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分析能力。郦道元在编著水经注时对所得各种资料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并进行实地考察,寻访古迹,追本溯源,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故本题选B。18.【解析】选C。本题为情境选择题,考查对知识的灵活应用。从题干“洛阳”“龙门”入手,可以判断所问的名胜古迹是指龙门石窟。因此,C正确。19.【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结合图示中的信息“北方民族大融合”和“南方经济大发展”即可推断出答案,其反映的是三国两
17、晋南北朝时期。20.【解析】选C。本题为实际应用题。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随着边境少数民族的内迁,汉族与这些少数民族关系错综复杂,民族战争连年不断。但是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中逐渐融合,这是民族关系的主流。北魏孝文帝改革就是适应了这种历史发展的潮流,促进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大融合。故正确答案为C。21.答案:(1);(2);(3);(4);(5)。22.【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分析能力。第(1)题,依据所学知识,魏国占据北方,蜀国在川蜀之地,吴国盘踞江东,依此可知A是魏国,B是蜀国,C是吴国。第(2)题,由“六出七擒”“一心只为酬三顾”“武侯祠”等有效信息,便可判定该人物是诸葛亮,
18、在此基础上,链接史实:208年,孙刘联军用火攻以少胜多,打败曹军,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第(3)题,西晋末年,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使北方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材料二的诗歌本为鲜卑语,后鲜卑语消失,被翻译成汉语保存下来,是民族融合的结果。答案:(1)A魏;B蜀;C吴。(2)诸葛亮;赤壁之战。(3)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趋势。23.【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归纳能力。第(1)题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2)题结合材料回答。第(3)题可从劳动力、生产技术等方面回答人口南迁的作用。第(4)题是开放性题目,可从正反两方面回答人口流动带来的影响,人口流动既促进经济发展,又带来许多社会问题。答案:(1)江南地区。原因:躲避北方战乱。(2)南朝。(3)人口南迁,不仅使南方增加了大量劳动力,而且由于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和发展,随着江南地区的开发,南方经济逐渐赶上北方。(4)提示:现实生活中的人口流动和人口迁移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但是,如果管理不善,也会带来负面影响,如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容易造成环境污染、社会治安状况下降,如何改善和保障进城农民工的待遇、生活,及其子女的受教育问题等。(言之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家庭教育服务合同
- 酒店餐厅品牌使用权与管理合同
- 农村金融机构品牌建设方案
- 山东消防施工合同
- 工程设备材料采购合同
- 学校食堂大楼承包施工合同
- 销售苗木合同
- 农户打井合同范本
- (18)-《四大名著》常考知识点
- 剩余土方清运合同范本
- 中国大学mooc《高级财务会计(暨南大学) 》章节测试答案
- 第7课 全球航路的开辟和欧洲早期殖民扩张(教学课件)-【中职专用】《世界历史》(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 2024春期国开电大本科《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在线形考(形考任务一至六)试题及答案
- RFJ 011-2021 人民防空工程复合材料(玻璃纤维增强塑料)防护设备选用图集(试行)
- 皮肤病的总论
- 让改革创新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
- 前房积血护理查房
- 【课件】五指活动课程讲解
- 采煤机说明书-样本
- 数控折弯机操作手册样本
- 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单招财经类职业技能测试考试题库(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