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整理)谏太宗十思疏教案_第1页
(精心整理)谏太宗十思疏教案_第2页
(精心整理)谏太宗十思疏教案_第3页
(精心整理)谏太宗十思疏教案_第4页
(精心整理)谏太宗十思疏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谏太宗十思疏教案一、教学目标1、德育目标“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积极意义的把握2、知识目标在诵读中积累一些文言实词的义项和文言虚词的用法。理清课文的论证思路。学习本文设喻、对比论证的运用,体味语言风格。3、能力目标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培养文言语感。以读促写,联系现实生活,进行写作训练。二、教学分析A教材分析(1)谏太宗十思疏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四单元“寻觅文言津梁”中的第二篇文章。本文用了许多骈偶句式,但骈散语句交替运用,既整饬庄重、气韵充沛,又自然流畅,内容充实,言之有物,代表了初唐时期散文的创作成就。它是一篇奏疏,作者从国家的长治久安出发,提出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等政治

2、主张。以此为突破口,可引导理解在本单元其它文章(文体不同)中作者如何寄寓自己的主张、观点、感情等。B教学对象分析如何结合初中文言文学习的基础,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篇文章,提高学生的文化、语言素养,是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问题。一方面,虽然高中生在初中阶段学过一定数量的文言文,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但由于唐朝年代较为久远,阅读障碍较多,如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都是他们的弱项。对文章中所记载的文学常识、文学典故、典章制度等感到陌生,或者从来没有接触过,所以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另一方面,学生对文中生动鲜明的比喻和深入浅出的说理都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在教学中,我将利用他们的好奇心来激发他们学习

3、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三、教学设计A课时安排:2课时B教具要求:多媒体教室、黑板、粉笔等C教学重点:诵读文章,感受文句,培养自学文言文的能力。2辨析文中文言实词,积累文中文言虚词的用法,区别文中古今异义词的含义。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虚怀若谷,虚心接纳他人的意见;勤俭朴素,继承优良传统。D目标难点1 学习本文比喻说理的方法,体会对偶句、排比句的风格特征。2.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虚怀若谷,虚心接纳他人的意见;勤俭朴素,继承优良传统。四、教学步骤教学过程是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的全方位展现。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用两个课时按以下四个环节进行

4、:1、课前预习指导。1)通读原文;2)借助工具书,疏通字词;3)初步了解文章结构与内容,总结十思;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熟读第一段,掌握第一段的生字词、通假字、活用字、文学常识及特殊句式。2.掌握第一段的逻辑结构和比喻论证的手法1、导入新课,激发兴趣众所周知,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少不了沟通。那么,如何与人沟通、使对方采纳自己的建议,则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学习谏太宗十思疏一文,我们一起来看看作为谏议大夫的魏征,是如何向九五至尊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提建议的。(1分)作者简介:魏征,字玄成。唐朝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太宗时任谏议大夫、检校侍中。魏征敢于犯颜直谏,所言多被太宗采纳。有诗文流传于世。

5、写作背景:李世民登基后,改元贞观。在贞观初年,他吸取隋亡教训,保持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国计民生的政策。 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富足、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国家安定。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而魏征却能清醒地看到繁荣昌盛的背后隐藏着危机,在群臣齐唱赞歌时,上书进谏。课文标题讲解:A太宗庙号。中国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里奉祀时追尊的名(3分) 贞观年号。用于纪念的名号,被认为是帝王正统的标志。 李世民姓名。为表尊崇,要对帝王的名字进行回避,即“避讳”。如本文第三段中的“则思知之以安人”当作“则思知之以安民”,这里为避李世民的讳,以“人

6、”代“民”。B疏:封建时代臣子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文心雕龙·章表“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2、检查预习:1)随机点名检查同学诵读,让学生注意重点字的读音。 (3分)求木之长(chán) 浚(jùn) 壅(yng)蔽 谬(miù)论 黜(chù)恶2)重要实词:(6分)必浚其泉源(浚,疏通)承天景命(景,大)虽董之以严刑(董,监督,管理)3)抽取三名学生翻译第一段,每名学生翻译一句话,并点出个别文言实词及重要虚词。 (20分)第一段译文:(A)臣听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稳固它的根底;想要河水流得远长,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

7、;要使国家安定,一定要积聚它的德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河水流得远长,根底不稳固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道德不深厚却想国家的安定,臣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象陛下这样)明智的人呢?(B)国君掌握帝位的重权,处在天地间最高的地位,不考虑在安乐时想到危难、用节俭来消除奢侈,这就如同砍伐树木的根却要求树木茂盛,阻塞水的源头却希望水流的长远一样啊!第1段解析:作者以“固本浚源”为喻,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答:开篇并没有直接提出“十思”的内容,而是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打开话题,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论述,口气不卑不亢,令人警醒。a先从正面说,用比喻推理(“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

8、必浚其泉源”)引出正题:“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三句排比,两个作比喻,浅显易懂,不容置疑。b再从反面申述:“源不深而望流之远而况于明哲乎!”这样就加重了强调意味。c进一步明确指出“人君”地位高,责任重大,如果“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要想国家长治久安是不可能的,如同“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一样荒诞。这一段的结尾,照应前面,又充分利用了“木”与“水”的比喻。重要虚词 A、以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连词,表目的,译为“来”)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连词,表目的,译为“来”)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介词,译为“把”)(一)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9、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操当以肃还付乡党。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余船以次俱进。 (二)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

10、“用来”“以致”等。 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不赂者以赂者丧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三)动词 1以为,认为。  皆以美于徐公。 2用,任用。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四)名词。译为:缘由,原因。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 (五)通假 1通“已”,已经。  日以尽矣。 2通“已”,止。  无以,则王乎? B、所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代词,用在动词前,组成名词性词组,译为“的人”)山峦为晴雪所洗(

11、介词,“为所”,表被动)C、盖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副词,大概)朕闻,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不有死(句首语气词,不译)D、而 源不深而望流之无(边词,表转折) (一)连词用法1表示并列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

12、所劫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7表示因果关系。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8表示目的关系,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 "你"。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三)通“如”:好像,如同。 军惊而坏都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而后】才,方才。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4

13、)找出古今异义。(2分)臣虽下愚(下愚,最愚昧无知的人。谦词。今无此意。)5)词类活用和通假字。(3分)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使动用法,使稳固)则思江海下百川(名词作动词,居之下)6)特殊句式。(4分)(1)判断句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7)利用剩余时间读熟第一段。(4-6分)第五、说板书设计谏太宗十思疏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中心论点: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厚而思国之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熟读第二、三段,掌握第二、三段的生字词、通假字、活用字、文学常识及特殊句式。2.掌握“十思”“九德

14、”的内容和作者的政治理想。一、检查诵读,抽三名学生读前两段,其中一名读第一段,两名合读第二段。(6分)二、1)疏通字音和实词。 (4分) 壅(yng)蔽 谬(miù)论 黜(chù)恶能克终者盖寡(克,能够)将有作(作,兴造。指兴造宫室一类事情)则思谦冲以自牧(牧,修养)则思慎始而敬终(敬,慎)则思正身以黜恶(黜,排斥)2)找出古今异义。(2分)承天景命(景,大。今常用于景色。)3)词类活用和通假字。(3分)宏兹九德(使动用法,使光大) 振之威怒(通“震”,威吓) 则思无以怒而滥刑(通“毋”,不要)4)特殊句式。(4分)介宾后置句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简能而任之(简,选拔

15、)5)抽取五名学生翻译第二、三段,其中两名学生翻译第二段,三名学生翻译第三段(20分)(C)所有帝王,承受上天的大命,开头作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贯彻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夺取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难了吗?大凡在深重忧患当中必须竭尽诚意对待臣下,得志以后就放纵自己傲慢地对待一切人;竭尽诚意就能使胡和越这样隔绝、疏远的地方也能结成一体。(D)傲慢地对待人,就是骨肉亲属也能成为各不相关的人。虽然用严刑来监督他们,用声威吓唬他们,结果大家只图苟且免除罪罚,却不怀念仁德,表面上恭顺而不是内心里悦服。怨恨不在于大小,可怕的是众人;(百姓和皇帝的关系,就象水和船一样),水能载船也能够颠覆船,这是应该深切警惕的。第

16、2段解析: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凡百元首,承天景命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头几句,寥寥数语,就概括了历代君主能创业不能守成的普遍规律,这虽说是人之常情,但要“思国之安”,就必须以理性去克服它。接下来,作者以“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设问,引出更为具体的分析论证,指出“殷忧”与“得志”的不同心态:殷忧,必竭诚以待下;得志,则纵情以傲物。而“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对人的态度不同,其结果反差强烈,这说明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如果失去了民心,即使动用严刑也无济于事。“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这里借鉴古人的论述,

17、将君和民的关系比做水与舟的关系,切中要害,振聋发聩,令人警觉。(E)如果真的能够作到:看见引起自己爱好的东西,就想到应该知足来警惕自己;将要兴建宫室土木,就要想到适可而止,使百姓安宁;想到君位高而且危,就要不忘谦虚加强道德修养;恐怕自己骄傲自满,就要想到江海所以巨大,是因为能居于百川之下;(F)游乐忘返地打猎时,就要想到古人说的“一年三次”田猎为限度;忧虑自己松懈懒惰时,就要想到自始至终都要谨慎;怕自己耳目被堵塞、遮蔽,就要想到虚心接受下面意见;担心有谗邪的人在自己身边,就想到要自身正直,斥退邪恶的人;恩惠所施加,就要想到没有因为偏爱而给予不恰当的奖赏;惩罚所涉及,就要想到没有因为生气而滥用刑

18、罚:(G)总括这十思,扩大这九德的修养,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们,选择好的意见采纳它,那些有智慧的就会施展他们的全部才谋,勇敢的就会竭尽他们的威力,仁爱的就会广施他们的恩惠,诚信的就会报效他们的忠心,代臣武将都能重用,(皇上)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何必劳神苦思,事事过问代替百官的职务呢?第3段解析: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十思”的核心内容是正己安人,但具体又有所侧重。“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这两条是戒奢侈,如喜好器物美色,大兴土木,劳民伤财等;“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这两条是戒骄躁,劝皇帝要恪守职分,不骄不躁,虚怀

19、若谷,从谏如流;“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是劝皇帝不要放任纵欲;“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是劝皇帝勤勉政事,不要怠惰;“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是说“兼听则明”;“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是说“偏听则暗”;“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是说赏罚要有尺度,不因喜怒而有所偏颇。“十思”就是十条劝诫,句句坦诚,字字惊心。文章最后从正面论述做到“十思”的好处,描绘出“垂拱而治”的政治理想。其中提到的“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即“用人”“纳谏”策略,实际上成为初唐的治国方略,创造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6)拓展延伸(分小组讨论,各小组派出一名代表来回答)(46分)

20、1、试分别“居安思危”“杞人忧天”,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还是陋习?2、从作者“创业容易守成难的观点出发”,请你为现在的“富二代”、“啃老族”们提出建议三、说板书设计见欲 知足自戒 将作 知止安人 念危 谦冲自牧 惧溢 江海下川乐游 三驱为度 忧怠 慎始敬终 虑蔽 虚心纳下 惧邪 正身黜恶恩加 因喜谬赏 罚及 以怒滥刑总十思 宏九德 简能任 择善从智尽谋 勇竭力 仁播惠 信效忠文武用 垂拱治 何劳苦 代百司第六、总结&反思&概括A1.本文在论证主要观点时的论证方法和角度是怎样的?本文的主要观点是“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在提出主要观点之前,作者打了两个比方,“求木之长者,必

21、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泌浚其泉源。”作者打这两个比方,是为了使主要观点显豁。接下来,作者从反面论证了这个观点,如果国君不积德义,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那么就像“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一样,国家是不会安定的。第二自然段,作者又从历史的角度来证明观点。作者以概述的方法,列举历史上的君主“善始者繁,克终者盖寡”,告诫太宗“竭诚以待下”。作者以对比论证的方法,分析了“竭诚待下”的两种结果。“竭诚以待”下,则“吴越为一体”;不“竭诚待下”,则“骨肉为行路”。因此,要善待“下”,否则,君主之“舟”,就有倾覆的危险。言词之致,述理之尽,发人深思,耐人寻味。2.“十思”与中心论点之间是个什么

22、关系?这“十思”,涉及的方面比较广,细究起来,涉及到欲望、行为、品质、纳言、赏罚等各个方面,但是,所有这些,都与“积德义”有关,是“积德义”具体作法。“总此十思,宏兹九德”是对“十思”的总结。只有积了“德义”,才能达到理想的政治境界:“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仁德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3魏征提出的“十思”能给我们哪些写作的启示呢?一是陈述意见的针对性。这奏疏是给皇帝看的,是用来劝谏皇帝的,所以“十疏”所陈述的内容无一不针对帝王的易犯病,又无一不为“垂拱而治”的封建统治着想,使唐太宗乐于接受。二是思考问题的全面性。这“十思”的内容涉及到与帝王冶国兴邦有关的十个问题。从生活到政

23、治,从人个欲望以品德修养,凡存在的主要问题作者全都考虑到。不但指出问题,而且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真是面面俱到,煞费苦心。三是安排条款的序列性。“见可欲”“将有作”“念高危”“惧满溢”“乐盘游”“忧懈怠”“虑雍蔽”“惧谗邪”“恩所及”,排列井井有条,多而不乱。四是语言表达的齐整性。“十思”十句,句式大致相同,构成排比,一气呵成,形成齐整,气势磅礴。显然,这篇古代佳作给我们带来很多有益的写作启发。4作者魏征对以严法治国持什么看法?我们现在强调健全法制,你认为可行吗?魏征对“严法治国”既没有推崇,也没有反对,只是认为“法制”不是问题的关键,根本还在于统治者对天下黎民要竭诚相待。我们强调健全法制,实际

24、也是为了使天下变成一个公平合理的社会,这与魏征主张“竭诚以待”是一致的,那当然是可行的。B写作特点: 比喻论证,生动形象文中运用了大量生动的比喻,借以阐发治国安民的思想,言简意赅,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如文章开篇谈论治国要注重“积其德义”这一根本原则时,从两个方面比喻论证,即“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和“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固其根本”是树木长得高的必要条件,而“浚其泉源”,也是水流得长远的前提,运用自然中的现象比治国的原则,浅显易懂而又生动形象。 正反对比论证,加强说服力正反对比论证集中在一、二自然段,正反对比,使被说明的道理突凸了出来。如“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而从反面来说“根本不固而求木之长”,“知其不可”,因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