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实验名称1:比较塑料尺和木头尺的性质实验目的:借助感觉器官,通过比较塑料尺和木头尺,找出塑料和木头的特性。实验材料:每位学生准备一把塑料尺、一把木头尺实验步骤:1、观察、比较塑料尺和木头尺的特点。2、学生分组实验,填写观察记录表。塑料尺子木头尺子轻便透明防水耐磨实验结果:塑料具有防水、轻便、透明等性质。木头耐磨。实验注意:除表格中所列内容之外,学生发现的其他有关塑料和木头的特点也要填入观察记录表内。实验名称2:塑料杯遇热水的研究实验目的:通过实验验证塑料杯遇热后的变化,使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要重证据。实验材料:三个相同质地的塑料杯或矿泉水瓶、热水、冷水、空水槽。实验预测:塑料杯遇热会变软(变硬、
2、不变化)。实验步骤:1、把一个塑料杯放入水槽(防止水洒在桌子上)中,在塑料杯内倒入热水,盖上瓶盖,静置2分钟。用手感觉一下,与空塑料杯做比较,他们有什么不同。2、把另一个塑料杯放入水槽中,在塑料杯内倒入冷水,盖上瓶盖,静置2分钟。用手感觉一下,与空塑料杯做比较,他们有什么不同。实验现象:装热水的杯子形状变了,变软了。装冷水的杯子,形状不变。实验结论:塑料杯遇热会变软,遇冷形状不变。实验注意事项:1、小心被热水烫伤,注意安全。2、注意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重证据的思想,由于所选取的实验材料(塑料瓶的质地)不同,遇热后,塑料瓶的形状变化不一定是一致的,很可能有的没变化而有的发生了形状的变化,要求
3、学生要如实记录自己的观察实验结果。实验名称3:比较塑料与布的性质实验目的:通过对比实验,进一步认识塑料不具有透水性和透气性的特点,培养学生根据现象分析原因并用科学的知识进行解释的能力。实验材料:每位学生准备一只塑料手套、一只棉布手套、水槽、水实验步骤:1、两只手分别戴一只塑料手套,一只棉布手套。同时把两只手放在强光下晒3分钟左右,体会手的感觉。摘下手套,观察手(尤其是手指、手心)是否有汗珠。2、将戴有两只不同材料手套的手伸入盛有水的容器中,2分钟后体会手的感觉,并摘掉手套观察两只手是否湿润。实验现象:阳光下戴塑料手套的手感觉很热,手心有汗,戴棉布手套的手感觉不很热,手心基本没有汗;伸入水中的戴
4、塑料手套的手不湿,戴棉布手套的手湿润。实验结论:塑料不具有透水性和透气性。实验注意事项:手套口不宜过大,可以用皮筋将手腕处的手套口轻轻扎住。实验名称4: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现象(物体振动发声)实验目的:1、使学生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实验原理:振动发声是很普遍的自然现象,声音可以听到,物体的振动可以看到,触到,还可以通过振动物体对其他物体的作用表现出来。只要物体在发声,它一定是在振动;物体停止振动,声音也就停止。选择不同的发声物体,进行多次实验,便可以使学生归纳出振动与发声之间的关系。实验材料:钢直尺(废锯条或塑料尺)、音叉、锣、鼓、豆子、培养皿、水。实
5、验步骤:1、将直尺一端紧压在桌面上,一端悬空,用手指拨直尺。可以听到直尺发出的声音,看到直尺在振动。用手按住直尺,使振动停止,声音也就停止。2、敲击悬挂的锣,听到锣声;用手轻摸锣面,可以感到锣的振动。用手按住锣面,不使其振动,锣声也就停止。3、在鼓面上放两粒豆子,敲鼓,听到鼓声,同时可以看到豆子在鼓面上跳动,说明鼓皮在振动。停止敲鼓,鼓皮停止振动,豆子停止振动,鼓声也就停止。4、敲击音叉,可以听到音叉发出的嗡嗡声;用手轻摸音叉,可以感到音叉在振动。这时如果把音叉接触培养皿内的水面,可以看到溅起水花,水面出现水波。音叉停止振动,嗡嗡声也就停止。实验结论:各种物体发声时都在振动,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
6、生的。实验名称5:物体传声的实验(木头传声实验和水传声实验)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使学生理解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中都能传播。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对自己生活周围自然现象的研究兴趣。实验原理:声音在气体、固体、液体等弹性媒介中都能传播。为了说明这个问题,必须控制实验条件,排除其它媒质传播的可能,只保留其中一种媒质起作用。实验材料:两个纸杯、细绳、针、火柴棍、两个小石块、两块砂纸、收音机、塑料袋、塑料胶带、大水槽、水、绳子、棍子。实验步骤:一、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方法一:(1)制作土电话:取两个纸杯,在杯底正中各钻一个小孔,再用一根长线,把两端各穿入一个纸杯的小孔内,在线头处打结或绑上一根火柴棍,
7、不让线脱出来。就做成了一副土电话。(2)三人一组,甲乙两人将土电话拉开,线要绷紧,乙将土电话筒紧扣在耳朵上,丙站在乙旁边。甲对着土电话筒,用丙听不到的声音发话,让乙说出甲讲了什么话。由此证明固体是可以传声的。(3)四人一组,将土电话两副在水平方向呈十字拉开,线相交处用线扎紧,以保证两根线接触良好。一人对着电话筒小声发话,其余三人都可收听到。这说明声音是可以向四面八方传播的。实验注意:1、做土电话的筒或杯,底部要薄,越薄越容易振动,传声越好。2、做电话线的材料越紧密越好,例如细金属线比粗棉线传声效果好。3、通话时线要绷紧,导线与筒底接触要良好。方法二:一个同学用手轻轻地挠桌面,保证其他同学在离桌
8、面较远的地方听不到,让另一同学把耳朵紧贴在桌面上,看能否听到挠桌面的声音。如果能听到,说明固体能传声。实验注意事项:1、小组成员交替操作,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完整的操作过程。2、学生挠桌面时用力要适中,切勿敲桌面或发出较大声响。3、不要大声喧哗,以免影响实验效果。二、声音在液体中传播方法一:1、往水槽中加入多半槽水2、将两个石块或两块砂纸在水中摩擦,让一个同学耳朵紧贴到水槽边上听。可以听到摩擦声,说明液体能传声。实验注意:1、两石块或两砂纸摩擦,用力要适当,要以站在一边的同学听不到,只有将耳朵紧贴在水槽上才能听到为宜。2、小组成员要轮换操作,使每个学生对液体传声都能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三、声音在
9、气体、液体中传播1、将收音机打开,调到一个收音效果最佳的波段,放至最大音量。这时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播到学生耳中的,说明空气可以传声。2、把收音机装入塑料袋,用塑料胶带将袋口封死,将它悬挂在水槽上面的棍下,使其浸在水中。学生依然能听到收音机发出的声音。这时声音传播的路途中有一段是靠液体传播的,由此证明液体也能传声。实验名称6:做小鼓实验目的:会用各种材料制作小鼓,并能通过实验找出最适合做鼓面的材料应具备的特点。实验材料:圆形的容器(碗、罐头瓶等)、塑料袋、气球、棉布、牛皮纸、报纸、橡皮筋或胶带、剪刀等。实验步骤:1、用圆形的容器(碗)做鼓身,分别选择一种材料(如:橡胶薄膜、塑料薄膜、牛皮纸、棉
10、布、报纸)做鼓面,用橡皮筋(或胶带、胶水)将它绷紧在鼓身上。鼓就做成了。2、敲击鼓面,比较用不同材料制成的鼓面发出的声音。实验结论:敲击不同材料的鼓面发出的声音不一样,声音与材料的性质有关。弹性好、韧性大的材料做鼓面材料好。 实验名称7:制作小乐器(用瓶子做风琴)实验目的:培养学生研究乐器的兴趣。实验材料:6个大小相同的玻璃瓶、水、钢笔(或铅笔)实验步骤:1、把6个大小相同的玻璃瓶排成一排,每瓶间隔4厘米。2、第一个瓶装满水,第二个瓶比第一个瓶稍微少装一点水,第三瓶比第二瓶少装一点,以此类推,最后一个瓶子装的水最少。3、用铅笔或钢笔轻敲每个瓶子,听它们发出的声音。4、找出每个瓶子最合适的装水量
11、。实验结论:瓶内的装水量、敲击瓶子的力度使得声音的高低、大小都不同。利用此原理可以制作简单的乐器。实验名称8: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推理能力。实验材料:每组三块厚纸板(长、宽约20厘米)、尺子、剪刀、固定纸板的橡皮泥、手电筒、蜡烛、火柴、塑料管。实验原理:光在同种媒介中沿直线传播。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对比实验,即同一束光在直线通道中能通过,在弯曲通道中不能通过的实验,可以很好的说明这个问题。实验步骤:方法一:1、用厚纸板做成大小、形状一样的纸屏,将其编成1、2、3号。在1号、2号屏的中心打一直径为45毫米的小孔。2、将蜡烛和1
12、号屏、3号屏按序排成一条直线。调整蜡烛高度,使其与1号屏上的透光孔高度一致。观察。可看到通过小孔的光束投射到屏3上,形成一个光斑。用直尺测量可发现光源、小孔、光斑的中心处在同一直线上。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3、在蜡烛与屏1之间或屏1与屏3之间插入屏2。调整屏2的位置,可发现只有当屏2上的小孔与屏1和光源在同一直线上时,屏3才能看见光斑。这说明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方法二:1、点燃蜡烛或让电灯通电,蜡烛和电灯发出的光射向四面八方,像蜡烛、电灯等能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2、将一个纸筒的一端用蜡纸封口(或装一主玻璃片)。再用硬纸做一个稍小的圆筒,筒的一端用硬纸板封口,在硬纸板的中央用针钻一小孔。
13、3、将两筒套在一起,使大筒的蜡纸面向外,小筒的针孔面向外。4、将小孔对准作为物体的蜡烛,眼睛挨着蜡纸,前后调节两筒间的距离。可看到蜡烛火焰上部的光通过小孔后照到纸屏的下部,而蜡烛下部的光通过小孔后照到纸屏的上部。这样,在纸屏上就会出现与蜡烛火焰形状相似的倒立的像。这一现象叫小孔成像。小孔成像的实验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方法三:用笔直的塑料软管对准点燃的蜡烛时可以看到光,而当软管折成一定角度时再看蜡烛,就看不到光。实验结论: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实验注意事项:1、每块硬纸板之间最好相距15厘米左右。2、点燃蜡烛,划火柴时、硬纸板上打孔时都要注意安全。3、要保护眼睛,不要直视光源。实验名称9:
14、光能透过哪些物体实验目的:1、使学生通过实验区分不同物体的透光程度,会根据透光程度对物体进行分类。2、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实验材料:手电筒、白纸、玻璃、毛玻璃、书本、卡纸、矿泉水等。实验步骤:1、一位同学站在桌边,将一张白纸立在桌子上当屏幕。2、另一同学拿着手电筒,手电筒距白纸平面大约10厘米。3、第三位同学分别将桌上的各种物体放在手电筒与白纸之间。观察白纸上的情况并做记录。实验现象:玻璃能让光全部通过;毛玻璃、矿泉水能让光部分通过;书本、卡纸不能让光通过。实验结论:透明物体能让光全部通过;半透明物体能让部分光通过;不透明物体不能让光通过。不同物体的透光程度不同,据此可以将物体分为透明、半
15、透明和不透明三类。实验注意:1、手电筒照射时要与桌面平行。2、手电筒与物体要保持适当的距离。更换被测物体时,应使手电筒与被测物体的距离保持不变。实验名称8:影子的形成(影子产生的条件)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影子产生的条件-有光、有挡光的物体。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认识自然现象的兴趣。实验材料:手电筒、铅笔、白纸。实验步骤:1、拿手电筒对着铅笔,观察影子是否存在。2、使手电筒发光,在手电筒和白纸之间不放置铅笔,观察影子是否存在。3、让手电筒照射铅笔,观察在铅笔后的白纸上有什么现象产生。实验现象:手电筒不打开,对着铅笔,没有影子;打开手电筒,没有铅笔,没有影子;打开手电筒,对着
16、铅笔,白纸上才会有影子。实验结论:有光,没有挡光的物体,没有影子;没有光,有能挡光的物体,也没有影子;有光,有挡光的物体,才有影子。因此,有光,有挡光(不透明)的物体,是产生影子的两个基本条件。此外,还要有一个能显影的地方,如屏幕、白墙等。实验注意:此实验最好在光线较暗的地方进行,实验效果才更明显。实验名称9:光的反射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光的反射现象。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实验材料:平面镜、带缝隙的硬纸板(缝隙大约1mm)、手电筒、白纸、直尺、铅笔、橡皮泥。实验步骤:1、一位同学用手扶着镜子,使镜子立在桌子上(也可以在镜子下面粘上橡皮泥,固定在桌子上);2、另一位同学一手扶着一块
17、带有缝隙的硬纸板,一手拿着手电筒,使光通过缝隙照在镜子上;3、在硬纸板与镜子之间垫一张白纸,可以观察到呈现在白纸上的一条直线光束。这时请第三位同学在纸上用尺子比着画出镜子反光的路线。4、改变镜子摆放的角度,反复实验,让学生动态观察光的反射现象。实验现象:手电筒发出的光通过单缝板照到平面镜上之后改变了原来的传播路线。实验结论:光遇到镜子等强反光物体时,会发生反射现象。被反射后的光线仍沿直线传播。实验注意:1、一定要遮挡室内透光的地方。2、带有缝隙的硬纸板,缝隙不要太宽,大约1毫米左右。实验名称10:镜子反射光的游戏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光可以在几面镜子之间进行多次反射。2、培养学生初步
18、的实验能力。实验材料:两块大小相同的平面镜、一支铅笔、胶布。实验步骤:1、用胶布黏贴在两面镜子的背面,把它们连接起来。2、把两面镜子立在桌面上,使它们构成大于900的夹角,将铅笔放在镜子前面。数一数镜子里有几个像。3、将两镜面慢慢合靠,使夹角减小,观察镜子里的所成像的数目。(发现夹角减小,经两平面镜所成的像越来越多。)4、将两平面镜相对,从两个镜子中可以看到无数个铅笔的像。实验结论:将两镜面连接起来,构成一定的角度。在两面镜子的夹角中立一个物体,由于光的多次反射,可以看到镜中出现很多的像;角度越小,看到的像越多。实验名称11:彩虹的成因(制造彩虹)实验目的:1、通过认识彩虹的成因,使学生知道太
19、阳光是由七种不同的单色光组成的。2、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三棱镜的作用,同时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实验能力。实验原理:色散是指复色光(例如白光)通过透明介质以后分解成单色光的现象。要做成光的色散实验,首先要选用合适的复色光,一般都用日光。因为日光是多种单色光的混合体,光线强烈,色散后形成的光谱明显。其次,要选用对一切单色光都具有较高折射率的透明介质,一般都用三棱镜。入射的白光进入三棱镜后发生折射,由于各单色光的折射率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折射角度,这样,一束白光便分解成为带状的七色光谱。方法一:实验材料:三棱镜、平面镜、白色的纸屏实验步骤:自制三棱镜的方法:用无色透明有机玻璃片或玻璃片粘成三棱柱体,在它的
20、一侧开一小孔。用注射器往小孔里灌满清水,塞上塞子,就能当三棱镜使用。1、用平面镜把太阳光反射到三棱镜上。2、将三棱镜绕它的轴转动,当调到一个适当位置时,在屏幕或白墙上会看到一条彩色的光带。3、观察这条彩色的光带,它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组成的。这说明白光能分散成七种单色光。方法二:实验材料:水盆、平面镜实验步骤:1、在盆里倒入三分之二容积的水,将平面镜斜放在水中,把水盆放在向阳处。2、调整镜面的斜度,使照在镜子上的太阳光经水反射到白墙上。3、观察反射到墙上的光,是一条彩色的光带,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组成。这说明白光能分散成七种色光。方法三:实验材料:喷雾器、水实
21、验步骤:在室外,背对太阳,用喷雾器喷水,让太阳光照射到雾状的水珠上。观察,可以看到它会像三棱镜一样把阳光分散成七种色光,形成彩虹。实验结论:阳光是由七种色光混合而成的。下雨时或雨后,空中悬浮着很多小水滴,它们会像三棱镜一样,将阳光分散成七种色光,形成彩虹。实验注意:提醒学生不要用眼睛直视阳光,以免灼伤眼睛。实验名称12:红、绿、蓝三色光的合成(三色光混合实验)实验目的:观察红绿蓝三原色光混合后的色彩,使学生知道利用这三种色光可以混合出不同的色彩来。实验材料:3支手电筒、红绿蓝玻璃纸、胶带、白纸。实验步骤:1、分别往3支手电筒上用胶带蒙上红、绿、蓝三种颜色的玻璃纸。2、将白纸放在地上,两个同学任
22、意分取两只手电筒,将三种色光在白纸上两两混合,观察混合后的色彩并记录。3、将3支手电筒同时照射白纸,即让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观察并记录。红绿红蓝蓝绿红绿蓝混合后的色彩实验现象: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在一起,会出现白光;红光与绿光混合出现黄光;红光与蓝光混合出现品红色光;绿光与蓝光混合出现深蓝色光。实验结论:红绿蓝三原色光混合后会出现新的色光。实验注意:1、用胶带把玻璃纸牢牢地粘在手电筒上,一定不要让任何的白光泄露出来。2、光照射到白纸上的距离不要太近。3、室内光线要暗。4、每次实验都要反复多做几次。实验名称13:小电珠发光的实验(让小灯泡亮起来)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使学生认识小灯泡、电池、电线。
23、2、指导学生能用一个灯泡、一节电池、一根或两根电线组成电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步骤:方法一:实验材料:小灯泡(1.5v)、电池、导线、胶带、开关等。1、认识干电池、电池盒的正负极、小灯泡、灯座、开关。2、将电池放入电池盒,先将电池的负极与电池盒的簧片接触,再将电池的正极压入电池盒内。然后,将小灯泡插入电池盒,即使电珠的尾部和灯座下的金属片接触。3、用两根导线,一根连接电池盒的正极与灯座的一端,另一根连接电池盒的负极与灯座的另一端。小灯泡发光。4、先把开关的闸刀扳起,将开关接入电路。发现小灯泡没亮。放下闸刀,合上开关,可看到小灯泡亮了。使学生认识到电是可以流动的,只有当电路闭合时,电才能从
24、电池流出,通过小灯泡,开关,使小灯泡发光。断开开关,电路断开,电流不能从电池流出,小灯泡不能发光。方法二:材料:一根导线、小灯泡、电池用胶带把导线的一端跟小灯泡的螺纹连在一起,导线的另一端跟电池的一头连上,然后将小灯泡底下的锡点接触电池的另一头。可看到小灯泡发光。方法三:材料:两根导线、小灯泡、电池用胶带把两根导线分别跟小灯泡的螺纹和小灯泡底下的小圆点粘在一起,两根电线的另两端分别跟电池相连,组成电的通路。小灯泡发出亮光。实验结论:1、只要将小灯泡的螺纹跟电池的一头连上,将小灯泡底下的黑色锡点跟电池的另一头连上,小灯泡就能发光。要使小灯泡亮起来需要一个完整的回路。2、开关可以接通或切断电流,控
25、制灯泡的亮与灭。合上开关,电路闭合,形成完整的电流通路,小灯泡发光;断开开关,电路断开,小灯泡不能发光。实验注意:1、实验前先把开关的闸刀扳起,电路连接完毕,经检查无误后,再按下闸刀。2、灯泡插入灯座时,一定要使灯泡的尾部和灯座下的金属片接触。3、把电池插入电池盒时,应先将电池的尾部(负极)压在电池盒内的簧片上,再把电池的正极压入电池盒内,绝对不可把电池的正负极用一根导线直接相连,这样会造成短路。4、注意引导学生寻找实验不成功的原因,想办法解决。让学生明确灯泡损坏、电池没电、导线两端没有露出金属部分、灯座接触不良等都容易造成实验不成功。实验名称14:制作开关实验目的:1利用身边的材料设计并制作
26、一个简单的开关,并用它来控制电路。2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实验器材:小灯座、小电珠、开关、电池盒、电池一节、导线、软木块(约10cm×6cm×1cm )、图钉、回形针。【实验步骤】1.制作小开关。(扣式开关或按压式开关)(1)把回形针伸开成S形,用图钉把回形针的一端与导线一起固定在木板上,另一端固定另一个图钉,就做成了一个扣式开关。如需接通电路,回形针的另一端与另一个图钉相接触即可。(2)将回形针的一头翘起,另一头用图钉固定在软木块上,做一个按压式开关。如需接通电路,将翘起的一头按下与图钉接触即可。2连接简单电路:用导线、小电珠、开关、电池连接成一个电路。合上开关,小
27、电珠发光,说明有电通过电路中的各个部分,包括通过开关。3.取掉开关,在开关处接入自制的小开关,先后闭合、断开开关,观察自制小开关能否控制小电珠的发光。【注意事项】1教材中制作开关的连接零件是裸线型的回形针。虽然教材中用到了一节电池,其电压很低,人触摸根本没有感觉,但对一个尚未接触过有关电知识的三年级学生来说无疑会造成一种错觉,对他们来说电器的开关就可以照着书中的方法去做。其实我们生活中的开关外部(手触摸的部分)是绝缘材料制作的。因此要提醒学生绝对不能用220伏做电源进行该实验。2提醒学生:不能用湿布擦电器开关,也不能用湿手触摸电器开关。使学生懂得安全用电常识,逐步养成安全用电的习惯。实验名称1
28、5:检验导体和绝缘体的实验(检验物体是否导电)实验目的:1、知道什么是导体、绝缘体。能辨认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实验材料:电池(附电池夹)、小电珠(附灯座)、导线、单刀开关、铜丝、铁丝、玻璃、布条、塑料等实验原理:导体和绝缘体是两种导电性能不同的物体。通过把这两种物体分别安装在同一电路中,灯泡有亮有灭的对比实验,可以简单明了的说明这个问题。实验步骤:1、连接简单电路:用导线、小电珠、开关连接成一个电路。合上开关,小电珠发光,说明有电通过电路中的各个部分,包括通过开关。2、取掉开关,在开关处接入一段铜丝或铁丝时,观察小电珠是否发光。(小电珠仍能发光,说明有电通
29、过铜丝或铁丝。可见铜丝、铁丝等是能够导电的。我们把铜、铁等这一类能够导电的物体叫导体。)3、在取掉开关处接入橡胶或塑料等材料时,观察小电珠是否发光。(小电珠不发光,说明没有电通过电路,也没有电通过橡胶或塑料,可见橡胶、塑料不容易导电。我们把橡胶、塑料等这一类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实验结论: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常见的导体、绝缘体见下表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各种金属、碳棒、大地、人体、盐水等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橡胶、塑料、玻璃、木条、布条、纯净水等实验名称16:磁铁吸铁的实验(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实验目的:1、使学生能认识几种磁铁:条形、蹄形等。2、通过实验
30、使学生知道磁铁能吸铁,初步了解磁铁的一般常识。3、初步培养学生进行实验的能力和兴趣。实验材料:各种形状的磁铁、玻璃板、铁钉、曲别针、橡皮、小石块、木块、5分硬币、大头针、图钉、塑料尺子等。实验步骤:研究的问题: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实验猜想:磁铁能吸铁。实验验证:1、认识各种形状的磁铁:条形磁铁、蹄形磁铁、环形磁铁、圆柱形磁铁。2、用条形磁铁一个一个去靠近桌上的实验材料,看哪些物体被吸住了,哪些物体不被吸引?并观察被吸的物体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不被吸的物体又是什么材料制成的。3、换做其他磁铁重复实验2,将实验结果填入实验记录表。实验解释: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都是用铁制成的。实验结论:磁铁能吸铁。实
31、验记录表 实验物体实验结果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不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钉子纸橡皮大头针曲别针5分硬币铝合金石块实验名称17:哪种情况磁铁吸得多?实验目的:1、能用定量的方法,观察磁铁吸引曲别针的“能力”。2、能从实验结果中,发现磁铁的磁力大小与被吸引物体与磁铁之间的距离有关,距离越近,吸引力越强,反之则越弱。实验材料:磁铁、塑料盘子、大头针、尺子、线、支架。实验步骤:研究的问题:磁铁在哪种情况下吸得多?猜想:磁铁离大头针近时吸得多。实验验证:1、用线拴住磁铁挂在支架上,磁铁下方放一塑料盘子,盘子中盛上大头针。2、用尺子测量磁铁与盘子的距离,数数磁铁吸引大头针的数量,并作记录。3、改变磁铁与盘子的距离
32、,多实验几次,记录每次磁铁吸引大头针的个数。4、对比实验结果,发现规律。实验现象:磁铁离盘子越近,所吸引大头针的个数就越多,反之,则越少。实验结论:磁铁的磁力大小与被吸引物体和磁铁之间的距离有关,距离越近,吸引力越强,反之则越弱。实验注意:使用尺子测量时,要让学生保持尺子平直,不能倾斜,学会正确使用尺子。实验名称18:磁铁的什么部位吸引力最强实验目的:1、通过猜测、实验验证,使学生明确磁铁吸引力最强的部位是磁铁的两端(磁极)。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实验原理:磁铁各部位的磁性强弱不是均一的,它由中间向两端逐渐增强,磁性最强的两端称为磁极。通过磁铁比较不同部位吸引铁物的多少的实验,
33、可以使学生直观地认识这个问题。实验步骤:要研究的问题:磁铁的什么部位吸引力最强猜想:磁铁的两端吸引力最强。验证:方法一:实验材料:条形磁铁、同样大小的铁钉或曲别针。实验步骤:1、用小铁钉在条形磁铁中间(红蓝颜色的交界处)试一下,可知此处几乎没有磁性。2、在条形磁铁两边的三分之一处、三分之二处和两端分别挂一些小铁钉,使小铁钉在磁力的作用下首尾相连。记录各部位吸起小铁钉的数量并作比较。实验现象:磁铁从中间向两端吸引小铁钉的数量依次增多,两端吸引小铁钉的数量最多。实验结论:磁铁两端的磁性最强。方法二:实验材料:蹄形磁铁、条形磁铁、铁粉、塑料片实验步骤:1、在条形磁铁上放一张塑料片,然后把铁沙均匀的撒
34、在塑料片上。同时轻轻敲击振动塑料片。观察,可看到磁铁吸引力强弱的情况(铁沙多而密集的地方说明磁力强)。2、换做其他磁铁反复实验,找出磁铁磁力最强的地方。实验现象:铁沙在塑料片上的分布不均匀,在磁铁两端的铁沙特别多,中间特别少。实验结论:磁铁两端的磁性最强,我们称为磁极。不论什么形状的磁铁,都有两个磁极。磁铁让我们知道了一种神奇的力-磁力。实验名称19:磁极的指向(磁极指南北)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磁铁有指南北的性质。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实验方法:方法一:实验材料:水槽、水、泡沫塑料、条形磁铁实验步骤:1、辨别教室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2、在水槽里倒入多半槽水,将条形磁
35、铁放在泡沫塑料上,轻轻放入水中。静止后观察。实验现象:磁铁一端指南,叫南极,用s表示;一端指北,叫北极,用N表示。实验结论:磁铁具有指南北的性质。方法二:实验材料:条形磁铁、牛皮纸条(宽3厘米、长8厘米)、棉线实验步骤:1、将牛皮纸条对折成一纸套,用棉线把纸套吊起。2、将条形磁铁插入纸套中,待磁铁稳定下来时,可以看到它指南北方向。实验结论:不论什么形状的磁铁,都有指南北的性质。磁铁N级指向北方,S级指向南方。实验注意:做实验时,注意周围不要有其它磁性物质,以免干扰实验的准确性。实验名称20:磁极的相互作用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磁铁的两级同级相斥、异级相吸。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归纳
36、概括能力。实验原理:磁铁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力,把各种磁铁的N极与N极、S极与S极、N极与S极相互接近,可以发现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具有一个共同的规律:同极相斥,异极相吸。实验方法:方法一:实验材料:条形磁铁两块,圆铅笔两支。实验步骤:将条形磁铁甲架在两支铅笔上,用条形磁铁乙的两极分别接近条形磁铁甲的两极。观察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实验现象:1、当乙磁铁的N极与甲磁铁的N极相接近时,两磁铁相斥,条形磁铁甲向后退。2、当乙磁铁的S极与甲磁铁的S极相接近时,两磁铁相斥,条形磁铁甲向后退。3、当乙磁铁的S极与甲磁铁的N极(或乙磁铁的N极与甲磁铁的S极)相接近时,两磁铁相吸,条形磁铁甲向前进。实验结论:条形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方法二:实验材料:蹄形磁铁两块、直尺实验步骤:1、把两块蹄形磁铁平放在桌面上,使他们的N极与N极、S极与S极相对,相距510厘米。用手轻轻推着两块磁铁,使他们的磁极逐渐相互接近,观察。可发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特色小镇开发建设合作合同
- 职业卫生课程设计崔晓红
- 统计学课程设计作业
- 化工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 自动循环配料课程设计
- 照明课程设计日志模板
-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制度
- 电骰子 课程设计
- 硕士课程设计论文格式
- 自动大门plc组态课程设计
- 2023年二轮复习解答题专题十七:二次函数的应用(销售利润问题)(原卷版+解析)
- 《ISO56001-2024创新管理体系 - 要求》之26:“9绩效评价-9.3管理评审”解读和应用指导材料(雷泽佳编制-2024)
- 2024至2030年中国除草剂行业市场前景预测及未来发展趋势研究报告
- 三年级上册乘法竖式计算练习200道及答案
- 2024-2030年中国泥炭市场深度调查研究报告
- 组建学校篮球队方案
- 政务服务中心物业服务投标方案【新版】(技术方案)
- (正式版)YS∕T 5040-2024 有色金属矿山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标准
- HJ 179-2018 石灰石石灰-石膏湿法烟气脱硫工程技术规范
- JT-T-617.7-2018危险货物道路运输规则第7部分:运输条件及作业要求
- 消弧产品规格标准化规定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