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语教育的价值归正:培养表达力.docx_第1页
母语教育的价值归正:培养表达力.docx_第2页
母语教育的价值归正:培养表达力.docx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母语教育的价值归正:培养表达力环顾世界,多元文化的深度博弈已经聚焦于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语言软战争”。重塑 汉语语用的文化品质,持续提升其创造性活力,理当上升为期待华夏文化振兴的亿万中国公 民的“国家共识”,这也是学界和政界共同深切关注的“语言强国”战略的逻辑起点,它必 然要具体落实到作为国家文化建设奠基工程的母语教育,落实到培育公民建立在言语理解和 鉴赏之上的表达力乃至表现力。现代心理科学将人的记忆分为机械记忆和理解记忆两类。即 使是古代蒙学教育或当代接受性学习中着力养成的最精准的背诵能力,充其量也只是建立在 不无懵懂意味的机械记忆功能之上的:而以精思和灵悟为本源的表达力乃至表现力,作为“开

2、 慧根、启心智”的一种外在显现,主要是基于思维、想象甚至创造性思维而释放出来的。“念 藏经”、“嚼木札”式的呆读死记就完全属于只“入肚”而不“开窍”的机械记忆,此种浑浑 需栗的原始“记性”不可能奠定作为复杂心智活动的思维之基础;而即使是属于“理解记忆” 中的那种“记性”,也远不能代替创造性思维能力本身,它至多构成后者的i种基础性条件。 作为宇宙的精华,人之悟性与记性,人之深刻的思维力、表达力与理解性记忆力是同步萌芽、 互补发展的。教育心理学界基于心理测量学的实验已经形成普遍的共识:成人后的智力水平, 恰恰取决于此前综合因素尤其是思维力和表达力的开发程度,而不是仅仅取决于机械记忆的 生理发育程度

3、5。因此,强调基于思维的表达力在教育中的重要性,显然符合“表达是思 维的体操”这一科学判断。问题是在从自然人向社会人演化的过程中,母语习得链条中存在 着先接受、后表达的特定时序关系,这种形式上的时序关系往往容易“遮蔽”表达与接受这 种性质上的主次关系。人类文化的传播和创造必然要经历两个互相衔接的环节。就个体而言, “感知f思维f表达”,从而抒怀宣志、敞亮思想。就社会而言,“创意表达一生成文化一推 进文明”,即以凝结了精思大智的语言表达来形成人类文化的智慧成果并推动文明社会的持 续演绎。其中,汇聚公民个体心智的表达力深具关键价值一一其强弱盛衰关乎国家甚至人类 文明的发达程度,以至它成为各国文化创

4、造力的深刻象征:“表达是人类文化的母亲。”6 “言语表达力”具有循序发展的阶段性。表达力是指主体在输出性语用中依循语法通则来准 确用词、规范造句而晓人事义所达到的诉诸理性的程度及其效应;而表现力则指主体在输出 性语用中凭借系列修辞技艺而释放心灵能量、凸显生命才情、展示己智慧所达到的撼人 心魂的程度及其效应。真正的“言语童子功”并不是“读经热”所刻意推崇的那种滚瓜烂熟 的机械性背功,而是基于规范表达、迸发心智活力的言语表现力。因此,学校教育应当通过 艺术点拨去激发学子自觉表达的强烈动机,并以这种强烈动机驱动其突破单向接受的阅读范 式,从而习得积极和全面的语用能力,催生其洋溢着个性魅力的言语表现力

5、。展望未来,在 文化创新主题得到进一步凸显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顺势及时重构母语教育的能力体系:以 “思”为中枢,以“听、读、视”为基础,以“说、写、评”为指向,不仅拓宽学习者语用 的广度,而且拓展其语用的深度;不仅关注学习者的输入型语用能力,而且旨在强化其输出 型语用能力;不仅重视借助于眼、耳、口等感官的外显语用能力,而且高度强调缜密推演、 超常想象和创新思维等源于心灵的内隐语用能力,这种输出型语用的最高指向就是理想的积 极语用。7四、母语教育的语言哲学元命题:表达为本20世纪以降,人类哲学研究的中心己发生重大转向:语用问题己经上升为哲学研究的 中心,所谓“语言学转向"(lingui

6、sticturn)乃至“语用学转向w (pragmaticturn)即是。法 国当代杰出的哲学家保罗利科(Paul-Ricoeur)在1978年曾表示:“这种对语言的兴趣,是 今日哲学最重要的特征之一疽'8这里“语言”主要指语用即语言表达。这一由德国语言 哲学家洪堡特所开启,历经索绪尔、维特根斯坦、奥斯汀、塞尔、乔姆斯基等哲人之思的学 术长旅,贯穿着一条鲜明的学理探索的主题线:人类日益深刻地关注着自身的言语现实和语 用行为,持续深入地将研究重心置于作为存在主体的言语生成、表达和创造之上,共时态的 静态语言观逐渐进化到历时态的动态语用观,而全部语言之“用”则聚焦在思维主体置身于 特定时代

7、、生活场景和具体语境中的独立自主的表达。9这种哲学的“语言学转向”,与 现代语言学自身的发展有诸多交集之处。被誉为“现代语言学之父”的索绪尔,把言语活动 分成“语言"(langue)和“言语"(parole)两部分:“言语总是通过个别语言来表现自身的, 没有言语,语言就不存在。反之,语言则完全独立于个人,它不可能是个人的创造,其本质 上是社会的,并以集体为前提索绪尔对静态、抽象和普遍的“语言”与动态、具体 和个性的“言语”之清晰区别,昭示了个人主体“表达”指向的动态言语观的诞生,促成了 现代语言理论和语言哲学思维的一次跃进。作为20世纪作出最伟大贡献的理论语言学代表, 乔姆

8、斯基认为人天生具有普遍性的语言“深层结构”,通过与外界语言互动即“表达”而转 换为形式有序的“生成语法”(以特定句子显现的常规集合),即具体可感的句子结构;并通 过持续不断的“表达”而使个人的言语行为走向成熟。这里,“表达”成为“转换生成”的 唯-具体途径,构成语言能力发展的枢纽。11 20世纪中后期兴盛的语用学,无论是奥斯 汀的“言语行为理论”,还是格莱斯的“合作原则”理论等,均关注特定语境中主体在语言 使用中的意义(meaninginuse) 12,这种"使用"包括理解他者的“表达”与输出自我的“表达”,一种“表达”由浅入深、循序推进人际互动和心灵交往,意义由此生成,价

9、值借 此实现。现代语言哲学与语言理论的发展表明,人类所有富于意义的精神活动必然聚焦语 言 的表达活动,唯有“表达”才构成语言活动的核心和语用过程的目的。这样,从现代语 言哲学和语言理论到母语教育理论之间就得以辟出一条敞明的逻辑通道:母语教育的目的当 然指向学习者表达力的持续养成。为此,我们需要理清言语表达、言语接受与言语主体三位 一体、主次有别的特定关系。第一,言语表达与言语接受两者构成目的与条件的关系。言语 表达是全部语用活动的根本目的和价值达成,实现酣畅淋漓、感人肺腑的表达,是一切语用 活动的终极意义。包括认知、理解和鉴赏在内的言语接受,则是言语表达的必要条件,就人 的全部语用活动而言,它

10、是形成言语表达的一种不可或缺的基础。没有言语接受,思维无所 凭依,表达无以形成;而没有言语表达,人作为主动积极的创造性智慧存在,就可能贬值为 单纯接受语符指令的“机器人”之类的工具性存在。久之,必然荒废人脑这个“智能金矿” 所潜蕴的巨大创生力。第二,言语表达是人之主体性的确证。人的语用活动包含从接受到表 达、从理解到创生的完整过程,既然表达构成接受的目的,那么,表达当是生命主体性的逻 辑显现。人的语用链条上如果缺失了表达环节,那么,其主体性就无法获得I员I满的释放和升 华。作为“语言学转向”的代表性哲人维特根斯坦,其语用意义理论表明:“一个词的意义 就是它在语言中的用法。”13由此推论,一个语

11、用主体的价值就是他(她)在表达中的价 值。主体生命因思维而获得存在,主体存在价值因表达而获得亮丽的确证。表达的本质不仅 是敞亮独特生命的“此在”,而且“照亮”本心之外客观世界的“他在”,赋予“他在”以被 表达所获得的应有价值和意义;人,作为-种自觉自为的创造性存在,唯有凭借或思虑深沉 或才情迸溅的活力表达,才能凸显自己精神的本质力量,实现意义的创生和生命价值的升华。 换言之,人是作为一种“表达的存在"而与广袤世界建立价值联系并拥有之的,表达就是人 的存在、就是这种存在最深刻的象征。今天,人类对这两者在本质上同一性的认识,超过了 以往任何历史时期,以至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大家海德格尔如是说

12、:“我们首先就在语言中并 寓于语言了第三,人的主体性与表达力构成正比关系。语用主体的自主性愈是强烈, 其表达欲则愈是旺盛、表达力愈趋劲健;反之,表达力愈是充沛和卓越,就愈能凸显语用者 鲜明的主体性。在般语境中,两者构成了和谐递增的正比关系。这种特点在洋溢着民族精 神的母语表达中尤其突出,以致洪堡特的下列论断己成为世界语言学界的共识:“民族的语 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两者的统程度超过了人们的任何想象。气15 因此,源于个人主体性的母语表达力,自然合成民族主体精神的表达力和创生力;反过来, 欲蓄养语用者的主体性,当必淬砺并炼就其行云流水、才情洋溢而不失思虑严谨、逻辑缜密 的卓越表

13、达力和表现力。任何一国的母语教育,当以锻造现代公民必备的这种表达力和表现 力为价值旨趣,以“立言”促“立人”,以“立人”促“立国”。综上所论,"表达为本”实 质上包含了三层含义:唯有表达才是言语接受的目的,唯有表达才真正是人之主体性的深刻 象征,唯有表达力才是衡量主体价值的主要标准。在此背景下,汉母语教育理当顺应世界语 言哲学的价值发展趋势,实现从“接受本位"向“表达为本”这种教学范式的重大转换进而 带动实践方法的整体创新。只有这样从语言哲学上确立汉母语教育的元命题,才能超越中观 层面的课程观和微观层面的教学观,洞悉并祛除古今母语教育认识之积蔽,重建具有文化创 新意义的母语

14、教育新观念一一培养卓越的表达力和表现力。这种“重建”母语教育范式的学 术意义和语用价值,将超越对当前“读经热”教育具象的即时性审视和评议,并在现实层面 凸显指向国家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世界语言发展史表明,母语不仅是开启民族文化记忆之 门的钥匙,更是创造民族文化未来辉煌的工作母机。文化创新的核心必先是汉语创新:不仅 仅是强化己有汉语经典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更应提升未来汉语精品的创生力和开发力。这就 需要培育公民基于理解和鉴赏的表达力乃至创造性表现力,以母语本位立场打造富有表现精 神和创生个性的活力汉语,并使之逻辑地深远转化为未来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强势。当然,我 们质疑“三百千”之类蒙学读物能否荣膺“经典”之名,毫不有悖于-致敬中华民族历久弥新 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