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8论语六则论语六则 戴真华戴真华 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春秋末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家、儒家的创始人。始人。孔庙孔庙孔子教学场景杏坛杏坛诵读论语论语论语是是孔子的弟子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关于孔子言行孔子言行的的记录,是记录,是儒家儒家的经典之一。的经典之一。论语的体裁:论语的体裁:语录体语录体关于关于论语论语“四书四书”:南宋朱熹把:南宋朱熹把大学大学中庸中庸孟孟子子论语论语合称合称“四书四书”。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诵读时读准字音,正确停顿、诵读时读准字音,正确停顿;2、阅
2、读注释,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并翻译课文;、阅读注释,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并翻译课文;3、理解六则语录中包含的道理,、理解六则语录中包含的道理, 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4、理解语录的含义,受到启发,、理解语录的含义,受到启发, 联系自身实际,学以致用。联系自身实际,学以致用。5、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1、注音、注音论论 曰曰 说说 愠愠 罔罔 殆殆 好好 诲诲 焉焉lnynho yndi同同“悦悦” yuyu wnghu矩矩j文言文学习步骤文言文学习步骤”:一、熟读课文一、熟读课文二、理解文意:二、理解文意:1、重点词
3、语的含义(本文特别是理、重点词语的含义(本文特别是理解文中解文中“而而”字的不同用法)字的不同用法)2、句意的直译、句意的直译3、句意的意译、句意的意译三、背诵课文三、背诵课文第一则第一则子曰:子曰:“学学/ /而而/ /时习之,时习之,不亦不亦/ /说乎?有朋说乎?有朋/ /自远方来,自远方来,不亦不亦/ /乐乎乐乎? ?人不知人不知/ /而而/ /不愠,不愠,不亦不亦/ /君子乎?君子乎?”子曰子曰:“学而学而时习时习之,不亦之,不亦说乎说乎?有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乎?”子:子:曰:曰:时:时:习:习:说:说:乎
4、:乎:子曰子曰:“学而学而时习时习之,不亦之,不亦说乎说乎?有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乎?”子:古代特指有学问的男人,是男人的美称,子:古代特指有学问的男人,是男人的美称,论论语语中是指孔子。中是指孔子。曰:动词,说。曰:动词,说。时:副词,时常,常常。时:副词,时常,常常。习:动词,温习,复习。习:动词,温习,复习。说:通说:通“悦悦”,形容词,愉快,高兴。,形容词,愉快,高兴。乎:相当于乎:相当于“吗吗”。子曰: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
5、知而不愠,不亦君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乎?”子曰: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乎?”孔子说:孔子说:“学了并时常温习它,不学了并时常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不也高兴吗?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 ),(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吗?”第二则第二则子曰:子曰:“温故温故/ /而知新,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可以为师矣。” ” 子曰:子曰:“温故温故而而知知
6、新,可以新,可以为为师师矣矣。” ” 温:温:故:故:知:知:为:为:矣:矣:可:可:以:以:子曰:子曰:“温故温故而而知知新,可以新,可以为为师师矣矣。” ” 温:动词,温习。温:动词,温习。故:旧,指学过的知识。故:旧,指学过的知识。知:这里有理解、领会的意思。知:这里有理解、领会的意思。为:动词,做。为:动词,做。以:凭借。以:凭借。矣:相当于矣:相当于“了了”。可:可以。可:可以。子曰:子曰:“温故温故而而知知新,可以新,可以为为师师矣矣。” ” 孔子说: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便能有温习旧的知识便能有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这个)做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这个)做老师了。老师了。”子曰
7、:子曰:“温故温故而而知知新,可以新,可以为为师师矣矣。” ” 第三则第三则子曰:子曰:“学而不思学而不思/ /则则罔,思而不学罔,思而不学/ /则殆。则殆。”子曰:子曰:“学而不思则学而不思则罔罔,思而不学,思而不学则则殆殆。”罔:罔:殆:殆:而:而:子曰:子曰:“学而不思则学而不思则罔罔,思而不学,思而不学则则殆殆。”罔:通罔:通“惘惘”,迷惑不解。,迷惑不解。殆:危险。殆:危险。而:连词,而:连词,(转折)但的转折)但的 意思意思子曰:子曰:“学而不思则学而不思则罔罔,思而不学,思而不学则则殆殆。”子曰:子曰:“学而不思则学而不思则罔罔,思而不学,思而不学则则殆殆。”孔子说:孔子说:“只
8、学习却不思考,就会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不解,只思考但不学习就会陷感到迷惑不解,只思考但不学习就会陷入困境。入困境。”第四则第四则子曰:子曰:“知之者知之者/ /不如好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之者,好之者/ /不如乐之者。不如乐之者。”子曰:子曰:“知之者不如知之者不如好好之者,好之之者,好之者不如者不如乐乐之者。之者。”好:好:乐:乐:子曰:子曰:“知之者不如知之者不如好好之者,好之之者,好之者不如者不如乐乐之者。之者。”好:动词,喜爱。好:动词,喜爱。乐:愉快,快乐。这里的意思是乐:愉快,快乐。这里的意思是“以以为乐为乐”。意动用法。意动用法。子曰:子曰:“知之者不如知之者不如好好之者,好
9、之之者,好之者不如者不如乐乐之者。之者。”子曰:子曰:“知之者不如知之者不如好好之者,好之之者,好之者不如者不如乐乐之者。之者。”孔子说: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的人。” ” 第五则第五则 子曰:子曰:“三人行,必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我师焉;择/ /其善者而从之,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其不善者/ /而改之。而改之。” 子曰:子曰:“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其善者而善者而从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三:三:其:其:从:从:焉:焉: 子曰:子曰:“三三人行
10、,必有我师焉;择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其善者而善者而从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三:表示数量少,不是确数。三:表示数量少,不是确数。其:代词,他的,他们的。其:代词,他的,他们的。从:采纳,听从。从:采纳,听从。焉:兼词焉:兼词 “于之于之”的意思,翻译为的意思,翻译为“在其中在其中” 子曰:子曰:“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其善者而善者而从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子曰:“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其善者而善者而从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说: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一定有几个人在一起
11、走,一定有我的老师在其中;选取他们好的东西加以我的老师在其中;选取他们好的东西加以学习、采纳,他们(身上)不好的东西学习、采纳,他们(身上)不好的东西(自己身上如果有,就)加以改正。(自己身上如果有,就)加以改正。”第六则第六则子曰:子曰:“吾十有五吾十有五/ /而志于学,三十而志于学,三十/ /而立,而立,四十四十/ /而不惑,五十而不惑,五十/ /而知而知天命,六十天命,六十/ /而耳顺,七而耳顺,七十十/ /而从心所欲,不逾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矩。”“说说”通通“悦悦”,愉快,高兴;,愉快,高兴;“罔罔”通通“惘惘”,迷惑不解;,迷惑不解;“有有”通通“又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用在
12、整数和零数之间。而而 温故而知新;温故而知新;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三十而立。三十而立。学而时习之。学而时习之。人不知而不愠;人不知而不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而 表示顺承,表示顺承,“就就” 温故而知新;温故而知新;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三十而立;三十而立;表示并列,而且表示并列,而且学而时习之;学而时习之;表示转折,但是表示转折,但是人不知而不愠;人不知而不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朋朋古义:志同道合的朋友或古义:志同道合的朋友或者同一
13、师门的师兄弟。者同一师门的师兄弟。(有朋自远方来)(有朋自远方来) 今义:朋友今义:朋友耳耳古义:听觉古义:听觉(耳顺)(耳顺)今义:耳朵今义:耳朵立立古义:成就古义:成就(三十而立)(三十而立)今义:站立今义:站立三三古义:数量不多,不是确数。古义:数量不多,不是确数。(三人行)(三人行)今义:表示数量上的三个。今义:表示数量上的三个。孔子在学习方法和态度上有哪些主张?孔子在学习方法和态度上有哪些主张?33学习方法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态度1212孔子在学习方法和态度上有哪些主张?孔子在学习方法和态度上有哪些主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辨)择其善者而从
14、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学习方法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态度学而时习之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温故而知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的三层境界)之者。(学习的三层境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虚心求教)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虚心求教)课文中有些话已凝固为成语,请把它们课文中有些话已凝固为成语,请把它们找出来。找出来。4123课文中有些话已凝固为成语,请把它们课文中有些话已凝固为成语,请把它们找出来。找出来。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人行,必有我师 不亦乐乎不亦乐乎温故知新温故知新择善而从择善而从1 1、学、学而而时习之时习之2 2、人不知而不、
15、人不知而不愠愠3 3、温、温故故而知新而知新4 4、学而不思则、学而不思则罔罔,思而不学则,思而不学则殆殆5 5、择其善者而、择其善者而从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之,其不善者而改之6 6、吾十有五、吾十有五而而志于学,三十志于学,三十而立而立,四十,四十而而不惑,五不惑,五十十而而知天命,六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耳顺,七十,七十而而从心所欲从心所欲解释下列字词的意思:解释下列字词的意思:1 1、学、学而而时习之时习之2 2、人不知而不、人不知而不愠愠3 3、温、温故故而知新而知新4 4、学而不思则、学而不思则罔罔,思而不学则,思而不学则殆殆5 5、择其善者而、择其善者而从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之,其
16、不善者而改之6 6、吾十有五、吾十有五而而志于学,三十志于学,三十而立而立,四十,四十而而不惑,五不惑,五 十十而而知天命,六十知天命,六十而而耳顺,七十耳顺,七十而而从心所欲从心所欲而:连词,而:连词,表示顺承表示顺承“就就”。愠:怨恨。愠:怨恨。故:旧,这里指学过的知识故:旧,这里指学过的知识罔罔:迷惑的意思,通:迷惑的意思,通“惘惘”。殆:殆:疑疑惑,危险。惑,危险。从从:采纳,听从:采纳,听从而:连词,表承接。立:成就而:连词,表承接。立:成就解释下列字词的意思:解释下列字词的意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
17、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 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尔 我的成就,当归功于精力的思索我的成就,当归功于精力的思索牛顿牛顿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韩愈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长歌行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岳飞满江红满江红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鲁迅鲁迅课外积累。(关于学习方面)课外积累。(关于学习方面)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韩愈韩愈聪明的人有长的耳朵和短的舌头聪明的人有长的耳朵和短的舌头弗莱格弗莱格 学习学习 永远不晚永远不晚 高尔基高尔基 成功艰苦劳动正确方法少说空话。成功艰苦劳动正确方法少说空话。 爱因斯坦爱因斯坦 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鲁教新版九年级历史上册月考试卷含答案
- 2025年浙教版选择性必修三语文下册阶段测试试卷
- 2025年苏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月考试卷含答案
- 2025化妆品采购合同
- 2025服务的合同范文
- 2025工程设备搬运合同
- 2025北京市旧货买卖合同(BF)
- 二零二五年度报刊亭承揽加工安装与智能化改造升级合同4篇
- 2025年度存量房买卖合同(带房屋维修基金处理版)4篇
- 二零二五年度航空航天新材料研发与应用购销合同3篇
- 环境监测对环境保护的意义
- 2023年数学竞赛AMC8试卷(含答案)
- 神经外科课件:神经外科急重症
- 2024年低压电工证理论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3年十天突破公务员面试
- 《疯狂动物城》中英文对照(全本台词)
- 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证明(样本)
- 小学六年级语文阅读理解100篇(及答案)
- 气功修炼十奥妙
- 安徽省物业服务标准
- 勾股定理的历史与证明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