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教学设计方案(吕春霞)_第1页
《望岳》教学设计方案(吕春霞)_第2页
《望岳》教学设计方案(吕春霞)_第3页
《望岳》教学设计方案(吕春霞)_第4页
《望岳》教学设计方案(吕春霞)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望岳教学设计方案 中江县御河中学   学员姓名吕春霞  课题名称 望岳 科目 语文 年级 八年级 教学时间 2014年10月 学习者分析 学生进入到八年级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分析理解能力,也积累了大量的古诗词,对于杜甫也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于杜甫前后诗风的变化,学生了解的不是很多,本课正好可以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年轻时充满远大理想的杜甫。 学习诗歌,朗读是重点,通过朗读,学生能够更深地体会到作者蕴含在诗中的情感,因此,朗读指导也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杜甫年轻时的远大志向和雄心

2、壮志。 二、过程与方法 1. 以读带悟,通过反复品读课文,了解诗中的情感。 2. 学习通过重点字词理解诗句含义的方法。 三、知识与技能 1.学习通过不同角度描写景物方法。 2.学习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1.以读带悟,通过反复品读课文,了解诗中的情感。 2.学习通过重点字词理解诗句含义的方法。 3. 学习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教学资源 课本、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1 导入: 1、了解五岳并欣赏泰山风光:佛光云海、十八盘、南天门、石刻。(ppt展示) 2、让学生谈谈感受。 3、引入课题。 教学活动2 一、介绍作者。 杜甫(712770),字

3、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怀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但因奸臣李林甫当权,他24岁应试不第,漫游各地,与李白、高适一流大诗人往还酬唱,34岁开始在长安寓居近十年。        755年,自京赴奉先县,得知幼子已饿死,而皇室贵族还过着荒淫逸乐的生活,强烈的阶级对比,使诗人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千古绝唱。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  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三吏”、“三别”。其诗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

4、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有杜工部集。 二、介绍写作背景。     杜甫2035岁时曾遍游中国的大江南北。望岳这组诗就是在他24岁时写成的。这组诗共三首,分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书上这首诗即东岳泰山,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壮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教学活动3 初读感知: 一、ppt展示“夫”和“眦”的读音,注意通假字“曾”。 二、学生自由朗读。 三、学生谈读后感。 四、全班齐读。 五、教师指导朗读,并范读。 六、全班再次齐读。 教学活动4 品读词句: 1

5、、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远望)     泰山到底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岱宗,泰山的别称。夫fú,语气助词。未:没有。了:完。     前句写初见泰山时欣喜惊讶仰慕的情形;后句借齐鲁大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近望)     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色都汇聚在泰山,山南山北的天色被分割成一明一暗两部分。造化:大自然。钟:汇聚  阴阳:山南山北。     虚实结合,表现泰山神奇秀丽。

6、割,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3、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细望)     层出不穷的云雾使人心胸荡漾,我睁大眼睛看见欲归巢的飞鸟。 荡:荡漾;曾:通“层”;决眦:睁大眼睛。     表现出泰山极高极幽深。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愿望) 终要要登上泰山最高峰,在上面俯视的话,众山都会显得矮小。会当:终当、终要,凌:登上,绝顶:最高峰。 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教学活动5 问题探究: 1、

7、这首诗以哪个字为线索?     “望”。 2、本诗写出了泰山的哪些特征?     高大巍峨,神奇秀丽。 3、从哪些角度写山的?      远望、近望、细望。 4、从泰山的形象中你体会到诗人的什么形象?     朝气蓬勃、抱负远大,充满雄心壮志,想要实现人生理想,攀登人生巅峰。 5、  找出名句并赏析。 (1)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造化钟神秀

8、,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一个“钟”宇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被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这本是十分正常的自然现象,可诗人妙笔生花,用一个“割”字,则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种主宰的力量,这力量不是别的,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这里诗人此用笔使静止的泰山顿时充满了雄浑的力量,而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风格,也在此得到显现。 &#

9、160; (2)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末句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写诗人从望岳产生了登岳的想法,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仙字精神。此联号为绝响,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 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

10、这就是这两句诗一直为人们所传诵的原因。正因为泰山的崇高伟大不仅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所以登上的极顶的想望本身,当然也具备了双重的含义。 教学活动6 小结课文主旨: 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表现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也抒发了攀登人生顶峰的雄心壮志。 本文主要运用了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教学活动7 作业布置: 1、  背诵课文并默写。 2、预习春望并熟读,感受与望岳不同的情感。 教学活动8 板书设计:                  望     岳(岱宗、泰山) 杜 甫   远望近望细望愿望   借景抒情   教学反思: 本文的教学过程让教师本人比较满意,除了对诗中观察角度学生能够很快找出外,对于词句的品析学生也理解得比较到位。同时,本课的朗读指导也不错,通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