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性大气环流》课例分析_第1页
《全球性大气环流》课例分析_第2页
《全球性大气环流》课例分析_第3页
《全球性大气环流》课例分析_第4页
《全球性大气环流》课例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全球性大气环流课例分析延安市宝塔区第二中学 郝晓霞一、教材分析大气环流是产生风云变幻的天气现象的直接原因,也是气候形成的重要因子,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着重大影响,因此在第二单元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形成,是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掌握并灵活应用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内容。 如何设计课堂教学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条件下充分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并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立体的、动态的图像呢?这是一直以来困扰我的一个难题。我曾尝试过多种教学方式: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将学生分成不同纬度,形体活动演示教学、边讲解边和学生一起画图的方式教学等等。收

2、效不同,但都不理想,突出的问题就是将近地面与高空混为一谈,没有非常清晰的思路,因此不会灵活自觉地应用大气环流的知识解决问题。只能靠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应付考试。实际学生可以通过观察电脑动态演示,经过仔细思考,认真讨论后自己总结得出答案。由于结论是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反复讨论得出的,并且头脑中有立体直观的动态图像,因此学生自我感觉思路清晰而严谨,应用起来就得心应手。二、教学目标1.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2.掌握各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和特性。 3.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的成因与规律。 4.理解大气环流的作用。 教学重点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规律。 教学难点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教学方法多媒体交

3、互式演示讲解。 三、学情分析对教材的不适应是学生对地理学习的最大困扰。所以学生的学习方法在短时间内很难转变。针对这一问题,要求学生多读课本,了解内容,教师运用生动具体的例子和教具等等帮助学生学习。四、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融于PowerPoint课件之中)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课前复习 让我们用绘制简图的方式来回忆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板图“热力环流”。 略。 引入新课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它是由于局部地区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全球高低纬度之间是否存在热量差异呢?那么是否存在热力因素引起的空气环流呢? 思考。 假设 地表物质均一,地形平坦;地球不

4、运动。 思考假设的含义:无海陆高低之分;大气运动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 A组 导学内容 1、赤道近地面空气在垂直方向上是上升还是下沉?极地垂直方向上空气的运动状况又如何呢? 2、赤道与极地之间的近地面,空气在水平方向是由赤道向极地运动,还是由极地向赤道运动? 3、极地和赤道近地面气压差异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投影演示,相互间合作学习完成A组导学内容。 过渡 地球实际上是在不停地运动的,单圈环流是不存在的。那么大气该如何运动呢? 假设 地表物质均一,地形平坦;地球不公转。 思考假设的含义:无海陆高低之分;地球在不停地自转。 思考地球自转会对大气运动产生什么影响? B组 导学

5、内容 1、赤道高空向北分流的空气最终的运动方向是什么?为什么? 学生仔细观察,合作学习。 讲述 赤道高空北流的空气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于北纬30附近高空偏转为西风。之后,大气运动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请同学们合作学习,完成B组导学内容中的23题。 B组 导学内容 2、赤道高空的北流空气不断地流到北纬30附近高空堆积起来,导致北纬30附近高空的空气在垂直方向上会如何运动?使得近地面气压升高还是降低? 3、北纬30附近的近地面空气分流、偏转后的风向? 学生仔细观察,合作学习。 讲述 北纬30附近被称为副热带高气压带。 赤道附近北纬30附近的近地面东北风风向常年不变,就好像一个人很守信用,因此,这

6、个纬度带被命名为东北信风带。 至此形成了低纬环流。 而北纬30附近北纬60附近近地面被命名为中纬西风带。 历史典故 微课件 二战后期,日本借中纬西风用气球向美国投燃烧弹。 调节气氛,激发兴趣。 讲述 北纬60附近极地附近近地面被命名为极地东风带。 B组 导学内容 4、自北纬30附近北流的空气与自极地南流的空气相比较,热力性质是否一致?有何差异?相遇后两种空气的运动状况有何不同?由此造成北纬60附近近地面气压较周围低还是高? 思考、讨论。 讲述 北纬60附近近地面被命名为副极地低压带。 B组 导学内容 5、北半球形成了几圈环流?南半球是否会形成同样的环流? C组 导学内容 1、全球近地面共分为几

7、个气压带、几个风带?2全球近地面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是否有规律可循? 思考、讨论,从而找出分布规律:南北对称、相间分布。 总结 板书 这种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叫做大气环流。 2.4全球性大气环流 一、定义: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过渡 气压带风带分布的纬度位置是否是固定不变的呢?让我们把假设情境进一步接近实际情况来设定。 假设 地表物质均一,地形平坦。 思考假设的含义:考虑地球的公转,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移动。 D组 导学内容 总结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移动而移动的规律。 合作学习。 板书 二、形成高低纬度间冷热不均-单圈 环流-三圈环流-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笔记。 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

8、了大气环流的形成过程及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前提是地球表面性质均一,但是地表是不均匀的,所以实际上的大气环流要复杂的多,下节课我们再继续研究。 板书设计2.4全球性大气环流 一、定义: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二、形成 高低纬度间冷热不均-单圈环流-三圈环流-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课后小结附表1: 纬度 垂直方向空气运动 近地面风向 气压带、风带名称 90N附近 60N附近 30N附近 0附近 30S附近 60S附近 90S附近 附表2:导学内容 导学内容 A组 1.赤道近地面空气在垂直方向上是上升还是下沉?极地近地面空气在垂直方向上又是如何运动的? 2.赤道与极地之间的近地面,空气在水

9、平方向是由赤道向极地运动,还是由极地向赤道运动? 3.极地和赤道近地面气压差异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B组 1.赤道高空向北分流的空气最终的运动方向是什么?为什么? 2.赤道高空的北流空气不断地流到北纬30附近高空堆积起来,导致北纬30附近高空的空气在垂直方向上会如何运动?使得近地面气压升高还是降低? 3.北纬30附近的近地面空气分流、偏转后的风向? 4.自北纬30附近北流的空气与自极地南流的空气相比较,热力性质是否一致?有何差异?相遇后两种空气的运动状况有何不同?由此造成北纬60附近近地面气压较周围低还是高? 5.北半球形成了几圈环流?南半球是否会形成同样的环流? C组 1.全球近地面共分为

10、几个气压带、几个风带? 2.全球近地面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是否有规律可循? D组 总结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移动而移动的规律。 五、教学反思 这节课采用了黑板板图、投影片、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录像、大幅景观图片、板图等多媒体组合教学手段。不是单单纯地使用某一种媒体,既充分利用了现代化教学媒体的视听效果,又发挥了其他媒体的作用,这点也是可取的。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集中学生的注意,引导学生观察,丰富学生的想象,促使学生眼、耳、手、脑的综合运用。六、课例总述:运用信息技术改革课堂教学的成功案例 (一)正确使用素材库中的素材,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 这节课是按照新高中

11、地理教学大纲和教材讲授的一节高中一年级有关“大气环流”的地理课。“大气环流”始终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因为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很难找到能够从三维的角度来演示大气环流的课件或教具。学生不能直接观察到实际的情况,造成学生学习的困难。而这节课采用“清华同方教育教学素材库”中的“大气环流”课件。比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该课件具有形象逼真、直观性、交互性强等特点。 有了好的课件还要正确地使用,才能有好的教学效果。在这节课上,不是简单地通过讲解、演示课件把这部分知识讲清楚就行了,而是创设问题的情境,通过大屏幕多媒体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小组合作学习、全班讨论,采用师生共同探究的方式展开学习。这对如何正确使

12、用课件,转变教师观念,变单纯的“师讲生听”为师生共同探究学习,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二)教学设计,符合素质教育要求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从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这一点,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在教学过程的实施中,都有所体现。即在教学目标上突出“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了“实践-科学结论-实践”的思想,采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激发了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用小组学习全班讨论等形式使全体学生都有参与教学过程的机会,充分体现了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三)注重教学过程 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从观察中发现问题的能力,师生根据有关资料和信息,共同探讨问题,得出结论。教学不仅仅局限在手段和形式上进行改革,更重要的是将地理素质教育贯穿在整节课的过程之中。另外,当前地理课堂教学中仍然普遍存在着以传授地理知识为主,甚至简单重复课本知识,学生单纯记忆地名、概念、原理等地理资料和结论的现象,使学生觉得地理课仅是资料的堆砌和死记硬背。地理教学中确实还存在着单纯地停留在对地理事物和地理环境客观描述之上。这些都是传统教学观念在地理教学中的反映。这节课是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核心,以形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