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浅谈屈原的人格美_第1页
电大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浅谈屈原的人格美_第2页
电大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浅谈屈原的人格美_第3页
电大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浅谈屈原的人格美_第4页
电大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浅谈屈原的人格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浅谈屈原的人格美姓名: 学校: 学号: 指导教师: 定稿日期: 内容提要屈原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诗人,而且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杰出体现者。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与日月争光”的巍巍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本文通过对屈原永不变迁的爱国之情,以及在追求"美政",在政治斗争中坚持原则,决不随波逐流的严正处世态度等方面,剖析了其清高悲壮的人格魅力。关键词:屈原 人格美 清高 悲壮目 录摘 要1关键词1一、政治追求崇高美3二、与邪恶势力斗争峻洁

2、美4三、服饰追求完美 5四、知识分子的万年楷模清高美 6五、对香草美人的追求象征美6六、以死报国悲壮美7参考文献8论屈原的人格美屈原精神作用于古代,也作用于当代。爱国主义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国家和社会的凝聚力,检验个人行为的试金石。屈原在遭到不公正待遇的时候,有人劝他离开楚国。凭他的才华和声望,列国君王都求之不得。诸侯争霸的战国时代,人才的流动具有广泛的市场。许多有识之士在本国得不到重用,便去列国谋求发展。特别是那批以游说为业的纵横家,朝秦暮楚,有奶便是娘。耿耿丹心的屈原却是“去国不忍”。他报国未遂,远离楚宫,仍“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愿离开生他养他的故土。屈原精神的

3、伟大,在于他可以出走而坚决不走。“鸟飞返故乡,狐死必首丘”的爱国情怀,在他自身的行为中坚持不渝。对于屈原的人格,在历史上曾有不同的评价。有赞美他的,如:淮南王刘安序离骚传论屈原说:“蝉蜕污浊之中,浮游尘埃之外,嚼然泥而不滓。推此志,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里引用了这段话。后来,王逸也赞颂屈原说:“若屈原,膺忠贞之质,体清洁之性,直若砥矢,言若丹青,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此诚绝世之行,俊彦之英也。”1 王逸.楚辞章句序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5页 王国维则说:“其人格亦自足千古” 2 王国维.静安文集C. 辽宁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第168页。也有批评他的如

4、:班固在离骚序里表示异议,他说:“今若屈原,露才扬己,竞乎危国群小之间,以离谗贼。然责数怀王,怨恶椒、兰,愁神苦思,强非其人,忿怼不容,沈江而死,亦贬絮狂狷景行之士。” 颜之推也说:“屈原露才扬己,显暴君过”,3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M .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12页 孟郊也说屈原“名参君子场,行为小人儒”。这些说法,褒贬不同,但都有较大的片面性。刘安的思想接近老子,旨在淡泊无为,蹈虚守静。在他的笔下,屈原成了一个超然于世俗的高士。班固和王逸用儒家的道德标准衡量屈原,班固认为他不合乎中庸之道,只能算是狂狷之士;王逸认为他质性忠贞清洁,可以称得上绝世超伦。他们的观点不同,评价也不一样,但

5、都没有对屈原的人格作出全面恰当的说明。 本文将屈原的人格美忠实的描绘出来,恳望屈原的光辉人格在今天能帮助人们向着美的境界飞腾。 人格美是一种生命的理想境界,它值得人类当作生命的目标去追求,它象征着一个共同体在一个时代的基本信念。象孔孟、老庄、屈原都是理想人格的代表。屈原把整个生命都溶入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当中,他追求崇高的政治,与邪恶势力展开斗争,追求服饰完美,清高的人格和与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然而,这些追求都不能如愿,他最终选择了已死报国。董楚平从屈原之死谈到他的爱国、人格、气质认为,坚持人格的完美是屈原自沉的主要原因。一、政治追求崇高美崇尚真理,追求美好的人生理想是人格美的基础,也是人格美的最

6、高体现。屈原痛心怀王惑于小人之言,不能明辨是非,小人混淆黑白,使怀王看不明白,邪恶的小人妨碍国家,端方正直的君子则不为朝廷所容,所以忧愁苦闷,写下了离骚。“离骚”,就是遭到忧愁的意思。天是人类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处于困境就会追念本源,所以到了极其劳苦疲倦的时候,没有不叫天的;遇到病痛或忧伤的时候,没有不叫父母的。屈原行为正直,竭尽自己的忠诚和智慧来辅助君主,谗邪的小人来离间他,可以说到了困境了。诚信却被怀疑,忠实却被诽谤,能够没有怨恨吗?屈原之所以写离骚,其原因大概是从怨愤引起的。它对远古上溯到帝喾,近世称述齐桓公,中古称述商汤和周武王,用来讽刺当时的政事。阐明道德的广阔崇高,国家治乱兴

7、亡的道理,无不完全表现出来。他的文笔简约,词意精微,他的志趣高洁,行为廉正。就其文字描写来看,不过寻常事物,但它的旨趣是极大的(因为关系到国家的治乱),举的是近事,而表达的意思却十分深远。由于志趣高洁,所以文章中称述的事物也是透散着芬芳的,由于行为廉正,所以到死也不为奸邪势力所容。他独自远离污泥浊水之中,像蝉脱壳一样摆脱浊秽,浮游在尘世之外,不受浊世的玷辱,保持皎洁的品质,出污泥而不染。可以推断,屈原的志向,即使和日月争辉,也是可以的。(1) 屈原一生孜孜以求的政治理想是“美政”屈原的美政理想在群小包围的昏庸的楚王时期无法实现,于是诗人求索于另一个世界:“驷玉虬以乘鹥兮,溘埃风余上征。朝发轫于

8、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诗人乘上白龙、金凤,不顾日暮途远,在太空开始漫游,诗人令羲合弭节,望舒前驱,飞廉后属,发轫苍梧,夕至县圃,饮马咸池,总辔扶桑,鸾皇、雷师、凤鸟随从左右,他这样上下求索,追求理想,不料只因一个小小的帝阍不给开门,令他对理想的探求落空;诗人又济白水,登阆风,游春宫,折琼枝,令丰隆乘云,蹇修为理,去求见宓妃,但是宓妃态度暧昧无礼,诗人只得“违弃而改求”;诗人改求简狄,但由于鸩鸠这样的奸险小人,导致诗人“欲远集而无所止”;求有虞之二姚,媒人嘴拙又没有成功。最后诗人不由得发出深深的慨叹:“怀朕情而不发兮,余焉能忍与此终古!”诗人在神境中一系列求女过程

9、是他对君臣遇合的企盼与求索的象征,他求女的失败表现了他的政治悲剧,无论在天上或地上,都找不到实现理想的机会,得不到支持的慰藉。 所以离骚起笔不久就指出了楚国前途的危险:“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岂余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屈原希望楚王能够离开幽昧的小路而跟他走上国治民强的大道。因为屈原不但是一位诗人,而且更是一位政治家。他的政治理想包括两个方面:对内,他主张“美政”,即举贤授能,修明法度,改革政治,实行德政,缓和阶级矛盾;对外,他主张合纵抗秦,而以德政统一中国。为实现崇高的政治理想,他开始在这条道理上日夜奔波,不辞辛劳,诗中他写到: 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二)乘

10、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为了楚国的强盛,诗人奔走操劳,希望君王能赶上前代圣君的脚步,并主动承担起开路先锋的重任。诗人追求崇高的政治理想,遭到楚国一伙奸佞的阻挠,连楚怀王也疏远了他。但是,诗人的决心从未动摇。诗人反复表示: 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独立不迁,横而不流,百折不挠,宁死不屈,是其崇高人格的体现,是其人格美的核心。信念是人格的支柱,只有确立了坚定不移的信念的人,才具有审美价值。美国思想家埃里希费罗姆曾说:“信念与其说是一种特殊的信仰,毋宁说

11、是一种分布于整个人格中的性格特征。”1 艾里希·弗洛姆(美).爱的艺术M.京华出版社 2006年,第218页 屈原兼政治家与文学家于一身,政治家的头脑决定了他要为崇高的政治理想奋斗不息;放弃理想和信念也就等于放弃了人格。屈原一旦认定了崇高的政治理想,就始终如一,坚定不移,充分表现了他高尚的人格美。 二、与邪恶势力斗争峻洁美  好修为常的屈原不能容忍丑恶,在政治斗争中他是一个无情的揭发者和批判者。屈原对于朝中小人作了大胆的揭露,如:“惟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羌内恕已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

12、兮,竞周容以为度。”指出这些小人偷乐、贪婪、嫉妒、工巧、追曲、周容的本性,这与诗人洁身自好、疾恶如仇、矢志不渝是不可调和的。对于楚王,他指出:“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以齌怒。”“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可见楚王反复无常,忠奸不分,昏庸无能,这与诗人始终如一是不可调和的。面对黑暗的现实,诗人始终保持正直光明的品格,无论如何也不与他们同流合污。     同时从他对鮌的态度也可见一斑。女媭劝告屈原:“鮌婞直以亡身兮,终然殀乎羽之野,汝何博謇而好修兮,纷独有此姱节?”女媭把鮌看作一个正直无私而惨遭杀害的典型,以比喻屈

13、原,劝告屈原不要走他的道路,这里可以看出,屈原是把鲧引为同调。从山海经中得知:鮌违背天帝的命令,私自窃取了天帝的息壤去填洪水,拯救人类,屈原对这样一个英雄表示的同情和赞扬,可以看出屈原自己人格的崇高,屈原明知自己的结果会和鮌一样悲惨,但是     他决不屈已从俗,而始终保持着“独立不迁”的人格。这需要何等的勇气啊! (1) 誓死不屈,用诗歌对奸党进行回击战国末期,楚国黑暗腐败,贤者遭斥,奸臣横行,这就给屈原的政治道路罩上了灰色。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记载:“上官大夫与之(屈原)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

14、欲夺之,屈原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上官大夫嫉贤妒能,楚王是非不分,这就断绝了屈原实现其政治理想的道路。后来,楚怀王的继承人顷襄王听信令尹子兰等人的谗言,把屈原放逐到更偏远的地区。屈原处在奸党的围攻之中,八面受敌,势单力薄,处境十分艰难。但他并没有低头屈服,而是用诗歌向奸党进行了有力的回击。他在离骚中这样勾画他们:“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面对众恶,诗人勇敢地进行了不懈的斗争。他列举历史上的昏君,并指出其可悲的下场:“(浇)日康娱以自忘兮,厥首用夫颠陨。夏桀之常违兮,乃遂焉而逢殃

15、。后辛之菹醢兮,殷宗用而不长”。他总结了一条历史教训:“固乱流其鲜终兮”,以此警告统治者。诗人还热情地歌颂了历史上的明君,“夫惟圣哲以茂行兮,苛得用此下土”。一抑一扬,表明了诗人的鲜明态度,展示了与奸党斗争的决心,让我们看到了诗人峻洁的人格追求。 (2) 顽强斗争,以诗明志 罗马诗人尤维纳利斯说:“愤怒出诗人”。孔子主张“诗可以怨” 2 孔子.论语阳货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6年版, 第324页。富有顽强斗争精神的屈原则响亮提出“发愤以抒情”(惜诵)”。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及报任安书中对屈原的文学观进行了阐释。他说:“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

16、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屈原“发愤以抒情”的文学观,直接来自于当时社会黑暗势力的重压,是“至于不得已而后发愤以抒其情”3 朱熹. 楚辞集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第432页 。(3) 英勇顽强,捍卫尊严屈原曾身兼内政外交重任,励精图治,渴望改革,渴望国富民强。但是,他“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以致一再遭受流放之苦,这使屈原内心深处郁结着强烈的愤嫉之情,这种感情达到一定程度之后便以火山爆发之势喷薄而出。诗人上指苍天,下瞰大地,纵横驰骋。咏香草鲜花以颂君子,斥恶草臭叶以责小人。他还把矛头直指楚王。卖国贼、专权者、嫉妒者、诽谤者,统统成了他笔下鞭挞的对象。 勇敢地与恶势

17、力斗争,就是对人格尊严的捍卫;屈原不仅以杰出的作品向黑暗势力展开斗争,而且是如此英勇顽强,其人格美如日月,光照天下。 三、服饰追求完美 (一) 以花表心屈原是一个非常注重仪表修饰的诗人,在他的作品中多次写到自己的服饰,他采用各种香花芳草做成衣裳和佩饰,表现了他对人格完美的执着追求。在离骚中写到: 擥根木以结茝兮,贯薜荔之落蕊。 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纚纚。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矣,苟余情其信芳。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屈原对服饰的追求从幼年就开始,并且一直兴趣不减,他在涉江中写到;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 带长铗之

18、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2) 以草表志屈原和奸党小人的服饰追求是不同的,奸党小人也追求服饰美,他们是: 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 览察草木其犹未得兮,岂锃美之能当? 苏粪壤以充帏兮,谓申椒其不芳。 可见,奸党小人是以丑为美的。屈原对美的追求标准与奸党的标准是方枘圆凿。对美的追求不同,体现了人格的不同。“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屈原的高尚与奸党小人的卑鄙形成了多么鲜明的对比!尽管屈原抱石沉沙,葬身江流,但其伟大人格光照千秋,万代景仰;奸党小人一时横行天下,却永遭后人唾弃。这就是人民的审判。 服饰可以反映一个人的思想境界,郭沫若说:“衣裳是文化的象征,衣裳是思想的形象

19、。从人们对服装的选择,可以窥测到他的文化水平和道德修养的底蕴。”屈原对服饰的追求正表现了其对至善至美的不懈追求。(3) 以衣表魂在屈原看来人格的完美需要许多方面的努力,而外美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有诸内必形其外,这样可以将一个人身上的各种美好品德显现出来,达到完美的境界。屈原生活在一个浓黑的社会里,高雅的服饰,烘托着他那高洁的气质和杰出的风貌,宛如一朵圣洁的莲花,出淤泥而不染,又好像一棵挺拔刚劲的松柏,遭风雨而不折。屈原就是美的化身,就是人格完美的真实体现。从美学的意义上讲,屈原的仪表美是人类审美心理某种共性的显现,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四、知识分子的万年楷模清高美 屈原把自己的政治理想称为“美

20、政”,把理想中的君王称为“美人”,把理想中的贤才称为“众芳”,诗人为实现自己的美政理想,他坚持正义、洁身自好、习以为常,这种对美的追求用诗中句子,就是“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1) “清高”一词,本义是清洁高尚,不慕荣利此词最早出自王逸的楚辞章句。王逸说:“凡百君子,莫不慕其(屈原)清高,嘉其文采,哀其不遇,而闵其志焉”。后来杜甫在咏怀古迹(五)中说:“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可见,“清高”最早是用来评价屈原人格的,后专用来赞扬那些志趣高尚的伟人,是一个褒义词。 屈原的清高思想在离骚中表现得很突出。如: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在其他

21、作品中也有所体现,如渔父: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从以上诗歌可以看出,屈原的清高思想包含以下三点(1)崇高的精神境界的执着追求;(2)对荣华富贵的蔑视;(3)对世俗观念的鄙弃。 (2) 屈原清高思想的产生有其社会基础屈原生活的社会是一个泯灭个性的社会,谁要想在仕途上站稳脚跟,必须放弃高尚的人格。诗人的悲剧就在于他想在坚持高尚人格的同时获得政治上的成功,他宁死也不愿意把自己从高尚降为卑污,结果只能是“抱香而死”。因此,黑暗的社会现实是产生清高思想的土壤。屈原的“独醒”、“独清”反衬出周围环境的险恶污浊。屈原的清高思

22、想深深地影响了后代的知识分子。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等都是对这种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清高成为封建社会中反抗邪恶的武器,维护人格的盾牌,虽然它会导致消极。 当然,屈原的清高与庄子的思想有着本质的区别。清代钱澄之把屈、庄相提并论,说“庄屈无二道”1 钱澄之.庄屈合诂·唐序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453页,实是一大误解。屈原的清高思想是建立在坚持正义、爱国爱民的基础之上的,既包含着浓厚的忧患意识,又包含着与邪恶势力进行抗争的精神,其人生态度是积极入世的。他说: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虽然遭

23、受坎坷历尽蹭蹬,却对人生表现出极大的热爱。庄子则主张生不如死、逃避矛盾,追求天马行空无拘无束的生活,其人生态度是消极遁世的。二者相比,泾渭分明。至于后世一些人,借清高之名,或独善以明哲保身,或隐逸以沽名钓誉,或啸吟以孤芳自赏,像孔稚珪在北山移文中所讽刺的那种“虽假容于江皋,乃缨情于好爵”的假清高之士,只能令人作呕,其人格与屈原相比实有天壤之别。 五、对香草美人的追求象征美 (一)司马迁赞屈原道:“其志洁,故其称物芳”离骚在写作上常常以香草美人代表美好的政治制度和高尚的人品。在诗人眼里,各种香草显得那么可爱,诗人爱香草几乎到了成癖的程度。“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王逸说:“行清洁者佩芳

24、。”张德纯说:“芳秋而弥烈,君子佩之,所以像德,篇中香草,取譬甚繁,指各有属。”这充分说明了香草的喻义以及它与人格美的关系。 当时的楚国,君昏臣奸,政治黑暗。屈原遭嫉受压,只能通过香草来表达自己美好的追求。诗人种植了大片的香草。“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其目的是“冀枝叶之峻茂兮,愿竢时乎吾将刈”。刘献廷在离骚经讲录2 刘献廷.屈原研究论文集C. 长江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123页 中说:“当屈子立志之日,岂为独善一身,只完一己之事而已哉?欲使香泽遍薰天下,与天下之人共处于芝兰之室也。”屈原欲使多数人都具有高尚的人格,充分表现了诗人的群体意识。“尚正直则是促进和巩固个人和集体幸福的

25、。”3 爱克曼(德).歌德谈话录M.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76年第654页 可悲的是,这些经过诗人费尽心血培植的香草,经不住淫风恶雨的侵袭而竞相变节变质。 (二) 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 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 但是,诗人并不随波逐流,而是立志不变。 惟兹佩之可贵兮,委厥美而历兹。 芳菲菲而难亏兮,芬至今犹未沫。 离骚中多处提到美女。前人大多认为美女代指明君贤臣。王逸说:“女以喻臣。”李陈玉认为:“言求女者,求贤君之譬也。”4 游国恩.离骚纂义M.北京文物出版社 ,1982年版,第765页我认为美女就是指具有高尚品格、具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屈原想寻求一个与自己一样既有美好之心灵

26、又有动人之仪表的人,来共同鼓励。然而找来找去,总不能如愿。 诗人对香草美人的追求,不仅表现了对人类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审美追求。屈原的人格美并非抽象的,而是具体渗透并表现在诗人的各种生活方式上。通过对香草美人的追求,诗人的人格立体化了。屈原的人格之所以是美的,首先是其心灵的伟大,然后我们才倍觉其美,他的追求、爱好无不打上美的烙印。 六、以死报国悲壮美 屈原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也有明于治乱的经天纬地之才,既然不容于楚国,他当然会感叹自己怀才不遇、年华易逝,如借灵氛之口说出的:“及年岁之未晏兮,时亦犹其未央。恐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之不芳。”他也曾徘徊,能否离开祖国另谋出

27、路,在那个时代,诸侯争霸急需治国人才,朝秦暮楚的士人不止一个,他满可以另谋用武之地,屈原最终是如何选择的呢,且看离骚最后部分,诗人上天下地索求不遂的情况下,经灵氛与巫咸的劝勉,诗人打算离开楚国,去寻找明主贤君,“何离心之可同兮,吾将远逝以自疏。”于是八龙御驾,旗帜飘扬,九歌高奏,韵舞翩翩,诗人真的要远走高飞了。但诗人在太空中看见了他的故乡:“陟升皇之赫戏兮,     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这时仆夫悲伤,驷马徘徊,车驾不能前行了,怎么能离开自己的祖国?祖国啊,即无法留,又不可去,诗人最后还是选择了“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只好以死殉国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