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闽台区域文化形考任务作业1-3参考答案_第1页
电大-闽台区域文化形考任务作业1-3参考答案_第2页
电大-闽台区域文化形考任务作业1-3参考答案_第3页
电大-闽台区域文化形考任务作业1-3参考答案_第4页
电大-闽台区域文化形考任务作业1-3参考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7864_ 闽台区域文化 课程形考任务 1一、名词解释(共 12 题,每题 5 分)1、大坌坑文化 参考答案或提示: 1964 年,在台北县八里乡大坌坑发现了新石器时代遗址。大坌坑文化遗 址集中分布在台到北部淡水河下游和西海岸一带。 出土的陶器多为褐色砂陶。有宅、罐、 碗 等,那时,人们的经济生活以渔猎、采集为主。大坌坑文化距今约6400 年,是台湾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其绳纹陶器, 同比它早的江西万年县仙人洞遗址和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 土的相似。 大坌坑文化实际上是大陆东南沿海古代文化的一部分,与闽南、 粤东沿海同时代文化之间有密切的亲缘关系。2、长滨文化参考答案或提示: 19681971

2、 年,台湾学者在台东县长滨乡八仙洞5 次发掘,发现了丰富的旧石器时代先陶文化, 命名为长滨文化。 长滨文化距今约 1.5 万年,其石器都是打制四起。 长滨文化的主人以洞穴为家,过狩猎、捕捞和采集生活。 其石器类型和制作技术, 同大陆南 方发现的旧石器相似。 由上可见, 台湾在第四冰期同大陆相连的时候, 已经是旧石器时代晚 期人类活动的场所了。 长滨文化的发现, 使台湾与大陆原始文化的源流关系, 至少可追溯到 1.5 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3、中国古代文献中的台湾名称参考答案或提示: 在中国古代文献里, 被称为 “蓬莱”、“贷舆”、“员峤”、“瀛洲”、“岛夷 ”、“夷 州”、 “琉求 ”,在东汉、

3、两晋南北朝时称夷洲,三国时期称琉球,隋、唐、宋、元朝时称琉 求,明朝时称东番,清朝属福建,设立台湾府。 1885 年台湾建省。4、凤鼻头文化参考答案或提示:大坌坑文化结束以后,在台湾西海岸的中南部地区,与圆山文化同时,先后存在着三种类型的文化遗存, 目前暂都归属凤鼻头文化。 第一种是红陶文化类型, 以高雄县林园乡凤鼻头中层遗址为代表,距今约为45003500 年。石器多为磨制。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 兼营渔猎。墓葬有石棺墓,人骨上见有拔牙习俗。 第二种是素面和刻纹黑陶文化 类型,主要遗址有高雄县风鼻头上层、台中县营埔等,距今约3500 2000 年。营埔出土陶片上发现有稻壳印痕。 第三种是印纹和

4、刻划纹灰黑陶文化类型, 已属铁器时代遗存。 风鼻头 文化继承发展了大坌坑文化,更明显地受到大陆文化的影响。其红陶、 黑陶文化, 同位于福建闽江下游的闽侯昙石山文化遗址中层和上层的遗物十分相似, 同属于闽台地区以几何印纹 硬陶和彩陶共存为特征的古文化遗存。5、闽台文化参考答案或提示: 是指来自汉族核心地区的中原文化,是以福建台湾地区为核心形成共同 性的文化特质,具有共源同本的现象,台湾文化主要源于闽文化,闽文化根源于中原文化, 福建文化以先进的生产技术、 物质财富、 文学艺术等内容向向台湾地区延伸, 台湾文化也影 响了福建文化, 在共同的历史源流背景下, 民族流动形成了同文同种特征, 相似的心理

5、个性 特征或差异品类特征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6、文化分三个阶段 参考答案或提示: 文化学家把文化分为三个阶段:表面,即器物文化,包括一切有形可感 的物质和精神产品;中层,即制序文化,包括人际关系中各种体制和规范、礼仪习俗、行为 方式等;深层文化,即观念文化,包括思维文化、思维习惯、传统文化、社会心态、价值观 念、风土民情、审美情趣等。7、文化参考答案或提示: 文化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是特定的生活方式的整体, 它包括观念形态和行为方式, 提供道德和理智的规范。 文化作为 信息、知识和工具的载体,它是社会生活环境的映照, 它以精神与物质两种形式交互作用的

6、, 它是后天学习获得的,并为社会成员所共有。8、宗教参考答案或提示:宗教是人的一种心理体验,由神话、 教义、仪式和仪典等若干个部分组成 的复杂体系。了解宗教包括:理论、崇拜仪式、信仰团体、崇拜对象等方面。闽台人的宗教 观、生活方式、宗教仪式对其身心的影响深刻,在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中, 宗教交流因其特 殊原因起着特殊作用, 其意义和影响大大超越了宗教本身闽台文化体系中, 闽台宗教交往占 有极其重要位置。9、四大山头与九大门派 参考答案或提示:二十一世纪的台湾佛教, 派系复杂,山头林立,主要如四大山头:佛光山、 中台山、慈济功德会、法鼓山;九大门派:大岗门派、月眉山派、开元寺派、法云圆光派、 大仙

7、寺派、观音山派、万佛山派、清凉山派、东和寺派;五大团体:国际佛光会、中华佛教 青年会、中华佛教居士会、中华佛寺协会、中华佛教护僧协会。这些山头、门派、团体,都 与福建佛教的法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10、左镇人参考答案或提示: 1971 年,台湾学者在台南县左镇乡菜寮溪发现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化 石,其年代距今约 3万至 2 万年。左镇人是已知台湾最早的住民, 与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的 时代大体相同,同属晚期智人。左镇人就是从大陆经由福建长途跋涉, 移居台湾的。左镇人 的发现,把人类开发台湾的历史至少提前了 1 万多年。11、圆山文化参考答案或提示: 较大坌坑文化晚一些的圆山文化,距今约4400

8、3100 年,代表遗址是台北市北端圆山贝丘上层。主要分布在台北盆地,延伸到北部沿海一带。石器多属磨制石器。 出土的有段石锛与福建、 广东等地出土的有段石锛都属于同一类型, 是我国东南地区新石器 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 出土的陶器以棕灰色细砂陶为主。 这些遗物同大陆东南沿海出土的有 许多相似之处,可能是从大陆传播过来的。 晚期已出现少许青铜器, 如大坌坑上层的一件两 翼式青铜镞,与商周时代的同类器近似。12、郑和抵闽台 参考答案或提示:永乐年间( 1403 1424 年),郑和下西洋,自江苏太仓开航以后,都要先 到福建长乐一带停泊一段时间, 进行人员和物资的补给, 然后才从福建起航远征。 郑和的船

9、 队曾在台湾赤嵌汲水,并深入大冈山一带。郑和第7 次( 1431 年)下西洋到过台江(即今台南、高雄之间海岸) 。郑和船队中有许多福建人,他们随船队到达台湾、澎湖以后,其中 有一部分人可能留在当地。郑和所率领的船队,对台湾地区产生了一定的政治影响。 二、论述题(共 4 题,每题 10 分)13、为什么说宋代福建文化最为兴盛?有哪些特点? 参考答案或提示: 北宋时期福建路行政区划, 设一府、五州、二军,皆为同一级行政机构, 共八个,故福建号称“八闽”。由于长期北方汉人入闽, 福建在隋唐及五代闽国时未受大的 灾 祸,再于由宋室南渡,政治中心转向东南,故宋代福建经济飞跃、文化发达,福建进士北宋 时期

10、人,南宋时期人,居于全国之首。北宋元丰时, 福建户数居全国第 八位;南宋嘉定时,福建的户数仅次于江西和两浙,居第三位。福建人位居宰辅之职的有 人,名列全国第三;宋史:“道学”、“儒林”列 传的福建人有人,位居全国之首。 在闽文化史上,宋代福建文化最为兴盛,其主要特点如以下几个方面:闽学的产生和发展。 北宋仁宗时期为闽学发展的萌芽, 一批闽地学者注重对儒家经典研 究,不重训诂重义理,提倡儒家道德,宣扬儒家 “尽天知性 ”之说,强 调儒家伦理常纲,重 视个人的道德修养, 并热衷于授徒讲学。 北宋末与南宋初是闽学的创始阶段, 二程洛学入闽, 在福建得以很好的传播和阐发。南宋绍兴至淳熙年 间,是朱熹思

11、想形成时期,也是闽学成 熟发展时期。 朱熹对北宋以来的理学思潮进行了一次全面总结, 建立了一个客观唯心主义思 想体系。闽学的产生和发展在中国 文化史上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佛教极为兴盛。 宋代福建佛教加兴旺,其寺院之多为全国之冠。寺院经济发达,占据许 多良田,许多达官文人都喜在寺院中设立自己读书处,以便攻读之余和 高僧谈古论今,吟 诵作诗。当时出现不少出家的女性,僧尼在闽南一带也发展速迅,仅泉州市区,就有 “僧侣 六千 ”,朱熹称泉州: “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 人。 ”宋真宗天禧五年(年) , 全国 “僧三十九万七千六百一十五人,尼六万一千二百三十九人, ”福建僧尼为 “七万一千八 十人。

12、 ”占全国的 .。刻书业为全国三大中心之一。 宋代福建刻书的特点有四, 一是地域广泛, 其分布地点不 但有各州府、 军所在地, 也有偏僻小县, 几乎无处不刻书; 福州地区和建阳地 区刻书最盛, 成为全国刻书中心。 二是量大, 如北宋时期福州雕版印刷的两部大藏经和一部道藏, 总数达 .万余卷, 超越两个刻书中心浙江和四川。三是所刻内容广泛,有较流行的经史百家名 著和诗文集, 史书节本和诗文选本, 时文科举应试之书、 字书、 韵书、类书、农医杂书等 民 间日常参考实用之书等。 四是编篡形式时有创新, 如字体多样,最早使用黑口与书耳、 经注 合刊等。14、请你说明台湾与福建祖地文化体系的传承。参考答

13、案或提示:据统计,台湾同胞 80%以上祖籍地在福建,两岸人民同宗、同祖、同语、同俗,这种一 脉相承的人文关系, 为两岸交流提供了天然的纽带。 从传统文化习俗上看, 福建人民移民台 湾,大多是以姓氏宗族聚族而居, 或是以同府同县同乡聚居一处, 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家乡祖 地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 不仅使泉州、 漳州的闽南话成了台湾的主要方言, 而且至今在台 湾流行的南音、高甲戏、梨园戏、莆仙戏、布袋戏、木偶戏、闽剧等都是来自福建。福建戏 曲在明、清时期逐渐定型,并随着移民传到台湾, 成为闽台民间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 台湾 同胞信奉的神仙,如妈祖女神、 保生大帝、关帝和临水娘娘等皆是都是由福建传过去的

14、,每 年都有大量的台胞来福建四大祖庙进香朝拜。台湾民众普遍尊奉的观音、关帝、土地公等, 虽不原产于福建, 但却是从福建传到台湾, 并按福建的习俗祭祀的, 其它的诸如服饰、 饮食、 婚庆等习俗也都和福建有很多的相同相似之处。80 年代后期,随着海峡两岸关系的缓和,台湾地区的信徒纷纷前往福建朝圣谒祖,成 为福建旅游业新的增长点。 近 10 年来,赴嵋洲岛朝圣妈祖的台胞每年都达 10 多万人次, 台 湾成千上万的妈祖信徒云集莆田嵋洲岛与大陆同胞一起举行盛大的祭典活动。 又如,从 1987 年至今,台湾每年派出数 10 个进香团到安溪清水岩谒祖,迎回清水祖师神像。音乐方面,福佬系民歌。 “福佬 ”,又

15、有谐称 “河洛 ”,一般指源自中原地区黄河、洛水流 域的闽南人。 曲调都是从泉州、 漳州、厦门流传过去的, 有的保留原来的歌题和格调。 泉州、 漳州和台湾的天乌乌意思相似,都用闽南语,有情节有人物。台湾的 “阿祖 ”、“阿公 ”、 “阿妈 ”和闽南相同。这首童谣原型在闽南,传到台湾发生了一定的变异,但与闽南童谣意思 相似。客家民歌、山歌尽管种类繁多,其曲调为闽西粤东民歌调,多为七字句,每首四句 28 字。相同母语基础上生成的台湾文学, 并打上了原住地福建的烙印, 闽台两地被划分为同一 个文化区域, 在文学艺术上也有很深的渊源关系。 闽台文学渊源与交融发展初期: 跟随郑成 功入台的泉籍前明遗臣王

16、忠孝等人都是诗词大家。卢、沈、徐、张、曹、陈原是大陆几社成 员,入台后称“海外几社六子”。清朝统治之初,大陆渡台的人数不断增长,特别是闽泉、 漳的诗人文士更多地入台,大大促进了当地文运蓬勃发展,一时 “游宦贤寓,簪缨毕集 ”。例如 :台湾云门芭蕾舞就是以传说中的故事,结合西洋的芭蕾舞惟妙惟肖演绎得令人神 往,而福建惠安女的舞蹈也是通过富有地方特色的惠安女的服饰, 风俗习惯,劳动场景再现 了惠安妇女独特的精神风貌。 这两者虽然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 但说明海峡两岸的文化既有 各自的特色也有许多共同的支点。 此外,台湾民俗文化主要受到福建闽南、 闽东及闽西等地 区的影响,台湾名产的的食品如米粉、面线

17、和鱼丸都是由福建移民带入岛内的。 “左镇人” 是从大陆经由福建长途跋涉,移居台湾的。从文化遗址出土的大部分文物来看,与福建、广 东等东南沿海出土的有许多相似之处,从大陆传播过来的。其红陶、黑陶文化,同位于福建 闽江下游的闽侯昙石山文化遗址中层和上层的遗物十分相似因此,可以说台湾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延伸,文明同源、 祖地文化体系的传承、民间信 仰是叶与根的关系、 以儒学“开化”台湾、 在习俗生活方式方面保留和延续大陆特别是 福建的传统;其地域特征是糅合各种文化的多元性特征和传统文化因台湾的自然、 社会环境 形成适应性发展与选择性传承。15、请概述闽台宗教交往的特点与影响。 参考答案或提示:特点: 1

18、、时间早,人数多,代表性广。 2、交流形式多样。 3、以朝拜进 香为内容的宗教交流与学术研讨会。 4、交流呈不平衡性。 5、闽南语交流让台湾信徒亲上加 亲。影响: 1、打破台湾当局阻挠 “三通”,推行“戒急用忍”等限制。 2、增加了对祖国大陆 的认同感,加强了中华文化的凝聚力。 3、消除了误解,培养了互信,加 深了台湾同胞对祖 国的热爱。16、分析闽台地缘上的密切关系,举例说明。 参考答案或提示: 闽台地缘上的密切关系 ,在闽台地理距离与特征,闽台在史前就存在着十 分密切的关系。 “福州鸡鸣,基隆可听 ”这句谚语,说明了台湾和福州与大陆有 “不可分离, 难舍同枕”的地理位置。台湾是我国第一大岛

19、,西隔台湾海峡和福建遥遥相对,相距宽度不 到 200 千米,狭处只有 130 千米,离福州最近。台湾海峡,平均水深只有 50 米至 100 米。 台湾和台湾海峡,本来就是和福建相连的华夏古陆的一部分。 台湾是以大陆为根生成的一个 岛屿,在地缘上与大陆是不可分的。 在 1.5 万年以前,东海海面比现在低 130 米左右,这在 地质上说明两岸原来是一个板块, 台湾、澎湖等岛屿就在祖国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 与福建 省相连接。台湾被称为 “浮福建”,表示台湾是福建省漂浮在海上的部分。“ 东山陆桥”是闽台地缘关系的见证。在碧波万顷的台湾海峡上,有一道浅滩发端于福 建东山岛,经澎湖列岛,抵达台湾。这道浅滩

20、平均水深不超过 40 米,最浅的地 方只有 10 米。这道浅滩曾经在过去的冰川时期,因海退而变成陆地,成为连接闽台两地的陆桥。 大约 在距今 32000 年,福建沿海的部分陆地是与台湾陆地相连 的,但到了 12000 年前,由于气 候逐渐变暖, “东山陆桥”逐渐被海水覆盖。在多次冰期,反复出现的海退与海浸现象时, “东 山陆桥”曾经多次露出海面。 “东山陆桥”的存在说明闽台有着不可分割的地缘关系。任务 2一、论述题(共 3题,每题 10分)第 1 题. 为什么台湾民俗那么丰富,如果你去台湾,对哪些风俗感兴趣?为什么? 参考答案或提示:一、台湾民俗丰富多彩的原因是:一是大陆民俗活动的翻版和复制,

21、台湾 的移民都是从大陆去的, 大陆有多少民俗活动, 台湾就有多少民俗活动, 有的还在传承中不 断完善。二是于无奈之中求平安的思想极为普遍,台湾先民在开拓台湾时,由于条件险恶, 有些困难难以预测, 有些事情更无法把握, 只好求助于神灵及祖先保佑, 于是大大地推动了 各种民俗活动。三是心灵慰藉的要求,先民们经过艰苦创业,苦尽甘来,手上有了些钱,他 们认为是神灵或祖先护佑, 拜了之后心灵才会感到平安。 四是”宁可信其有, 不可信其无 “的 思想根深蒂固, 有的居民开始并不熟热衷介入民俗活动, 但别人都加入了, 你不加入, 万一 家中出了事,会被认为是神灵怪罪, 也就跟着介入了。五是不愿浮人好意, 特

22、别是一些要收 费的民俗活动, 左邻右舍都参加了, 同事朋友也热衷于此,别人来约, 往往不愿拂人好意也 就参加了。 六是与经济利益挂钩,特别一些地方举办的各种节,有借此推销本地特产、 扩大 本地知名度的意义, 促进本地的经济发展。 各种文化的兼容并蓄; 地处偏僻的自然环境; 极强的家庭观念。二、通过学习闽台民俗文化,对台湾的布袋戏、春节、元宵节、台南的“蜂炮”等风俗 产生较大兴趣。之所以喜欢台湾这些民俗,1、感觉像春节走亲访友拜年的风俗,有利于促进亲朋好友的感觉,增进之间的友谊,更加体现中国人一家人的情感,2、其他相关节日风俗,相当部分都很多古老的娱乐项目,不仅可以愉悦身心,更有力身体健康,同时

23、也陶冶我 们的情操,有效把中国的文化元素与我们的生活传承发展,推动中国文化完善和弘扬,3、我个人觉得台湾的风俗更具人文色彩, 把人的现实中无法满足或者存在的隐患给予神灵或者 子虚乌有的东西, 让自己的心理得到慰藉, 更好在现实社会中工作, 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学 习,同时也启迪我们心中要有信仰,风俗就是信仰的现实化,他是与我们的生活如影随形, 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完善,这是我对台湾风俗兴趣的原因所在。第 2 题. 诗钟竞咏是怎样产生的?你认为对现代娱乐活动是否有参考价值? 参考答案或提示: 闽台诗钟之盛在全国名列前茅, 有其多方面的原因: 1、闽台闭塞的自然 环境,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使中原文化原

24、型得以较完整地保留。 2、福建文人大量进入台 湾,把诗钟带到台湾,并成为台湾诗钟发展的主力。 3、日据时期,闽台诗人组织诗社,开 展诗钟活动,以抒发亡国之恨。 诗钟竞咏对现代娱乐活动具有较大参考价值:1、在台湾近代文学史上开创了诗社活动经常化、常规化的风气。 2、促成台湾各地、各界文学爱好者 的联谊; 3 、推出一批佳作名篇。 4、具有抵御异族同化大文化上的反抗意义。第 3 题. 列出你知道的闽台美食习俗,你认为哪些传统美食可以传承和发展?(鼓励学生有 自己独到的答案)参考答案或提示: 闽台美食习俗是中华饮食文化结构中的重要元素, 通过个人的探究, 目前 我就有所知道的闽台美食习俗其中包括传统

25、的习俗主食、肉食、蔬果、器用、好酒、嗜烟、 饮宴、嚼槟榔、 调味、食人等最具台湾原住民的饮食风俗, 但是台湾的饮食风俗也有很多是 从大陆移植过来的其中淮、粤、 川、鲁这四大菜系在台湾得到发展和完善,台湾名产的的食 品如米粉、面线和鱼丸都是由福建移民带入岛内的。 我认为大部分从大陆饮食风俗和台湾 相结合的, 形成一种特有的饮食风俗,备受当今人们喜爱的, 是可以长期的发展, 同时那些 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 能够带动两个民生建设, 丰富我们饮食文化的习俗, 我们要取之精华, 继续发扬光大,推动闽台美食习俗走向全国,乃至全世界。二、名词解释(共 14 题,每题 5 分)第 4 题. 中秋节参考答案或提

26、示: 八月十五是中秋节。中秋的特点是 “圆 ”,天上月圆,人间团圆,所以又称 “团圆节 ”。赏月、吃月饼、拜 “月里娘娘 ”,是闽台中秋节的主要习俗。闽南、台湾民众习称 月亮为 “月娘妈 ”,对月十分崇拜,到了中秋节这天晚上,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要到月光照到的 地方, 摆上桌几,时令果品,敬奉月娘妈。这种敬月习俗表达了海峡两岸同胞对美好生活的希冀和寄托。 第 5 题. 归宁 参考答案或提示: 新娘出嫁后数日内由新郎陪同第一次回娘家,俗称“归宁 ”。当日,新婚夫妇须由娘家弟妹前来迎接;须在日落前返回男家,据说这样才能有望生男孩。第 6 题. 元宵节参考答案或提示: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 “上元节

27、”、“灯节 ”。在闽台两岸,人们把元宵节 视为春节的最后一部分,民间节庆活动尤为隆重。第 7 题. 除夕参考答案或提示: 腊月三十日 (小年为二十九日 )夜,旧年至此而除,故称为 “除夕 ”,又叫“除 夜”、“大年夜 ”。闽台方言称为 “年兜 ”。“年兜”即年底之意。除夕这天,外出的人,除非万不 得已,都要回家团圆。 除夕之前, 家家必须贴上春联、 年画。黄昏时分, 家家贴上新灶神像, 算是接回灶神。 接着,便是辞岁,即祭祀祖先和天地众神。在住宅正厅祖先灵位前和厅口各 摆设一套供品,然后点烛、焚香、烧金,燃放鞭炮,由家长带领家人,向祖先和天地众神三 拜九叩,祈福消灾,预祝来年平安幸福。入夜,人

28、们在门外用柴草燃起火堆,大人、小孩在 熊熊的火焰上方跳来跳去,谓之 “跳火囤 ”,以攘除邪秽,驱逐恶鬼。是夜,最重要的一件事 是全家团聚吃年夜饭,闽台方言称为 “围炉 ”。年夜饭一般都极为丰盛,但不能全部吃完,要 留待来年再吃。除夕晚上,大人要给小孩 “压岁钱 ”,过年零用买糖果,叫做 “过好新年,口 袋有钱 ”。“压岁钱 ”古称“压祟钱 ”,有“镇压鬼祟 ”之意,以祝愿小孩吉祥安康。除夕晚上,年 轻人通宵不睡,叫 “守岁 ”,以为可以健康长寿。第 8 题. 诗钟参考答案或提示: 诗钟是一种具有竞技性质的集体活动,活动中又有关于时、体、题、韵的 严格规定和各种颇具趣味性和刺激性的项目, 限时咏

29、作, 分等奖励。 诗钟有笼纱、 嵌珠二格, 嵌珠即折枝之异名,但当时人们往往不称嵌珠,而更经常使用折枝之名称。第 9 题. 刘家谋参考答案或提示: 刘家谋 (18131853 年 ),字仲为、苞川,侯官县(今福州市区)人。清道 光十二年 (1832 年 )中举,后以大挑任宁德、台湾教谕。所到之处,努力收集掌故。在宁德, 著鹤场漫录 2卷;在台湾 4 年中,著海音 2卷,对台湾的风土人情及官吏施政利弊, 皆有论述。咸丰二年 (1852 年),卒于府署。他于 1850 年上任台湾府儒学训导,隶属于台湾 道台湾府,为台湾清治时期的地方官员,该官 职主要从事台湾府境内之教育行政部分,受 台湾府儒学教授

30、制约,该官职亦通常为闽籍, 语言可与台湾人互作沟通,事实上, 教学上也 以闽语为主,官话为辅。第 10 题 . 余光中参考答案或提示: 余光中, 1928 年 10 月 21 日生于南京,籍贯福建泉州市永春县桃城镇洋 上村(母为江苏人,故也自称 “江南人 ”),诗人。曾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当代著名 评论家。主要作品有乡愁 、余光中经典 、传说,其中传说获台北新闻局金鼎奖 歌词奖。第 11 题 . 临水夫人参考答案或提示: 临水夫人本名陈靖姑,唐代福州下渡人。她的主要职能是 “扶胎救产,保 赤佑童 ”。福州一带多称为临水奶、天仙圣母等。临水夫人崇拜从唐代后期开始,宋代得到 政府承认。第 1

31、2 题 . 保生大帝参考答案或提示: 保生大帝,医神普救众生,原名吴夲,宋代泉州府同安县白礁人,是闽台 地区最有影响的医神。吴夲少年时时已精通药理医术,采药草炼丹煎药,以医济人无贵贱, 手到病除,药到疾愈。宋代 “妙道真人 ”,明代的 “医灵妙道真君 ”、 “万故土我极保生大帝 ”。 吴夲遂由此被神化。 保生大帝与妈祖、临水夫人, 是闽台民间信奉的三大主神之一。福建南 部泉州一带、 台湾省北部以及东南亚地区泉州人士集中居住的地方, 多建有奉祀保生大帝的 庙观或殿堂。供奉保生大帝的庙宇通常被命名为慈济宫。第 13题. 莆田妈祖金身巡台参考答案或提示: 1997 年 1 月 24 日至 2 月 3

32、 日莆田妈祖金身出巡台湾,所到之处,都举行 隆重的接驾、绕境、祀典 / 送驾仪式,妈祖金身驻跸的宫庙,更是人山人海。之后,妈祖巡 台不断,抵台绕境为信徒祈福。第 14 题 . 妈祖参考答案或提示: 妈祖原名林黙, 又称林默娘, 莆田县湄洲人, 传说她生于宋太祖建隆元 (960 年)她秉性聪颖,救人济世,拯救海难。升天后被渔民视为海航保护神。妈祖作为民间的海 上女神,历史上又受到封建王朝的青睐, 推波助澜,妈祖信仰不仅在东南沿海广为流传,而 且被带往世界各地。 每年妈祖的诞辰和忌辰, 各地信徒都要到妈祖庙祭祀, 有些还愿的信徒 不远千里感到湄洲祖庙进香以示虔诚,这几年台湾的香客不断增长。第 15

33、 题 . 清明节参考答案或提示: 清明节的主要活动是扫墓祀祖。 扫墓的时间, 闽台各地互有差异, 一般是 在清明前后数日。 扫墓的程序, 一般是先清理墓边杂草, 并给墓头添土; 接着在墓上 “压纸 ”, 并在墓前摆放供品,点燃香烛,全家拜祭;最后是燃放鞭炮,焚烧纸钱,将供品弄成小块, 撒在墓的四周。祭扫完毕,全家在墓地聚餐,分食供品。台湾同胞祖墓多在福建,清明时节 回祖国大陆祭扫祖墓, 现在两岸阻隔, 每年仍有很多人回来扫墓, 表现出深挚的故土情结和 爱国情怀。第 16题. 祭灶参考答案或提示: 农历腊月二十四日祭祀灶神, 简称“祭灶 ”。祭灶的习俗主要是拂尘、 送灶。 拂尘就是祭灶这天要打扫

34、房屋院落, 洗涤用具,尤其是厨房, 从灶台到锅碗瓢盆、 桌椅门窗, 都要擦拭得干干净净。卫生搞完后,黄昏时分,便开始送灶。此时各家各户陈列供品,点烧 香烛,燃放鞭炮,以送灶神上天。所谓送灶神上天,是把灶台上方贴的旧灶神像揭下来,连 同从街上买来的画有靴帽衣甲、刀、箭和马匹的 “甲马 ”一起烧掉,意为备好行装坐骑,送灶 君上天述职,希望灶神能 “上天言好事,下地降吉祥 ”。在福建,供灶神的祭品,除鸡、鸭、 鱼肉等佳肴外, 其中必不可少的是饴糖或糖饼。 据说糖可以黏住灶神的嘴, 以防他在玉帝面 前说坏话, 而是从口甜到心,好话连篇。 台湾祭灶习俗与福建基本相同,但没有献饴糖粘灶 神口的习俗。第 1

35、7题. 开漳圣王参考答案或提示: 开漳圣王原名陈元光,又称 “陈圣公 ”,作为漳州的地方神被崇拜。 686 年 , 陈获旨得准开建漳州漳浦郡。在任20 余年,勤于吏治,政绩卓著,对开发漳州有功,逝后百姓立庙奉祀, 称为开漳圣王。 台湾省内, 凡是闽南漳州人士集中居住的地方都有开漳圣王 的供奉。任务 3一、论述题(共 3 题,每题 10 分)第 1 题. 为什么说福建有戏剧之乡的美称?你对哪一种戏曲感兴趣?为什么? 参考答案或提示: 福建戏曲十分丰富,剧种有四、五十种之多,剧目数以万计,均为全国 之冠,故有“戏剧之乡”的美称;福建戏曲源远流长,梨园戏、莆仙戏在宋代就形成,与温州杂剧一样是最早的南

36、戏,被称为中国古代戏曲的“活化石” 。福建戏曲在明、清时期逐渐 定型,并随着移民传到台湾,成为闽台民间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闽台地方戏曲的繁荣, 有多方面的原因, 而宗教祭祀活动起了重要的作用。 闽台宗教极 为发达,庙宇林立,神灵众多,祭祀频繁。老百姓为祈求神灵赐福,不但要虔诚膜拜,贡献 丰盛的祭品,还要“演戏酬神” 。早在南宋,这一传统就已形成。在漳州,而且在福州、泉 州、莆田,演戏酬神,也蔚然成风,热闹非凡。南宋诗人刘克庄有许多首诗作了生动的描 写, “空巷无人尽出嬉,烛光过似放灯时;山中一老眠初觉,棚上诸君闹未知。游女归来 寻坠珥,邻翁看罢感牵丝;可怜朴散非渠事,薄俗如今几偃师。 ”其二又

37、云:“巫祝欢言岁事 详,丛祠十里鼓箫忙” ,记述了莆田演戏酬神的盛况。 明清以来, 这种演戏酬神的风气更盛。 岁时节庆,如元宵、中秋等节日;神诞纪念日,如正月初九的“玉皇诞” 、三月二十二的妈 祖诞辰、七月八月做“普度” ;祭祖和结婚要演戏,还可以理解,而办丧事也要演戏,如此 频繁的祭祀活动需要演戏,当然促使剧种发展,戏班剧增,使闽台的戏曲十分繁荣。 第 2 题. 闽南方言是怎样向台湾流播的? 参考答案或提示: 语言的载体是人,方言的传入和定位、定型,是随着移民播迁和聚居区的 建立而逐渐形成的。 台湾是我国的第一大岛, 与福建的关系特别密切。 由于台湾和福建一衣 带水,地理相接,血缘亲近,语缘

38、一致,从而演绎了中国历史上发生过的中原人南迁入闽, 又从闽南东迁入台湾的漫长历程, 因而, 语言上就自然而然地就形成了从中原古汉语闽 南话台湾省方言的清晰脉络。闽南人已经成了移居台湾的汉族的主体部分, 总人数约占全岛总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以上, 生 产、生活、文化都处于比较高的水平。综上可见,闽南话是来自中原的河洛话,闽南人的根 在中原,而台湾人的根又在闽南, “人同根,语同根” ,表现了“闽台同文,两岸同根。 ” 第 3 题. 福建书院有什么特色,对现代教育有什么启发?(参考闽台文化探略)参考答案或提示: 福建书院始建于唐,延续到清末。 1、元代前以民办为主,元代开始官府 逐渐加强对书院的控制。

39、 2、明代中叶后,以官办为主,逐步取代实际已趋衰亡的儒学,纳 入官学系统, 民办书院始终绵延不断。 3、明代以前以讲学为主, 是宋、 明理学家讲学授徒、 宣传学术思想和实践他们教育主张的场所。4、清代,除一部分仍保持教学与切磋学术的传统外,多数成为科举的附庸,以学习八股文写作以应科举为主课。5、有相当数量与书院性质相似而规模较小的私学和以个人读书为主或数人相聚读书, 互为师友, 或兼讲学授徒的书 堂、书室。它们互相补充、促进,在官学以外形成另一更具活力的教育组织形式。6、福建书院的兴起与教育发展是同步的, 其在福建教育史和中国书院史的地位不可小觑。 福建书院 的发展历程总体上与全国是一致的,

40、但是由于福建自身独特的地理环境与政治、 经济、 文化 背景, 福建书院又有个性化的一面, 而且,福建区域内各地书院的发展也是不平衡的, 互有 差异。 启发:政府应大力支持教育事业, 使活到老学到老成为风尚。千方百计吸引和留住优 秀师资人才。对于家族式教育的重视应予保护。兴建各种学校,开放图书馆或网络、书籍经 典共享。 "二、名词解释(共 14 题,每题 5 分)第 4 题. 梨园戏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 至今尚保留不与浙江的南戏并称为“搬演南宋戏文唱参考答案或提示: 梨园戏是福建省的汉族戏曲之一, 少南戏剧目和音乐。 梨园戏发源于宋元时期的泉州, 念声腔”的“闽浙之音”,被誉为“古南

41、戏活化石”。梨园戏广泛流播于福建泉州、漳州、 厦门,广东潮汕及港澳台地区,还有东南亚各国闽南语系华侨居住地。第 5 题. 採茶舞参考答案或提示: 採茶舞源自客家採茶戏, 一丑二旦对唱对演的三脚採茶戏演变而来。 採茶 舞以採茶姑娘的採茶动作为主干,辅以工作时的对唱、对话、或擦汗或嘻戏或收成之动作。 舞步简朴、细致。服饰如採茶工作服,头戴斗笠,脸包围巾等成群结队舞之。第 6 题. 泉州孔子庙参考答案或提示: 位于泉州市区泮宫内,宏伟壮观,为我国东南现存规模最大的孔庙,主体 建筑为宋代典型的重檐庑殿式,殿为抬梁式木构架,斗拱层叠,梁枋纵横,屋脊较短,四角 斜坡面较长,殿柱皆为花岗岩石,束腰嵌有莲花图

42、案青石浮雕,台北孔庙位于大龙洞、 哈密 街一带,由泉州府惠安县著名建筑大师王益顺于 1925 年重建,主要模仿泉州孔庙,建成正 统南中国式孔庙。第 7 题. 泉州开元寺参考答案或提示: 是众多木构建筑中年代最久、 规模最大的建筑, 其特点一是继承传统又不 囿于传统,大胆突破创新。 既有浓郁的中国古代建筑的传统韵味, 又有鲜明的闽南建筑风格。 二是将雕饰艺术与构造技术巧妙地融为一体。第 8 题. 庙学参考答案或提示: 旧指设于孔庙内的学校。宋王安石潭州新学诗序:“治平元年,天章 阁待制兴国吴公治潭州, 之明年正月, 改筑庙学于城东南。 ”明 李东阳改建忻州庙学记 : “葢自侯之来知是州,属意庙学,图革其故而新之。”第 9 题. 府县儒学参考答案或提示: 儒学即由政府举办的与科举制度相适应的以学习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