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冀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_第1页
新版冀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_第2页
新版冀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_第3页
新版冀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_第4页
新版冀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一课 生物与非生物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能描述生物的特征。2.能说出生物与主生物的主要区别。科学探究:1.能制订比较完整的观察计划。2.能观察并描述生物和非生物的不同点。3.能运用分析、比较等方法,归納出生物和非生物的特征。4.能根据生物的特征判断生物与非生物,并说出理由。科学态度:能在探究过程中分工合作,乐于参加观察、记录等舌动。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出示:狗和玩具狗的图片。2.引导:图片中有两只狗,你认为哪个是生物,哪个是非生物呢?说说你的理由。(学生会从有生命、会运动、会吃东西等方面来说明理由。)3.提问:判断生物与非生物的

2、依据是什么?(二)探究发现,形成新知1. 比较狗和玩具狗的不同点。(1)提出问题。出示狗和玩具狗的图片(玩具狗实物或者狗的活动视频)。提问:观察图片中的狗和玩具狗各有什么特点。(2)观察记录。学生观察狗和玩具狗的特点,并把观察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页中。(3)表达交流。指定学生汇报观察结果,说说狗和玩具狗有哪些不同点,其他学生对其观察结果进行补充相评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二年级下册込识动物一课,“小狗、小猫等动物具有需要食物、能运动、会呼吸的共同特征。”启发学生总结狗在生长发育、繁殖、食物、运动等方面与玩具狗的区别。)(4)得出结论。师生从动物的生长、繁殖、对外界的刺激产生反应等方

3、面与非生物进行对比、归纳,形成初步认知。2.观察豆子与石子的变(1)引导:大家已经在课前将大豆与小石子分别放在盛水的容器中,并注意保持豆子与石子湿润。课前实验中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呢?(2)交流: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课前的实验情况.展示自己的实验记录交流之后将实验记录整理在科学学生活动册第1顶中。指定小组进行展示汇报,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评价。(3)讨论:根据实验现象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然后进行全班交流。(4)小结:大豆种子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萌发,而石子不能萌发。3.比较猫和蒲公英的相同点。(1)提出问题。出示:猫和蒲公英的图片。提问:猫是一种动物,蒲公英是一种植物,它们有哪些共同

4、点呢?(2)阅读整理资料。掌握方法:阅读时,先找出描述猫和浦公英特征的重点词句,再进行筒单概括。根据两种动物的特征,比较它们之间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最后用比较科学的语言概括出它们的相同点。提示:可以从“”它们是台都能生长?是否都能繁殖?是古都需要水?是否邵需要营养?”等方进行分析与比较。学生在小组内进行阅读和整理资料,并把整理资料的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页中。 (3)形成知识。汇报:指定小组代表汇报活动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小结:猫和蒲公英都是生物,能生长、繁殖,生长过程中需要水和营养。讨论: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中,哪些属于怎物?它们有什么特征呢?生物与非生物相比較,有哪些不同点总结:

5、动物、植物和人都是生物,生物能生长、能繁殖,在生长过程中需要水和营养。毛绒玩具和石子都是非生物。非生物不能生长,不能繁殖,也不需要水和营养。非生物有些是人类制造的有些是天然的。(三)实践运用,拓展延伸1.机器人是生物吗。(1)出示:机器人的图片(2)判断:机器人是生物吗?并说明理由。(3)交流:集体交流判断的结果,并互相补充和价。(如果学生们的意见有分歧,可以临时各学生分为正反双方两个组进行简单辩论,让学生充分说明自己的判断依据和理由。对于个别学生可能会质疑机器人需要补充能量、根据指令完成动作,与生物特征混淆的情况,需要指出机器人并不具备的生命现象,如没有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繋殖等特征、所以不

6、是生物。)2.寻找校园中的生物与非生物。(1)布置作业:同学们,校园中有很多的生物和非生物,让我们课下到校园中找一找吧!(2)课后调査:学生到校园内寻找生物和非生物。(3)交流报:安排合适的时同,组学生进行交流,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教学反思:第二课 树与草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科学知识:能说出植物都有根、茎、叶、花、种子等器官。科学探究:能运用感官并选择恰当的工具,观察对和草的外部形态特征。科学态度:能对植物的特征表现出浓厚的探究兴趣。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出示:树和草的图片。(可以补充当地常见的植物,如紫叶李、松树、狗尾草,公英等。)2.引导:图片中这些植物是我们常见的

7、,说说它们各是什么样子的?(根低年级时的学习经验,学生可能会从植物茎、叶、花的颜色和形状、气味等方面来描述植物的特点。)3.提问:植物有哪些共同特征呢?()制订计划,掌握方法1.明确观察目的。讲述:课前同学们已经准备了一些植物我们就以这些植物体或者图片为观察对象来展开探究活动。同学们想一想,要寻找植物的共同特征,我们需要观察什么呢?学生在小组内简单交流,明确观察的目的。小结:要寻找树和草的共同特征,就要先观察草和树各自有什么特点,然后再比较树和草有什么相同点。2.明确探究计划和方法。引导:借鉴在一年级时观察蒲公英的经验,我们1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进行观察呢?学生筒单交流,形成初步的观察方案。出示:

8、观察方法和注意事项。(1)对植物的根、茎、叶、花和种子这些器官的形态结构进行观察。(2)采用看、闻、摸、测量等方法观察植物,可以参考记录表格中的内容作为具体观察点。绘制植物轮廊图时,要实事求是地描绘植物根、茎、叶等主要器官的特征。(3)使用工具时要注意安全。(三)观察记录,整理信息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观察,并将观察的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2页中。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在观察环节中有困难的小(四)江报交流,得出结论1.汇报:指定小组代表汇报观察结果,其他学生认真倾听,有不同的结果可以2.讨论:小草和大树都有什么特点?它们有仁么、不同点和相同点?3.小结:小草和大树在形态上都有各自的特点,有的大,有

9、的小,但它们都有根、茎、叶、花、种子等器官(五)实践运用,拓展延们1.出示:杨树、凤仙花等6种植物的图片。让学生判断这些植物是否都有根、茎等器官。2.作业:(1)课后观察校园里的植物,制作校园植物特征资料卡,下节课进行展示和评价。(2)按照活动2的实验要求,课后种植大蒜,连续观察一周,并把观察结果记录在科学生活动手册第3页中。教学反思:树与草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科学知识:植物的生长都需要适宜的温度、阳光、水、空气和营养物质等共同特征。科学探究:1.能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探究大蒜的生长条件2.能利用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观察到的现象。3.能圧分析、出较、归纳、综合的方法得出结论。4.能按照图示制作植物标

10、本。科学态度:1.能以实验现象和结果为依据,实事求是地记录科学事实。2.能与他人分工合作完成探究学习,乐于分享彼此的想法。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做出假设提问:大蒜的生长需要哪些条件呢?学生根据经验做出假设。(大蒜的生长可能需要空气、水、阳光、营养物质、适宜的温度等。)(二)对照方法,确定计划讲述:课前同学们已经种植了大蒜。下面我们一起对照视频中的实验方法,看一看自己的实验是否科学以及还有哪些地方需要修改。1.播放视频,讲解实验要求。(1)实验目的:深究大蒜生长的条件。(2)实验材料:4个同样材质、同样大小的花盆(也可以使圧碟子或者纸怀),每个容器里放5大蒜苗。(3)实验步骤将4个花盆分别标

11、上1号、2号、3号、4号,按照下面的方法进行实验。无光组:将1号盆的蒜苗神在土壤中,浇水后用一个不选光的紙盒罩住,确保蒜苗不到阳光。无水组:将2号盆的蒜苗种在土壤中,有光照,不能浇水无营养组;3号盆不加土壤,有光照,只浇无营养的蒸馏水。正常培养组:将4号盆的蒜苗种入土壤中,有光照,要浇水。2.学生按实验方法进行实验,并将实验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页中。(该内容建议课前完成。)三)汇报交流,得出结论1.汇报:指定小组代表汇报实验结果,展示蒜苗一周内的生长情况。(汇报时可以根据蒜苗的高度、颜色等特征来描述。)2.讨论:无光照与正常培养的蒜苗生长情况有哪些不同?无水与正常培差的蒜苗生长情况有哪

12、些不同?无書养与正常培养的蒜苗生长情况有哪些不同?3.小结:大蒜的生长需要阳光、水和营养物质。4.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活动1和活动2的结论,综合分析殖物具有哪些共同特征(四)实践运用,拓展延仲1.展示:指定学生制作的校园植物特征资料卡,其他学生从制作的科学性、艺术性上进行评价或补充。2.制作植物标本。(1)引导:人们在学习和研究植物的时候,为了更好地保存采集到的植物,需要把它们制成标本提回:怎样制作植物标本呢?(2)讲解:植物标本的制作方法。学生先阅读教材第7页关于制作植物标本的过程,初步了解植物标本制作的方法和步聚。播放:植物标本制作的课件,指导学生掌握制作方法。学生根据教材中的流程图和视

13、频内容进行回亿和识(3)制作:学生在课后制作植物标本,并将制作的植物标本拍照,粘贴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3页中。(4)展示与评价:评价植物标本参考标准:取的植物比较完整。植物压制平整、干燥。摆放美观,粘结实。标签规范,信息齐全。教学反思:第三课 植物和我们的生活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能列举出三种以上的经济作物。2.能列举玉米作为生产原料的实例。科学探究1.能书绕植物的用途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间題。2.能運过调査、访谈、查阅资料等方式收集当地的植物资源。3.能用分析、比较、分类的方法得出结论。科学态度1.能对生物资源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产生探究兴趣。2.能与他人分工合作完成探究任务。教学过程:(一)创

14、设情境,提出问题1.引导:(出示多种经济作物,如水果、蔬菜的图片或者实物)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些植物吗?它们都有哪些用途?2.学生观察后交流。3.提问:我们本址有哪些重要的植物呢?(二)探究发现,形成新知1.调查当地植物的种类。(1)整理课前捜集的资料。讲解:同学们搜集的资料内容丰富,为了便于査找,我们可以将资料整理成卡片保有。准各几张同样大小的卡片纸,最好有横格线;先写上植物的名称,然后填写植物的主要特征、分布和用途等信息,每一张卡片填写一种植物,多张卡片编号排列。整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整理记录植物的资料卡片,并粘贴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4页中。(2)汇报:指定小组代表展示制作的资料卡片。(3)

15、分类:引导学生比较调查的植物与经济作物的区別并进行分类。讲解:有些植物具有特定的经济价值,如大豆是中国重要粮食作物之一,种子含有丰富的植物蛋白和油脂,常被用来做各种豆制品、榨取豆油和提取蛋白质;花生是优质的油料作物,对人体心血管有益,能降低人体的高血脂、有害阳同醇.有很好的药用和食疗价值:棉花能制成各种织物,棉织物坚韧耐磨、穿着舒适,它既是最重要的纤维作物,也是重要的油料作物,还是含高蛋白的粮食作物和重要的战略物资等。人们把这类衣作物称为经济作物。学生根据经济作物的特点,先判断当地的植物哪此是经济作物,再根据具体用途进行分类,最后进行全班交流。(4)总结:植物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有许多种类的

16、植物属于经济作物,这出经济作物可分为油料作物、药用作勿等,可以食用、药用、观赏,也可用作工业原料等。2.植物为人类生活提供原材料。(1)引导:一种植物作为原料可以生产出多种商品,弥们知道玉米可以用作哪些产品的原料吗?(2)阅读:学生阅读教材第9页活动2的资料,将阅读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4页中。(3)汇报:指定小组代表汇报阅读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和评价(玉米能够食用、制药、制成饲料、釀酒,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玉米茎和叶编制成椅垫、笔筒、拖鞋等手工艺品。)(4)总结:播放其他植物可以用作多种产品原料的视频(甘蔗、大豆等)植物为人类生活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原材,它们制成的产品应用到了生活中的各个

17、方面,因此我们要更加珍惜植物资源。(三)实践运用,拓展延伸引导:很多植物有防病、治病的药用价值,比如人参、枸杞、薄荷等。我国是药用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对药用植物的发现,使用,栽培都有悠久的历史。播放:体现植物药用价值的课件。作业:果后查阅有关植物药用价值的相关资料,制作成药用植物资料卡片与大家分享。教学反思:第四课 种类繁多的动物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科学知识:能识別常见动物的类别。科学探究:1.能通过观察、査阅资料等方式收集动物某些特征的信息。2.能利用表格等方式记录和整理动物特征的信息。科学态度:能对动物的类别产生探究的兴趣。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播放各科动物的视频)

18、自然界中有各种各样的动物,有些动物生活在水里,有些动物生活在陆地上;有些动物走得慢,有些动物跑得快;有些动物会游泳,有些动物能飞翔提问:你认识哪些动物,你了解动物是如何分类的吗?(二)探究发现,形成新知1.找出有脊柱的过物。(1)体验感知,认识脊柱。谈话:同学们,我们每个人的后背都有一根脊柱。你们可以先摸一摸它是什么样的。学生自己触摸,初步感知,简单交流。出示人体骨骼模型,学生观察。讲解:人类脊柱由33块椎骨组成,脊柱是身体的支柱,位于背部正中,上端接颅骨,下端达尾骨尖。(2)观察图例,记录信息。引导:那些动物也具有类似的脊柱呢?请同学们观察教材第10页中的插图,找出类似的动物,并记录在科学学

19、生活动手册第5页中。学牛小组内观察比较进行记录。(3)分析比较,得出结论。交流:说一说你们找到了哪些有脊柱的动物。(鱼,蛇,青蛙,猎豹)思考:有脊柱的动物与其他动物的主要区别是什么?小结:我们把有脊柱的动物叫脊椎动物,没有脊柱的动物叫无脊椎动物。2.给小猴子找亲戚。(1)提出问题,明确任务。谈话:猴子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一种动物,它有什么特征呢?(呈现资料:小猴了体温恒定,有齿和骨,皮肤上有毛。)提问:哪些动物的特征和小猴子相似呢(学生可能会从外貌、皮肤、食性、骨骼、繁殖、甫乳等方面进行分析教师适时进行总结。)小结:给小猴子找亲成,要允分析小猴子有什么特征,再比较哪些动物具有小猴子的特征,就把这些

20、动物与小猴子归为一类。(2)掌握方法,整理信息。谈话:课前同学们已经查阅了相关资料。下面在小组内把这些资料进行整理,根据整理结果想一想哪些动物和小猴子旳特征类似。讲解整理资料的方法:筛选。将相关的信息勾画或者简单记下来:概括。对相关特征进行概括时,可以简化到一个词或者短语。记录。将整理的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5页中,如果还有其他特征可以在表格旁边附表补充。注意事项:小组内要分工合作,保持安静。学生在小组内整理资料,教师巡视指导。(3)汇报交流,得出结论。学生汇报各自整理的结果。教师进行归纳,得出结论。(三)实践运用,拓展延伸1.提出任务:接下来我们来玩一个“你说,我猜”的游戏。2.明确方

21、法:两个同学为一组,“说”的同学描述种动物的特征,采用的形式可以是儿歌、選语或简短的词语;“猜”的同学根据描述的特征判断是哪种动物。每猜对一个,就互換角色、看谁在2分钟内猜对的最多。3.学生游戏:学生在小组内进行游戏。4.汇报交流:师生统计每个学生猜对的次数,由猜得最多的同学交流活动体会。5.布置作业:搜集珍稀动物的资料。教学反思:第四课 种类繁多的动物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能说出某一类动物的共同特征。2.能列举两种以上我国的珍稀动物。科学探究:1.能运用分析、比较、分类等方法,归纳出动物的共同特征。2.能对自己的探究过程、方法和结果进行反思与评价。科学态度:能与他人分工合作完成查阅

22、资料的任务。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出示鹦、鹰、麻雀、金鱼、锦鲤、鲫鱼.眼镜蛇、蜥蝎、乌龟的图片)同学们都认课件中的这些动物吗?如果找们给它们分分类,你宽得哪些动物可以分在一类?同学们可以根据上节课帮小猴子找亲戚的方法,试着说一说。提问:我们可以依据哪些特征给这些动物分类呢?(二)探究发现,形成新知1.给动物分类。(1)明确任务,整理资料。谈话:同学们上节课已经査阅过一些相关的资料,再结合老师给大家发的资料,找出这些动物特征,然后进行分类。出示:给动物分类方法的课件。制定标准:比较几种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特征有什么不同,根据不同点制定分类标准。分类:判断某科动物是否符合该标准,如果

23、符合该标准就归为一类。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资料的整理,并填写在教师准各的资料卡中。(2)汇报交流,得出结论。汇报:指定小组代表汇报活动结果,其他小组成员倾听后判断是否与自己的结果一致,并进行补充或修改。(学生可能会从鸟类,鱼类,爬行类动物等分类方式进行汇报,由于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较低,不一定能说得非常科学,教师可以在归纳时进行完善和总结。)播放:鸟类、爬行类、鱼类动物特征的视频,并进行总结。2.调杳我国的珍稀动物。(1)播放:珍稀动物的视频。谈话:同学们,在我国有很多的珍稀动物,大家了解这些珍稀动物吗(2)制作资料卡。谈话:同学们在课前已经针別我国珍稀司物进行了调查,接下来请同学们把调查的资料进

24、行整理,制作成资料卡以使进丁展示讲解制作方法资料卡上要有动物名称、照片;卡片内容包括动物的分布区域、生活习性、保护级别等;资料内容要简单明了;卡片可以适当进行美化,如加边框等。学生在小组内整理资料卡,教师巡视指导。(3)展示交流,做出评价。提示:各个小组先选出本组最好的3张资料卡片,然后按小组顺序摆在规定的展区,其他学生轮流参观,做出评价。根据大家的评价,选出几张有代表性的资料卡片在多媒体上进行展示,并让学生说一说选择这几张资料卡片的理由。(三)实践运用,拓展延仲1.认认珍稀动物。引导:我国有哪些珍稀动物?这些动物为什么会这样稀少呢?讲解:这些珍稀动物稀少的原因有两点:一是自然环境的变化,例如

25、温度、湿度等变化,植物生长不好致使食物减少,从而使一些动物缺少食物而大量死亡;二是一些不法分子乱捕乱杀,致使它们的数量逐渐减少。2.提出保护建议讨论:我们应该怎样保护珍稀动物呢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给环保部门提出合理的建议,然后进行集体汇报。教师小结:动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我们要保护珍稀动物,大力宣传保护珍稀动物的必要性。教学反思:第五课 昆虫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能说出3-5种当地常见的昆虫名称。2.能说出昆虫的共同特征。科学探究:1.能根据常见的昆虫提出可探究的问题。2.能制订观察、调查昆虫的划。3.能通过观察和调查的方式搜集有关昆虫的科学事实。4.能用资料卡的形式呈现调查的结果。5.能用

26、分析、比较、归的方法得出民共同特征的结论。科学态度:乐意与同学合作完成对多种昆虫的观察。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引导:我们身边的昆虫是非常多的,它们形态各异,但彼此又有很多共同之处。看,这些昆虫你都认识吗?(出示蟋蟀、蝗虫、蜻蜓、青刺峨等图)2.提问:你认识哪些昆虫?它们有哪些共同特征?(二)探究发现,形成新知1.观察昆虫的形态。(1)提出同题:蝗虫、金龟子、蜻蜓和黄峰的外部形态和结构有什么特征呢?(2)掌握方法:教师讲解观察的方法。按照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进行观察。先观察它们身体由哪些部分组成;再分别观察毎个部分有哪些特征最后根据资料了解昆虫吃什么食物等其他特点。学生观察昆虫标本

27、时,可以使用放大镜观察;另外不要直接触碰到昆虫标本,因为有些昆虫自身有刺或者有毒。(3)观察记录:学生观察,并将观察到的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6页中。教师巡回指导,适当给予帮助。(4)分析比较:组织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比较蝗虫、金龟子、蜻蜓、黄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5)归纳总结:昆虫的共同特征是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具有3对足,2对翅,1对触角。2.调查当地常见的昆虫。(1)提出问题:同学们,我们当地有哪些昆虫呢?这些昆虫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是怎样的呢?(2)整理资料:学生在小组内把搜集到的资料制作成资料卡。(3)汇报交流:组织学生进行汇报,统计当地常見的昆虫约有多少种并分析对人类有益的昆

28、虫有哪些,有害的昆虫有哪些。(4)归纳结论:昆虫的种类很多,有些能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益处,如蜜蜂、蚕、七星瓢虫等;有些会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害处,如青刺蛾、蝗虫、蚊子等。(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1.明确任务。引导:同学们,你们见过这和虫子吗?(出示面包虫图片)它叫面包虫,它也是一种昆虫。有的同学会产生疑问,它怎么没有昆虫的特征呢?让我们通过饲养来观察它们的变化吧!掌握方法:讲解:每组准备一只广口瓶,向其中加入麦麸,然后往瓶中放入5只面包虫。瓶中麦麸基本吃完时,要筛除虫粪(可用细纱当筛子);以后每3-5大筛除次虫粪,同时投喂1次麦味,投入量以3-5天能被食尽为准。提示:不要伤害面包虫。3.饲养

29、观察。饲养而包虫,并观察它的生长变化.将观察到的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6页中。4.汇报交流。等待面包虫成虫之后,集体交流观察的结果。教学反思:第6课 仙人掌与莲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科学知识:能说出仙人掌和莲的外形及内部结构特征。科学探究:1.能根据植物生长的环境提出探究性问题,并进行假设。2.能通过实验观察仙人掌和莲散失水分的多少。科学态度: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实验的探究兴趣。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出示:两个谜语(1)四季常青绿,只是花开难。摊开一只手,尖针已扎满。(打一植物)(2)小小一姑娘,坐在水中央。身穿粉红袄,阵阵放清香。(打一植物)2.引导:在自然界中

30、,仙人掌生活在干早的沙漠里,莲生活在水中(出示沙漠里生长的仙人掌、池塘里生长的莲的图片),这是怎么回事呢?3.提问:仙人掌的哪些特点能帮助它适应沙漠生活?莲有哪些特点能帮助它适应在水里生活?(二)联系实际,猜想假设假设:仙人掌的叶子和茎可能让它适合在沙漠里生活;莲的叶子和茎可能让它适合在水里生活。(三)实验操作,观察现象1.掌握实验方法。(1)出示图片,讲解实验方法。选择两盆长势相似的盆栽仙人掌和盆栽莲,分别浇透水。分别给盆栽仙人掌和盆栽莲的叶片套上透明塑料袋,把袋口扎紧。将两盆植物放在阳光可以照射到的窗台上,每隔3小时观察一次,并做好记录。(2)思考:实验时能不能用塑料袋将花盆一起套上?(不

31、可以,如果将花盆一起套上、花盆中土壤里的水分也要蒸发,对实验会造成干扰。)(3)温馨提示。仙人掌有很多刺.实验过程中要小心,防止被扎伤。透明塑料袋应比盆栽植物略大一些。实验过程中,当看到两组塑料袋上小水滴多少的明显区别时,即可停止实验。实验结束后,要及时去掉套在植物上的塑料袋,以免因过度蒸腾导致植物枯萎,甚至死亡。2.学生实验,将实验现象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于册第8页中。(此环节可以安排在课前进行,教师也可以提前做实验并每间隔3小时进行拍照,用照片的形式将实验现象展示出来,以便学生分析现象,得出结论。)(四)分析现象,得出结论1.汇报:说说你观察到什么现象?2.讨论:(1)仙人掌上套的塑料袋内的

32、水滴比莲上套的塑料袋内的水滴少,说明了什么?(2)为什么仙人掌蒸发的水会少一些?莲蒸发的水会多一些呢?(水、空气是植物生长必需的外界条件、仙人掌生活在干早的沙漠,通过减少蒸腾作用,为自身保存水分;莲生活在水里,水里空气比较少,通过加大蒸腾作用,可以从水里吸收更多的空气。)(五)课堂小结,综合评价1.思考: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需要进一步努力的地方?2.评价:表扬做得好的小组或个人。教学反思: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科学知识: 能说出植物的形态结构是如何适应生活环境的。科学探究:1.能根据仙人掌和莲的形态写结构,分析它们是如何与环境相适应的。2.能对自己的探究活动进行反思评价。科学态

33、度:能实事求是地记录自己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引导:观看图片(出示仙人掌和莲的各部分结构图),大家找一找仙人掌和莲的根、茎、叶这些部分。(仙人掌的刺是它的叶子,莲的根状茎是藕。)2.提问:仙人掌和莲的根、茎、叶是怎样帮助它们适应沙漠或水中生活的呢?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探究。(二)联系实际,观察研究讲解:今天,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盆栽仙人掌、盆栽莲和藕,让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它们的形态和结构吧!2.出示:观察方法。看外观:颜色、形状、薄厚、大小等。2手感:软硬、粗糙程度等。看内部结构:从不同的角度切开,观察颜色、纹理等。(可以用小刀把仙人掌的茎、莲的叶柄、藕分别进行

34、横切和纵切,观察内部结构。)3.出示:注意事项。仙人掌有很多刺,实验过程中要小心,防止被扎伤。使用小刀切开植物时,注意使用安全。用小刀切开仙人掌的茎时,可以选择茎的一小节,分別进行横切和纵切。学生观察仙人掌和连的根、茎、叶的特点,并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8页中。(如果条件不允许,准备观察材料困难,可以通过图片或视频进行教学。)(三)交流讨论,归纳总结1.汇报:说说仙人掌和莲的根、茎、叶各有什么特点。2.讨论:(1)仙人掌的刺、肉质茎、发达的根系是怎样帮助仙人掌适应沙漠环境的;(2)莲薄而大的叶子、叶柄和藕中的小孔是怎样帮助莲适应水生环境的。3.总结:仙人掌的叶子变成了刺;茎肉质充当“水库”;

35、根系发达,能多吸水。这些特点有助于仙人掌保持水分维持生存。莲的叶柄和藕中有很多孔,孔与孔彼此相通形成一个气体通道,即使在缺氧的环境中仍可生存。(四)实践应用,拓展延仲1.推想植物的生活环境出示:生石花、水瓶树、棕树的图片2推想:它们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交流:学生推理它们的生活环境,并说明理由。2.种植仙人掌和莲。(1)谈话:我们知道仙人掌适合生活在干早的沙漠,莲适合生活在水里,如果它们的生活环境对调一下,会怎么样?(2)出示:实验方法的课件。在一个花盆中种植仙人掌,另一个花盆中种植莲。每天给仙人掌浇大量的水,不给莲浇水。将仙人掌和莲放在有阳光照射的同一环境中。连续观察一周,每天记录仙人掌和莲的

36、生长变化。(3)实验:课后学生动手实验,并坚持观察记录。(4)展示:安排合适的时间,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与评价。(5)总结:植物需要生长在一定的环境中,如果我们改变了植物生长的环境,可能会危及植物的生命,因此我们要保护好植物生长的环境。(适时对学生进行保护环境的教育。)教学反思:第7课 燕子南飞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能说出什么是迁徒。2.能说出燕子迁徒的过程及其作用。科学探究:1.能根据燕子南飞现象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2.能制订简单的调查计划。3.能通过查阅资料、走访调查等方式了解燕子的生活规律及生活习性。4.能通过分析综合得出燕子为什么要迁徙和怎样迁徙的结论。科学态度:1.能对燕子南飞的原因

37、表现出探究兴趣。2.能接受和参考他人的调查结果,完善自己的调查结果。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引导:自然界中的动物和植物有哪些与环境相适应的生活习性?请看燕子迁徙视频。(视频内容:每到天气将要变冷的秋天,燕子总会成群结队地飞往天气温暖的南方;每到天气渐暖的春天,燕子又成群结队地从南方返回北方,这就是迁徙。)2.提问:燕子为什么要迁徒?是怎样迁徒的呢?(二)探究发现,形成知识1.调查一年中燕子的生活规律(研究燕子为什么要迁徙)。(1)提出问题。提问:燕子喜欢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燕子的食物是什么?燕子在什么时候北迁、南迁和繁殖?(2)掌握阅读方法快速浏览每一段落,找出段落中与燕子的生

38、活习性和特点有关的内容勾画出重点的词语或句子。试着用勾画的词语或句子去解释问题,如果能够解释清楚,就开始整理资料;如果不能就返回到段落开始,重新筛选资料。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3)阅读资料。学生阅读、整理资料,并将资料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9页中。(4)师生根据教材中的“燕子生活周期图”概括燕子一年中的生活规律。北迁求偶筑巢孵化越冬南迁集群育雏播放:体现燕子或其他鸟类迁徙规律的录像。(许多鸟类每年要进行两次“旅行”。春天,它们陆续从温暖的南方飞回北方繁殖后代;秋天,它们又陆续飞到南方度过寒冬。生物学家们把动物这种依季节不同变更栖息地区的习性,称为迁徙。)2.查阅燕子迁徙的路线图。(1)提

39、出问题。(燕子在繁殖地主要进行求偶、筑巢、孵化、育维等活动,停留时间一般持续在4至9月之间。燕子在迁徒过程中主要在白天寻找食物,夜晚飞行,迁徙徒时间主要在3至4月和10至11月。燕子在越冬地主要进行生长活动,停留时间主要在12至2月之间。)(4)得出结论。讨论:迁徙対燕子的生存有什么意义呢?小结:迁徙是鸟类对不断变化的环境的一种积极适应的本能,鸟类迁徙主要是为了躲避寒冬的低温和食物短缺。(三)实践运用,拓展延伸1.出示:两组图片,引发学生思考第一组:在生活中人们伤害鸟类的图片,如人们过量使用衣药会杀死鸟、过量使用捕鸟工具、捕食幼鸟和鸟蛋等图片。第二组:古诗词“劝君莫打三春鸟,儿在巢中盼母归”。

40、2.引导:今天,我们每个同学都应该像古人一样爱鸟护鸟,做一个爱鸟护鸟的小使者。请大家设计一份爱鸟宣传语,张贴在学校、小区、公园等有鸟类出现的地方吧!3.学生进行制作,课后张贴到学校、小区等地方。教学反思:第8课 动物的换毛与换羽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科学知识:能说出动物换毛、换羽的原因。科学探究:能通过观察羊换毛的照片,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科学态度:能对动物换毛、换羽的原因产生探究兴趣。(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出示:春天和冬天绵羊换毛的图片。2.引导:冬去春来,气温上升,绵羊脱下了旧的“衣服”,换上了“新装”。隆冬季节,寒风刺骨,绵羊又换上了“棉衣”。绵羊春天穿上“新装”和冬天换上“棉衣”都

41、是绵羊在换毛。3.提问:绵羊为什么会在春天和秋天换毛呢?(二)联系实际,观察研究引导:今天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羊线衫(绒毛毛衫)和羊毛衫(针毛毛衫),它们都是用羊的毛织成的,它们的保暖程度一样吗?让我们一起通过观察来发现其中的秘密。2.观察方法:用手触摸绒毛毛衫和针毛毛衫,用放大镜观察绒毛与针毛的形态。(放大镜使用方法:将放大镜靠近所要观察的物体,沿着眼晴和物体的直线方向,缓慢移动放大镜,直到观察到清楚的物体为止。)3.注意事项:使用放大镜时,要轻拿轻放,不要触碰到桌角等坚硬物体;不要在强光下对着自己的皮肤或者易燃品,防止灼伤或者使易燃品燃烧。4.学生观察,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

42、第10页中。(三)交流江报,归纳总结1.汇报:学生汇报观察到的绒毛和针毛的形态、触感。2.讲解:针毛长而坚韧,具有保护作用。绒毛位于针毛的下层,保温性强。冬天,动物的绒毛会增多,以适应寒冷的环境。3.讨论:绵羊冬天换毛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小结:冬天天气寒冷,绵羊换毛时,绒毛增多,保温性更强,可以抵御寒冷。(四)结合实际,应用拓展1.提问:除了绵羊外,你还知道哪些动物会在冬天换毛?(北极熊、狼、狗熊、马、牛等。)2.讨论:牧民一般会在什么时间给绵羊剪毛,为什么?(绵羊剪毛的时间与次数,应根据气候、品种、生理特点和饲养管理的好坏等条件来決定。一般每年剪毛两次,第一次在4至5月份,第二次在9至10

43、月份,剪毛主要是为了防止寄生虫和虱子的滋生,让羊毛不会缠绕在一起。春季剪毛过早容易使羊受凉生病,过晚会使剪下的毛变短,被蚊蝇叮咬,影响绵羊吃草和休息。秋季剪毛会增加绵羊换毛的速度,短毛换成长毛,身体会加速贮存脂肪。)3.总结:教师总结本课学生的学习情况,表扬优秀小组和个人。教学反思: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科学知识:能说出动物换毛、换羽的原因。科学探究:1.能观察、比较绵羊的线毛和针毛以及雷鸟四季羽毛的区别。2.能运用比较、推理等方法,得出动物換毛、換羽与其生存环境的关系。3.能对自己的探究过程进行反思,做出自我评价与调整。科学态度:1.能对动物换毛、换羽的原因产生探究兴趣。2.能与同学分工合作完成

44、观察、实验任务,能与同学沟通交流,分享彼此的想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提出问题:燕子、绵羊会通过什么、方法来适应季节的变化?动物还有哪些方法来适应季节的变化?(二)观察现象,获取事实1.提问:雷鸟的毛色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変化.原因是什么呢?(出示图片,展示冬季的雷鸟、春季的雷鸟、秋季的雷鸟。)2.学生观察并描述需鸟的羽毛颜色与环境的底色。(三)交流讨论,归纳总结1.汇报:学生汇报观察到的雷鸟的羽毛頭色与环境底色有什么相同之处。2.讨论:雷鸟换羽的原因是什么呢?3.小结:冬天雷鸟毛色为雪白色,春季为灰褐色,秋季为黄栗色,都和所处的环境色保持相近。像雷鸟这样,为了适应生活环境、避免受到

45、天敌攻击而具有的与环境相似的色彩,被称之为保护色。(四)实践运用,拓展延伸1.提出问题。提问:北极熊是如何御寒的?体型的大小与散热快慢有关系吗?2.掌握方法。出示:实验方法课件或视频。组装实验装置,利用铁架台将温度计悬挂,温度计下方分别放置50ml200ml的烧杯。在两个烧杯中分别倒入相同温度的热水,水面距离烧杯口1厘米左右。用温度计每隔3分钟测量一次水的温度并记录下来。注意事项烧杯、温度计是玻璃仪器,使用时要轻拿轻放。使用温度计时,温度计下面的红色液泡不要触碰到烧杯的底和侧壁。使用温度计读数时眼晴应该平视。3.实验观察。学生进行实验并将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0页中。4.汇报交流。组织

46、学生汇报实验结果。讨论:根据实验结果,推测不同地域的熊的体重与周围温度有什么关系(出示标示北极熊、黑熊、马来熊的生活地区和体重的图片。)5.得出结论总结:体重最大的北极熊散热慢,能抵御寒冷,适宜生活在北极。体重最小的马来能教热快,能抵御炎热,适宜生活在东南亚。体重居中的黑熊散热能力居中,适宜生活在我国东北地区。评价: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与自评。教学反思:第9课 动物的特殊感官教学目标:科学知识:能说出鱼通过侧线,蝙蝠通过喉发出的超声波,响尾蛇通过“热眼”来感知环境。科学探究:1.能通过鱼感知环境的现象提出探究性问题。2.能按照实验方法进行实验,获取鱼通过什么感知环境的事实。3.能通过查阅资料的方式

47、获取蝙蝠、响尾蛇靠什么感知环境的事实。4.能利用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得出活动结论。科学态度:1.能对探究动物靠什么器官感知环境产生兴趣。2.能与他人分工合作进行探究学习,分享彼此的想法。(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引导:在自然界中徒手抓鱼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即使我们蹑手蹑脚地靠近水塘,鱼儿还是迅速地逃离了。2.提问:水中的鱼是如何感知危险的?(二)探究发现,形成知识探究鱼如何感知危险。(1)观察图片,认识鱼的侧线。观察鲫鱼的身体,寻找鱼的背鳍、胸鳍、腹鳍、臀鳍、尾鳍,用放大镜观察鱼的侧线。(鱼的侧线在鱼身体的两侧,由许多小孔组成。)(2)实验观察,探究鱼侧线的作用。掌握实验方法。A.将两条鲫

48、鱼同时放入鱼缸中,用手拍打水面,观察两条鱼的反应B.取出一条鱼,将凡士林涂抹在它的两側側线处,再放回。C.重复三次用手拍打水面,观察两条鱼的行为变化。温馨提示。A.两条鲫鱼应大小相似B.前后几次用手拍打水面时应保持用力大小一样。C.涂抹凡土林时,掌握好用力大小,以免用力过大造成鱼鳞脱落。D.实验结束后,要及时用温水洗掉涂抹在鱼側线处的凡士林。学生实验: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1页中。得出结论:鱼的侧线是一种特殊感官,不仅能感知水体的震动,还能感知水温和水流的方向。2.了解蝙蝠是如何感知环境的。(1)提出问题:蝙蝠能借助“回声定位”在黑夜中捕捉飞蛾,它是靠什么器官来感知环境的?(

49、2)阅读资料: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图片、阅读资料,査找问题的答案。(3)整理资料:学生根据阅读的结果将蝙蝠“回声定位”的器官画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1页中。(4)得出结论:蝙蝠在黑夜中捕捉飞蛾时需要喉、耳朵的参与。一边飞,一边从喉发出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叫作超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可以听见。超声波像波浪一样传播,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可以根据反射回来的超声波感知物体,改变飞行的方向了。蝙蝠飞行时,常常是张着嘴的,如果堵上它的嘴巴或耳朵,它便会撞到墙上。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等科技产品。(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1.提出问题:响尾蛇是怎样敏捷地捕食田

50、鼠和其他小动物的?2.查阅资料:是不是所有的蛇都有“热眼”?“热眼”在仿生学上有哪些应用?哪些动物可以感受到红外线?3.得出结论:响尾蛇有一种特殊感官,被称为“热眼”。不是所有的蛇都有“热眼”,“热眼”的仿生学应用有红外成像仪、红外传感器、响尾蛇导弹等。绝大多数的变温动物都可以感受到红外线。(四)课堂小结,评价反馈1.引导:说说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需要努力的地方,学生进行反思与自评。2.教师综合评价各组的表现,并对优秀的小组给予表扬。教学反思:10、蜜蜂传粉教学目标科学知识能列举动物帮助植物传粉或传播种子的实例。科学探究1.能根据蜜蜂采蜜的现象,提出要探究的问题。2.能制订简单的观

51、察蜜蜂身体结构的活动计划3.能借助工具进行观察并获取蜜蜂的身体结构和虫媒花特征的相关信息4.能利用分析、比较、概括的方法得出蜜蜂的传粉结构可以帮助植物传粉等结论。科学态度1.能以事实为依据,不从众。2.能表现出对蜜蜂帮助植物传粉的探究兴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能感受到动物会给植物的生存带来影响。教学建议课时安排:建议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活动。第二课时完成活动2和拓展活动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出示:蜜蜂在花中采蜜的图片。引导:蜜蜂总是在花丛中飞来飞去。这是它们在采集花粉与花蜜。蜜蜂采蜜的同时对植物的花朵有哪些影响呢?(蜜蜂可以帮助花朵传粉。)提问:蜜蜂是如何帮助植物传

52、粉的?哪些花朵需要蜜蜂的帮助?(二)观察现象,获取事实1.掌握方法。(1)出示观察方法:将捕捉到的蜜蜂放到一个透气的透明玻璃瓶中。用放大镜观察蜜蜂的身体部位(重点观察蜜蜂的后腿部位),找出它的传粉结构。(2)出示注意事项观察过程中不要将玻璃瓶打开,以免伤自己。观察后将蜜蜂放回大自然。2.观察记录。根据观察方法,小组合作进行观察,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中。(三)分析事实,得出结论汇报:指定学生汇报观察到的现象讨论:蜜蜂使用身体上的哪些器传播花粉?小结:蜜蜂的传粉结构是后脚膨大的附节与外侧的凹槽形成一个“花粉筐”,蜜蜂利用“花粉筐”采集和传播花粉第二课时(一)提出问题引导:想一想蜜蜂

53、是怎样为花朵传播花粉的,蜜蜂是为所有植物的花传播花粉吗?提问:蜜蜂喜欢为哪些花朵传粉呢?(二)猜想假设学生对蜜蜂可能喜欢的花朵进行大胆猜想(三)掌握方法1.出示观察方法。(1)用放大镜观察花的结构。(2)利用感官观察花的颜色和气味。2.出示注意事项。观察过程中不要用手触摸花朵,以免刺伤手。(四)观察现象出示:万寿菊、紫苑、大波斯菊、迷迭香等盆栽。(有条件的可以每组至少准备三种不同的花,观察后进行交换。)要求:小组分工明确,观察:学生合作进行观察,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3页中。教师进行巡视指导。(五)得出结论汇报:小组汇报观察到的现象。思考:蜂喜爱的花有什么相同点?总结:蜂喜欢

54、颜色鲜艳,能散发出香味的花朵(六)应用拓展提问:动物除了可以帮植物传播花粉,还可以帮助植物做些什么呢?观察:(出示小鸟传播种子的过程图或播放视频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并思考从图中发现了什么。交流:指定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提示其他学生注意倾听,然后进行补充和评价。总结动物除了帮助植物传播花粉之外,还可以帮助植物传播种子教学反思:11、喜鹊筑巢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能说出喜鹊筑巢所需要的材料及巢的结构。2.能列举其他鸟类依赖植物筑巢或作为庇护所的实例。科学探究1.能根据生活中见到的喜鹊筑巢现象,提出要探究的问题。2.能基于所学知识,制订寻找鸟巢的简单计划。3.能利用望远镜、卷尺等工具观察、测量并收集有关喜鹊巢的信息。4.能根据调查、观察的结果,运用分析、推理等方法得出动物筑巢依赖物的结论5.能对自己的活动进行反思,做出自我评价与调整。科学态度1.能在好奇心驱使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