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玉贺论物权法的基本原则_第1页
艾玉贺论物权法的基本原则_第2页
艾玉贺论物权法的基本原则_第3页
艾玉贺论物权法的基本原则_第4页
艾玉贺论物权法的基本原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东北农业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学号:939B30107005论物权法的基本原则Basic Principle of the Real Right Law学生姓名:艾玉贺指导老师:所在院系:网络教育学院所学专业:法学研究方向:物权法的基本原则 东 北 农 业 大 学中国·哈尔滨2011年08月摘 要物权法的基本原则是贯串于物权法始终的、反映物权法调整的关系的本质和的最根本规则。它是制定、适用物权法的出发点。由于在我国市场条件下,物权法仍然是调整人(人、法人,特殊情况下可以是国家)对于物的支配关系的规范的总和。物权是对于物的直接支配的权利,具有尽对、排他的法律属性。因此,从立法技术上考虑,我

2、国物权法仍需以一物一权主义、物权法定主义、物权优先效力、物权行为无因性、公示和公信为其基本原则,仍应以这些基本原则为其体系结构之支柱。唯有如此,我国物权法才能对现实的财产交配关系进行正确、有效的调整。关键词:物权法/公示原则/公信原则AbstractBasic principle of the real right law is permeate of the real right algate、reflect of the real right regulatory relational nature and the most fundamental rule. Its lay down、a

3、pplication of the real right starting point. because of my country under market conditions, the real right remain setup person( human、artificial person,in particular cases can country) for content control relational and normative summation. right of thing is for content directness dominant benefit,

4、possess absolute、exclusive law attribute. So, On legislattion technology my country of the real right hottest with one thing,one right doctrine, right of thing legal doctrine、right of thing take precedence serve、it is juristic act of real right、bulletin and trust for it basic principle, there is sti

5、ll should for it architecture strut of basic principle. Nothing short of, my country the real right talent to practical estate copulation relation go on right、effective adjust.Key words: Real Right Law, Principle of public summons, Male letter principle目 录摘要IAbstractII1 前言1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6、1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22 物权法与物权法的基本原则22.1 物权法组成与相互关系22.2 物权法定主义原则33 一物一权主义原则43.1 一物一权原则的定义43.2 一物一权原则的要求54 物权优先效力原则54.1 物权优先效力原则的内容54.2 物权优先效力原则的关系65 物权行为无因性原则65.1 物权行为无因性的产生65.2 物权行为无因性的性质75.3 物权行为无因性的应用76 公示及公信原则66.1 公示及公信的由来76.2 公示及公信的制度77 结语8参考文献9致谢101 前言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原则, 即观察问题、处理问题的准绳。物权法的基本原则, 即观察、处理物权法

7、问题的准绳。它是民法基本原则在物权法中的具体体现, 是物权法的本质和特征的集中体现,反映了市民社会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要求, 表达了物权法的基本价值取向, 是物权法中高度抽象的、最1般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判断准则。 物权法的基本原则是物权立法的准则。物权法的基本原则, 蕴含着物权法调控社会生活所欲实现的目标, 所欲达致的理想, 集中体现了物权法区别于其他调整物权关系的法律的特征。它贯穿于整个物权立法, 确定了物权立法的基本价值取向, 是制定具体物权法规范, 设计具体物权法制度的基础。在制定物权立法的过程中, 立法者应遵循体系强制的要求, 将各项物权法的基本原则落实到相应的物权法制度和规范中。在

8、进行立法解释的过程中, 物权法的基本原则也是立法者解释的准则。惟有如此, 才能实现物权法乃至整个民法体系化的要求, 保持各项物权法制度和规范在价值取向上的和谐, 为类似问题类似处理的法治原则的实现开辟可能。 物权法的基本原则是物权主体进行受物权法调整的民事活动的基本准则。物权主体所进行的各项受物权法调整的民事活动, 不仅要遵循具体的物权法规范, 还要遵循物权法的基本原则。对于物权主体受物权法调整的民事活动, 在物权法上欠缺相应的具体规范进行调整时, 物权主体应依物权法基本原则的要求进行民事活动。物权法的基本原则对应着物权法上的强行性规范, 物权主体不得约定在民事活动中排除物权法基本原则的适用。

9、物权主体约定排除物权法基本原则适用的条款属于违反效力性禁止性规范的条款, 应被认定为绝对无效。 物权法的基本原则是裁判者对物权法律、法规进行解释的基本依据。物权法的基本原则不直接涉及物权主体具体的权利和义务, 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它不预先设定任何确定的、具体的事实状态, 没有规定具体的权利和义务, 更没有规定确定的法律后果。在未经足够的具体化以前不能作为裁判者的裁判规范。但裁判者在裁断物权纠纷时, 须对所应适用的法律条文进行解释, 以阐明法律规范的含义, 确定特定法律规范的构成要件和法律效果, 并辨别法律规范的类型。 裁判者在对法律条文进行解释时, 如有两种相反的含义, 应采用其中符合物权法基本

10、原则的含义。无论采用何种解释方法, 其解释结果均不能违反物权法基本原则。另外, 如果裁判者在裁断案件时, 在现行法上未能获得据以作出裁判的依据, 这就表明在现行法上存在法律漏洞。此时, 裁判者应依据物权法的基本原则来进行法律漏洞的补充, 创制裁断物权纠纷的法律规范。 物权法的基本原则是民法学者讨论物权法所涉价值判断问题时, 应当权衡的主要因素。物权法的诸项基本原则包含着物权法上冲突的价值取向, 如何经由学术的讨论, 发现冲突所在, 认识冲突的本质, 提出协调冲突的可行办法并阐明其理由, 是民法学者进行物权法学研究的一项核心任务。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提出物权法的制定要立足于现代、立足于宪

11、法,并认为传统物权法的主干和基本内容大多是二战以前的东西,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应进行较大的整合。(孟勤国 2002)中国的物权法要立足于中国现实,充分利用中国本土资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麻昌华教授认为物权法的民族性是与生俱来的,表现在观念、制度、规则等方面,中国的物权法必须具有中国的民族性。(童光政 2004)传统物权理论不能很好的解决现代社会财产利用问题,也不能充分反映中国社会的公有制国情,制定有中国特色的物权法,必须以有中国特色的物权理论为基础。(何山 2000)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物权法存在一些基本原则,用以指导整个物权立法和司法实践。关于物权法的基本原则,有以下几种学说:(

12、1)六原则说,即物权法定主义原则、一物一权主义原则、物权优先效力原则、物权无因性原则、公示公信原则、物权确定原则。(2)五原则说,物权法定原则、物权绝对原则、物权公示原则、物权特定原则和物权抽象原则。(3)四原则说,即一物一权主义、物权法定主义、公示公信原则和物权行为独立原则。(4)三原则说,即物权法定原则、一物一权原则和公示公信原则。关于基本原则熟悉的基本差异并不会对物权法产生巨大的影响,因为,几乎所有的学者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将这些“原则”贯穿到物权法研究和论述中,差异只在于是否将它(们)作为物权法的基本原则而已。作者选择三原则说,并将一物一权原则改称为物权客体确定原则,即将物权法定、物权客体

13、确定和公示公信原则作为物权法的基本原则。2 物权法与物权法的基本原则2.1 物权法组成与相互关系物权法是民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调整人(自然人、法人,特殊情况下可以是国家)对于物的支配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在人们的日常用法中,物权法有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涵义。广义的物权法即实质意义的物权法,凡是调整物的支配关系的法律规范,都是广义的物权法,因此不仅民法物权编包括在内,其他如土地治理法、森林法、草原法、渔业法、矿产资源法等法律中有关物权的规定都属于物权法;狭义的物权法即形式意义上的物权法,专指民法中的物权编而言。本文所论述的物权法的基本原则主要是就狭义的物权法展开的,但这些基本原则对于广义的物权法

14、仍具有指导意义。物权法调整的是人对物的支配关系,较之民法的其他部分,它更为直接地反映着一定社会的所有制关系。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社会生产总过程中,物权法确认着生产和交换的条件,体现了分配的结果,并且也决定着消费的范围。所以,物权法对一个社会的经济、有着深远的。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财产从来就随着的不同阶段而成为这个或那个阶级的亲身题目。”1我国还没有一部完备的物权法,有关物权的规定只是散见于众多的法律之中,但我国立法机关已展开物权法的制定工作。这说明我国在完善市场经济的法律规则中,已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物权为权利人直接支配其标的物,并享受其利益的排他性权利。物权法以确认各种物权的产生、变更

15、、消灭为其主要内容,其中“所有权乃对于物之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全面的支配;用益物权乃对于使用价值部分的支配,担保物权则对交换价值全部或一部之支配”2。可见,物权法所确认的是各种物权的对物的不同方面(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不同程度(全面的、部分的)的支配力。由于物权的这种对于财产的直接支配性质,与一般第三人直接发生利害关系。所以物权法不同于债权法,它在调整、体系结构等诸方面均具有自己的独特性。而这些独特性又是建立在物权法的基本原则之上的。所谓物权法的基本原则,就是物权法的制定、解释、适用、研究的最基本的规则。这些基本原则在物权法中并不是一些抽象、空洞的教条,而是集中体现了物权的总体精神,是物权法规则

16、体系的总概括。它具体地体现在物权法条文中,并且是有关物权的民事活动必须遵循的法律准则。因此,物权法的基本原则,是物权法的最基本的题目之一。但是,从各国民法的物权法立法例来看,并未对物权法的基本原则作出明确、系统的规定。因此一般所说的物权法的基本原则,均为民法学者根据物权原则和物权法规则所作的抽象概括。也正是基于此,学者间关于物权法应有的基本原则的见解并不是一致的。但是,从物权法的内容体系的特点来看,由物权法调整的财产支配关系的特性所决定,物权法是以物权法定主义、一物一权主义、物权效力优先、物权行为的无因性、公示及公信原则为其体系结构之支柱。3无论在何种社会条件下制定的物权法,都是建立在这样一些

17、基本原则之上并体现着这些基本原则的精神。由于物权法是否要采取这些原则,“纯属法律技术的考虑”4,与一定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并没有关系。我国民法物权法的发展,也应当是在民法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反映物权法这些基本原则的意旨,只有这样才能公道确定我国物权法体系结构并对现实的财产关系进行正确、有效的调整以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平、稳定的发展。2.2 物权法定主义原则关于物权的创设,有两种做法:一是放任主义,即物权的创设依当事人的意思,法律上不予限制;二是法定主义,即法律规定物权的种类和内容,不答应当事人依其意思设定与法律规定不同的物权。各国民法,大都采法定主义而排斥放任主义。如日本民法典第175条规定:

18、“物权,除本法及其他法律所定者外,不得创设。”物权法定原则是在罗马法时就已经确定的原则。在罗马法中,承认具有物权属性的权利有所有权、地上权、地役权、用益权、抵押权以及质权等。这些权利为对物的直接支配权,具有排他的、尽对的等强有力的效力。这些权利的类型及取得方式都由法律作了明确规定,非以法定方式取得这些权利的,法律不予保护。以后法国、德国、日本及我国地区的物权法都对此加以继受。至于为什么各国立法例均毫无例外地接受了物权法定主义原则,根据学者的回纳,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整理旧物权类型的需要。物权法定主义原则是资本主义民法首先在近代完全确立的,当时针对十分复杂的封建土地关系,为避免答应种

19、种繁杂的权利的登记而造成的混乱结果,使权利体系得以简明化,民法上需要对物权(主要是土地权利)的类型及内容作出明确规定。这样规定的更深层次上的意旨在于一方面限制所有权的效力,不赋予所有权人任意设定他物权的权限,另一方面限制过多繁杂的权利对土地及其他财产所有权的束缚,从而赋予所有权以独占性、完全性;(2)物尽其用的考虑。物权与社会经济有密切的联系,假如答应任意创设物权种类,对所有权设定种种的限制和负担,会影响对物的利用。以法律明确物权的种类和内容,尽量将切合现实的物权形式纳进物权法,建立能够满足社会经济关系发展需要的权利种类简明、效力明确的物权关系,有助于物尽其用;(3)交易安全保护的要求。物权具

20、有排他性,通常要涉及第三人的利益,所以物权的存在及其变动应力求透明。假如答应当事人自由创设物权,不仅易于给第三人造成损害,而且还给物权的公示增加了困难,由于法律不可能对每一种当事人所创设的物权都提供一种相对应的公示方法。在物权的种类和内容法定化以后,便于物权的公示,以确保交易的安全和便捷。 当然,各国立法例在采用物权法定主义原则上,其依据的侧重点是不同的,如“在立法理由采用上,法国倾向于不得违反公序,着重保护近代物权不受侵害;而德国则注重于保护交易安全”。由于我国民法承认物权的对世效力,亦有发挥物尽其用的经济效益及保障交易便捷和安全,并有整理我国现有物权类型的需要。因此,在我国物权法上承认物权

21、法定主义原则,当无疑义。按照物权法定主义的要求:(1)物权的种类不得创设,即不得创想法律未规定的新种类的物权。例如设定担保物权,固然世界各国有关担保物权的类型很多,但在我国就只能依担保法及其他法律设定其认可的抵押权、质权、留置权等担保物权形式;(2)物权的内容不得创设,即不得创设与法律规定的内容不同的物权。例如,创设不移转占有的质权,即使名为质权,但由于与质权的法律规定的内容不同,故也是不答应的。当事人假如违反物权法定主义原则的要求,其行为一般无效。但法律也可以用明文规定的形式承认其一部分的效力。如规定典权的期限不能超过30年,但当事人关于典期的约定超过30年时,并非典权无效,可将典期缩短为3

22、0年。法律还可以对物权的内容规定一定的范围,当事人可以在这个范围内自由选择。例如地役权的内容当事人就可以根据法律规定的内容选择其中的一种或数种设定。基于物权法定主义原则,物权的种类及内容应由法律创设。这里所产生的疑问是,创设物权的法律渊源是什么?物权可否依习惯而创设?对于第一个题目,大陆法系的民法学者普遍以为,创设物权的法律渊源应只限于立法机关通过的法律。“盖因物权有关人之权利义务甚大,许以命令创设,殊不适宜。”这是由于物权是一类最基本的财产权,有关物权的种类和内容的法律规范属于基本法律的组成部分,不能由其他的法律形式对此作出规定。因此,在我国,只能由民法的物权法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

23、会颁布的法律来规定物权的种类及内容。但是要明确的是,在我国还没有颁布物权法,物权法律制度还不完善的现实条件下,还应当承认行政法律、部分规章及地方法规在确认物权的种类和内容方面的法律效力,但这只是暂时的、过渡的现象。至于习惯上的物权是否应当得到承认,这是近代日本等国民法学者有关物权法定主义争论的焦点。由于法律对物权的种类和内容的规定,往往是对现实的财产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习惯)的、承认。这种总结,有可能有疏漏,而这种承认,则由于法律的稳定性,则可能与现实产生差距,甚至是较大的差距。这样,在一定条件下承认习惯创设物权,可以对现实的财产关系予以及时、有效的调整。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物权法定主义

24、过于硬化,难以适应现时社会经济之发展,倘于习惯上能有适宜的公示方法之新物权之天生,自不妨予以承认。同时旧习惯之物权,虽因分歧现行法之规定,而被抹煞,但行之自若者,亦非无有,对此种社会事实,若尽对严守物权法定主义而不予承认,则法律将不免与社会脱节,若竟视若无睹,不加可否,则又将贻人以掩耳盗铃之讥。”3 一物一权主义原则3.1 一物一权原则的定义 关于一物一权主义原则,又称为物权客体特定主义,我国学者多将之理解为“依此原则,一个物权之客体,应以一个物为限,在一个物上只能成立一个所有权。”实在,在一个物上不能同时并存两个以上不相容物权的要求,并非是一物一权主义的本义,而是物权效力优先原则的内涵。就一

25、物一权主义原则而言,它是有关物权客体的基本要求,即一个物权客体应以一物为原则,一个所有权或他物权不能存在于数个物之上。一物一权主义原则,是自罗马法以来的物权法所承认的物权法的基本原则,我国物权法自当如此。在物权法上之所以要肯定这一原则,是由于物权乃权利人对于物的直接的支配权,必须确定物权客体的特定、独立。这样,其一,可以使物权的支配范围明确、具体,使物权易于实现;其二,可以明确每一物权所作用的相应客体及每一客体所承受的物权,使物权关系清楚、具体,有利于对物权的保护;其三,便于公示物上的权利状态,使法律关系明确,有利于交易安全的保护。3.2 一物一权原则的要求按照一物一权主义原则的要求,物权的客

26、体首先必须特定,即物权的客体应限于特定物。所谓特定物是指以物单独所具有的特征所确定的物。它可以是唯一无二的物,如某一地段的一栋房屋、某画家作的一幅名画,也可以是特定化了的种类物。特定物具有的这种特定性决定了它是不能用其他的物代替的物。但这种特定性是从物的可确定性的意义上讲的,固然某物从其物理、化学或生物等方面的属性上是有变化的,但从经济或社会的观念上仍然承认其同一性时,就依然是特定物。例如财团,显然其成分时有变化,但从总体上仍可确定其特定性,就可以成为财团抵押权之客体。物权的客体不特定化,物权人就无从对其进行直接的支配。当事人之间假如仅仅约定标的物的种类、数目,可以成立债权,但不能成立物权。例

27、如双方约定买卖10吨汽油,买受人有请求出卖人交付10吨汽油的债权,但在未确定某10吨汽油并交付之前,买受人不能取得其所有权。只有在将某10吨汽油特定化并交付于买受人以后,买受人才能取得其所有权,从而才可以对之进行直接的支配。按照一物一权主义原则的要求,物权的客体还必须独立,即物权的客体应限于独立物。所谓独立物是指能够单独、个别地存在的物。例如一幢房屋、一台机床。只有是独立物,物权人才可以对之进行独立的支配,也才能用公示等形式公示物上的权利状态。与独立物对称的是集合物,在其之上不能设定所有权或其他物权。所谓集合物是指出于使用或其他目的而合为一体的物的集合。如图书馆的书籍、商店的商品。假如对集合物

28、设定物权,就是对集合物的各个物设定物权,如图书馆的每本书、商店的每件商品,物权并不是对整个集合物而存在。但是,假如一个集合物本身具有单独的特征和价值,相对于其他物而言也可以成为独立物。例如公司的财产作为一个整体,与其他组织的财产而言是一个独立物,就可以成为公司财产所有权的客体,在其上也可设定财团抵押权。另外,物的一部分或物的成分一般也不能作为物权的客体。例如一幢房屋,只能就整个房屋或房屋的各个可独立使用的房间设定物权,而房屋的梁柱、地板、砖瓦等就不能独立成为物权的客体。但某些形式上并非独立物,但从经济、社会的观念上以为是独立物的,也可以成为物权的客体。如土地本为一个整体,似无独立性可言,但依人

29、为的区分,可以以为分地块而独立,所以也就可以分别设立物权了。而物的一部分或物的成分,假如与物发生分离,成为独立之物时,就也可以成为物权的客体。例如购买某块土地砂石的买受人,享有要求交付该砂石的债权,在该砂石与土地分离成为独立物时,买受人即可取得其所有权。4 物权优先效力原则4.1 物权优先效力原则的内容物权是权利人直接支配其标的物的排他性权利,因而当然具有优先效力。物权的优先效力,亦称为物权的优先权。关于优先权的内容,向来就有不同的意见。有的学者以为物权的优先效力仅限于物权优先于债权的效力,如史尚宽先生指出,在物权依当事人合意而设立、移转时,可以适用先发生的权利优先于后发生的权利的原则,这时才

30、有物权间的优先效力可言。但假如动产物权依交付而移转,不动产物权依登记而设立、移转时,一物之上不容有同一内容的物权同时成立,“故为物权成立与否之题目,而非效力优先之题目。他人因时效而取得所有权时,则原所有人之所有权因而消灭,更不发生先后题目。其非同一内容之物权,例如地上权与抵押权,或就一供役地上成立观看、通行、引水等得同时行使之地役权,则彼此并存,亦不发生优先题目。惟抵押权因登记之先后而定其次序,然此为物权之次序,即为物权效力之强弱之题目”。有的学者则以为物权的优先效力仅限于物权之间的优先效力。但通说还是以为物权的优先权在物权间及物权与债权间都是存在的。物权的优先权,其基本涵义是指权利效力的强弱

31、,即同一标的物上有数个利益相互矛盾、冲突的权利并存时,具有较强效力的权利排斥或优于具有较弱效力的权利的实现。考察先后成立的物权及物权与债权的关系,物权的这种优先的效力都是存在的。 4.2 物权优先效力原则的关系物权相互之间的优先效力,是以物权成立时间的先后,确定物权效力的差异。一般说来两个在性质上不能共存的物权不能同时存在于一个物上,故而后发生的物权当然不能成立。如在某人享有所有权的物上,他人不得再设立所有权。假如物权在性质上并非不能共存,则后发生的物权仅于不妨碍先发生的物权的范围内得以成立,就是说后发生的物权不得不让先发生的物权居于优先地位。例如就同一物上设立数人抵押权,则先发生的抵押权优于

32、后发生的抵押权。再如抵押权设立后再设地上权时,地上权因抵押权的实行而消灭,但于地上权设立后再设立抵押权时,地上权不因抵押权的实行而消灭。关于物权之间依性质是否可以并存,大致可以区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所有权与其他物权间,他物权人得在一定范围内支配所有人的财产,他物权当然具有优于所有权的效力。例如地上权人得优先于土地所有人使用土地;(2)用益物权与担保物权,原则上这两种物权可以同时存在于同一物之上。例外的是以占有为要件的质权、留置权与用益物权不能并存;(3)用益物权与用益物权,不管其种类是否相同一般都难以并存。但地役权有时可以并存,如消极地役权附存于地上权的土地上,两个通行权共存于同一供役地上

33、;(4)担保物权与担保物权一般都能并存。例外的是当事人有特别约定时不能并存。另外,留置权之间不能并存。 物权对于债权的优先效力,是指在同一标的物上物权与债权并存时,物权有优先于债权的效力。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物已为债权的标的,如就该物再成立物权时,则物权有优先的效力。例如甲同意将10吨水泥出卖给乙,乙就取得了请求甲交付该10吨水泥的债权,但后来甲又将该10吨水泥出卖给丙,并交付给丙,丙取得了这已交付的10吨水泥的所有权,较乙的债权优先,这时乙只能要求甲承担债务不履行的责任。这是由于物权是直接支配物的权利,而债权的实现则需要依靠债务人的行为,不能对物进行直接支配,基于两者在性质上的这点不

34、同,物权具有这种优先的效力。但这只是一般原则,也存在有例外。如不动产租赁使用权,在民法上也属于债权,如甲将其所有的房屋出租给乙,以后又将该房屋出卖给丙,在丙取得房屋的所有权后,乙仍然可以对丙主张其租赁使用权;(2)在债权人依破产程序或强制执行程序行使其债权时,债务人的财产上成立的物权仍具有优先效力。即在债务人财产上设有担保物权的,担保物权人享有优先受清偿的权利,这称为别除权;非属于债务人所有之物,所有人有取回该物的权利,这称为取回权。5 物权行为无因性原则5.1 物权行为无因性的产生物权行为的无因性原则是在我国民法学者中对之分歧最大的一项原则。独立的无因性物权行为是由德国法学派创始人、著名罗马

35、法学家萨维尼提出的。萨维尼于19世纪早期在其大学讲义中即曾指出,为履行买卖契约或其他以移转所有权为目的之物的交付,并不是一种单纯的事实行为,而是一种以移转所有权为目的的物权契约。在其1840年出版的不朽名著罗马法体系中,萨维尼进一步指出,私法上契约,以各种不同的形态出现,甚为繁杂。首先是基于债的关系而成立的债权契约,其次是物权契约。交付具有一切契约的特征,是一个真正的契约,一方面包含占有的现实交付,另一方面包含移转所有权的意思表示。物权契约与债权契约,是两种不同的行为。债权契约的效力,仅在当事人之间产生一定的债权债务关系,并不能发生物权的变动。要发生物权的变动,除债权契约之外,还需要有以直接使

36、物权发生变动的法律行为,即物权契约。例如,买卖契约属于债权行为,仅能使双方当事人负担交付出卖物和支付价金的债务,要使出卖物和价金的所有权移转,须另有物权契约,由双方当事人就移转出卖物和价金所有权成立合意。这样,物权契约就与债权契约各自分开、各自独立,此即物权契约的独立性。5.2 物权行为无因性的性质承认了物权行为的独立性,就要进一步承认物权行为的无因性。原因本应构成法律行为的一部分,使法律行为有因化。但是,为了交易的安全、民法理论和立法经常将原因从特定的法律行为中抽离出往,使原因不成其为法律行为的,原因的欠缺或不存在,不法律行为的效力。物权行为往往是以债权行为为其原因的,将该原因从物权行为中抽

37、离,不以债权行为的欠缺或不存在而影响物权行为的效力,这就是物权行为无因性原则。例如,在买卖关系中,出卖物交付后,买受人对于接受交付的出卖物即享有了所有权。即使买卖合同因意思表示瑕疵或违反法律而无效或被撤销,买受人的所有权丝尽不受影响。丧失所有权的出卖人只能依不当得利的规定向买受人请求返还。可见,物权行为的无因性并不是说物权行为没有原因,而是指原因被从行为中抽出,不使其成为物权行为的内容。萨维尼的物权行为理论问世以后,深受学者们的重视。时值德国民法典制定之际,该理论为德国民法典的立法者所接受,成为该法典的立法理论基础,因此该理论被称为“德意志法系的特征”。为德国民法典所肯定的物权行为无因性原则也

38、对其他国家的民法和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物权行为无因性原则,经过学者们一个多世纪的争论,其优点和缺陷均已暴露无遗。依学者的一致见解,该原则的优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可以使法律关系明晰,有助于法律的适用;2.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保障交易安全的作用。因物权行为不受债权行为的影响,债权行为无效或被撤销,第三人仍能取得标的物的所有权,从而有利于保障交易安全。而反对该原则的观点则以为:(1)该原则人为地割裂了原因行为与结果行为的必然联系,完全是人为的拟制,有违生活常理;(2)依该原则在原因行为无效时原所有权人固然可以依不当得利的规定向物之取得人请求返还,但不当得利的规定并不足以保护原所有权人的利益。对于

39、物权行为无因性原则,我国民法学者的多数意见以为我国物权法不宜采用该原则。但是,从物权法调整的财产支配关系的特点及物权行为无因性原则所具有的功能进行,我国物权法是应当采用物权行为的无因性原则的。理由主要有以下几点:1.物权行为无因性原则在客观上使得物权行为与其原因行为分开来,概念清楚,每个法律行为的效力轻易判定,每个法律关系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和责任非常清楚,有助于正确地适用法律。在我国现行的民法规则体系中,由于没有明确将物权行为与债权行为区别开,在法律规则上相互混淆,不仅造成了适用法律的困难,而且还存在很大的疏漏。例如,在我国担保法中,将登记作为抵押合同(主要是不动产抵押)、交付作为质押合同的形

40、式要件。这样,假如未登记或未交付,不仅抵押权、质权不能设立,而且抵押合同、质押合同本身亦是无效的。在当事人有过错而未登记或交付的情况下,利益受到损害确当事人没有必要的法律上的救济手段。而在采用物权行为无因性的原则时,由于登记、交付只对物权变动的意思表示起决定作用,固然没有登记、交付,物权设定、变更、消灭的效力不发生,但债权行为仍可成立,当事人仍因债的关系而承担法律责任;2.物权行为无因性原则为在物权法中进一步采用公示和公信原则提供了条件。由于物权行为的独立性,当事人的变动物权的意思表示是通过登记、交付而表示、公示出来的。所以,不动产的登记和动产的交付是物权变动的意思表示的决定因素,即它不仅起着

41、向公示物权变动的作用,而且还直接决定着物权能否依当事人的意思发生变动。这就是在物权变动上采取形式主义的立法例以登记、交付作为物权变动的公示及要件的依据。而由于物权行为的无因性,不论债权行为的欠缺或不存在,物权行为当然发生引起物权变动的法律效果。具体地说,在不动产登记簿上所记载确当事人及其享有的权利、以对动产的占有确当事人及其享有的权利,对任意的第三人来讲都是存在的且正确的。可见,物权行为的无因性又是物权变动的公信原则的依据;3.物权行为无因性原则的采用,有利于保障交易安全。这项原则为善意第三人的保护提供了切实的理论基础,“一般以为,保护善意第三人的制度是基于法律为维护市场交易安全而对原物主的追

42、及权的强行限制,但依物权行为理论,该制度仍然是基于当事人自己的物权契约,即当事人关于物权变更的意思表示。因物权契约不计其债的原因,第三人获得之物权只依物权契约而不依其原因行为,物权转移时前手的法律行为原因不能影响后手,故原物主不可依债的原因而从第三人处追夺物之所有权。”另外,否认物权行为无因性理论的学者以为在有了保护善意第三人制度之后,第三人可以藉该制度得到保护,而不必求助于物权行为的无因性。但从各国保护善意第三人的制度来看,如德国民法典第932条、第933条,法国民法典第2279条、第2280条,瑞士民法典第714条第2款,日本民法典第192条,第三人善意取得之物一般仅限于动产。在不动产上一

43、般是不适用善意取得的。因此,用善意取得制度保护善意第三人的利益,只是在部分领域起到了保障交易安全的作用,依此而否定物权行为无因性原则存在的依据,未免失之偏颇;4.不主张采用物权行为无因性原则的学者以为,由于该原则的采用,在债权行为无效、被撤销或未成立时,出卖人的地位由物的所有人降为普通债权人,丧失了其在物权法上可主张的权利,严重损害了出卖人的利益,有违民法的公平原则。这一观点确实是有道理的。但是对此学者们提出了对物权行为无因性原则进行限制,即使物权行为无因性相对化的种种理论,如条件关联理论、共同瑕疵理论、法律行为一体性理论等。5.3 物权行为无因性的应用这些理论在立法、司法实践中的运用和,基本

44、上起到了平衡有关当事人利益的作用。不能因物权行为无因性原则的这一可被限制的副作用的存在而整个否定这一原则存在的公道性;5.不主张采用物权行为无因性原则的学者的另一依据是这一原则过分技术性,难以为公众所把握。这一观点非常轻易为我国总是将一切立法简易化的立法者所接受,它对建立精确调整市场条件下的财产支配关系的物权法律制度是非常有害的。实在,有因法律行为与无因法律行为是民法的一个基本理论。它在民法的很多领域都有,例如代理制度中作为代理权取得和保持的依据的授权行为,就是一类典型的无因行为。人们之所以不排斥同是无因的代理关系中的授权行为,而是觉得无因的物权行为过于玄奥,恐怕主要是对物权法过于生疏所致。这

45、需要通过对这个原则的长期、普及,使其为公众普遍了解。假如仅仅由于物权行为无因性原则并非普遍知晓,而否认了这一具有极大功能的原则在我国物权法中的采用,就未免过于因小失大了。总之,基于物权行为无因性原则的正确、精细地调整财产支配关系并保障交易安全的作用,在我国制定物权法时,应积极吸取德国民法及民法在物权行为制度及理论方面的先进思想,把物权行为无因性作为我国物权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并适当地限制其副作用的发挥。6、公示及公信原则6.1 公示及公信的由来这一原则实在是公示原则和公信原则的合称,都是关于物权变动的基本规则。公示原则要求物权的产生、变更、消灭,必须以一定的可以从外部查知的方式表现出来。这是由于

46、物权具有排他的性质,其变动常有排他的效果,假如没有一定的可以从外部查知的方式将其变动表现出来,就会给第三人带来不测的损害,影响交易的安全。例如在房屋上设定抵押权,假如不以一定的方式表现出该抵押权的存在,那么,不知该抵押权存在而受让该房屋的第三人就可能蒙受损害。因此,关于物权的变动,对于不动产以“登记”为不动产物权的公示方式,对于动产则以“交付”为动产物权的公示方式。以登记为不动产物权的公示方式,原始于抵押权制度。普鲁士1722年抵押及破产法,1783年抵押法是德国登记制度的开端。而法国1795年的抵押法也是其登记制度的先驱。固然经过考证,古埃及就已经有了不动产登记制度,但未被罗马法采用,影响甚

47、微。不动产登记制度,固然受到地域的限制,其记载的内容也未必全然详实,更由于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物权变动更加频繁,且人们活动的地域范围越来越广,登记制度在公示不动产物权方面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但是,通过登记制度,人们究竟还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物权变动的事实,在很大程度上还是起着维护不动产交易安全的作用。以交付作为动产物权的公示方式,这与登记不同,交付没有永久的公示力。这是由于动产物权变动不仅轻易而且频繁,无法以登记予以公示,只能用移转占有这一手段来表现动产物权的变动。甚至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条件下,为保证交易的迅速进行,物权法上还有简易交付、占有改定、拟制交付、指示交付等补充方式。可见,从经

48、济发展的需要看,交付足以作为动产物权变动的有效公示方法。物权的变动以登记和交付为公示方式,那么,假如信赖这种公示而为一定行为(如接受买卖、赠予),即使登记或交付所表现的物权状态与真实的物权状态不相符合,也不能影响物权变动的效力。这就是公信原则的基本要求。 6.2 公示及公信的制度物权变动之所以要有公信原则,这是由于仅贯彻公示原则,在进行物权交易时,固然不必顾虑他人主张未公示的物权,免受不测的损害。但公示所表现的物权状态与真实的物权状态不相符合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存在的。例如假冒房屋所有人进行移转房屋所有权的登记,电视机的借用人将电视机出卖,等等。假如在物权交易中都得先逐一进行调查,必然十分不

49、便。在物权变动中以公信原则为救济,使行为人可以依靠登记与交付所公示的物权状态进行交易,不必担心实在际权利的状况。可见,公信原则的目的在于保护交易的安全与便捷。它有时固然不免牺牲真正权利享有人的利益,但这是法律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在权利享有人的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进行均衡、选择的结果。 公信原则在现代各国立法例上,对于动产物权的交付是普遍适用的。而对于不动产物权的登记,德国民法典第892条、瑞士民法典第973条都赋予其公信力,但法国民法典和日本民法典对于不动产物权还未实行公信原则。不动产物权是否采用公信原则,在法律效力上会有明显差异。例如,甲将房屋出卖给乙并且进行了产权登记,而乙又将房屋转卖给丙,且也做了产权登记。以后因甲主张甲与乙之间的房屋买卖有重大误解而予以撤销,乙不能取得房屋的所有权。但对于丙来讲,他可否取得房屋的所有权,就要看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