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2020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A卷_第1页
济南市2020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A卷_第2页
济南市2020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A卷_第3页
济南市2020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A卷_第4页
济南市2020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A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10页共10页成绩:济南市2020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A卷班级:、选择题1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作者苏轼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号东坡居士,后人称之为“苏东坡”。B.鲁迅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的短篇小说孔乙己通过描写孔乙己的悲惨遭遇,反映 了封建文化和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C.囚绿记中作者借一株永向光明的常春藤来表达自己对自由和光明的向往之情。D.草莓的作者是苏联的伊瓦什凯维奇,文章通过一颗晚熟的草莓引发对季节更替、生命演变的联想。2 .选出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A.骇人听闻该当何罪刻不容缓弹核官员B.文采斐然风采依旧丰富多彩彩排

2、节日C.已经告磐鸣钟击罄十分温馨坚如磐石D.消烟弥漫销毁材料捎带东西爬上树梢3 .(题文)下列加点字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A.全区各学校教师纷纷加入到“阅读经典,亲近母语”的读书活动中去,对学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B.妈妈列举了许多因上网而荒废学业的例子,语重心长地给我讲了沉迷于网络的害处。C.这个展览会规模宏大,其展品可以说是包罗万象,美不胜收。D.据中国新闻消息,今年第 19号强台风“天兔”已致 25人死亡,这真是危言耸听。4 .下列各项短语不属于同一类型的是()。A.画家和作家开朗活泼能歌善舞B.物候现象两位选手非常壮观C.造福人类精彩极了倾听水声D.精力旺盛水声潺潺骄阳似火5 .下

3、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经调查,本次事故原因是由这家公司违规储存危险货物造成的。B.有没有正确的环保观,是低碳生活能否实现的关键。C.当蒲公英随风飘舞时,令我看到它正以一种独特的美装点着这个世界。D.如果考生考前吃得太饱或太油腻,就会延长消化时间,降低复习效率和考试状态。二、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2月18日晚,文化情感类综艺节目朗读者在央视播出,立时引爆话题。朗读者受追捧,正如该节目主持人董卿所言:“在任何时候,在任何国家,朗读都是传播文化、传递思想、传承精神的最好手段。好的东西永远 总有需求,好的精神食粮总是供应不求。” “朗读”、“者”、“情感纽带”是朗读者节目三个关

4、键内核。节 目紧抓文字和人的故事之间的情感纽带,每期精选一个主题词,通过嘉宾分享人生故事,朗读一段曾经打动自己的 精美文字,在朗读中体味生命之美、文学之美和情感之美,从而展现人生之美。现代化的中国,是多元且丰富的,朗读者之类节目出现的意义不仅是给综艺节目注入一股清流,让电视荧屏避免流于同质化的庸俗战争,而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它以最朴素真诚的方式展现了大众媒介的本质一一传承中 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伴随着节目朗读者的开播,其线下流动录音棚“朗读亭”在多个城市街头出现,吸引了大批市民驻足与参与。每位朗读者可以在亭子里录制一段属于自己的画面,而这些都有可能被剪辑到节目当中,分享给全国观

5、众。西安市民许女士说:“我想把龙应台的一篇目送送给我亲爱的儿子,因为去年九月的时候他上了幼儿园,送他去幼儿园后,我读了目送,这篇文章中有段文字让我感同身受,我特别想把这篇文章送给我儿子,让他在 成长的路上更好地成长。”这样的活动对于城市人来说既新鲜又有趣,更重要的是它蕴含的文化意义:在阅读中感受文字;在文字中感悟 生活;在朗读中抒发情感。文字成了唯一的纽带,声音成了最好的聚合,不求字正腔圆,但求情真意切,在平静的 朗读之中,完成一次又一次心灵的对话。(有删改)6 .根据选文的前两段,概述朗读者节目走红的原因。7 .如果你走进“朗读亭”,你会为谁朗读,朗读怎样的篇章呢?请完成下面内容,分享你的朗

6、读设想。我朗读的篇章是:» (的片段)我想把以上篇章朗读给 。原因: 。(不少于100字)阅读两篇短文,完成下列小题。【选文A】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萧红鲁迅先生从下午两三点钟起就陪客人,陪到五点钟,陪到六点钟。客人若在家吃饭,吃过饭又必要在一起喝茶,或者刚刚喝完茶走了,或者还没有走就又来了客人,于是又陪下去,陪到八点钟,十点钟,常常陪到十二点钟。从 下午两三点起,陪到夜里十二点,这么长的时间,鲁迅先生都是坐在藤躺椅上,不断地吸着烟。客人一走,已经是下半夜了,本来已经是睡觉的时候了,可是鲁迅先生正要开始工作。在工作之前,他稍微阖 一阖眼睛,燃起一支烟来,躺在床边上,这一支烟还没有吸完,

7、许先生差不多就在床里边睡着了(许先生为什么睡 得这样快?因为第二天早晨六七点钟就要起来管理家务)。海婴这时也在三楼和保姆一道睡着了。全楼都寂静下去,窗外也是一点声音没有了,鲁迅先生站起来,坐在书桌边,在那绿色的台灯下开始写文章 了。许先生说鸡鸣的时候,鲁迅先生还是坐着,街上的汽车嘟嘟地叫起来了,鲁迅先生还是坐着。有时许先生醒了,看着玻璃窗白萨萨的了,灯光也不显得怎样亮了,鲁迅先生的背影不像夜里那样黑大。鲁迅先生的背影是灰黑色的,仍旧坐在那里。人家都起来了,鲁迅先生才睡下。海婴从三楼下来了,背着书包,保姆送他到学校去,经过鲁迅先生的门前,保姆总是吩咐他说:“轻一点走,轻一点走。”鲁迅先生刚一睡下

8、,太阳就高起来了。太阳照着隔院子的人家,明亮亮的,照着鲁迅先生花园的夹竹桃,明亮 亮的。鲁迅先生的书桌整整齐齐的,写好的文章压在书下边,毛笔在烧瓷的小龟背上站着。一双拖鞋停在床下,鲁迅先生在枕头上边睡着了。【选文B巴金窗外“荷荷”地下着雨,天空黑得像一盘墨汁,风从窗缝里吹进来,写字桌上的台灯像闪眼睛一样忽明忽暗地 闪了几下。我刚翻到野草的最后一页。我抬起头,就好像看到先生站在面前。仍旧是矮小的身体,黑色的长袍,浓浓的眉毛,厚厚的上唇须,深透的眼光和慈祥的微笑,右手两根手指夹着 一支香烟。他深深地吸一口烟,向空中喷着烟雾。他在房里踱着,在椅子上坐下来,他抽烟,他看书,他讲话,他俯在他那个书桌上写

9、字,他躺在他那把藤躺椅上休息,他突然发出来爽朗的笑声这一切都是那么自然,那么平易近人。而且每一个动作里仿佛都有先生的特殊的东西。你一眼就可以认出他来。不管窗外天空漆黑,只要他抬起眼睛,整个房间就马上亮起来,他的眼光仿佛会看透你的心,你在他面前想撒谎也不可能。不管院子里暴雨下个不停,只要他一开口,你就觉得他的每个字都很清楚地进到你的心底。他从不教 训人,他鼓励你,安慰你,慢慢地使你的眼睛睁大, 牵着你的手徐徐朝前走去,倘使有绊脚石,他会替你踢开。他一点也没有改变。他还是那么安静,那么恳切,那么热心,那么慈祥。他坐在椅子上,好像从他身上散出来 一股一股的热气。我觉得屋子里越来越温暖了。风在震摇窗户

10、,雨在狂流,屋子里灯光黯淡。可是从先生坐的地方发出来眩目的光。我不转眼地朝那里看。透过黑色长袍我看见一颗燃得通红的心。先生的心一直在燃烧,成了一颗鲜红的、透明的、光芒四射的东西。我望着 这颗心,我浑身的血都烧起来,我觉得我需要把我身上的热发散出去,我感到一种献身的欲望,这不是第一回了。过去跟先生本人接近, 或者翻阅先生著作的时候, 我接触到这颗燃烧的心, 我常常有这样一种感觉; 其实不仅是我, 当时许多年轻人都曾从这颗心得到温暖,受到鼓舞,找到勇气,得到启发。他站起来,走到窗前,发光的心仍然在他的胸膛里,跟着他到了窗前。我记起了,多少年来这颗心就一直在燃 烧,一直在给人们指路。他走到哪里,他的

11、心就在哪里发光,生热。我知道多少年轻人带着创伤向他要求帮助,他 细心地治好他们的伤,让他们恢复了精力和勇气,继续走向光明的前途。“不要离开我们!"我又一次听见了这个要求,这是许多人的声音,尤其是许多年轻人的声音。我听见一声响亮的回答:“我决不离开你们!”这是多年来听惯了的声音。我看见他在窗前,向窗外挥一下手,好像他又在向谁 吐出这一句说过多少次的话。雨住了,风也消逝了。天空不知在什么时候露出一点点灰色。夜很静。连他那颗心“哗哗剥剥”地燃烧的声音也听得见。他拿一只手慢慢地压在胸前,我觉得他的身子似乎微微地在颤动,我听见他激动地、带感情地说:“忘记我,管自己生活。可是我永远忘不了你们。“

12、难道为了你们,我还有什么不可以拿出来的?“难道为了你们,我还有过什么顾虑?“难道我曾经在真理面前畏怯?在暴力面前低头?“为了追求真理我不是敢说,敢做,敢骂,敢恨,敢爱,敢叫?“我所预言的将来的光明不是已经出现在你们的眼前?“那么仍然要记住:为了真理,要敢爱,敢恨,敢叫,敢说,敢做,敢追求!“勇敢地继续向着更大的光明前进!”静寂的夜让他的声音冲破了。仿佛整个空间都骚动起来。从四面八方送过来响应的声音。声音渐渐地凝结在一 起,愈凝愈厚,好像成了一大块实在的东西。不知道从哪里送来了火,它一下子就燃烧起来,愈燃愈亮,于是整个 房间,整个夜都亮起来了,就像在白天一样。那一块东西继续在燃烧,愈烧愈小,终于

13、成了一块像人心一样的东西。它愈燃愈往上升,渐渐地升到了空中, 就挂在天空,像一轮初升的红日。我再看窗前鲁迅先生的身影,它不知道在什么时候不见了。我连忙跑到窗前。我看出来:像初日那样挂在天空里的就是先生的燃烧的心。我第一眼就只看到一颗心。可是 我仰起头仔细再看,先生的慈祥的脸庞不是就在那儿?他笑得多么快乐!真是我从未见过的表示衷心愉快的笑脸!他笑了,我也衷心愉快地笑了。我知道鲁迅先生并没有死,而且也永不会死!我回到写字桌前,把野草阖上,我吃惊地发现那一颗透明的红心也在书上燃烧原来我俯在摊开的先生的野草上做了一个秋夜的梦。窗外还有雨声,秋夜的雨滴在芭蕉叶上的声音,滴在檐前石阶上的声音。可是在先生的

14、书上,我的确看到了他那颗发光的燃烧着的心。【注】选自世界美文观止。选文作于1956年9月。1936年11月19日,鲁迅在上海去世,22日出殡, 巴金等作家扶柩上了灵车,缓缓前往万国公墓。8 .选文【A主要写了三件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1) (3)家人很小心怕打扰鲁迅先生休息。9 .品析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选文【A】鲁迅先生的书桌整整齐齐的,写好的文章压在书下边,毛笔在烧瓷的小龟背上站着。10 .选文【A】作者为什么写“保姆总是吩咐海婴轻一点走”这一细节?11 .选文【B】伴随“我”的梦境, 鲁迅先生那颗燃烧的心发生了哪些变化?透过这颗心,“我”感受到了 (听到了、看到了)什么?根据文章

15、内容,在下面表格横线上填写文字。鲁迅先生那颗燃烧的心所发生的变化我”所感受到(听到、看到)的通红的心一直在燃烧|心仍在他胸膛里燃烧,发光听见鲁迅一声响亮的回答,看见他向窗外挥手心在“哗哗剥剥”地燃烧看见先生衷心愉快的笑脸12 .选文B梦境中,鲁迅先生激动的、带感情的一席话,表明了他对活着的人怎样的期望?13 .选文B为什么梦醒后“我”会在书上看到鲁迅先生那颗发光的燃烧的心?14 .简要分析选文【B1的构思特点,并说说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最近,有一项调查显示,只有不足一成的人还自认为读书很多。更多的人不仅读书不多,而且恐怕也已经不拿读书多当作什么值得夸耀的事了。读书

16、很多的人,叫做饱学之士,在汉语中曾经有不少美好的形容,比如博学之儒、学富五车、腹笥丰赡等等,这样的词汇,如今日见稀少。稀少的原因不但是饱学之士已经成为稀有物种,而且词汇本身是否还受社会钟爱也值 得怀疑。当VIP、身价、富豪、点击率成为社会的评价标准和追捧目标时,谁还会在乎“饱读”呢?“饱读”需要社会的支撑。过去的那些个年代,文盲虽然占很大的比例,但崇尚读书是社会风气,一个人或 许目不识丁,却能对读书心存一份温情与敬意。白居易的诗“老妪能解”,不仅仅是他的诗通俗易懂,更在于。今天是个文盲与饱学之士同样稀少的时代,人人都能阅读,为什么却不以“饱读”为荣呢?其 实,只要你比较一下:在机场候机楼里的大

17、众座椅中埋首阅读受人尊敬,还是昂首挺胸走进贵宾休息室更受人注目?是挤在地铁车厢里捧一本书有意义,还是开辆宝马更具吸引力?你就可以看出个大概。“饱读”是做学问的基石。读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你能知道这是遍阅隋唐史料、反复考证的结果;读黄仁宇的明史研究著述,你可以发现这是仔细翻阅明实录后的一份厚重心得。通读“前四史”是从前文 人的基本,没有这样的根基就别做什么学问。可是现实中,发表文章的数量、每年出书的数字才是成功的标准,而 这些的背后与“饱读”又多半无关,涉嫌抄袭还是一大景观。“饱读”讲究潜心,“饱读”追求的是境界,这只是对个人而言,但对当今社会来讲,应该提倡和鼓励人们 更多地阅读。因为只有

18、“饱读”才有后劲,只有“饱读”才能创新和发展。无论采取什么样的阅读方式,阅读内容是第一位的,但如今的网络在线阅读和手机阅读的内容最多的是信息 和娱乐。十多年前乘飞机,聊天和打牌的比较多, 如今进了一大步,读报纸和时尚杂志的比较普遍,但在很多国家,飞机上、地铁里、休息室中,读书的更多一些。读信息、看娱乐与读书的结果根本不同,对人的精神培育完全不一样。历朝历代的饱学之士,曾经是我们文化的一种宝贵财富,“饱读”也曾经是我们人生追求的目标。今天,阅 读的内容尽管可以改变, 阅读的方式也不妨更新, 但“饱读”仍然不能被遗弃。事实上,在当今世界的许多国家里,阅读的多寡依然是多数人对生活质量的评判标准和人生

19、境界的衡量尺度。有一年,我在厦门鼓浪屿游览,游客们或 在海边嬉戏,或在餐馆享受美味,但就在一栋小房子前面的花园里,却坐着两位异国的男孩,十七八岁的模样,一 人捧着一本书,沐浴着海风,静静阅读,那情景令我至今难以忘怀。15 .作者为什么说现代的人“已经不拿读书多当作什么值得夸耀的事了”?16 .根据文意,在第段横线处填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那是个又社会支撑的时代B.那是个崇尚诗歌的时代C.那个时代崇尚读书文盲稀少D.那个时代充满温情与敬意17 .(小题3)这篇文章,作者围绕“饱读”进行论述,其主要目的是什么?18 .作者在第段提出“读信息、看娱乐与读书的结果根本不同,对人的精神培育完全

20、不一样”。你是否同 意?请结合具体事例进行阐释。三、对比阅读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一)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 发垂髯,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 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

21、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皆叹惋。余人各复建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 得路。(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二)子独不知至德之世乎?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 卢氏、祝融氏、伏牺氏、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 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若此之时,则至治已。(节选自庄子月去箧)注: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民、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牺氏、神 农氏:传说中的古代帝王或部落首领。结绳而用之:指文字产生之前的结绳记事。19 .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1)芳草鲜美 (2)处处志之 20 .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21 .语段(一)中有两处景物描写,请任选一处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22 .结合两个语段说说陶渊明和庄子心中的理想社会各是什么样的,并谈谈你对此的看法。四、情景默写23 .古诗文名句填空。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惶 恐 滩 头 说 惶 恐, 零 丁 洋 里 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