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选修粤教版之《传记选读》:单元过关测评(一)_第1页
语文选修粤教版之《传记选读》:单元过关测评(一)_第2页
语文选修粤教版之《传记选读》:单元过关测评(一)_第3页
语文选修粤教版之《传记选读》:单元过关测评(一)_第4页
语文选修粤教版之《传记选读》:单元过关测评(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本试卷共24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A省视/省事附和/曲高和寡揣度/度德量力B窥伺/伺机 精辟/鞭辟入里 商贾/余勇可贾C斐然/菲薄 湍急/逸兴遄飞 措施/厝火积薪D纤细/阡陌 浩大/皓首穷经 自诩/栩栩如生解析:选B。A项,依次读xn/shn,hè,duó;B项,依次读sì,pì,;C项,依次读fi,tun/chuán,cuò;D项,依次读xin/qin,hào,x。2(2011年高考大纲全国卷)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

2、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我读过弗莱的著作,很喜欢他那高屋建瓴的气势和包罗万象的体系,更欣赏他努力摆脱主观印象式品评的文学批评方法。B奚羽先生指导弟子写论文时强调,学术论文要有的放矢,论证严密,语言准确而简洁,不能模棱两可,也不能繁文缛节。C这是一家国家级出版社,近几年来,出版了很多深受读者尤其是在校大学生喜爱的精品图书,不少作家都对它趋之若鹜。D虽然已经是晚上了,但候车大厅里依然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大喇叭的广播声、商贩的叫卖声、孩子的哭泣声不绝如缕。解析:选A。A项,“高屋建瓴”指在房顶上用瓶子往下倒水,形容居高临下的形势。用在句中形容气势大,正确。B项,“繁文缛节”指烦琐而不必要的礼节,也比喻

3、其他烦琐多余的事项。句中用来形容语言不当。C项,“趋之若鹜”指像鸭子一样,成群地跑过去,多比喻许多人争着去追逐(不好的事物),含贬义。用在句中感情色彩不当。D项,“不绝如缕”指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儿就要断了,多用来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用在句中形容广播声、叫卖声、哭泣声不当。3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A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家乡的水不仅养育了沈从文,也成就了沈从文的文学道路。B那绿色的长发,在微风中轻柔的飘着,那浅浅的乳黄色的长蕊,嫣然而笑,似乎在为远方的“情人”绽放着清香的花朵。C父亲年轻时的性格相当活泼开朗。这种于困难艰苦之中尚能保持的乐观的精神状态,他保持了终生。D2010年4

4、月10日,第8颗北斗导航卫星的发射进入倒计时,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各个岗位的操作人员对火箭起飞前进行了最后的检查,满怀信心等待着发射时刻的到来。解析:选D。“操作人员对火箭起飞前进行了最后的检查”,结构混乱,应改为“操作人员在火箭起飞前对火箭进行了最后的检查。”4(2011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我国是食品生产和消费大国,_,_,_,_,_,_。这样才能有效解决食品安全领域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切实增强消费安全感。强化执法措施,严惩违法犯罪分子食品产业涉及环节多,哪一环出现漏洞都会给食品安全带来严重威胁创新食品安全监管机制坚决淘汰劣质企业,以震

5、慑所有企业使之不敢越雷池半步保障食品安全需要生产经营者诚信自律,更需要严格的法律制度约束和有效监管因此,必须保持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的态势,及时消除各环节的隐患ABC D解析:选C。句说食品产业环节多,容易出问题,句说必须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才能消除各环节的隐患,所以关系最密切,排除B、D。提出总的观点,说明保障食品安全“需要严格的法律制度约束和有效监管”,其他的几句都是围绕着两个方面展开的,所以在前,排除A。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2011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张文瓘字稚圭,贝州武城人。隋大业末,徙家魏州之昌乐。幼孤,事母、兄以孝友闻。贞观初,第明经,补并州参

6、军。时李为长史,尝叹曰:“稚圭,今之管、萧,吾所不及。”入朝,文瓘与属僚二人皆饯,赠二人以佩刀、玉带,而不及文瓘。文瓘以疑请,曰:“子无为嫌。若某,冘豫少决,故赠以刀,欲其果于断;某放诞少检,故赠以带,俾其守约束。若子才,无施不可,焉用赠?”因极推引。再迁水部员外郎。时兄文琮为户部侍郎,于制,兄弟不并台阁,出为云阳令。累授东西台舍人,参知政事。乾封二年,迁东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遂与同为宰相。俄知左史事。时高宗造蓬莱、上阳、合璧等宫,复征讨四夷,京师养厩马万匹,帑廥寖虚。文瓘谏曰:“王者养民,逸则富以康,劳则怨以叛。秦、汉广事四夷,造宫室,至二世土崩,武帝末年户口减半。夫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

7、。人罔常怀,怀于有仁。臣愿抚之,无使劳而生怨。隋监未远,不可不察。”帝善其言,赐缯锦百段,为减厩马数千。改黄门侍郎,兼太子右庶子,又兼大理卿。不旬日,断疑狱四百,抵罪者无怨言。尝有小疾,囚相与斋祷,愿亟视事。时以执法平恕方戴胄。后拜侍中,兼太子宾客。诸囚闻其迁,皆垂泣,其得人心如此。性严正,未尝回容。诸司奏议悉心纠驳故帝委之或时移疾佗宰相奏事帝必问与文瓘议未若不者曰往共筹之。或曰:“已议。”即皆报可。(节选自新唐书·张文瓘传)【注】帑廥:官家储藏钱币和粮食的府库。戴胄:唐初大臣,曾任大理寺少卿。佗:他。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明经第:考取B子无为嫌

8、 嫌:疑忌C俾其守约束 俾:使D时以执法平恕方戴胄 方:仿效解析:选D。方:比拟,相当。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吾所不及公之逮所由使也 B因极推引因为长句,歌以赠之C逸则富以康醉则更相枕以卧 D保邦于未危室西连于中闺解析:选B。A项,“所”与后面的动词组成名词性词组。/“所”字只是一个助词,与“逮”构成的整体意义为被逮捕。B项,均为介词,因此。C项,连词,表并列/连词,表修饰。D项,介词,在/介词,和。7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选材合理,主要叙述了张文瓘与高宗、李等人之间发生的故事,生动地刻画了张文瓘为官的形象特点。B文章描写李赠物

9、这一情节,巧妙刻画了张文瓘及其同僚的性格特点,体现了作者运用写作技巧的独具匠心。C针对高宗造宫室、征四夷的做法,张文瓘在其谏言中,运用举例论证等方法,采用骈散结合的语言,成功说服了高宗。D文章描写了囚犯们因张文瓘贬谪移职而难过流泪的细节,从一个侧面表明张文瓘执法公允、深得人心。解析:选D。不是“贬谪”,而是“后拜侍中,兼太子宾客”,是升官。8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4分)诸 司 奏 议 悉 心 纠 驳 故 帝 委 之 或 时 移 疾 佗 宰 相 奏 事 帝 必 问 与 文 瑾 议 未 若 不 者 曰 往 共 筹 之。解析:联系前后文,在整体把握句意的前提下,抓住其中的某些标志词,如

10、“之”“者”“曰”等,谓语动词和作主语或宾语的名词、代词等,根据句子意思进行断句。答案:诸司奏议/悉心纠驳/故帝委之/或时移疾/佗宰相奏事/帝必问/与文瓘议未/若不者/曰/往共筹之。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9分)(1)若子才,无施不可,焉用赠?(4分)译文:_(2)臣愿抚之,无使劳而生怨。隋监未远,不可不察。(5分)译文:_解析:明确句子中重点实词、虚词的意思,如(1)中的“若”“无施”“焉”;(2)中的“抚”“无使”等;注意把握句式特点,如“无使劳而生怨”“不可不察”等都是省略句,翻译时应补出省略的部分。答案:(1)至于你的才华,没有什么不能干好的,哪里需要用赠物(的

11、方式来警策)?(2)我愿意去安抚他们,不要使(他们)因劳累而产生怨愤。隋朝的教训离今天不远,(我们)不能不省察。参考译文:张文瓘,字稚圭,是贝州武城人。隋朝大业末年,全家迁移到了魏州的昌乐。他幼年丧父,事奉母亲、哥哥以孝顺友爱闻名。贞观初年,考中明经科,授任并州参军。当时李任长史,曾经赞叹说:“张稚圭,是当今的管仲、萧何,我比不上他。”等到李入朝,张文瓘和属僚二人都为他饯行,李赠送那两个人佩刀、玉带,而无物赠给张文瓘。张文瓘感到疑惑而向他请教,李说:“你不要疑忌。像某人,犹豫不决,所以赠给他佩刀,希望他能果断;某人放荡不羁,所以赠给他玉带,使他遵守约束。至于你的才华,没有什么不能干好的,哪里需

12、要用赠物的方式来警策?”于是极力推荐他。两次升任水部员外郎。当时哥哥张文琮任户部侍郎,按照制度,兄弟不许同时在同一部门任职,于是他外出担任云阳令。多次授任东西台舍人,参与主持政事。乾封二年,升任东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于是和李同任宰相。不久主持左史事。当时高宗建造蓬莱、上阳、合璧等宫,又征讨四夷,京城饲养官马一万匹,仓库渐渐空虚。张文瓘进谏说:“王者养育百姓,使他们安逸就会富足而安康,使他们劳累就会怨愤而反叛。秦、汉广征四夷,大建宫室,到秦二世时土崩瓦解,汉武帝末年户口减少一半。治理政务要在未乱之时,保国要在未危之际。民心不会永远不变,只是归心仁政。我愿意去安抚他们,不要使他们因劳累而产生怨愤

13、。隋朝的教训离今天不远,我们不能不省察。”皇帝认为他说的对,赐给他丝织锦物一百段,为此削减官马数千匹。改任黄门侍郎,兼任太子右庶子,又兼任大理卿。不到十天,裁断疑案四百件,被判罪者没有怨言。曾患小病,囚犯相互设斋祈祷,希望他能尽快处理事务。当时认为他执法公平宽恕与戴胄相仿。后来拜授侍中,兼任太子宾客。众囚犯听说他调了官,都流泪哭泣,他就是如此得人心。他性情严肃正直,从不曲法宽容。众部门奏议,尽心加以纠正辩驳,所以皇帝信任他。有时生病请假,其他宰相奏事,皇帝一定要问和张文瓘商量了没有。如果没有,就说:“去和他一起商量。”如果说:“已经商议过了。”就都同意施行。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14、。(7分)塞上北宋柳开鸣骹直上一千尺,天静无风声更干。碧眼胡儿三百骑,尽提金勒向云看。【注】鸣骹(xio):一种响箭。金勒:金饰的带嚼口的马络头。(1)请对“天静无风声更干”中的“干”字进行赏析。(3分)答:_(2)该诗3、4句模仿了唐诗人李益的从军北征:“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碛(qì,沙漠)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有人说,这两首诗的后两句虽各有千秋,但又有异曲同工之妙,试就它们在表现手法上的相似处作简要分析。(4分)答:_答案:(1)诗人运用通感的修辞方法,用表现燥性的“干”,来形容箭声的轻脆、尖厉,可谓一字传神,“干”字描写声音的传播之远,箭声震荡于旷野之上,

15、为后句胡儿“尽提金勒向云看”铺垫蓄势。(2)两诗都采用了衬托的手法来表达某种效果。塞诗通过“三百骑”“尽提金勒向云看”这一集体动作淋漓尽致地衬托了响箭疾飞的效果。从诗通过“三十万”征人“一时回首月中看”,充分表现出笛声的哀怨和它在广大征人心中引起的共鸣。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6分)(1)唯草木零落兮,_。(屈原离骚)(2)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_,_。(李白行路难)(3)_。_。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4)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_,_。(白居易琵琶行(并序)答案:(1)恐美人之迟暮(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3)寄蜉蝣于

16、天地渺沧海之一粟(4)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2011年高考湖北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中国建筑的“文法”梁思成一个民族的建筑有它自己的构造规则或组合方式,如同语言的“文法”。中国建筑就具有特殊的“文法”。我们的祖先在选择了木料之后逐渐了解了木料的特长,创始了骨架结构初步方法中国系统的“梁架”。这以后他们发现了木料性能上的弱点。当水平的梁枋将重量转移到垂直的立柱时,在交接的地方会产生极强的剪力,那里梁就容易折断。于是他们用许多斗形木块的“斗”和臂形短木的“拱”,将上面的梁枋托住,使它们的重量一层一层递减集中到柱头上来。梁柱间过渡部分的结构减少了

17、剪力,消除了梁折断的危机。这是一种“文法”,而斗、拱、梁、枋、椽、檩、楹柱、棂窗等,就是主要的“语汇”了。斗和拱组合而成的组合物,近代叫做“斗拱”。至迟在春秋时代,斗拱已很普遍地应用。它不仅可以承托梁枋,而且可以承托出檐,增加檐向外挑出的宽度。孟子里就有“榱题数尺”之句,意思说檐头出去之远。这种结构同时也成为梁间檐下极美的装饰。可能在唐以前,斗拱本身各部已有标准的比例尺度,但要到宋代,我们才确实知道斗拱结构各种标准的规定。全座建筑物中无数构成材料的比例尺度都以一个拱的宽度作度量单位,以它的倍数或分数来计算。宋时把每一构材的做法,把天然材料修整加工到什么程度的曲线,榫卯如何衔接等都规格化了,形成

18、了类似“文法”的规矩。中国建筑的“文法”还包括关于砖石、墙壁、门窗、油饰、屋瓦等方面,称做“石作做法”“小木作做法”“彩画作做法”和“瓦作做法”等。屋顶属于“瓦作做法”。它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最重要、庄严无比、美丽无比的一部分。瓦坡的曲面,翼状翘起的檐角,檐前部的“飞椽”和承托出檐的斗拱,给予中国建筑以特殊风格和无可比拟的杰出姿态,这都是内中木构使然,因为坡的曲面和檐的曲线,都是由于结构中的“举架法”的逐渐垒进升高而成。盖顶的瓦,每一种都有它的任务,有一些是结构上必需的部分,略加处理便同时成为优美的瓦饰,如瓦脊、脊吻、重脊、脊兽等。油饰本是为保护木材而用的。在这方面中国工匠充分地表现出创造性。

19、他们使用各种颜色在梁枋上作妍丽繁复的彩绘,但主要的却用属于青绿系统的“冷色”而以金为点缀,所谓“青绿点金”。柱和门窗则只用纯色的朱红或黑色的漆料。这样,建筑物直接受光面同檐下阴影中彩绘斑斓的梁枋斗拱,更多了反衬的作用,加强了檐下的艺术效果。至于建筑物之间的组合,即对于空间的处理,我们的祖先更是表现了无比的智慧。院落组织是中国建筑在平面上的特征,无论是住宅、官署、寺院、宫廷、商店、作坊,都是由若干主要建筑物,如殿堂、厅舍,加以附属建筑物,如厢耳、廊庑、院门、围墙等周绕联络而成一院,或若干相连的院落。这种庭院,事实上是将一部分户外空间组织到建筑范围以内。这样便适应了居住者对于阳光、空气、花木的自然

20、要求,供给生活上更多方面的使用,增加了建筑的活泼和功能。数千年来,无论贫富,在村镇或城市的房屋没有不是组成院落的。一样,在一个城市部署方面,我们祖国的空间处理同欧洲系统的不同,主要也是在这种庭院的应用上。12下列对斗拱作用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整座建筑物无数构成材料的比例尺度,是根据它们相对于拱的宽度,按倍数或分数计算出来的。B用斗拱承托梁枋,是为了减缓梁枋直接压在木柱上所产生的剪力,以消除梁折断的危机。C斗拱既有实用价值又有审美价值,既可以用来承托梁枋和出檐,也可以用来装饰美化建筑物。D檐下彩绘的梁枋斗拱,在阳光的直接照射下,色彩显得更加绚丽,艺术效果格外强烈。解析:选

21、D。“色彩显得更加绚丽,艺术效果格外强烈”与原文“更多了反衬的作用,加强了檐下的艺术效果”意思不符。13下列涉及中国建筑“文法”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中国建筑屋顶的辉煌,表面上出自瓦脊、脊吻、重脊和脊兽等的奇妙组合,实际上全都源自建筑物内部的木构。B盖顶的瓦,有一些具有双重功能,既能在结构上发挥作用,也能成为美化屋顶的饰物,如瓦脊、脊吻、重脊、脊兽等。C梁枋上妍丽繁复的彩绘,使用了各种颜色,主要的用属于青绿系统的“冷色”,并以金为点缀,这就是“青绿点金”。D如果说“彩画作做法”是中国建筑特有的一种“文法”,那么木柱和门窗上朱红或黑色的漆料,就应该是它的“语汇”。解析:选A

22、。“实际上全都源自建筑物内部的木构”的是第五段中的“曲面,檐角,飞椽斗拱”。14下列对文章最后一段内容的理解和推断,准确的一项是(3分)()A在中国,无论官署寺院还是住宅作坊,都是由若干主、辅建筑物按一定的布局规则组合而成的一个庭院。B把阳光、花木等引入到建筑范围内,打通内外,让居住者尽享无限空间带来的生趣,并使建筑更加活泼和适用。C数千年来,遍及中国的构型各异的建筑,从富丽堂皇的宫廷到简陋朴素的民居,无一不是同一结构的院落。D院落组织有主有次,主次分明,错落有致,显示了古代中国人在空间处理上非凡的想象力和创造性。解析:选D。A项,题干中“的一个庭院”与原文“联络而成一院,或若干相连的院落”,

23、意思不符。B项,引入到建筑范围的是“一部分户外空间”,而不是“阳光、花木”。C项,“无一不是同一结构的院落”不对,其结构并不相同。15本文阐述了中国建筑的多种“文法”,请列举其中的三种。(7分)答:_解析:文章第二、三段谈的是“斗拱”,就是“斗拱组合法”,第四段是下面几段的总领段,谈到了几种重要的“文法”,比较清楚,联系下文进行进一步的整合即可。答案:梁架做法(斗拱组合法)、瓦作做法、彩画作做法(青绿点金法)、院落组织法。(答出任意三种即可)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本大题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一

24、)文学类文本阅读(2011年高考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严冬海猎陈秉汉风静了,天空像硕大无朋的冰块银晃晃闪着寒光。严寒的海面弥漫着乳白色的雾气。海肚天脚一片胭红。怕冷的夕阳像喝醉了酒,醉醺醺地没入暮霭中。这是霜冻的征兆。几十年未遇的寒流袭来,往日闹市般的海湾冷冷清清。“海龙”海滩那边传来渺远的呼唤声。“哎”礁石上赤条条地爬上一个十四五岁的少年。他迅速穿上一件赤褐色的渔民服。衣服又宽又长,过了膝盖,袖口也卷了几卷,分明是他爸爸穿过的。一年四季,海龙喜欢在这里洗澡、潜水,即使这样的鬼天气也不例外。现在正是尖头鱼最肥最值钱的季节,海龙的爸爸有一种祖传捕鱼绝招,越是天寒地冻效果越好:深

25、夜走到沙滩,仰头喝下一瓶酒,脱下衣服,跳进海里,尖头鱼便迎着热气游过来可是爸爸出海,妈妈就心跳。所以爸爸不让海龙学习这种原始的捕鱼法。但海龙觉得有趣,几次要跟着下海,被爸爸骂回来。最近爸爸连续几个晚上下海捕鱼,风寒侵入肌体,生起病来,家里仅有的一点钱在药煲里化作一缕缕轻烟,欠下一屁股债。年关在即,爸爸躺在床上发愁。听到妈妈的喊声,海龙跳下礁石,赤着脚板,沿着沙滩走回来。一家人正围着低矮的桌子吃晚饭。爸爸舀了一碗粥汤,弓着腰,埋头就着番薯艰难地咀嚼吞咽,不时停下来咳嗽。有时咳得喘不过气来,妹妹便给他捶捶腰背。海风穿过破屋石缝,像吹箫一样呜呜响。爸爸说:“阿龙,天气这么冷,别去耍海水了,弄出病来怎

26、么办!”“浸浸海水少生病,邻居老叔说的。”海龙抓了一个番薯端着碗到屋外吃,看看海边的天色变化。天黑下来,爸爸咳嗽着躺下,妈妈和妹妹也上床睡觉了。海龙装做睡着的样子,等爸爸的咳嗽和呻吟声渐渐静了,才蹑手蹑脚溜下床,溜到门外。大海一片漆黑。墨蓝的苍穹缀满星星,洒下淡淡的星光。海滩像一片蒙蒙轻雾。海龙全副武装,用尖担挑着渔篓、干柴捆,快步向海滩走去。他那稚嫩的脸蛋此刻十分凝重黯淡,和夜色融成一体。他不会喝酒,掏出两个还有些烫手的番薯,拍掉草木灰,连皮吞进肚里。他把尖担插在潮水线上,爬上礁屿,解开柴捆,划了几根火柴。柴枝熊熊燃烧起来,照得海面红光闪烁。他脱下衣服,迅速溜下海里。深夜的海水不同白天,像冰

27、窖一样。海龙感受到裂肌砭骨的寒冷。他没有反悔,没有退缩爸爸忍受得了,自己为什么忍受不了!他咬咬牙,挥动双臂,捞起海水擦擦身体。敏感的尖头鱼感受到一团热气,笨拙地迎着热气游过来。海龙激动得心怦怦跳,忘记了寒冷,牙齿叼着渔篓,双手左右开弓,左一条右一条,像捞漂浮在水里的萝卜,一一丢进篓里。海潮不断上涨。海龙随海水不断上浮,到插尖担的地方,渔篓满了。要是爸爸便立即上岸小跑回家,钻进孩子们用体温焐热的被窝不!此刻礁屿附近的尖头鱼还很多,他太舍不得离开了。可是渔篓满了,没地方放呀!他爬上礁石,添了柴火,拿过裤子,用石头把裤带砸成两段,一段把裤角扎牢,把篓里的鱼倒进去,再用另一段扎了口。海龙带着渔篓又一次

28、溜下海里,身子接触到密密麻麻的尖头鱼。他激动得热血沸腾,忘记了寒冷,忘记了饥饿,忘记了困乏,抓鱼的动作越来越快他干狂了,干傻了,恨不得把海里的尖头鱼都抓进自己的渔篓里。后半夜,爸爸醒来发现海龙不见了,赶紧和妈妈向海滩寻来,一脚深一脚浅,跌跌撞撞呼唤着儿子的名字。妈妈一个踉跄,脚下好像绊着什么,软绵绵的,只见海龙光着屁股,倒在地上,旁边的担子一头是渔篓一头是用裤子改装的袋子,都盛满银晃晃的尖头鱼。妈妈搀扶着海龙,爸爸挑起担子,一步一步走回家里。海龙清醒过来,喝下一碗热水,钻进妈妈妹妹的暖被窝。冰冷的身子接触到妹妹,妹妹惊醒了,“哇”的一声大哭起来。妈妈说:“哥哥捡来好多好多的鱼哩。”妹妹揉揉惺忪

29、睡眼,见地上许多尖头鱼,不禁破涕为笑。刺骨的寒风发出尖厉的哨音,穿过小屋的石缝溜走了,黎明前的大海静了,静得像守着摇篮的母亲(选自2004年广东散文精选,有删改)16阅读文中两处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请分别说明作者的描写意图。(4分)答:_解析:第一处景物描写侧重表现天气的寒冷,海风的冷酷。这些描写都渲染了一种苦寒的氛围,为表现海龙一家的困苦生活作铺垫,同时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第二处景物描写,作者将静静的大海比做“像守着摇篮的母亲”,这一比喻充满了温情,暗示了海龙捕鱼的成功和满足感,也表现了海龙一家渡过难关后的欢愉与安宁。结构上,与开头“风静了”的描写相照应。答案:渲染气候的寒冷,暗示捕鱼环境的

30、恶劣(海龙一家生活的艰苦)。或:渲染气候的寒冷,为后文写海龙下海捕鱼作铺垫。(意思答对即可,只要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通过描写大海的平静,暗示海龙捕鱼的成功和他的满足感。或:通过描写大海的平静,暗示海龙捕鱼惊险过后家中的安宁与温馨。(意思答对即可,只要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17文中海龙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4分)答:_解析:分析父亲的形象,应抓住文中对父亲的描写的相关句子,从而概括父亲的性格特征。答案:勤劳能干;对家庭有责任感;对孩子关心、爱护。18海龙捕鱼时经受了考验,使他坚持下去的原因有哪些?(3分)请结合全文分析其中的两个原因。(4分)答:_解析:从文中筛选出相关信息,

31、然后进行总结。从文章内容看,海龙生活在一个贫困但和睦的家庭中,父亲、母亲以及妹妹对他都有影响,同时也与他平时的磨炼有很大的关系。答案:家人之间的深厚感情。如爸爸不许海龙学捕尖头鱼,妈妈为爸爸出海担心,妹妹给爸爸捶背,爸爸妈妈寻找海龙,妈妈安慰妹妹。海龙对家庭困境的体察。如爸爸生病不能继续下海捕鱼,爸爸治病欠下债务,家里没钱过年,一家人粗劣的晚饭。自身顽强的意志及平时的磨炼。如海龙下海捕鱼,在冰冷海水里没有反悔、退缩;海龙平时不惧寒冷,严寒的天气也下海洗澡、潜水。父亲的榜样力量对海龙的影响。如海龙几次要跟爸爸下海,自己捕鱼之前模仿爸爸让身体变热,捕鱼时想到“爸爸忍受得了,自己为什么忍受不了”。(

32、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一代才子钱钟书钱钟书晚年避居北京三里河,闭门谢客,世人难得一识韩荆州。杨绛在记钱钟书与围城中更有记载:“一次我听他在电话里对一位求见的英国女士说: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认识那下蛋的母鸡呢?”钱钟书一生没有留下自传,认为自传都是别传,不真实,因此谈论自己的文字也极少。幸亏记钱钟书与围城一文,记录了很多钱钟书早年的资料,几可当其自传来读。不过这篇文章,也是杨绛应胡乔木之请而作的。可钱钟书又怕“以妻写夫,有吹捧之嫌”,为避免不必要的非难,他特别在此文稿背面写了一个短跋:“这篇文章的内容,不但是实情,而且是秘闻。要不是作者一点一滴地向我询问,而

33、且勤奋地写下来,有些事迹我自己也快忘记了。文笔之佳,不待言也(钱钟书识1982年7月4日)。” 要在坊间找钱钟书传记,依然是一件困难的事。台湾人氏汤晏,纽约大学历史学博士,1979年在美国初会钱钟书,后经常与之通信联络,遂成钱迷,并有意为钱立传,这就是我们看到的一代才子钱钟书。本传记论传主平生及其作品、学术成就,哀叹“千古文章未尽才”,自有一家观点。但取材严谨,当是立传的首要原则。作者对传主平生历史细节的求证、澄清,多有他与杨绛的通信辅助,并有详细的注释为印证、引申,充分弥补了史料不足的缺憾。书成之后,深得杨绛嘉言:“不采用无根据的传闻,不凭想当然的推理来断定过去,力求历史的真实;遇到不确切的

34、事,不惮其烦地老远地一次次来信问我,不敢强不知以为知。我很佩服您这种精神。” 就其观点而言,杨绛未必赞同。但作者认为,钱钟书生于忧患,20世纪动乱频繁的中国,生生毁了一个“三百年来难得一见的天才”。尽管他留下一部为人传颂的小说围城和以西学方法治中国文学的管锥篇,天才却未能完全发挥。作者特别从围城说开去。英国当代思想史家伯林将西方思想家和作家分为刺猬型和狐狸型两类。前者有一套思想体系和大理论框架,结构完整。后者文笔精美,观察入微,无所不包。哈佛大学教授李欧梵也说过,中国作家兼具刺猬和狐狸优点的只有一个曹雪芹。照此说法,汤晏认为钱钟书本是狐狸,却想做刺猬,因此成全了围城。但钱钟书在1980年人民文

35、学版围城“重印前记”中说到,“我写完围城,就对它很不满意。”他还提到待写的长篇百合心,已写成约两万字,可惜1949年从上海迁居北京时丢失了手稿,以后兴致大扫。钱说,“假如百合心写得成,它会比围城好一点。”汤晏又据此写道:“现在可惜的是,一部可能直追红楼梦的旷世巨作,终于未能面世。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无可弥补的损失,叹!叹!”猜测是容易的,因为它仅仅指向可能。还是杨绛的说法更为中肯:“钱钟书在创作方面,的确没有能够充分发挥他的才华。发短心长,千古伤心事,不独钱钟书的创作。”所以杨又说汤的设想属浪漫派,而她自己的设想则较现实。但也都是设想而已。1998年12月19日,钱钟书逝于北京。而本传记留下最大的假设是,如果生逢太平盛世或一个创作自由的环境,钱钟书又将是一个什么样的钱钟书呢?天才已乘黄鹤去,抛弃“浪漫”的假设,我们不妨吟诵英国诗人柯利的一句小诗: 死亡带走了一切但夜莺愉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