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1期末考试复习重要知识点重点篇目吐血整理汉语言文学期末必备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1期末考试复习重要知识点重点篇目吐血整理汉语言文学期末必备_第2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中国古代文学期末考试复习要点 一、 神话部分 1 1、 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作 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共 1818 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 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多及异物和神奇灵怪。 如精 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 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2 2、 淮南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共 2121 卷,它的 思想接近于道家。淮南子在阐明哲理时,旁涉奇物异类、鬼神灵怪,所以保 存了一部分神话材料,曲折地反映了远古人民的生活和思想。 如女娲补天(览冥训)

2、、后羿射日(本经训)、共工怒触不周山(天文训) 等。 二、 诗经部分(考到 25253030 分) (一)、知道基本情况 1 1、 诗三百:即诗经。诗经在先秦时不称 经”而是称 诗”或 诗三百” 如论语引诗评诗即是如此。诗经本有 305305 篇,举其整数,故称诗 三百”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 2 2、 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 的分类 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 160160 篇,多是民 歌,少数是贵族作品 月的生民(不用背,可能考)书 P43P43 每章主要 生民艺术特色:(结 合作品分析) 诗共八章,每章或十句

3、或八句,按十字句章与八字句章前后交替的方式构成 全篇,除首尾两章外,各章皆以 诞” 字领起,格式严谨 四言体是大小雅中的叙事诗中最常见的句序,一般是两句一行,四句独立成 早。 例如 载 A A 载 BB句式在大小雅叙事诗中出现频率较高。 例如大雅 生民首章有 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 后稷”两句,分别都用到这个特殊句式。其中, 震”与夙”分别表示两种不同的 心理状态 震惊”和 恐惧”组成 载 A A 载 BB句式后,就将姜塬当时又惊又怕的复 杂心理完整地表现出来了。而 生”与 育”则是两个按既定次序相继发生的动作, 组成载1 1 A A 载 B”B”句式后,则将原本应由两

4、个相互继起的递进复句组合成一个单句的形式, 从而加快了叙事的速度,通过非常简约的文字,简要概述了后稷从出生到长大成 人的这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大雅 雅 7474 篇,多个人抒情之作。雅诗中也有部分民歌。 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 篇。 3 3、 诗经怎么来的?怎么收集的?三种说法: 采诗说、献诗说、孔子删诗说 笔记本 p3p3 4 4、 诗经按体裁分类:农事诗 国风 豳风七月(属于农事诗中的农业生活诗。 3131 篇,多朝会宴享之作;小 鲁颂、商颂三颂,共 4040 要背要考) 简述七 个事实。 此外,类似于 乃慰乃止,乃左乃右,乃疆乃理,乃宣乃亩(

5、大雅 绵”之类 的句式,对于调整叙事节奏、增强诗歌韵律感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叙述了周人之始祖后稷出世直到武王火商的一些史迹和传说;歌颂先祖的功 勋,抒发了周民对先王的崇敬和爱戴 之情;总结历史教训,提出了治国思想,也是周人史诗的主要 属于反映对外战 争诗,作品中表现出抵御外侮和思念家乡的矛盾之情。 (2) 采薇描写了怎样的画面:这首诗描述了这样的一个情景:寒冬,阴雨霏 霏,雪花纷纷,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乡途中踽踽独行。 道路崎岖,又饥又渴; 但边关渐远,乡关渐近。此刻,他遥望家乡,抚今追昔,不禁思绪纷繁,百感交 集。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望归情景,一幕幕在眼前 重现。此

6、诗就是三千年前这样的一位久戍之卒,在归途中的追忆唱叹之作。 (3) 采薇艺术特色:(结合作品分析) 倒叙手法的使用。全诗六章,可分三层。既是归途中的追忆,故用倒叙手法 写起。 诗歌十分注重用具体生动的细节来展现生活图景。 比如,对战争场面的描 写,并不是直接写刀光剑影和厮打拼 杀,而是写战车、战马,写象弭、鱼服,写劳累奔波,写饥渴难当,但我们通过 这些描写可以想见战争的残酷。 句式四言为主,大多重章叠句。循序渐进, 带有很强的节奏感。重章叠句和双声叠韵读来又显得回环往复,节奏 舒卷徐缓。前三章为一层,追忆思归之情,叙述难归原因。这三章的前四句,以 重章之叠词申意并循序渐进的方式, 抒发思家盼归

7、之情; 起兴作用。起兴之 句,是口头语眼前景,反映了戍边士卒的生活苦况。 结合作品:薇亦作止”、柔止”、刚止”,循序渐进,形象地刻画了薇菜从破土 发芽,到幼苗柔嫩,再到茎叶老硬的生长过程,它同 岁亦莫止”和 岁亦阳止”一 起,喻示了时间的流逝和戍役的漫长。 末景情景交融。后四句为什么戍役难归的问题作了层层说明: 远离家园,是因为玁狁之患;戍地不定,是因为战事频频;无暇休整,是因为王 差无穷。 其根本原因,则是 玁狁之故”。 旋律协调,音节和谐,一唱三叹,诗的前三章开头句式相似,反复吟唱,一 方面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 另一方面也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之美。 (4) 体味 杨柳

8、依依”和 雨雪霏霏”这两个诗歌意象的艺术意境: 1 1、笼罩全篇的情感主调是悲伤的家园之思。 2 2、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这是写景记时,更是抒情伤 怀。 个体生命在时间中存在,而在 今”与 昔”、来”与 往”、雨雪霏霏”与 杨柳依依” 的情境变化中,戍卒深切体验到了生活的虚耗、生命的流逝及战争对生活价值的 否定。 今人读此四句仍不禁枨触于怀,黯然神伤,也主要是体会到了诗境深层的生命流 逝感。 3 3、行道迟迟,载渴载饥”加之归路漫漫,道途险阻,行囊匮乏,又饥又渴, 这眼前的生活困境(忧伤之一)又加深了他的忧伤。 行道迟迟”似乎还包含了 戍卒对父母妻子的担忧(忧伤之二)

9、。 上述种种忧伤在这雨雪霏霏的旷野中, 无人知道更无人安慰;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全诗在这孤独无助的悲叹中结束。 (5 5) 试析为什么 杨柳依依”雨雪霏霏”两诗歌意象一经创造,便如日月经天,江河 行地,具有永恒的艺术生命力? (6 6) 清人王夫之以 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之语评采薇 杨 柳依依”四句的艺术效果。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论述理由。 答: 1 1、 对比,通过昔盛今衰对比,强调突出眼前的悲凉。结合作品:想起出征之时, 那依依杨柳,枝茂叶盛,而此时风雪归程,路远,天寒,又饥,又渴,可谓十分 狼狈而又凄苦。 2 2、 叠词使用,反复吟唱,情感倾露无疑。这种叠词描声摹状

10、效果极好。 3 3、 融情于景,昔盛杨柳绿,今衰淫雨飞。短短 4 4 句诗,看似平淡,却娓娓道来, 充满了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创造出超越现实的典型画面。 以依依的杨柳来象 征离别的不舍。同时,又用雨雪交加来形容归来的凄凉。 这句诗非常完美的写出 了一个士兵退伍时悲喜交集(更多的是悲)的心情。 4 4、 这四句对偶匀称,写景状物皆生动传神,意境深远,同时引情如景,又蕴涵 儿女情长及暗喻战争的残酷。 2 2 战争诗:豳风东山(不用背要考)书 P26P26 (1 1)东山解题:东山描写一新婚不久就出外远征,多年未归的士兵回家 途中思念家人的情景,也表现了战胜归来的喜悦之情。同时也表现了对战事的厌 倦,

11、对和平的生活的渴望。 (2 2)东山的艺术特色: 就她孤苦无助却被 兄弟讥笑,心中的悲苦无人可以诉说。但不幸的遭遇锻炼了她坚强的性格, 悔恨 之余,她采取了与 氓”决绝的态度,表现了她的反抗精神。这是一个既令人同情 又令人佩服的弃妇形象。而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 氓”的形象。他本是一个抱布 换丝的小商贩,凭着花言巧语博得少女对他的爱, 而当他们结婚后,他却把大量 的劳动压在妻子肩上,等到妻子失去了青春美貌,他又狠心地抛弃了她。 氓” 的虚伪、薄情与弃妇的善良、痴情形成鲜明对比,具有很好的艺术效果。 3 3、 运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歌唱抒述自己悲惨的遭遇,起了反映、批判当 时社会现实的作用。

12、4 4、 运用借代修辞。氓诗人用氓住的地方 复关”代表氓,用总角”代表幼年。 以送行之远、乘垣望关表多情。以车来贿迁表同居,以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表大归。以 三岁”表多年,以 二三”表反复。收到语言隽永,耐人寻味的效果。 5 5、 运用顶真修辞。如 抱布贸丝,匪来贸丝”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无与士 耽,士之耽兮”及尔偕老,老使我怨”不思其反,反是不思”等,都是氓 诗中的顶真句。蝉联词不一定都在句首,有的在句中,作用都是加强诗的音乐性。 8 8、知道诗经对政治的两种态度:一是赞美。二是讽刺、劝谏。见笔 P8.P8.(诗 经中的政治美刺诗) 三、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一)、名词解释:见名词解释归

13、纳 1 1、 尚书:知道名词解释、上古帝王之书、内容、概括思想倾向、地位:散文 诗的开端 2 2、 春秋:编年体史书;名词解释春秋、春秋笔法”叙事成就:开创了严 谨的叙事格式 3 3、 左传:知道名词解释;注意思想特点:注意战争描写 4 4、 晋公子重耳之亡人物性格及艺术特色: (熟悉书 P68P68) (1 1) 晋公子重耳之亡 解题: 记载了晋公子重耳出奔、 流亡到回国夺取政权的 经过。重耳后来称为晋文公,是春秋时代的一位重要人物。 (2 2) 人物性格: 重耳:贪图享乐、养尊处优的贵族公子哥儿-春秋时代显赫一时的霸主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焉,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历经磨难,才具有担当大 任

14、的资历。 流亡中的屈辱、困苦、安乐的体验,使他明白了身在宫廷、耽于逸乐所不可 能明白的人生真谛,在身、心两方面 受到陶冶和磨炼。 忍耐一公子重耳,在向农夫讨食时得到的却是土块,能够收 鞭息怒,将土块当宝物收起。 赵姬:深明大义,知书达理的女性形象 在宗法制度占统治地位的春秋时代,面对激烈的争嗣斗争,赵姬表现出与众 不同的态度。她,本有子息可以承嗣, 3 3 却不待宠专位,反以国家利益为重,不仅请回赵盾,并主动让出嫡嗣之位。 正是她的宽容大度、唯才是举,为晋国觅得了一位难得的贤相,为晋国霸主 地位的巩固做了间接的重要贡献,昭 示了她深名大义、知书识礼的光辉形象。 重耳在狄的妻子季隗 &

15、& amp;amp;齐国的妻子姜氏:忠心耿耿,具有理性的女性形象 她们都愿意牺牲儿女私情,成全重耳的国家大事。 季隗支持重耳的计划,不仅对重耳 将适齐”没有丝毫的阻扰,而且还忠心耿 耿地表示等待重耳而不另嫁他人。 姜氏则在重耳似乎安于安逸生活的时候, 明白重耳的大事。于是与子犯商量,把重耳灌醉后将其送走,充分体现 了一个妇道人家难得的理性精神。 怀嬴:敢于追求人格独立、争取自身地位的妇女人物 怒曰:秦、晋匹也,何以卑我?”在封建的春秋时代,妇女的地位是极其 低下的,而传统以来的妇女也是忍 受屈辱的。在这里,怀嬴之举实在令人叹服。叹服其敢于追求人格独立、争取自 身地位的的举动。 她意识到

16、秦国与晋国地位的平等,由这种国家间的平等上升为人格的平等。 所以,她能够在受屈辱的时候理直气 壮地维护自身人格,争取自身地位。 (3 3) 艺术特色: 善于在列国矛盾斗争的旋涡中叙写历史人物。 文章善于在对照和映衬中不断深化公子重耳的形象。 文章用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强化主人公重耳的性格。 全篇基本上是以顺叙和补 叙、追叙相结合,而以顺叙为主;在行文中又时而嵌进一则则生动有趣的小故事, 以加强叙事的趣味性,使历史人物更加有血有肉。 5 5、 秦晋崤之战人物性格及艺术特色: (熟悉、上课没讲完 书 P68P68) (1 1)秦晋崤之战解题:叙述在晋文公死后,秦穆公举兵袭郑,秦晋两国作战 于崤的经过。

17、秦穆公不听骞叔的谏诤,秦师骄纵轻敌,招致失败。 简单总结 11蹇叔谏袭郑 2.2.蹇叔哭秦师 3.3.王孙满观师 44弦高犒秦师 55皇武子巧词逐客 6.6. 原轸力主击秦师 7.7.原轸斥文嬴纵囚 88秦伯痛哭并认错 (2 2) 人物形象: 蹇叔:老成持重,远见卓识,忠心耿耿 弦高:忠心爱国,机警灵活 先轸:多谋善断,忠直刚烈 晋襄公:优柔寡断,纳谏如流 秦穆公:刚愎自用,知错能改 王孙满:观察敏锐, 聪颖过人 (3 3) (4 4) 文章作者对秦、晋、郑三国持怎样的态度? 在秦偷袭郑这件事上,作者抑秦扬郑。秦潜师袭郑不义;郑国秦穆公的刚愎自 用、知过能改。蹇叔的老成持重、远见卓识,原轸的

18、忠直多谋、勇武暴烈,弦高的忠心爱国,机警灵活、王孙满的观察敏锐、聪颖过 人 秦晋肴之战抓住主线,它抓住了事件的主要矛盾 一一秦晋之间的矛盾, 写出了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的生动过 程突出主线。结构完整、严谨、巧妙。 情节错落,故事曲折。它是富有技巧性的。这种技巧性集中表现在材料的选 择截取和排列组合上。 文章一开始,镜头对着晋国。这是晋国的大丧之日,臣民哀痛。但忽然文公显灵, 风云突变,显示了一场战争的先兆。然后,镜头转向了西边的秦国,杞子密报, 穆公拒谏,秦师浩荡东征伐郑,照应了前文。进军途中,秦师遇到郑商人弦高, 镜头转而对着郑国。郑穆公使视客馆,皇武子下逐客令,使孟明只好灭滑而还。 然后镜头

19、一跳,又对着晋国,先轸论战,晋君发命,终于败秦于肴。最后镜头又 回到矛盾的主要方面秦国,戏剧性地结束了故事。 4 4 这种时间、空间的转换、跳跃,不仅使故事省略了大量的一般过程的记叙,突出 了矛盾主线,而且使文章正反、扬抑、张弛、开合变换自如,形成峰回路转、跌 宕起伏之势,获得了引人入胜的效果。 重点鲜明,反复照应。在秦晋肴之战中,重点材料显然是蹇叔哭师,作 者集中笔墨,写得淋漓尽致,十分精 彩。不仅使文章重点鲜明,首尾贯通,结构严密,而且更重要的是,突出表现了 作者从政治上对秦师不义之战的谴责,从军事上对不可 劳师袭远”,骄纵轻敌” 的战略战术思想的总结。 6 6战国策:知道名词解释;国别体

20、史书;纵横家;刘向编辑。 7 7、苏秦始将连横人物形象、及艺术特色: (不用背,熟悉 书 P112P112) (1 1)苏秦人物形象 (结合文章理解)【追求名利的心理和当时炎凉的世态】 第一,苏秦是个勇于尝试的人。他本来就怀疑秦王不会接受他的意见, 但还是没 有放过任何可能成功的机会,勇于尝试,即使秦王已经表明不接受他的观点,他 还是把自己的想法大胆地表述完整,力图说服秦王。 第二,苏秦是个懂得坚持也懂得适时放弃的人。我们从他多次呈上奏折”这一点 可以看出苏秦是个不会轻易被困难吓倒的人, 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他踏上一条 路后会有所坚持,遇到障碍也会多试几次。但他又不是我们传统文化中所提倡的 坚

21、持不懈,持之以恒”的那种人。他会坚持,但他更懂得放弃,而且是适时的放 弃。衣服穿破,钱用完之后,再留在秦国也许只会自取其辱,自讨苦吃,所以他 选择离开,可以说他个很识时务的人。 第三,苏秦有强烈的成功欲望,他没有坚定不移的政治立场,但他有很明确的人 生目标一一实现自我价值。为了这个目标,他坚忍不拔,不懈努力。文章告诉我 们,苏秦本来只是一介贫民,但是他不惜穿貂皮大衣,带黄金百两到秦国说服秦 王连横,表面上说明他很爱面子,有很强的自尊心,实际上体现了苏秦追求成功 的决心和勇气。他在说明秦王未果之后回家埋头苦读兵法, 甚至以锥刺股。他的 勤奋努力刻苦坚持是动力是什么?就是获取成功的信念和出人头地的

22、决心。 他学 有所成之后转而说服赵王并帮助他约从散横以抑强秦”,他的政治立场转变很 快,前后的主张也不一致,但这并不代表他没有原则。他有原则,他的原则就是 为自己的成功服务。 第四,苏秦是坚忍不拔的勇者。面对一时的失败,他不会自暴自弃,面对家人的 冷漠,他也没有丧失继续奋斗的勇气。说秦失败后,他 羸滕履跷,负书担橐, 形容枯槁,面目黎黑,状有归色”,这一段肖像描写形象地刻画苏秦当时形容枯 槁、神情惟悴、失意狼狈的样子。回到家后家人不仅没有安慰支持他,反而冷落 他。普通人常常会因此一蹶不振,然而苏秦不但没有因此气馁,反而更加刻苦努 力,孤军奋战。前面的挫折和失落都只能衬托出苏秦内心高人一等的坚强

23、和他令 人佩服的隐忍和承受力。 第五,苏秦是个很实际也很圆滑的人。我们提到的他懂得坚持也懂得放弃这一点 就可以说明他很实际。而他 实现自我价值”的人生目标也要求他得实际一点。 在 当时想要成功就必须审时度势,投其所好,所以苏秦的 见风使舵”实际上是一种 智慧。 第六,从苏秦的言语叹息中可以看出它对人世间的世态炎凉非常无奈, 对人们的 趋炎附势和亲情淡薄深感悲凉。苏秦一贫如洗的时候,父母不和他说话,嫂子不 给他做饭,一朝发达后,连父母都巴结他,到郊野去接他,嫂子看见他像蛇一样 匍匐在他脚下,就因为他有地位有钱了。对此苏秦感慨道: 嗟乎!贫穷则父母 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

24、乎哉? ”他说贫穷的时候 父母不把我当儿子,富贵的时候连亲戚也畏惧我,这前后的对比让他多少看透人 间亲情,他无奈悲哀地反问:人活在世上,权势地位和荣华富贵,难道是可以忽 视的吗? 由此苏秦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更加有血肉。我们从他的叹息中甚至可以看到他 的内心世界,可以猜测:苏秦内心深处对成功的欲望也许和他的这种无奈是分不 开的。 最后,苏秦形象中不可忽视的一大亮点是他出众的口才和令人叹服的语言技巧。 文章中苏秦说服秦王的话语占据了较大篇幅, 虽然秦王没有被说服,但是苏秦的 语言艺术是值得肯定的。他先向秦王陈列出秦国的有利条件来顺理成章地提出自 己的观点,再举上古五帝三王的例子来证明,加以分析当

25、时的社会现象来动摇秦 王。其中用了大量的排比句式,形成磅礴的气势和撼动人心的力量。 还有用典和 激将法都用得很巧妙,语句中辞藻的堆砌和用词的恰当都能体现苏秦极具讲究的 语言艺术。他极具才华,有雄心有谋略。他的性格既复杂又简单,既矛盾又合理。 文章刻画出来的苏秦的形象血肉丰满,个性突出,是一个令人叹服的历史人物形 象。 (2 2 艺术特色: 运用对比手法,写苏秦得势前后,其家人不同的态度,既从侧面烘托了苏秦 的人物形象,又反映出战国时代崇尚 功利,淡薄亲情的炎凉世态。 文章在人物肖像动作神态的描写方面十分细致生动, 如描写苏秦说秦王不行, 落魄而归时的形容神态,写苏秦刻 苦攻读,引锥刺股的细节,

26、写其嫂”蛇行匍伏”的丑态,皆为传神之笔。 善于运用铺陈排比和夸张渲染的艺术手法。如苏秦说秦惠王之词,内容上罗 列排比,句式上多用四字句进行铺排, 所述之事往往夸大其辞,务求动听,表现了战国策士纵横辟阖、 辩丽横肆”铺 张扬厉的文风。 5 5 8 8、冯谖客孟尝君人物形象、及艺术特色: (不用背,熟悉 书 P119P119) (1 1) 冯谖客孟尝君 解题: 本篇写冯谖帮助孟尝君在齐国权力交替的局势中保 住了地位,表现了他的远见和才能,也反映了当时权贵的养士之风。 性格描写颇 为突出。 (2 2) 人物性格: 冯谖:藏才不露,装愚守拙,巧于试探的性格正是为其后来大显身手伏根,揭示 出冯谖的远见卓

27、识和果断善谋的才华。 孟尝君:他对冯谖的认识和信任,则是 始而轻视而留有余地,继而重视(收债)而又存疑(不悦),终而折服而言听计 从,是随着自己得势、失势,再大得势这种起伏之势而曲线波动的。 孟尝君虽无先见之明,却有宽容大度,不善知人,却不失善于养士的作风 (3 3) 艺术特色: 欲扬先抑。 表现:贫乏不能自存” 无好” 无能” 食无鱼” 出无车” 无以为家”平庸、贪婪、得寸进尺、缺乏自知之明; 善于通过典型情节和生动细节来刻画冯谖的远见卓识和果断善谋的性格,如 收债于薛”经营三窟”的情节。 薛地收债,营就三窟”才具出众、见识过人。 映衬烘托。为了突出冯谖的才能,作者巧妙地以孟尝君及其手下门客

28、进行映 衬烘托。 收责于薛” 焚券市义”有力地凸现了冯谖的卓越不凡。 尺水兴波。从叙事角度看, 券市义,也暗伏机窍,如冯谖市义而不市其他出人意料,以及孟尝君由 不悦”到 叹服的转变令人感喟。 文章篇幅尽管不长,但作者叙事曲折生动,每有波澜,使人读来趣味良多。 三、诸子散文部分 1 1、 论语老子:知道名词解释。 2 2、 孟子:知道名词解释;孟子散文的特点;论辩体的特点。考大题目 3 3、 秦桓晋文之事章主要 采用生动的比喻,使道理具体化。 用正反对比突 出事理。 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气势。 因势利导,措辞委婉。层层递进,论点明确。 类 比推理。 6 6 4 4、 庄子:知道名词解释;熟悉逍遥游

29、;分析艺术成就;题材:寓言、神 话(要背要考,书 P186P186) 5 5、逍遥游主要 老子曰:知不知,上;不知不知,病。圣人不病,以其病 病,是以不病。 小大各有所知。 小大各有所能。 人外有人,天 外有天。 明心无己,至能无功,至知无名。 神人者,将旁礴万物以为一。故能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以无为而为之,故曰神人无功。 熟肯以 物为事”,以有为而为之。 任物之性而为之,得其用也,得逍遥也。逆物之 性而为之,则不可得其用, 是以有用为无用,是强求无用为有用,我不得逍遥也。则我犹有蓬之心也夫! 任 天地之性而为之,此之谓神人也。 (3 3)通过逍遥游,

30、看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艺术成就):笔 P18P18 要背 1 1、 庄子散文的文章体制已经脱离语录体的形式,标志着先秦散文已经发展 到成熟的阶段。 在文学意义上,它代表了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 2 2、 在题材上,注目于寓言和神话。 3 3、 运用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构成了奇特的形象世界,这些恢诡谲怪的艺 术形象,富于浪漫色彩。 4 4、 在体物入微的描写中,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抒情性,达到了哲理和诗意的交 融。 5 5、 文章汪洋恣肆,行文跌宕开阖,变化多端,语言奇峭富丽,生动泼辣,节奏 鲜明,音调和谐具有诗歌语言的特点。 6 6韩非子:知道名词解释;看五蠹解题 (1 1) 五蠹:指斥当时社

31、会上的五种人:(一)学者 儒家,(二)言谈者 纵 横家,(三)带剑者一一游侠,(四)患御者一一国君的近侍之臣,(五)工商之民。而 主张养耕战之士(农民、军队) (2 2) 韩非子写作特点:笔 P21P21 7 7、荀子知道名词解释 四、辞赋 1 1、离骚主要内容、写作艺术特色:(要背要考大题目,书 P229P229) (1 1)离骚主要内容、解题: 离骚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第一首、也是最长的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长诗。塑 造了第一个光彩照人抒情主人公形象。 离骚是楚辞中篇幅最长、影 响最广、艺术成就最高的作品,亦是屈原的代表作。 将离”字解为 罹”,意为遭到、遭受,意谓 离骚”就是遭到忧患而作的辞。

32、 主要内容:这是屈原在政治上遭到严重挫折,面临个人的厄运和国家的厄运, 对于过去和未来的思考,是屈原心 灵历史的记载,是一篇崇高而痛苦的灵魂的自传。 全诗中心:推行美政。 叙述文路:努力准备、失败悲愤、反思不悔;再试遇挫、徘徊无望、他投不 忍、以死明志。 思想感情:表达了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对理想的积极追求和对反动腐朽 势力毫不妥协的斗争精神。 表达了要使楚国强大就必须推行美政的治国思想。 表达了推行美政失败被贬后的不满不悔情绪及继续推行美政的坚定信念。 表达了无机会再行美政则宁死不叛楚王的忠诚。 7 7 (2 2) 艺术特点(艺术成就):笔记 P23P23 2424 离骚是一首屈原的政治生

33、涯传记”诗。以浪漫抒情的形式来叙事是其主要的 风格。 赋、比、兴三种修辞手法灵活穿插转换是其语言运用上的最大特点。 第一、灵均形象的塑造。 这位名曰 正则”字曰 灵均”的主人公,就是屈 原自己。笔记 P23P23 第二、创作方法的突破。离骚以现实主义为基调,而以浪漫主义为特色, 二者的完美结合,不仅标志着创作方法的突破和发展,而且证明了屈原无愧为一 位伟大的艺术家。 第三、表现手法的开拓。屈原继承并发展了诗经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对比兴手法的运用作出了重大开拓, 为中国古典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增添了异彩。 诗人寄情于物,托物寓情,使主观 之情与客观之物融为一体,创造出富于象征意味的艺术形象。

34、第四、形式和语言的创新。离骚打破了诗经的四言格式,创造了一种 句法参差、韵散结合的新形式。大量 采用楚地方言、迭词以及对偶等语言形式,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美,具有 浓郁的地方色彩。极富抒情味和感染力,是 骚体”的标志之一。 (3 3) 香草美人意象的理解。 美人、香草。 美人的意象:一般被解释为比喻,或是比喻君王,或是自喻。 香草意象:作为一种独立的象征物,它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和 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 离骚中香草美人意象构成了一个复杂 而巧妙的象征比喻系统,使得诗歌蕴藉而且生动。屈原为后世诗人开创了以情寄 物,托物以讽的先河,促进了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的发展。 (4

35、 4) 与诗经的比兴手法相比,离骚的比兴象征手法又有什么新的发展? 答:诗经的比兴大多比较单纯,只是就某一具体事物用比兴,用以起兴和比 喻的事物多为独立存在的客体,主要局限于修辞技巧方面。屈原善于运用比兴手 法,他承继并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 依诗取兴,引类譬喻”他的比兴具 有丰富性、象征性和系统性。 例如用香草、幽兰象征自己的高洁品德,用恶禽、臭物比喻小人的卑鄙无耻。用 男女关系比喻君臣关系,用众女妒美比喻群小嫉贤等。同时,在屈原笔下,草木、 虫鱼、鸟兽和风云雷电,也都具有生命。大量的生动形象和比兴手法的运用,使 作品充满了浪漫主意色彩。 因此,离骚的比兴与所表现的 3 3 用高洁的事物做比

36、兴,以此歌颂纯洁的感情 和高尚的情操。 4 4 刻画人物内心世界,笔触细致而含蓄 。 5 5 本诗语言单纯自然而又情味悠远,既有民歌风情却也不失精炼典雅, 兮”的运 用使句式活泼,增强了节奏感。 3 3、山鬼主要内容、写作艺术特色:(要背要考,书 P254P254) (1 1)山鬼解题:写山鬼(山中女神)等待所爱的对象不来,忧思悲哀而独自 归去的情景。采用山鬼内心独白的方式,塑造了一位美丽、率真、痴情的少女形 象。 (2 2) 主要内容:全诗有着简单的情节:女主人公跟她的情人约定某天在一个地 方相会,尽管道路艰难,她还是满怀喜悦地赶到了,可是她的情人却没有如约前 来;风雨来了,她痴心地等待着情

37、人,忘记了回家,但情人终于没有来;天色晚 了,她回到住所,在风雨交加、猿狖齐鸣中,倍感伤心、哀怨。 诗歌非常细致的刻画和抒发了女神赴约过程中复杂曲折的心态, 表现了人类对爱 情的追求和忠贞。 (3 3) 艺术特色: 全诗分三个部分,非常细致地刻画了女神赴约过程中细腻的心态。 先写女神收拾 打扮准备与心爱的人约会。接着 8 8 写女神等待心爱的人来约会的过程,着重表现其焦虑、希望和矛盾。最后细致入 微地刻画了女神失恋后烦乱痛苦、怨愤交织的复杂心情。 女神继续采摘灵芝以 遗所思”不肯轻易地放弃对爱情的追求,在久久地等待中 怅然若失,在怅然若失中仍为对方寻找失约的理由,最后终于明白对方失约了, 女神

38、陷入怨愤和失望之中。 全篇展示了女神喜悦一一惆怅一一怨愤的心灵波动,层层深入地表现了女神的美 丽、痴情和忠贞。 山鬼在刻画女神形象时采用人神杂糅的艺术手法。诗中的女神既有神的身份 和生活习惯,又有人的容貌体态和七情六欲,人神融为一体。既真实生动,又浪 漫可喜。 诗人还善于借景抒情,把人物的刻画和环境气氛描写完满和谐地统一起来, 达到 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将描写与女神感情变化的心理历程紧密融合。 五、秦汉散文 司马迁与史记 (会考大题目) 1 1、 司马迁的生平与史记的创作关系;以及美学(风格:悲剧性)的关系 笔 P31P31 2 2、 史记的五种体制及其主要 9 9 (1 1) 平陵东解题:文

39、章写了无辜受害者的悲愤的控诉: 官吏贪暴、压榨良民、 甚至以劫持手段残害人民。 (2 2) 主要通过义公”被劫持、被勒索、被逼卖黄犊几个细节,从社会生活的一 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 揭露了一个社会问题:即广大人民的穷 困是由于统治阶级的压迫使然, 义公”一家的遭遇即是一证。 (3 3) 艺术特色: 平陵东篇幅短小,情节也不复杂,但含意非常深刻。它反映了在黑暗残 暴的社会中人民生活的艰难苦痛。 在简洁的叙事中溶入抒情,表达人民痛楚、 悲愤的感情,格调凝重。 在语句上,毎节的第一句重复上一节的最后三个字, 运用了民歌中常见的 顶 针续麻”的修辞手法,以文字上的 复迭,造成迂回往复、反

40、复吟咏的效果,使语意更加连贯,加强了诗歌的抒情气 氛。 5 5、陌上桑主要内容、艺术特色:(要背会考,书 P364P364)(在乐府诗集中属相 和歌辞相和曲) (1 1) 陌上桑 解题: 是一部怎样的作品?最早见于南朝沈约编撰的 宋书 乐 志 ,题为艳歌罗敷行。 (2 2) 主要内容:文章写了一个太守调戏采桑女子而遭到严词拒绝的故事,赞美 了女主人公的坚贞和智慧,暴露了太守的丑恶和愚蠢,反映了当时上层社会人们 的荒淫和无耻。 (3 3)分析陌上桑写作艺术特色: 诗人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貌美品端、机智活泼、亲切可爱的女性形象。表现在: 正面描写和侧面映衬、烘托相结合。 如写罗敷之美,作者采用间接的、

41、静动结合的描写来暗示人物形象的美丽。先写 罗敷采桑的用具和她装束打扮的鲜艳夺目, 渲染服饰之美又是重点。同时,诗句 一字不及罗敷的容貌,但人物之美已从衣饰等的铺叙中映现出来。 作者又通过描摹路旁观者的种种神态动作,使罗敷的美貌得到了强烈而又极为鲜 明、生动的烘托。这样来塑造人物形象,比借助比喻等手段正面进行摹写显得更 加富有情趣。 既使人物外貌充满了朦胧美,给人以丰富的想像空间,又满足了 不同阶层人的审美标准,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成为文学史上运用正面描写和侧 面描写相结合的艺术手法刻画人物外貌的经典之笔。 运用丰富的想象、夸饰铺陈的描写手法。 罗敷夸夫是从五个方面进行的: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

42、头”描写夫君地位显赫: 青丝系马尾”四句,描写夫君的财富: 十五府小史”四句,描写夫君官职。 为 人洁白皙”四句,描写夫君的美貌。最后两句属于侧面描写,是他人的评价。同 时这段描写主要是运用铺陈描写。 叙事详略得当,人物形象各具特色。 详写服饰仪仗而略写容貌形体的艺术手法, 塑造了勤劳、美丽、善良的采桑女罗 敷形象。 6 6东门行主要内容、艺术特色:(熟悉,书 P367P367)(在乐府诗集中属相和 歌辞瑟调曲) (1 1) 东门行 解题: 本篇叙述一个城市贫民, 在封建统治阶级残酷的剥削和压 迫下,无衣无食,不得不铤而走险,妻子也劝阻不住。 (2 2) 主要内容:东门行描写的是一个为极端穷困

43、所迫的下层平民不得不拔 剑而起,走上反抗道路的故事,是汉代乐府民歌中思想最激烈, 斗争性最强的一 篇作品。东门行在句法上变化自如,随内容而定,尤其是夫妇的对话,长短 不一,参差不齐,妻子的委曲哀怨,丈夫的急迫愤怒,活脱脱地画出了两人对话 时的声音和形象。 (3 3) 艺术特色: 1 1、 在选择叙事对象时,善于发现富有诗意的镜头,及时摄入画面。 2 2、 运用倒叙的方法。诗中一开头便写主人公出了东门,再也不回来了。还是事 件发展的最后结局。在写法上属倒叙。 在这种无望的绝境中,消极只有待毙, 拔剑而去、拔剑而起才有生路。所以走险拔剑而去。他不是去追求富贵,而是去 追求生路。东门行在这里深刻地揭

44、示了人民被迫 犯上作乱”的社会根源。 3 3、 故事情节完整曲折,人物形象各具特色。语言朴实自然、押韵灵活。多用生 动的口语,亲切朴素,叙事同抒情结合,感情真摯动人。 从妻子的话里可以知道她是一位能吃苦耐劳, 安分守已的贤妻良母,她不奢求富 贵,只要有碗稀粥喝就足够了。她劝丈夫不要去做那 伤天害理”的事,劝他为孩 子着想,不要连累了儿女,但是她这样的苦苦哀告,并没有动摇丈夫出走的决心。 4 4、 既有言谈举止的描写,又有复杂心理的揭示,还有简短有力的对话,从而既 掲示了人民反抗的正义性,又揭示了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必然性。 7 7、焦仲卿妻(即孔雀东南飞)主要内容、人物形象、艺术特色:(熟悉

45、, 书 P376P376) (1 1) 焦仲卿妻解题:最早见于玉台新咏,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后 人常取首句称为孔雀东南飞。这是 1010 一篇杰出的长篇叙事诗,通过焦仲卿和刘兰芝的爱情悲剧,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礼 教的罪恶作出了深刻的揭露和鞭斥;对诗中主人公的不幸遭遇和反抗精神寄予同 情和加以赞扬;同时对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通过幻想的形式加以描绘和歌 颂。 (2 2) 主要 1111 运用丰富的联想和比兴手法,突如其来,效果远比直说更强烈感人。 表面上喻远行君子,说明物尚有情,人岂无思的道理,同时兼暗喻思妇对远行君 子深婉的恋情和热烈的相思:胡马在北风中嘶鸣了,越鸟在朝南的枝头上筑巢了, 游子

46、啊,你还不归来啊! 诗中淳朴清新的民歌风格,这令人不禁要推想,歌者是谁?莫非是杞梁妻那 样的忧伤女子?可是,最值得忧伤的不是歌者的哀痛,而是没有人能够理解她个 中的伤感,知音难觅可能才是她感伤叹息的真正原因。 诗人借高楼上的歌者之悲 抒写的是自己的人生感受, 但伤知音稀”是一种具有广泛社会性的苦闷、 悲伤和 期待。 (2 2)西北有高楼的艺术特色: 作者将所抒之情融于幻景之中。对于声音的描写细腻生动,歌者与听者遥相 呼应,把失意之人的徘徊、悲切、希 冀全面地展现出来了。 运用假托。古诗十九首在艺术表现上的一大特点,就是 托” 常托为一 意、一物、一境。此诗即为诗人假托 之境”,高楼”云云,全从

47、虚念中托生,故突兀而起、孤清不群,而且 浮云”缥 缈,呈现出一种奇幻的景象。 C C 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在这阵阵的叹息 声中,正有几多压抑难伸的慷慨之情,追着消散而逝的琴韵回旋! 这四句着力描摹琴声,全从听者耳中写出。但 摹写声音,正摹写其人也” (三) 汉赋:(选择题) 1 1、枚承七发:前后相去十年。两赋 专行描写都邑城市的繁盛。 (了解) 班固两都赋的创新一一西都赋和东都赋 西:长安 东:洛阳 张衡的二京赋 -西京赋、东京赋 (四) 三国两晋南北朝诗歌 1 1、 王璨诗 七哀诗 (其一 西京乱无象 ) (不用背, 有两个考点, 重点熟悉 书 P244P244) (1 1) 七哀诗解

48、题: 七哀诗共有三首,本篇是第一首,写作者离开长安时 所看到的乱离景象和自己的悲痛心情。七哀是表示哀思之多。七哀:谓痛而哀, 义而哀、感而哀、怨而哀、耳目闻见而哀、叹而哀、鼻酸而哀也。 (2 2) 主要(不用背,熟悉 书 P298P298) (1 1)郁郁涧底松解题: 本篇写由于门第的限制,有才能而出身寒微的人只能屈居下位, 而世族子弟却依 靠父兄世业穷居高位。 2 2)郁郁涧底松的艺术特色: 运用比兴手法。 郁郁涧底松”四句,以比兴手法表现了当时人间的不平。 以涧底松”匕喻出身寒微的士人,以 山上苗”比喻世家大族子弟。 仅有一寸粗的山上树苗竟然遮盖了涧底百尺长的大树, 从表面看来,写的是自然 景象,实际上诗人借此隐喻人间 1212 的不平,包含了特定的社会(不用背,书 P232P232) (1) 短歌行解题:汉乐府旧题。本篇书写时光易逝、功业未就的苦闷和作者 要求招纳贤才、帮助建功立业的意志。全诗感情充沛,带有浓厚的悲凉情调,是 曹操的代表作之一。 (2) 文章主旨、思想感情:诗歌开头便抒写自己对时光流逝功业未成的深沉感 慨,接着通过思念贤才,宴饮嘉宾的描写,表现了他求贤若渴的急切心情,最后 用周公吐脯的典故,抒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