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法期末总结(共17页)_第1页
对外汉语教学法期末总结(共17页)_第2页
对外汉语教学法期末总结(共17页)_第3页
对外汉语教学法期末总结(共17页)_第4页
对外汉语教学法期末总结(共17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对外汉语的形成、发展与繁荣创始阶段 20世纪50年代60年代中恢复阶段 20世纪70年代70年代末1950 清华大学 第一个 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1965年 北京语言大学成立 唯一一所以对外汉语教学为主的大学发展阶段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末1983年6月 中国教育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会成立 学科地位得到确定(标志)发展1987年 国家汉办成立繁荣阶段 20世纪90年代以来2005年 世界汉语大会 对外汉语走向世界的标志定义: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授的学科,专门研究母语为非汉语的学习者的习得规律以及相应的教学规律。对比分析: 拉多 1957 首创内容:目的语与母语不

2、同的部分,是二语习得者的难点 语言迁移:正迁移 负迁移(P16)标记区分法:凡某个语言成分的标记越多,无论它在母语或目的语中是否存在,此语言成分在习得上是比较难的。i /i:/ 前、高、不圆唇 ü/y/ 前、高、圆唇偏误分析:60年代末 科德由于目的语掌握不好而产生的 一种规律性错误(1) 语际偏误(2) 语内偏误(3) 简化偏误(4) 交际偏误 (5) 推理偏误(P23) 意义与局限意义:(1)是对比分析的继承和发展。 (2)改变了人们对语言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 偏误本质的认识。 (3)对习得过程和习得规律的研究丰富了第二 语言教学理论,促进了第二语言教学的发展。局限:(1)正确与偏

3、误的区分标准很难确定。 (2)研究很不平衡。特点: (1) 系统性 中介语是一种语言系统,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都有自己的系统,可以作为一种交际工具。 (2) 发展性 中介语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学习的进展不断地向目的语靠拢。中介语理论 定义:是第二语言学习者特有的一种目的语的语言系统。这种语言系统在语音、词汇、语法、文化和交际等方面既不同于自己的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而是一种随着语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的正确形式不断靠拢的动态语言系统。代表人物:美国 塞林克 60年代末监察模式:1978 克拉申 输入假说:i+1 i:学习者现有的知识水平 1:学习者还没有掌握但应在下阶段学习的知识P28直接

4、法 是主张以口语教学为基础,按幼儿习得母语的自然过程,用目的语直接与事物相联系而不依赖母语、不用翻译的一种第二语言教学法。直接: 直接用目的语教外语; 语言与客观事物(如词与实物) 直接联结的直观手段用于教学。 基本原则 直接联系的原则 以口语为基础的原则 以模仿为主的原则 句本位原则 教授当代通用语言的原则。 语法翻译法 / 直接法 重知识 重技能操练 读写 听说 书面 口语 经典文学作品 当代通用的语言材料 依赖母语 排斥母语演绎法 归纳法功能法:强调语言的交际功能,重视语言的活用,它的重点不是语法规则或者听说习惯,而是运用言语交流思想的能力 学生是中心,教师起引导作用第二章一、发音习惯是

5、靠听辨和模仿建立起来的二、语音教学的基本原则:1. 以示范与模仿为主,语音理论指点为辅语音教学是口耳相传的活动,老师示范、学生模仿是教学中最重要、最直接的方法2.从易入手,由易到难根据学习者的母语而定,从易入手,先易后难,以易带难,这是常识。3. ö 温故而知新 4. ö 突出难点,有的放矢 根据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突出难点,反复进行操练。5.ö 音形结合,加深印象 在语音教学中,老师可采用听觉和视觉印象,发音和书写结合起来的方式。三、汉语拼音方案21个声母6个单韵母13个复韵母16个鼻韵母四。、zhi 、shi用什么方法教:演示法 对比法 带

6、音法 Z/ zh /j:用手势法强调 发音韵母 分辨法 W、u:用仰头的方法区分五、介音:声母和韵母之间的过渡发音,轻而短六、:一、七、八、不的变调“一”的变调“一”的本调是阴平。单用,在语句末尾,表序数,变调有三种: (1)在去声前变阳平。例如:一件、一样。  (2)在非去声前变去声。例如:一天、一年、一本。  (3)夹在重叠的动词中间变轻声。例如:看一看、试一试。  “不”的本调是去声。单用,在语句末尾,在非去声前,都念本调。例如:不、我不、不听、不凉、不好。变调有两种: (1)在去声前变阳平。例如:不去、不是

7、、不至于。  (2)夹在词语中间变轻声。例如:差不多、挡不住、行不行、去不去。  “七”“八”的本调是阴平。单用,在语句末尾,表序数,在一连串数字中,都念本调。 在去声前念阳平。例如:七万、八件。根据近年在北京的调查,中年以下的人,“七”“八 ”有不变调的趋势。学习普通话,“七”“八”可以不变调。第三章1、 课文生词的处理方法1.归类:意义归类、语法归类、音节归类2.扩展:单音节词向双音节词扩展、由词向短语扩展、词语向句子扩展、句子向语段扩展3.文中标注二、讲解新词的办法1、翻译2、以旧解新3、实物展示4、图片展示5、利用上下文6、举

8、例7、利用预语境三、词汇的几种练习方法1、卡片展示法:运用不同的颜色帮助学生了解不同的词性或者语义类别2、朗读法:老师读,学生听老师带读,学生跟读学生读3、搭配法4、组合游戏法:互相听写 比赛说词 翻牌猜词 爬格子练词 走棋练习】四、扩大词汇量的方法: 1、利用反义词 2、利用义类(水果-苹果、香蕉、橘子。)百科类的词用义类3、利用“同语素”(车-汽车、自行车、火车。)4、利用前缀和后缀第四章一、汉语语法的特点:实用性、灵活性、规范性、稳定性二、语法教学的原则:1、精讲多练2、深入浅出 是教学语法而非理论语法3、分散难点4、注重用法: 初级阶段侧重在语法形式,包括句法结构、句型和语序;中级阶段

9、侧重在语法意义,包括语 义关系和语义搭配;高级阶段侧重在语法形式的语用功能,包括词语句式的语用选择和应用。 三、语法教学的方法:归纳法 演绎法 情景法 对比法 发现法 图示法 公式法 翻译法 综合法四、辨析常用词1、才和就关于“就”作为时间副词的一种意义,有的教材上说“就”表示动作或事情发生得早,其实应该是“就”表示说话人主观上认为动作或事情发生得早。为了说明这样的意思,可以采用归纳法,即先给学生举出这样的例子:小王早上八点就来了。小李下午三点就回到家了。他晚上七点就去图书馆了就都表示说话人主观上认为哪个动作或事情发生得早。如果学生没学过“主观”这个词,就可以更简单地说“就”表示说话人认为动作

10、或事情发生得早。常用搭配人或事物+时间+就+动作(+地方/事物/人物)+了或:主语+时间状语+就+动词(+宾语/补语)+了“才”的教学往往是在教了“就”之后,这样在教“才”时就可以将“才”与“就”进行对比,从而加深理解。比如可以将上次教“就”的三个例句再板书出来或利用投影仪展示出来,同时在各句后面,再加上一个用“才”的例句:小王早上八点就来了。 小李早上八点才来。小李下午三点就回家了。小张下午三点才回到家。他晚上七点就去图书馆了。她晚上七点才去图书馆。这样,通过对比,就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在基本相同的语境下,“才”与“就”的意义正好想法:“才”表示说话人认为动作或事情发生得晚;在用法上“才”在句

11、中的位置与“就”相同,但用“才”的句子末尾一般不能带“了”。为了凸显“就”与“才”是说话人主观上认为早和晚,还可以这样举例:提问:“你们几点上课?”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回答:八点半就上课了。(不喜欢学习的学生觉得八点半太早了)八点半才上课。(喜欢的觉得晚) 1)归纳法、发现法例句:小王早上8点就来了 小李下午3点就回家了。他晚上7点就去图书馆了。“就”的语法意义:表示说话人主观上认为动作或事情发生的早。 在句中的位置“就”的用法 经常搭配的词语 人或事物时间就动作(地方/事物/人物)了或 主语时间状语就动词(宾语/补语)了二)才 1)对比法(与“就”进行对比)小王早上8点就来了 。 小王早上八点

12、才来。小李下午3点就回家了。 小李下午三点才回家。他晚上7点就去图书馆了。 他晚上七点才去图书馆。2)情境引入法刚/刚才对比、归纳法例句:A.刚才他还在这儿,现在他已经走了. B.他刚走。 A.*去年9月他刚才到北京,就认识了这位中国朋友。 B.去年9月他刚到北京,就认识了这位中国朋友。 A.*我估计明天他刚才到你就得走了。 B.我估计明天他刚到你就得走了。 A.刚才真热 。 B.*刚真热。 A.刚才的事我都忘了。 B.*刚的事我都忘了。 A.现在比刚才凉快些了。 B.*现在比刚凉快些了。 A.刚才她打了个电话。 B.他刚才打了个电话。(一)刚才/刚的共同点:1)都有“不久”的意思; 2)都可

13、以用在动词前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二)刚才/刚的不同点:1)“刚才”是时间名词;“刚”是副词。2)“刚才”是以说话的时间为基点,指说话前不久的那个时间,跟“现在”相对,不表示说话人主观上对时间的感觉;“刚”是以动作或事情的发生为基点,指动作或事情发生不久,可用于过去,也可用于将来,表示的是说话人主观上感觉那个动作或事情发生不久或时间不长。3)“刚才”在居中的位置较多,可以作主语、定语、介词短语(可以放在介词“比”“从”的后面);“刚”则不能,他经常跟“就”、“又”搭配使用。4)二者的否定形式不同:他刚才没来这儿/她刚才不舒服。 他不是刚开始学韩语,他已经学了一年了。 刚才没/不 不是刚常常/往

14、往 (一)常常 归纳法:小时候我常常去那个地方玩。 现在我常常跟中国朋友聊天。 明年我出国后,我会常常给你发邮件的。 对比法:跟英语的“often”对比,找到二者的异同。 (二)往往 对比法:跟“常常”进行对比 A.我弟弟常常看电影。 B. 星期六晚上我往往去看电影。 A.我常常用电脑工作。 B.穷人家的孩子往往没有钱买电脑。 A.我希望常常见到她。 B.去那个餐厅吃饭的时候,我往往能见到她。 A.欢迎你们以后常常来我家玩。 B.以前他们有空的时候往往到我家来玩儿。 发现法:对比、启发后发现二者的异同 1)都表示频率高 2)“常常”只是单纯地表示频率高,因此句中可以不需要表示时间、地点或其他条

15、件的词语;而“往往”则表示在一定条件下、有规律性的频率高,句中必须有表示具体条件的词语,所以常常不一定能用“往往”替换 3)"常常"可以用于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事情;而“往往”只能用于过去和现在的事情,不用于将来的事情 4)“常常”可以用于主观意愿,“往往”不能 了的用法“了”是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难点的难点,在现代汉语中主要有两种用法:一种是用在句中动词后,表示动作的完成;一种是用在句末,主要表示发生了变化,出现了新情况,还有成句的作用。(一)句中的“了” 对于初级阶段的学生,主要掌握句中“了”的基本意义以及这类句子最重要的一些特点。教学主要步骤: 1、根据当时的情景,设置对

16、话,引入“了” 2、通过例句对比,加深印象 例如:jA.我要喝咖啡 。 B.早上我喝了一杯牛奶。 kA.明天我们学习第五课。B.昨天我们学习了第五课。 让学生朗读例句,说出每组中的前后两个句子的不同。 l我现在才明白了你的意思。 m明天我下了课就去找你。 3、演绎、归纳法例如:这个村子后来变成了一个大城市。(“成”是“变”的结果) 汽车停在了大门旁边。(“在”表示汽车停下之后处在某个地方) 门外传来了一阵脚步声。(“来”表示脚步声“传”的方向) 我听懂了他的话。(“懂”是“听”的结果) 我给他送去了一些水果。(“送”的结果是“把一些水果给他了”) 如果句中动词之后还有表示动作的结果、方向的词时

17、,“了”通常要放在这个表结果、方向的词后面。 4.正误对比法 (10)A.我用电脑发了一封电子信。B.我用了电脑发一封电子信。 (11)A.我去书店买了一本字典。 B.我去了书店买一本字典。 (12) A.我根本没说说这句话。 B.我根本没说了这句话。 (13)A.我常常吃中国饭。 B.我常常吃了中国饭。 (14)A.我打算买一台电脑。 B.我打算了买一台电脑。 (15)A.我对他说:“我喜欢你。”B.我对他说了:“我喜欢你。” 在连动句中,“了”一般放在后一个动词之后;否定句中用了“没”或“没有”之后,一般不能再用“了”;表示经常性的动作行为的动词后不能用“了”;动词后带动词性宾语时不能用“

18、了”;动词的直接引语前或后不能用“了”。5.巩固练习 1)给出一些必须或可以加“了”的句子,让学生在句中适当的地方加“了” 如:上个周末我们参观一个中学。早饭我只吃一个面包。 2)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如:他每天锻炼了身体。 爸爸没告诉了我这件事。 归纳总结句中“了”的最重要特点: (1)“了”表示动作的完成,与动作发生的时间无关; (2)“了”用在句中动词之后; (3)动词后带“了”又带宾语时,宾语前必须有数量短语或其他定语; (4)含有句中“了”的句子中常有表示过去时间的词语,如没有明确的时间词,用上“了”后通常就是指过去的事。(二)句末的“了” 的教学方法:(1)对比法 (2)图案片展示

19、、引导、归纳法(3)正误对比法例如:A.她已经7岁了。 B.她看起来像八九岁,其实只有七岁了。(?) A.我感冒了。 B.这里天气很干燥,所以我常常感冒了。(?)(4)句末“了”的作用,主要表示变化,出现了新情况,它不直接表示时间,可以表示现在或过去的变化,也可以表示将来的变化。(5)巩固练习: 1)判断句末是否需要加“了”例如:今天我就说到这儿吧,我该走。我还没买到火车票。 2)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例如:天已经黑,快回家吧 天已经黑了,快回家吧。“把“字句和”被“字句一、“把”字句“把”字句是汉语中一种特有的句式,其基本形式: “某人(或某事物)把某人(或某事物)怎么样”,用公式概括为:“A

20、把BVP”; “把”字句最典型、最常见的一类是:“(A)把BVP”主要教学方法: 1)情景引入法(利用教室里的情景) 2)公式法 3)归纳法 4)动作演示法 5)翻译法 二、“被”字句与意义被动句 汉语表达被动意义的句子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被”字句,如:他被老师批评了;一种是没有“被”的被动句,叫意义被动句,如:自行车修好了。 (一)“被”字句 1)以旧带新法 用已学过的“把”字句来帮助展示“被”字句 如:弟弟把电脑弄坏了。 电脑被弟弟弄坏了。 N1把N2VP N2被N1VP或者用已学过的“主动补”的格式来展示“被”动句。 如:弟弟弄坏了电脑。 电脑被弟弟弄坏了。 N1VPN2 N2被N1VP

21、 2)扩展练习法 (老师给出词语让学生组织成完整的“被”字句)(二)意义被动句 被动句中有“被”作为形态标志,跟其他语言相似;而意义被动句没有形态标志,要通过意义关系才能理解,难度较大。 1)列举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让学生或由老师归纳该句子的格式: 动作接受者VP 2)意义被动句与“被”字句的区别 3)组句练习(给出几组词,让学生扩展成意义被动句或“被”字句)补语 一、结果补语 (结果补语表示动作、变化的结果,由动词和形容词充当)VV/A(动词动词/形容词) 1)“V到”结构 情景对话法 (V只是表示发出某个动作,“到”表示具体某个动作的结果,“V”和结果补语“到”之间不能插进别的成分,如有宾

22、语要放在结果补语的后面。) 2)“V懂”结构 、“V完”结构 结果补语句式形式上是一个单句,但表达的却是复句的意思;结果补语除了表示动作的结果外,还有说明动作的发出者,如例1;或动作的承受者,如例2。我走累了。= 我走,我累了。衣服我洗干净了。=我洗,衣服干净了。二、趋向补语 趋向补语表示动作的趋向,由表示趋向的动词“来”“去”充当,或者由动词“上”“下”“进”“出”“回”“过”“起”与“来”“去”构成的“上来”“上去”等充当。 1)动作演示法 2)图片展示法 3)V来 V去(“来”表示动作朝说话人的方向进行;“去”表示动作是背离说话人的方向进行。) 4)趋向补语的否定式:没(有)V来 没(有

23、)V去 5)这种结构带宾语有两种形式:一是宾语表示处所时,放在V之后、补语之前;一是宾语是人或物时,宾语放在补语“来”或“去”的前面或后面都可以。 即:甲:V处所词来/去 例:到中国来 乙:A.V(了)事物/人来/去 例:搬了一把椅子来 B.V(了) 来/去事物/人 例:带去了两个孩子 三、可能补语 可能补语表示可能或不可能,包括动作的结果或趋向是否可能实现,也包括动作本身是否可能实现。其基本形式是在动词和结果补语或趋向补语之间加上“得”或“不”构成的。如:“听得懂”、“回不来”。 1)情景对话法 “V不动” (表示人或事物没有力量通过动作使自己或某个 东西移动位置) “V得动”(表示人或事物有力量通过动作使自己或某个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